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精选8篇)
安全监测论文 第1篇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材料特性、水库调度等)、时间跨度大(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3.1监测范围和内容
规范[4][5]规定“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它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众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坝就是由于库区发生大滑坡引起了溃坝;1961年3月6日,我国柘溪水电厂首次蓄水时,在大坝上游右岸1.55km处也曾发生大滑坡;佐齐尔拱坝1978年12月份发现拱冠向上游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离坝1.5km的地方在比坝低320m处开挖了一条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见,关系大坝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围大,包括的内容多,如泄洪设备及电源的可靠性、梯级水库的运行及大坝安全状况、下游冲刷及上游淤积、周边范围内大的施工特别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及失事后果等进行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大坝安全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直至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不仅是坝体结构及地质状况,还应包括辅助机电设备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坝安全监测的针对性
大坝安全监测是针对具体大坝的具体时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时间上的针对性。
由于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是大坝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在前一个阶段监测的重点应是设计参数的复核和施工质量的检验,而后者则应是针对材料老化[7]和设计复核进行。
大坝的破坏机理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关键是原型破坏试验作不了,因此,加强对溃坝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关键数据;
(2)空间结构上的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坝址、坝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薄拱坝坝肩的稳定、破碎地基及深覆盖层上筑坝的基础处理及防渗、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积、库岸高边坡的稳定等。由于总体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雾有可能引起跳闸等问题,应注意对雾化的监测和汛期对备用电源的检查等。再者,大坝监测应和大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互相补充,特别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结构、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时发现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运行遇到不利工况时,大坝安全监测理应成为检验设计、施工及运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大坝安全创造条件。
3.3监测手段和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4],笔者认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分不开的。前者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便作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6],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仪器监测分不开的另一条原因是由于大坝的特殊性和目前仪器监测的水平所决定的。大坝边界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的非线性(特别是土石坝),从而使监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仪器监测还只能作到“点(小范围)监测”,如测缝计只能发现通过测点的裂(接)缝开度的变化,而不能发现测点以外裂(接)缝开度的变化;变形(渗流)测点监测到的是坝体(基)综合反应,因而难以进行具体情况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监测手段和方法必须多样化,即将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4][5]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监测结合起来,如将传统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同面波法、彩色电视、超声波、CT、水质分析等结合起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种真正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光纤测量系统即将面世,水科院、国电公司成都院等单位已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峡作过试验。该系统将光纤既作为传感部件,又作为信号传输部件埋设于坝体中,使每一根光纤成为大坝的神经,感受大坝性态的变化并具体定位,从而使监测走向立体和全方位。
目前,自动化系统还存在费用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监测项目不全、安装调试困难、实时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一种费用低、安装调试简单、易维护、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测、实时性高的系统才是发展方向。同时,监测方法、监测量的变化(如由标量到矢量、由数值分析到图象分析)必将导致分析方法的变化。
3.4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人们总是将观测资料交由专职单位去分析,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坝性态和进行最优的运行调度。同时,一般单位的资料分析总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缺乏与具体大坝的联系及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的比较,也不利于监测技术的提高。近期,一些单位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直接将监测资料(如库水位、温度、应力、扬压力等)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对照起来用于坝体强度及稳定校核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部分监测项目数据的自动采集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单凭监控指标来判别大坝安全是不完善的,因为目前的监控指标主要依靠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前者人为因素大,后者由于计算理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假定,误差也较大,实际应用也值得商榷。如对于土石坝,当上游库水位骤降时测压管水位不会超过监控指标,但此时上游坝体有可能失稳。我国自1987年开始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鉴定),是对大坝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已得到广大科技人员认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据设计复核、坝基隐患、坝体稳定、泄洪消能、库区淤积及近坝库岸滑坡等方面对大坝安全进行评价。因此,大坝安全评估软件应与大坝安全定检内容相适应,应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监测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大坝安全作为约束条件,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才能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要。
最近,国家防总在建立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将大坝安全监测(工情监测)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从而突出水库运行以效益为中心,大坝安全是约束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大坝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试想:如果大坝某些性态异常或闸门起闭机损坏,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况,如何在洪水到来时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运行也会影响大坝安全,如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与不正确的运行方式有关;碧口大坝1995年也因泥沙淤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排沙洞口淤堵,威胁了电站安全。故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确保大坝安全,必须尽可能将流域水情、梯级水库调度情况及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和本水库运行调度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均有巡测和选测功能,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设置自动进行巡测、在线诊断、自动报警是对系统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测值超差均由于自动化系统本身引起,故笔者建议在数据采集软件中应增如下功能:即当某测值或其变化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时,系统应立即对该测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自动加密测次,以方便系统维护和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大坝安全监测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走向网络化、智能化,采用网络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全国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是时代的要求。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坝安全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处理、结论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工程效益。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大坝安全监测范围空间上应包括梯级水库;时间上应从设计开始。大坝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洪及机电设备;
(2)大坝安全监测应与气象、水情、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务;
(3)大坝安全监测应将大坝安全评估与设计标准、设计参数(如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等指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
(4)大坝安全监测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保大坝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的原理与应用[M]碧旖颍禾旖蚩蒲Ъ际醭霭嫔纾1992豹
[2]邢林声.纪村混凝土坝基红层的恶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9).
[3]邢林声,方榴声.陈村拱坝下游坝面105m高程附近水平裂缝的性态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4).
[4]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5]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6]谢向文.黄河下游堤防隐患探测技术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4):20-24.
[7]王黎.荆江分洪区南闸混凝土建筑物质量检测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00,(4):24-27.
安全监测论文 第2篇
摘要:本文结合佛山电视台播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经验,针对系统结构日趋复杂、业务模式更新变化的实际,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改进和提高安全播出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安全播出;智能监控;信号监测体系
在传统的播控系统设计中,为了保证安全播出,一般都采用高可靠性的设备,多重备份的策略,在设计上采用了很多的冗余措施和方便的手段。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播控系统已经成为全台网框架下的子系统。整个系统发生了如下的变化:结构日趋复杂,业务流程改变,工作模式变化。那么如何操作管理和维护规模如此庞大的系统设备?如何对系统故障做到快速准确的反应?能否以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代替繁杂而效率低下的人工操作?这些都是在全台网背景下对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需要电视播控工作者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建立完善的设备监控网络
播控系统从手动到自动,从盘带结合发展到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如今,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用的设备包括视频服务器、矩阵、切换台、各种机箱板卡和存储设备,以及各类工作站和服务器等。不同品牌、不同类型、数量众多的系统设备,平时的.管理维护是很大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设备监控平台,集中管理,是确保安全播出的重要手段。利用设备监控网络,不仅可以对关键设备的工作状态实时监控,而且能够对播控系统中个工作站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工作状态及内容进行监控,以便系统维护人员随时了解系统的工作状态。在监控管理中心可以很方便地了解设备的机箱温度、电源状态、风扇状态。数字硬盘自动播出系统录播节目采用硬盘为存储介质,集中管理,兼顾直播的功能。这一系统具有灵活的系统结构,能提高整个系统的可操作性,实现了控制上的网络化,既可以将播出文件统一处理,又可以使同一节目在不同频道上同时播出,真正意义上共享了设备及节目资源,同时兼顾应急磁带备播,应急完全磁带播出的功能。目前佛山台的播出服务器和二级存储的磁盘阵列都是选用raid5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存储。raid5只允许在一个阵列当中坏一块硬盘而确保数据不会丢失,假如一个阵列中有两块硬盘同时损坏,那么就意味着存储在raid5阵列当中的所有数据将会全部丢失。因此对播出服提升播出安全质量的监测技术□谭景贤摘要:本文结合佛山电视台播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经验,针对系统结构日趋复杂、业务模式更新变化的实际,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改进和提高安全播出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关键词:安全播出;智能监控;信号监测体系务器和二级存储的硬盘监控也同为重要。部件(板卡)有否错误报警,设备通讯状态等信息,通过对设备状态的了解,可以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防。当某个设备出现错误时,监控系统会自动对故障进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报告故障设备的物理位置,从而帮助技术人员快速应急并正确处理。通过详细的故障日志信息,还可以帮助系统维护人员对复杂故障问题进行事后分析和排查。图1是Harris机箱板卡监控画面,显示该机箱板卡的工作情况,绿色表示工作正常,红色表示工作非正常,另外红色区域表示机箱内板卡工作非正常情况下的日志记录并给予报警指示。智能设备监控系统的原理是基于SNMP协议(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现在许多设备都基于SNMP协议,以实现远程管理,利用成熟的设备监控模块即可容易实现。设备监控的要点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以利于用户快速发现,快速定位,快速排除故障。例如以设备的具体摆放位置为基础的物理结构显示方式,可以让维护人员迅速找到故障设备。而以与播控系统结构完全匹配的逻辑结构显示方式,又可以方便系统维护人员很快地了解出现问题的设备是什么,会对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设计简明直观的用户界面和可实现智能策划定义设备监控系统,可以提升现代播控系统架构下的安全播出水平。
二、构建全面的信号监测体系
安全监测论文 第3篇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 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的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核技术应用自身存在不安全因素,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核能生产与医学中X射线的应用等, 产生的电离辐射对人体有着某些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因此, 需要针对辐射工作者, 制定辐射预防与控制措施, 切实保障辐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1 辐射的概述
能量以波或次原子粒子移动的型态传送称之为辐射, 主要指辐射能量由放射源向外所有方向呈直线的放射。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其中, 能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称为电离辐射, 如能量大于10e V的X射线、γ射线、β射线、α射线、中子等;不能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称为非电离辐射, 也叫作电磁辐射, 如能量小于10e V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1]。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接触的各类电子产品都会产生电磁辐射, 如手机、电脑、各种电器, 可以说无处不在, 但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而核技术应用过程中, 公众与辐射工作者受到电离辐射的剂量一旦超过了规定的剂量限值, 就会伤害到其身体健康, 因此, 近年来, 电离辐射监测与防护逐渐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2 辐射对于人们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当人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 其组织和器官出现功能或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之为辐射生物效应, 而人体组织中的吸收剂量会直接决定这着这种效应程度与性质。在机体吸收辐射能量开始一直到发生生物效应, 或者是到机体死亡或者是损伤, 需要经历各种性质变化, 主要包含结构变化、分子水平变化、代谢变化以及细胞功能变化, 同时包含系统、集体组织与器官之间的互相变化, 整个变化过程相对复杂。简言之, 不管整个过程如何变化, 最终都会伤害到人体的健康, 尤其是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受损程度最严重。
3 基本辐射防护与辐射环境的监测基本方法
通常情况下, 电离辐射对于人体的照射包含内照射与外照射两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 外照射是指放射源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 一般是指受到X射线、β射线、γ射线以及中子束的照射所引起的;而内照射时指一些进入人体中放射性的核素, 对人体产生的照射, 一般是由于人们吸入、食入或通过皮肤表面及伤口接触造成渗入了放射性的核素所致。对于不同的照射方式, 其基本辐射防护措施也不相同。外照射的防护措施主要采取时间、距离、物质屏蔽三种防护以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外照射;对于内照射则采取包容、封闭、净化、稀释的措施以减少放射性核素的进入和加快排出。而对于辐射环境的监测而言, 目前出台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61-2001) 主要是通过国家环境的保护局所提出的标准, 这个标准对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辐射环境的质量监测、废弃物的处理、污染源的监测、辐射设施的退役以及放射物质的安全运输等进行了确定, 同时还对监测报告内容和编写格式进行规定。
4 辐射防护与监测
辐射的防护监测概念主要指为了控制、估算工作人员、公众所受辐射和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而进行测量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群众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2]。辐射的防护目的就是确保工作人员、群众可以在安全环境中生活、工作, 而环境安全性监测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监测, 通常情况下, 辐射防护与监测对象主要包含环境监测与人员监测两个部分。而监测领域主要包含四个, 环境监测、个人剂量的监测工作的场所监测以及流出物的监测;辐射的防护监测实施主要包含制定监测方案、进行现场测量与采样、对监测点进行定位、处理数据以及评价结果等。此外, 在监测的方案中, 需要对质量保证的措施、监测的对象、监测的仪器、监测的点位以及监测的周期进行明确, 其中, 质量的保证措施在辐射防护的监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主要强调:相关监测人员只有获得上岗证以后才可以正式入职, 同时定期将监测仪器送到计量部门进行检定, 然后建立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体系,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 还应按照不同监测项目与对象选择相关监测的仪器。
5 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辐射监测防护
(1) 辐射监测技术人员进行辐射监测工作时, 在不影响监测工作的情况下通过辐射防护基本措施要尽可能降低辐射的危害。
(2) 在工作的过程中, 如果发生事故或者是发现异常的情况, 需要及时报告给应急响应组织负责人进行处理, 以此保证处置与处理的安全性。
(3) 每年都要坚持对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职业健康进行体检, 并且应到经卫生批准的卫生机构实施检查, 同时构建职业健康的保护档案, 然后根据规定期限进行保存[3]。
(4) 按规定定期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进行监测, 同时进行预防与控制。
(5) 个人健康的检查资料、实验室的沾染测量与个人剂量的监测需要及时进行整理并归档, 严格根据《档案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6) 加强辐射监测技术人员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提高辐射防护意识, 使辐射防护最优化。
(7) 强化辐射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准备与演练, 当发生辐射环境安全事故时能够快速做好应急准备工作[4]。
(8) 电离辐射监测及防护: (1) 制定监测方案, 在开展电离辐射监测工作前, 根据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 以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2) 准备工作, 按照监测方案选取相应的监测仪器, 检查仪器是否工作正常以及准备相关工具, 减少在工作现场的时间; (3) 防护用品准备, 根据工作内容准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并合理使用, 以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4) 监测技术人员在监测过程中, 熟练操作监测仪器, 尽可能减少照射时间; (5) 当手、皮肤、衣服、鞋袜受到污染时, 应及时清洗, 尽可能清洗到本底水平; (6) 当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超过剂量限值时, 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调整, 尽可能保护辐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7) 在监测较强的辐射源时, 需要注意从远到近渐渐地接近相关辐射源, 防止强辐射源伤害到人体健康; (8) 在监测不明的放射源时, 需要应用伽玛的剂量率实施初测, 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密封的测量, 防止辐射物质伤害到监测人员。
6 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辐射工作会严重威胁到群众与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因此, 需要相关人员深入分析辐射监测与防护措施, 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 保证群众与辐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摘要:在辐射环境监测中, 为控制与预防辐射的危害, 需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以确保辐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与安全。尤其是辐射监测技术人员在监测过程中, 经常会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 因此, 需要高度重视辐射危害的预防, 尽可能保证这些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本文陈述了辐射的定义, 探讨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给出辐射预防控制的对策, 以期保证辐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
关键词:辐射,辐射监测,辐射防护
参考文献
[1]《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手册》.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2.
[2]《辐射安全手册精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曹璐璐.浅谈辐射工作人员辐射监测防护及废弃物处理[J].科技风, 2015, 13 (11) :23~26.
加强水质监测 确保供水安全 第4篇
前言
随着水资源短缺的日益严重和水环境污染的加剧,本地区供水水质安全已经受到一定的威胁,水质安全既关系到广大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又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本地区供水水质安全现状
对本地区近10年来水质情况的调查和现场检测,通过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并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本地区供水水质现状进行的评价分析结果如下:
(1)总体状况尚好,但不同的水源地和不同季节之间有较大差别。
(2)虽然浑浊度、余氯、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4项重点指标合格率相当高,已经基本达到100%的合格率,但还有提升的空间,在这点上我们也应该努力。
(3)从总体上来评价本地区供水对保障饮用者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尚无以饮用水为媒介引起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事故,但偶尔会发生局部水质浑浊,有异味等现象。
2、水质安全面临的挑战
2.1水资源短缺与过量开发
水资源是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基础,水资源短缺和过量开采对本地区水质安全已构成潜在威胁。
2.2水环境受到污染
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水源受到威胁,水源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氨态氮,挥发酚等。有的水源周边环境设置不科学,河水源时常受到排放工业废水的影响。
2.3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微污染水源的处理工艺
本地区所采用的饮用水净化方法基本为传统水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和消毒,其仅适用于处理未受到污染的天然水源水,难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氨态氮,挥发酚等溶解性污染物,不适用于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地下和地面水源水的处理。
2.4输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及消毒的自来水在管网输送和水池(箱)蓄贮过程中,由于外界污染物的进入和内部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滋生等造成二次污染。本地区供水管网覆盖面大,一些地区由于水的停留时间长,并采用二次加压方式供水,二次污染的机会大。调查表明在管网末梢和经蓄水池(箱)后的用水端处水质较出厂水合格率下降10%~50%,卫生学指标,感官性状指标都有所下降,余氯量过大而导致氯臭味不合格率为15%~26%,从而使原本合格的水成为不合格水或优质水的品质在相当程度上有所降低。
3、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3.1有机污染物质
据报道采用现有的检测分析技术,可检测出饮用水中有756种有机物,其中20种为致癌物、23种为可疑致癌物、18种为促癌物、56种为致突变物、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的使用、塑料、树脂、洗涤剂等类似于生物激素的化学物质会破坏生物的激素水平,造成生物体内分泌紊乱,发生神经系统障碍和各种畸形等疾病。而常规工艺对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水中有机物数量,尤其是毒性污染物的数量在处理前后变化不大。
3.2有害消毒副产物
本地区的自来水有些还是采用加氯消毒方法,虽然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起到消毒的作用,但也会产生有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THMs)和卤代乙酸(HAAs)等,它们大多是致癌物或是诱变剂,在浓度较高时有毒性。
3.3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仍是供水水质安全保障最基础和最敏感的问题。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有3类:即细菌、病毒、寄生虫。经饮用水引起的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infection disease)主要有霍乱、伤寒、胃肠炎、肝炎等。本地区尚无由饮用水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但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对水质安全造成威胁。
3.4铁、锰物质
水中铁、锰超标不单会使水产生铁锈味、涩味、浊渡大、细菌大量繁殖,而当加氯后会使水变成棕褐色,污染衣物和设备。铁、锰氧化物在管道内游移沉淀,使管道结垢腐蚀堵塞严重,还严重影响水的感官性状指标。
3.5氨氮污染物
尽管氨氮本身对人体影响很小,但水中氨氮会影响净水工艺,影响有机物和锰的去除,与氯反应生成氯化氢,会有助于滋生藻类,影响水感官性状。
4、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对策与措施
4.1加强水污染控制,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厂等地要远离水源地。本地区水源的补给水为河水,由于近年来的工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使水质日益恶化,水中亚硝酸盐氮、氨氮严重超标,水质浑浊、恶臭、滋生病原微生物,使得水源水质受到威胁,呼吁政府加大对补给水源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防止河水恶化趋势。
4.2采用先进适用的水处理技术,采用先进、适用的给水处理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替代传统工艺技术,对设备进行改造,强化管理等技术措施。
(1)氯气预氧化法
对水源进行预处理,去除或降低有机污染物,由于地表水中的悬浮物和胶态杂质含量较多尤其到了夏、秋季,水中藻类等大量繁殖,使水的腥臭味增大,同时在管道和构筑物上也生长大量藻类,采用预加氯对源水中藻类的去除起着重要的作用。
(2)强化混凝法
当水中有机物较多时,向水中投加过量的混凝剂和助凝剂,控制最佳混凝条件,提高去除常规处理中的有机物。
(3)水体有异味、浊度大,在现有条件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水质
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清洗管道及小区加压泵站的水池。
②对陈旧老化的管网进行改造,采用防止污染的卫生材料建造水池、管网、防锈垢。
③在水质监测中心、公司调度、泵站和管网末梢检测点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下对水质进行连续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为公司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提供改进方法和可行性报告并着手落实。
(4)加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有四种卤代乙酸,尤其是经预氯化消毒后的水对水质安全的不利影响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公司在这方面还没有进行监测,今后在有毒有害副产品的检测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5)引用水常规处理工艺以后的深度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质,该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生物接触氧化、紫外线消毒、膜技术等。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目前尚未采用。
4.3控制输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从水源到用水点,不论是水源保护还是净水工艺,管网输送还是蓄贮加压都应进行全程质量控制,防止二次污染,具体措施如下:
(1)采用防污染的输水和配水管材,淘汰混凝土管和冷镀锌钢管等易溶解出污染物和产生锈垢的管材。
(2)采用防污染的二次供水设施,改进蓄贮水池(箱)的工艺结构,保证水的流动性,防止微生物滋生,采用防止污染卫生材质建造水池防锈垢。二次加压系统采用微机变频调速水泵装置,省去高位水池,减少一次污染机会。
(3)必要时采用二次净水措施,来保证水质。
4.4建立供水水质安全监测体系并提高水质检测
水平建立健全并完善供水水质安全监测体系,目的在于对供水企业监督管理的同时给有关部门及时准确提供各个供水环节的水质信息,为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做出准确预警并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水质检测部门和供水企业应在媒体上定期公布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以便让消费者知情。
通過上述分析,最后我想说水质安全关乎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水务人,我们要尽心尽责让大家用上优质的水!
参考文献:
[1]柯以侃,董慧茹.分析化学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安全监测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电源电站;施工期;安全监测;缅甸
1工程概况
缅甸密松其培电源电站为引水式水电站,工程由重力式大坝、发电引水系统和电站厂房等组成。大坝正常蓄水位740m,最大坝高47.5m,坝址多年平均流量40.1m3/s,电站装机容量99MW。坝址区两岸山体宽厚,地形陡峻,坡度约30°~50°,左、右岸坡顶高程大于1000m,相对高差大于300m,呈“V”型河谷,大小冲沟发育。坝址区岩体受河流切割影响,卸荷裂隙发育,育有4处危岩体。导流洞布置在左岸,洞长264.42m,断面型式为城门洞形,断面尺寸为4m×5m(宽×高),主要为三类围岩。导流洞进口处育有2号危岩体。引水洞布置在左岸,洞长约11.22km,断面型式为马蹄形,断面尺寸4.15m×3.90m~5.3m×5.2m(高×宽),主要为三类围岩。本项目监测包括施工期安全监测和永久监测。施工期安全监测重点部位主要包括大坝边坡变形监测,导流洞、引水洞洞室收敛变形监测,导流洞进口2号危岩体收敛变形监测,具体监测项目及工程量见表1。
2监测仪器的埋设及监测方法
2.1大坝边坡变形监测仪器的埋设及监测方法
大坝左右岸边坡变形监测共埋设7个监测墩,J1-J4布置在右岸El.783,El.793,El.803,El.813m各级马道,J5-J7布置在左岸El.805,El.790,El.775m各级马道。JB1,JB2基准监测墩布置在管理营地及左岸上坝公路。平面控制基准点、工作基准点建造具有强制归心标盘的混凝土标墩,墩顶部均埋设不锈钢标盘。监测基点进行校测后,采用边角前方交会,用监测基点对监测点进行监测,角度监测六个测回,距离正倒镜各监测2次,然后根据规范,记录各次监测值,分析监测点位移趋势以及位移量。监测周期:1次/10d~1次/1月,汛期应适当加密监测。
2.2引水洞、导流洞洞室及2号危岩体仪器的埋设及监测方法
根据引水洞洞身围岩的分类及围岩的实际分布情况,开挖时布置了16个监测断面,桩号分别为0+20.00,0+7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400.00,0+500.00,0+610.00,0+700.00,0+800.00,0+900.00,0+1000.00,0+1100.00,0+1200.00,0+1230.00m。根据导流洞洞身围岩的分类及围岩的实际分布情况,开挖时布置了3个变形监测断面,桩号分别为0+050.00、0+285.00、0+272.00m。引水洞、导流洞洞室变形监测埋设方法见图1……引水洞、导流洞洞室变形监测计算方法如下:△C=Lc-Lct,Lc=(a)2+b2-c2/2a,Lct=(a)2t+b2t-c2t/2at(1)△B=Lb-Lbt,Lh=a-Lc,Lbt=at-Lct(2)△A=h-ht,h=c2-L2b,ht=c2t-L2bt(3)式中:△A,△B,△C——A,B,C测点的位移,mm;a,at——B,C两测点基线初始长度的基准值和t时刻的测值,mm;b,bt——A,C两测点基线初始长度的基准值和t时刻的测值,mm;c,ct——A,B两测点基线初始长度的基准值和t时刻的测值,mm;Lb——B,D两点初始长度值,mm;Lbt——Bt,D两点t时刻的长度值,mm;Lc——C,D两点初始长度值,mm;Lct——Ct,D两点t时刻的长度值,mm;h——A,D两点初始长度值,mm;ht——At,D两点t时刻的长度值,mm。收敛变形监测使用仪器为JSSA30型数显收敛计。收敛值主要由收敛桩及收敛钢尺联合进行监测。收敛桩为铁制金属膨胀钩,布置在围岩上,待水泥砂浆达到强度后,进行原始数据采集作为该断面收敛监测的初始值,随后按频次监测要求进行正常监测。导流洞进口EL747m以上正面边坡布置1个监测断面,桩号0+029.50,EL.760.202m;左侧边坡2号危岩体布置了3个监测断面,分别为桩号0+009.22,EL.750.293m,桩号0+028.40,EL.764.507m,桩号0+029.10,EL.770.435m。边坡及2号危岩体采用相对位移法进行变形监测。
3监测与成果分析
3.1大坝边坡变形监测与成果分析
自06月12日来,项目部对左右岸边坡5个变形监测点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监测,各点变化趋势图均已得出,以J4点为例,形变如图2。图2中,X值方向为坝轴线方向,Y值方向为垂直与坝轴线方向,Z表示高程。206月12日X,Y,Z对应的刻度值5,10,15表示3个量的初始值,后续每个监测日X,Y,Z对应的刻度值与初始值比较得出形变量。由J1~J5数据形变量趋势分析,各点平面位置相对初始值最大校差为5mm;各点高程位置相对初始值最大校差为4.6mm。大坝所有监测数据最大校差小于5mm,其校差可视为监测误差,各监测点较为稳定,无形变趋势。
3.2引水洞、导流洞洞室及2号危岩体变形监测与成果分析
3.2.1进口边坡及2号危岩体自年3月至2009年5月,项目部对导流洞进口EL.747m以上正面边坡1个断面,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监测,监测断面显示岩体最大变化量在0.03mm,在允许的范围内,说明导流洞进口及洞室开挖爆破时对岩体的`扰动较小。自2009年2—6月,项目部对导流洞进口左侧边坡2号危岩体3个监测断面按照要求进行了监测,监测断面显示岩体变形分别为0.14,0.07,0.10mm,也在允许的范围内。3.2.2导流洞洞室自2009年2—4月,项目部对导流洞洞室共3个断面进行了监测,现以1断面0+50m为例,位移变形关系如图3,位移变形速率如图4。通过导流洞洞室3个监测断面监测资料分析,前期洞室变形速率最大值为0.09mm/d,后期变形基本平稳,最大位移量为0.08mm/d,经支护后的围岩稳定性较好,满足洞室施工要求。正值表示收敛,监测时出现负值的原因是由于监测误差及计算公式假定条件引起。3.2.3引水洞洞室自2009年2—4月,项目部对引水洞洞室进行了监测,断面位移变形关系曲线、断面位移变形率曲线与导流洞洞室监测图类似。引水洞洞室16个监测断面监测成果表明,收敛量均在规范要求以内,顶拱最大变形值出现在0+20.0m(1断面),变形值为0.77mm,后期测值平稳,变形速率最大值为0.08mm/d;左边最大变形值出现在0+200m(4断面),变形值为0.44mm,变形速率最大值为0.07mm/d;右边最大变形值出现在0+70m(2断面),变形值为0.94mm,变形速率最大值为0.11mm/d。前期围岩变形主要是因爆破过程中岩石被扰动所造成的。
环境监测论文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才发展;技术培训;培训教师
随着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可见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而多参加技术培训就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环境监测人才的发展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很多不足之处,造成人才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相关部门未能认识到环境监测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误认为是先进设备采购,致使监测人才的技能难以提升。另一方面,某些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人才短缺的现状缺乏合理认知,认为学历高、职称高的监测人才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唯一方法,忽略了对人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利于监测人才的后期成长,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人才的评估标准缺乏公正性,对人才的专业发展、技能创新十分不利。除此之外,在监测人才的招聘上,监测机构应该分清主次,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具有发展潜能且可长期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一切流于形式。具体应体现在面试与笔试独立进行上,不能把试用期与实习期概念混淆,以提升人才的选拔标准。另外监测人才的培训方法不合理,培训过于形式化,达不到以补充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的培训目标,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理念的培训目标,培训效率低下。还要重视检测人才的日常工作,一切问题都来自实践,实际工作是检验监测水平的标准,重培训轻实践的结果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导致培训工作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
二、基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培训
从我国环保事业对监测技术的要求上分析,技术监测培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训师资的分布区域不均匀、培训人员的任用不严格及培训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培训成果。为确保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一)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的首要工作是培训教师的选拔,因为培训教师关系到培训的最终成果,只有师资队伍过硬才能保证后续的各项工作。针对我国目前的师资状况,相关部门可考虑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师资队伍,同时增加培训教师数量,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组建不同特色的师资队伍,各地政府不同师资机构相互关联,最终构成培训师资库。构建师资库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掌握各地培训队伍的相关动态,使不同地域的培训工作协调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严格规范培训教师的选拔标准外,还要鼓励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加入队伍之中。
(二)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健全的培训师资机制是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例如做好培训教师的调动工作,完善评估考核制度等。具体内容为做好详尽的培训教师调用计划,对教师授课任务早通知、早准备,以避免因为培训教师不足或时间冲突而导致无授课人员的状况;在教师的评估考核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估奖励制度,通过学员抽查反馈、跟班听课等方式监督教师的工作状态,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培训水平得到有效保证。还要定期开展全国优秀培训专家的评选活动,对在培训岗位任劳任怨的工作者给予晋升或薪资奖励,以此激励广大培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全国师资培训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教学标准统一化。从各区域质量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来看,不同区域或同区域不同教师的培训标准不同,最终的授课成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高的培训目标,实现对培训各环节的动态掌控,教学标准的统一化十分必要。根据各领域人才的培训需求,主管机构要对重点课程内容及主要授课方法进行划分,如背景分析、重点解读、技术实践、分组讨论、技能创新等环节,并且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内容丰富、比例均衡。并且对培训教师的课件提前审核,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确保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规定标准内顺利进行,提升授课效率。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培训教师打造成培训专家,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技术、教学两大难题。培训专家不仅要十分精通监测技术,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培训队伍专家化,可以培训出多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是环境监测事业的重点工作,专业化的方向可以从知识理论与授课方法上着手,提升培训教师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广大培训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的创新。同时国家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不同区域的培训队伍进行教学水平的切磋,以实现师资队伍的更高发展。
三、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保事业的最终成果,而今的监测人才技能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在基于人才发展上的环境监测培训策略十分关键,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与教学标准的统一化是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它后续工作也要积极进行,如教材的编订、培训基地的建设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会成为我国提升环境监测人才发展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监测论文 第7篇
摘 要: 结合云南省情况,分析了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述了3S技术(RS、GPS和GIS)及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并就3S集成技术在我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动态监测;3S技术;应用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大量增加,毁林开荒、陡坡耕作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等使地表植被受到严重扰动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引发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动态了解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省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已势在必行
目前我省对小流域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的水土流失监测,大多采用传统的常规监测方法,如设径流小区、控制站等地面观测以及调查监测等,这些方法速度较慢,监测结果精度较低,不能实时提供水土流失情况,不能有效地实现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利用3S集成技术,即GPS,RS,GIS相结合,可以实现重点时段对重点流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快速、适时地动态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流失量,为灾害的发生、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S技术简述 1.1 遥感(RS)遥感(RS),从广义上说是指从远处探测、感知
物体或事物的技术。遥感一般选用卫星或飞机作为传感器的遥感平台。遥感探测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视域范围大,不仅可以获得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信息,而且可获得紫外、红外等波段的信息。因此,卫星遥感影像能够快速提供地球表面的信息。1999年、2004年我省先后利用遥感调查技术对全省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两次普查 1.2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多功能、应用广泛等特点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系统包括三部分,即地面控制部分、空间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1〕。GPSRTK技术是一种全天候、全方位的新型测量系统,是目前实时、准确地确定待测点位置的最佳方式,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包括以一台GPS接收机为基准站,一台或多台接收机为流动站,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电台。RTK定位技术是将基准站的相位观测数据及坐标信息通过数据链方式及时发送给动态用户,动态用户将收到的数据链连同采集的相位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差分处理,从而获得动态用户的实 时三维位置〔2〕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具有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信息分析能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并存的特点,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迅速获取满足需要的各种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利用GIS可以建立图形属性库,对遥感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并且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利、快捷的决策依据 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监测要综合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和地面观测、专项试验、调查统计、数理分析等方法。可根据不同监测对象、不同监测层次,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与技术。RS技术覆盖范围广,用于获取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信息;GPS技术数据采集速度快、精度高,主要用于确定和获得地理位置信息;GIS技术有优越的图形、属性数据处理的特点,用于编辑、分析监测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3S集成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为水土保持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方法。2.1 遥感(R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的多传感器、多时相的特点,通过不同时相相对同一地区的遥感数据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遥感信息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提供了可能。利用实时的遥感图像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可分析土壤侵蚀总量以及变化趋势、植被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工程措施及林草措施治理效益等。国内利用遥感技术,采用卫星影像已对黄河流域、长江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董敏等就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验收、效益评估、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果地面遥感监测系统能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充分应用,将使部分监测工作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 2.2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因遥感有一定的时间性,有时地面的变化,在影像上得不到及时的反映,这时即可运用GPS对其进行补充、校正。GPS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可分两个层次:宏观方面,针对大流域或一个区域可建立GPS控制网,在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像控点测量,为航空遥感像片的定向提供加密点,这样有利于区域内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和提取;微观方面,针对坡面、沟头和沟底可利用GPS技术监测坡面地形变化、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速度、沟缘线后退速度,甚至可以监测典型样点水土流失量(流失厚度),包括崩塌、滑坡及堆积。对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不仅可以定期观测开挖面、堆积面的变化情况,而且可用GPS现场测量挖填土方量、堆积量和弃土弃渣量。此外,还可用GPS在短时间内比较准确地确定扰动地表及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等。〔4〕 2.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为“3S”技术信息处理中心。GIS可以通过某些已知相关的空间数据经运算得到新的空间数据,也就是可以对图形数据进行运算生成新的专题图件。GIS的DEM和DTM模型能大量 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DEM利用已知的等高线采用某种数学方法插值生成,DTM是由DEM产生的一系列与地形有关的空间分布特征,如高程分布、地面坡度和坡向等。通过扫描设备或数字化设备将地形输入微机,经过矢量化,通过DEM和DTM模型运算,即可得到全省的地面坡度分级图。还可把其它与水土流失相关的因素图(如降雨等值线图等)矢量化输进微机。运用叠加分析模型把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图叠加,输入适当的参数标准,GIS即可生成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布图等新的专题图件,通过该专题图即可以获取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动态变化情况,再通过一些其它相应的统计分析模型对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治理效益等进行分析预测,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科研业务部门治理、监督、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3 3S集成技术应用探讨
利用3S集成技术在我省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地掌握各地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等有关信息,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给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实用价值。但目前3S集成技术在我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3.1 提高遥感数据的处理技术
为从遥感数据中精确提取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有关信息,必须采用区域遥感信息多波段、多时相、多平台复合以及遥感信息与地图的复合,遥感信息与DTM的复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 析与主导分析相结合,室内判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等办法,尽可能准确地获取水土流失因素等信息。3.2 3S集成与4D技术相结合GIS、RS、GPS三种技术逐步走向集成化和相互交融,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的GIS以矢量数据为主,与遥感数据结构不一致,从而限制了3S的集成。而以栅格数据为主,兼容矢量数据的4D技术为3S集成提供了最佳技术手段和途径。4D技术是指DEM(数字高程模型)、DOQ(数字正射影像图)、DRG(数字栅格图)和DIG或DTI(数字专题图)4种数字产品生产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拓出了一条高效率、高精度、简便易行之路。4.构建全省数字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
对重点防治工程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建立高分辩率的三维动态模型以及典型区域的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结合3S集成技术,构建我省数字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对我省范围内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进行动态管理,全面提升我省水土保持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实现我省水土保持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应是我省当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势在必行的一项项目。5.结语
危岩体等类型的岩质不稳定体,其稳定性不仅受主要的不利结构面控制,同时所处的地质应力场及外部环境(如地下水、运行工况)也是较主要的控制因素。对其稳定性的评价,应在勘探清楚基本地质特征的前提下,确定其控制性的结构面后,提出合理的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利用适合实际模型的计算方法才能准确评价其稳定状态。本工程危岩体在基本资料的勘察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际地质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影响因素,利用符合实际地质模型的SARM法评价计算,在分析计算成果的基础上,为设计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丰坪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工程 地质报告〔R〕1(2003.08)1 〔2〕 潘别桐1岩体力学〔M〕1地质出版社1北京(1988年版
〔3〕 刘 震.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2〕 李 征,何良华,吴北平.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最新进展〔J〕.测 绘信息与工程,2002,27(2):22~25.〔4〕 董 敏,李海宽,于亚文.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保持监测中 的应用初探
井筒安全监测可视系统 第8篇
1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采用无线监控可视探头(传输距离超过1 000 m)接收视频信号,将视频信号以无线电波形式传输给中继器,中继器将信号转给接收端,接收端将信号经过转换器转换后传给计算机,计算机处理并显示视频信号,实现可视监控的目的。
2 系统组成
2.1 无线红外可视探头
无线红外可视探头是将入射的红外辐射信号转变成电波信号输出的器件。一般来说,红外辐射照射物体所引起的任何效应,只要效果可以测量而且足够灵敏,均可用来度量红外辐射的强弱。现代红外探测器所利用的主要是红外热效应和光电效应。这些效应的输出大都是电量,或者可用适当的方法转变成电量。一个红外探测器至少有一个对红外辐射产生敏感效应的物体,称为响应元。此外,还包括响应元的支架、密封外壳和透红外辐射的窗口。有时还包括致冷部件、光学部件和电子部件等。
选用无线红外可视探头优点是不需要布线可以远程实时监控,使网络上的节点具有可移动性,能快速方便地解决有线方式不易实现的网络信道的联通问题。与传统的监测系统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结构更灵活、可扩展性更强,这在井筒复杂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有线信号受地形或局域限制,布线麻烦,特别是罐笼上下运动时,有线传输的缺点更显得突出。由于井筒中的特殊环境,要选用红外可视探头,在较黑暗的环境中也能清楚地看到罐道及罐绳的各个部分。
2.2 中继器
中继器是局域网环境下用来延长网络距离的互联设备,操作在OSI的物理层。中继器对在线路上的信号具有放大的功能,主要是负责在2个节点的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完成信号的调整、复制和放大,以此来延长网络的长度和绕过障碍物。由于存在损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衰减,衰减到一定程度时将造成信号失真,因此会导致接收错误。中继器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它完成物理线路的连接,对衰减的信号进行放大,并保持与原数据相同。中继器扩大了通信距离,但是增加了一些存储转发时间。网络标准中都对信号的延迟范围作了具体的规定,中继器只能在此规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工作,不能无限地延长网络,否则会引起网络故障。在此系统中只使用中继器进行了一次转发,在延长通信距离的同时,保证了信号的延时在规定的范围内。
2.3 模数转换器
模数转换器即A/D转换器,通常是指一个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的电子元件。由于数字信号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仅仅表示一个相对大小,故任何一个模数转换器都需要一个参考模拟量作为转换的标准,比较常见的参考标准为最大的可转换信号大小,而输出的数字量则表示输入信号相对于参考信号的大小。A/D转换一般要经过采样、保持、量化及编码4个过程。在实际电路中,有些过程是合并进行的,如采样和保持,量化和编码在转换过程中是同时实现的。模数转换器原理图如图2所示。
2.4 计算机与转换器的通信
用主从通信方式,计算机为主站,通过RS485总线与转换器相连。由于计算机仅有标准的RS232接口,故采用RS232/RS485转换器进行总线接口转换。转换器不断循环输出数字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通过软件显示并保存视频信号。
2.5 系统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在竖井底部,罐笼侧面,绳轮上方分别安装无线红外可视探头,在竖井口安装中继器。无线红外可视探头感测画面并将信号以无线形式传给中继器,中继器调理并放大信号传给接收器,接收器接收信号输入模数转换器,模数转换器接收模拟信号,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RS232/RS485线缆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处理并显示视频信号。
2.6 主要设备组成
主要设备组成:ST58Q型无线可视探头;BDT-GSM96170无线中继器;TLC2543电容型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RS232/RS485线缆。
注:1——直井井筒;2——罐道;3——定向轮;4——罐笼;5——罐道无线红外可视探头;6——绳轮;7——绳轮无线红外可视探头;8——尾绳;9——尾绳无线红外可视探头;10-中继器;11——接收器;12——转换器;13——RS232/RS485线缆;14——监控台。
2.7 技术指标
额定电压:AC 127 V (+15%~-20%),50 Hz;环境温度:-20~+40℃;采用H.264视频压缩技术,压缩高,方便在窄带上实现高清晰的图像传输;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5 km;抗干扰性强,适合在恶劣环境使用;互调衰减≤-40 dBc;66ksps的采样速率转换器线性度误差最大为±1LSB;安装地点无剧烈碰撞和震动。
3 应用情况
应用井筒安全监测可视系统,先后对2个井筒的罐道、罐绳进行了仔细检查,获得了大量的现场视频数据,对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结语
本系统构成的无线传输网络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方式,将该系统应用于矿井井筒监控,可对有线监测系统难以布置或者人员不易达到的区域实施有效灵活的监测,从而构建了一个统一、高效、实时的井筒安全监测可视系统。井筒安全监测可视系统可以对井壁、罐道和罐绳实施安全监控,迅速查出缺陷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大大提高了竖井运输的安全系数。本系统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海玉,王庭有,马海青.云锡集团松矿竖井牵引系统的视频监控研究[J].矿山机械,2007,12(35).
[2]崔景岳,武钦韬.矿山监控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4.
[3]徐乐年,王渭明,王必胜.井筒安全监测报警系统[J].建井技术,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