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 病症和病因
水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真菌。然而水霉菌并不是导致鱼类致病的唯一因素。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 它才可能对鱼类造成伤害。如排污、拉网时操作不当导致鱼体表面受到损伤, 给病毒提供了侵蚀鱼体的机会。水温过低导致鱼体冻伤也极易使鱼类感染此种疾病。鱼类在被水霉菌感染的初期没有任何异常, 但是随着病菌的繁殖病菌就会逐渐侵入到真皮、肌肉, 甚至组织中使皮肤表面溃烂, 内部的组织坏死, 患病鱼类的身体表面出现灰白色的如棉絮般的菌丝, 病灶的面积也逐渐增加;同时, 棉絮状的菌丝末端形成孢子囊, 孢子囊成熟后释放游孢子, 并且随着水的流动四处传播[2]。水霉菌的内菌丝还会分泌出许多的分解蛋白分解酶来将其所侵入的动物身体中的分解, 以供自身生长繁殖所需, 因此被感染的鱼类的身体表面会产生大量的黏液, 并且与平时相比较为急躁, 经常用身体摩擦固体物质。而后行动逐渐迟缓, 不愿进食, 最终导致死亡。
2 流行规律
水霉菌是一种以孢子形式传播的疾病的霉菌。无论是南方的淡水流域, 还是北方的淡水流域, 水霉菌均可生存。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3~18℃, 如果水体温度超过28℃, 其生长繁殖就会受到限制, 水温超过30℃水霉菌则无法生存。水霉菌在鱼类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生存。遇到适宜的生存环境则开始大量繁殖。水霉病并不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因此不会造成大批鱼类感染此病, 健康的鱼类抵抗力强也不会患上这种疾病, 但是体型弱小的鱼类患上这种疾病后死亡率却极高[3]。
3 预防
一是在研究水霉病的发生规律是发现许多患病的鱼类身体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因外力所造成的机械损伤。因此, 在进行放养、搬运以及捕捞时操作应小心谨慎, 在操作时应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实际操作时动作要轻快, 各个操作环节需连贯紧凑, 运输的路途比较近鱼的密度可以大一些, 运输的路程比较远的话鱼密度可以小一些, 以尽量降低鱼体表面的机械损伤。
二是鱼塘的水体一定要深, 使鱼能够在下层水越冬。因为下层水的温度比上层水的温度高。为了使水中具有足够的单胞菌, 以利于水中的鱼类生存, 还要根据水质情况向鱼塘施肥。冬季水下的食物较少, 为了增加越冬鱼类的免疫力, 还用每隔几天项鱼塘内投放一些优质饲料, 对鱼进行增肥以提高其自身的抵抗力。
三是做好灭虫灭菌工作。在越冬前要事先对越冬池塘进行灭菌灭虫的工作, 小瓜虫、车轮虫、鲺等寄生虫使鱼类体表或者是腮受到损伤, 进而增加鱼患上水霉菌病的概率, 避免因细菌感染与虫咬而水霉病。
四是如果越冬鱼类感染了水霉病先不要急于投放治疗水霉病的药物, 而是应先对鱼塘进行消毒, 比较适于消毒的药物有苯扎溴铵, 这种药物具有收敛的作用, 因此适于投放药物前的消毒。
五是越冬的鱼塘应定期投放水霉特效灵等防水霉药物。
4 治疗方法
截至目前, 鱼类水霉菌病并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该疾病的发生早期, 采取治疗措施, 治疗的效果会好一些。治疗方法主要有4种:第一, 甲砜霉、素氟沙星、诺氟苯尼考可以控制细菌感染, 是治疗水霉菌病的常用药;第二, 使用浓度为每升2~3 mg的亚甲基蓝对越冬池塘进行全面泼洒, 2 d后再泼1次;第三, 因为水霉菌耐高温的能力极差, 因此可以通过人为提高水温的方法杀灭病菌, 将患有水霉菌病的病鱼放入温度为25℃的水中10 min, 然后捞出放回池塘, 可以有效杀灭病菌。第四, 池塘内泼洒由碳酸氢钠 (也称小苏打) 与食盐按照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浓度为0.08%的混合溶液。
5 注意事项
水霉菌病虽然不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但是其治疗却比较困难, 因此应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不要放松警惕, 有的养鱼户认为春冬气温低, 因此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也低, 而忽视了水霉病的的预防, 为水霉病的肆虐提供了的机会。
还有的养殖户为了挽回水霉病所造成的损失, 使用剧毒、高残留的药物“甲胺磷”来治疗、预防水霉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在使用中却发现该药物对环境及水生动物危害性极大, 其可长期残留在水生动物体内, 而人吃了富含这种农药的水生动物则引发慢性中毒, 因而养鱼户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不要为了追求治疗效果而使用一些不安全的药物[4]。
6 结语
水霉病是一种多发于春冬两季的疾病, 其患病者往往是鱼类, 在治疗这种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预防往往是最有效果的治疗措施, 文章从水霉病的发病原因、病症, 发病的规律, 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使人们对水霉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对于促进水霉病的治疗与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水霉病是一种鱼类的常见疾病, 致病病菌具有营腐生生活的特点, 喜欢寄生在鱼类的伤口上。因此, 健康的鱼类通常不会受这种疾病的影响。感染该疾病的鱼类最初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发现其患病症状时霉菌已经深入到了其感染动物的组织内部, 且这种病菌并不受地域差异的影响,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均会发现感染水霉病的鱼类。因此, 水霉病的治疗与预防工作极为重要, 介绍了几种水霉病治疗方法, 希望能为养殖户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鱼,水霉病,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 洪徐鹏.水霉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 2013 (2) :123-125.
[2] 候传宝.春季常见鱼病的症状、流行及防治[J].中国水产, 2012 (12) :212-215。
[3] 孙风琴.天热谨防鱼类细菌性烂鳃病[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3 (9) :89-91.
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迷品质降低。
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们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防治方法: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0%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二)水稻白叶枯病 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白叶枯病主要在中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
防治方法: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三)水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
病原:稻纹枯病是受真菌寄生引起。病菌的无性时期产生菌丝和菌核,有性繁殖是担孢子。 防治方法: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0%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四)三化螟 只危害水稻,是一种单食性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关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黄色,中央有一个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产卵七个黑点。
发生特点:成虫口器退化,白天静居中在稻丛中,黄昏开始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扑灯习性,夜间交尾和产卵。
(五)稻飞虱
飞虱种类很多,危害水稻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1、 褐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工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黄褐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的全部黑色。短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豆浆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礁虫全部黑色。卵;红长0.8毫米,长卵圆稍弯,初产乳白色,渐变灰黄色,在较细一端出现一对黄色的眼点,卵成块,常15-30粒排列,卵痕不显著,卵块产在叶稍内侧,表皮常肿。若虫体近椭圆形,腹部末端浑圆,初龄若虫体淡黄,眼暗赤黑色,腹背3-4节后缘白横带明显。大龄若虫腹背白斑与白横带更明显,体色黄褐或暗褐色。
2.白背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形:雌虫的小盾片中央黄白色,两侧暗褐色,雄虫较小,小盾片中央白色,两面三刀侧黑色。短翅形:雌虫小盾片几乎成黄白色,两边淡灰色,雄体灰黑。卵:长卵圆形略弯,眼点红色,卵块排列松,成单行,卵帽不露出产卵痕外。若虫橄榄形,腹末较尖,幼龄体灰白,以后变灰褐色,落水时后足左右平伸。
发生特点:白背飞虱成虫在水稻茎秆和叶背危害,一般取食部位都比褐飞虱和灰飞虱
为高,有趋光性和趋嫩性。产卵都在中稍肥厚处,也有产在叶片础部中脉内和茎中。产卵痕较灰飞几时和褐飞虱为大,成虫和若虫均能危害,但以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繁殖快,数量大,危害重。
3.灰飞虱在稻田中多产卵于稗草上,其产卵部位,都在稻、麦、稗草的下部叶稍叶片基部中脉组织中。又能传播稻、麦、玉米等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矮病。
防治方法: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粉剂20克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克克,或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75千克-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5千克-7.5千克量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