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剖析了当前骨外科护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监督体制、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责任心和法律意识以及数字化、信息化等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最后探讨了骨外科护理中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骨外科;护理问题;护理策略;健康教育
1当前骨外科护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大部分骨外科病人都会有家属陪护,家属往往并不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如擅自挪动病人、擅自减轻牵引重量、过早让病人走动,致使石膏变形,对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1.2护理人员的操作失误。有的护理人员粗心大意,工作时心不在焉,导致换错药、打错针、接错输液瓶,由此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3护理记录模糊不清。很多医院的护理记录缺乏有效的管理,护理时间记录不详细,在没有搞清患者具体症状的情况下就乱记录,致使漏掉了很多隐藏性的症状,耽误了病情。等出了问题后又擅自修改以前的记录,使得原始记录偏向于治疗,侵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1.4护理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重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医疗机构的舆论监督很强,然而很多医院依然沿袭以前的老制度,很多条款过于陈旧,已经不适用于现在。这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制度的更改却迟迟未纳入医院年度议事日程。
2新形势下骨外科护理的相应策略
2.1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各大医院应尽快对相关制度进行修改,这里要强调的是,制度中一定要把骨外科创伤病人的护理条款与其他病人的护理条款分开,因为骨外科创伤的病人行动不便,因此需要24小时监护,一般情况下会有家属陪护,但家属对于护理知识比较缺乏[1],所以需要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不能让他们与患者同床睡,这么做是为了给患者足够的空间;如果是脊柱或者颈椎损伤的患者,翻身或大小便一定要通知護士,切不可让家属自行处理。
2.2有了完善的制度,还要让护理人员切实的遵守。相应的监督体制应该与之相配套,如果护理人员不按规章制度办事,院方要有明确的惩罚措施,以确保护理人员做到恪尽职守,尽职尽责。
2.3培养和谐的护患关系。数据表明:80%~90%医疗纠纷其基本起因都是由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力所致[2],结果双方都在自己认为正确的范畴内行事,由此导致不可预想的后果。其实双方的初衷是一致的,患者家属不了解具体的治疗过程也是正常的,并且一般骨外科受伤的患者家属心情都比较急躁,此时护理人员需耐心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治疗及康复过程,耐心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和想法并尽力消除他们的疑惑。如此以来护理人员就能够在患者及其家属心中建立起和蔼、专业、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而大大减少护理工作中的障碍。培养和谐的护患关系不仅会提升整个医疗机构在患者及其家属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
2.4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3]。责任心体现了护理人员的道德操守,医院要敦促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责任心的培养,不断增强其自身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此外,医院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学法,懂法,依法行护,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5要将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步引入到医疗体系中,从诊断、开处方到住院治疗再到监护记录,所有环节均要进行电子归档储存。此举旨在方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治疗过程,帮助主治医师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此外还有利于监督机关的监督检查,使治疗及护理过程完全透明化。
3骨外科护理中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3.1对患者要告知其病情发展状况,使其了解应该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康复。具体而言,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饮食及忌口方面的注意事项,骨外伤患者不宜过早下地走动,因此要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和自我保护意识。
3.2对于骨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骨外伤患者因为伤势重,恢复缓慢,往往出现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负面心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多多开导,让其对于康复充满信心,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如此患者方可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主动接受治疗,临床效果会更好。
3.3患者进入术后康复期,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具体的康复过程,告诉他们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摒弃畏惧心理,时时鼓励患者,必要时可以陪同患者一同锻炼,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对护理人员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4小结
在新的形势下,医疗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医院及护理人员需本着“以人为本”的行医理念,把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中去,在完善的护理制度下,对骨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并对其开展正确的健康教育。这不仅是新形势下对医院及护理人员的要求,更是“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又一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薛素兰,伍晓莹.护理行为风险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20
[2]杜艳芬,张锎心,孙权.怎样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21-22
[3]许萍.“护理与法律”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医院,2003,6
风险管理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将护理风险教育融入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2018级三年制护理大专二年级4个班的护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外科护理教学中采用基于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授课的基础上融入护理风险教育。结果:实验组护生学习成绩、学习积极主动性量表和护理风险认知问卷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背景下将护理风险教育融入到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能有效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护生学习的效果及护生对护理风险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线上教学;高职护生;护理风险;护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权益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高。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护理服务能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却无处不在[1]。护生是护理行业的后备力量,加强在校护生的护理风险教育,提高其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对其以后职业生涯具备重要的意义。高职护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让护生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学习到丰富的护理相关法律知识,培养护生的护理风险意识,一直是众多护理教育者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快速地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高等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优势[2]。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将护理风险教育融入高职护生专业课教学的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高职院校2018级三年制护理大专二年级4个班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共206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19±0.86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抽签分组,1班和2班进入实验组,共102人,3班和4班进入对照组共104人。两组护生已授课程一致,在年龄、第一学年各科成绩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共128学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1)教学准备阶段。进行临床调研,根据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同济大学出版,章佩、唐英姿等主编的《外科护理》为主教材,基于超星泛雅教学平台构建外科护理在线课程。外科护理在线课程每个章节下面均载入了电子教材、PPT、微课、操作视频、案例、习题、护士执业考试相关资料等。护生通过手机和电脑可随时进行线上学习。(2)教学实施阶段。教师课前通过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护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课中教师根据护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利用教学平台以课堂知识竞赛、抢答等形式與护生进行互动,并通过视频、微课等加深护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课后护生通过学习平台及时完成作业及测验。(3)教学评价阶段。课程教学中及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2.2 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护理风险教育融入到外科护理教学中。收集、汇编了护理纠纷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均来源于某三甲医院各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某律师事务所参与诉讼的医疗纠纷案件。研究者精心分析案例,并总结归纳案例所涉及到的《护士条例》《医疗事故管理条例》《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在已建成的外科护理在线课程的相应章节中载入护理纠纷案例及相关的法律分析及法律法规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将法律知识及护理风险知识贯穿于外科护理教学中。
1.3 教学评价
1.3.1 外科护理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通过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统一发布外科护理期末考试试题,两组护生试卷题目、考试时间均相同。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监考方式,确保每位护生独立完成试题。
1.3.2学习积极主动性评价
采用学习积极主动性量表(active learning state,ALS)评价护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该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和评分间一致性均为0.86,复测信度较好[3]。ALS量表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学习驱动性、学习目标、深入学习、控制学习及扎实学习,共21道,采用5点评分法,总分21~10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越强[4]。该量表于学习过程中在问卷星上发布,有效回收率100%。
1.3.3 护理风险认知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风险认知问卷,该问卷包括患者服务与安全风险(20个条目)、护理文书书写风险(10个条目)、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10个条目)3个因子。共40个是非题,每个条目均有标准答案,答对1题计2.5分,答错不计分,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风险认知越优秀。该问卷于学期结束后在问卷星上发布,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学习效果比较
实验组护生外科护理期末考试成绩为(85.76±3.60)分,对照组护生外科护理期末考试成绩为(82.22±4.2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比较
实验组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护生护理风险认知得分比较
实验组护理风险认知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在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融入护理风险教育的优势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侧重于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快速提升,而对护生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重视度不够[5]。护生进入临床实践后护理风险认知能力较低,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容易成为医院风险管理中的高危人群。高职护生在校时间短,如何将高职护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护理风险相关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是护理教育者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我们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采取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护理风险教育融入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通过在外科护理教学当中穿插讲解相关的护理纠纷案例,如在手术室护理技术中引入因查对不严格而引发的敷料遗留在患者体腔内的事件,并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极大地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护生深切体会到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未来职业生涯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学习的效果,并通过线上丰富的护理纠纷案例及医疗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有效提高了护生对护理风险的认知。使护生在完成好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学好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护理风险意识。
3.2 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在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融入护理风险教育存在的困难
该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如在线课程的建设。在线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繁杂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很好地掌握信息化技术及具备开发信息化资源的能力。此外需要教师对各项护理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都非常熟悉,并能较好地掌控课堂时间,使护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学好专业知识,又能学好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另外该教学模式需要护生有较好的自主性和自控性,而部分学生自主性和自控性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线上学习的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进该教学模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仍需护理教育者们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丽全,陈良英,林朝芹,吴秋钦,朱长缨,朱丽梅.创新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融入护理风险教育模式在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9,33(13):2306-2310.
[2]董寶莹,邵星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线上教育模式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172-173.
[3]缪金萍,王正才,徐玉芳.参与式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9):67-69+72.
[4]孙莉,张桃桃.参与式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25):178-179.
[5]徐丽梅.延续护理安全风险教育用于临床实习护生中对提高其安全服务意识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3):179+181.
基金项目: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护生护理风险教育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YKX2018-009)
作者简介:林翠娟(1983— ),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风险管理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 对急诊外科护理应用创伤救治的护理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本院76例创伤患者一般资料,随机平分成两组,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情况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负性情绪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创伤救治在急诊外科护理中效果显著,应作为主要的护理方式进行推广。
关键词:创伤救治;急诊外科;负性情绪;护理满意度
急诊科室是医院中重要科室,经常收治一些及危重症患者,外科创伤即为常见的病症类型,若未能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很容易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引发患者死亡。因此在急诊护理中应格外重视创伤救治,使患者转危为安。因此,本研究将以76例创伤患者为研究样本,对急诊外科护理应用创傷救治的护理效果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76例创伤患者一般资料,随机平分成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入院之后由导诊护士接待,建立门诊病历,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结合患者病情状况,做好手术准备。研究组行创伤救治,具体包含以下方面:①评估患者病情。若患者创伤相对严重,可能产生损伤性休克,因此为防止症状恶化,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果患者不具备交流能力,则需要和患者家属保持沟通,做好急救准备。②患者可能会因为剧烈疼痛,产生呼吸道不畅的现象,进而引起患者呼吸困难。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呼吸道的清洁,视情况采用吸引器,保证患者正常呼吸,防止出现窒息现象。③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及时补液和输血,避免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失衡。④及时处理伤口。为避免患者长时间裸露引发感染,应及时消毒并包扎伤口。⑤随时保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监测重点包括瞳孔、脉搏、意识、血压等,若患者存在异常表现,应当立刻预备手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情况(SAS、SDS量表,分数越低,情绪越好)和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情况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负性情绪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创伤在临床上的分类标准,既可以依照受伤位置、也可以依照受伤机制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非疾病因素是最常致伤的因素,包括机械性损伤、交通事故、意外摔倒、高空坠落等。创伤在临床上依照病情严重程度,可以用轻度、中度和重度进行区分。轻度创伤只会令组织器官受到轻度损伤,通常不会直接危及生命,预后状况通常较好,仅有肿胀、疼痛、出血等临床表现。中度创伤会导致组织器官出现严重受损,影响自身功能,若未能及时治疗,很容易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通常表现为发热、功能障碍、肿胀等。重度创伤则会严重损伤组织器官,疼痛更为剧烈,出血量更大,很可能引发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休克或死亡的现象。
创伤救治是急诊护理的重中之重,为达到较好的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应当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在患者入院之时即做好急救的各项准备。这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而且需要有较强的救治能力。创伤救治要求护理人员迅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通过建立静脉通道的方式,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同时,为了为患者赢得更多时间,救治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的衔接性,重视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建立患者治疗康复的信心,避免患者引起生理上的波动,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情况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负性情绪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证明创伤救治在急诊外科护理中效果显著,应作为主要的护理方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邱小婷,钟丽苑,胡利群.PDCA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3):142-143.
[2]谭震森,罗翠芳,唐昌盛.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3):142-144.
[3]陈妍,高宇纯.急救护理路径对严重创伤接受手术患者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117-118.
[4]郭海云,崔会娟,高峰,吴雅楠,苏津蕊,凌鑫,李京,贾丽.高级创伤护理在重度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259-260.
作者简介:梁妍,性别:女,民族:蒙古族,籍贯:辽宁省,出生年月1992-4-26,学历:本科,职称:护师,要聘主管护师
风险管理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肝胆外科护理采取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实施风险管理,对各个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环节给予有效控制,增强防范,对其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增强临床护理风险管理以后,临床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实施护理自律行为显著提高,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1年以来,没有出现临床护理纠纷和严重护理差错事故出现,护理缺陷显著极少,科室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各个指标都以达标,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结论:通过对肝胆外科临床护理风险的排查以及分析,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控制,可以使肝胆外科临床护理风险明显降低,使肝胆外科乃至整个医院持续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风险;肝胆外科;护理
临床风险管理指的是对患者、医护人员以及探视人员也许伤害的潜在风险给予识别、评估,同时实施相对应控制的一个过程[1]。目前,由于肝胆外科临床手术复杂,高龄患者相对比较多,使临床医疗以及护理潜在更多的风险,因此,要求临床护理人员要具备更高的护理技术,使临床护理风险降至到最低,使患者就医环境得到保障。本文笔者在2009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实施风险管理,对各个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环节给予有效控制,增强防范,对其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实施风险管理,科室病床一共有40张,临床护士一共有0人,年龄在20~41岁,平均年龄为(26.7±5.8)岁。当中,主管护师一共有2人,占总体的18.18%;护师一共有3人,占总体的27.27%;护士一共有5人,占总体的54.55%。文化程度包括有大专学历一共有5人,占总体的45.45%;中专学历一共有6人,占总体的54.55%。
1.2肝胆外科护理风险的关键诱因
1.2.1肝胆外科患者特有的高风险性该科室经常涉及到复杂病例以及手术,例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门脉高压症、腹部外伤、急性重症胰腺炎以及肝癌切除手术等相关疾病。然而,以上病情大部分相对较重,变化无常,部分疾病还会反复发作。另外,最近几年,老年患者逐渐增多,心脏、脑部、肺部以及肾脏等相关重要器官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同时会合并多种并发症,例如,DM以及高血压等。以上这些均是客观存在的基础危险诱因。除了临床手术、使用药物以及围术期的观察、各个引流导管记录、监测生命体征、配药输液以及人文关怀等等非常关键,有的时候对患者病情的康复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1.2.2临床护士风险诱因
1.2.2.1临床护士操作技术水平在肝胆外科护理人员当中,大部分为年龄较低、职称较低以及资历较低的临床护士,临床操作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还有一些临床护士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缺乏一个深刻的了解,对急性危重或者复杂性疾病没有给予细致观察,以及对临床护理流程缺乏一定的了解,经常会发生视而不见,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实施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部分还会发生测量差错,进而造成病情耽误。另外,还要部分医护人员还会出现配错药物和输入错液,进而带来非常大的问题。还要一些临床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技术相对比较差,进而造成患者以及其亲属不满,最终导致临床护理纠纷。
1.2.2.2心理诱因①一些工龄相对比较长的护理人员思想落后,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不主动更新新的临床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没有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而形成相关业务技术较为落后,服务态度相对比较差;②年轻护理人员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一些护理人员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和同事之间友好相处,同时对科室待遇较为不满意,工作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对患者服务态度较为冷漠;③因为科室人力资源存在不足,临床护理人员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以及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等,极易使临床护理人员出现厌倦情绪。
1.2.2.3管理诱因肝胆外科缺乏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医护人员职责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相关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执行力严重不足,临床护理人员对相关制度没有明确的掌握,例如,刚刚毕业的护理人员没有经过上岗之前的培训工作,临床护理人员调入新科室对相关护理不甚了解。另外,护理人员责任性不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以及护士长管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督促检查没有到位,对临床工作的所有不安全环节没有一个预见性,没有立即实施相对应的处理措施[2]。
1.3風险管理防范措施
1.3.1完善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机制①成立一个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每隔1个月对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给予排查与分析,同时召开讨论会给予分析、研究以及评估,同时全面落实相关整改措施,对护理人员和实践采取风险管理。另外,要对护理人员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带教,护生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其明确自身的合法身份;②完善临床各项工作制度以及流程,把制度细化作为工作指引,各个科室要统一标识,主要的安全制度标识要贴上墙壁作为警示,并制定一个完善的急救流程,专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护士要严格遵守临床护理各项操作过程,并采取双人核对制度;③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排班采取新老搭配,增强主要时间段的临床护理安全,根据临床手术较多、患者较多以及基础护理量较大的特征,加派人手帮助护理人员完成护理任务。另外,紧抓关键关节,即关键患者、关键操作、高难度操作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以免出现其他意外情况。
1.3.2增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①通过每周例会对护理人员和护士给予风险意识以及法律知识条文的培训,例如,学习《护理人员管理办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3],使整个科室护理人员防范临床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全面提高;②每1个月对护理人员分层次采取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以及考核,成绩和奖励惩罚相挂钩,进而使临床护理人员的理论以及操作水平明显提高,使应对护理风险的能力明显加强;③临床护理人员要改善护理服务态度,要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进而是患者对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进而使科室临床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2 结果
增强临床护理风险管理以后,临床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实施护理自律行为显著提高,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1年以来,没有出现临床护理纠纷和严重护理差错事故出现,护理缺陷显著极少,科室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各个指标都以达标,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3 讨论
目前,临床护理风险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理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还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笔者认为,临床护理风险意识要始终贯穿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的每个环节,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文笔者对肝胆外科采取风险管理,对每个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环节给予有效控制,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取得良好的风险管理效果。所以,临床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是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明显减少,使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桑,钟辉.普外科不安全因素讨论制度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4(4):81-82.
[2]王秀女,马平,郑建萍.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5(8):792-794.
[3]孙刚.肝胆手术后并发胆瘘的原因与诊治[J].齐齐 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7)
风险管理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研究腹部手術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结局,为改进腹部手术患者疼痛控制结局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28例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在术后24~48 h进行疼痛控制结局问卷调查,描述疼痛控制结局,比较使用与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患者的疼痛控制结局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疼痛控制满意度的因素。 结果 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术后24 h内:最高疼痛评分中位数为4.00(3.00)分,处于重度疼痛的百分比中位数为20.00(20.00)%,疼痛对下床活动的影响评分中位数为3.00(3.00)分,疼痛缓解程度中位数为70.00(20.00)%,疼痛控制满意度中位数为8.00(2.00)分;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术后24 h最高疼痛评分”和“处于重度疼痛的百分比”低于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控制满意度与术后疼痛缓解程度(r=0.657)、参与疼痛治疗决策程度(r=0.673)、疼痛治疗方案信息的帮助程度(r=0.460)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获得疼痛治疗方案信息(r=0.156)、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r=0.183)、医护人员鼓励非药物止痛措施频率(r=0.173)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结局总体较好,仍需关注术后活动性疼痛的评估和治疗,重视使用非药物镇痛措施,以期改善患者的疼痛控制结局;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的总体评价满意,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疼痛控制;加速康复外科;腹部手术;非药物镇痛措施
Research on the outcome of pain contro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FU Liping1 ZHANG Jungang2 FENG Xia2 QIU Danying3
1.PACU, 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4,China; 2.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Surgery, 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4, China; 3.Department of Nursing, 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4,China
[
[Key words] Pain control; Accelerate rehabilitation surgery; Abdominal surgery; Non-drug analgesia measures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集麻醉、手术、护理及营养等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康复理念,其目的在于促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1]。疼痛治疗是ERAS非常重要的环节[2],良好镇痛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紧张和焦虑,且提高早期进食、早期活动等依从性,加快机体机能恢复[3]。文献报道约75%的术后患者曾经历中重度疼痛,术后患者报告的疼痛得到充分缓解的不足50%[4-5],而腹部手术术后疼痛是限制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6],因此术后疼痛的管理仍是临床的难题和挑战。
为有效进行疼痛管理,可靠有效的评估疼痛控制质量方法非常重要[7]。疼痛控制结局问卷(American Pain Society′s Patient Outcome Questionnaires,APS-POQ)是常用的评估患者疼痛控制质量的工具。该问卷研制于1991年,并分别于1995年、1998年和2010年进行修订[8-10]。2010年修订的APS-POQ-R(Revised American Pain Society′s Patient Outcome Questionnaires,APS-POQ-R)[10]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多项研究表明APS-POQ-R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并被推荐用于评价疼痛管理的质量[10-11]。2017年有研究者将中文版问卷(Mandarin version of the American Pain Society Patient Outcome Questionnaire,APS-POQ-R-C)运用于国内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结局的研究,是首次在亚洲患者中进行APS-POQ-R的研究,结果显示APS-POQ-R-C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推荐用于国内患者疼痛管理的质量评价[12]。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研究在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了使用APS-POQ-R-C问卷进行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结局的研究,以期描述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结局,为改善疼痛控制结局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肝胆胰外科行胆囊、肝脏、胰腺、脾脏及胃肠等手术,基于加速康复理念,多学科合作管理的手术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年满18周岁者;②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腹部手术者。排除标准:①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②有言语表达或交流障碍者;③病情危重者;④术前有慢性非癌痛或癌痛、长期服用止痛药物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APS-POQ-R-C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798,KMO值为0.80。问卷由22个条目(item)组成,包括疼痛程度(P1~P3),疼痛的影响(P4~P5),疼痛治疗的副反应(P6),疼痛缓解程度、参与疼痛治疗决策的程度、疼痛治疗满意度、疼痛治疗方案信息的帮助程度(P7~P10),非药物镇痛治疗(P11~P12) [12]。通过预调查测得问卷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03,说明适用于本研究。
在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术后24~48 h进行问卷调查,对于患者疑问采用统一解释语言,若患者可自行填写问卷由患者自行填写,患者不能自行填写由研究者按照患者的选择填写,问卷当场回收。研究共调查261例患者,问卷回收243份,有效问卷228份,完成问卷的时间为9~27 min。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加速康复管理及疼痛管理方法 本院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小组由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结直肠外科、骨科等)、麻醉科、营养科、药学部、精神卫生科及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协作组成,以期整合学科优势,加强学科协作,促进术后患者的加速康复,并成立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APS)团队进行术后疼痛管理。
医院APS团队组成人员主要包括麻醉医生、疼痛专科护士、外科医生、临床药师、病区护士以及理疗师等,组长由疼痛管理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担任,以多模式镇痛和预防性镇痛的理念为指导[13],采用以麻醉医师督导下的护士为主体的工作模式。APS常规患者床边随访、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患者的镇痛治疗副反应发生率、镇痛不全发生率等,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以期规范术后镇痛,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疼痛管理实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结局 从疼痛程度、疼痛的影响、疼痛治疗的副反应、疼痛缓解程度、患者参与疼痛治疗决策的程度、疼痛治疗满意度、疼痛治疗方案信息的帮助程度及非药物镇痛治疗等指标描述疼痛控制结局。
1.3.2 非药物止痛措施使用情况及使用与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疼痛控制结局的差异 描述接受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比例、医护人员鼓励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频率;并比较使用和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疼痛控制结局各指标的差异。
1.3.3影响腹部手术加速康复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因素 分析疼痛控制满意度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疼痛控制结局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對问卷调查的资料进行编号,录入SPSS数据库,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疼痛程度、疼痛对患者的影响程度、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等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与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疼痛控制结局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疼痛控制满意度与疼痛控制结局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疼痛控制满意度与一般资料、疼痛控制结局计数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一般资料
其中男性占52.63%,女性占47.37%;18~29岁占13.16%,30~44岁占31.58%,45~59岁占39.47%,60~75岁占14.91%,75岁以上占0.88%;汉族占97.37%,其他占2.63%;小学及以下占16.67%,初中占27.19%,高中或中专占21.05%,大专或本科占34.21%,研究生及以上占0.88%;有手术史占43.42%,无手术史占56.58%。
2.2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结局
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术后24 h内:最低疼痛评分中位数为2.00(1.75)分,最高疼痛评分中位数为4.00(3.00)分,处于重度疼痛的百分比中位数为20.00(20.00)%,疼痛对下床活动的影响评分中位数为3.00(3.00)分,术后24 h疼痛缓解程度百分比中位数为70.00(20.00)%,参与疼痛治疗决策的程度中位数为7.00(2.00)分,疼痛控制满意度中位数为8.00(2.00)分,疼痛治疗方案信息的帮助程度中位数为8.00(3.00)分。
2.3 非药物止痛措施使用情况及使用与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疼痛控制结局比较
2.3.1 非药物止痛措施使用情况 在228例患者中,188例患者接受过非药物止痛治疗,占82.46%,40例患者未接受过非药物止痛治疗,占17.54%;医务人员經常鼓励患者使用非药物控制疼痛患者为27例,占11.84%,有时鼓励为161例,占70.62%。
2.3.2使用与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疼痛控制结局比较 将188例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与40例未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疼痛控制结局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最高疼痛评分中位数4.00(2.00)分低于未使用患者的中位数4.50(3.00)分,处于重度疼痛百分比中位数20.00(30.00)%低于未使用患者的中位数30.00(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中位数8.00(1.00)分高于未使用患者的中位数7.00(3.75)分,患者参与疼痛治疗决策的程度中位数8.00(1.00)分高于未使用患者的中位数6.50(3.75)分;疼痛治疗信息的帮助程度中位数8.00(2.00)分高于未使用患者的中位数7.00(3.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相关因素分析
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与术后24 h疼痛缓解程度(r=0.657)、参与疼痛治疗决策的程度(r=0.673)、疼痛治疗方案信息的帮助程度(r=0.460)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获得疼痛治疗方案信息(r=0.156)、接受非药物止痛措施(r=0.183)、医护人员鼓励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频率(r=0.173)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6。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术后24 h内的疼痛控制结局总体较好,与王晓杰等[14]、Fang等[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随着预防性镇痛、多模式镇痛等镇痛理念的更新[13],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理与药剂人员组成的术后急性疼痛管理团队的镇痛管理[2],使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得到不断有效提升。但术后24 h最高的疼痛评分中位数仍达到中度疼痛程度,提示疼痛控制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活动性疼痛是指患者进行活动如深呼吸、有效咳嗽、床边站立、下床活动等行为时发生的疼痛[15]。开展基于活动性疼痛评估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疼痛控制,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提高患者疼痛管理和康复质量[15]。有报道显示,97%的患者床上活动受术后疼痛影响,100%的患者下床活动受术后疼痛的影响[1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疼痛对活动、睡眠及情绪等的影响中对下床活动的影响是最大的。术后早期活动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关注活动性疼痛的评估和控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腹部手术患者的加速康复。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疼痛控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意象法、冷热疗法及中医镇痛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7]。适当地应用非药物疗法,可以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有益补充;而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可能增加止痛治疗的效果[18]。Fang等[12]研究表明,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较不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在“处于重度疼痛的百分比”及“疼痛对入睡的影响”两项中评分更低。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患者“术后24 h最高疼痛评分”和“处于重度疼痛的百分比”更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参与疼痛治疗决策的程度及疼痛治疗信息的帮助程度更高。但仅在11.84%的患者中,医务人员会经常鼓励患者使用非药物控制疼痛,提示需要更加重视非药物止痛措施的使用。
既往多项研究表明,使用ERAS方案可以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且不会对并发症产生不良影响[19-20],但较少有人研究ERAS与患者对疼痛控制主观满意程度的关联度。患者满意度的高低从其特有的角度反映了医疗质量的优劣[7],有研究表明,“疼痛管理”是首要改善的服务指标之一[21]。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部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的总体评价满意,与Subramania等[16]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疼痛控制满意度既与术后24 h疼痛缓解程度、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医护人员鼓励使用非药物止痛措施的频率等治疗性因素相关,也与获得疼痛治疗方案信息的帮助程度及参与疼痛治疗决策程度等非医疗技术服务因素相关,提示既要注重对患者的医学治疗,同时也要关注非医疗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随着ERAS理念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实践,疼痛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多学科的紧密协作下,腹部术后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疼痛控制结局总体较好,但仍需关注术后活动性疼痛的评估和治疗,重视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加速康复;了解腹部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识别影响因素,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基于疼痛控制满意度具有多维的特性,不仅与疼痛治疗性因素相关,也与非医疗技术服务因素相关,需要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及护士等组成的多学科APS紧密协作;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最能了解患者疼痛的护士,要及时进行疼痛评估、有效执行镇痛措施,且需注重非药物止痛措施的实施;也要在疼痛评估、实施镇痛、疼痛教育以及出院随访等环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注重疼痛管理的非医疗技术服务因素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益萍,邱江锋,曹晖.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术期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3):528-530.
[2]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 15(6):527-533.
[3]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1):1-6.
[4] Apfelbaum JL,Chen C,Mehta SS,et al.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2003,97(2):534-540.
[5] Gan TJ,Habib AS,Miller TE,et al. Incidence,patient satisfaction,and perceptions of post-surgical pain:Results from a US national survey[J].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14,30(1):149-160.
[6] 章曉丹,张勇,韩流.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24):4982-4988.
[7] Gordon DB,Dahl JL,Miaskowski C,et al. American pain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ute and cancer pain management:American Pain Society Quality of Care Task Force[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5,165(14):1574-1580.
[8] American Pain Society Quality of Care Committee. 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in and cancer pai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5, 274(23):1874-1880.
[9] McNeill JA,Sherwood GD,Starck PL,et al. Assessing clinical outcomes: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pain management[J]. J Pain Symptom Manage,1998,16(1):29-40.
[10] Gordon DB,Polomano RC,Pellino TA,et al. Revised American Pain Society Patient Outcome Questionnaire (APS-POQ-R)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of pain management in hospitalized adults:Preliminary psychometric evaluation[J]. The Journal of Pain,2010,11:1172-1186.
[11] Zoega S,Ward S,Gunnarsdottir S.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pain management in a hospital setting:Testing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celandic version of the revised American Pain Society patient outcome questionnaire[J]. Pain Manag Nurs,2014,15(1):143-155.
[12] Fang H,Liang JJ,Hong Z,et al.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vised American Pain Society Patient Outcome Questionnaire concerning pain management in Chinese orthopedic patients[J]. PLoS One,2017,12(5):1-14.
[13] Vadivelu N,Mitra S,Schermer E,et al. Preventive analgesia for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A broader concept[J]. Local and Regional Anesthesia,2014,7(1):17-22.
[14] 王晓杰,孙红,高娜,等.外科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结局现状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8C):3005-3006.
[15] 唐娟,赵凤娟,李秋琴,等.老年巨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基于活动性疼痛评估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8, 33(18):29-32.
[16] Subramanian P,Ramasamy S,Ng KH,et al. Pain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among surgical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2016,22(3):232-238.
[17] 童莺歌,田素明.疼痛护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77-88.
[18] 医政医管局.《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 2018-09-18) [2020-04-12].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1809/6725a91b9e424691b5c9e8ee6 df1fad8.shtml.
[19] Alexander B Stone,Michael C Grant,Claro Pio Roda?et al. Implementation Costs of a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rogram in the United States:A Financial Model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Based on Experiences at a Quaternary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 J Am Coll Surg, 2016,222(3):219-225.
[20] Lisa Parks, Meghan Routt,Allison De Villier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J]. J Adv Pract Oncol,2018,9(5): 511-519.
[21] 張洁,倪平,邓欣,等.影响出院患者满意度的关键服务指标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20,37(4):550-553.
(收稿日期:2020-08-28)
风险管理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1.1 建立护理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将外科护理不安全事件分为: (1) 严重护理差错、事故; (2) 中度护理差错、事故; (3) 轻微护理差错、事故; (4) 无护理差错、事故。结合整改情况设立监测预警评估体系, 如表1所示。对评分<0.90者, 应及时分析查找原因予以整改。
1.2 加强业务培训与安全意识建设
护理人员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 应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满足患者的需求。在培训的过程中, 注重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引导依法行医, 教育护理人员掌握风险管理四要素[3]:同情、交流、能力、表格化, 保存完好的护理资料, 为医疗事故举证提供依据[4]。
1.3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重视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与落实,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级护理制度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 一切护理操作必须按照常规制度实施。
1.4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进行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情感沟通, 建立护患之间良好、诚实互信关系。加强护医、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互补不足, 减少隐患因素, 为医疗护理安全提供保障。
1.5 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几乎所有的医疗单位都面临着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 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合理优化,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 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1.6 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杜绝多收费或少收费现象, 向患者家属发放每日费用清单, 对费用高的药品或治疗, 护理人员应做到提前告知患者家属, 并解释使用的目的, 取得患者家属同意, 以维护患者的消费权益和医院正当合法的权益。
2 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 营造了护理安全文化, 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 培养了外科护士安全护理的态度和行为, 提高了其护理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并通过主动的上报、分析护理风险, 提出并采取可行的防范措施, 明显地减少了护理风险和护理纠纷的发生,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质量, 缩短了外科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3 体会
外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全体人员无缝隙衔接来共同完成的, 要维持高水平的工作质量, 仅仅依靠完善的规章制度、优化的工作流程是远远不能胜任的, 关键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骨干队伍。不仅仅是护士长, 每个护理人员都要参与安全管理, 营造积极向上的护理安全文化与氛围,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名护理人员的潜能, 将医疗质量的要求和目标转变为每个人的工作准则和方向, 使维护护理安全成为每个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才能有效地保障外科护理安全。
摘要:本文根据外科护理的特点, 探索构建了护理安全管理模式, 将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从单纯被动处理差错与事故的事后管理模式逐步向预警、防范、干预的前馈控制管理模式转变, 保障了护理安全, 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外科护理,护理安全,安全文化,质量
参考文献
[1] Stock GN.Organizational cultur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and the reduction of hospital errors[J].Production economics, 2007, 106:368~392.
[2] 陈慧, 宋桂珍.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5) :42~43.
[3] 达庆东, 徐青松.护理法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