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观后范文(精选6篇)
大国重器观后 第1篇
观看了《大国重器》后,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严谨的工作态度或许比技能更为重要,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如是说。焊品如人品,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车间工人正缺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需逐步健全生产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创造严谨的生产大环境,从而带动每一个工人自觉形成严谨的生产习惯。
2、陕鼓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叶轮设计者、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刘霞、铝合金焊接教练,这些高技能人才很巧合的是他们都是女职工,可以看出片中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信息在机械行业里女职工一样可以引领高端技能。
3、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以厂为家的工作精神。他对创新的理解更是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制造出来,也是创新,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今年,我们车间从首台背压25MW、首台凝气30MW到首台高温高压25MW机组的成功生产,无不渗透着每一个工人的智慧创新。
4、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不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
5、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讲到企业由大到强的五大战略任务:①创新驱动;②基础支撑;③高端引领;④绿色发展;⑤走出去战略。这与公司制定的重在做强的发展战略和公司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决定全为公司发展的利好消息,相信在公司高层的科学决策下,一切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形成合力,一定能早日实现我们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
大国重器观后 第2篇
大国重器讲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原来的依赖进口到实现自我生产并最终成为重要的出口国,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制造,推进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和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成现实”。如果将规模进行微缩,在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反映到微小公司的发展上;
首先,公司高层的视野和眼光;
公司高层的决策决定了公司发展走向,所以公司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公司高层的视野及眼光;市场青睐的是富于远见并敢于冒险的企业,洞悉市场需求,分辨这需求是处于朝阳阶段还是夕阳阶段,才能选择和决定更富于前景的发展项目;而有时,需要考虑的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资源分配和整合的方向,综合考虑,及时目前市场需求量不大,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的项目即使存在很大的风险,有时可能也是选择的目标;
同时,在公司的发展最具优势的项目上,要有居安思危的看法,关注社会发展和市场动态,否则也容易在短时间内被淘汰;例如在港口机械发展中,谁能想到,占有市场70%份额的公司会因为曾经仅依赖进口的中国在技术上的发展而丧失殆尽呢?
其次,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能力,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中国在沙特磷肥选矿厂的工程竞标中,因为独有的磷肥提取氟化氢的技术而中标;南非人为了这项技术,与中国讨价还价无果后在全球苦苦寻找一年,但没能找到如此先进的提取技术,所以不得不花费更高的代价来换取这项技术;因此,一项独有的技术,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富、独有的市场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设计开发能力,并不是全部着眼于从无到有的开发,有时候从别人身上学习然后经过自己的优化,将技术升级成为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反而能看的更远。徐工集团的工程师去德国学习时被取笑说“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然而中国工程师却用实际行动和丰硕的学习成果回应了德国人的讥刺,让竞争对手都感到惊惧;所以技术人员具备优良的学习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优化,去创新,将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的能力有时比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要;
第三,人才~追赶和超越的基础
一个公司需要有很好的技术开发人员的技术引领,也需要掌握熟练技能的普通工人的生产支持。成熟产品的生产,全部依赖普通员工,而有时候的技术创新也只有普通员工可以做的到;杨建华,普通的焊接工人,凭借自己40多年的焊接生产经验,完成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外壳的分体焊接技术,150多个部件,严格的焊接顺序和焊接工艺要求,没有丰富的经验,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创新不是只有技术开发人员才拥有的特权,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些特殊的生产技能,永远无法被机械取代,所以技艺的传承,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每一个陪伴公司前行员工都是公司的瑰宝;
第四,严谨的制造态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国动车在制造过程有很多“零”标准,如车厢外层铝合金焊接必须零差错,才能保证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身不会开裂;整车有几万根线,每根线都要做到零接错等等,这些“零”标准都体现了在制造过程中的严谨态度;
生产制造过程中,很多工序都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枯燥的工作需要的是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认真,而一些必要的详细的作业指导,可以给这些繁琐的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也可以统计出必要的生产数据,从而在工艺上进行完善,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例如动车制造中,苏健通过自己记录的1多个密封管压管数据,自主开发了自动弯管软件,解决了任何弯管难题,这就是在劳动中创造的智慧。
在质检过程中,更要贯彻严谨的态度,需要始终记得肩负着的责任,应使产品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这样才能树立质量诚信、可靠性;
第五,资源的配置和整合;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每个项目涉及的部门很多,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顺利生产,质量可控,出货顺利,需要各个部门的工作配合;同时各个部门的资源也需要合理的配置,必要时的资源整合才能促进项目的快速进展;
第六,个人感触;
徐工:宝马展上彰显大国重器 第3篇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能提供超大型铲运挖掘机械和矿山机械成套施工设备的制造商, 徐工拥有1.5~400t液压挖掘机、1.8~12t装载机和30~400t矿用自卸车三大类、全系列产品, 能够为客户提供成套土方施工与矿山开采一体化设备解决方案。此次参展最大亮点之一即“矿山双雄”400吨级液压挖掘机与240吨级电传动矿用自卸车。XE4000液压挖掘机是目前国产最大吨位的液压挖掘机产品。XDE240电传动自卸车突破了大型复杂承载构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车架寿命达到6万h, 能够满足年产量2000万吨级矿山运输需求。此外, 徐工还以施工演示的方式展示了三套成套产品:一是由徐工大型挖掘机的代表机型XE900C、中国最大吨位装载机LW1200KN及其配套产品XDA45铰接式自卸车组成的矿山型施工工况演示;二是由ZL50G-Super装载机、XE360N天然气挖掘机和重卡明星NXG5650DTQ型全驱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组成的工况场景演示;三是XE500CA挖掘机、LW900KN-LNG液化天然气装载机以及智能城市渣土车组成的工况场景演示。
自徐工集团收购德国施维英后, 混凝土机械稳居全球前三, 成套性居全球第一。本届宝马展徐工展示融合德国施维英科技, 最新打造的K系列成套混凝土机械。徐工目前最高混凝土泵车为75m, 本次展示的是67m和58m的泵车, 其中58m泵车采用施维英行业内独有的弧形腿技术, 可以保证工作更加稳定可靠。HZS100KG提斗型混凝土搅拌站, 具有产品占地小、能耗低、模块化设计、交付快捷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建筑、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海外工程等诸多工程建设施工领域。
徐工的道路机械已经连续数十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 是全球路面机械5强, 拥有市场最全的成套化道路建设与养护机械品类。此次徐工参展的有国内最大的39吨垂直振动压路机, 获北美认证的出口型XS83单钢轮压路机, 国内首台可以实现两种给配料施工的XLY100TA路面养护车, 采用国内首创液力变矩器闭锁技术的GR215K平地机、RP600乳化沥青同步洒布摊铺机、XM1003S铣刨机。
目前徐工旋挖钻机、水平定向钻机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国内第一, 是徐工发展最快新兴产品板块之一。此次徐工参展产品有XTR260悬臂式隧道掘进机、XG600D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XSZ2000车载全液压深井钻机等三款新品。
徐工塔式起重机自2012年正式成为徐工集团的新业务板块后, 凭借着徐工在起重机技术深厚积淀, 获得了长足发展。此次徐工参展的有具有国内领先的整机安全拆装平衡控制技术XGTL750动臂塔式起重机、XGT560大型平头式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是徐工近年来着力发展的一个产业。此次徐工参展的是一款采用双动力系统、轻量化、智能化设计的新型施工升降机SC200/200A, 采用物联网系统, 具备远程操控、身份识别和故障诊断等多项智能化功能。
徐工围绕国际化、世界级的企业目标, 在“三高一大” (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 产品创新战略指导下, 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 加大技术创新和高端引领力度, 大力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规模发展目标。透过本次展会, 徐工在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和成套解决方案的基础上, 向业界传递了引领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的正能量。
大国重器的智慧转型 第4篇
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法国推行“新工业法国”……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则外移明显。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又向高效的欧美国家转移。
作为制造业大省,齐鲁大地上有许多产业巨头。像全国范围内的同行一样,他们也正在经历一场涅槃式的转型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与大数据在这场大国重器的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助攻角色。
山推重工“拥抱”智能制造
整齐的布局、精密的仪表、熟练而认真的年轻工人……
10月9日,十一长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本刊记者与“创新发展看鲁企”采访团十数人在山推集团的车间里走动着参观,却少见工人抬头观望。他们大多都很年轻,穿着统一的工作制服,眼随手,手随心。
在这种踏实而效率的风格中,山推集团一直不乏新闻。长假前一周,被誉为全球新兴市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风向标的BICES 2015,也就是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开幕。山推展位并没有如往届“宽敞”,却凭借着“新”与“智能”的精品策略,赢得关注。如他们的DE17R,是国内首创无线遥控静压驱动的无人驾驶环卫型推土机,完全由山推集团自主研发生产,其无线遥控可靠距离达500米。DE17R环卫型无人驾驶推土机的遥控系统,实现了推土机的远程作业电控制,采用电控静压驱动传动系统,自动适应负载变化,在不同工作负载下提供最佳推土速度。智能匹配技术,获得最高工作效率和最合理燃油经济性;整机综合燃油消耗降低到了10%—15%,具有遥控操作、安全、环保、高效、性能好等特点,在垃圾处理、建筑拆除、抢险、防爆、救援甚至军工等高危作业中工作游刃有余。
“DE17R一推出就被上海的老客户订购了。”山推集团常务总经理李殿和告诉记者,他们了解到客户对无人驾驶推土机的需求后,特别是废弃物处置中的恶劣环境对环卫设备智能化的迫切要求,他们举全公司之力投入到该款智能推土机的研发试验。
据悉,今年以来,各大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均将智能化作为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数控”与“智能”,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领域,智能制造显然是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由之路。李殿和告诉记者,“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要为用户带来价值,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更多更高效的发展。但真正的智能化产品,应该是技术研究、工业设计、用户体验、工程实施的共同结果,是系统性科研实力的整合,以实现产品体验的一体化。在山推,装备车间的智能化和贯穿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等智能制造,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如果说一款无人驾驶推土机不足以彰显山推为客户量身定制高科技、智能化产品的能力,通过欧美CE认证的全液压推土机SD16YS、适宜在极狭窄场地作业的静液压传动推土机DH17、全球首台燃气推土机SD20-5LNG等新品,则是将智能融入到了制造的“血液”中,成为“山推制造”向“山推智造”全面升级的最好代言。
“中国制造2025”:
与时间赛跑
目前,中国制造业外移明显。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又向高效的欧美国家转移。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英国推出“制造2050”,法国推行“新工业法国”……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今年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发布。
事实上,经过十余年的增长扩张,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升级。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智能装备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还有大部分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也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则基本由国外垄断。因此,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正处于重要时间窗口,既需要与市场需求结合,更需要与时间赛跑,提升软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日前,一份名为《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的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解读,以及企业所面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提出“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
据悉,这份白皮书由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的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发布。除了提出“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白皮书还展开分析了新价值网络各环节的战略重点及核心能力,旨在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供指导。
白皮书指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共同作用,充分把握新工业时代下信息资源带来的机遇,以数据洞察为核心驱动力,贯穿参与者、产品与生产,实现跨界和全球化互联互通的协同,形成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价值网络。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始终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在新价值网络下,企业能够实现精准实时响应需求、持续优化产品研发创新、实时指导生产资源配置和决策以及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潍柴的“智慧动力平台”
从开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蓝擎发动机,到中国第一台大功率缸内高压直喷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上市,填补了国内天然气缸内直喷发动机在应用领域里的空白;从提升核心技术、打造绿色动力到欧IV、欧V排放发动机率先上场;从中国最完整的发动机产业链条,到目前拥有商用车动力总成系统、工程机械动力系统、船舶推进系统、液压动力系统、新能源动力系统的五大核心技术方案,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始终引领产业升级步伐,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集团之一的潍柴集团,过去数十年的辉煌得益于转型升级,未来之路依然在新的转型升级中孕育与具象。近年来,潍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多元化、创新型、开放式企业集团,努力从一般技术向核心技术转型,从制造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工业革命4.0蓄势待发的当下,潍柴顺势而动,对外推出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智慧动力平台”智造理念。
据了解,这一平台包括潍柴WOS运营系统、全球研发共同体、优选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会员制专属服务等四大系统,分别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运营体制、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集群以及完善的后市场服务保障,使平台不断突破创新,成为潍柴发动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
潍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动力平台”的理念集成了潍柴十几年探索“智慧工厂”、“智慧物流”、“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的建设成果,与“中国制造2025”内涵不谋而合。在生产制造环节,潍柴全力打造“智慧工厂”,有序推进互联网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在关键工序广泛普及机器人,将智能制造贯穿产品生产全过程,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工人从高危、繁重的劳动工序中解放出来。其WD615/WP10等传统优势产品制造基地潍柴动力一号工厂,目前已实现自动化设备从“买进来”到“造出来”的转变。2014年,他们完成了34项技术含量高、实施效果好的自动化改造,为探索智能制造积累了技术经验和人才资源。
面对下游经销商,潍柴还先后开发了后市场服务系统、全球呼叫中心系统、车联我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车辆服务平台——共轨行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与市场业务有机结合,实现了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形成了立体多维“智慧营销”体系,为潍柴创新商业模式,试水后市场O2O电子商务,以及开拓国际化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5篇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至,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从8月30日第一组200KM/H级别的CRH1A列车在青岛出厂到年5月27日长春中国北车长客股份高速车制造的“首辆车”(注:不是“首列车”)CRH380A下线,新一代高速列车超过京津、武广上运营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纪录,持续运营时速达350KM,最高商业运营速度达380KM/H,为世界之最。其中,最高运营时速于2010年12月3日的先导试验中达486.1KM。
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6篇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从这个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巨大的潜力。从几十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口一台机器简直比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色,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工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身影,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转变。
例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这也是沙特政府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需要很多的设备,把几百家生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一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无法做世界上工程的总承包,而在这个项目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的手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前中国是磷肥进口国,但现在我们所用生产的这套机器核心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中国现在是磷肥第一大出口国,这就是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现在中国已经挤进全球225家承包商的行列。这些发展与我国各行业的创新是离不开的,我国有着自我研发系统,有些技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数控机床,这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一个国家数控机床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现在的各项装备都是依靠自主研发,这些研发都是那些创新人才的努力,还不乏一些女性,这是让我尊重与崇拜的。
中国在进步,由以前的进口到现在的出口仅仅在几十年之间,我们已经追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自豪的,我们不会因为没有独立自主的技术而让其他国家小看,这是我们的能力。看到那些机器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时,我觉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们有些技术还是要依靠其他国家,还不能与世界上强大的装备制造国相比,例如美国和德国,我们还是要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这不仅仅影响装备制造本身,还对新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