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强国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铸造进出口产品安全“金盾”
3、绍兴县纺织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探讨
5、我国纺织品服装加快品牌建设的战略构想
6、如何看目前我国的外贸形势
7、输欧配额取消:利好?利空?
8、推动产业节能的NGO力量
9、新形势下纺织服装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研究
10、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11、浅谈我校中职纺织职业教育
12、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模式选择
13、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与策略选择
14、浅谈纺织品的有害物质检测技术
15、纺织品标识体系及其全球一致化
16、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17、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新时代的贸易摩擦
18、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
19、中国对TPP参与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分析
20、欧盟REACH法规新动向对广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1、基于自动采集技术建立纺织品召回案例数据库
22、我国纺织企业应对碳关税的防范对策
23、纺织贸易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24、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实践
25、纺织印染助剂:从生态安全性做起
26、生态纺织品检测问题及对策研讨
27、绍兴纺织服装业的出口现状与转型升级之路
28、浅谈纺织品中的纤维质量检验研究
29、基于纺织品发展的欧盟生态标签体系研究
30、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及启示
31、纺织品中的纤维质量检验探析
32、跨国采购商验厂制度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33、智能制造推动我国纺织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
34、浅析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
35、浅析TPP对中国纺织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36、中国纺织竞争力的未来
37、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及对策
38、中国纺织品贸易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39、新经济形势下纺织业发展战略浅述
40、纺织类专业:经纬交错,织出一片彩虹
41、新时期纺织工业应对国际竞争的策略
42、从欧盟REACH法规论新贸易壁垒对温州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应对
43、碳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44、中国纺织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分析
45、纺织服装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标准的产业特征
46、浅谈纺织产品的安全性
47、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
48、贸易风向吹难定,千磨万击自坚劲!
49、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纺织强国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纺织强国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强国梦;多元视角;文化重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强国梦需要在多元视角下认识得更清楚。
一、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
众所周知,“文化”一词是中国汉语的固有词汇。“文”指物质的纹理,如《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化”指物质的造化,如《易系辞下》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文化”指以文教化,如《易贲卦象传》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经历了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阶段。在当代,人类正经历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文化危机:人的自私与贪婪日益膨胀,人的道德与责任感正慢慢丧失。同时,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文化挑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执政党的文化使命怎样实现,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怎样得到认同等等。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是: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
对于这个问题,共识是有的。那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文化形态。但是,东西方文化能够融合吗?怎样融合呢?融合后的文化怎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呢?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回答。东西方文化能够融合吗?人类文化是具有共性的,特别是器物文化及相关的科技文化。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所以,东西方文化是能够融合的。怎样融合呢?求同存异,渐进提升。例如,生产技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可以采取比较、分析、扬弃的方法来融合。融合后的文化怎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呢?文化能够为人民认同与接受就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这些先行问题有了答案后,“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的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观点如下。
民族的文化,主要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这是个老话题。我们要问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是什么?由于文化的核心是符号,于是有“和”等各种说法,也有了尊重自然和生命、祈求和平和富足、开放包容而又美善相乐的说法。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大家熟知的思想认知,还包括事实认知和形式认知。一直以来,我们重视思想认知,并且已经给予中国人深刻和丰富的生活智慧;而我们忽视了事实认知和形式认知,即科技成果和汉字寓意等。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精要地归结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这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为它们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科学的文化,主要指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文化。文化的基因来自历史,文化具有自身的规律,科学的文化必然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只有科学的文化才能破除迷信,尤其在中国更加必要。由于西方现代化进程早于中国,所以,在器物和科技层面的规律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科技成果惠及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否定“科学万能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门科学的成果。
大众的文化,主要指大众使用的文化消费品。人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通过文化消费品来满足,于是有了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叫文化产业,一般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并具有原创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大众的文化消费品首先要有文化、有艺术、有道、并喜闻乐见。
二、文化怎样才能强国
文化强国应从日常生活出发,找出实际的办法来。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每个人都在文化中生活,参与文化的创造。文化有更加广阔和深刻的内涵,规范和影响着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德国学者米切尔兰德曼说过,文化如同生命内里的血管系统,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我们常说,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魅力的文化,其实就是能够让中国人接受的文化。这种文化来自历史与传统。没有历史的文化,是不能强国的。现在人讲文化自觉,就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到什么样的历史水平,什么需要继承,什么需要改造,什么需要抛弃,还需要创新什么。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感情,认同这种文化是自己民族的根。一个有文化传统的民族,都具备这种文化自信。当然,我们也需要发掘和创造新东西,时代进步的文化需要归纳和总结,形成新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也最需要这种成果。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全面提升和深入人心,是文化强国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引导中国发展的方向。中国发展的方向就是共同富裕,文化应是共同富裕的文化,应对整个国家、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是一项历史任务。其次,应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解决各种文化难题。当然,这建立在生产力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收入提高的基础上。第三,应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的素质和科学文化的素质。文化素质的形成,要依靠文化建设,依靠文化传承,依靠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修养。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就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过程。什么叫强国?最根本的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
拥有和传播文化话语权,是文化强国的当务之急。话语权是提供说话的观念、价值和权力,本质是一种文化输出。中国要拥有话语权,就必须对中国的现实与当今世界的意义给予回答,为中国梦提供文化合法性。当我们提供了一种模式和智慧,能够为解决人类问题有所贡献的时候,话语权自然会拥有。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话语权处于薄弱而弥散的状态。相比西方文化产品中蕴含的道德力量,我们的话语权与我们的历史、国力和人口不匹配。中国人应该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从民族高度向人类高度出发,坚持文化自主创新。
实践执政党的文化使命,是文化强国的保障。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代表着国家的发展理念,维护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强国来自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精神信仰的作用,也来自产业的物质的力量。执政党实践其文化使命,应该勾画出文化发展的蓝图,并促使文化目标与理想内化为人民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执政党加强文化强国的价值导向和文化事业建设。
三、文化强国梦的多元认知
谈了两个基本问题后,文化强国梦脱然而出。在多元视野的观照下,我们需要更深入理解与认知,力求打造文化强国梦的理论基石。
从历史视角来看,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在社会变迁中,文化发挥着基础性的功能。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如果文化没有生命力,即使生产上去了、生活富裕了,那么发展最终会受到制约,也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从五四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的建设发表了三次宣言:1935年1月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1958年元旦的《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2004年9月的《甲申文化宣言》。这三大宣言无疑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史,也朝文化强国路迈进了一步。
从社会视角来看,文化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是源,文化产业是流,源远才能流长;文化事业是根,文化产业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为此,我们首先要掌握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什么。当今社会,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宣言,一种表达个人价值观的方式。人们不仅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物质产品中文化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追求商品的实用性,而且更追求产品的观念价值,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消费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视角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重要。文化产业是一种智慧产业、知识产业和审美产业,应该具有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同时,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符合时代特点与需求,就需要深入实施科技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来说,要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并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要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去;要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例如广东省的“文化加法”发展战略就取得了较大成就。
从未来视角来看,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是个复杂问题,也是文化多元的问题。精英与大众的文化差异,文化改革的目标差异,文化强国的策略差异等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文化重建。文明重建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是唯一的文化不曾中断的民族,其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领先于世界。一个制度最先进的国家,必能吸引人去追随;一个文化最发达的民族,必定是打不垮的。现在,中华民族要建立一种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文明,建成进步的制度,建成文明的社会生活,真正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推进文明重建。推进文明重建,不仅要有新的眼界和高的境界,博采各种文明之长,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和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而且加深对文化世界的感受,让人在生活中都能感悟到,并逐步形成新的文明内核。只有新的文明内核形成了,文化强国才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纺织强国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本次会议主题为“精益管理 追求卓越”,众多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将围绕会议主题做专题报告,进行探讨、交流。质量和标准化专家(GB/T19580标准第一起草人)韩福荣将为大家解读“新常态”背景下《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理解和实施。天祥集团(intertek)中国市场服务总经理王建平、山东耶莉娅服装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袁文和则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内纺织品服装及面辅料等质量现状。山东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张善军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还会分别就纤检职能及行业设备管理新模式进行交流。
质量是产品品牌示众于前的形象体现,而先进的管理方式则是行业企业良好运作的后方保障。会上,众多优秀企业还会分享推动卓越绩效模式、QC小组工作、质量管理与设备管理创新等实践与体会。例如,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斌会以“推动卓越绩效,寻求纺织新的利润增长点”为题进行交流。此外,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安徽华茂纺织股份公司等五家企业代表也会进行经验分享。
纺织强国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近海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由于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比如水资源、海洋生物质资源、矿产与油气资源、海上航运资源、海上能源资源及海上空间资源等,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海洋工程。海洋工程是指应用海洋基础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所形成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狭义上讲,也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某些特殊用途所需的各种建筑物、建筑群和其他工程设施[1]。海洋工程主要包括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其中近海工程主要是在近海较浅水域的海上平台、人工岛等的建设工程,和在近海较深水域的半潜式平台、钻井船、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平台、浮式贮油库、浮式炼油厂、浮式飞机场、张力腿平台、牵索式平台等的建设工程。近海工程技术除传统的土木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包括造船工程技术。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一带一路”海上丝绸战略的提出,海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为了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高等院校培养一批国际一流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海洋工程建设起步比较晚,目前国内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少。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的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的课程局限在陆地上的建筑结构,一般不开设海洋工程结构相关课程。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海洋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因此作为21世纪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必须肩负起海洋开发建设部分责任。在海洋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学院为土木工程专业高年本科生开设了《近海工程结构导论》这门专业选修课,旨在拓展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了解和掌握近海工程的海洋环境、结构特征及近海工程结构的最新进展,重点掌握波浪及波浪荷载的相关理论,初步掌握海洋平台等近海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
《近海工程结构导论》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总课时为24学时。由于课时较短,需针对传统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知识背景,同时兼顾课程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了解海洋工程结构概况及前沿,还能够初步掌握海洋平台等近海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基于此,该课程设计为5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设计授课时长2学时。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海洋工程的了解较少,因此在绪论中需较全面地介绍海洋工程的重要性和发展状况以及与传统土木工程的异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使命感。重点介绍世界和我国海洋资源的禀赋条件、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所需要的海洋工程技术及其发展状况、海洋工程面临的海洋环境特征;海洋工程结构所遭受的环境荷载类型及近海工程结构的灾害类型;近海工程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第二章为海洋平台结构,设计授课时长2学时。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接触城市建筑结构,对近海工程结构缺乏基本概念,专门介绍近海工程结构的特征、拖运和安装形式,使得学生对海洋平台结构具有较全面的认识。本章重点介绍固定式、移动式、半固定式海洋平台使用环境和结构特征。第三章为海洋环境荷载,设计授课时长8学时。任何一种结构的设计,都首先需要确定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在这一点上,传统土木工程建筑设计与海洋平台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由于海洋平台处于更加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其荷载形式异常复杂,比如其主要环境荷载形式为波浪荷载或风浪联合荷载。本章首先重点介绍波浪理论及其作用在结构物上的波浪力,其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回顾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及势流理论;建立液体表面波基本方程,重点推导及阐述常深度小振幅简单波动解及特征、简单波动叠加特性、倾斜海底上波浪的传播特性;简要介绍有限振幅波(非线性波)理论;重点推导作用于小尺度结构上的波浪力,简要推导作用于大尺度结构体上的波浪力;简要介绍随机波浪理论及作用于海洋工程结构体上的随机波浪力。其次介绍风荷载、流荷载、地震荷载及其冰荷载,最后介绍荷载组合规则。第四章为固定式平台(导管架平台)设计,设计授课时长10学时。虽然目前海洋平台向具有更深水深作业能力的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平台和Spar式平台发展,但导管架平台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一种平台,不论从设计理论还是从建造技术上来看,它都是一种最成熟和通用的平台形式。因此本章重点介绍导管架平台的基本设计过程。课程内容包括:导管架平台的总体设计要求;海洋平台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桩基设计;导管架设计;平台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圆管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管节点的设计与疲劳分析。本章课程内容较多,是该门课程的主要部分。由于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具有一定的结构设计先导知识,因此该章节主要介绍导管架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流程,重点强调与传统土木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的异同。第五章为移动式平台设计,设计授课时长2学时。由于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都将油气资源的开发投向了深海,传统的固定式平台逐渐被深水浮式平台所代替,海洋平台朝着深水和超深水发展[2]。该章节将简要介绍浮式平台的设计要求和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包括:浮式平台重量和重心计算、浮式平台漂浮稳定性计算、锚泊系统设计、半潜平台设计。
三、教学方法設计
针对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较短的特点,本课程将采用“讲授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利用各种教学工具,通过口头语言讲解的方式,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教学法的优点是:在“讲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轻松的事情,还可以避免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3]。这使得传授知识变得简捷和高效,非常适合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短的课程。然而这种教学法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去主动思考传授知识的内涵,并且“讲授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强化该教学法的优点,“讲授式”教学还需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建立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快速地讲解专业知识,同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课堂上授课教师需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发言,发表其对所讲知识的认识与疑问等。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授课方式。通过PPT、影视、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快速地将平面、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立体、直观的认识,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绪论中,通过适当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及海洋工程的特征;在海洋平台结构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得学生全方位了解海洋平台的结构特征及建设、拖运、安装全过程。然而对于本门课而言,除了概念性知识外,还有理论知识部分。理论知识部分具有较多的公式推导,单纯采用PPT介绍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比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公式推导方面,板书教学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指引性,同时具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四、考核方法
为了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随堂考试、读书报告及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多样的考查方式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综合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五、结语
《近海工程导论》是面向传统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拓展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初步掌握海洋平台等近海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建筑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本文根据近海工程结构设计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传统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所学土木建筑知识背景,设计了面向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近海工程导论》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探讨了“讲授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板书”的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薛鸿超.海岸及近海工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陈建民,娄敏,王天霖.海洋石油平台设计[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3]陈菊梅,张祖荣.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有机整合研究“受迫振动和共振”的教学案例[J].物理与工程,2014,(s2):23-27.
纺织强国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1991 — 2009年间的碳排放量,并对行业的碳排放情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91至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量增加了1倍多,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行业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和较高的动态关联度。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between 1991 and 2009 were calculated by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s method. The trend of carbon emission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nearly increased by one tim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decreased continuously. There were high correlation and dynamic incidence-degree between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total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世界经济的发展显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其中,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尤为引人关注。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CO2的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 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 379 ppmv,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 0.74 ℃,特别是近 30 年来升温明显。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性组织通过签署相关的国际性法案(如《京都议定书》)、组织全球气候大会等方式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化石燃料消费排放CO2为 62.84 亿t,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21.01%,已超过美国的20.08% 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上述结论还存在争议,但随着中国排放量的继续增加及新一轮气候谈判的开始,中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将越来越大。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倡议,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 40% ~ 4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减少CO2排放的目标,即在“十二五”期末,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 17%。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我国现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由于全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我国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工业部门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本文基于我国相关领域的统计年鉴数据,核算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情况,初步探讨了行业碳排放的规律以及碳排放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核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1. 核算方法
本文的碳排放核算是基于纺织服装行业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核算全行业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为碳排放量,Ei为第 i 种能源的消费量,以标煤计,为第 i 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碳排放系数实际值等于其理论值与氧化分数的乘积,曹淑艳等对我国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进行了计算,本文直接引用其计算结果(表 1 )。
2.行业边界
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作为行业统计的重要依据,目前已颁布了 3 个版本,分别为GB 4754 — 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 — 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 4754 — 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中GB/T 4754 — 2002关于纺织服装行业的分类见表 2 所示。由于本文是对我国纺织服装全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因此在确保统计数据来源一致的前提下,行业分类的内部调整对最终核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3.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1 — 2009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区间,纺织服装行业的历年能耗(万吨标准煤)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2 — 2010年),历年工业总产值(亿元)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2 — 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2 — 2010年)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2008年)。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需要对研究时间区间内各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进行不变价格折算,本文选取以1990年为基期的工业总产值指数表进行折算。部分年份的能源消耗和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数据见表 3 所示。
二、核算结果与分析
1.碳排放总量分析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时间序列(1991 — 2009年)的碳排放情况如图 1 所示。
由图 1 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 0.75 亿t 上升到2009年的 1.63 亿t,近 20 年的时间内,全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翻了 1 倍多。全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中,纺织业的碳排放占有较大的比例,1991 — 2009年间所占的平均比重为 91.17%。1991 — 1994年,纺织业的碳排放量波动性增长,增幅较小。1995 — 1999年,纺织业的碳排放量出现下降的趋势,1999年的碳排放量最少。1999年之后,纺织业的碳排放量又开始加速增长,特别是在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配额取消使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产能得到充分地释放,对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工业化生产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2003 — 2004年纺织业的碳排放量增幅达 25.65%。与纺织业相比,我国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1991 — 2009年间的碳排放量平稳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 10.36%。
2. 碳排放的强度分析
碳排放强度是反映碳排放量与产值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之一,何建坤等研究者的研究指出,碳排放强度是CO2排放量与GDP的比值。本文将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定义为CO2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为碳排放强度(tCO2/万元),C为碳排放量(t),VGIOV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亿元)。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时间区间(1991 — 2009年)的碳排放强度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以看出,1991 — 2009年间,我国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全行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包括行业的能源管理水平提高、能源结构优化、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在纺织服装全行业中,纺织业的碳排放响度高于全行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较低于全行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因此通过进一步的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降低纺织业的碳排放强度,对于全行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
3.碳排放与行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991 — 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变化曲线如图 3 所示。
从图 3 可以看出,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具有相似的趋势,曲线形状也比较相似,为了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两个序列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和灰色相对关联度分析。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 4。
由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全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 r0.01(17)=0.575,所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之间高度相关,其中以全行业的相关性最高。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根据数据序列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序列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其中灰色相对关联度反映了相对于起始点的变化速率的关联程度,用于表征序列间的动态相似度。对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两序列间的灰色相对关联度进行计算,得到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全行业的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69、0.86、0.67。由此可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对碳排放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与碳排放量具有高度的动态关联度(关联度系数 > 0.7),其次为纺织业和纺织服装全行业。
三、结论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节能减碳也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我国的能源消费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带来了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是碳排放较高的产业,减少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1991 — 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量增加了一倍多,其中纺织业的碳排放占有很大的比例,平均比重为 91.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平稳增长,平均增长率为 10.36%。
(2)1991 — 2009年,我国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服装全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纺织业的碳排放强度高于全行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通过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3)1991 — 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全行业的碳排放量受工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大,并具有较高的动态关联度。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 (3):345 – 359.
[2] U. 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Statistics[DB/CD]. http://www.eia.doe.gov/.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test/2011-03/16/content_1825941.htm.
[4] 曹淑艳,谢高地. 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 资源科学,2010,32(11):2046 – 2052.
[5] 何建坤,刘滨.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6):740 – 743.
[6] 谭丹,黄贤金,胡初枝. 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 四川环境,2008,27(2):74 – 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