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五四运动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而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及说明方法。基本上是按照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教材分析】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作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人类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学情分析】 本文尽管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可以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濒临(
)
孵.....化(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 3.选词填空。(8分) (1)繁衍
繁殖
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
)后代,这就是无性(
)。
(2)成熟
成功
鱼类换核技术的(
)和两栖类换核的(
),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2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五、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六、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3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七、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八、课堂检测:
九、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
《奇妙的克隆》的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濒临(
)
孵化(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4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 3.选词填空。(8分) (1)繁衍
繁殖
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
)后代,这就是无性(
)。
(2)成熟
成功
鱼类换核技术的(
)和两栖类换核的(
),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4、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理解克隆含义
1、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圈点批注: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进克隆实验
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克隆利弊
7、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
6 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8、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2)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生根凡此种种,都是无性繁殖。(
)
9、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辩论)我看克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多利”创造出来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2.表明上述步骤的语言标志有哪些?
7 3.为什么说“多利”是“克隆羊”?
4.第一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与“克隆羊”“多利”一同降生的生物学新见解是什么
●课外语段阅读。 纳米技术
纳米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1毫米的百万分之一。物质加工到100纳米以下尺寸时,由于纳米粒子存在巨大的比表面积,由纳米粒子构成的材料,往往产生既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超常规特性。如不导电的物质出现了导电性,非磁性物质出现了磁性,不透明的物质变成透明物质,脆性材料物质变成有弹性的物质等。这些现象被学术界定义为“纳米效应”。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衣在化纤制品和纺织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用这种材料做的衣服既漂亮又保健康,可称为“绿色”服装。化纤布挺括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不会摩擦而生电。
食用了纳米材料,冰箱就可以抗菌。用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完全能够饮用。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于健康。
住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墙面涂料的耐洗刷性提高10倍。玻璃和瓷砖表面涂上纳米薄层,可以制成自洁玻璃和自洁瓷砖,根本不用擦。含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
行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和改进交通工具的性能指标。纳米陶瓷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发动部件的理想材料,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纳米卫星可以随时向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帮助其安全驾驶。
6.纳米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有哪些方面? 7.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的原因是什么?
8 8.给“纳米技术”下个定义:
9.文中除了下定义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答案:
【自主预习案】
1、yǎn náng chán chú kē yín xiàn méi mì bīn fū
2.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悲喜交集 神通广大潜在
3、(1)繁衍
繁殖 (2)成功成熟
4、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5、(1)“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2)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课内探究案】
1、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2、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引用。举例子:例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出一跟猴毛变出一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4、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 9 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5、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6、略。
7、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A、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B、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C、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8、作诠释 举例子
9、支持克隆人: “不让我们克隆人,就是不让我们修正我们的错误,人类历史难道能够这样构造吗?”《纽约时报书评》
“当然应该克隆’人,如果谁第一个掌握了这个技术,他就是我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
“克隆人绝对是科学上了不起的进步,克隆技术必将创造21世纪的辉煌。”麻省理工学院生命工程教授约翰布洛克
“人体商业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无与伦比的成就,毫无疑问,克隆技术的出现将为世人创造一个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市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反对克隆人:克隆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有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克隆技术有可能被滥用,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从生物多样性上来说,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对人类的生存不利。
【拓展检测案】
1、(1)从“苏格兰黑面羊”体内取出卵细胞,再取出核;(2)将“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取出,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3)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使卵细胞质与细胞核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经历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4)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2.之后、与此同时、之后、然后。
3.“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
4.“换核卵”的实验发展过程。
10 5.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或“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6.衣、食、住、行
7.利用纳米粉末的超常规特性,使不透明的物质变成透明物质。
8.加工物质到100纳米以下,产生既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超常规特性的技术。
第17课五四运动范文第2篇
一、选择题:
1.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经济”。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以下史实,能论证“向海则兴”的是( ) A.鉴真东渡
B.戚继光抗倭
C.新航路开辟 D.两河流域文明兴盈 C 2.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发现了新世界。“发现了新世界”是通过哪一事件实现的?(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宪章运动
3.最先到达印度的西方航海家是(
) A.达伽马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迪亚士
4.电影《1492征服天堂》的描曲中写道:“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对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材料中的“你”是指(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C
5.1522年9月6日,在西班牙一座宏伟的教堂里,18位幸存者擎着点亮的蜡烛,为在这次史诗般的伟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祷,其中包括在菲律宾被杀的船长麦哲伦。麦哲伦船队的功绩是(
)
A.发现好望角
B.到达印度
C.发现了美洲
D.完成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 6.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地瓜和玉米流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7.13世纪时,有人公开主张大地球形理论。首次证实这一理论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8.“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使真正的世界性联系成为可能。世界走向一体,正是从这时开始的。”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三角贸易 D.启蒙运动
9.小明在预习《探寻新航路》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B.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等
C.重大事件:哥伦布完成环球航行 D.积极影响: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等
10.欧洲航海家于15世纪开始探索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
) ①证明了地圆说 的正确性 ②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使美洲物种传播到世界 ④使地中海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代表及成就?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1500后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摘自《大国的崛起》 材料二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有的一切。”
材料三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什么活动实现的? 此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依据相关知识回答,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哥伦布做出了什么贡献?材料二表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C 5.D 6.C 7.C 8.A 9.C 10.A
二、非选择题 11.(1)原因
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陆上商路受阻)。 政治原因:为满足奢侈生活;葡、西王室的支持。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条件
主观条件:航海家富于冒险的精神。
客观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的进步。
12.(1)迪亚士发现了非洲的好望角,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2)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4)麦哲伦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13. (1)新航路的开辟。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拓展海外市场。 发现美洲大陆;
第17课五四运动范文第3篇
1. I didn’t go to bed u________ 12 o’clock last night.
2. I can’t understand you. Would you please r________ ?
3. Shall we meet o_______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this afternoon?
4. Please pay a__________ to your handwriting.
5. He got very a________ and shut the door a _________.
6. Don’t behave (举止) so r_________. I can’t b_______ you.
7. The bell is r__________ now. It’s time for class.
8. Your father’s sister is you’re a_________.
9. He’s gone to Beijing on b__________(出差).
10. Shall we go to the t_________ tomorrow evening? There is a new plat on show.
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 I didn’t go to bed u________ 12 o’clock last night.
2. I can’t understand you. Would you please r________ ?
3. Shall we meet o_______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this afternoon?
4. Please pay a__________ to your handwriting.
5. He got very a________ and shut the door a _________.
6. Don’t behave (举止) so r_________. I can’t b_______ you.
7. The bell is r__________ now. It’s time for class.
8. Your father’s sister is you’re a_________.
9. He’s gone to Beijing on b__________(出差).
10. Shall we go to the t_________ tomorrow evening? There is a new plat on show.
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 I didn’t go to bed u________ 12 o’clock last night.
2. I can’t understand you. Would you please r________ ?
3. Shall we meet o_______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this afternoon?
4. Please pay a__________ to your handwriting.
5. He got very a________ and shut the door a _________.
6. Don’t behave (举止) so r_________. I can’t b_______ you.
7. The bell is r__________ now. It’s time for class.
8. Your father’s sister is you’re a_________.
9. He’s gone to Beijing on b__________(出差).
10. Shall we go to the t_________ tomorrow evening? There is a new plat on show.
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 I didn’t go to bed u________ 12 o’clock last night.
2. I can’t understand you. Would you please r________ ?
3. Shall we meet o_______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this afternoon?
4. Please pay a__________ to your handwriting.
5. He got very a________ and shut the door a _________.
6. Don’t behave (举止) so r_________. I can’t b_______ you.
7. The bell is r__________ now. It’s time for class.
8. Your father’s sister is you’re a_________.
9. He’s gone to Beijing on b__________(出差).
第17课五四运动范文第4篇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第17课五四运动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文化常识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划分层次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二)疑新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 (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六、作业布置
第17课五四运动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了解漫画的基础知识及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艺术特点、种类、 构思方法及表现形式等。
②初步掌握漫画创作的常用手法,
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方法试画一副或一组漫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
②通过介绍漫画的特点及一些特殊手法使学生初步掌握漫画的基本绘画技 巧。
③通过赏析、讨论和创作实践、作业交流、评价等途径学习和掌握初步的漫 画欣赏和创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漫画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了解漫画除了具有特有的担道义、讽丑恶、弘正气扬美善的社会功能外,还具有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
②体会漫画特有的幽默感,解读在滑稽背后隐含的深刻教育意义。
③对漫画的艺术性有初步认识,感受单线勾勒、单色或彩色、水墨及剪纸、 独副和连续等多种漫画形式的美感和韵味。 教学重点:
漫画创作的基本常识及其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漫画创作视角的选择,及艺术形象的设计。
教学准备:
铅笔或黑色的笔、橡皮、绘画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课本,起稿用的铅笔、橡皮和黑色的笔。
教师:相关的PPT课件,漫画图片以及一些幽默的笑话。
二、导入新课
1、讲笑话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好,老师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
话说有个人经过农田,发现农田里有一头没有犄角的牛,他就问老农,为什么这头牛没有犄角,农夫说:牛没有犄角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遗传,有的是因为生病脱落了,有的是因为和别的牛顶角而失去的,而这头牛没有犄角,那是因为它是一头驴。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好听吗? 生:好听。 师:好笑吗? 生:好笑。
师:对,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好笑。 笑话是一种语言上的幽默,生活中充满了幽默,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了解另一种幽默,一起跟老师走进漫画吧。
2、导出新课,板书课题《漫画》,展示课件。
三、展示课件 学习新课
(一)漫画概述
1、漫画的含义
1)师问: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喜欢漫画,也看了不少漫画书,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漫画吗?
抽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课件展示含义。
2、漫画的分类
现在,我们知道了漫画的含义,那接下来我们看看漫画是怎么分类的。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漫画,我们来看看吧。
展示刘翔、赵忠祥肖像漫画,边展示边问学生画中人物名字。 表扬语:你们的眼睛真厉害、太棒了等
师问:这三幅我们可以归为漫画的哪一类呢? 引导学生回答到肖像漫画。
接下来我们看看另外几幅漫画。 展示《鼠》,引导学生回答:幽默漫画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幅漫画,展示:《无效劳动》 引导学生回答:讽刺漫画。
这些都是按照漫画的用途来分的,漫画还有其它分类方法,我们以后再了解。 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肖像漫画怎么画。
(二)肖像漫画的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看《赵忠祥》这一幅肖像漫画,有没有同学来讲一下画面的造型特点呀?
引导学生回答:抓住特征(脸型、鼻子、嘴、眼睛等),大胆夸张 师:我们再看下一幅肖像漫画(展示),这是一名美术教师的肖像漫画,他夸张了老师的什么特征?
生:大大的眼镜,脸型(瘦),神情
师:除了这些造型特点,这幅和前面《赵忠祥》那幅在表现上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简练(如鼻子、嘴巴就只是一根线) 师:很好。肖像漫画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抓住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夸张,有的用笔非常简练。
(三)教师示范
1.请一名同学当模特儿
教师先画出写实风格的头像速写;
师:这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一个人进行肖像速写的画法,接下来,大家想看看老师怎样抓住这位同学的特点,并进行夸张,创作一幅肖像漫画吗?
生:想。 师:好。
首先,那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位同学面部最突出的特征是怎样的? 主要方面:眼镜、鼻子、嘴巴等五官;头发、脸型 分析特征,并引导学生我们转化为肖像漫画的方法就是以夸张最显著的特征为主,其它特征进行简化。
最终表现。
四、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出示歌星尹相杰的照片,让学生为其画一幅肖像漫画,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作品
肯定学生的的表现能力,适当指出不足。
六、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