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草莓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水果进口国以及水果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国内众多水果生产出口企业多年来的分散化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导致有竞争力的水果品牌缺失,外加对于传统的农产品行业的科技化投入有所忽略、水果出口配套的储存和物流服务不足以及我国出口经贸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使我国的水果出口面临困境。针对当下所处困境,特以我国产量前三的水果:苹果、梨和桃(包括油桃)为例,从水果的出口现状出发,以期较为全面地从产业内部竞争、生产过程、生产后续以及外部环境几个角度综合分析当下水果出口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果产业;苹果;梨;桃;出口贸易;对策分析
无论从水果的培育种植历史还是从水果的种类、产量以及其他各方面,我国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水果大国”,但是我国却一直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水果强国”。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水果产业虽然在出口的贸易总量上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在此过程中,总量上升趋势放缓,整体产业发展质量下降,其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本文以苹果、梨和桃(包括油桃)为例,从水果出口的现状出发,综合分析当下我国水果出口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究我国水果出口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水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 中国水果出口的现状
(一)出口规模
我国作为全球水果大国之一,近年来的水果出口规模无论是从出口量还是从出口额来说,总体上都是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苹果、梨和桃(包括油桃)三种水果的出口额和出口量在2013-2017年这五年内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7年,三种水果的出口总额达到21.37亿美元,出口总量更是达到194.35万吨,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量分表较2013年增长了48.8%和37.52%。从三种水果各自的情况来看,2017年苹果的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量较2013年分别增长了41.07%和33.55%;2017年梨的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量较2013年分别增长了50.15%和36.22%;2017年桃(包括油桃)的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量较2013年分别增长了223.57%和157.26%(见表1)。
因此,虽然在个别年份,不同种类的水果产品出口有所波动,但是从所有水果出口的总体以及从单个类别水果出口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水果产业出口规模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出口流向
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我国苹果出口的主要流向为: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梨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为: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桃(包括油桃)出口的主要流向为:哈萨克斯坦、越南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经数据计算发现,2017年,在我国水果产品对外出口流入众多国家中,苹果对外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出口额之和占我国苹果总出口额的比例高达51.43%;梨对外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之和占我国梨总出口额的比例高达71.48%;桃(包括油桃)出口额排名前三的国家出口额之和占我国桃(包括油桃)总出口额的比例高达90.09%。
由此可见,我国苹果、梨和桃(包括油桃)产品的出口流向相对比较固定且集中,这样的出口流向形势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水果产业的对于出口形势的判断,也有利于我国有针对性地、较为集中地开展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沟通与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水果出口对出口流向占比较大的国家的贸易依赖程度过高。当下的国际贸易形势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这样的出口依赖也蕴藏着巨大的贸易风险。
二、 我国水果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分散化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我国水果出口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多集中于水果产地,单个企业的经济实力有限,且不具备规模优势,生产成本高于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足,从而容易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國际竞争中难以生存。据中国果品网数据显示,即使是在我国众多水果品牌排名中相对靠前的水果企业相较于水果产业更为发达的国家中对应的水果企业均为规模较小的企业。
(二)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果品牌
我国水果出口企业数量众多,分散化的经营模式,也导致我国水果出口的品牌价值不够明显。数据显示,出口企业的数量在近几年仍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单以苹果产业为例,2017年出口公司数量就达到了826家。水果出口企业品牌价值不明显,就会导致国内的出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的出口厂商之间常常以“价格战”的方式争取客户订单,导致出口企业利润普遍下降,进一步影响水果产品再生产的质量,导致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更加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水果出口品牌。
(三)科技不足,效率、成本、质量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水果单位产量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相较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的水果单位面积产量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以桃(包括油桃)为例,我国是桃栽培历史最久的国家,也是全球桃生产第一大国。2014年我国桃的平均单位面积(每公顷)产出为17.1吨,而位于世界第二、第三的世界桃生产大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单位面积产出分别为:18.3吨和18.5吨。因此可见,我国的水果生产大多仍采用相对比较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的,依靠种植面积的提高来增加水果的总产出,而且在此种生产方式下,一味追求产量,忽视科技的研发投入,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从而可能造成对于土壤和环境等方面不可逆的影响。
此外,由于科技投入以及应用的不足,也会导致生产各环节效率的下降,生产质量的下降,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使得企业竞争力下降;另外,科技投入与应用也决定着对于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和选育,应地制宜,根据我国的自然环境调节选育合适的水果品种对于提高我国水果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水果出口的配套储存与物流等后续服务有待提高
由于水果产品的自身特殊性,难以久存,易变质、易腐易烂,然而对于水果产品质量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产品是否新鲜。以梨为例,梨的保质期通常只有几天,有些品种甚至只有一两天,然而梨的主要出口国大多位于东南亚地区,且这些地区常年温度较高,使得梨产品的质量更加难以保证。因此,水果产品的后续储存和物流能力对于保证水果产品的质量,保证我国水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国际经贸环境的不断变化
由于国际形势以及国际经贸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使得我国水果出口存在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包括:遭遇非关税措施,如2000年以来,欧盟已经多次对中国出口的水果采取非关税措施,包括:2003年末,欧盟对中国柑橘实施进口配额;2006年,欧盟对中国冷冻草莓加征反倾销税等;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例如卫生质量安全是目前国际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经常采用的手段,包括:执行新的农药残留标准、增加新标准检测项目、大幅度提高检测标准、制订苛刻的卫生检疫要求等,具体像“欧盟农药重新登记法令”,要求对农药的种类进行重新登记,并且可能扩大农药的种类范围等行为措施,都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与遏制。
此外,由于水果出口产业相对来说属于对价格变动比较敏感的产业,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所导致的汇率的不正常变动也加剧了水果出口产业的波动与风险。
三、 改善水果出口现状的对策建议
上文分别从我国水果出口产业的内部环境、生产过程、生产后续以及外部环境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我国水果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上述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有些问题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如科技投入可以带动后续配套服务的提升、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科技应用的推广等。因此,综合上述所有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打造品牌价值
对于我国的水果出口企业数量众多,且多以分散化经营的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一问题,首先,国家管理部门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做好地区、产品结构、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科学规划,使优势地区、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得以突出,并且大力扶持其成长壮大;对于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可以采取联合或者合并等其他方式共同发展;其次,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提高果农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内部之间的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积极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正向作用,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得以联合,使个体企业之间不再孤立分割,使他们之间的利益得以共享,从而达到互惠互利,而不是一味通过“价格战”来内部消耗。通过宏观的科学规划布局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联合带动,可以使相关企业具备规模优势,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水果产品品牌。
(二)加大人力、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应用
首先,加大对于水果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对于果农的知识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一线果农的素质。果农是一切生产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与执行者,提高果农的整体素质,对于提高水果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既懂技术又实践讲诚信的高素质果农才能使得我国的水果产业发展得以进一步推动。
其次,加大对于水果产业的科技投入支出。转变当下相对比较粗放的生产方式,开发选育更适合我国种植新水果产品种类,在各个生产阶段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因此,只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才能使得我国水果产业的更上一层楼,不断缩小与发达水果产业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过水果产业发达的国家,使我国真正意义上实现从“水果大国”向“水果强国”转变。
此外,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在水果产业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加大自身产业科技研发的同时,积极推动相关科学技术在水果产业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水果产业要保持专业敏感性,積极采纳吸取,并且不断将科学技术向水果产业转换,与水果产业结合,并且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从而高效全方位地提升水果产业发展层次。
最后,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大科学技术研发以及推动技术应用三者应该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利于科技的研发以及科技的应用,同时,科技的研发与应用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应该将三者充分结合,协同推进。
(三)完善出口物流体系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快递物流行业也随之日益发展成熟。对于我国的水果产业,应紧抓我国电子商务以及快递物流行业当下发展的机遇,设置专业化的水果物流服务,例如可以将物流点直接设置在水果产品产地,对于水果产业的快递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掌握对于水果成熟度以及水果保鲜以及包装、运输的技术知识,以提高物流效率,保证物流质量;开辟建立新的物流市场,如基于东南亚是我国水果产业的出口较大的流向之一且东南亚的快递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建立,我国的快递物流企业便可以抢占先机,开辟其物流市场,抢占先机,为我国大量的水果出口至东南亚以及配送奠定基础。
(四)制定标准化的产品流程
对于水果的选育、种植以及采摘等各个生产阶段,都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水果产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达到产品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于生产环节以及产品在流通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以及追溯问题来源从而快速地予以解决,从而全面提高我国水果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产品标准化以及生产流程标准化,应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问题的可追溯,达到进口国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达国家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水果出口的阻碍与遏制。
(五)加强国际合作,降低贸易摩擦
面对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在提升我国出口水果产品质量的基础之上,国家应该推动我国水果产业的质量检验等各方面的标准与进口国以及国际标准进行接轨;同时推动相关的国际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地形成国家政府层面关于水果进出口的协调机制,为国际市场的准入标准提供政策建议、技术支持,促进国际市场标准的规范化,并积极遵守相应的规则制度,维护国际市场的秩序。
在面对确实难以进入的市场,应果断调整目标,将目标市场转向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与其建立长期紧密、稳定友好的双边贸易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平台,搭乘“一带一路”发展便车,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加强文化交流,了解新兴国家的水果产品需求,出口符合当地风俗特点的水果产品,还可以通过国际间的水果展览会以及国际交流会等方式,让他国购买商和消费者更加了解我国的水果产品,将我国的水果产品更多地出口到中西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区。
此外,保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稳定国内国外的金融市场,使人民币的兑换比例处于一个相对于稳定的状态,为水果的出口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姚心省,杨杰.我国苹果出口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果树,2019(3):110-112.
[2]张武超.中国梨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1992~2015年)[J].绿色科技,2018(14):260-264.
[3]金睦皓,毛双,刘鹏凌.我国桃产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OL].江苏农业科学:1-5[2019-07-05].https://doi.org/10.15889/j.issn.1002-1302.2019.12. 075.
[4]董明.中國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商贸,2014(31):121-122.
[5]纪琤琤,陈晓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果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2018,(10):71-76.
[6]王晨.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与潜力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7]张复宏. 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8]杨清.我国快递企业开辟东南亚市场的现状与反思[J].对外经贸实务,2019(5):53-56.
富硒草莓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 草莓的营养价值
传统医学上, 草莓具有诸多功效, 如治疗高血脂、高血压、脑溢血、止泻利尿、养血滋补、胃健脾、生津养肺、解热消暑、养肝明目和解酒等。草莓中蕴含着丰富的果胶和维生素, 能对结肠癌等消化系统进行改善, 防止痔疮和便秘的发生。草莓中含有一种胺类物质, 能辅助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1]。草莓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富含丰富的维生素, 人体很容易吸收和消化草莓中的营养成本, 即使多吃也不会受凉或上火。女性常吃草莓, 能保护头发和皮肤。草莓具有多种吃法, 最好是生吃, 大部分人都可食用;还可加工成罐头、果酒和果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 含有尿路结石的人, 一次不要吃的太多。
2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 地块与品种选择
草莓育苗地应选择便于排水、松散的土质、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以及较少发生病害虫的地块。施优质腐蚀的农家肥, 将土壤深翻到25~30 cm。对于地块含有较多害虫的, 可拌细土450 kg、施50%辛硫磷乳施入土中, 再进行起平和整细。选用具有较好耐寒性、较短休眠期的保护地栽培草莓, 并选择具有较好口感以及较高产量、果形整齐的早熟品种, 如甜查理、日本99、雪蜜和丰香等。
2.2 定植
对草莓过早或过晚种植, 对其生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通常都是在发芽分化开始前10~15 d定植, 而最适合定植期限为9月上旬。苗木的根茎直径要超过1 cm, 选择4~6片展开叶。苗木要健壮无病毒、根系发达[2]。在做好的平地上栽植2行, 16~20 cm株距、30~35 cm行距。栽苗选择遮阴或者是阴天, 栽苗时要朝向平沟、定向栽植, 这样既可提高品质, 减轻病害虫, 又可促进透光通风, 便于管理。在栽苗后, 可浇水渗透, 栽培深度适合浅不露根、深不埋心, 防止过深或者过浅的栽植。栽植时培细土、施展根系的苗木。如果过高的气温和过强的阳光, 还需要进行遮阳, 以利缓苗。根据情况进行浇水, 做到小水勤浇, 初期要求土表见干见湿, 保证苗木有充足的水分。但也不能过多的浇水, 否则会不利于苗木生民。在苗木生长期间, 一旦出现死亡, 需要补苗及时。为形成良好的根系, 在长出3~5片新叶后, 对水量适当控制。为了节约营养, 将苗木上的老叶及时去除。
2.3 温度与光照调控
15~18℃是草莓果实发育的适合温度, 如果在早季或者冬季达到这一理想的温度, 对草帘、棉被以及棚膜等进行多层覆盖, 通过棚膜的温室效应, 实现覆盖保温的目的。10月上旬是最好的覆盖地膜时期, 为了不使叶片被损伤, 边盖边将苗掏出, 最后用黑色的地膜覆盖, 并用土压实苗的四周。黑膜的主要功效, 是除草、降湿、保水、保温和吸热。让草莓不直接接触地面, 进而使草莓的品质提高。这种栽培技术有利于草莓的稳产和高效。
2.4 花果管理
为了提升光合效率, 可对通风透光条件进行改善, 将多余的腋芽摘除。促进花芽分化, 促进草莓的生长发育, 降低发生病害虫的概率。在现蕾时, 喷硼砂500倍1次, 先用高度酒溶解, 在用毛笔、鸡毛掸或扇子进行人工授粉。能使着果率进一步提高。此外, 及时适度的疏花、疏果, 以充分利用养分, 增加单果质量;同时, 大小均匀的果实, 可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2.5 肥水管理
每次施肥与浇水相结合, 对少施勤施的原则进行遵循。主要是施复合肥, 在整个生育期, 应追肥5~6次, 在进行根外追肥时, 可采用氨基肥和尿素等。大棚内无法接纳降雨, 需要小水勤浇灌温室内的草莓, 一旦遭遇连雨天, 需要尽量少浇水。如果大棚有条件的话, 可采用滴灌的方式, 这样既可以使土壤湿度过大的问题得到解决, 又能节约用水, 避免病害虫的滋生[3]。
2.6 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 随着草莓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 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草莓病害虫, 给草莓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对草莓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可结合生产经验, 对经常发生的草莓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进行总结。草毒炭疽病、灰霉病以及白粉病, 是设施栽培的主要病害。为了规避产生过多的畸形果, 需要避开在开花期喷药, 药剂选择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和70%的甲基托布津, 为防止产生抗性, 可进行交替使用。蜗类、自粉虱和蚜虫, 是草莓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4]。为此, 需要将残叶及时摘除, 将虫网阻隔设置在防风口处, 为了驱避蚜虫, 挂银灰色地膜, 也可采用10%的毗虫琳、以及50%的辟蚜雾, 对蚜虫进行化学防治;为了有效控制白粉虱, 可释放丽蚜小蜂。
2.7 适时采收
因为在草莓的一个果穗中, 具有不同的各级序果成熟期, 因此, 要进行分期采收, 通常是在晴天进行采收, 避免在较高温度下的中午采收和大晴天采收。最适合采摘的时段, 是傍晚转凉后或者午间高温前以及清晨露水前。草莓的果皮非常薄, 果肉柔嫩, 因此, 采摘时需要轻放、轻放和轻摘;同时, 避免损伤花萼, 保障草莓质量, 进一步提高草莓的商品价值[5]。同时, 做好包装工作, 进行分级盛放。
3 小结
本文与种植经验相结合, 对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包括整地定植、培育壮苗、防治病害虫、适时收获和采摘等几个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可以解决在草莓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进而提高草莓的产量和质量, 将富含更多营养价值的草莓提供给广大市民。
摘要:草莓享有“水果皇后”之称, 具有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 其结果快, 病害虫少, 具有较短生长周期;同时, 便于管理和栽培, 适合在保护地栽培。对高效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草莓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 罗学兵.草莓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 17 (4) :74-76.
[2] 佟丽英.草莓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 2015 (11) :9-9.
[3] 曾玉清.草莓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 (4) :134-135.
[4] 王增.草莓的营养与食疗方[J].健康生活, 2012 (8) :39-39.
富硒草莓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开阳县位于黔中地区, 境内75%的土壤富含被称为“生命元素、抗癌之王”的硒元素, 土壤总硒含量在0.120~2.43 mg/kg, 均值为0.610 mg/kg, 属于我国少有的富硒地区, 自然生长的动植物硒含量在0.05~0.28 mg/kg, 达到联合国卫生组织保健食品含硒量标准。大米、茶叶等富硒系列食品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鲜香菇天然有机硒含量能达到0.03 mg/kg以上的鲜食蔬菜富硒标准, 现年产鲜香菇1 000 t以上, 年加工干香菇100 t左右。在栽培成本及食品安全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依托富硒资源优势, 开阳富硒香菇系列产品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地概况
试验生产基地位于开阳县永温镇坤建村, 是贵州山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食用菌生产基地。永温镇雨量充沛, 气候宜人, 地势平缓, 无霜期长, 海拔在900~1 100 m;常年气温14.2℃, 年降雨量1 376 mm;地处贵阳市第二环城林带, 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周边无工矿企业, 气候适宜、空气清新, 是食用菌生长理想的场所。
1.2 试验目标
1.2.1 优良菌株筛选
在充分调查当地栽培状况的条件下, 通过比较优选出有不同出菇温度范围的菌株, 选择1~2种适合当地周年化栽培的当家品种, 适宜天然富硒香菇生产的品种。
1.2.2 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
生产种培养基质的筛选试验, 筛选出原料成本低、产量高、来源广泛, 适合天然富硒香菇生产的最佳培养基配方。
1.2.3 提高转化率, 建立技术体系
提高生产企业的天然富硒香菇质量与产量, 污染率控制在5%以下, 生物转化率达90%以上, 初步建立贵州省天然富硒香菇高产优质的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1.3 关键技术
1.3.1 场地要求
生产地址应坐北朝南, 有相应的堆料场和符合标准的水电供应。生产场地应生态环境良好, 周围1 000 m无工业废弃物、专业畜禽饲养场及垃圾 (粪便) 场、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 (如大量扬灰的水泥厂、石灰厂和煤场等) , 并且远离公路、医院, 并尽可能避开学校和公共场所。场地必须符合NY/T5333-2006《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要求, 做到排水系统畅通, 地面平整, 不积水、不起尘, 保持环境卫生。
无公害香菇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应《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符合表1的规定。生产拌料用水、菌棒 (袋) 补水、菇床喷洒用水及生产环境湿度维持用水必须符合GB5794-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3.2 菌种选择
贵州省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香菇菌种均来自于省外, 如香菇“241-4”“135”“937”“939”引自浙江省, “申香4号”, 6阴4阳“香选2号”引自江苏, “泌香3号”引自河南[1]。根据贵州山区气候, 要求香菇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子实体生长性状产量和生物转化率上表现较好。初步筛选出香菇L808、香菇939两个菌种用于生产试验。
1.3.3 栽培管理
1.3.3. 1 栽培基质选择
从黔中地区栽培香菇经验丰富的基地收集、选择各种培养基配方, 接种L808和939两种培养基中木屑、秸秆从栽培地就近收购, 筛选出原料成本低、硒含量高、产量高、来源广泛的最佳培养基配方。配方1:木屑+麦麸, 木屑80%, 麦麸19%, 石膏0.9%, 红糖0.1%, 含水量60%为宜, p H值调到5.5~6.5。配方2:木屑+麦麸+秸秆, 木屑70%, 麦麸15%, 秸秆14%, 石膏0.9%, 红糖0.1%, 含水量60%为宜, p H值调到5.5~6.5。
天然富硒香菇栽培基质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用菌生产用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2002的要求。
1.3.3. 2 生产管理
试验生产按香菇常规工艺流程进行, 即: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脱袋排场转色管理出菇和采收管理 (重复出菇和采收管理) 。
天然富硒香菇周年化生产分为春-夏季栽培和秋-冬季栽培两个生产季节, 其中春-夏季栽培3-4月接种, 5-10月出茹;秋-冬季栽培2-3月接种, 9-4月出茹。
1.3.3. 3 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进行无公害防治, 符合NY/T 5333-2006《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试验基地主要的病虫害为菇蚊、菇蝇、绿霉, 尤其是绿霉较为严重。菇蚊、菇蝇采用高温消毒、防虫网预防;绿霉采用优氯净消毒粉 (烟熏) 、高锰酸钾 (冲洗) , 每生产周期使用1次, 保证防治效果。
1.3.4 夏季高温栽培措施
选择高温品种:此次选择香菇L808作为夏季生产试验品种。该品种早春接种, 带袋越夏, 秋冬春出菇, 较耐高温。
栽培基质:夏季菌丝发育快, 对营养消耗过多, 影响菌丝的耐高温和抗病虫能力, 影响出菇产量和质量。因此, 栽培基质必须贮积的营养必须充足, 菌袋中的培养料必须装得紧实, 以不胀坡袋壁为宜。
适时接种:3-4月接种制棒, 经过2个月以上的发菌, 到6月上旬就可以摆床出菇。3月中旬以后, 平均气温上升到15℃左右, 有利于菌种萌发定植。这个时期, 空气干燥, 环境杂菌基数少, 栽培成袋率高。菌棒所含营养丰富, 菌丝体粗壮浓密, 耐高温, 抗病能力强, 从而保证出菇的产量和质量。
生产管理:注意水、气、光的管理。第一, 7-8月高温少雨, 每天早晚应向菌棒的表皮各喷1次细水, 保持菌皮潮湿, 有利于出菇。但不可喷重水, 否则, 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霉菌滋生。第二, 空气流通是香菇正常出菇的必要条件, 大棚的四周设置成能够启闭通风的围裙, 保证通风良好。第三, 散射光能促进香菇子实体的生长。大棚采用遮阳网进行遮阴。遮阳网还要在大棚的通风口和大棚的两头处进行张挂, 两头的遮阳网要遮到1.5 m以上, 以阻挡上下午的强烈的日光直射。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公害目标
根据国家无公害食品的相关标准, 采集试验样品, 委托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检测, 结果见表1。
检测结果表明, 开阳县永温镇生产基地的香菇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香菇》NY5095-2002的要求, 生产技术满足无公害香菇的生产要求。
2.2 富硒目标
2007年8月合作企业贵州山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开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开阳永温基地鲜香菇达到0.03 mg/kg, 符合《食品中硒含量卫生标准》GB13105-91要求, 达到富硒标准。本试验生产香菇的硒含量检测如下:2015年12月23日开阳县永温镇香菇硒含量为0.002 87 mg/kg。因此, 项目香菇硒含量未达到富硒香菇的标准。
2.3 高产目标
经测产, 污染控制率在5%以下;生物转化率达73.3%~86.6%, 高于贵州香菇生产平均水平 (65%) ;大棚单位产量提高1倍 (每个大棚产鲜菇超过150 kg) , 超过基地平均水平, 达到试验要求。配方1产量高于配方2产量。
2.4 优质目标
检验表明, 开阳县永温镇生产的干香菇符合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香菇等级规格》NY/T10612006的特级和一级要求, 为优质香菇, 达到试验目的。
2.5 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根据生产实践和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对香菇生产技术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初步完成了《贵州省无公害香菇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草案) 》报告。技术体系 (草案) 包括生产基地环境选择、栽培基质、菌种、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香菇的保鲜和加工、香菇质量检测与质量认证、生产档案管理10个方面, 对香菇无公害生产不同过程和阶段的要求均有规范和说明。
3 结论与讨论
无公害、富硒、优质、高产是本项目研究的四项目标, 其中无公害、优质、高产达到试验目标, 但香菇硒含量检测结果表明, 开阳县永温镇基地生产的香菇未达到富硒香的标准, 且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菌种筛选
本次试验优选菌株主要基于贵州省黔中地区栽培较为广泛的外来品种进行, 939、L808能够满足试验要求, 满足生产需要。但目前生产用母种、原种均从浙江丽水购买, 成本高、品种单一、出菇时间短, 缺乏能够有效传递表达开阳资源特色的香菇品种, 削弱了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应当积极优选当地野生良种 (乡土品种) , 驯化外来优良品种, 培育特定性状的新品种以满足当地特色栽培需要;二是进一步筛选出适宜天然富硒香菇栽培的品种, 梁英[2]等人的研究表明菌种经硒驯化后富硒效果更佳。
3.2 栽培基质
试验表明:配方1、配方2均能生产出优质香菇, 产量也都较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麦麸都从北方购买, 硒含量偏低, 建议以当地米糠潜代, 以提高栽培基质硒的含量;二是玉米秸秆粉碎细度不够, 导致菌棒高温消毒后收缩、变软, 菌棒质量降低, 营养不足, 这也是配方1产量高于配方2的原因;三是栽培配方需要进一步优化, 尤其是米糠 (麦麸) 的含量要降低, 以降低栽培基质中氮元素含量, 避免头潮菇出得太早、太多、太密, 影响出菇质量, 降低菌丝体抗性。
3.3 提高硒含量的入手方向
以1996年3月WHO/FAO/IAIE确定的硒的每日最低需要量和适宜需要量为标准, 硒含量应控制在3 mg/kg左右为宜。本次试验结果未达到富硒标准, 甚至低于2007年8月的检测结果。
其原因如下:一是生产富硒香菇的重要原材料-麦麸是省外购进的, 其硒含量偏低, 对试验结果有影响;二是玉米秸秆粉碎细度不够, 导致高压灭菌后菌棒疏松、变软, 菌棒质量不足, 从而影响香菇中的硒含量;三是检测时未能对菌材、玉米秆等原材料进行硒含量检测;未能对香菇头潮菇、二潮菇、三潮菇分别进行硒含量检测, 而混合进行检测, 导致硒含量检测结果偏差, 无法准确分析硒元素在土壤-植物 (菌材、秸秆) -香菇 (头潮菇、二潮菇、三潮菇) 的迁移规律。天然富硒香菇开发与生产需要重视硒元素在土壤-植物 (菌材、秸秆) -香菇 (头潮菇、二潮菇、三潮菇) 的迁移规律的研究, 为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4 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初步完成的《贵州省无公害香菇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草案) 》需要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和检验, 尤其是提高香菇硒含量的技术措施需要进一步试验、规范和完善, 争取申报成为贵州省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地方标准。
黔中地区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试验, 尤其香菇硒含量的提高技术与措施, 以推动黔中地区天然富硒香菇的产业发展。
摘要:开阳县位于黔中地区, 是我国少有的富硒地区。依托富硒资源优势, 开阳富硒香菇系列产品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在总结开阳县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试验的成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富硒香菇栽培技术的试验方向、途径。
关键词: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开阳县
参考文献
[1] 徐彦军, 吴秀泉, 任志华, 等.贵州山区香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J].北方园艺, 2013 (6) :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