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内容范文(精选9篇)
广东高考内容 第1篇
广东高考已确定改革,广东启动,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广东新高考改革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中2选1,因为物理是高校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如果不选物理,大学理科专业将很难学进去甚至无从下手;如果不选历史,大学文科专业同样如此。
广东高考内容 第2篇
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
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 3.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 教学难点: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要点
一、考查方向
1.对诗歌内容主题的把握与评价
2.对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
二、解题思路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及感情基调 1.看作者。知人论世。
2.抓诗题。有的古诗的题目就是古诗的诗眼或中心事件。比如李白《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是惜别之情。
3.抓关键词句。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抓诗歌题材类型。(分析见下)
5.抓典型意象。常规意象的情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月”――思乡;“柳”――离别等。
6.抓形象(意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等)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等)两类。相应景的往往表现相应的情。不过,“乐景衬哀情”除外。
7.抓注释。
三、鉴赏指导
第一课时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⑵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例2】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例4】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解析】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广东高考内容 第3篇
1.研究背景。高考是一个大规模的测试。对于想进入大学的学子而言, 高考取得好成绩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高考英语是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高考英语总分为150分, 而阅读理解就占了40分。如果阅读理解得分高, 那英语想得高分就更有把握。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突出。
以往许多关注英语测试的研究是某些高中教师基于他们本身的直觉出发进行的, 缺乏理论基础。本文作者以2013~2015近三年来广东高考英语试题为基础, 分析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效度。
2.内容效度。效度有多种, 包括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使用效度和考试外效度。内部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关注考试的内容是否足够具有代表性, 从而能够达到有效测试的目的。
3.分析框架。本研究基于1999年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任务特征框架进行。但直接套用此框架会产生很多不足。Bachman和Palmer他们也认为, 这个框架应该 “允许更多的调整空间。”因此, 结合实际, 我们从“输入的特征”和“期待回应的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方法
研究工具包括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它们为高中英语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指导。高考的英语试卷也是基于大纲设计的。通过收集2013至2015年广东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的数据, 并将其和大纲的要求进行对比, 笔者从“输入的特征”和“期待回应的特征”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
三、数据分析
1.输入的特征。我们从文章的长度, 阅读速度, 生词, 易读度和文章题材几个方面来分析输入的特征。
(1) 文章的长度。考试大纲规定, 四篇文章的总长度应该在900词以上。三年里文章总词数最少为2015年, 词数也达到了1246词, 这就达到了大纲的要求。此外, Alderson建议, 每篇文章长度应在150-350词之间。所有的文章长度都在300至360词之间, 长度适中。三份试卷阅读理解文章输入容量得到很好控制。
但是, 阅读篇章的布局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通常说来, 考试中的阅读篇章应遵照“从短到长” “由易到难”的原则, 但有的并不遵循这样的逻辑。例如, 最长的一篇360词的文章和一个相对而言较短的327词的文章紧紧相邻, 会让考生感觉过于突然。
(2) 阅读速度。
对于高中学生, 第一等级的阅读速度要求是50至70词每分钟, 而第二个等级则要求达到70至80词每分钟。从表一可知, 三份试卷所要求达到的平均速度大约是66词每分钟。从大纲出发, 每分钟60至70词是合理的。
但笔者也发现, 考试的要求只达到了较低级别的要求, 尚未达到较高的要求。高考作为一个大规模的考试, 其目的在于找到能够适合进行深造的人选。因此, 应逐渐提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
(3) 生词。李筱菊认为, 对于阅读篇章而言, 有“若干个”生词是合适的。其中的“若干个”, 按照她的说法, 是“占2%或3%”的比例。
教学大纲规定, 每篇文章新词的数量应该低于3%。经过计算可知, 2013至2015年的新词比率基本在3%及以下。因此, 三份试卷阅读篇章中新词的分布都很均衡, 符合大纲的要求。
(4) 话题。教学大纲要求, 高中学生应该要能够读懂社会生活和文化, 故事类, 生物类, 科普和现代科技类, 历史文学类的文章。基于此, 我们将2013至2015年的话题分成了五类, 包括社会生活与文化类, 故事类, 科普和现代科技类, 历史地理类和生物类。
经过计算分析可知, 不同类型的话题各占不同的比例。其中, 故事类, 社会生活和文化类比例较大。仅故事类的文章就占据了41.6%。其他类型的话题比例很小。可能原因是, 大多数考生对这种一般性话题都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较为熟悉。Bachman曾经提出, “如果我们输入的话题对于某些考生而言不熟悉而对于另外一些考生而言熟悉, 那么有考生可能会占据不公平的优势。”因此, 阅读理解涵盖不同的话题是合理的。
尽管选题范围广泛, 包含各种类型的话题。但科普现代科技类, 历史地理类文章比例很小, 生物类文章没有涉及。笔者建议, 阅读试题应该涵盖更广, 更多元化的话题。
(5) 易读度。易读度指数是从词汇和就句子结构复杂度两个维度来分析阅读材料是否容易阅读和理解的一个指数。本研究采用了Flesh指数 (Alderson) 来计算文章的易读度。采用了这样的公式:RE= 206.84-0.85WL-1.02sl。 (表2)
在所有的阅读篇章中, 易读度指数最大的是84.4, 易读度最小的指数为41.8。因此这三年的广东省高考阅读理解篇章都在“简单到困难”的范围之内。经过计算可知, 这三年的文章易读度指数平均值为65.7, 属于标准范围。此外, 不同层次的易读度指数都有涉及, 照顾到不同水平的考生。
2.“期待回应的特征”。
( 1 ) 回应类型。回应类型包括“可选择性的回应”, “有限的产出性回应”和“完全产出性回应”。多项选择题 (MCQ) , 作为一种“可选择性的回应”, 被广泛运用。多项选择题具有客观性。然而, 采用多项选择题来测试阅读能力也有不足。正如Weir (1990) 所说, “多项选择是一个不现实的任务, 现实生活中很少涉及。”它也无意中鼓励了猜测。
但是, 几乎所有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目由多项选择题所组成。综上, 笔者建议, 高考阅读试题的模式应该更加多元化。
(2) 阅读技能。在高考考纲里主要描述了以下六种阅读技能:
1) 明白文章的主旨
2) 理解明确表达的信息
3) 通过文章中情景线索来推断出生词的意思
4) 能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5) 明白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6) 清楚文章的基本结构
通过对2013至2016年阅读篇章的仔细分析, 笔者收集到了这几年来阅读理解所涉及到的阅读技能的相关数据。
第二个微技能在所有题目中占据了50%。这表明理解明确表达的信息对于答对题目帮助最大。此外, 第4项微技能也占据了多达30%的比例, 这表明, 除了单纯理解明确表达的信息, 考生还需要例如推理, 判断这些技能来帮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然而, 技能5和6却几乎没有涉及到。因此, 应该把每一个阅读微技能都考虑在内。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 2013至2015年的高考阅读试题都显示出对输入容量和阅读速度的良好控制, 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其次, 阅读测试的话题涵盖广, 材料难度适中。广东省高考2013至2015年的测试基本符合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为了高考试题的进一步的发展, 笔者也在本文中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 要丰富试题的形式。目前, 阅读试题只采用了多项选择题, 而多项选择题这种测试形式却存在不足, 例如鼓励猜测。因此, 笔者建议, 应逐渐丰富测试的形式。其次, 考试所体现出来的对于阅读速度的要求也要提高。通过对两种阅读速度的比较, 笔者发现考试要求的阅读速度只达到了较低要求。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 笔者建议, 高考阅读试题应提高要求, 以选出具有更高水平的学生。阅读篇章的话题和相关的技能的要求也应多元化。
最后, 考生应该拓展自己阅读的范围, 加强提高阅读水平。在高考当中, 阅读理解部分占据了总分的27%, 是影响考生在英语高考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 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摘要:本研究基于Bachman和Palmer的任务特征框架, 以近几年广东省高考英语试卷为例, 分析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效度。通过与大纲对比分析, 笔者发现, 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部分基本达到大纲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然而, 从内容效度来看, 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对于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的进一步改进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考,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
参考文献
[1]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015.
广东高考内容 第4篇
【关键词】高考 阅读理解测试 内容效度
一、背景
1.研究背景。高考是一个大规模的测试。对于想进入大学的学子而言,高考取得好成绩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高考英语是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高考英语总分为150分,而阅读理解就占了40分。如果阅读理解得分高,那英语想得高分就更有把握。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突出。
以往许多关注英语测试的研究是某些高中教师基于他们本身的直觉出发进行的,缺乏理论基础。本文作者以2013~2015近三年来广东高考英语试题为基础,分析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效度。
2.内容效度。效度有多种,包括内部效度,外部效度,使用效度和考试外效度。内部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关注考试的内容是否足够具有代表性,从而能够达到有效测试的目的。
3.分析框架。本研究基于1999年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任务特征框架进行。但直接套用此框架会产生很多不足。Bachman和Palmer他们也认为,这个框架应该 “允许更多的调整空间。”因此,结合实际,我们从“输入的特征”和“期待回应的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方法
研究工具包括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它们为高中英语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指导。高考的英语试卷也是基于大纲设计的。通过收集2013至2015年广东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的数据,并将其和大纲的要求进行对比,笔者从“输入的特征”和“期待回应的特征”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
三、数据分析
1.输入的特征。我们从文章的长度,阅读速度,生词,易读度和文章题材几个方面来分析输入的特征。
(1)文章的长度。考试大纲规定,四篇文章的总长度应该在900词以上。三年里文章总词数最少为2015年,词数也达到了1246词,这就达到了大纲的要求。此外,Alderson建议,每篇文章长度应在150-350词之间。所有的文章长度都在300至360词之间,长度适中。三份试卷阅读理解文章输入容量得到很好控制。
但是,阅读篇章的布局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通常说来,考试中的阅读篇章应遵照“从短到长” “由易到难”的原则,但有的并不遵循这样的逻辑。例如,最长的一篇360词的文章和一个相对而言较短的327词的文章紧紧相邻,会让考生感觉过于突然。
(2)阅读速度。
对于高中学生,第一等级的阅读速度要求是50至70词每分钟,而第二个等级则要求达到70至80词每分钟。从表一可知,三份试卷所要求达到的平均速度大约是66词每分钟。从大纲出发,每分钟60至70词是合理的。
但笔者也发现,考试的要求只达到了较低级别的要求,尚未达到较高的要求。高考作为一个大规模的考试,其目的在于找到能够适合进行深造的人选。因此,应逐渐提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
(3)生词。李筱菊认为,对于阅读篇章而言,有“若干个”生词是合适的。其中的“若干个”,按照她的说法,是“占2%或3%”的比例。
教学大纲规定,每篇文章新词的数量应该低于3%。经过计算可知,2013至2015年的新词比率基本在3%及以下。因此,三份试卷阅读篇章中新词的分布都很均衡,符合大纲的要求。
(4)话题。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应该要能够读懂社会生活和文化,故事类,生物类,科普和现代科技类,历史文学类的文章。基于此,我们将2013至2015年的话题分成了五类,包括社会生活与文化类,故事类,科普和现代科技类,历史地理类和生物类。
经过计算分析可知,不同类型的话题各占不同的比例。其中,故事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类比例较大。仅故事类的文章就占据了41.6%。其他类型的话题比例很小。可能原因是,大多数考生对这种一般性话题都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较为熟悉。Bachman曾经提出,“如果我们输入的话题对于某些考生而言不熟悉而对于另外一些考生而言熟悉,那么有考生可能会占据不公平的优势。”因此,阅读理解涵盖不同的话题是合理的。
尽管选题范围广泛,包含各种类型的话题。但科普现代科技类,历史地理类文章比例很小,生物类文章没有涉及。笔者建议,阅读试题应该涵盖更广,更多元化的话题。
(5)易读度。易读度指数是从词汇和就句子结构复杂度两个维度来分析阅读材料是否容易阅读和理解的一个指数。本研究采用了Flesh指数(Alderson)来计算文章的易读度。采用了这样的公式:RE= 206.84-0.85WL-1.02sl。(表2)
在所有的阅读篇章中,易读度指数最大的是84.4,易读度最小的指数为 41.8。因此这三年的广东省高考阅读理解篇章都在“简单到困难”的范围之内。经过计算可知,这三年的文章易读度指数平均值为65.7,属于标准范围。此外,不同层次的易读度指数都有涉及,照顾到不同水平的考生。
2.“期待回应的特征”。
(1)回应类型。回应类型包括“可选择性的回应”,“有限的产出性回应”和“完全产出性回应”。多项选择题(MCQ),作为一种“可选择性的回应”,被广泛运用。多项选择题具有客观性。然而,采用多项选择题来测试阅读能力也有不足。正如Weir(1990)所说,“多项选择是一个不现实的任务,现实生活中很少涉及。”它也无意中鼓励了猜测。
但是,几乎所有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目由多项选择题所组成。综上,笔者建议,高考阅读试题的模式应该更加多元化。
(2)阅读技能。在高考考纲里主要描述了以下六种阅读技能:
1)明白文章的主旨
2)理解明确表达的信息
3)通过文章中情景线索来推断出生词的意思
4)能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5)明白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6)清楚文章的基本结构
通过对2013至2016年阅读篇章的仔细分析,笔者收集到了这几年来阅读理解所涉及到的阅读技能的相关数据。
第二个微技能在所有题目中占据了50%。这表明理解明确表达的信息对于答对题目帮助最大。此外,第4项微技能也占据了多达30%的比例,这表明,除了单纯理解明确表达的信息,考生还需要例如推理,判断这些技能来帮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然而,技能5和6却几乎没有涉及到。因此,应该把每一个阅读微技能都考虑在内。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2013至2015年的高考阅读试题都显示出对输入容量和阅读速度的良好控制,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其次,阅读测试的话题涵盖广,材料难度适中。广东省高考2013至2015年的测试基本符合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为了高考试题的进一步的发展,笔者也在本文中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要丰富试题的形式。目前,阅读试题只采用了多项选择题,而多项选择题这种测试形式却存在不足,例如鼓励猜测。因此,笔者建议,应逐渐丰富测试的形式。其次,考试所体现出来的对于阅读速度的要求也要提高。通过对两种阅读速度的比较,笔者发现考试要求的阅读速度只达到了较低要求。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笔者建议,高考阅读试题应提高要求,以选出具有更高水平的学生。阅读篇章的话题和相关的技能的要求也应多元化。
最后,考生应该拓展自己阅读的范围,加强提高阅读水平。在高考当中,阅读理解部分占据了总分的27%,是影响考生在英语高考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15.
广东高考内容 第5篇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⑴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⑵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①《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②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②表现出他的豁达、愉悦的心境。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解析】上片写雨。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门窗的缝隙处侵入屋里,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生。谁会相信,在家居住却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反倒像羁客客居旅馆一般,睡不安稳,在勉强进入梦乡时,突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下片写情。“花发恐飘零”,词人担心花儿会被大雨摧毁,零落成泥。其实,经历了一夜狂风暴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先前词人曾约故人一起观花赏月,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然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娇艳的花儿虽然没了,锦绣河山经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媚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谢 池 春 陆 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大好河山没有收复。
(2)对比。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涯,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写了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上片和下片构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
声,不能见其人,而且,隔墙之影在享受着荡秋千之乐。这一乐则反衬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敦煌曲子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 踏 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叵耐:不可耐,可烦。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描写“灵鹊”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思妇怨鹊、锁鹊;下片:灵鹊委屈、盼望。
(2)①衬托思妇失望、烦闷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思妇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②形成对话式结构,使上下两片浑然一体。③使用拟人手法,使诗歌别具审美趣味。
【解析】《鹊踏枝》是一首以思妇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写得饶有趣味,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为人喜爱的艺术魅力。全词内容假设了思妇与喜鹊的对答场景。上片是思妇语,意思是说:不可耐那喜鹊叽叽喳喳地叫,都说喜鹊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他一点消息都没有!再这样哄骗我,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下片拟用喜鹊被关思放时的心理:我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竟然把我捉了起来并锁在笼子里。唉!她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心上人早日归来。她要知道我是好心,就会欢天喜地地把我放出来的。整首词以清新活泼的笔调,精巧奇特的构思,反映了古代思妇深切怀念丈夫的心情。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广东中考改革内容 第6篇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其中提到“两考合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体育计入总分、取消体育艺术加分等等,对此我们今天加以介绍分析。
01 两考合一、中考计入总分、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改革内容提到,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首先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 “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
02 未来:取消体育艺术竞赛等加分项目 综合改革试点从开始
本次中考改革方案还提到提到,要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
方案提到,由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综合改革试点从20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03 中考未来几年内的预计变化
国家主导的中考改革,在地市如何具体落地,目前的细则还不得而知,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新的中考政策,将更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考试科目选择的自主度。广州中考已经确定在三年后实施语数英必考,其它科目选考的中考形式。同时,有个别省份已经开始实施高中自主招生考试,这其实也是一个大趋势,广东的中考也会向这些第一批试点的省份地区靠拢。
如果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那么到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也许现在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家长,不用多久就要关心中考改革,诸位家长要提早做好心理准备。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17广东中考改革内容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广东高考内容 第7篇
(一)下列人员可以在广东省报名普通高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中阶段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的同时,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广东省户籍,且出生后首次申报户口登记在广东(即身份证号码的前两位为44)。
2、父或母人才优粤卡持有人或高层次引进人才
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下同)属于符合《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实施办法(试行)》(粤府〔2018〕96号)规定的人才优粤卡持有人,或是经省或地级市人民政府认定的符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粤发〔2008〕15号)规定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广东省引进人才实行〈广东省居住证〉暂行办法》(粤府〔2003〕81号)自2018年12月1日起已依法废止,不再适用。
3、父母一方属于驻粤部队现役军人,报考人员须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实际就读。
4、户籍从外省迁入广东省的考生,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届毕业生
①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连续3年学籍(时间计算到高考当年8月31日,下同)并实际就读的。
②若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不满3年,但符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
(A)父母(含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为广东户籍的,考生原则上须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实际就读;2021年起,考生须于高三年级开学前(时间统一截至当年8月31日)将户籍迁入广东省,且高三年级开学前考生已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连续实际就读(即考生取得广东省户籍和学籍就读至少满1年)。
(B)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均非广东户籍的,考生须于高二年级开学前(时间统一截至当年8月31日)将户籍迁入广东省,且高二年级开学前考生已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连续实际就读(即考生取得广东省户籍和学籍就读至少满2年)。
(2)往届毕业生(含同等学力人员)
①持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证书的。
②持外省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证书,户籍迁入广东省满18个月(时间计算到高考当年8月31日),且高考报名时高中阶段学校毕业满1年的。
③同等学力人员,户籍迁入广东省满18个月(时间计算到高考当年8月31日),高考报名时初中学校毕业(含结业)满4年的。
5、符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广东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37号)报考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6、持有香港或澳门居民身份证,同时持有《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并在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实际就读的香港、澳门学生。
7、持有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同时持有《台湾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并在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实际就读的台湾省籍学生。
8、在广东省定居,并在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实际就读,且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侨民。
9、在广东省内地西藏、新疆高中班就读的毕业生,可以在广东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但不在广东省高考录取。
10、在广东省就读,符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应届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的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应届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
11、在广东省就读,符合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数学英才班等报考资格的非高三毕业班学生,可根据招生院校提供的资格考生名单报考,考生如需参加文化课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只能作为报考高校少年班或数学英才班等的录取依据,不能作为当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其他院校录取的依据。
12、其他符合教育部报考规定的。
(二)下列人员不得在广东省高考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中阶段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中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班学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6、不符合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的其他人员。
(三)其他事项
1、驻粤部队现役军人身份由省军区统一核准确认。
2、本文所称的高中阶段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3、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工作依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工作的通知》(粤教基函〔2019〕129号)执行。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 第8篇
阅读下面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 成为富翁。他为人慷慨, 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 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 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 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 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 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 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 拒绝了。
要求: (1) 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 自拟标题, 文体不限。 (2)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 不少于800字。 (4) 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解题】
2013年广东卷作文继续采用新材料, 并体现出广东卷一贯的“稳中有变、稳中求变”的特色, 由原来的“材料引出写作范围”变为“材料引出写作要求”, 没有了以往的“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作文”, 新增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这其实是对写作范围作了更明晰更准确的要求, 与整份试卷的科学性准确性表述吻合, 明确地传递给考生的信号是:你可以思接千载, 但绝不可漫无目的。
材料内容可概括为两个关键词:“捐助”与“受助”。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妙云为代表的专家组认为, 材料的几点关键信息是: (1) 富翁捐助贫困家庭; (2) 家庭一感激, 高兴地接受; (3) 家庭二犹豫着接受但要偿还; (4) 家庭三谢谢好意, 认为是施舍, 拒绝了。而材料的含意是:第一, 慈善, 富翁是慈善而非施舍, 不是嗟来之食, 必须做正面评价, 可以与别的富翁对比, 谈对慈善的认识, 慈善的意义、慈善的本质、慈善的方式等, 也可谈慈善的最高境界是爱心, 接受爱心和传播爱心也是突破口, 还可谈财富的含义, 精神富翁和物质富翁等;第二, 如何接受?材料给出几个家庭有 (1) 受之无及的家庭一, 可引出话题:自尊、接受也是一种美、要自强自立等; (2) 受之必还的家庭二, 可引出:获得与偿还、该接受就接受、人生需要互帮互助等; (3) 只谢不受的家庭三, 可引出话题自尊、人穷志不穷、自力更生等; (4) 富翁与三个家庭的关系, 引出富人与穷人关系的思索。
“自选角度”究竟有哪些?以陈妙云教授为代表的专家组认为:第一, 富翁角度;第二, 家庭一角度;第三, 家庭二角度;第四, 家庭三角度;第五, 家庭一与家庭二对比;第六, 三个家庭对比议论。同时, “含意”可得出如下三个角度:第一, 慈善;第二, 受助, 如“论应该接受”“知恩图报”“论不应该接受捐助”;第三, 贫富, 如富人应该如何做、穷人应该如何做。不管如何, 角度都必须在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内。
【范文】
接受慈善
广东清远考生
“人之初, 性本善”, 《圣经》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性, 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 就会有人要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 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 润物细无声, 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 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 尤其是富人行善。在财富积累中, 难免会伤害了其他人生存的利益, 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 是为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 若处境困难, 接受他人的帮助改变困境, 同时洗脱一个负罪心理人心中的罪恶, 或许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 只有人接受善心, 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慈善, 改变自己的处境, 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 理应是一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滴水, 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 为的是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谢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 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他接受他人救济, 但他要以劳动去换取, 他纵使落魄, 仍保持人的尊严, 或许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一个原因。反观今天, 有不少社会上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日后受捐助对象加入基金会, 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 接受慈善, 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 更让将来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 接受一份善心, 而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
一次慈善如一缕清泉, 顺流而下滋养万物, 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门外的。
有人接受慈善, 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 能自立自强, 有骨气地活着, 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那面对行善的人, 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一种选择, 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隔这缕清泉, 但至少它不会污浊这湾泉水。
芸芸众生,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接受与否, 行善的人都可以理解, 这样善心才能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 若你选择接受, 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 若你懂得偿还, 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国广东方涉足互联网内容自制 第9篇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奥运特色节目《里约·约不约》是在契合国家“媒体融合”战略下的一次积极尝试——在广播直播间制作,多机位摄像切换之后直接输出视频流,在CIBN看东方平台、优酷、乐视等移动平台上和观众实时互动转播,节目内容同时输出到CIBN互联网电视平台。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广东方(CIBN互联网电视)以及国广星空首次尝试在广播、大屏、手机屏三端同时进行实况转播。
《里约·约不约》不僅广播收听率表现不俗,在新媒体端也受到追捧,优酷、乐视、今日头条、看东方APP等多渠道每期播放量突破60万,用户打赏11万次礼物。
可看可听 三端融合新尝试
“今年奥运视频版权控制严格,很难获得第一手视频资源,利用广播端和手机端的移动属性,我们希望《里约·约不约》通过伴随式、互动式的节目方式在奥运会这个大事件中表达我们的声音。”谈及节目设计初衷,国广东方总编辑王坚平如此表述。
《里约·约不约》由HIT FM金牌主持Mike D和Max联合主持,在巴西奥运期间连续播出10期,每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位前世界冠军嘉宾。王坚平表示,制作团队希望通过节目将观众带入客厅场景之中——在沙发上,主持人、冠军嘉宾跟观众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奥运,猜猜金牌,猜猜冠军,气氛轻松,同时,前奥运冠军又能带给观众专业性解读。
为了让节目既“好听”又“好看”,制作团队在内容设计上做了诸多尝试。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视频的转播和广播的直播同步进行,但两者互不影响。在广播端,听众听到的仍然是一档完整的广播节目,也可通过微信参与视频端的抽奖和竞猜活动。视频端,当广播插播歌曲或广告时,主持人与嘉宾将对着镜头继续热聊。“整个过程,视频并不干扰广播,广播的中断也不会影响视频,两者互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各端用户体验均有所增强。”国广东方内容运营中心副总监、《里约·约不约》节目负责人孙岳表示,尤其在视频端,观众可以看到主持人和嘉宾把耳机戴上又放下、了解广播主持人的工作状态,这也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为了更好适应新的播出形式,孙岳透露每天播出的内容都会根据前一天的用户反馈、渠道反馈,实时调整。
“《里约·约不约》在广播端和移动端表现良好,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在大屏端有待加强的地方。”王坚平总结——移动端和广播端的内容注重互动和社交,有更趋同的传播特性,但大屏的内容需具备更强的专业性。“中国现在的电视观众,被中国如此之多的优秀节目洗礼,审美提升迅速。一个小时的节目,如果没有绚烂的演播室,没有丰富的内容和高频次的爆点高潮,确实很难拉动观众。”
国广东方的自制内容版图
《里约·约不约》仅仅是国广东方在内容自制领域打响的第一炮,今年9月国广东方还将派出团队参与“2016年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科考”活动的实况转播报道。此次昆仑河源道科考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学科参与最多的一次科考活动,汇聚考古、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的顶级专家,行进一千五百公里,穿越帕米尔高原探索古丝绸之路。
不同于其他新媒体平台侧重娱乐性内容,国广东方将文化性内容作为自制突破口——做有情怀、有品质的内容。王坚平介绍,2016年国广东方将搭建一个从演艺、自媒体,到国际新闻的多方位自制内容体系,在基础内容之上,嫁接自身特色,体现国际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文化担当和责任担当。
演艺方面,国广东方正在设计一个名为“东方大剧院”的项目,通过互联网+戏剧的方式,将“剧场搬回家”。话剧市场近年来持续火爆,但多集中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演出类文化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直播技术以及家庭影像播出设备的发展与完善,王坚平希望通过实况转播形式,让更多观众得以观看剧场演出。他透露,目前全国30家左右的优秀剧团,国广东方均已接触。
在PGC领域,国广东方正在组织筹备以泛生活化主题内容的自媒体孵化平台。“我们采用组建行业达人领衔的工作室的方式孵化自媒体,通过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自媒体内容将细分市场做宽,让各种爱好的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目前,国广东方正在筹备的自媒体项目包括与编剧、影评人史航合作的电影评论类节目《史航煲电影》以及与古道达人合作的特色旅游类节目《古道行人》等。
在新闻资讯领域,国广东方将依托国际台新闻资源形成一个以国际新闻为特色的新闻资讯集成平台。目前,国际新闻素材主要源自于欧美英语国家的传媒机构,王坚平希望借助国际台的多语种优势,能够引入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报道内容,向中国介绍更丰富的世界。
对话王坚平:情怀是更长久的利益
《综艺报》:作为一家互联网电视运营商,国广东方为何要自制内容?OTT做节目自制前景如何?
王坚平:OTT牌照商有7家,其中5家都有电视台背景,对他们来说,自制内容不是问题,他们每天都在生产很多内容。除此之外,另外两家非电视台背景的是我们和央广。在OTT自制内容领域,我们今年刚刚起步。我们做了70多年的广播,视频是我们的短板,因此我们要更加努力,由文化到品质,形成我们差异化的内容特色。
《综艺报》:通过文化类自制内容建设,可以理解为国广东方未来将更多面向高端受众吗?
王坚平: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内容区隔形成差异化。但大屏端毕竟是家庭影院,由家庭共同收看,要照顾到全家人的口味。在OTT平台上,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品类内容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有品质的文化类特色内容建立起自身的品牌标识和价值引领作用。这也是我们做互联网电视的不同之处,锁定忠诚观众,真正的静下心来为观众做一些服务。对文化产业来说,情怀是一种更长久的利益。文化需要培育,一旦文化培育成品牌,将会得到巨大回报。
《综艺报》:自制内容的生产是通过自身内部制作还是选择与外部团队合作?
王坚平:对于自制内容,我们基本上采取社会化生产方式。互联网内容的一大特点是海量,我们自身力量不足以支撑内容建设,希望联合社会上的众多专业制作人、制作机构,通过合作、孵化等多种方式,共创特色内容。以自媒体内容为例,我们采取工作室合作形式,由我们的孵化平台和内容达人以及专业制作团队三方构成,利益三方共享,内容达人占大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广泛吸引社会上的特色内容资源。当然,我们也有一套监管系统,有专门的团队全程介入确保内容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