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摘要: 以铜和浓(稀)硝酸反应为例,用医用注射器、三通旋塞等对实验进行微量化改进。通过智能手机拍摄结合希沃授课助手将实验过程实时传输大屏幕,得到放大的画面,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改进后的实验能完成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性质的验证,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材料易得,适合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使用。

关键词: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 微量化演示实验; 智能手机

化学是实验与理论并重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师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与本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存在实验装置繁琐、安装时间长,且现象不明显、实验药品用量多、废弃物难以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实验成功率低等问题。

铜和浓(稀)硝酸反应是苏教版高中《化学1》“硝酸的性质”[1]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是用具支试管与分液漏斗组合,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水槽较重,具支试管与分液漏斗的固定和操作不够方便,更不能手持装置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而在讲台上演示时会使部分学生看得不够清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充满水的集气瓶,容易使生成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且实验试剂用量偏多。许多高中教师对铜和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改进,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2,3]。本文用医用注射器、医用三通旋塞等,把铜和浓(稀)硝酸反应设计成微量化实验,用手机拍摄并结合“希沃授课助手”以直播的形式将实验现象实时传输到大屏幕(电脑)上,学生通过大屏幕(电脑)观察,解决了实验试剂用量大,有毒、有害物质逸散排放,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等问题。该设计实验装置组装简单,易操作,能用于固液、液液、气液等反应的实验。

1 实验

1.1 药品和材料

浓硝酸(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废铜导线;铁架台(带固定夹)、天平、输液软管、不同规格的注射器(1mL 1个,20mL 3个,150mL 1个)、医用三通旋塞、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希沃授课一体机)、手机三角支架、VGA线

1.2 实验装置和操作

按图1所示连接医用三通旋塞。1号接口与装有1g打磨过的废铜导线容积为20mL的注射器相接,活塞与底部留0.5cm间隙(注射器编号与对应接口编号相同);2号接口与装有1mL浓硝酸容积为1mL的注射器相接;3号接口与容积为150mL的注射器相接,用于收集产生的气体;4号接口与装有水容积为20mL的注射器相接;5号口与输液软管相接,并将其插入4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如图2所示。实验时空气和水的用量可按需旋转各旋塞补加。

使用VGA线将笔记本电脑与投影仪视频接口连接起来,并设置投影仪的信号源为电脑,选择合适的电脑屏幕分辨率以便输出的画面达到最佳效果,有条件也可以直接使用“希沃授课一体机”,直接进入下一步操作。通过手机和电脑下载安装最新版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接入同一个无线局域网,或者电脑上运行“希沃授课助手”。点击“启动热点”使笔记本电脑发射出一个WiFi信号,手机打开WLAN接入电脑发射出的WiFi,两者连接建立数据通讯。将手机用手机三角支架固定在桌面上,运行手机上的“希沃授课助手”,点击“移动展台”菜单,选择“直播”模式,点击开始。调整清晰度、手机支架的高度以及与反应装置间的距离至手机(电脑)屏幕出现清晰的画面为止。

旋转旋塞A使1号和2号接口相通,将1mL浓硝酸注入装有铜丝的注射器,迅速旋转旋塞A和B使1号和3号接口相通,用3号注射器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同时把2号注射器替换为装有一定量的空气的注射器,待反应进行约30s后旋转旋塞B和C,使3号和4号接口相通,向3号注射器注入约5mL水,轻轻摇动装置使注射器内的气体与水充分反应,观察现象。注射器内颜色变为无色时注入一定量空气氧化NO2与水反应产生的NO气体,重复注入空气2~3次至注入空气注射器内颜色不再变化为止,确保NO全部氧化为NO2,且与水充分反应。调整活塞将3号注射器内溶液注入1号注射器,进行验证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性质实验,用1号注射器收集产生的无色气体。同时调整旋塞B和C将3号注射器内剩余的气体经输液软管排出。约2min后旋转旋塞A和B向3号注射器内注入一定量的空气,同时旋转旋塞将1号注射器内的气体注入3号注射器观察现象。旋转相应的活塞重复NO2与水反应及注入空气氧化NO的操作。做完实验从5号口吸入4mol/L NaOH溶液吸收残留的氮氧化物,未反应完的铜丝再次回收利用。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该实验涉及的相关反应为:

通过实验观察可得: 向装有打磨过的废铜导线的注射器注入濃硝酸,立即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反应①),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随着反应的进行,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的速度变慢,同时溶液变成了绿色。向收集气体的注射器注入少量水,轻轻摇动装置可以观察到: 收集气体的注射器活塞缓慢向内移动,注射器内红棕色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反应③),说明NO2易与水反应;向注射器内注入空气后颜色又变为红棕色(反应④),反复注入空气过程中颜色一次比一次浅,直至最后注入空气无明显变化,说明NO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NO2。向1号注射器注入NO2与水反应的溶液,有无色的气体产生(反应②),此时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的速度相比铜与浓硝酸反应要慢得多,溶液为浅蓝色;向装有NO的注射器注入一定量的空气后,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更换试剂简单,实现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微量实验的一体化,在密闭体系内完成NO2和NO气体的制备及性质的检验,可以对实验进行有效控制。在实验过程中,整套装置始终处于密封状态,实验过程无有毒有害气体排出,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便于观察,成功率高,可在平行班级进行多次演示。通过“无线投屏”的方式,将实验画面放大,让学生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及气泡产生的速率,溶液颜色的变化等现象也清晰可见。

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取NO2并验证NO2和N2O4的平衡转化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学生可以观察到NO2的制备过程,消除《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双链球中盛放的是否是NO2的疑问,并且证明了NO2和N2O4之间的平衡转化确实受温度、压强的影响。

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弄清楚医用三通旋塞的旋塞所在位置与接口的相通关系;用于收集气体的注射器容积要大,必要时可以用手轻轻拉着3号注射器活塞向外移,避免1号注射器活塞因注射器内压强过大造成有毒气体泄漏;实验时浓硝酸量不能太多,铜丝须稍微过量。

3 结语

用注射器、医用三通旋塞、输液管等易得材料,只需通过简单的调整组装就能用于固液、液液、气液等反应。如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CO2,用一个较大的注射器收集,将CO2分别注入装有喷洒过石蕊试剂未干燥小花、喷洒过石蕊试剂干燥的小花,以及滴有酚酞试剂的碱性溶液就可以完成CO2性质的部分实验,并且实验室教师可以借助“希沃授课助手”以直播的形式展示实验现象,也可以手持实验装置直接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现象;进行固液反应实验时只需在装有两种试剂的注射器间连接一个合适的“过滤器”就可通过注入和吸出液体试剂,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也能用于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实验中,将乙炔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可完成乙炔性质的验证;在密闭体系内用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制取少量氯气并验证氯气的性质;也可以在课前制取所需的气体收集在注射器内,方便课堂上直接使用。

智能手机拍摄结合“希沃授课助手”投屏到大屏幕(电脑)放大的方法实现了“小器材、少试剂、大现象”的演示效果,还可以用于具有危险性的微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如把手机与手机微距镜头简单的组合,通过“投屏”放大的方式可以演示金属钠从切开后在空气中表面的变化到与水反应过程的细节现象;也可以用于金属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现象的观察,这样不仅能观察到反应的剧烈程度(气泡产生的速率),还能了解更为丰富、细致、直观的信息。在化学实验演示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教学能解决一些实验的安全问题,增强实验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贯彻落实绿色化学的理念,逐步形成节约原料、节省能源、保護环境等观念,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6版)[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5: 100~103.

[2] 颜冬微, 吴双桃, 刘艺等. 铜与浓、 稀硝酸反应的微量实验设计[J]. 化学教学, 2017, (2): 63~65.

[3] 王玉芬. 在注射器中进行铜和硝酸反应实验[J]. 化学教学, 2013, (7): 41~42.

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围隔实验, 或称为围隔式生态系 (Enclosed Experimental Ecosystems) , 或称有控实验生态系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Eco⁃systems) , 是近20 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海洋学实验装置[2]。围隔实验可以较好地阐明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和海洋化学等领域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3]。本文通过三门湾海域的围隔实验 (2009年9月上旬) , 研究高浓度营养盐在三门湾的消解动力学, 研究营养盐输入造成的富营养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三门湾污染物容量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实验装置

围隔实验装置为顶部开放式围隔, 外部为采用钢骨架支撑的透明聚乙烯袋, 直径lm, 长度2m, 装水体积约1.5t。围隔实验设对照组2 个, 为M0 号站位、M1 号围隔, M0 是围隔外站位, 为比对围隔内外的环境因素一致性所设, M1为空白对照围隔;实验组3个, 共3个围隔袋, 编号依次为M3, M4, M5。

1.2实验药品

硝酸钾 (KNO3) , 磷酸二氢钾 (KH2PO4)

1.3实验步骤

实验前, 将组装好的围隔安装在水深、海流条件适宜、交通便利的海域, 本次围隔实验地点设在三门湾健跳港外侧, 121°40′E, 29°03′N附近。利用水桶等工具将现场海水分装入各围隔袋中, 确保各围隔袋的初始状态基本一致。

围隔安装完毕后加入硝酸钾 (KNO3) 和磷酸二氢钾 (KH2PO4) 。其中M1 为对照围隔, 不加营养盐。M3、M4、M5 分布加入不同浓度, 但氮磷比均为20:1的营养盐, 各围隔加入的样品量如表1所示:

每天定时采集围隔内海水样品, 送实验室分析DIN、DIP、叶绿素a的浓度, 现场测定温度、盐度、p H等环境因子的变化。

各理化因子的测定和分析均依据《海洋监测规范》 (2007) 进行。运用origin pro 8.0 软件、SPSS11.0 软件对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数据进行绘图和统计分析。

1.4 营养盐动力学模型的确定及其计算方法

营养盐的消解过程基本上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 衰减速率方程为:

C0, C分别为初始浓度和t时刻的浓度, mg/L;

t为反应时间, 单位为天 (d)

kc为消解速率常数, d~1

对方程 (2) 两边取对数, 得出:

方程 (4) (、6) 为实验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提供了模型, 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可计算出b值。

已知n天的营养盐浓度的测定数据 (ti, Ci) (i=1, 2, 3, ...n) , 由公式 (5) 可以转换为n组 (xi, yi) (i=1, 2, n) 对公式 (5) 一元线性回归, 得出:

把a, b值带入公式 (6) , 得出kc=~b, 即可计算出消解速率常数kc。

2 结果与讨论

2.1围隔实验中环境因子的变化

2.1.1围隔实验中围隔内外海水温度的变化

从上图来看, 围隔内外的温度变化趋势一致, 6天的实验时间内, 温度变化区间为28.81~29.98℃。

2.1.2围隔实验中围隔内外海水盐度的变化

M0 号站位, 为围隔外数据, 因张落潮的关系, 盐度成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变化范围在24.99~27.81之间。M1、M3、M4、M5号围隔因海水与外界不产生交换, 盐度变化不大, 变化范围在24.63~25.79之间, 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2.1.3围隔实验中围隔内外海水p H值的变化 (如图4所示)

围隔外海水M0 号站位的p H变化不大, 随着张落潮的变化, M0 号站位p H的变化范围在7.89~8.05 之间, p H值比较稳定。围隔内海水的p H值变化显著, 在实验前两天 (0~2day) 围隔内海水的p H值的大小和围隔外海水相近, p H大小在7.69~8.03 范围之内, 但在实验第3 天开始p H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M1 号围隔内海水p H值在实验进行到第4 天 (4.5day) 达到最高值9.07, M3 号围隔内海水p H值在实验进行到第3 天 (3.25day) 达到最高值9.12, , M4 号围隔内海水p H值在实验进行到第5 天 (5.5day) 达到最高值9.02, M5 号围隔内海水p H值在实验进行到第5天 (5.5day) 达到最高值9.04。

围隔海水内的p H变化可能是因为围隔内浮游植物的急剧增加引起海水变碱性, 这点和叶绿素a值在第3 天开始变大有密切关系。浮游植物的急剧增长, 会导致海水p H值的升高, 在赤潮及其浮游植物增殖的相关研究中多有报道[4]。

2.2.营养盐动力学研究

2.2.1围隔内海水DIN的浓度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从上图看, 不同初始浓度的围隔内海水的DIN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实验早期DIN的浓度变化不大, 在实验进行到第2~3天的时候, DIN的浓度呈快速下降的态势, 在实验进行到第4天后, 各个围隔的DIN浓度趋向于平稳的状态;M1 号围隔DIN的初始浓度为0.609 mg/L, 最终浓度为0.032 mg/L, DIN浓度减少0.577 mg/L;M3号围隔DIN初始浓度为1.148 mg/L, 最终浓度为0.173 mg/L, DIN浓度减少0.975mg/L;M4 号围隔DIN初始浓度1.507 mg/L, 最终浓度为0.574 mg/L , DIN浓度减少0.933 mg/L;M5 号围隔DIN初始浓度为2.49 mg/L, 最终浓度为1.74 mg/L, DIN浓度减少0.75 mg/L。从DIN的浓度消耗来看, M3 号围隔>M4号围隔>M5号围隔。

从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看, 相关性系数| r|> 0.80 , 表明相关性较好;n=19 时, F0.01=8.40[5], 以上四个回归分析的F值均大于8.40, 表明回归分析极显著。其中n=19 时, t0.01 2= 3.222[5], 以上四个回归分析的| t|> 3.222, 以上结果表明DIN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分析DIN的消解方程, M1 号围隔DIN的消解速率常数为0.794, M3 号围隔DIN的消解速率常数为0.479, M4 号围隔DIN的消解速率常数为0.155, M5 号围隔DIN的消解速率常数为0.0639, 消解速率常数随着营养盐初始浓度的升高而下降。

2.2.2围隔内海水DIP的浓度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从上图看, 围隔DIP浓度的变化曲线和DIN的变化曲线类似, 在实验进行到第2~3天的时候, DIP的浓度呈快速下降的态势, 在实验进行到第4天后, 各个围隔的DIP浓度趋向于平稳的状态;M1 号围隔DIP的初始浓度为0.042 mg/L, 最终浓度为0.06 mg/L, DIP浓度减少0.036mg/L;M3 号围隔DIP初始浓度为0.096 mg/L, 最终浓度为0.010 mg/L, DIP浓度减少0.086mg/L;M4 号围隔DIP初始浓度0.135 mg/L, 最终浓度为0.013 mg/L , DIP浓度减少0.122mg/L;M5 号围隔DIP初始浓度为0.235 mg/L, 最终浓度为0.098 mg/L , DIP浓度减少0.137 mg/L, 从DIP的浓度消耗来看, M5号围隔>M4号围隔>M3号围隔。

从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看, 相关性系数| r|> 0.85 , 表明相关性较好;n=19 时, F0.01=8.40, 以上四个回归分析的F值均大于8.40, 表明回归分析极显著。其中n=19时, t0.01 2= 3.222

以上四个回归分析的| t|> 3.222, 以上结果表明DIP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DIP的消解方程, M1 号围隔DIP的消解速率常数为0.428, M3号围隔DIP的消解速率常数为0.570, M4号围隔DIN的消解速率常数为0.545, M5号围隔DIN的消解速率常数为0.212, DIP在起始浓度为0.042~0.235 mg/L的范围之内, DIP的的消解速率常数范围在0.212~0.570, 且在DIP的初始浓度在0.096mg/L时消解速率常数最大。

2.3 叶绿素a的增加

浮游植物的生长吸收营养盐, 导致了围隔内海水营养盐的减少、浮游植物的增加、围隔内海水种叶绿素a的浓度也相应增加。如上图所示, 叶绿素a的变化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的曲线特征[6], 在实验前2天, 围隔内叶绿素a的浓度变化不大, 但第2 天后, 叶绿素a的浓度呈现指数增长, 在实验进行到第4 天后叶绿素a的浓度维持在较高的浓度范围内呈缓慢下降趋势。M3号围隔在实验进行到第3天 (3.25day) 的时候, 叶绿素a达到最高值0.147mg/L。

3 结语

(1) 三门湾围隔实验表明, 营养盐的消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

(2) 三门湾围隔实验表明, DIN的消解速率常数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少, DIP的消解速率常数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3) 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围隔实验内叶绿素a的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 在高浓度营养盐输入造成的富营养化的环境下, 围隔内海水的叶绿素a的浓度最高达到0.147mg/L。

摘要:三门湾作为传统的海产养殖基地, 近年来三门湾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随着沿海城市工业化速度的加快而受到越来越越严重的威胁。2009年9月上旬在浙江省三门湾进行的围隔实验表明, 营养盐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营养盐的消解速率与营养盐的初始浓度关系密切相关, 其中DIN的消解速率随着DIN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而DIP的消解速率随着浓度DIP浓度的增加, 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富营养化造成了浮游植物的迅速增长, 叶绿素a的浓度最高可达0.147mg/L。

关键词:三门湾,围隔实验,营养盐,动力学模型,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 2006年台州市海洋环境公报, 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6.

[2] 围隔式海洋生态系研究现状, 吴宝铃, 李永琪, 《海洋科学》, 1983 (2) :46~49.

[3] 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在海洋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陆贤崑, 《环境科学》, 1987 (4) :80~85.

[4] 长江口邻近海域围隔实验中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张春雷,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 生物统计学, 李春喜, 王志和, 王文林, 2000, 科学出版社.

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作者讨论了药剂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我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索,认为要重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革新实验教学手段,建立科学的化学实验教学考评体系,优化实验室管理,这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中职药剂专业 化学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职药剂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药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等领域从事药品检验、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等职业人才。化学(含无机、分析、有机等)作为中职药剂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实验课教学不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指出了药剂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我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化学实验教学指明了方向。

1.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药剂专业而言,化学课程无非是掌握与药剂专业有关的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化学原理、方法及其在药学中应用;二是化学实验规范化的操作技能及其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应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应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的原则,使学生牢固掌握药剂专业所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注意与相关专业课程衔接。

化学实验课目的要求是:“熟练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尝试在药剂专业中应用和创新”。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现有的化学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药剂人才培养的需要。其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验,实验课多为理论课所附带的一些验证性实验,与化学学科的衔接还可以,但与专业联系很不紧密;实验内容不够合理,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室仪器和条件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方法、考核形式和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有些学生思想松懈,对化学实验没引起足够重视,表现为实验缺席多,实验预习不认真、不充分,没有书写预习报告,对实验预期目的和要求达不到标准。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能力。

2.探索与实践

2.1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中国药典,创建实验新体系。

为了让化学真正成为剂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让化学实验能真正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避免无机、分析、有机实验某些内容重复,我们对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无机、分析、有机实验整合并为《基础化学实验》,以“化学知识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的应用”为主线,以化学基本操作和分析方法为主体,结合药剂专业的特点,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为实例进行制备和检验,既强调基础,又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药剂专业中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学为专业所用,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同时所有实验内容的计量单位、名词术语、仪器和试剂、产品质量标准等都以中国药典为标准规范统一。

2.2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与药剂专业相关的应用性实验。

针对药剂专业的培养目标,把实验课的要求定位在对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常用仪器的掌握上,并将化学基本操作和技能应用于药品生产和检验之中。在选择实验内容时,我们对基本操作与常用仪器安排了数次有代表性的实验训练。在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以中国药典为蓝本,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为实例进行分析和测定,这些实验令学生将所学的分析方法有效地应用到药物检验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化学实验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由单元技能到组合技能、综合性实验技能。

第一层次:基本操作技能。包括:①最基本化学操作技能,涉及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物质的加热与冷却,化学试剂的取用,物质的溶解,试纸的使用,等等。这些操作主要针对学生中学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不足。②分离中的操作技能,涉及过滤、重结晶、萃取、蒸馏与分馏、干燥等基本专门性单一操作。这些操作都是药物制备、产物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操作技能。③定量分析中的基本操作,涉及天平称量,滴定管、移液管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和滴定基本操作,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等等。这些操作都是药品检验工作中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第二层次:应用性操作技能。在第一层次专门性单一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学习有关药物的制备,掌握加热回流、合成操作、分离操作与药物含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巩固药品检验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第一、第二层次实验主要在常规化学实验课完成。

最后我们还设计了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方案,并对基本操作技能设计量化评分标准,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

2.3强化化学实验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2.3.1加强平时考核,建立化学实验档案。

在实验室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实验实行单人单做,独立完成实验。对每一个实验进行综合考核,以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实际操作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平时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记入学生的实验总成绩,并建立实验档案。平时成绩从预习报告、课堂提问、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实验态度、纪律和卫生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2.3.2要求学生认真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分析、表达、总结实验结果的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装置与药品,实验条件与操作步骤,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讨论,以及参考文献,等等。实验报告要求版面整洁,思路清晰,书写完整,不得抄袭,及时上交。对实验报告内容各项量化考核,实验报告成绩占学期实验总成绩的20%。

2.3.3强化期末基本操作考核。

每学期末进行期末考核,有时安排在实训中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操作两部分,其中笔试占30%,实验操作占70%。期末考核成绩占学期实验总成绩50%。根据化学实验课的基本要求和实际完成实验的情况,确定考试内容,设计、选择化学实验的考试题。考试题可分为答辩题和操作题两种类型:答辩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操作题侧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常规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准确度,等等。操作题主要是某些已做过的实验或其中部分操作内容,例如:天平称量,滴定操作,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定容操作,沉淀的过滤、洗涤和转移,等等。对每项操作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2.4优化实验室管理。

建设高标准实验室和优化实验室管理是实施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保证。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学生人数多,班级多,课时紧,实验内容多,实验室与实验设备有限等特点。我们建立实验项目管理档案,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玻璃仪器和实验试剂统一管理,按需调配,实现硬件资源共享;仪器设备跟踪管理,确保了仪器设备的有序、高效运行;建立每台仪器的使用档案,其主要包括仪器性能、技术参数、使用状态、故障排除等信息。确保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

几年来,随着化学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我校化学实验利用有限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提高了实验质量和教学效率。

2.5制作化学实验操作多媒体课件。

一些常用仪器如酸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仪器的操作步骤繁琐,且仪器数量少,学生在短时间内较难掌握,教师指导学生工作量太大;一些基本操作如化学基本操作、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滴定操作等,学生开始学在短时间内难以规范化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工作量大。我们制作常用仪器,正确使用教学课件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在课前浏览,重复观看、模仿,使仪器构造和操作技能不再抽象,使学生对基本操作规范有深刻的认识,这样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节省了实验室资源,减少了教师演示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前景与展望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大胆设想、尝试和创新。

对于新化学实验体系,将无机、分析、有机实验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这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但各实验内容之间如何合理科学地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实验考核作为中职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始终贯穿于实验教与学的全过程。它不但要考核学生的实验结论,而且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个性品质和科学素养等作客观评价。而实验能力、个性品质和科学素养等考核指标难于量化,一直是实验教学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实验考核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教学环节之一,集思广益,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模式和标准,值得兄弟院校共同探索。

多媒体教学在我校化学理论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相对滞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技术全面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肯定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吴萍等.高职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2):30-32.

[2]申欣等.论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8):32-34.

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1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其重要性

1.1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现状

工程力学课程中很多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很多理论和公式, 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的。很多学校都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都加大了实验教学课程学时甚至单独开设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实验教学的实验设施方面。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由于实验设备更新和数量不足等原因, 很多校内原有实验室不能保证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很多实验教学的开设成了走过场的形式化。

(2) 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方面。

传统的实验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 即预先知道结果, 实验只是为了验证这个结果。这样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不能有效锻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课程中课时的安排也过于机械化, 达不到实验教学预期效果, 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

(3) 实验教学的实验方式和观念方面。

试验中总是把老师放在了主导地位, 忽视了学生做实验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课前的详细指导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 实验结果肯定与教师要求的一样, 若不一样便是学生出错了, 不能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过程, 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比如学校对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不够高等原因, 也导致了实验教学不能达到其原先的目的。

1.2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在工科基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室里,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素质。学生在实验中要求操作准确到位,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并准确无误地处理数据, 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工作态度。通过参观、实习甚至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更是培养了学生成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2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1 改革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的教育观念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需改革其教育观念, 提高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工程力学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组成, 但成绩则由最终的理论考试而定, 实验课的成绩基本不占最后总成绩的比例。从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上可以看出, 学校有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观念。实验是理论知识的基础, 理论是不断实践的总结, 任何科学的探索和创新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和无数次试验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理论和实验并不是主次的关系, 而是一种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思考设计实验, 大胆地推测和创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实验教学改革, 学校应转变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轻重观念。

2.2 改革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的教育方式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以学生为实验的主体。老师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的任务和实验的目的, 过程中也只需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用具体告诉学生整个实验的详细过程。整个实验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 让作为实验主体的学生全过程参与到实验当中。实验之前需要根据实验任务进行设计实验, 初步确定实验方案和步骤选择实验需要的设备和仪器。过程中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 自己动手测量数据, 实验中会碰到各种情况不同的问题根据老师的提示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 并马上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 对一些理论知识和公式进行验证, 老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和实验的收获及感性等等。这样学生在实验的地位上有所提升, 加深了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验中也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种成就感, 尝到科学实验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

另外, 普遍高校的实验室在没有安排课程时是关闭的, 但是实验室作为给学生进行试验研究的场地, 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向学生随时开放。

2.3 改革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内容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需改革其教育内容, 不断更新提升实验内容, 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若仍采用原有陈旧的教学内容, 则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应压缩验证性实验课时数增加设计性和自拟性较强的实验课时数过去的纯理论基础性的内容应向实用性高, 开拓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内容, 增加实验课的比重。为满足工程实践的要求, 调动学生主动性, 将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实验方式, 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教学。比如金属材料的拉压、弯曲等原理性实验, 可通过直观的动画或说明并结合试验具体过程进行教学;而电测法基本技能训练等设计性实验, 就要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测量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更高的探索创新性实验, 可以采取更开放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中还应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加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 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扎实的工程实际知识, 并有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有严谨刻苦的科学态度和严格准确的实际工程理念, 满足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工程力学的实验教学改革需转变教学理念, 优化原来的课程考核办法;改变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更新实验内容, 进行分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科学的态度, 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创新性人才。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并且学术性很强的工作, 它需要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需要教师们不断研究探索并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的优化。

摘要: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是目前高校的重点教学工作。而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 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课程变得更加容易。虽然实验教学在工程力学的课程中已经开展, 取得了一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力学,实验教学,重要性,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景槐.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

[2] 陈丽华.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2007 (3) .

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本文所称的样品, 指含有甲醛的废水水样, 包括6 万吨/年的聚甲醛厂生产装置区的采样点, 以及厂级外排废水采样点和化工园区的总外排废水。由于测试对象为不适于在酸性条件蒸馏的特殊水样, 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先将水样调至弱碱性 (p H=8左右) , 再进行蒸馏, 即碱法蒸馏。

1 实验部分

1.1实验试剂

1.1.1 甲醛

环境标准样品, 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 含量:100mg/L, 批号:104117, 有效期限:2017年9月。

1.1.2 蒸馏水 (三级水)

1.1.3 乙酰丙酮溶液

将50g乙酸铵 (CH3COONH4) 、6ml冰乙酸 (CH3COOH) 及0.5ml乙酰丙酮 (C5H8O2) 试剂溶于100ml水中。

1.1.4 氢氧化钠溶液:c (Na OH) =1mol/L

1.2 实验仪器与配件

1.2.1 分光光度计:美国哈希DR2800。

1.2.2 比色皿:光程长为10mm的石英比色皿。

1.2.3 比色管:检定合格的具塞比色管25m L.

1.2.4 全玻璃蒸馏器:500mL.

1.2.5 恒温水浴

1.3 根据标准绘制甲醛标准工作曲线

1.3.1 甲醛工作液

准确移取20.00m L甲醛标准样品 (100mg/L) 于200m L容量瓶中, 定容, 摇匀。该工作液浓度为10mg/L。

1.4 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测定

1.4.1 利用工作液配制18 个平行样品 (取工作液0.50m L于25m L比色管中, 用水加至25m L刻度线, 理论c=2.00mg/L) , 加入2.5m L乙酰丙酮溶液, 摇匀。于 (60±2) ℃水浴中加热15min, 取出冷却。用10mm比色皿, 在414nm波长处, 以水为参比测定。测试标准样品含量与时间的关系。测定结果如表2-1所示。

通过表2-1可以计算出, 在显色时间和冷却时间总反应时间不超过1.5h, 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符合HJ-6019.3、10.2.2。但若反应时间超过1.5h, 测定结果将严重失真。

1.5 实际样品测定

1.5.1 对2015年5月8日10:10的聚甲醛厂外排废水样品甲醛测定。蒸馏预处理后量取18个平行样品 (取蒸馏预处理后样品25mL于25mL比色管中) , 测定步骤同2.2.1。在414nm波长处以水为参比测定。测试样品含量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如表2-2所示。

通过表2-2可以计算出, 在显色时间和冷却时间总反应时间不超过2h, 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不超20%, 符合要求。但若反应时间超过2h, 测定结果精密度将无法保证 (10.3 平行分析) , 进而影响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 结语

通过大量实验数据, 发现在分析测定废水中甲醛含量时, 总反应时间不应超过1.5h, 而不是《 HJ 601-2011 水质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标准中方法原理提到的3h。反应时间过长, 在过量铵盐存在下甲醛与乙酰丙酮生成黄色的化合物, 吸光度会降低, 在最高允许浓度为2mg/L的低含量范围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大, 故总反应时间最好控制1.5h内。

3 结束语

利用显色反应、特定波长分析样品中的某一组分含量的方法, 是化学定量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严格控制整个反应的显色时间是对测定结果准确度的保障。

摘要:目前, 废水中的甲醛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标准《HJ601-2011水质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但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 依据该方法分析甲醛时, 发现反应时间对测定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行业标准和生产实践对于废水中甲醛分析过程中反应时间对测定结果准确度的影响进行探究。

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范文第6篇

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

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 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3) 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6、 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 7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经过应详细记录并入病历保存,《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由输血科保存10年。

8、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把信息维护到计算机的血库管理系统,并在相应登记本作好记录。

相关文章
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范文

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范文

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范文第1篇民事诉讼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自愿就民事权益的争议,平等地进行协商...

1
2025-09-18
氯气安全技术说明书范文

氯气安全技术说明书范文

氯气安全技术说明书范文第1篇1氯气的危害性分析氯气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气体, 为强氧化剂, 有助燃性、毒害性、腐蚀性、爆炸性。人员吸入过...

1
2025-09-18
理论中心组学习简报范文

理论中心组学习简报范文

理论中心组学习简报范文第1篇中共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2008年,分公司党委为做好中心组理论学习工作,保证时间、人员、...

1
2025-09-18
浪漫感人婚礼主持词范文

浪漫感人婚礼主持词范文

浪漫感人婚礼主持词范文第1篇婚礼司仪主持词 婚礼主持流程在一场完美的婚礼上,主持词就是点燃婚礼气氛的重点所以啦!馨月要给大家准备了20...

1
2025-09-18
六年级品德期末试卷范文

六年级品德期末试卷范文

六年级品德期末试卷范文第1篇▁▁年▁▁班 姓名▁▁▁▁ 成绩▁▁▁一.填空题 42分1.创造之路是坎坷的,充满着▁▁▁和▁▁▁,只能经受...

1
2025-09-18
乱挠痒痒的章鱼教案范文

乱挠痒痒的章鱼教案范文

s("wzfz");上一篇:六年级品德期末试卷范文下一篇:劳模先进事迹材料女范文

1
2025-09-18
劳模先进事迹材料女范文

劳模先进事迹材料女范文

劳模先进事迹材料女范文第1篇X余年过去了,X在建筑工地上播种的理想种子已经硕果累累。从X年起,X先后荣获X等。他率领的团队也先后被评为x...

1
2025-09-18
老婆出轨的生理表现范文

老婆出轨的生理表现范文

老婆出轨的生理表现范文第1篇发现老婆精神出轨,她很冷漠,我想挽回她的心?【作者:情感专家魏语】--->预约情感专家:定制解决方案,点击立...

1
2025-09-18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