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范文(精选6篇)
读书分享 第1篇
读书分享演讲范文五篇与读书分享演讲五篇
读书分享演讲范文五篇
【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像的写出了天津水陆码头许多人物,比如苏七块,他才可以给你治病,如果没有就不能给钱,否则决不搭理,因此就叫苏七块。还有我们最熟悉的刷子李,最爱喝酒的酒婆等。
我读了这一本书后,感到十分的惊喜,这本书上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而这些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天津水陆码头中,还有许多有特点的人物,闲置一旁,没有被写书上,这些奇人妙事,闻若来闲,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若你读了这一本书,定让你流连忘返,如饥似渴地读着,在书中我还喜欢许多人物,如冯五爷,刷子李,苏七块,大回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苏七块,他是一名大夫,本名苏金散,他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对医治更是干净、麻利、快。有人伤筋断骨来找他,手指一触,隔皮戳肉,不一会,就接上了。可是苏大夫有个规矩,凡是来治病的,就在台上放七元钱,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因些别人叫他了苏七块。
《俗世奇人》这一本书中还有许多人物,快来看看吧!【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书是打开我们脑中知识的宝库的“神奇钥匙”。名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句话:“书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书都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启蒙老师,指引我们方向,给予了我们很多知识,树起我们人生的奋斗目标。
我也非常喜欢书,但不是有关学习的,而是闲书,由于近视,妈妈平常都不给我买,我只能用零用钱去买,一本书一遍看了又看了另一遍,然后又看另一遍,没完没了,直到把书中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为止,然后我就跟妈妈要一些零用钱,我去买零食。我嘴上是说买零食,心里想得却是买书,如果妈妈不答应,我神不知鬼不觉得拿存钱罐里的钱,如果被发现,我会这么说:“我在地上捡到钱放回去。”有时我看得实在太入迷了,连饭也忘记吃了。
我在书中读到这么一个故事。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小时候和父亲天天打鱼。一天罗蒙诺索夫和父亲去打鱼,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把船上的帆蓬吹落了,罗蒙诺索夫不顾一切,把帆篷扎结实了,渔船很快恢复了平静,父亲想奖励他,问他想要什么,他说要几本书。罗蒙诺索夫小时候天天读书,长大以后就有了很大的成就。
热爱收吧!书是人类的营养品,也是人类成就的阶梯。
【篇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从小就爱读书,小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一些书,让我来读,我每天都要读书,从不落下一天。
有一些书是从小陪伴我长大的:《十万个为什么》、《淘气包马小跳》、《小故事大启发》……很多书。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小故事大启发》,它用一个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大道理。还有《十万个为什么》,只要有不知道的,就可以问它,它会告诉你答案,让你满意的。这正是一本神奇的书。
书是我成长的伙伴,它可以教我许多的知识,许多的道理。它也可以丰富我的课余生活,让我探寻世界的奥秘。读书丰富自我,读书伴我成长!【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不知不觉,我们步入小学已经四年。伴随着年龄的在增长,在学校,在家,我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我们一起上学,放学,回家,做游戏。但在空闲时间我还是感到很无聊。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结识了一个新朋友,那就是读书。
读书的时候,我感觉我仿佛长出了心灵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让所有的时空限瞬间消失。我仿佛坐上了时空梭车,周游世界各地,甚至可以到一个不为人知的空间探宝,这其中的惬意真的难以理解。
我最喜欢的书有《格林童话》,《故事大王》等。每当读完一篇故事,我仿佛置身于哪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里面。通过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我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通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真相。
【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爱读书,读书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记得有一天我丢了一枝钢笔,很不高兴,回到家里,依然气呼呼的,这时妈妈递给我一本书——《睡前故事》,这是我早就盼望得到的,我立刻把不开心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到有趣处还“咯咯咯”开心地笑了。
世上的书浩如烟海,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我们要有选择的读书。那么,我们该看哪些书呢?我们就要看对自己有帮助的,适合自己看的。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大家都应该知道吧,以前他在图书馆看书时,曾发誓一定要把图书馆的书全部看完。
一位年迈的图书管理员知道了,对爱迪生说:“图书馆里有许多书,有些书对你毫无用处,你不必费力把它们全部看完,要看一些对你有用的书。这样,说不定还能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哩!”就这样,爱迪生听从了图书管理员的意见,选择了自然科学类的书,最终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哥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是这样。小时候,我们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交谈,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时而品尝到辛酸的泪水,时而绽开甜美的笑容;上学了,我们可以与杨红樱、汤素兰等儿童作家交谈,与作家笔下的小主人公一起体会学习与生活的丰富多彩;等到上了中、高年级时,我们就可以与司马迁、高尔基等著名作家交谈,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阅历人情世故,懂得社会的冷暖。
最后我要提醒自己也提醒同学们的是,作为一名学生,在尽可能广泛阅读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不能因为沉迷于课外书的世界而影响到正常功课的学习,因为只有把课内书读好了,才能更好地读好课外书,才能更加全面的从书中汲取营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广泛的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知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同学们,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快乐的读书吧!谢谢大家。
读书分享演讲五篇
读书分享演讲五篇
【篇一】
“一个月里有二十五天玛格丽特带的茶花是白的,而另外五天她带的茶花是红的,谁也摸不透茶花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而我也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 “除了茶花以外,从来没有人看见她还带过别的花。因此,在她常去买花的巴尔夫人的花店里,有人替她取了一个外号,称她为茶花女,这个外号后来就这样叫开了。” 这是《茶花女》中的描述。
“五一”三天小长假,在家闲得无事,清理书柜,发现了一本《茶花女》,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有读过。坐下来,用三天时间
把它读完了。读后真正领略了这部世界名著给人带来的震憾力,心久久不能平静,充满了难过和同情。
这是一段感人肺腑、悲壮凄惨,而又让人同情美好的爱情,尤其是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感叹不已。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语言,抒写了作为一个妓女的思想和感情、希望和绝望。
书中主人翁玛格丽特是巴黎的一个风尘女子,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后来身染重病去世。象这样的一个妓女,似乎不应该享有真正的爱情,而恰恰相反,她却喜欢上了对她十分痴情的青年——阿尔芒。一个妓女平时只能沉醉在纸迷金醉的物质生活中,尽力掩饰和逃避真情的流露,而一旦确定了真爱归宿,便会毅然去追寻争取。阿尔芒似乎十分喜欢玛格丽特,痴情并爱着这个女人。可是他性格多疑、胆怯,不是十分坚定、勇敢、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必然造成这场悲剧的发生。由于他的软弱,使他最终未能说服和反抗父亲的逼迫,尽管他做了努力。
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这并不是悲剧的主要原因,当玛格丽特最后放弃那每年十万法郎的生活而跟随阿尔芒去过那种田园生活时,就证明,她并不是一个只看重金钱的女人。阿尔芒自始至终没有拿出果断的勇气来追求他们的幸福,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现实的困难,他顾虑重重,尤其是当玛格丽特离开后做了别人的情人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为侮辱和伤害玛格丽特,这些都导致悲剧一步一步地发生。
合上书,我静静地想,这段爱情故事,只要双方都努力一点,多忍让一点,也许是一个另外的美好结果。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社会的悲剧必然造成人的悲剧。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就是这么一个悲剧社会。
我为茶花女而伤心悲哀,我同情这种人,但我又为阿尔芒气愤。
【篇二】
早就听说美国人戴尔·卡耐基创作的《人性的弱点》一书非常有名,全球总销售量已达 9000 多万册,已译成 58 种文字,拥有 4 亿读者,除《圣经》之外,无出其右者,居成功励志类图书榜首。最近,抽时间认真阅读了该书,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要读懂这本书,我们还是要先认识一下书的作者戴尔·卡耐基。戴尔·卡耐基(1888-1955),被誉为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20 世纪早期,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套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我,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戴尔·卡耐基创办的美国卡耐基成人教育机构、国际卡耐基成人教育机构和它遍及世界的分支机构多达 1700 多个。接受这种教育的,不仅有普通民众,还有明星、巨商、军政要人,甚至还有几位总统,人数多达几千万,影响了 20 世纪的几代人,而且还将继续影响着世
界各国人民。卡耐基在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处世上,在帮助人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挥人性的优点、开发人类的潜能,从而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快乐上做了很多。
《人性的弱点》一书,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他为根除人性的弱点所开出的有效处方。全书共有十二章,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获得事业的成功、生活幸福。比如,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关键,如何把别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如何不露痕迹,改变他人,如何使交谈变得更愉快,如何做好一生的规划,如何与金钱和睦相处,如何学会“享受”工作,如何营造幸福家庭,如何踏上轻松快乐之旅,如何成就完美与和谐,如何迈向成功等等,从方方面面,用大量的事例和事实,告诉人们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去工作、去生活、去获得快乐和成功,读后是沉思、是启发,是可以比照去学的思路和行动。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卡耐基教我们如何学会“享受工作”。他说“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一个人如果不工作,生命就会变得空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乐趣。在古希腊,有一个人看到蜜蜂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四处采集花粉,辛苦异常,顿生怜悯之心。他把各种花堆积在家中,把蜜蜂的翅膀剪掉放在花上,结果蜜蜂酿不出一点蜂蜜。飞上很远的距离,从远处收集花粉,然后酿出甘甜的蜜,这是自然的法则。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要看一个人做事的好坏,只要看他工作时的精神和态度。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如果一个人轻视他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很粗陋,那么他绝不会尊敬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工作辛苦、烦闷,那么他的工作绝对不会做好,这一工作也无法发挥他内在的特长。常常抱怨工作的人,终其一生,决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要允许你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厌恶,厌恶自己的工作,这是最坏的事情。如果你为环境所迫,而做着一些乏味的工作,你也应当设法从这乏味的工作中找出乐趣来。要懂得,凡是应当做而又必须做的事情,总要找出事情的乐趣来,这是我们对于工作应抱的态度。
不论做何事,务须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要把工作当事业来做,把工作当作品来做。如果你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保持长久激情的秘决,就是给自己不断树立新的目标,挖掘新鲜感。当我们熟悉了一项工作后,激情也会随之湮灭。每天的工作只是应付完了即可,既厌倦又无奈,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美国著名激励大师博恩崔西针对如何恢复工作激情,提过五点建议:一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兴趣;二是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三是树立新的目标;四是学会释放压力;五是切忽自满。
总之,读完《人性的弱点》一书,思想开阔了,行动有目标了,心情也舒畅了。确实值得一读。
【篇三】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信上读了吴晓波的散文《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心里顿感自责与温情,于是买来了他的书。作者吴晓波,在 CCTV 财经频道可以看到他的分析,一直认为他更多的是我党经济方面的喉舌,但是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深深的感觉敬佩。此书是吴晓波先生从平时创作的 500 多篇散文精选汇编而成。不同于商业作品的理性客观,散文中有他为人父的舐犊情深,有与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业世界几十载的犀利勾画。时光有味,岁月留声,每一篇都是最城挚的表达。
生命长,长不过百年;生命短,也有数十载。长长短短的生命,怎样度过才算有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的一生就是浪费生命的一生,至于你是想把它用在哪里,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想过着有意义的一生,生命是那么的短暂,而美好的事情又是那么地少,为什么不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呢?那什么才是美好的事情,吴晓波先生没有给出答案,我想每个人心里的答案也各有不同。读完此书,我自问,我会把生命浪费在什么地方?我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回忆往昔,我们都曾经对自己的未来有更高远的憧憬,也会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自认为成功。年少青春时,我们迫不及待地学习改变自己去迎合别人,想尽一切办法变成别人所欣赏的样子,以此来获得人
们的赞誉;成长工作中,也许我们会经常地面对不愿干的事和人,却总会做出一副开心的模样,用心竭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些,都逐渐在变成我们生活的常态,改变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有时候我们鼓励自己需要经常面对压力才会产生动力,让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能够承受的极限,所以痛苦就会不断滋生。在渐渐迷失的过程中,也许我们早已经忘记了这痛苦的源头是什么,还会以为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但是看看吴晓波的这本书,你会发现,痛苦其实并不完全是来自于艰难与困境,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做顺从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
最欣赏的是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这个人,可以说拥有一个写作者所渴望的全部优点:富有、英俊、乐观、谦逊、朋友众多。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也被人誉为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自己岛屿的写作者和商人,他在悠然自得而又孜孜不倦地为这个世界提供观念。他告诫年轻人:不要着急,不要焦虑,所有的青春都是为中年作准备;读书与旅行不是一回事,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和人生经验。所以,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他说,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与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他还说,一定要敬天畏人,尊重大自然,不要老是在破坏中攫取;在我们这个国家,最昂贵的物品是自由与理想,自由与理想不可以被互相出卖;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了自己当初出发的目的。他大学时就信奉,“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拥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因此,他认为到他退休的时候,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因为那时他真正拥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无所顾忌,可以开始做思想义工,不为报酬写作。读书写作,创业经商,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不甘于现状,才可能摆脱现状。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会不悔过往,享受当下。
一个人,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向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事情,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渐渐明白,生活的美好,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想想自己所走过的路,39 年的生命里我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留下了多少令我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又有多少让我感动在怀的美好事物能永恒于我的灵魂中呢?答案仍是依稀模糊。一直以来,总觉得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用心工作之余,看书喝茶,持家教子,健身运动,享受生活,这才是美好的生活方式。可总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做,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记,特别是没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写点东西,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也许,你会干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每个人都有好多自己必须做的事,只要你认为是美好的,那就去做吧。读自己喜欢的书,干自己热衷的工作,爱自己所爱的人,珍惜所有值得珍惜的情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生命就能焕发迷人的光彩,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能在这个世界上温暖地散播开来,即使这种美好很简单,很微不足道,甚至看上去是一种浪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我喜欢的这首东坡先生的禅诗其实一直也印证了心中的渴望,工作着、学习着、运动着、健康着,不管在哪里,这都是生活的美好,就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认认真真地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吧!
【篇四】
《寂静的春天》被誉为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肇始之作,该书是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在 60 年代所写,有人说它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后世评论她:“没有她,可能全世界的环保运动会延迟很多年,或者现在都还没有开始。”也有人说:“一个女作者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会超越无数政客”。
1992 年,该书被推选为近50 年来最有影响的书之一。这些年来,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关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工业界的事情,更是每个公民自己的份内之事。
读了《寂静的春天》,心中不免震憾、欣喜、感恩。我们应该感恩作者,感恩生活,感恩大自然。每天,我们都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因为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蕾切尔·卡森女士是美国国际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更是环保的先驱。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曾遭到利益团体,化学药品制造商们的打压和抹黑。但蕾切尔·卡森女士,以其专业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悲悯,不畏流言,说出事实的真相,警醒世人:了解化学物质毒害地球的真实事件和环境生态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亮了一盏明灯。今天,书中所提滥用药物的情形,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变本加厉,将人类带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
作者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和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蕾切尔·卡森女士如此告诉我们,人类唯有更谦卑、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类自己。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面临比当年的美国更严重数倍的环保乱象。后发展国家本应吸取前人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在中国发生,我们迫不及待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且很大程度上不愿治理,不能治理,或治理无力。很多地方工厂就在把混合各种毒物的污水直接排到河流中进入水循环(一些癌症村就是例证)。
这并不是关闭一些不合格的工厂、出台一些新法规、执法严一些就能解决的问题,也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法律或者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得到“革命”。有一种典型论调:现在这条路是社会发展一定得走的路,没有办法。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发展经济不该是第一要素,靠牺牲环境带来的 GDP 不是真正的 GDP,这样的高速发展是不健康的,后果会很严重。
书中第一章关于明天的寓言让人十分震惊。试想如果我们自己生活在那样的地方,该是一件怎样可怕的事情啊!是什么使我们的美好世界变得那样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原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用双手造成的!我们该如何摆脱这样的景象,我们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当汽车尾气刺激我们的肺,当紫外线伤及我们的皮肤,当森林与绿地被沙漠覆盖,当河流湖泊被污染……我们唯一的母亲,我们生命的唯一家园,已经被我们人类破坏殆尽。
“因此,我们必须停用这种非自然的方法,以保存最后一片天然的生存空间。”“透过新颖、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她在文章中说,“人类对环境的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 我们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征服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在进一步走入深渊:地下水面临枯竭,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南极洲的冰层有溶化的趋势,大气层中的臭氧洞逐渐扩大,甚至太空也难逃厄运,“太空垃圾”四处游荡。
阅读该书,豁然明白,也为自己过去的无知感到难过。生活中,为了驱赶蚊蝇,随手喷洒杀虫剂,或使用蚊香等一些会致癌的化学物
质。清洁剂、芳香剂、洗洁精等更是变成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从来沒有人告訴我们,这些物质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有方便和效果,被商业化的宣传和推销。这个社会的疾病,我们每个人都有份,凶手就是我们自己!除了化学剂,空气的污染,幅射线的污染,垃圾塑料制品的污染,都是造成人类生病的主因,也是破坏环境,地球的大杀手。
环境保护在现代社会从人类蔑视到注意再到重视的过程中,也就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人类从蒸气机时代开始就大面积破坏环境,尤其是工业革命、二战时期及近几十年的工业社会更为严重。直到近几十年来环境保护才逐渐被大家所关注。环境保护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保。但这种着重于长远利益的方法,很难被大多数只看中眼前利益的人们所接受。即使现在,人们明知杀虫剂会造成很大危害和生态平衡,但却还在大量使用杀虫剂;明知空调等电器对臭氧层的破坏十分严重,却还在大量使用;企业明知许多废弃物不经处理会对河流土壤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还是随意排放废弃物……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与污染影形相随。人们必须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一片干净的家园。而最要紧的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环境的保护者。
恩格斯于 100 多年前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全球气温变暖事件和臭氧空洞,都是大自然因为人类滥用大自然资源和随意
破坏的“报复”。我们应该感恩自然,虽然我们对它是那样的不负责任,它却总在谦让我们、宽容我们、理解我们。如今我们都意识到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开始感恩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为自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提倡节能减排,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自然了。
“如果我们最终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安全的食物和与之共存共荣的多样性生物基因,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社会组织还有什么功效呢?”假如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看见我们今天可以看见的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和清澈的河流,我们就不应贪图眼前利益。毕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失去了就不会再拥有。但愿人人都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更感恩自然的美,自然的好,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所带给我们的关爱。没有健康的自然就没有幸福的未来!
【篇五】
关于读书,小时候我以为最能打动人的是孙康萤囊映雪与车匡凿壁借光的故事,觉得他们虽然清苦,也还浪漫,然而苏秦读书悬梁刺股的事,却太血腥和残忍,那时弄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痴迷于书、忘命地读? 许多年以后,才日渐明白,往昔的先贤实在是为着实现人生的价值,为着追求人生的理想,才如此执着地去攀援文山,潜入书海,不
惜用十倍的汗水去洗亮生命的原色,虽然这色泽因受时代的局限,蒙敝着历史的尘埃,但至今还如点点繁星,在这浩翰的历史长空中闪烁。
生命的原色是多样的,有的黯然无光,有的如同星星,发出光热,有的却闪耀着日月般的光辉。但不管怎样,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珍惜生命,就要擦亮生命的原色,实现自身的价值,用什么来擦拭呢? 爱迪生曾这样回答: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世界上从来没有天才!马克思若真是天才,一部《资本论》,也不需要在大英博物馆十几年如一日地埋头研究攻读,直到地板上被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了;曹雪芹若真是天才,一本《红楼梦》,也不必耗尽他一生心血了;天才的鲁迅先生,更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思考与写作——无数的`事实证明:除了汗水,没有什么能洗亮人的生命原色,是汗水浇灌出了他们不凡的生命之花,让这些本一样平凡的生命发出了日月般的光芒,并指引和激励着后来者,去为着实现人生的理想而奋斗。
仰望浩瀚的天穹,日月样的光辉,诚然平凡的我们无法苛求,但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挚着地去沿着人生进步阶梯攀升,我们也能洗亮生命的原色,作这长空亿万颗中平常的一颗星,散发出应有的光热。能共日月,灿烂长空,能说这不是短暂人生的一种幸福,是我们平凡生命的一种价值体验吗?
人生价值源于汗水浇灌,汗水洗亮生命的原色。我一直这样认为,并一次次在平常的税收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得到了验证,一次次被感动。
如果说,一个因小时贪玩,被爆竹炸残双手的乡里税官,能成为百里挑一的省国税多项业务能手,并跻身省国税优秀税收管理员行列;如果说,一个长年在山旮旯奔走的仅初中毕业的税官能取得省国税局师资班兼职教师的资格,并多次参与省市重大税案稽查侦破工作;如果说,一个仅由几名年轻女税官的小县城里的税收服务大厅,能获得省青年文明号乃至全国妇联评选的巾帼文明建功示范岗的至高荣誉,你会作怎样的感想呢? 朋友,不必说如果了,这其实都是我们阳新国税真实的人与事。陈迪景就是那名双手仅剩三个残指的乡里税官,1995 年从省税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基层工作,但在哪里他都是工作最出色的一个,参加工作 XX 年来,他 7 次获得省局征管、稽查能手称号,3 次受市局嘉奖,8 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在这背后,他的付出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仅一点就让我们正常人感动与羞愧,他为了练习税收计算机系统操作,曾一个多月,每天十几个小时守在电脑前,读书、学习、训练,夜晚常练到鸡叫头遍的时候才上床,手指磨出了厚厚老萤,手掌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真是这样的点滴付出,才使他成为了今全省优秀公务员,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他在省局的事迹汇报感动省内各地的同行。
也还是一名普通的税官,我们稽查局副局长陈坚,从税二十年来,他从一名初中生起步,读专科,读本科,到最终成为全省最佳稽查与征管能手,到全市国税系统仅有的两个取得省国税师资班兼职教师资格的基层税官,并曾参与多起重大税案稽侦工作,……在这骄人成绩背后,只有我们最清楚,他几乎是一个永远在读书、学习与思考的人,这些年来身为分局领导,可是他几乎每天还是读书到深夜,特别是在前些年他参加省局业务能手考试时,他房里的灯有时彻夜不灭,满屋满床的书成全了他书虫的美名,也熬掉了他满头的黑发。而同样,在—我们局的纳税服务大厅能取得全国巾帼文明建功示范岗的荣誉,我以为这不是别的原因,只因为她们,在自已的岗位上,学得比别人更多,付出的汗水比别人更多。
事实上,他们的行动正应了西方那句格言,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亲爱的朋友,面对未来,面对明天,我们该如何擦亮我们生命的原色呢? 面对这一问题,此刻,我不禁又一次想起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朋友,也许只有我们把读书当作了一种习惯,把学习当作了一种信仰,不断攀越这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当群星闪亮那刻,你也许会发现,那正是我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流淌过的汗水的光泽,那更是我们每个年轻的生命原色的光芒!——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读书分享 第2篇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日本著名心理大师匠英一在2005出版的《心理洞察高手》,匠英一大师曾就读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专业,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获硕士学位,活跃在杂志、演讲、电视谈话等很多领域,曾出版过多部心理及管理类相关书籍,其中的《心理洞察高手》分上下部,广受好评和追捧,什么是洞察力?洞察力是人们对相互关系的犀利观察,对行为动机的透彻分析,对大众心理的判断,它是一种心灵的能力,一种智慧的升华。洞察力使我们看清形势,认识困难,权衡利弊,妥善规划,把握机遇,它把思想和注意力引向正确的方向。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至一个单位、一个人,洞察力如何,往往能够决定事情的成败,它是做人做事的项修炼。
观察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我们避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而真正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趋势。观察力,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更加睿智、谨严,发现许多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从一个人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寡。
本书通过作者和读者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读者通过选择,清楚的了解自己,找到对应的方法与技巧,与读者产生了独特的联系和互动,让读书和学习的效果翻倍,妙趣横生的问题让你轻轻松松对自己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从日常生活入手,其中设计的很多问题都关系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恋爱、工作、朋友,帮助我们更加自信快乐的应对各种纠纷与逆境,掌握生活中细小的心理变化和特征,通过这些心理和管理技巧,学会追求完美人生的诀窍。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走势得到上升,为人处世得到进步,表现出高情商的自我,并使你在职场和生活上更加如虎添翼,为今后走向更远,更好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达到人生的新高度!
书里首先讲到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怎么这么难?虽然只是每天碰面,但是还总是让人觉得耿耿于怀,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一谈恋爱,看上去就会充满魅力?为了想在恋爱中采取积极主动的人
Q01 虽然只是每天碰面,但总让人觉得是件事情。这是什么?
Q02 约会前,选择着装时会犹豫不决吧?
Q03 相似的人就会互有好感吗?还是互有好感而变得相似?
Q04 与总是用温和亲切的语调说话的人相比,冷漠的人更会让人动心。为什么呢?
Q05 为什么越是被禁止的恋爱,越会迸发出激情?
Q07 “喜欢”与“爱”的不同之处,到底在哪里?08 如果是你,会在哪个场合来表达你的想法呢?
Q09近,老是感到心绪不安吗?
Q10 公司内恋爱被暴露和不被暴露的人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
Q11 小腿以下的动作会表示出对方怎样的心情呢?
Q12 为了消除纠纷和不如意的事情,你的恋人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Q13 恋人的奇妙睡相,表达出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还是自己创造的如果你手边有一个空饮料瓶,你打算用它做些什么你认为你来到这个世界是很幸运的吗你曾经有过为什么只有自己总是很忙的念头吗深夜突然传来一份传真,你认为会是什么内容呢你跟同事或同辈人讨论有关营业方面的话题吗
Q14 你在单位受到重用吗?
Q15 为什么人被表扬时,会突然变得有干劲呢?
Q16 你是否对对方用过威胁性的语言?
Q17 你在公司希求的是工作安稳,还是值得一做的工作?
Q18 你的话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了吗?
Q19 在会议席上总是感到紧张不安吗?
Q20 你是一个人吃午饭吗?
……
第三章 为了想进一步加深与朋友关系的人
第四章 为了希望更进一步了解对方的人
章 为了认识真正的自我第二章 为了让自己在职场上更加辉煌
第三章 为了加深与恋人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为了寻找今后的幸福
等等看似简单的小问题,背后却隐约着巨大玄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真切遇到的难题,古今中外有智慧的人,也是洞察力强的人。他们在纷繁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主流;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规律;从曲折的过程中,看到光明的前景;从微小的变化中,感受到即将掀起的风暴。本书教你轻松分析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地绝高境界。从而成为灵活应对复杂人际关系地高手!
让你深刻了解自己,避免焦躁,快乐应对各种纠纷与逆境,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走势急剧飙升,达到人生的最高峰。
《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
大家好,我是电子科技大学 MBA2021 级罗宇婧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是《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出生于英格兰,居纽约市。被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曾是《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目前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均创造了书市神话。《纽约时报》更是把格拉德威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称为“格拉德威尔效应”
《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
流行、时尚、潮流、时髦、品味,这一系列词构成了一个妙不可言的现象——几乎没有人可以预测流行会在哪、以何种风貌出现,但她一旦出现,总会有大批的人紧随其后,就像是魔笛下的小老鼠们。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是谁在吹笛?如何才能吹响流行的笛子?为什么这笛声可以“迷惑”人,改变他们的行为轨迹?
格拉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中提出了流行三原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环境威力,他认为流行潮的出现是这三个原则的共同结果。
个别人物法则
一个信息要想流行起来,必然要经过某些特殊人物的社交能力、活力、热情和魅力传播出去,这些特殊人物便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定位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联系员就是四处传播信息的人,他们什么人都认识,交友广泛;内行就像个数据库,为大家提供信息;推销员则有着不俗的说服力,他能够说服大家相信传播来的信息。
附着力原则
从教育和电视传播特点出发,分析美国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的两档电视节目《芝麻街》和《蓝狗线索》附着力的不同,指出个别人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是找能发起流行潮的特殊人物,而附着力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成功发起流行潮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具备一个基本的信念,即:制造变化是可能的,人么是能够在一些特定力量的驱使下,骤然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的。这也有悖于大家关于自己和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最为根深蒂固的观念。大家总觉得自己是自主的、深受内心支配的人,同时也觉得自己的性格、行事方式已经被自己的基因和性情永远固定下来了。但是如果把那些推销员和联系员的例子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它们对人的判定有些不同的结论。事实上,我们深受自己周围的大环境、小环境和周围人们品格的影响。
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人们对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所想象的更为强烈。
作者运用特定环境对人物内心的影响和波动,通过“破窗理论”,“基本归因错误” “旁观者问题”“150人法则”“通道容量:大流行潮由小群体的流行潮而来。等多个角度诠释理论,深度剖析,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潮为切入点,从全新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及产品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全城流感;几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发起小规模流行的团队能引发大规模流行风暴。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达到临界水平并爆发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只要找对了一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必然能够动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包装事物的影响力,然后请具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来做传播者,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合理运用环境的影响力。
《引爆点》精彩诠释了种种奇特现象,将彻底颠覆人们对于产品营销和创意传播的传统目光。此外,作者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各类场景和情况,他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商业广告等,并阐明背后的导火索,揭示出引发流行并保持势头的原则和方法。这样的引爆点,正是你想成为出色的父母、市场部经理、政策制定者和生意人的秘诀所在!
我们可以基于我们自己的特点和倾向,找到我们靠向‘联络人‘、’内行‘、’推销员‘的路径,或者去开辟新路,选定方向和路径之后,不断的沿着这个方向去积累,达到所匹配的程度,我们必然会有所收获。强调一点,任何方向、任何路径,能实现的关键在于我们不断往前积累的里程,我们能在自己的方向和路径上,走得越远,收获就越大。
感谢大家的收听!
Hello, Im Luo Yujing, MBA 2021,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 I share with you the informant, written by Kurt eichenwald and published in 2000(the Chinese translation is published by the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The U.S.government decides to go after an agro-business giant with a price-fixing accusation, based on the evidence submitted by their star witness, vice president-turned-informant Mark Whitacre.What was Mark Whitacre thinking? A rising star at agri-industry giant Archer Daniels Midland(ADM), Whitacre suddenly turns whistleblower.Even as he exposes his companys multi-national price-fixing conspiracy to the FBI, Whitacre envisions himself being hailed as a hero of the common man and handed a promotion.But before all that can happen, the FBI needs evidence, so Whitacre eagerly agrees to wear a wire and carry a hidden tape recorder in his briefcase, imagining himself as a kind of de facto secret agent.Unfortunately for the FBI, their lead witness hasnt been quite so forthcoming about helping himself to the corporate coffers.Whitacres ever-changing account frustrates the agents and threatens the case against ADM as it becomes almost impossible to decipher what is real and what is the product of Whitacres rambling imagination.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highest-ranking corporate whistleblower in U.S.history.Echenwalds book tells a somewhat abnormal informant with calm language, thrilling plot and immersive dialogue.In terms of suspense alone, it can be comparable to any book of le Carr M.The book is full of all kinds of financial related content, and then adapted from real events to strength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piracy itself.It uses suspense to strengthen readers feelings of exposing the conspirators in danger, so that readers can master and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finance, wealth and so on in exploring wonderful stories.It is a book worth reading.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告密者》(The Informant),库尔特·埃痕瓦尔特(Kurt Eichenwald)著,2000年出版(中译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根据一位农业商业巨头的主要证人、副总统出身的线人马克·惠塔克提交的证据,美国政府决定以操纵价格的罪名追捕该公司。埃痕瓦尔特的这本书,以平静的语言、惊险的情节和身临其境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些变态的告密者,单就悬念而言,完全可与勒卡雷(le Carr M英国著名间谍小说家─译注)的任何一本书相媲美。
创设分享环境体验分享快乐 第3篇
一、建立班级分享区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他们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分享意识,造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家园教育不一致的因素等。
《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开展活动。”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为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降低自我中心意识,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为此,我们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分享活动区”,给幼儿与他人分享建立了一个平台。
二、幼儿在“分享活动区”内的表现
“分享活动区”是让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从家里带来和其他幼儿一同分享的。活动区规则是:在别人的同意下,才能玩别人的玩具,且每次只能玩一件。起初,部分幼儿带来的都是比较破旧的、玩坏的玩具,“分享区”并不很受孩子的欢迎。于是教师便买了一些玩具放在“分享区”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慢慢地“分享区”的玩具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了。可是,带来玩具的孩子总是“抢”在第一个玩自己的玩具,还是没有分享的行为。于是教师便让幼儿讨论:大家都想玩对方的玩具该怎么办?孩子们认为可以互相商议,互相交换。教师继续问:“你们商量着玩吗?”“一本书如果两个人看会怎样?”“你是不是有礼貌地说,你的玩具可以给我玩一玩吗?”在孩子接受物质分享的同时,教师还可对幼儿进行精神分享。如用欣喜的口吻赞扬孩子,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快乐、悲伤与愤怒,使他们初步了解感受了分享快乐与悲伤等精神及情感。这样,幼儿的“慷慨”程度就会不断提高。
【情景一】分享区:幼儿A、B各带来了一个玩具,当C在向A苦苦借玩具玩时,B会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说:“我的给你玩。”
【情景二】绘画区:幼儿A跑来对教师说自己的蜡笔少了一个颜色的时候,在绘画区的其他幼儿会主动地对A说:“我有这个颜色,我来借给你用吧!”
【情景三】图书角:略。
此后,许多幼儿逐步学会了恰当的方法和礼貌用语,亲密了很多。如当一名幼儿发现某一幼儿正在苦苦向另一幼儿借一个玩具时,他会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说:“我的给你玩。”这时他们的自发分享行为便产生了。有的孩子不肯分享是怕别人弄坏他的玩具,因此,教师鼓励孩子分享的同时,可提出了几条小建议,“如果别人想用你的玩具,你就说,可以,不过你要小心别弄坏了!’另外,也要提醒自己用完后及时归还。如果碰到几个人都想用一样东西,而这件东西又不属于在场任何一个人的话,要学会轮流享用。”为了公平起见,每人使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教师提出的这些分享小技巧,更有利幼儿愉快地与人分享。这样,就使幼儿的自发分享行为日益明显。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镜头一:凡凡在玩幼儿园新添置的玩具“小汽车”,西西也要玩。凡凡说:“不行,我还没玩够呢!你去玩其他玩具吧!”
镜头二:午饭后阿姨把果盘放在桌上让幼儿自己拿。天天第一个吃完饭拿走最大的一块哈密瓜,最后几位幼儿吃完饭去拿水果时,果盘里只剩下几块很小的哈密瓜。
镜头三:饭后看书时,两名幼儿又争吵了起来。云云:“这本书是我先拿到的!”扬扬:“这本书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要带回家的!”“可是是我先拿到的!我要看!”“不行不行,弄坏了!我妈妈要说我的。”扬扬说完,便把书抢走了。
镜头一的幼儿都有充分的分享意识,却没有分享的行为。他们自己想玩,也明白别人也想玩,但矛盾在于怎样选择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因此,由某些客观因素和自身的心理将“独占”“代替”了分享。而镜头二的幼儿完全没有分享意识,这类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别人分享。镜头三的幼儿的行为是由于家园教育不一致而造成的。生活中我常常能听到扬扬的奶奶对她说:“这个是你妈妈帮你新买的哦,不要给其他小朋友弄坏了!”于是,扬扬经常为了不让小朋友弄坏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别的小朋友玩了。
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是常见的。独生子女环境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很多家长会逗孩子说:“来,给我吃一口。”当孩子举起食物后,家长往往会对孩子说:“你吃吧,我逗你玩呢。”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错误的概念,你是逗我的,当家长真的要与孩子分享时,孩子就会大哭大闹。
读书分享会 第4篇
近jìn日rì,南nán宁nínɡ市shì秀xiù安ān路lù小xiǎo学xué的de“小xiǎo水shui滴dī志zhì愿yuàn服fú务wù队duì”又yòu开kāi始shǐ行xínɡ动dònɡ啦lɑ!这zhè次cì,小xiǎo朋pénɡ友you们men来lái到dào了le社shè区qū,有yǒu的de小xiǎo朋pénɡ友you清qīnɡ理lǐ道dào路lù上shànɡ的de树shù叶yè,有yǒu的de小xiǎo朋pénɡ友you把bǎ运yùn动dònɡ器qì材cái的de每měi一yí个ɡè角jiǎo落luò都dōu仔zǐ仔zǐ细xì细xì擦cā拭shì了le一yí遍biàn。看kàn到dào小xiǎo朋pénɡ友you脸liǎn上shànɡ的de汗hán水shuǐ,社shè区qū居jū民mín们men都dōu竖shù起qǐ了le大dà拇mǔ指zhǐ。小xiǎo小xiǎo水shuǐ滴dī,汇huì聚jù大dà爱ài,小xiǎo朋pénɡ友you们men好hǎo样yànɡ的de!(本刊综合采编 图片来源网络)一yì群qún喜xǐ爱ài阅yuè读dú的de小xiǎo朋pénɡ友you和hé爸bà爸bɑ妈mā妈mɑ一yì起qǐ参cān加jiā了le柳liǔ州zhōu市shì文wén惠huì小xiǎo学xué举jǔ办bàn的de读dú书shū分fēn享xiǎnɡ会huì。老lǎo师shī们men给ɡěi大dà家jiā讲jiǎnɡ述shù了le许xǔ多duō与yǔ家jiā有yǒu关ɡuān的de故ɡù事shi,如rú《猜cāi猜cāi我wǒ有yǒu多duō爱ài你nǐ》《朱zhū家jiā故ɡù事shi》《妈mā妈mɑ你nǐ好hǎo吗mɑ》等děnɡ,小xiǎo朋pénɡ友you们men跟ɡēn着zhe故ɡù事shi的de主zhǔ人rén公ɡōnɡ一yì起qǐ成chénɡ长zhǎnɡ。最zuì后hòu,每měi一yí个ɡè小xiǎo朋pénɡ友you都dōu把bǎ祝zhù福fú写xiě在zài贺hè卡kǎ上shànɡ送sònɡ给ɡěi妈mā妈mɑ,大dà家jiā拥yōnɡ抱bào在zài一yì起qǐ,现xiàn场chǎnɡ一yí片piàn温wēn馨xīn。(本刊综合采编 图片来源网络)
nlc202309081506
正面管教读书分享 第5篇
郭晓敏
“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在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
其实,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书中内容,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红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作为新教师,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真的能够有效的管教孩子吗?怀揣了一丝不解和怀疑,我跟随作者踏上了正面管教之旅。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失去了自我评价和内省的能力,从而逐渐被老师和家长培养成“讨好者”或是“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学生还处在道德观念发展较为低级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不过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书中提到的“积极的暂停”便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冷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想赢得学生的赞同和支持,首先就得冷静下来,任何问题都应该是在心平气和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犯错的学生需要“暂停”下来去冷静地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老师也需要时间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或是动机。严厉的训斥或许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学生却尊重,而且从长期效果来看,也是不奏效的。当然如果想将“暂停”的价值充分利用,还要遵守书中列出的四项指导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告知孩子使用“冷却时间”等心情好转,再在互敬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绝对不能将积极的“暂停”变成消极的生闷气。
用启发引导犯错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还是很听话的,都想要在老师面前当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对。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犯错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加关注于惩罚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犯了错误的学生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得更好。不过,首先我们自己就得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师的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老师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对解决方式更加认同。问学生该怎么做比告诉学生怎么做,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体会到冷静思考的好处之后,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教师读书分享 第6篇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分享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读书分享首先是愉快体验的分享。下面我就简单介绍几本我读过的书,把我的愉快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少年时代,我喜欢读冰心的诗与散文,充满了爱的温馨,这也使得我牢记:要把美好诉诸笔端。
青年时代,我喜欢读杂志《名人传记》,它使我明白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那段艰苦的求学生涯中,很多名人的奋斗故事让我获得了莫大的精神鼓舞。
工作后,我喜欢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那时候学校给老师们每人买了一本,我刚上班,没赶上,就边读边抄。读了又读,常读常新。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部涉及面广而又操作性强的著作,经常拿起来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自己在实践中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行为因为理解偏差而留下了什么遗憾。
女作家林海音在《窃读记》中记述她的国文先生对他们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现在我对自己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很多的时候,我们初次接触一些书,似懂非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仿佛就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开窍了:真是像某某书里说的那样啊,禁不住“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在这里提一位曾经被我误解过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现在再看满大街的幼儿园都在说自己有蒙氏班。当时我听别人说蒙氏研究的是缺陷儿童,后来才推广到正常孩子,年轻时,对此不屑一顾。后来有了孩子,就觉得蒙氏教育与我国孔子的思想在“因材施教”上是比较一致的,而且操作性很强。再看今年的中高考改革正在从关注“冷冰冰的分”向关注“活生生的人”转变,觉得我国的教育真的是从扫盲走向基础进而走向了创新,未来的年轻人一定是像詹天佑所愿“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进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另外,我还得说一说咱们行知的读书活动给我带来的愉快感受,首先是阳光书道实现了我们很多人的童年梦想,让我们返老还童。其次是蒸蒸日上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活动让我经常想起这句话:我们已经上路,梦想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