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范文第1篇
磷酸盐处理是广泛采用的工业锅炉给水炉内处理方法之一, 各大中型企业都采用这种方式, 在国际上也得到普遍应用, 已有几十年的的应用历史。当时的主要是用来控制积垢, 而在现阶段在中、高压锅炉中主要用作碱性缓蚀剂。其作用之使炉水具有一定碱性, 防止酸性腐蚀, 作用之二又限制炉水的游离氢氧化钠含量, 防止碱性腐蚀。为控制游离碱含量, 目前一般是测定炉水的甲基橙或酚酞碱度。对中、高压锅炉来说, 由于水质较纯, 炉水碱度主要决定于加入的磷酸盐。当磷酸盐含量低、炉水碱度较小时, 由于测定碱度时的指示剂误差增大, 将会对磷酸盐处理的控制造成困难。我们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在大型锅炉上的试验证明, 采用磷酸盐处理时控制炉水的Na+/P043-摩尔比 (用R值表示) 比按照炉水碱度的控制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很多企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炉水磷酸盐处理就是向炉内注入适量的Na3P04, 有时还要添加其它适量药品, 使炉水既有足够高的p H值和维持一定的P043-浓度, 又不含有游离的Na OH, 以预防苛性腐蚀。
一是炉水中没有游离Na OH, 二是在发生盐类暂时消失现象时, 在锅炉管壁边界层液相中不因化学反应而产生游离Na OH。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炉内不存在游离的Na OH。
如果炉水内发现游离Na OH, 向炉内注入由磷酸氢盐时可发生如下反应:
所以, 只要向锅炉内注入足够量Na2HP04, 就能使炉水中游离的Na OH生成Na3P04的一级水解产物, 产生的Na3P04+H20就能消除了炉水中游离的Na OH。但是这样不能保证不发生在锅炉管壁边界层液相中不因化学反应而产生游离Na OH。这是因为, Na3P04溶液发生盐类暂时“隐藏”现象, 由于在炉管管壁上生成了附着物Na2.85H0.15PO4, 所以在管壁边界层液相中又会重新生成游离的Na OH。
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发现, 磷酸盐溶液发生暂时消失现象时, 管壁上析出的固相附着物是磷酸氢盐, 它的形成与溶液中磷酸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实验中为了形象描述水溶液中不同组分的磷酸盐, 可以人为地给定一个比值Na+/P043-, 它代表磷酸盐溶液中钠离子 (Na+) 的摩尔数与磷酸根离子 (P043-) 的摩尔数之比, 简称摩尔比R。经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如果炉内磷酸盐溶液的Na+/P043-的摩尔比 (R) 小于2.8时, 真的发生了磷酸盐隐藏现象, 管壁上有析出的磷酸氢盐固相附着物时, 我们想看到的炉管管壁边界层中也不会产生游离的Na OH。
因此, 在处理锅炉时如果能同时向炉内投加Na2HP04和Na3P04这两种磷酸盐, 我们所要的就能使锅炉水的Na+/P043-摩尔比 (R) 小于2.8, 这样, 不仅锅炉水中没有游离的Na OH, 炉水内也不可能出现游离Na OH。因此就可避免炉管发生苛性腐蚀。
我们为了更发防止锅炉腐蚀, 防止炉管发生酸性腐蚀的可能性, 就必须保证锅炉水的PH值大于9.5, 因此, 锅炉水Na+/P043-摩尔比R的下限应大于2.2。
总之, 要控制锅炉水磷酸盐p H值, 就要定时做好炉水分析, 将锅炉水的Na+/P043-摩尔比 (R) 控制在2.8-2.2的范围内, 从这个要求出发, 在进行锅炉内处理时, 若锅炉水中的Na+/P043-摩尔比 (R) 大于2.8, 必须要相应地向锅炉内混合投入Na2HP04;如果锅炉水中Na+/P043-摩尔比 (R) 接近2.2时, 工作人员该相应地往锅炉内注人适量的Na OH, 这样在维持锅炉水P043-为正常值的条件下, 就可以使锅炉水中Na2HP04所占的比例相应地减少, 使锅炉水的Na+/P043-摩尔比 (R) 相应有所提高, 以保证锅炉水p H值 (R) 大于9.5。
能过以上的实验分析, 炉水磷酸盐处理并控制锅炉水磷酸盐p H值, 除了可以使锅炉水中没有游离Na OH而不发生炉管的苛性腐蚀外, 由于锅炉水中有足够的P043-和较高的p H值, 这样就不会产生钙垢, 也不可能发生酸性腐蚀和其它因腐蚀而发生的故障。
尽管炉水磷酸盐处理并控制锅炉水磷酸盐p H是调节锅炉Na+/P043-摩尔比 (R) 的一种好方法, 但并非所有的锅炉都能采用。它只适用于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的锅炉: (1) 与此锅炉配套的汽轮机的凝汽器要非常严密, 绝不可发生凝汽器的漏泄。 (2) 锅炉给水以精制水或蒸馏水作补给水的;否则, 锅炉水水质就容易变化, 很难达到处理要求。
摘要:协调磷酸盐处理根据炉水中p H值及PO43-浓度换算成Na+/P043-摩尔比 (R) , 使R值控制在2.22.8之间, 因此向炉内投加Na2HP04和Na3P04这两种磷酸盐, 保证最佳R值, 使锅炉水的p H值大于9.5, 能防止产生钙垢和炉管腐蚀, 避免常规磷酸盐处理造成磷酸盐隐藏现象, 有利于锅炉安全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