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精选8篇)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药物
灯盏花素注射液(批号060805,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提供):21 mg/ml。
1.2 受试药物的配制及给药容量
溶剂:0.9%氯化钠注射液。高剂量:即原液20 ml加生理盐水至200 ml,即2.10 mg/ml;中剂量:取原液10 ml,加生理盐水至200 ml,为1.05 mg/ml;低剂量:取原液5 ml,加生理盐水至200 ml,为0.525 mg/ml。给药容量为10.00 ml/kg体重。
1.3 试验动物
大鼠,SD品系,7周龄,体重70~100 g。
1.4 试剂与仪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盒(上海科华公司,批号07051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试剂盒(上海科华公司,批号070408);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批号070102);总蛋白(TP)试剂盒(批号070401);白蛋白试剂盒(北京中生公司,批号070502);总胆红素(Bilirubin,TBIL)(北京中生公司,批号070401);尿素氮(BUN)试剂盒(批号070312);肌酐(creatinine,Cr)(批号070410);血糖(GLU)测试盒(上海科华公司,批号070312);总胆固醇试剂盒(浙江东瓯公司,批号为070311)。日本东芝TBA120-FR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显微镜(台湾)。
1.5 试验方法[8,9]
取70~100 g健康大鼠9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四组,每组22~23只,雌雄分笼,每笼5~6只。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21.00、10.50、5.25 mg/kg(相当于临床常用量的70.0、35.0、17.5倍)和等容量生理盐水(NS),给药容量10.00 ml/kg,每天1次,连续90 d。给药期间及给药后每周称取体重1次,每周根据体重相应增加饲料和药量,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饮食、粪便、体重等情况,如有中毒反应者,应取出单笼饲养,重点观察。发现死亡或濒临死亡的动物应及时尸检。停药后24 h,各组分别活杀2/3的大鼠,进行全面、细致的系统尸检,发现异常器官应重点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取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肾上腺、子宫(雌性)或睾丸(雄性)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取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肾上腺、子宫(雌性)或睾丸(雄性),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HE镜检[10];同时分别测定血液学(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液生化学(AST、ALT、Cr、BUN、GLU、CHOL等)指标[11]。剩余大鼠继续饲养2周,同样进行上述观察和检测。通过上述观察和检测,以了解大鼠在给药期间的毒性反应及停药后一段时间内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12]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大鼠一般情况
空白对照组大鼠无论在给药期间、给药结束时及恢复期间行为活动、饮食、粪便分泌物、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均正常,未见毒性反应发生。毛色光滑贴身,无松毛、弓背、腹泻等现象,体重正常增长;低剂量组大鼠在饮食、饮水、活动、毛发、呼吸、排泄等方面未见明显异常,体重正常增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中剂量组大鼠在饮食、活动、排泄方面未见明显异常,毛发光滑,体重正常增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大鼠排便正常,活动、毛发、饮食、呼吸、排泄等正常,体重增长,各周体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用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后,各组大鼠体重、活动、饮食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给药时和停药后对各脏器指数均无明显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
2.3 对血液学各指标的影响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给药和停药后,大鼠血液学指标均无明显改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3、4。
2.4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在用药3个月,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大鼠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高剂量组大鼠血Cr、BUN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停药2周后,各组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提示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高剂量组在给药期间对大鼠肾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停药后又能恢复正常(P>0.05),结果见表5、6。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2.5 病理组织学检查
大体形态:各组大鼠所有被检脏器大小、形态、颜色、光滑度及切面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3 结论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连续给药3个月仅高剂量组大鼠血Cr、BUN明显升高,说明有一定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但停药2周后能恢复正常。在给药过程中,动物饮食、活动、排泄均未见明显异常,无一动物死亡。停药后各组动物在饮食、活动、排泄、精神状态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脏器系数、血液学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组织切片无特异性改变,停药后无迟缓性毒性发生。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连续腹腔注射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Scutellarin Glucose Injection,SCU)产生的毒性反应与靶器官损害的可逆性。方法:通过血液学、血液生物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SCU对大鼠的毒性反应及程度。结果:连续腹腔注射SCU13周,动物全部存活,高剂量组大鼠血肌酐(Cr)、尿素氮(BUN)明显升高,说明有一定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但停药2周后能恢复正常。中、小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停药后各剂量组均未见迟缓性毒性发生。结论:大剂量[21.00mg/(kg·d)]SCU腹腔注射对肾损有一定的可逆性,提示其主要靶器官是肾脏。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血管性头痛的诊断按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提出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血管性头痛102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近3年来诊治的病人,均经头颅CT,颈椎CT,TCD(经颅彩色多普勒)等项检查,排除脑,颈器质性疾患引起的头痛。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18~55岁,平均40.5岁)和对照组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16到52岁,平均34.6岁)。其中治疗组合并失眠、精神紧张、焦虑32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单用灯盏花素注射液,用法:5%的葡萄糖250ml加灯盏花素0.6~0.8,每天一次静滴:对照组采用调节植物神经药、扩血管药及镇痛药,两组均不采用镇静剂,7天为1个疗程。
2.观察内容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内容包括头痛发作频率、性质、诱发因素,伴随症状。评定标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本文在观察症状缓解、复发时间的同时,着重观察与评价灯盏花素在改善睡眠、精神癥状和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睡眠精神症状的改善分为三个等级:随头痛症状消失1天为显效,2~7天为有效,否则无效。
3.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两组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改善睡眠、精神焦虑方面,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4例中改善分别为23例个11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1.8%和45.8%,P<0.01.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5.8%,对照组24.8%,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4.讨论
灯盏花素机理为兰科植物灯盏花的干燥根块提取物,灯盏花素具有较好的镇静和安眠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症状有缓解作用。中药灯盏花可以治疗痛眩晕、肢体麻木、惊痛抽搐。临床应用: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治疗眩晕症。随着科学提炼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与研究的深入,近几年也较多,有出现临床应用的高潮。本文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无差异。然而灯盏花素在改善睡眠、精神方面,降低复发率优于对照组,且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超滤在灯盏花素注射液中的应用研究 第3篇
本文主要通过对灯盏花素注射液超滤前后的细菌内毒素、含量、有关物质以及膜通量的变化综合考虑超滤对灯盏花素的质量影响。对细菌内毒素的控制作为中药注射剂一项安全性指标至关重要。注射剂中的热原主要是细菌内毒素, 为革兰阴性菌外壁层的脂多糖物质, 此类物质具有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 不易被除灭。传统的热原去除法是活性炭吸附法, 但因部分有效成分也被吸附, 而使其适用性受到限制[4]。并且由于操作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 重现性不好。近年来, 超滤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 由于其无相变、能耗低、操作简便、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 在医药行业逐步得到应用推广。
本实验采用不同材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 对灯盏花素注射液过滤效果进行考察, 选出适宜用灯盏花素注射液生产使用的超滤膜[5]。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Agilen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Millipore蠕动泵;10KD聚醚砜超滤膜、30KD聚醚砜超滤膜、10KD纤维素超滤膜、30KD纤维素超滤膜 (密理博 (上海) 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
1.2 材料
灯盏花素注射液药液 (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批号1303011) , 灯盏花乙素对照品 (批号110842-201106, 中国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乙腈、甲醇为色谱纯,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注射用水。
2 方法
2.1 样品制备
取灯盏花素注射液中间体, 加注射用水稀释, 制成与实际生产药液相当的样品。
2.2 超滤试验
取灯盏花素溶液适量, 平均分成4份, 分别选择10KD聚醚砜超滤膜、10KD纤维素超滤膜、30KD聚醚砜超滤膜、30KD纤维素超滤膜过滤。药液温度30℃, 操作压力0.06MPa, 泵转速180r/min。药液经超滤膜过滤后进行循环, 待药液平衡后, 收集滤过液。药液快过滤完时, 加补入适量注射用水。超滤结束后, 收集滤过液, 并记录其体积。
2.3 样品指标成分测定
2.3.1 动态浊度法测定细菌内毒素
依照细菌内毒素检查法[6]进行动态浊度法测定细菌内毒素。通过灯盏花素注射液干扰试验结果, 样品在稀释20倍后得到很好的回收率, 故此次测定取40倍的稀释液即可。
2.3.2 灯盏花素含量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实验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溶液 (40:60) 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为335nm。理论塔板数按灯盏乙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7]。
(1) 对照品溶液制备。取灯盏乙素对照品10mg, 精密称定, 置100mL量瓶中, 加甲醇70mL, 超声处理 (功率300W, 频率50kHz) 45min, 取出, 放置室温,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
(2)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本品5mL, 精密称定, 置100mL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
(3)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 即得。
2.3.3 有关物质[8]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色谱柱:Zorbax SB-C18, 4.6250mm, 5μm;流动相:A:0.5%甲酸, B乙腈, C甲醇。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35nm;柱温:30℃。理论塔板数按灯盏花乙素计算应不低于30 000。
(1) 对照溶液制备。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灯盏花乙素对照品适量, 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 即得。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适量, 加水稀释成每1mL含灯盏花乙素0.2mg的溶液, 摇匀, 通过0.45μm的微孔滤膜, 取续滤液, 即得。
(3) 测定法。精密吸取对照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 即得。
将本品图谱纵坐标调整为灯盏乙素峰峰高的10%, 此条件下能检出的色谱峰均要求积分 (溶剂峰不积分) , 计算灯盏花乙素峰以外的杂质峰总面积占总峰面积的比例。
2.4 超滤过程膜通量的测定
超滤前, 用注射用水清洗膜至pH值为中性, 测定膜纯水通量;超滤过程中分别测定超滤开始、超滤液体积为原液总体积1/2时及超滤结束前的膜通量, 计算超滤过程平均膜通量。超滤结束后, 先用注射用水循环洗去残存料液, 再用0.1mol/L NaOH循环30min后, 最后用注射用水清洗膜至中性, 测定膜纯水通量恢复率[9]。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品指标性成分变化
3.2 不同超滤膜对灯盏花素注射液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的超滤膜过滤后, 灯盏花素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灯盏花素含量、相关物质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超滤后细菌内毒素值降低率为96.8%~99.2%, 根据质量标准, 完全符合注射剂内毒素的要求。灯盏花素含量的降低率为1.5%~5.6%, 而有关物质的降低为46%~73%, 综合比较有关物质降低率与灯盏花素含量降低率, 发现有关物质降低率大于灯盏花素含量降低率, 即四种超滤均可在保留灯盏花素的同时除去杂质。不同材质超滤膜截留效果不同, 聚醚砜对灯盏花素注射液的截留效果稍好于纤维素超滤膜。超滤膜孔径对截留效果影响较大, 10KD超滤膜对细菌内毒素及有关物质的截留率明显大于30KD超滤膜。
3.3 超滤膜膜通量变化
(mL/min)
3.4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不同超滤膜的影响
不同规格超滤膜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为75%~90%, 大于75%, 即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超滤膜污染低, 清洗后可继续使用。对比膜通量数据发现, 聚醚砜超滤膜超滤过程中平均膜通量大于纤维素超滤膜, 且膜通量恢复率也高于纤维素膜, 30KD超滤膜膜通量及膜通量恢复率明显大于10KD超滤膜, 所以生产过程使用聚醚砜材质过滤时间短于纤维素材质, 30KD截留分子量过滤时间短于10KD截留分子量超滤膜。
4 结论
超滤膜可有效去除灯盏花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 并且能在保留有效成分的同时去除杂质。不同材质超滤膜对灯盏花素注射液效果差异不大, 不同截留分子量效果差异较大。10KD膜包对灯盏花素注射液截留效果优于30KD超滤膜, 聚醚砜材质过滤时间短于纤维素材质, 故10KD聚醚砜材质超滤膜更适合灯盏花素注射液生产使用。
5 讨论
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小的, 对细菌内毒素及有关物质截留率高, 但膜通量较低, 造成过滤时间延长, 影响生产效率, 同时增加药液污染的风险。超滤应用于灯盏花素注射液生产中应综合评估截留效果与生产时间的风险与收益, 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产品质量。
超滤应用于生产还应进行工艺参数优化, 一方面选择合适的药液浓度, 减少或避免浓度极化现象;另一方面通过细化超滤操作压力、泵转速等参数, 确保较大的膜通量,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污染风险, 满足生产需要。
摘要:目的:考察4种不同规格的超滤膜对灯盏花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选择适合生产使用的超滤膜。方法:分别选取10KD聚醚砜、10KD纤维素、30KD聚醚砜、30KD纤维素超滤膜对灯盏花素注射液进行超滤, 测定不同超滤过程前后细菌内毒素、含量、有关物质以及膜通量变化, 筛选适宜灯盏花素注射液使用的超滤膜。结果:不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对灯盏花素注射液的过滤效果存在差异:10KD超滤膜对药液灯盏花素含量及有关物质截留率较高, 相应的水通量恢复率较低;聚醚砜超滤膜膜通量大于纤维素超滤膜, 过滤时间短。结论:10KD聚醚砜超滤膜能有效去除细菌内毒素, 保留有效成分并去除杂质分子, 同时能保证较高的膜通量, 适用于灯盏花素注射液的生产。
关键词:灯盏花素注射剂,超滤膜,细菌内毒素,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1]杨淑艳, 钟秀宏, 张以忠, 等.灯盏花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8, 29 (6) :360-363.
[2]林雄, 褚克丹.灯盏花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 2005, 17 (6) :5-8.
[3]张晓丹, 刘婧, 张卫兵, 等.灯盏花素心血管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2007, 21 (16) :3-5.
[4]尹楠, 李红阳, 彭国平, 等.超滤法去除中药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8 (12) :927-929.
[5]孙晶波, 姜国志, 刘鑫.超滤在冠心宁注射液工艺中的应用及对有效成分的影响[J].河北化工, 2011 (7) :18-21.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附录VIII D.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378-380.
[8]代勇, 刘三康, 付春梅, 等.灯盏花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的检查[J].华西药学杂志, 2005 (2) :147-149.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 第4篇
1灯盏花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1.1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红色丘斑,面部水肿,过敏性皮炎,水泡药物热,发冷,寒战,过敏性休克等。董芳、刘光增[3]报道一例患者,女,55岁。因诊断为冠心病,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20 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当滴人混合液约20 min后。患者突感口唇麻木、胸闷加剧,继而面色青紫,肢端湿冷,血压测不清。即停止输液,吸氧,给予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和异丙嗪,约30 min后好转。黄文华[4]等报道876例应用本品的患者中,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92%。
1.2 消化系统
消化及泌尿系统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胃部不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甚至肝功能异常:范新[5] 报道1例患者,男,78岁,因左耳突发耳聋并有高血压、心脏病史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灯盏花注射液12 ml静脉滴注及能量、维生素、降压药等治疗,9 d后患者突然解黑色稀样便,呕吐血性物,3 d共解黑色稀样便8次,呕吐血性物4次,共计量约800 ml,胃镜检查见近幽门部两处出血点,给止血敏、止血芳酸、胃泰美、洛赛克、输血等治疗后血止。出现恶心、呕吐等一般消化道症状的时间多为20 min,而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肝功能损害时间出现在5~7 d,但经抢救治疗后均能恢复正常。因此,有消化道疾病患者应谨慎使用灯盏花注射液。
1.3 心血管系统反应
心血管系统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慌,心悸,颜面潮红,血压下降等。刘芳,吴晓君[6]文报道一例患者频发房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患者女,56岁,胸闷、气短5年,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年,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于医大一院拟诊为冠心病,回卫生所治疗,给予灯盏花素4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点,1次/d,滴速25滴/min,第1天静点顺利第2天输液过程中患者本人自行调速到50滴/min,10 min后,患者自觉头晕、胸闷、心慌乏力,同时伴大汗、上腹部痛。立即停输灯盏花素,给予生脉液、维生素静点,25 min后,患者不适症状完全缓解。灯盏花注射液具有舒张血管、扩张冠脉和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因此,以上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胸闷心悸、头痛头晕、神志不清,可能与灯盏花药理作用有关,故建议对年老体弱患者,注意调整灯盏花静脉滴注速度,避免扩管过快引起不良反应。
1.4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咽部发瘁,干咳,双肺底闻及少许哮鸣音,呼吸窘迫。刘莉,李安源,卢晓杰[7]报道,患者,女,54岁。因胸闷,心慌5 d以冠心病收住院。入院后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20 mg,能量合剂2支分别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先给予灯盏花素组液体静脉滴注,滴速30滴/min,20 min后患者觉胸闷、心慌加剧,且觉喉部发痒,干咳。双肺闻及少许哮呜音,BP 160/90 mm Hg,P 100次/min。立即停用灯盏花素组液体。给予氟美松5rag静推并吸氧。15 min后,上述症状缓解。后改用复方丹参250 ml静脉滴注,未出现上述症状。治疗7 d,胸闷、心慌症状缓解后出院。其他的不良反应如关节肿胀、浑身无力等也有报道。
2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中药注射剂具有作用迅速、可靠的特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应用也日益广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已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和使用管理,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注射剂。
2.1 遵循中药理论,辨证施治
在灯盏花素注射液使用过程中应遵循中医用药原则,严格区分中医学主证与西医适应证概念的区别,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黎明等[8]观察结果显示灯盏花素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对于不同的中医证型在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效果不同。因为灯盏花素注射液功擅活血化瘀、祛风通脉,所以对于临床表现有瘀血阻滞脉络的中风病(脑梗死)疗效更为显著可靠。临床应用中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舌苔、脉象等辨证选用,注意异病同症或同病异症等情况,对证用药,而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不经辨证,盲目用药,这样才能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加强药品质量控制,保证临床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在灯盏花素注射液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添加剂等物质,必须通过先进、严格的工艺才能有效剔除,否则将会影响注射液的澄明度、刺激性等质量标准,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诱发各种超敏反应。灯盏花素注射液的相关物质,也是导致其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为保障中药提取物的有效活性成分不受到损害,减少杂质的产生,应对制备、生产工艺进行科学改进,把药物有效成分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充分考虑进来,制定科学而针对性的提取技术,提高药材的利用度,以保障产品疗效和安全性。
2.3 关注患者个体差异及过敏体质
灯盏花素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基本在各系统中均有发生,但相对集中于变态反应。因此,临床人员应注意患者个体差异及过敏体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用药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变态反应,特殊人群,特别是年老体弱及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应立即停药,进行急救处理。
2.4 注意药物的配伍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制剂一般禁与西药配伍,也不主张两种以上的中药制剂配伍。也应避免与具有抗原性的大分子物质同时使用联合用药会因化学成分、pH值等的变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降低疗效。黄文华等[4]报道灯盏花素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使用有40%出现白色浑浊,与头孢噻肟钠联合(配伍)使用有18.60%溶液变成变成白色浑浊溶液,与10%葡萄糖配伍形成颗粒状乳黄色沉淀物占13.95%。所以临床在灯盏花素注射液时应充分考虑依据灯盏花素注射液的理化性质,尽量避免药物的联合应用,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2.5 严格操作规程,密切关注用药反应
临床药物使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按照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方法、剂量、给药速度、疗程等使用,配药针管不应混用,不能随意加大单位体积溶媒中药物浓度。注意灯盏花素注射液配制及输液的方法,为了药品的稳定性和疗效,采用现用现配的方法,选择适宜的溶媒、浓度,不能久置,并且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注射前认真检查药品药物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等情况,若出现不得使用,续点药物,中间需用盐水冲洗,注意间隔时间,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根据病情进行抢救或处理。
综上所述,灯盏花素注射液可致变态反应、消化、心血管、神经等系统不良反应,尤以变态反应为主。因此,在应用本品时,临床人员应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须及时停药救治,进而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卫东,陈万生,孔德云.灯盏细辛化学成份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0,35(8):54.
[2]韦宁.灯盏花素的临床应州进展与不良反应.中国药师,2001,4(2):144-146.
[3]董芳,刘光增.灯盏花素注射液致变态反应1例.医药导报,2004,23(7):518.
[4]黄文华,闫树英,高永英,等.灯盏花素注射液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评价.宁夏医学杂志,2011(08):781-782.
[5]范新.低分子右旋精酐加灯盏花素注射液静脉滴注致不良反应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5):310.
[6]刘芳,吴晓君.灯盏花素致心血管严重不良反应1例.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3):274.
[7]刘莉,李安源,卢晓杰灯盏花素不良反应2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7):52-53.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 第5篇
3 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符合W H 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Mogensen糖尿病肾病分型标准三期。
2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在研究前均要求空腹血糖6~8mmol/L, 餐后2h血糖8~10mmol/L, 血压120~140/70~90mm Hg, 并稳定1周。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40m L, 加入生理盐水250m L中静点, 1次/d, 连续治疗20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2组均观察1个疗程。
3 观察项目及方法
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测定24h尿蛋白定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 结果 (表1)
5 讨论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最为常见, 也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近年来, 随着DM患者人数的增加,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早期糖尿病肾病只是肾单位肥大、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 (GFR) 增加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后期质纤维化, 最终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衰竭, 若在早期给予一些有利的干预性治疗, 可防止向大量白蛋白尿发展或延缓病程[1~3]。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非常复杂,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化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遗传易感性等。其中血液流变学异常是重要的一方面。其异常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浓度增加, 抗凝血因子减低, 血小板功能亢进, 纤维蛋白原降解障碍, 这些改变可致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高凝、高粘、高聚集。
经过临床及动物试验表明:灯盏花素注射液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 并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的作用, 可以很好的抗凝、降粘、抗聚集[4~5], 使血流通畅, 溶解已形成的微血栓, 改善微循环, 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我们的临床观察显示:使用灯盏花注射液的治疗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相比都有所改善,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指标改善不明显, 故可以说明灯盏花素注射液可以有效的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黏度, 并能显著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 因此我们认为:灯盏花素通过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血粘度, 从而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 改善肾小球内高凝状态, 最终达到降低尿蛋白的作用。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会不同程度的患有心脑血管等系统疾病, 而灯盏花素对于缺血性疾病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6], 即可以改善心、脑的供血, 对于合并心、脑、肾多器官脏器病变的患者尤为适用, 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从而降低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 灯盏花素的副作用很少发生, 比较安全。所以灯盏花素具有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的作用, 且副作用少, 使用方便, 可以首选。能够有效的控制、延缓其病理进展, 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玉宇.灯盏细辛注射液结合西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 3 (35) :34.
[2]刘素钗, 赵春云.灯盏花素联合洛汀新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7, 4 (24) :67.
[3]史瑾瑜, 黄婧, 田浩明.灯盏细辛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10 (13) :60.
[4]盛净.灯盏细辛干预血小板凝血功能对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溶栓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 27 (2) :90.
[5]李学信.云南灯盏花注射液降血脂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 1994, 9 (21) :1000.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病人56例, 所有病人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31例, 女25例;年龄为34岁~72岁。将这些病人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为34岁~69岁, 平均55.8岁;对照组男15例, 女13例, 年龄为35岁~72岁, 平均57.2岁, 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在病人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肾病综合征治疗和足够的泼尼松, 每天1 m/kg, 对照组用双嘧达莫治疗, 观察组病人给予静脉输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 (40 mg灯盏花素加入到250m L生理盐水) , 每天1次, 2周后对比两组病人的尿蛋白、凝血蛋白、血脂、人血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情况
2.2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不良反应方面, 两组病人均没有出现肝功能损伤、凝血时间延长和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些年来, 随着一些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的使用,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3]。肾病综合征是以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及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疾病, 最主要的合并症有高凝状态和高脂血症, 并且这两种合并症容易引发机体各个部位血栓的形成。高脂血症能够在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同时刺激某些肾脏缩血管物质的产生, 进而减少肾脏灌注, 使得血液的微循环淤滞[4]。另外, 由于肾病综合症病人的体内的大量蛋白质会从尿液中排出, 这就会引起抗凝系统、凝血系统、纤维系统等的功能紊乱, 使得机体的血浆渗透压改变, 红细胞的形态、体积、变形性也发生改变, 并且聚集性就会增强, 故高凝状态也是肾病综合症的一个主要的合并症[5]。高凝状态也能促进血栓的形成, 造成肾脏缺血性损伤。血栓一旦形成会加速肝功能和肾小球的损伤, 甚至可能影响到肾病综合症病人的预后, 因此对于肾病综合征病人, 最重要的就是降低血黏度和血脂。灯盏花素的有效成分为灯盏花乙素, 里面有黄酮类的成分, 是从短葶飞蓬植物灯盏花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 它能够降低血浆的黏度和红细胞压积, 主要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降低血管的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及机体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6]。在本次调查中的56例肾病综合征病人, 虽然两组病人的甘油三酯含量均有所下降, 但是使用灯盏花素治疗的观察组病人甘油三酯含量由治疗前的3.61 mmol/L±1.29mmol/L降到了2.21 mmol/L±1.23 mmol/L, 而对照组病人仅由3.13 mmol/L±1.42 mmol/L降为3.75 mmol/L±1.64 mmol/L, 降低量明显低于观察组。胆固醇含量观察组由7.65 mmol/L±3.43 mmol/L降低到了5.76 mmol/L±3.49 mmol/L, 而对照组仅由8.15 mmol/L±3.79 mmol/L降为7.66 mmol/L±3.68mmol/L, 降低量也明显低于观察组。另外, 调查中的病人也没有出现肝功能损伤、凝血时间延长和皮下出血等明显的副反应, 这就说明灯盏花素在降低血液黏度、降脂方面的确切疗效。
4 小结
灯盏花素注射液有很好的降血液粘度、降血脂作用, 它能够很好地改善病人肾脏微循环, 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病人56例, 并将其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在病人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肾病综合征治疗和足够的泼尼松, 然后对照组用双嘧达莫治疗, 观察组病人用灯盏花素治疗, 2周后对比两组病人的尿蛋白、凝血蛋白、血脂、人血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 观察组病人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降低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不良反应方面, 两组病人均没有出现肝功能损伤、凝血时间延长和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能够降低肾病综合征病人的血脂水平, 降低他们的血液黏度, 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灯盏花素注射液,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智功, 肖敬, 蒋耀平, 等.灯盏细辛注射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肾脏有效血浆流量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15 (2) :144-146.
[2]Rostoken G, Durand Z, Petit P, et al.Prevention of thrombolic compli-cations of the nephritic syndrome by the low-molecular-weight hearinenoxaprin[J].Nephron, 1984, 27 (13) :75-114.
[3]傅秀兰, 吴建明, 陈晓农, 等.灯盏花注射液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血液流变性及肾功能影响的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l, 4 (2) :154-161.
[4]Cameron JS.Coagulation and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in the ne-phritic syndrome[J].Adv NephrolNecker Hosp, 1984, 13 (17) :75-114.
[5]Wu Bin, Zhang LY, Wang TS, et al.effect of Erigeron Injection ofhigh-viscosity state impact studies pulmonary heart disease[J].China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2, 22 (10) :782-783.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患者1000例, 其中, 男678例, 女322例, 年龄7~81岁, 平均 (48.9±13.4) 岁, 统计灯盏花素注射液临床应用分布、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各类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及时间分布情况等指标。
1.2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2.1 灯盏花素注射液临床应用分布情况
灯盏花素注射液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约占67.3%, 年龄分布以60岁以上常见, 约占52.9% (见表1) 。
2.2 灯盏花素注射液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总有效率最高 (96.4%) , 其次为脑血管疾病 (95.9%) , 但各种疾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各类疾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 各类疾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2.4 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
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类型消化系统1例 (7.7%) 、心血管系统3例 (23.1%) , 神经系统3例 (23.1%) , 呼吸系统2例 (15.4%) , 皮肤与过敏反应2例 (15.4%) , 全身症状2例 (15.4%, 见表4) , 无1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出现死亡情况。
2.5
本次研究灯盏花素注射液应用均采用加入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方式[3], 出现不良反应时间以开始静脉滴注计算, 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时间<10min者2例 (15.4%) , 10min~1h者4例 (30.8%) , 61min~1d者比例最高, 发生5例 (38.5%) , >1d者2例 (15.4%) 。
3 讨论
现代药理学证实, 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脂, 对抗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集等作用[4], 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特殊功效, 本次研究, 灯盏花素注射液应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673例, 占所有患者的67.3%,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总有效率最高, 分别为96.4%和95.9%, 治疗效果显著;灯盏花素也可应用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效果满意;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肾微动脉, 增加肾灌注量, 改善肾功能作用, 对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肾脏系统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此外灯盏花素在改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等方面具有疗效[5], 也可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灯盏花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本研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 以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这与灯盏花素扩张血管、增加血脑屏障等药理作用有关[6], 不良反应时间常出现于静脉滴注1h以后, 因此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应注意调节静脉滴注速度,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 灯盏花素治疗效果显著, 特别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功效, 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但应用时须注意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提高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1000例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患者, 分析用药合理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灯盏花素注射液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约占67.3%, 年龄分布以60岁以上常见, 约占52.9%, 疾病及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 不良反应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61min~1d者比例最高, 发生5例 (38.5%) 。结论 灯盏花素治疗效果显著, 特别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功效, 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但应用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关键词:灯盏花素注射液,安全性,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鞠衍松.低分子肝素和灯盏花素联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3) :148.
[2]杨喆,赵存新,王雪玲.灯盏细辛注射液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 2007, 27 (6) :936.
[3]朱婉贞.43例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5) :43-44.
[4]高帅荣, 万屏.灯盏花素临床应用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0 (3) :67-68.
[5]Hao XH, Cheng G, Sun J, et al.Validation of art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cutellarin in rat plasma and it's pharmacokinetics[J].J Pharm Biomed Anal, 2005, 38:360.
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和分组
本组病例选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家庭病房及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所有病例均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IHD) 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入选[1],并制订排除标准如下:经过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及其他心脏病、合并中度以上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等功能损害以及不符合纳入标准者。确定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为合格受试对象,并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灯盏花素注射液组(治疗组)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治疗组:共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3~15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混合型心绞痛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3例,心脏扩大15例,临床心功能Ⅰ级5例,Ⅱ级25例。对照组:共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6~73岁,平均62岁,病程3~14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混合型心绞痛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例;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2例,心脏扩大13例,临床心功能Ⅰ 级6例,Ⅱ级24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及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用药方法: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30ml加入5%GS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 GS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抗心肌缺血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除外。观察内容:每天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药物治疗后心绞痛的症状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检查血压;每一疗程结束后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1.3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2]。
1.3.1心绞痛临床疗效判断标准[2,3]:1显效: 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或心绞痛程度改善2级以上;2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 ~80% 或心绞痛程度改善1~2级;3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到50% 或心绞痛程度无改善;4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
1.3.2心电图疗效判断标准[2,3]:1显效:静息时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2有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1.5mm以上,但未恢复正常水平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4加重: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压低≥0.5 mm,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50%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T波由平坦转为倒置。
2结果
2.1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按照心绞痛临床疗效判断标准评估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χ2=11.089,P<0.01。
2.2心肌供血ECG改善比较,心肌供血的改善主要依据心电图判定
见表2。根据心电图疗效判断标准评定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6.67%,对照组为4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注:χ2=7.881,P<0.05。
2.3实验室检查
用药后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血糖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血脂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治疗组血脂明显下降(P< 0.05)。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 “胸痹”、“心痛”范畴,祖国医学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其病因病机认为有本虚标实两端: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之虚,标实有瘀血、气滞、寒凝、痰浊等,终将影响及心主血脉之功能,导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本病。故治疗多以扶正、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温阳等。 《本草纲目》记载:灯盏花性寒、甘温,具有散寒解表,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功效。这是中医治疗一切血瘀症的药理依据,根据药理分析灯盏花素的主要成份是总黄酮,灯盏花素注射液为其提取物,对蛋白酶C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文献报道其主要药理作用有[5,6]:1扩张微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括约肌,改善血管痉挛和微循环,因而增加了心肌组织血液灌注。2类阿司匹林作用:主要为降血脂、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及解聚、抗血小板活化、防栓和溶栓作用。 3降低细胞在应激状态下的耗氧量。可见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心血管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将其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起到活血化瘀、改善心肌缺血、增强心功能之功效。本观察显示,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疗效,在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及改善中医症候方面,均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提示:该药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及耐受性,对肝肾无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较好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组(3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30ml加入5%GS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GS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症状疗效分别为90%与60%(P<0.01),心电图疗效76.67%与46.67%(P<0.05);心绞痛减少发作次数及减短发作时间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而且安全可靠,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灯盏花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1993,41.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8-289.
[4]陈林生,李占和.高压氧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综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厂矿医学,2002,15(3):236.
[5]诸锦春.灯盏花提取液与黄芪提取液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2,5(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