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的作用范文第1篇
法医物证学是具有法学特性的一门应用科学, 属于法医学范畴, 为司法机关侦破审理提供科学的证据。法医物证又可以称为法医生物物证, 包括人体构成成分检材、动物相应的各类检材和部分植物检材, 例如人体的各种分泌物及排泄物、血液、毛发、牙齿、骨骼以及植物纤维、种子、花粉等。法医物证涉及多个学科, 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微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关, 这些学科的高速发展, 也相应的推动了法医物证学的跨越式发展。
2 主要的PCR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具有特异、快速、简便等很多优点, 在短时间内能将所要研究的目的基因扩增至数万乃至数百万倍。下面就PCR的主要相关技术做一概述。
2.1 常规RT-PCR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步骤是首先从细胞中提取RNA, 将细胞中m RNA分析出;其次在反转录酶的催化下以m RNA为模板合成c DNA;再次以c DNA为模板, 用PCR进行扩增;最后PCR扩增的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它的主要应用是:该技术主要用于获取目的基因的和合成c DNA探针[2~3]。
2.2 巢式PCR (嵌套PCR) 技术
巢式PCR (嵌套PCR) 技术是一种优化模式的PCR, 比单一的一对引物PCR扩增灵敏度特异性高1000倍。基本过程是:首先是设计两对嵌套式引物, 原则与常规P C R相同;其次用反转录来的c DNA, 经过两次PCR;最后PCR反应产物的检测。当样品较少时用常规PCR方法难以扩增, 就可以考虑采用巢式PCR。
2.3 多重PCR (复合PCR) 技术
多重PCR (复合PCR) 技术这是一种新型PCR的扩增技术, 是对常规PCR的改进, 其原理是:设计多对引物, 同时扩增一份DNA样品中几个不同DNA目的片段。基本步骤与常规PCR操作相同, 只是反应中加入的是多对引物, 而不是一对引物。主要应用:常用于诊断疾病和法医学研究分析等方面的应用[4]。
2.4 定量PCR技术
定量PCR技术是指以一种标准作对照, 通过对PCR起始模板量进行定量的技术。目前主要采用的定量PCR方法是荧光定量PCR法,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高度灵敏的核酸定量技术, 与传统PCR相比, 定量PCR能够更加快速灵敏以及有效地对核酸进行定量检测[5]。
3 PCR在法医中的应用
目前, 国内外应用的DNA分析技术主要有四类:一类是DNA指纹图技术, 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具有多态性和高度的个体特异性, 和人的指纹一样, 故称为DNA指纹。是进行亲子鉴定分析准确率很高的分析技术。二类是聚合酶链反应法, 又称为“DNA体外扩增法”。三类是DNA测序分析技术, 即对人类线粒体DNA (mt DNA) 进行序列分析。四类是性别、种属、ABO血型的DNA分析技术。当前法医DNA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STR分析技术、线粒体DNA序列分析技术和以PCR技术为基础的其他DNA分析方法。
3.1 STR分析技术
STR分析技术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外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的主要研究方向, 是第二代法医DNA指纹技术的核心。STR即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的结构特点很适合PCR扩增, 为微量的生物学物证的个体认定提供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随着荧光标记技术的出现以及复合扩增技术和自动化测序仪的日趋成熟, STR的灵敏度和个体识别率很高, 对指纹和皮肤脱落上皮细胞等微量物证的取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复合STR-PCR荧光标记自动检测系统已成为当今法医DNA检验的主要技术手段[6~8]。
3.2 血型性别检验
当某些特殊物证, 例如痕量的血迹, 无法用传统血清学的方法进行血型检验时, 就可以采用PCR方法检验ABO和MN血型。DNA技术鉴定进行取证主要应用在以下刑事民事案件中[9]: (1) 强奸及强奸杀人案; (2) 凶杀案; (3) 尸源认定; (4) 重大灾难事故等; (6) 亲子鉴定案; (7) 侦破拐卖儿童案件 (打拐) ; (8) 建立罪犯基因指纹库。
4 展望
DNA技术在法医学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解决了法医物证正面认定的历史难题, 为法庭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使整个法医物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法医DNA分析技术也面临严峻挑战, DNA鉴定分析技术急需进行标准化规定, 力争做到在不同的实验室中能对同一检材作出相同的结论, 从而增强DNA证据的可行性。
总之, 法医DNA检验分析技术在打击犯罪, 惩治罪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法医DNA检验分析技术不是万能的, 有时对某些检材的检验也无能为力, 因此,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 公正、客观的评价检测结果。
摘要:DNA检验技术已经在许多研究和应用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法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技术的发展, 也加速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本文就PCR主要技术及其在法医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PCR,法医物证,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 Saiki, RK.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globin genomic sequences and restriction site analysis for diagnosis of sickle cell anemia[J].Science, 1985, 230:1350.
法医学的作用范文第2篇
一、资料和方法
(一) 临床资料
选取100例在2015年2-7月我院收治过的受眼眶外伤而接受法医来鉴定的伤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其中男60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为26岁.为所有病例提供常规的ct检查, 1-2个小时之后再进行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对于青少年, 均采用适合儿童的扫描检查方式。
(二) 方法
对眶骨骨折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来进行扫描检测, 检测时, 患者需要仰卧, 对头颅进行固定, 然后从眶骨上缘部位至硬腭部位进行CT扫描, 其中扫描的参数包括:视野300mm300mm, 矩阵500500, 层间距0.5mm, 厚度0.5mm。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按照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 然后采用相关计算方法对诊断结果进行计算。
(三) 图像评价
选取3名经验较为丰富的影像学医师, 用盲法来对CT的轴位图像多层螺旋后处理图像进行阅片。然后对多层螺旋CT与常规CT所诊断出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利用SPSSI8.0软件来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二、结果
采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 可以清楚地显示眶骨骨折部位细微的结构状况。未见骨折的有10例, 复合骨折的有21例, 爆裂骨折的有45例, 直接骨折的有24例。其中对于爆裂骨折, 有12例眼眶骨折累及眶下管, 有33例内下壁联合性骨折;直接骨折中, 有18例是内、下壁骨折, 有6例是外、下壁骨折;眼球下陷的10例, 11例眼肌移位或者增粗。
采用常规CT诊断的有25例为误诊或者漏诊, 其中由于常规CT无法准确诊断的可疑骨折有15例, 后期经过多层螺旋CT扫描后确诊。还有14例是由于扫描容积效应和11例由于定位错误造成误诊或者漏诊。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三、讨论
(一) 眶骨骨折的分型
由于眶骨骨折的骨质较为细薄, 因此在临床上, 常见的外伤急症候中颌面部的眶骨骨折是居多的, 几乎在所有的面部的骨折中占据42%左右。大都是因为眶骨部位的生理结构非常复杂, 且整个眶骨的下壁、内壁等地方的骨质都特别的细薄, 而且眶骨部位的骨折线很难与正常的眶骨结构区分开来, 受到外力作用下, 眶骨部位的下壁和内壁很容易因此爆裂性骨折。在本次研究中, 直接骨折中有20例是外壁和上壁骨折, 是由于外壁和上壁易遭受到暴力直接作用, 因此更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受到损伤造成骨折。其中爆裂骨折的有45例, 12例眼眶骨折眶下管, 有33例内下壁联合性骨折, 且绝大部分是内壁或下壁骨折, 但是这种爆裂性骨折对眼球的损伤却很小, 因此可以推断出爆裂性骨折对眼球有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当直接骨折和爆裂骨折由于较大外力的作用下同时发生的时候就形成了复合骨折。
(二) 常规CT的价值和局限
常规CT作为一种经典的无创的诊断方法, 一直被应用到诊断颔面部的骨折中。但是由于常规CT所采用的扫描方式不能够清楚的显示眶骨骨折处的细微结构状况, 对于眶骨区域复杂的结构显现状况比较模糊, 而且眶骨部位的骨质比较细薄折线很难与正常的眶骨结构区分开, 常规CT的分辨率也不高, 因此很容易对眶骨部位一些细小的结构的情况鉴定出错, 从而造成误诊或者漏诊。但是如果对患者的诊断出现误诊或者漏诊, 不仅仅会影响患者寻求法律路径的时候受到影响, 且耽误患者最好的治疗时期。而且由于常规CT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扫描, 这样会增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到的放射性药剂剂量。
(三) 眶骨骨折中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临床作用
在采用多层螺旋CT的诊断过程中, 可以进行各向的同性扫描, 提高了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然后进一步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 而且在进行多平面重组技术过程中采用原始数据来进行相关计算, 来获得全方位的骨折诊断图像。多层螺旋CT的精确扫描技术和分辨率很高的成像技术, 可以将眶骨骨折区域的细微结构变化很明显很清晰的显示出来, 而且由于多层螺旋CT技术的扫描技术和成像技术都非常的好, 使得对眶骨骨折的诊断结果会更加的准确和全面。其中多平面重组技术在目前的临床诊断中是非常经典常用的诊断手段, 对于各种横行或者凹陷性骨折都能明显的显示出来, 多平面重组技术可以对各个角度和各个方向的眶骨骨折微小的变化进行观察, 而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多次对患者进行放射性物质扫描而造成的伤害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观察患者的眶骨结构变化, 并且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中, 由于采用常规CT扫描而造成的误诊和漏诊有25例, 其中常规CT无法准确诊断的可疑骨折有15例, 后期经过多层螺旋CT扫描后确诊。还有14例是由于扫描容积效应和11例由于定位错误造成误诊或者漏诊。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由于常规CT检测方法不能够清楚的显示颌面部的细薄骨质的复杂结构区域, 因此在眶骨部位所发生的轻微的移位或者只是发生了骨折但是并没有发生移位的情况并不能准确的诊断的出来, 但是多层螺旋CT技术相对于就更加的精确, 对于眶骨部位的内壁下壁等复杂的区域也能清晰的显示出来。在临床上的价值很高。
总的来说,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普法懂法的程度越来越深, 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医学中的法医鉴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对于像眶骨骨折等复杂部位的诊断更多, 进而医学器材也不断的更新发展, 逐渐适应人们的需求, 比如CT扫描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就是其发展的结果, 这种技术能够更加精确、更加清晰的显示患者像颌面部中眶骨骨质结构所发生的细微的变化, 提高了临床上诊断的准确性。为法医鉴定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临床作用。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利用多层螺旋CT来进行各向同性的扫描及后处理的技术在对眶骨骨折法医鉴定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100例在2015年2-7月我院收治过的受眼眶外伤而接受法医来鉴定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之后, 再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进行处理, 再对MSCT和常规CT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未见骨折的有10例, 复合骨折的有21例, 爆裂骨折的有45例, 直接骨折的有24例。采用常规CT诊断的有25例为误诊或者漏诊, 且100例受眼眶外伤的患者皆经过了MSCT的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来对伤者进行诊断, 相对于常规的CT诊断更加能够清晰并且真实的显现出伤者眶骨骨折处的结构情况, 然后再经过后处理技术使得眶骨骨折部位以及范围能够清楚的显示出来, 从而为法医鉴定在临床上的诊断和后续治疗都提供了有有效可靠的根据。
关键词:多层螺旋CT,MSCT,眶骨骨折,法医鉴定,临床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斌炜.多层螺旋CT对眶骨骨折法医鉴定的临床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 2015, 03:499-500.
[2] 龚晓虹, 孟祥志.肋骨骨折影像学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4, 04:342-345.
法医学的作用范文第3篇
1 预防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要形式
1.1 预防方面
在社区中开展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等为主的疾病控制工作。在社区中宣传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的自我预防方法的研究, 指导城市社区居民掌握自我预防和保护的方法, 消除生活、生产环境中可能不利身心的健康因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合理调配饮食结构, 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人们自我预防意识。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针对社区居民在健康方面的疑问及时给予科学答复。
1.2 保健方面
主要是针对妇女、儿童、老年等群体开展保健活动。对妇女群体的保健主要包括在社区中开展婚姻保健、围产期保健、妇科病检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项目, 向妇女宣传婚期、围产期和更年期自我保健的注意事项等。对儿童的保健, 如开展儿童的“四病”防治, 营养指导, 儿童计划免疫等服务项目, 指导人们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等。对老年群体的保健是重中之重, 主要是对老年人进行医疗、生理、心理等保健, 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素质, 预防或减少各种常见老年疾病的发生。
2 预防医学在城市社区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2.1 预防医学提供的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无病就是健康”的状态, 卫生服务的对象不能仅限于患病或伤残的少数人, 而是要面向所有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还存在供需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基层医院提供的服务只能满足部分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而更多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的重担落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肩膀上。据专家分析, 在人群中, 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各占15%, 剩下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这部分人群可以通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条件、克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而恢复到健康状态。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目标, 而这恰恰也是预防医学的工作宗旨,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通过预防医学所提供的服务达到其工作目标, 预防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2.2 预防医学在社区老年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老年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而且近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形势更加严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 而从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上看, 很多老年性疾病, 是可以通过预防而推迟发病或减少发病的, 在社区中开展老年卫生预防保健工作, 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的作用在此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方面, 部分老年人群不止是生理弱势人群, 也是经济弱势人群, 他们往往无力负担医院高昂的治疗费用, 在社区中开展针对老年人的预防保健服务, 是降低老年人医疗费用的一个有效举措, 体现出社区对老年群体的关怀, 提高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
2.3 在社区服务中开展预防医学服务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社区服务中开展预防医学服务,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可理的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的卫生资源, 因地制宜, 突出便民性, 避免重复性投入, 合理发展适宜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卫生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通过在社区中开展适合各种人群的预防保健服务, 使社区居民能够亲眼看到并亲身体会到这种服务的成效, 从而使人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还能够使人们逐步养成没病防病、有病早治的健康观念, 对小病、小问题直接找社区卫生机构, 而不是涌向大医院, 不合理的占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 因此,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 结语
预防医学在城市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级相关领导要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 从社区的实际出发, 配置合理的预防医学人才到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健全规章制度, 有配套的政策支持, 还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等,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预防医学的作用将在城市社区服务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在于对社区居民群众开展各种预防和保健方面的服务, 而这些服务正是预防医学所涉及到的服务内容。预防医学在城市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导, 对社区老年人服务意义重大, 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预防医学,城市社区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社区卫生服务解析[J].医学信息学, 2010 (8) .
法医学的作用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从师德角度,探讨分析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的意义、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 辅导员 师德 医德
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由于其特殊性,对培养合格和医德高尚的准医生具有特殊意义。
一、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的师德首先是指高校教师的师德,其次强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力军作用。医学院校的辅导员是教育管理和引导服务大学生的一线教师,对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医德高尚程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用。作风正派、品质优良、富有学术涵养的高校辅导员将为医学生崇尚真、善、美发挥好引领的作用,更为医学生勇敢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做好铺垫,在帮助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积极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间接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阵痛,辅导员的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辅导员的素质提升也凸显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师德是辅导员素质的核心。加强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辅导员的专业涵养和时代先锋作用,以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和完美人格去带动学生,促进学生成才。同时,辅导员必须有意识地发挥表率作用,注重通过辅导员的举止强化影响学生的医德。
二、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清以及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师德形象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以及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崇高师德形象。辅导员的工作全面而具体,然而也就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事务繁多而复杂,诸如职业规划与发展、心理辅导与教育、党团建设、宿舍管理、课堂督导、实践活动指导、校园文化活动规划、就业指导、奖惩补贷等,都需要辅导员全程参与和指导。在辅导员定位上的混乱造成辅导员工作成为最辛苦最累的工作,结果是在降低了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的同时冲击了辅导员在医学生中的积极形象。
2. 辅导员学习能力弱和教育培训机会欠缺不利于辅导员师德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埋没于沉重事务性工作中的高校辅导员,琐事缠身,很难专门腾出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工作中的得与失以及对日常工作进行理论总结,从而提升科研能力,加上辅导员“责任重大”但经常欠缺有关的理论和工作培训,最终容易造成学习能力低下。此外,辅导员教育培训有的也存在培训时间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等问题。而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如果不能对日常的工作经验加以理论升华形成课题和论文的话,也将对辅导员自身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等产生不利影响。
3. 辅导员专业不对口现象制约着辅导员高尚师德的树立
理论上讲,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应该是医学专业出身,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医学教育是一种学制长、实践性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教育,加上多元化社会,医学毕业生追求的多样化,造成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生很少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大量非医学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则选择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包括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工作。专业不对口现象让辅导员在医学生的专业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三、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路径选择
1. 明确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责任感,促进辅导员的自我认同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首先需要自身强化辅导员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促进辅导员的自我职业认同。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带头增强党性修养和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业务水平,利用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发扬艰苦奉献的精神,发挥敬业乐业、爱生乐生的作风,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目标,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病人为中心” 执医理念以及救死扶伤的医学服务宗旨。
2. 激发辅导员学习动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
辅导员的学习,不仅关系育人效果,也关系着辅导员的自身发展问题。德才兼备的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给学生带来更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更容易得到学生喜欢和爱戴。因此,辅导员的学习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学习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也需要了解时事政治、最新资讯等社会动态。此外,高校还应在辅导员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方面增加辅导员学习的项目,定期举行辅导员培训和有条件的送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积极将辅导员的外在学习压力转化为辅导员自身加强学习的动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3. 密切关注辅导员的准入、在职以及发展空间问题,建立健全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制度
严格要求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选聘,强化在职培训,在辅导员队伍的选拔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入职后,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上岗培训和在职进修培训。其次,对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应有更加人性化的关怀。在辅导员的发展空间方面应在制度上予以明确,在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制度上充分考虑医学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技术资格审核方面应该与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职称评定区别开来,充分尊重辅导员的劳动成果。
总之,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关系着我国医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培养造就一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陈宏建,李素梅.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5(04).
法医学的作用范文第5篇
自杀行为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主要是一种个体行为。它与心理过程、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状况的迅速变化与前进,以及很多不可控的社会问题,致使人们也产生的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从而也导致了更多的自杀问题的出现。据WHO统计,2000年全球自杀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自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一、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内因
在诸多研究中,无论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了自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自杀者的心理绝大多数是不健康的。归纳起来,引起自杀行为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的折磨。在自杀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身体有残疾,或得了重病乃至不治之症,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也有些人是为了不给身边的人增添负担),觉得前途暗淡,看不到光明,不如一死了之。这类原因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车祸中受到伤害和他人人生攻击等(如女孩遭遇强暴等)。
2、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性格对人的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原因,很多自杀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性格上的缺陷和不完善。可以说性格是产生自杀行为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最根本原因,夸张一点,无论遭遇什么坎坷,只要性格足够完美,是永远不会产生自杀行为的。所以说,性格是最大的内因,它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判断以及行为。好的性格能够很容易化解外界的很大挫伤,而不健全或者是消极的性格,纵是小小摩擦,也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说性格是影响自杀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3、有严重精神病。精神病患者一般非常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因为患有精神病的人性格当中多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性格(或者人格)弱点增多,被疾病控制。所以当出现激进刺激时,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医学上认为,大约有72%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情绪恶劣或有非理性狂乱冲动,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5%,研究表明36%的自杀者是精神病患者。
4、有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最终引发自杀。有不良行为的人群,性格怪癖,自制能力差,在面对挫折时,很容易出现自杀行为。有犯罪行为的人也极易出现自杀行为,原因是犯罪人群一般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一旦走投无路,便极有可能一死了之。
(二)外因
除上述内在原因之外,还有纷繁复杂的外因,可造成自杀的悲剧。导致自杀的外部原因我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际关系僵化。可以说,人际关系矛盾是引起自杀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与周围的人能融洽相处,他(她)就比较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内心的种种痛苦、压抑都会得到缓解,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
2.家庭原因。家庭原因是一个很重要的隐私,与配偶的关系恶化,是自杀行为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配偶离异,也很大可能会带来自杀行为。众多科学家研究表明,与配偶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家庭出现了不和谐,是很大可能带来自杀的。
3.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失恋,考试失败、受坏人恫吓,丢失了重要财物、亲人突然去世等突然打击,都有可能使感情脆弱的青少年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4.失去社会归属感。
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中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
二、自杀行为的预防
(一)完善自身性格,加强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提升自身面对逆境的能力,是消除预防的最有效的方法,消除自杀行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性格优化。只要性格得到了美化,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了,心理素质、心理排解能力增强了,一般的挫折也就没那么容易对人产生致命的打击了。
(二)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
自杀行为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在他们选择自杀之前,我们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悲剧的产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自杀行为的产生。此外,对与有精神病的患者,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其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
(三)减少挫折
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团体,这个社会来说,要尽可能的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好的环境,减少挫折,增强人们归属感,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对这个群体、对这个社会是很重要的。增强人们幸福感,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自杀者了。
(四)建立自杀预防中心
法医学的作用范文第6篇
一、资料与方法
(一) 案例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所统计收集的86例心源性猝死案例均是笔者工作单位在2013年-2015年期间内的受理的需进行法医学鉴定的案例。选取案例的标准为:1.所选取的案例都经过了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的检查, 还有一些案例进行了毒物分析的检验, 排除了死者可能由于机械性窒息、机械性损伤或者是由于中毒死亡, 并对死者有可能患有的疾病进行确诊;2.所选案例中的死者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
(二) 心源性猝死死者的性别及年龄
所选取的86例心源性猝死的案例中, 有男性死者58例占67.4%, 女性死者28例, 占32.6%, 男女死者比例约为2:1。案例中死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个月-80岁, 其中3岁以下有3例, 3-18岁有5例, 18-45岁有42例, 而45岁以上的有38例。
(三) 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时间及地点
通过对选取的86例心源性猝死案例进行分析, 发现有52例死者猝死发生于温度较低的秋冬季节, 占总案例的60.5%, 而剩余的34例死者猝死发生于春夏两季, 占39.5%。而死亡场所由统计结果来看, 13例猝死发生于睡眠过程中, 15例猝死发生在一些医疗场所, 而剩余的58例发生于监管场所。
(四) 诱发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通过选取的86例心源性猝死案例死亡之间的相关活动进行了解, 得出了以下几种可能的诱因:1.有54例 (62.8%) 是在争吵厮打过程中、在进行一些体力劳动等活动时出现应激反应而引起猝死;2.有17例 (19.8%) 是在进行输液、晨起、洗澡等使心脏负荷突增而引起猝死;3.有15例 (17.4%) 是在摄入毒品和酒精之后引起身体不适而引发猝死, 其中由于饮酒的有12例 (14.0%) , 吸毒的为3例 (3.5%) 。
(五)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通过对性源性猝死的资者进行尸体解剖和病理学的检查, 发现发病原因主要有:37例 (43.0%) 死者患有冠心病, 22例 (25.6%) 死者患有心肌病, 10例 (11.6%) 死者患有心肌炎, 9例 (10.5%) 死者有动脉瘤破裂的症状, 还有8例 (9.3%) 死者属于结构异常性心脏病。
二、讨论
(一) 心源性猝死出现的年龄、性别和时间及其原因
由本文的统计结果来看, 选取的86例案例中, 有42例发生在18-45这个年龄段内, 占总案例的52.3%, 而86例案例中有有男性死者58例占67.4%, 女性死者28例, 占32.6%, 男女死者比例约为2:1。经过分析, 一般18-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处于青壮年期, 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较大, 而成年男子相较于女性来讲承受的压力更甚, 因此男性所占比例较高, 同时也有可能与一些男性抽烟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存在一定的关系。
而从心源性猝死出现的分布时间来看, 发现有52例死者猝死发生于温度较低的秋冬季节, 占总案例的60.5%, 而剩余的34例死者猝死发生于春夏两季, 占39.5%。经过分析推理, 可能是在秋冬季节温度较低, 容易引起人体的小动脉出现收缩和痉挛;同时冬天的天气比较干燥, 如果不及时摄入足够的水量, 有可能是人体内的血液变粘稠而出现一些微小的血栓, 从而阻碍人体内的微循环。
(二) 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
由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 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是存在诱发因素的, 本次所选案例就有54例 (62.8%) 是在争吵厮打过程中、在进行一些体力劳动等活动时出现应激反应而引起猝死;有17例 (19.8%) 是在进行输液、晨起、洗澡等使心脏负荷突增而引起猝死;有15例 (17.4%) 是在摄入毒品和酒精之后引起身体不适而引发猝死, 其中由于饮酒的有12例 (14.0%) , 吸毒的为3例 (3.5%) 。对这些诱因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1.由于死者情绪的波动而致使兴奋延髓的缩血管中枢受到刺激, 使得死者交感肾上腺素神经出所受到的压力变高而引起死者血浆内的儿茶酚胺浓度变高;一旦人体心肌内的儿茶酚胺分布不均一, 就会引体人体内的交感神经出现发射性抑制及迷走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 最终引起死者出现心律失常而猝死。2.有一些死者猝死的诱因是心脏负荷的突然增加, 因此而导致其心肌耗氧量的增加, 使得心肌供血量出现短缺或者引起血压的增高, 使得心肌的应激性加剧, 从而使死者出现恶性的心律失常;心脏负荷的突增还会引起心房的压力升高而使得心房舒张期充盈过度, 而使死者出现心力衰竭。3.有一些死者是在睡眠过程中出现了心源性猝死, 而猝死多发生于其由睡转醒的过程之中, 此过程打破了死者心电的稳定性, 明显提高了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4.还有一部分案例是在饮酒或吸毒是发生猝死, 原因是长期摄入酒精有可能出现酒精性心脏病, 而吸食毒品对于心脏的伤害更是不可估量, 因此使得他们出现猝死的概率大大增加。
(三) 在对心源性猝死进行法医学鉴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本次研究对于86例心源性猝死案例的分析, 我们在对一些猝死案例进行法医学鉴定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在进行法医学鉴定时要结合死者生前的一些资料例如过往病史以及相关的药物过敏等等。进行鉴定工作时除了要对是在进行系统的尸体解剖及详细的病理学检查之外, 还要对死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死亡地点及时间、诱发死亡的原因等情况进行调查。2.在对心源性猝死死者进行尸检时, 还有对死者的血液、围内残余物、尿液等进行提取检查, 主要是进行毒物分析检验, 以排除死者中毒死亡的可能性, 避免错过症状的死因。3.对于经过尸体解剖以及病理学检查后仍未发现死因的阴性解剖案例, 要结合死者在死前的活动和表现以及死亡过程中特显出的症状对患者的死因进行判断, 在对其他的非心源性猝死诱因进行排除之后, 可将这些案例判定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抑制死或者是死因不明。
对于死因准确科学的判定在流行疾病统计、排除刑侦案件、预测和防治疾病风险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 在对出现猝死死者时, 进行严谨的法医学鉴定是极有必要和重要的。
摘要:目的:为了能够为心源性猝死案件提供可靠的法医学鉴定结果, 对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发病原因和法医学病理学特点进行探讨研究。方法:统计收集86例心源性猝死的案例, 回顾性分析这些死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死因、死亡场所等情况。结果:86例心源性猝死的死者中有男性死者58例, 女性死者28例, 死者年龄多处在18-45岁之间;发病原因主要有:37例死者患有冠心病, 22例死者患有心肌病, 10例死者患有心肌炎;86例死者有45例诱发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应激反应。结论:由结果可以看出, 冠心病患者在心源性猝死案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应激反应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而在法医学鉴定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时, 除进行基础的尸体解剖以及对死者进行病理学检查之外, 还要联系死者的过往病史, 只有对死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死因。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法医学鉴定
参考文献
[1] 李明, 黄京璐, 王小广, 盖连磊, 盛立会, 王怀勇, 权力, 成建定, 陈忆九, 刘超, 罗斌.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 01:66-69.
[2] 刘奇, 王杰, 于燕妮, 黄映康, 夏冰, 楼迪栋.300例心源性猝死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 03:283-28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