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使用头孢菌素(精选5篇)
安全使用头孢菌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各科室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4例,女40例,年龄10~79岁,平均年龄(45.9±11.0)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过敏史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表现)。分析患者自身状态、用药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4例患者一般资料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关系比较
患者性别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无显著影响,但年龄<18岁、>55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18~55岁患者,而合并既往过敏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过敏史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18~55岁比较,aP<0.05;与有过敏史比较,bP<0.05
2.2 84例患者用药类别、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关系比较
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第1、2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而经静脉给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显著高于口服和肌内注射给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第3代比较,aP<0.05;与静脉给药比较,bP<0.05
2.3 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分布
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包括联用药物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当、用药档次过高、溶媒选择不合理、无适应证用药、给药途径不当等,其中联用药物不合理是发生率最高,占26.2%。见表3。
2.4 84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位置比较
84例患者中皮肤及附件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位置,占61.9%,以皮肤瘙痒、红斑、面部浮肿、皮疹、剥脱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为主,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系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皮肤及附件比较,aP<0.05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母核,是经冠头孢菌培养获得的天然头孢菌素C得到的一类抗生素,属于半合成类广谱抗生素的范畴[4]。头孢菌素类药物从第1代发展到第4代,种类不断增多,因其良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医疗活动中也会因多种因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临床上将用药不良反应定义为在药品合格且给药剂量、给药方法均正常的情况下,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与治疗无关的有害反应[5]。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不良反应进行有效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对患者的危害等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依据[6]。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几年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治的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可见患者自身的年龄、体质、用药类别、用药方式等都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①18~55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原因可能与此年龄段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使用范围广、滥用情况多有关;②过敏体质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高,可能使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原因;③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可能与其临床应用广泛有关;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联合用药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给药途径、用药类别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给药途径为经静脉给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这与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快有关[6]。在使用方式上,以联用药使用不恰当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朱瑞林[7]的研究还发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联用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这是由于多种头孢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正常吸收及药物的血药浓度改变,甚在头孢类药物与乙醇类药物联用时还可能出现出现双硫伦样作用;⑤关于不良反应的发生位置,位于皮肤及附件的主要原因在于皮肤附件为多系统损伤的外在表现,肉眼可见,表现最为明显。
结合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因素并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①明确患者的身体条件和疾病类型,以患者的年龄、体质及病情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接受治疗之前,尽量可以先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明确联用药物的相关药理、药代动力学特征、用药禁忌等,避免重复用药和联用不当的情况,做到针对性治疗[7];②科学合理给药,药物的给药剂量要在安全剂量的范围内结合感染的程度进行,患者的感染情况不同,给药途径与给药剂量的选择也不同,在给药途径的选择上,轻中度的感染选择口服给药途径即可,而感染严重或者合并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则需在初始给药时选择静脉给药途径,当患者的病情好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改用口服给药[8]。
总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科学用药,促进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
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临床使用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判断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安全性的因素,并确定使用要点。结果 84例患者中18~55岁、有既往过敏史、静脉给药、给药类别为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联用药不合理,为26.2%;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附件,发生率为61.9%。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科学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要点
参考文献
[1]朱美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探讨.中外医疗,2013,30(32):18-20.
[2]阿力木江·喀德尔.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14,24(5):172-173.
[3]梁霞,程晓丽.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6):743-757.
[4]齐敏,冯焕敏,高轶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研究.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3):224-225.
[5]幸云霞.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07-108.
[6]索娟,陈铭智,陈军.297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今日药学,2014,24(6):447-448.
[7]朱瑞林.临床药学在干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0):185-186.
肾病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抗菌素 第2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肾病学科创始人时振声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著名肾病学家、伤寒学家、疑难病学专家。
肾病,特别是慢性肾病,大多与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加上强的松、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人体的免疫功能更加低下,容易发生细菌感染。治疗细菌感染就是用抗菌素。一方面是有些抗菌素具有肾毒性,会损伤肾脏;另一方面是肾脏的血流量大,毛细血管表面积大,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肾脏中药物浓度高,容易对肾脏造成直接损害。所以肾病患者用抗菌素应该更加谨慎。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尽量避免使用有肾毒性的抗菌素
■氨基糖甙类抗菌素
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菌素有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巴龙霉素、妥布霉素等。其中新霉素肾毒性最大,目前已基本不用。
■青霉素族抗菌素
青霉素族抗菌素无直接肾毒性,一般不引起中毒,但易发生过敏反应引起间质性肾炎。各种青霉素均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尤以甲氧苯青霉素和氨基苄青霉素常见。所以对过敏体质者应禁用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抗菌素
头孢娄利定(先锋霉素Ⅱ)肾毒性最强,现已基本不用。头孢力新(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V)、头孢拉啶(先锋霉素Ⅵ)无明显肾毒性。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化学结构相似,有交叉过敏反应,故对青霉素过敏者应慎用或禁用。
■多粘菌素类抗菌素
多粘菌素类抗菌素为抗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的药物,肾毒性较大,如多粘菌素B。粘菌素(抗敌素)毒性较低,但对肾脏病者仍应慎重。
■二性霉素B
二性霉素B为抗真菌感染的重要药物,肾毒性强。
■四环素类抗菌素
四环素类抗菌素有四环素、去甲金霉素、土霉素及强力霉素。四环素本身无肾毒性,但有蛋白分解作用,可引起氮质血症。对已有肾功能损害者,四环素可在体内蓄积,而加重肾功能损害,对妊娠者有较大肾毒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肝功能损害。强力霉素蛋白分解作用极微,不会引起氮质血症。过期或变质四环素的代谢产物有肾毒性。
■利福平
利福平的肾损害是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所致的肾损害有以下几方面。
1、磺胺结晶所致的梗阻性肾病。大部分磺胺药在碱性尿中易溶解,多饮水及加用碱性药物可避免发生结晶尿。
2、过敏,磺胺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半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3、溶血,磺胺药物可引起溶液血性贫血,产生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出现急性肾衰。
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co)肾毒性低,在尿内溶解度高,很少产生结晶沉淀,但偶可见过敏反应。
尽量选用不从肾脏排泄的抗菌素
药物排泄除肾脏外,还可经肝脏和肠道排泄。口服后未被吸收的药物多随粪便排泄。被吸收的药物有的也可随粪便排泄;有的经肝脏排入胆汁,再随胆汁进入肠中。所以肾脏病时应尽量选用从肝脏排泄或具有肝肾双排泄通道的药物,如青霉素v 56%经肝脏代谢失活,20~40%从肾脏排泄;苯唑西林钠(新青霉素Ⅱ)只有1/3~1/2从肾脏排泄;红霉素只有10~15%从肾脏排泄;麦迪霉素主要从胆汁排泄;罗红霉素主要从粪和尿排泄。
肾功能已经损害的病人应相应减少药量
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应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药物的清除速率而调整剂量,其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维持抗菌素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又要尽量避免抗菌素对肾脏的进一步损伤。这个工作需要专业医生来做,但病人应对此有所了解。
可供选用的抗菌素
■如果没有过敏史,严格皮试阴性,则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中的先锋Ⅳ、Ⅴ、Ⅵ是安全的。
■磺胺类中的复方新诺明和碳酸氢钠同用也是安全的。
■大环内酯类对肾病而言是比较安全的,如红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等。
安全使用头孢菌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该院内科共收治75例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3例, 女32例, 最小年龄为6岁, 最大年龄为70岁, 中位年龄为38岁;27例患者为呼吸系统疾病, 21例患者为泌尿系统疾病, 14例患者为外伤, 10例患者肠道疾病;3例患者为其他疾病。
1.2 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合理科学的制定出一份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相适应的不良反应调查表, 同时结合常规调查卷展开详细的统计分析工作。将调查表有效划分成2个部分: (1) 包含疾病回顾等多种项目的一般情况调差表; (2) 包含表现类型与处理对策等多项内容的不良反应调查表。
1.3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戒酒硫样反应。在使用头孢菌素过程中, 饮酒可诱发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跳加快、面红、恶心、呕吐、胸闷、头痛等戒酒硫样反应。 (2) 过敏反应。过敏轻微者表现为血清病样、皮疹、药物热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反应, 过敏严重者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痉挛, 过敏剧烈时甚至会出现死亡情况。 (3) 神经精神系统毒性。采用大量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极有可能诱发头痛或头晕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特别是缺乏肾功能患者极易出现神经错乱和抽搐情况。
1.4 不良反应临床护理方法
首先, 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防范制度, 同时制定合理科学的突发事件解决方案, 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护理技能水平;其次, 严密观察患者的血样饱和度、出血量、意识、心率、瞳孔、尿量、血压、脉搏、呼吸和伤情变化情况, 并详细记录下来, 以确定病情动态变化情况、实际出血量以及治疗方案, 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顺畅状态, 良好改善机体呼吸功能, 并予以高浓度氧气, 注意实际氧流量为8 L/min, 有利于纠正缺氧情况;再次, 采取有效性心理护理措施, 主要因为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会有恐惧、焦躁、不安等各种负面情绪, 针对这一情况, 护理人员应及时施行心理护理;最后, 对静注患者实施药物观察护理, 并增强巡视工作。
1.5 不良反应临床使用对策
如遇特殊情况, 可合理选用类似于青霉素G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尽管头孢菌素类药物经皮试为阴性, 但仍要在运用过程中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严密观察, 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为了避免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发生凝血障碍情况, 应高度重视药物使用情况, 特别是老年患者、缺乏肝肾功能患者以及过度衰弱患者, 每个星期予以维生素10 mg实施静脉注射, 以纠正凝血时间。对于有心血管系统反应的患者, 应予以适量三磷酸腺苷和维生素C, 以缓解不适症状。对于缺乏肾功能患者, 应根据内生肌酐的实际清除率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使用药物过程中, 一定要按时复查肝肾功能, 并禁止患者饮酒或是服用含有乙醇成分的食物与药物。
1.6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表现类型
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类型如表1所示,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戒酒硫样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精神系统毒性等。
2.2 护理疗效
该组75例患者中有1例未严格遵循医嘱, 实施静注后开始饮用大量酒水, 进而引发戒酒硫样反应, 最终导致死亡现象产生, 其余74例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后, 其不良反应已完全消失。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是一种新型的抗生素药物, 该类药物具有血浆蛋白联合率低, 半衰期长、抗菌范围广、生物使用度好、杀菌力度强、耐酶和耐酸等诸多优点, 所以目前已开始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4,5]。但随着利用率的不断升高, 其用药不合理状况也日益严重, 致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来越多,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从该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实施静脉滴注时, 极有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慌和头昏等各种症状, 若应用大量头孢菌素类药物, 那么就极易使Coombs试验结果呈阳性, 而且还极有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自身抗体、药物吸收和免疫复合物有关, 但在很大程度上极有可能与免疫反应的损伤程度有直接性关系。由于门诊病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所以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旦护理工作失误, 就有可能出现意外事故。
饮食、气候、疾病、药物、机体差异性等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一些患者于饮酒前或是饮酒后到医院就诊, 医生问诊时遗漏患者的饮酒史。 (2) 气候。季节寒冷或炎热都会对头孢菌素类药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3) 疾病。部分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性疾病与并发症, 此时运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极有可能致使不良反应产生, 对血友病、肾病和溃疡等患者予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实施治疗, 极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情况。 (4) 药物。部分患者是应用的药物有质量问题, 另一部分患者是应用了具有拮抗性的药物, 所以出现了相互作用。 (5) 机体差异性。患者年龄不同, 疾病种类也有所不同, 且体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反应。该研究结果显示,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戒酒硫样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精神系统毒性等。
该研究的75例患者中, 74例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后, 其不良反应已完全消失, 说明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禁忌证的基础上, 合理科学的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同时制定有效性护理风险防范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以防止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并制定全面且系统的护理风险防范制度以及突发事件解决方法, 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使用对策, 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参考依据。方法 整合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该院内科共收治75例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结果 该组75例患者中有1例因出现戒酒硫样反应而导致死亡, 74例患者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 不良反应已完全消失 (P<0.05) 。结论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禁忌证的基础上, 合理科学的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同时制定有效性护理风险防范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以防止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
参考文献
[1]屈伟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9) :1047-1048.
[2]王亚军.2009~2010年该院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2) :140-141.
[3]图雅.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8) :143.
[4]杨金有, 陈巧敏.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J].医学信息, 2011, 24 (3上旬刊) :1633.
安全使用头孢菌素 第4篇
辽宁 李文生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中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该病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尿道口有灼热感和排尿困难等症状。由于慢性前列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因此多数医生都会让该病患者进行抗菌治疗。然而,大量的临床调查表明,使用抗菌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往往效果并不理想。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前列腺的外部包裹着一层皮膜,这层皮膜能起到屏障的作用,使抗菌素不能轻易地进入前列腺。
二、正常前列腺液的pH值要比血浆的pH值低,这有利于药物在前列腺内的扩散。而当前列腺发炎时,前列腺液的pH值就会高于血浆的pH值,这会使大部分进入前列腺的药物又返回到血浆中,从而使前列腺内的药物达不到有效的浓度,无法杀灭细菌。
三、当前列腺发炎时,其炎症会浸润到前列腺周围的许多组织。因此,单纯对慢性前列腺炎进行抗菌治疗时,则很难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消除。
另外,前列腺的结构很复杂,它一旦发生感染,前列腺液则很难被排出体外。当抗菌素杀死大量的细菌后,这些死亡的细菌会混合在前列腺液内。若这些混有死亡细菌的前列腺液没能被及时地排出体外,就会造成对前列腺的二次感染,从而会使抗菌素变得无效。
那么,该如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呢?
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敏感抗菌素进行冲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发病后,一定要请医生帮助弄清是那种细菌引起的炎症,然后再大剂量地使用对该种细菌较敏感的抗菌素进行冲击治疗。这种方法较为有效。
二、要加强对前列腺液的引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经常请医生为自己做前列腺按摩,以促使带有炎症细胞和细菌的前列腺液快速地排出体外,从而避免二次感染,使抗菌素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可进行物理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使用抗菌素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电磁脉冲等物理疗法进行治疗,以起到改善前列腺局部的微循环、缓解前列腺充血的作用。
四、可使用中药进行巩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后如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则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如癃闭舒片、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八正合剂等进行巩固治疗。这是因为中药的有效成分更容易穿透前列腺外层的皮膜,因而用中药对该病进行辅助性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安全使用头孢菌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患者70例, 男58例, 女12例, 年龄21~61 (41.3±2.1) 岁, 门诊患者16例, 普外科14例, 住院科室36例, 其他科室4例。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医护人员对患者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并在不良反应信息收集的过程中, 详细登记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和其他药物的种类、剂量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依据以往的用药经验, 头孢菌素联合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类型: (1) 乙醇类药物:头孢哌酮钠、头孢甲肟和头孢曲松钠使用过程中患者大量饮酒或患者使用乙醇类药物, 患者易出现呕吐、眩晕、头痛、心悸等双硫伦样作用[3]; (2) 利尿类药物:头孢唑林钠、头孢甲肟和头孢替安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利尿药联合使用时, 将增加患者的肾脏负担, 增加患者肾毒性作用, 进而造成不良反应; (3) 抗酸剂: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和头孢克洛等药物与抗酸剂联合使用时, 会影响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正常吸收, 阻碍了药物的血药浓度, 进入影响了药物的抗菌、消炎效果[4]。
1.2.2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患者联合用药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患者联合用药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现, 联合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见附表。
3 讨论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对临床疾病了解的进一步深入, 传统的单种药物治疗法已经逐渐被二联、三联治疗法所取代[5], 头孢菌素作为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 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广泛, 随之而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 因而也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临床研究发现,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患者的对头孢菌素素的敏感性越高, 过敏反应的发病率越高[6], 本次临床研究发现, 联合用药前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也说明了过敏反应与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有关, 与联合用药与否无明显相关性;同时研究还发现, 联合用药后患者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二重感染、肾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用药前, 说明联合用药后, 由于物理、化学等因素, 药物之间发挥相互作用, 造成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予以注意。
总之, 开展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分析研究, 对于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摘要: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患者70例, 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及联合使用药物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联合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联合用药前 (P<0.05)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为联合用药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开展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分析研究, 对于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头孢菌素,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孙惠娟, 张卫同, 陈海滨, 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13) :2059-2061.
[2]张士洋, 程军, 陈志武, 等.350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 2011, 15 (4) :516-518.
[3]保丽丽, 刘先娥, 王佩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致小儿迟发型过敏性反应[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7) :698.
[4]肖章武, 廖达林, 倪铭孔, 等.抗生素相关性肠炎致肠梗阻一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3) :289.
[5]阿卜杜合力力·阿布都热西提, 阿布都加帕尔·阿布来提, 阿地力江·阿力甫, 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J].健康之路, 2013, 12 (5) :37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