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自查报告(精选6篇)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自查报告 第1篇
华阴市人民医院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相关文件的要求,参考相关技术指南,我院领导立即组织对各工作环节进行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在10.17日下午我院院长孟保华组织全院职工及院领导在六楼会议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感染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学习。孟院长强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非常严峻,大家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准备,时刻提高警惕性;加强思想、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另外在疾病流行期间在给病人做好诊疗工作的同时,要加强自我防护,做到安全生产。并作了相应的部署,成立埃博拉出血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其次,医务科组织院感科及内三科对预检分诊工作人员的进行培训,完善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要求加强预检分诊人员个人防护,并不定时检查;遇到发热的疑似病例按照流程立即送到发热观察室进行隔离。并立即报告疾控中心,并专车专人送往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对疑似病例的接触物品和场所严格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2014年10月31日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自查报告 第2篇
关于组织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自查报告
市卫生局应急办:
我院在2014年8月中旬接到市局关于做好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通知后,立即做好相关培训及准备工作,现将我院组织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林云平
副组长:王论今 金明周赵奕池 李松华
组员: 严永胜 杨雪雁 邹桦 陈睿 程晓丽 高清波 龚丽花
二、制度建立与运行
医院建立和完善了发热病人的预检分检制度,加强对预分检人员个人防护工作;对肠道门诊及发热门诊工作进行加强,建立隔离场所与消毒工作制度,并定期会同医务科、院感科、门诊部、护理部对其落实工作进行检查。
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及人员培训工作:
医院于8月26日召集内、外、妇、儿、急诊科、门诊部等临床科主任护士长研究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由内科主任邹桦及医务科主任严永胜对全体与会人员进行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以及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的相关培训,并要求加强科内培训工作。对肠道门诊及发热门诊设备药品准备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对相关值班人员自我防护工作进行培训及检查;加强医疗垃圾管理的监控,做好医疗垃圾交接登记、消毒、医疗垃圾暂存间专人负责及管理工作。医院建立针对埃博拉出血热可疑病人的处置工作流程,下发到内科、儿科、急诊科,要求相关人员按规定执行;建立了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转运机制,与市局医政科、市定点医院、120中心保持信息畅通。
景德镇市三三五医院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自查报告 第3篇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个人防护,传染病控制
发现于1976 年的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 dis-ease,EVD)具有高致病性、高传染性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曾多次在非洲中西部暴发流行[1-3]。EVD的病原体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目前已鉴定出5种亚型,导致2014 年疫情的扎伊尔型致死率高达90%,并且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4]。此次疫情暴发导致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该病发现以来的总和,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医疗和公共卫生部门目前仍在通力合作抗击这一烈性传染病,我国也派出多批医务人员远赴塞拉利昂控制疫情蔓延[5-6]。然而,对于埃博拉病毒向世界范围扩散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本院作为安徽省内埃博拉出血热定点收治医院之一,承担区域内人员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确诊病例诊治、转送等任务。在此背景下本院探讨了埃博拉出血热前期防控模式的建立方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以积极应对进一步加大的疫情输入风险。
1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内容
1.1 及时建立完善组织流程预案
在西非地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呈蔓延态势的同时,参照国家《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等规定要求,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105医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应急预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组,下设专家小组、救治小组、防疫小组、应急保障小组及流行病学调查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分工、组织程序等具体内容。各部门领导担任成员,部署全院防控准备工作;专家组由资深专家领衔,其它学科专家参与,指导、鉴别工作。
1.2 制订预案,完善流程
医院相继制订并下发《105医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应急预案》、《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处置流程》、《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上报制度》、《埃博拉出血热防护用品使用规范》、《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感染管理制度》。并在原有制度及流程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流程》、《转运制度》、《发热病人处置流程》,《隔离区域人员出入登记制度》等制度文件,为疫情做好必要的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确保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1.3 分层培训,突出重点
着力提高疫情监测、病例早期识别和重症病人救治能力,医院分层次、分批次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治进行了培训。通过总后远程医学系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使用培训”、“法匹拉韦片使用说明”、“负压隔离转运仓介绍”;借助专家大讲堂对全院科室骨干进行“埃博拉出血热和埃博拉病毒”培训;针对感染科、门急诊、ICU、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感控科、预防保健科、检验科、药剂科等重点科室进行系统的培训,全院科室自行组织、院内网上视频学习“法匹拉韦片使用说明”、“负压隔离转运仓介绍”等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
1.4 明确人员,储备物资
按照《关于明确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军队定点收治医院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依据定点收治医院的基本条件,完善设施设备,落实相关人员和专用物资。除下发物资外医院投入专用资金采购配置相关物品,及时做好必要的药品、试剂、器材等专用物资储备。受领任务后,迅速成立由2批次共20人组成的隔离病区,病区由传染科骨干组成,指定驾驶员和救护车负责病人转运,政治处对一线人员进行思想动员[9-10]。
*≤2人埃博拉出血热确诊或≤10名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患者的物资准备
1.5 畅通渠道,军地协调
收到上级文件后,医院迅速与安徽省卫计委医政处、应急办,合肥市卫生局医政处、疾控中心、120,驻地蜀山区卫生局、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并相继参加了市、区疾控中心组织的有关培训,畅通组织、联络、报告等工作渠道。 医院自主研发的 “手机疫情传报系统”提升预警级别,同时定期登陆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网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实时了解掌握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2 小结和建议
2.1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个人防护
由于病毒的高传染性,一线医护人员接触疑似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其污染物时,务必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院内传染。接触传播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感染。因此,病人若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以及皮肤粘膜出血、咯血、呕血、血尿、便血等典型的感染症状,或患者有疫区接触史应高度警惕并及时上报,标本应当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2.2 配套相关设施,完善技术保障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或疑似患者需配套无负压病房,以及能够承担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转运车辆。 临床样本的诊断需按照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在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开展。病毒培养在BSL-4 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 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 实验室。目前大多数三甲医院尚未配套负压病房、BSL-3 实验室及相关检验设备,在对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的同时,应及时与符合条件的指定单位积极沟通,寻求技术及平台支持。如果疫情进一步发展,可申请上级领导来院指导负压病房的建造和选址等相关事宜。
2.3 关注重点环节,提高反应速度
导医台、发热门诊是最关键的两处窗口,能否及时甄别疑似及确诊患者,关键在于一丝不苟的执行处置流程和防护措施。因此,以上两处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选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政治敏感性,并经过系统性的岗前培训。另外,导医台前要有醒目的海报宣传,告诉就诊人员流行病调查的重要性,尤其要及时告知是否来自疫区及相关人员接触史。如果在院病人中发现疑似患者,本院的“手机疫情传报系统”会及时响应,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自查报告 第4篇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院领导高度重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及救治小组,要求医院各部门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做好防控应对准备,做到“人员、物资、技术”三落实,对可能发生的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强,不能掉以轻心,要不断完善埃博拉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提高防控处置技术水平,确保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时能够科学应对,科学处置,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严抓源头,加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1、建立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应急预案,明确了各自的职责。
2、门诊各临床科室:加强了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监测,可疑病人要及时隔离、治疗、转诊、报告,并采样送检。加强了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筛查工作,完善了发热呼吸道病例预检分诊制度,加强来至疫区人员、近期到过疫区人员等高危人群监测,主动排查疑似病例,做好疫情风险评估。
3、公共卫生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了与疾控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强化了病例监测及报告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
4、积极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培训。我院已在8月26日对全院医护人员及辖区内村卫生室人员进行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的培训,包括病例发现、排查、报告、患者转诊、采集标本运输、个人防护等。
5、院感科建立了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用品规范、尸体处置流程及废物处置工作流程并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6、、做好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等准备工作,加强了临床救治、防护装备的准备等工作。
三、开展了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总结 第5篇
为加强应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认知及防控工作,于二0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组织开展了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会议。根据本医院培训计划对我院全院医务人员及村卫生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现将培训总结如下:
就目前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要切实提高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认识;埃博拉出血热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 50%-90%。与感染者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如唾液,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基本途径。但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也不会通过偶然的接触传 播。它通过患者的分泌物如呕吐物,腹泻物或血液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它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汗液和眼泪传播。由于只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被病毒传染的主要是负责照顾患者的医护人员,以及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另一种感染的方式是处理尸体时的家庭成员,还有吃果蝠、羚羊或其他可能感染病毒动物的人。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后的潜伏期为 2-21 天,大多数患者在感染 8-9 天后病情危重。一旦被感染,患者在 1-2 天内出现症状。临床患者可出现高热、头痛、喉咙痛、关节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之出现严重呕吐、腹泻。可在 24-48 小时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减少症,从而导致鼻腔或口腔内出血,伴随皮肤出血性水泡。在 3-5 天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 管内凝血,伴随明显的体液流失。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 2 到 21 天。目前无有效疫苗,发现可疑患者应立即隔离。
二、要认真落实相关的防控措施;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发现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认病例时,应当及时上报院领导,院领导向县卫生行政部门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相关信息。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 24 小时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县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三、要切实做好与疫情相关的各项宣传工作,加强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强调了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临床诊断要点,让院内医务人员掌握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定义,概况以及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诊断治疗和消毒隔离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基本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意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方案 第6篇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方案
为提高我院应对传染病暴发的防范意识和应急水平,检验处置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针对2014年非洲地区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暴发,落实国家卫计委和各级医疗卫生组织的防控要求,通过前期的理论培训,我院决定组织模拟疑似埃博拉出血热病人处置应急演练,特制定本方案。
一、演练目的
1、检验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通过演练,进一步完善防控预案,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达到依法、科学、规范的诊治、转诊已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目的。
2、检验应急组织协调能力。
3、检验专业人员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二、组织领导
(一)组织指挥:医院应急演练工作领导小组 总 指 挥:马会兰
副总指挥:马德鑫
成员:张开欣
高
瑛
孙新军
来永广
杨金玲
伊恕嵘
刘雪梅
张秀贵
张守旗
战玉芳
盛广全
李凌云
董凌岱
唐
明
马俊刚
刘朋飞
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处理的组织指挥,组织协调演练的步骤与进度。
(二)医疗救治专家组
组
长:马德鑫
副组长:张开欣
成员:伊恕嵘
李竹林
赵文华
吕明良
张乃春
周文达
来永广
杨金玲
孙佳文
陈春芬
曹宗标
刘雪梅
李凌云
薛德奎
按照医院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组织专家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进行会诊,并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三)传染病防控管理组 组
长:刘雪梅 副组长:张秀贵
组
员:薛常喜
孟庆菊
李建华
张培培
严加英 负责组织开展院内感染控制、消毒以及疫情网络上报工作。
(四)后勤保障小组 组
长:孙新军
组
员:战玉芳
唐
明
井庆福
厉建国
张守旗
杨兴勇
马俊刚
负责应急演练药品、器械、设备、车辆、通讯和防护物资的分配。
(五)信息管理组
组
长:来永广 副组长:杨金玲 成员:科室相关人员
负责救治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汇总。
三、演练的时间及地点
2014年10月14日上8:00,莒县人民医院门诊楼、西院区感染科病房楼
四、演练内容
1、诊断救治能力。
2、个人防护能力。
3、卫生应急救援、防止疫情扩散能力。
五、演练脚本
莒县人民医院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脚本
(2014-10-14)
为做好我院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根据各级防控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编制本演练脚本。
一、【背景设置】
患者程某,男,32岁,从事海外打工,10月13日,患者从几内亚出国归来后出现发热、极度乏力、结膜充血、咽痛、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于10月14日8时,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体温筛查为39.8℃;门诊预检分诊护士询问流行病学史,确认有疫区工作史后,为患者佩戴外科防护口罩,并引领至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医生立即进行诊治,查体:T:39.70℃
P:100次/分
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口唇红润,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粗,右肺可 闻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腹平软,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上肢肩部散见麻疹样皮疹。血常规示:WBC:3.6×109/L,N:53%,L:35%,Hb 110 g/L,PLT:131×109/L。以“重症肺炎”收入院,感染疾病科主任会诊,进一步检查血液生化,凝血五项:PT:19.5s、APTT:44.9 s、TT:22.7 s、FIB:4.2 g/L、INR:2.57。C反应蛋白:183mg/L。对症给予头孢他定、阿奇霉素、鱼腥草抗感染,补液等治疗,体温仍持续39℃以上。根据患者主诉和临床表现,感染疾病专家组分析高度怀疑病人可能感染“埃博拉出血热”。
二、演练设定
整个演练过程包括序幕、场景演练(场景一,预检分诊病例出现,规范分诊;场景二,发热门诊,符合监测病例,初诊转送病人;场景三,感染科按照诊疗方案接诊病人,同时按照程序报告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病源;第四场景,疑难危重救治组织专家会诊;第五场景,专家点评,领导讲话。
演练时间:上午8:00----10:00。
三、场地设置
(一)演练地点
莒县人民医院门诊楼、西院区感染科病房楼。演练现场设指挥台、演练区、观摩区。
主席台设置:在演练现场前方设主席台,主席台上悬挂:“莒县人民医院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会标,相关领导指挥台就座。
演练区设置,在演练现场六个:
1、莒县人民医院门诊预检分 诊台(预检分诊发现病人,询问病史(是否到过疫区),给病人戴防护口罩护送到发热门诊);
2、莒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接诊医师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诊疗指南询问病史,测体温,查体,“陪检胸透”初步确诊疑似病例,电话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院办公室或应急办),公共卫生科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莒县人民发热门诊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请求协助处置;
3、120救护车规范运送病人到西院区,与疑似病人接触的所有工作人员按埃博拉出血热防护及处置;
4、120车到西院区后,感染科按照方案诊治,科主任对疑难危重病人组织全院会诊,会诊初步诊断为“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
5、专家点评,领导讲话。
(二)参加演练部门:门诊部、发热门诊、120、感染科、医务科、应急办、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公共卫生科、市场部、药械、总务、保卫科。
四、演练内容
(一)序幕(8:10分)
由演练总指挥马会兰院长介绍演练背景,演练场设置,出席领导,演练指挥人员和各参加演练单位人员情况。
【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请到指定区域就坐,演练马上开始。” 莒县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前进行埃博拉出血热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参加这次演练的领导有马会兰院长、马德鑫院长、应急办、公共卫生科、医疗、护理、院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室有门诊部、发热门诊、120、感染科、医务科、应急办、感染管理科、公共卫生科、宣传科、药械总务、保卫科等。此次演练,以设定城阳镇韩家菜园村民程某,男,32岁,从事海外打工,2014年10月13日,患者从几内亚出国归来后出现发热、极度乏力、结膜充血、咽痛、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于10月14日8时,遂到我院门诊就诊。初步确诊为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为背景,组织开展卫生应急救援、防止疫情扩散演练。演练共设置6个场景:场景一,预检分诊病例出现,规范分诊;场景二,发热门诊发现符合监测病例,上报医院相关科室;场景三,120救护车转送病人至西院区感染科;场景四,感染科医师接诊病人,科主任组织全院专家会诊、流行病学调查病源;场景五,专家点评,领导讲话三个部分。
(二)演练开始 1.演练准备: 时间:8:10分
副总指挥马德鑫:“报告总指挥,莒县人民医院埃博拉出血热应急处置演练’各项工作准备就绪,请指示。”
总指挥马会兰:“演练开始!” 副总指挥马德鑫:“是。” 场景一(发现疫情)
时间:8:10——8:20分
场景设置:第一场景预检分诊病例出现,规范分诊 1、2014年10月14日8:10分,1中年男性“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来我院就诊。门诊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体温筛查、询问病史及疫区生活史,为患者佩戴外科防护口罩,然后将患者从预检分诊处引领至发热门诊,并电话通 知发热门诊。
场景二
2、莒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
1、在发热门诊诊室内,发热门诊护士身着隔离衣,戴医用防护口罩做好病人交接,测体温,接诊医师身着隔离衣,带医用防护口罩,询问流行病学史,并做好病人基本信息登记,详细询问现病史,查体,并开具辅助检查报告单。发热门诊护士采血,急查血常规;放射技师进行床旁X光检查。
2、发热门诊医生分析检查结果,并向感染疾病科主任汇报病情,初步确诊疑似病例,电话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
3、公共卫生科电话上报分管院长马会兰,分管院长马会兰报告李良增院长,李院长指示应急办启动《莒县人民医院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案》。
场景三: 120急救医护人员在对病人病情和转运安全性进行现场评估后,迅速做好三级防护转运病人到西院区感染科,提前电话沟通告知感染科做好接诊准备。途中,急救人员利用车载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体征监护与支持。到达隔离病区,急救人员与病区接诊人员完成转诊交接,对病人实施救治。转运结束后,急救人员按流程脱摘防护用品、进行卫生处置,并对救护车、车内物品以及医疗用品、医疗废弃物等进行清洗消毒。
场景四:120车到西院区后,感染科按照方案诊治,科主任对疑难危重病人组织全院会诊,院内专家组在感染科会诊室内进行会诊,会诊初步诊断为“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 会诊建议:给予对症救治措施,先隔离治疗,并由会诊专家签字。感染科医师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公共卫生科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公共卫生科相应指导。场景五:
1.专家点评:由医务科、公共卫生科、院感科、护理部分别总结评估本次演练,对应急指挥系统的效能进行评价。
2.领导讲话:由院长做总结讲话,并宣布演练结束。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四日
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相关知识:
1、医院要对该病例(程某)进行报告吗?为什么?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2、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患者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第10病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在病程第5-7 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非重症者,发病后两周内恢复。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 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3、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是什么?医务人员怎样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是:接触所有患者时均应当戴外科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等措施。接触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 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3)对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4)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5)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6)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防止被刺伤。
(7)患者用后的每个医疗器械、器具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清洁与消毒。附: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附: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一、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二、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三、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一、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日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二、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