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单元达标训练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性差异的特色进行教学的思想基础是教学服从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节奏等有所不同,因而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利用分层教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相应层次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异步发展,有利于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分层;异步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标同时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教学既能够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较大程度地轉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果。探究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问题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学生的质疑、探索、创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然而,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存在着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智力、情感、生活背景的不同。如果在探究式教学中,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势必使得适应教师教学节奏、方法的学生发展会更充分一些,而那些“远离”教师教学“频率”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法意识到探究的问题,提不出起码的猜想,因而也就无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将导致学生物理学业水平低下的现象产生。这种统一化的探究教学形式无形地剥夺了这部分学生在班上最基本的交流权利和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基础较好、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又会觉得探究的问题简单、教学进度缓慢从而对教学失去耐心。因此,探究教学不能运用统一化的教学形式。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探究教学过程实施分层异步教学。
一、分层异步教学的含义
分层异步教学实际上是指通过分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异步达标,即在不同层次上达标。所谓分层探究是指在探究教学中,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并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个别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使各类学生在探究教学中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所谓异步是指根据层次的不同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水平级上达标。
二、分层异步教学的策略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基本要素即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相同目标的课堂标准与的评价要求。分层异步教学就是将这三者通过分层与异步的策略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级上达到标准,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1.学生分层
由于对事物的探究,需要基础知识作保障,也要依赖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发挥。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能力状态等进行学生分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在上述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学生划分成A、B、C层次(能力水平依次递减),甚至更多层次或相应亚层次,而在这些层次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的不同是动态变化的。分层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按照组内搭配、组间平衡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例如,每个小组4人时可以是A、C层次各一人,B层次二人,并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特点来选出一名小组长。整个分层过程是隐性的,这有利于消除“标签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同时,这样的分层方法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促使他们相互借鉴、相互激励、互助合作以达到最后的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2.教学目标差异化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课程标准是以培养学生物理素养作为核心目标来提出的。在教学实践法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分层要求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单元内要有目标的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目标层次上达标。这种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起到定位作用,能够使各层次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得以持久的保持与发展。
教学目标制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对“比热容”概念的教学目标设计,对于A层次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上,教师可以设定为“能够灵活运用比热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计算与比热知识相联系的综合性习题。”对B层次可以设定为“知道比热的概念,能计算有关比热的问题,能利用比热解释相关现象”,对C层次学习可设定为“能复述它的概念,知道它的单位、单位的物理意义,能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与教学操作过程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地循环建构,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形成相应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这种设计方式既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又考虑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物理探究教学既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又要让学生通过过程与方法来体验物理研究过程,为物理知识的形成和技能的掌握提供教学行为支持,还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建构。因此,探究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要首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每节课重点训练的探究环节,把这个作为全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探究任务,然后再根据探究需要来确定另外两个层次的学生应完成的探究环节。例如,对于“探究导体的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教学目标设计,对于C层次学生而言,其目标定于“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能尝试着应用一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尝试着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归纳,能复述结论”,故而目标设定为“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电阻大小的一些猜想”。对于B层次而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能够利用常规方法顺利的进行科学探究,能够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能够倾听反馈意见,能够利用结论解释简单现象”,故目标设定为“能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来探究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A层次学生目标设计在“应能提出较为专业的物理问题,能够利用与他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能够较为科学的总结结论,能够对他人的探究作出客观的评价,能够创造性的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目标设定为“能够独立设计出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实验,并能够较好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来进行实验研究”。
针对学生个体而言,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其思维活跃程度都会有所不同,教学目标设计虽然是差异化的,但这毕竟是预设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调整,一切以学生的现实学习状态发展为主,而不必固守成规。
3.课堂教学的分层
物理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分层是关键,也是最难实施的环节。在具体操作时,探究教学的分层异步教学所采取的策略是“集中导学、分组探究、个别辅导”。
例如,“沸腾”的分层异步探究教学流程如下:
(1)集中导学: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沸腾现象。提出探究任务,进行科学猜想。教师要注重几个关注词“冒气”、“气泡”、“水翻滚”、“温度一直升高”、“温度不变”、“沸点”。并注意观察这些关键词是从哪个层次学生口中说出的,如果是C层次的学生说出,说明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比较高,学生有一种主动进入学习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保护好他们的热情。
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选择哪些器材、怎样观察、如何记录、怎么分析与研究,需要逐次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学式的分组准备。
(2)分组探究:小组分工、实验装置装配、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记录数据、分析研究等,由学生自我完成。
(3)个别辅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重点地辅导。例如,酒精灯的使用、烧瓶装水的多少、用热水还是冷水、需要不需要加盖、温度计如何放置、如何读数、表格设计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与学生探讨与交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師要有效控制“分”与“合”的时机和节奏。“合”时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作适当的知识铺垫和方法指导,分层布置各探究环节的探究任务,评价各小组的探究活动。探究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在分层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做到先易后难。同时,教师的提问要有引导性,使各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能摘到的境地。“分”时,充分发挥小组组长的协调作用:先让本组C层次学生发言,再让B层次学生补充、修改前面的意见,最后由A层次学生牵头,统一全组思想,形成材料,选派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表本组进行探究汇报,末了还要问问A层次学生有无其它思路。个别辅导是实施异步达标的不可缺少的操作步骤。在分组探究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巡视,发现确有探究困难的小组,教师要个别辅导,但也只能充当引路人的角色,比如多设计几个问题(搭台阶)或者降低原来问题的难度,改变原有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探究的问题上。这种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同时,合理利用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各自的内驱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最终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达到思想的共同净化和升华。
4.教学评价分层
探究教学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的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主观解释影响着他以后学习动机的强弱,影响着他以后学习的成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与赞美。因此,探究教学分层异步管理模式需要通过分层评价来强化效果的达成。例如,探究“沸腾”的分层教学活动中,个别辅导与成果交流展示阶段的评价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导向功能。对于C组学生如何能够将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记录在设计较为合理的表格中,教师的评价应当是提出表扬与鼓励。如果C层次学生能够说出沸腾时水需要吸热,而且温度不变,有沸点。那么,教师应当以较高的分数来评价这个层次的学生,如果是B层次的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可以用中等分数予以评价,如果是A层次的学生说出提出表扬与鼓励也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根据熔化凝固图像类比,画出活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从图像来找沸腾的规律,那么就需要给学生以赞赏、激励式的评价。如何学生能够抓住物态变化、吸热主线,找出水沸腾的概念,感悟到水沸腾的规律,那么教师应从内心的欣赏、鞭策学生。每一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达标了,教师都要通过积极的、恰当的评价让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着对物理学习的一种热情。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分层异步管理需要注意到学生分层的适时性。学生的分层是暂时的、动态的,分层的目的使学生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的目标,目标可以调节,实行异步化管理,促进学生每日物理学习都有所收获与进步。分层管理指导要及时,异步达标要准确、要准时。分层异步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并且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献计.分层异步教学[J].物理教师,2010(04).
[2]乔建中,史献计.知情交融教学模式新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0).
[3]彭前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9).
第四单元单元达标训练范文第2篇
二、识字与写字。(12分)
1.请你看拼音写词语,要把词语写得规范、端正、整洁。(4分)
shūjí xīnɡ wànɡ cánbàoāisī
2.请你用下面的字组成两个词语写下来。(4分)
峻()()刑()()
鼎()()窝()()
c
3.请你根据下面的字的读音组词。(2分)
难:(nàn)()(nán)()兴xìnɡ()xīnɡ()
4.书法秀。老师请欣赏我写的字。(2分)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26分)
1.请你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记下来。(4分)
)精会神五()四海精兵()政自言自()
)天动地一()而入死得()所千钧一()
2.请你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词语。(2分)
陈设极其(简陋简单简朴)生活那样(简陋简单简朴)
我的心(剧烈激烈)地跳动营长借着(微弱微小)的亮光
3.请你用沉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并恰当地填在句子的括号里。(2分)
第四单元单元达标训练范文第3篇
一、 积累运用。(27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⑴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______,飞瀑落下深潭。
⑵《桃花源记》中与《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荒路暧交通,鸡犬相鸣吠”意思相近的语句,。
⑶《与朱元思书》一文中表达作者厌弃尘俗和对大自然的向往的富有哲理的语
句;
⑷,乱红飞过秋千去。
⑸愿将腰下剑,。
⑹月黑雁风高,。
⑺蒌蒿满地芦芽短,。
⑻,红杏枝头春意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中考前一个月,他天天开夜车,结果得了大病,连中考都不能参加,真是自食其果。 ....
B.这款挂衣钩的设计,异想天开,它外形像钢琴一样,还可以自动伸缩,非常时尚漂亮。 ....
C.听着抗震救灾英雄的报告,在座的人无不热泪盈眶,心中涌动着波澜壮阔的激情。 ....
D.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的人反而成了举重若轻的角色。 ....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游泳是人类凭借肢体运动在水中行进的技能,在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自由泳、蝶泳、仰泳、蛙泳和混合泳等,很多姿势都是模仿水生动物游泳。
B、短跑比赛时,运动员在发令枪响之前离开起跑蹬板,并且在鸣枪后1/10秒内有动作反应,都将被视为抢跑。
C、赛艇比赛中也有高科技裁判设备的身影,不仅如此,赛艇赛道上的水流速度都可以控制,观众可以看到既安全又充满刺激的比赛。
D、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马拉松、铁人三项、竞走和公路自行车等长距离的比赛中,高科技设备改变了之前观众只能看到起跑和冲刺的局面,首次实现了全程监控参赛选手。
4.根据要求完成各题。(7分)
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biānzhī()的彩虹---眩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rènjìn()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青春无语,却换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1)给拼音加汉字。
(2)文中有2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
(3)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一句。
5.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去拜访不来夫斯古国的原因是什么?
1 / 3
(2)“万能学者”两个伟大计划是什么?
二理解 感悟。
(一)阅读古诗,完成6-7题。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7.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8~12题。(20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
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
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8.解释加点词语。
(1)略知其意()(2)梁以此奇籍() ..
(3)梁与籍俱观 ()(4)去,学剑() ..
9.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10.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11.项羽与刘邦争霸,史称。
12.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
(二)阅读下文,回答13-18题。(20分)
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种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
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将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
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
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
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
功无需受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高度划得太高,也不要把成功看
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
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
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
14.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第②段中画横线语句的作用。(4分)
内容:结构: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时什么?是如何提出的?(4分)
16.本文提出论点后,是从那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4分)
三、书面表达(40分)
22、题目:逆耳忠言助我行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地名。
参考答案:
1、(1)kuhe(2)①无关宏旨: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②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3)纵然也
2、C
3、A
4、B
5、(1)季羡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盛夏的水果(3)《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重视平民教育(教育要面向全民)
7、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一种丰裕富饶的美。”
8、宝石。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表明作者对美德的赞美。
9、指造物主,上帝
10、举例论证。因为在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大多是帝王将相。
11、表示解释说明。
12、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13、“这”指代上述三种错误的认识。
14、(1)对上述说法的否定,引出话题(或提出中心论点)。(2)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15、成功是一种感受;是在否定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
16、D
17、(1)从每一点(或微小的)进步中,品味成功的快乐。(2)即使失败,只要从中受到教益,同样是一种成功。
18、太多的欲望;没有恒心;不能分辨是非(良莠不齐)。
19、人人可以读;时时可以读;处处可以读。
20、意在论证人们的欲望太多,因此读书人必须澄静。
第四单元单元达标训练范文第4篇
“壮丽的祖国山河”
王琴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导语。
2、明白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以及中心句,学习两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积累本单元写景名句和宽带网内容,了解我们祖国还有哪些名川大山。
4、通过单元导语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明白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以及中心句。
2、学习两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的祖国名川大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咱们今天继续学习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 用你们响亮的声音把课题读两遍。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读单元导语
1、读单元导语
(出示课件2)谁想朗读单元导语? A、指名读。
B、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2、齐读单元导语小诗
王老师发现单元导语中的语言特别优美,我把它编成了一首小诗,(出示课件3)你们愿意朗诵吗? 齐读。
《壮丽的祖国山河》
我们的祖国, 有奔腾的江河, 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 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村, 繁华的都市。 祖国的东西南北, 处处有迷人的景色,
让我们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3、分小组合作读单元导语小诗
(出示课件4)我们的祖国多么让人骄傲啊,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来读一读,
1、2组读红色部分,
3、4组读蓝色部分,黑色部分一起读。
《壮丽的祖国山河》
我们的祖国, 有奔腾的江河, 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 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村, 繁华的都市。 祖国的东西南北, 处处有迷人的景色,
让我们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4、填空提示背单元导语小诗
A、自由背。这么动人的诗歌你们肯定想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出示课件5)根据老师的提示背一背这首诗吧。先自由地填一填,开始吧!
B、指名背。谁敢来试一试? C、齐背。我们一起来背。
《壮丽的祖国山河》
我们的祖国, 有奔腾的( ),
澎湃的( ), 有( )草原, ( )森林, 有( )山村, ( )都市。 祖国的( ), 处处有( ),
让我们去感受祖国的( )和( )!
三、单元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了单元导语,你们知道第六单元单元要告诉我们什么吗?指名答。
2、那第六单元有到底哪几篇课文呢?我们来玩个游戏。王老师送给你们美丽的图片,你们来猜一猜是哪篇课文?(出示课件
6、
7、
8、
9、10)齐答。
3、课件出示第六单元知识树
师:对了,第六单元包括了(出示课件11) 生齐答:21《古诗两首》22《富饶的西沙群岛》23《美丽的小兴安岭》24《香港,璀璨的明珠》
师:还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桂林山水》这两篇自主阅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古诗两首》
1、读21课《古诗两首》。
我们首先走进21课《古诗两首》(出示课件12) 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学习“课题扩展法”
A、(出示课件13)先看第一首,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你能根据刚才咱们了解的信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吗?指名答。
B、同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C、刚才我们从读课题得到信息归纳出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就叫做叫“课题扩展法”。(出示课件14)齐读“课题扩展法”两遍。
D、其实苏轼特别喜欢西湖的美景,他还写了一首赞美西湖的诗歌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件15)自由读;齐读;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刚才学的“课题扩展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同桌说一说,指名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3、怎样预习古诗
我们要想学好古诗还得提前做好预习,怎样预习呢? 指名答(预设: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查工具书、上网、看课文里的注释理解字、词、诗意、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想象画面)
大家真会学习!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一定很轻松!
(二)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
1、学习第1段
欣赏了奔腾的长江、美丽的西湖,我们去西沙群岛看看吧!(出示课件16)齐读课题两遍。
(相机出示课件17)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7页,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26段
小组内自由读课文的26自然段,说说每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学习第7段
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答
4、了解文章结构
清楚了文章每一段讲了什么,你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吗?指名说。对了,26自然段讲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都是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写的。文章的第一段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第七段写
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就是“首尾呼应”。文章是总分总结构,出示课件。
5、学习“中心句归纳法”
现在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说。通过弄清楚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到中心句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叫“中心句归纳法”。(课件出示18)齐读两遍。
(三)《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
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让我们印象深刻,(出示课件19)小兴安岭和香港这两个地方也毫不逊色,你们小组喜欢去哪个地方,就选择那篇文章读一读。注意看清老师的要求(课件出示20),指名读。
学习要求:
1、完成填空:课文先讲了( ),然后分别讲了( )、( )、 ( )、 ( ), 最后讲了( )。
2、课文是(
)结构。文章的中心句是( )。课文是( )结构。
3、主要内容是( )。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小组内合作回答,每个问题一人)(出示课件
21、22)
(四)拓展自主阅读《桂林山水》
1、刚才小组内合作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自由地独立阅读《桂林山水》(出示课件23),自己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开始吧!
2、指名说主要内容。(出示课件24)你用的什么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呢?生答。大家真会学习,很快掌握了“中心句归纳法”
五、当堂积累
1、学习宽带网知识。
A、初步了解了第六单元的课文,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国有气势雄伟的长江、美丽迷人的西湖、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还有北国山岭-------小兴安岭、绚丽多彩的现代都市香港,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师生接读)祖国迷人的风光还不止这些呢,你们看。(出示课件25)
(自由读、分组读、配乐齐读。)
我们的祖国有迷人的风景, 雄伟的长江三峡,秀丽的桂林山水。 壮观的秦兵马俑,神奇的敦煌石窟 我们的祖国有富饶的物产,
河北的鸭梨,浙江的龙井茶, 新疆的细羊毛,内蒙古的三河马, 山西的煤矿,辽宁的铁矿 我们的祖国非常美丽,特别富饶!
B、你们还知道你们还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哪些迷人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吗?指名说。(出示课件26)
2、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就是赞美这些壮美山河的,先自由地读一读。(出示课件27)
(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自由背,小组展示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六、谈收获(出示课件27)
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七、作业布置(出示课件28)
1、预习21课《古诗两首》
第四单元单元达标训练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P4748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材编排特点: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数连加的现实情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表象,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也构架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明确了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创设活动情景,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教学,理解乘法的意义,激发孩子的动脑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趣吗?
谁能说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动物园、水上公园、游乐场等。
师:你们去的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场(出示教材46页情景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游乐场的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提出(小飞机里比小火车里少几人? 过山车和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教师有意识的吧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在一起。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出教材中的情景图及学生对情景图的好奇,喂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探究
1. 教学例1 师:根据同学们的问题,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的特点,教师可适当引导:(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根据教师的提示,同学们找到相应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会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说,3+3+3+3+3=15这里每个加数都是3。6+6+6+6=24,这里每个加数都是6。 教师:概括出每个算式中的所有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把它叫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让同学试着写出这样的连加算式,看看谁写出的加数多。(分别请同学读出这些算式)学生读,教师提问:是几个这样的加数相加呢?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写出很多,算起来很麻烦。今天老师告诉你们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这么麻烦的问题。 板书:乘法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我们一起算3+3+3+3+3=15,我们看下是几个3连加?(5个3),我们就可以写成53.这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就是乘号,看一看它像什么。 介绍乘号和35的读法。
师:计算的时候5个3相加,既可以写成35,也可以写成53. 板书范读,并一起读
师:你们能把上面这些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看看他们的结果都等于多少?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把同学们写出的算式读一读,问问还有什么写法? 教师提问: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2+2+2+2+2+2+2=14人,谁有不同看法?竖着看过山车又是几个几个地排的?加法算式怎样列?(7+7=14人)这是几个7相加?
刚才我们看的方法不同,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列出了这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那你发现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讨论、交流) 7个2,和2个7,都可以列成乘法算式72=14或27=14.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设计意图:为协商自主建构乘法的一样提供空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交流,认识到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 2.学习例2 师:出示情境图,商店门口(有漂亮的小熊气球,一个有几个小熊气球呢?请同学们先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5+5+5=15 35=15 53=15 学生作答,教室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读乘法算式。
师:加号两边的数叫做加数,那么乘号两边的数也有自己的名称,你们说说叫什么呢?
(很轻松的说出乘数),在一个乘法算式中: 例2 5 + 5 + 5 =15 3 5 =15 5 3 =15积 ↘↙
乘数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
三、总结提升,练习 48页做一做1.2.3题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创设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以参观校园游乐园,商店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探索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多次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相同数连加起步,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乘法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2. 2~6的乘法口诀,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教科书第52页),5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节课。例1选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福娃”,呈现出五组,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福娃?教材没有给出5个5连加的算式,而是给出了下面填空形式,要求把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填在□中,为下面写出算式和总结创造直接素材。然后,给出用每组“5个点”的直观图,分别给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对应点子图写出15=5,25=10两个完整的算式和相应的口诀,其它三组只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前半句。
第二课时(教科书第54页),2和3的乘法口诀。例2选择了一副乒乓球拍有2只的事例,先呈现两副乒乓球拍,又给出2个点的直观图。第一排有1个图,第二排有2个图,对应点子图给出12=2和22=4两个算式,以及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两句口诀。例3,呈现三束棒棒糖,每束有3个,给出了3个点的直观图。第一排有1个,第二排有2个,第三排有3个,对应点子图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
课题: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5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把2---6的乘法口诀编排成5的乘法口诀、
2、
3、4的乘法口诀和6的乘法口诀三段。
2.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
5、3个
5、4个
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
2、
3、
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第一节课,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
5、3个
5、4个
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
2、
3、
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课前学情调研中已经了解到,少数学生已经会背一部分口诀,但是并不理解意思,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口决的意义,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学具、教具准备:课件、点子图模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激活数数的经验
教师(用课件呈现1盒福娃):数一数,1盒有多少个福娃?
教师(用课件呈现4盒福娃):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教师:要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福娃?可以几个几个地数?(5个5个地数)。 师生采用5个5个数的方式,共同计数福娃的个数。 教师(课件演示):5,10,15,20,25,一共有25个福娃。 2.激活相同数连加的经验
教师: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请同学们将2个
5、3个
5、4个
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填在空格里。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填空。5+5=( )
教师:结合上图,请同学们分别说出3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4个5呢?
(一) 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需求。 1.借助多种经验,探究乘法算式的结果。
(1)以3x5和5x3为例,探究乘法算式的乘积。
教师:要求3盒福娃共有多少个,除了用加法计算,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下。
35 53 教师:如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同学们可以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用手中的点子图代表福娃,动手摆一摆、数一数,也可以根据前面加法计算的结果找到答案。如果你已经算出答案了,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形成如下板书: 35=15 53=15 (2)探究其他乘法算式的乘积。
教师: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你能用乘法算式计算出1盒、2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形成板书如下:
2、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计算乘法算式的乘积时,有的要反复看前面连加的结果,有的要看点子图数一数,如果每次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都要这样做,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看来要想一个好办法,帮我们又快又准的酸楚乘法算式的得数。
(三)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1.经历过程,理解意义 (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教师:根据3个5相加的结果,就能算出3与5相乘的得数。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把几个5相加的得数,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2)学生尝试“创造”乘法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表达方式,重在说明自己或同学表达的意思,理解意义。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一些记录方式(略) 2.比较交流,逐步规范。
在学生明确意义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讨论怎样简洁清楚地进行表达,逐步规范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中写出完整的口诀,并告知学生这就是“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了解历史,加强认识
教师:乘法口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方便计算乘法,就编出了乘法口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因此乘法口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让学生集体诵读乘法口诀,深化理解意义,并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记忆口诀。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四五二十”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对口诀
两个学生一组,对口诀。 2.送数回家。
53= 25= 54= 55= 1+5= 51=
20 5 25 6 10 9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五)提升认识,课后延伸。
教师:观察这几句5的乘法口诀,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计算出5x6的得数吗?你能在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六)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教科书第55页),4和1的乘法口诀。例4教材选择了盒子装豆沙汤圆的事例;每排4个,共放了3排。和5的乘法口诀一样,先给出在□中填得数的3个4连加的过程。按着用一组4个点直观图,从上往下依次出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对应点子图,给出14=4和相应的乘法口诀,其它只给出了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前半句。在总结出4的乘法口诀后,教材提出想一想:11=□,和一一( ),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课题:
2、
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2、
3、4的乘法口诀;(教材第
54、55页) 教材编排特点:
其编排体例与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体例基本相同,同样出现了实物图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可以让学生结合加法算式来想口诀。由于4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做一做”中的第一题以对口令的形式练习乘法口诀,即提醒教师注意练习形式的趣味性,又通过游戏使学生熟悉4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了解
2、
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
2、
3、4的乘法口诀。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应用
2、
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学情分析:
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重点:熟记
2、
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观察、学中玩、玩中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一遍好吗? 学生集体背诵5的乘法口诀。
师:谁能说说“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是怎么来的,根据这几句口诀能写出那几个算式?
学生回忆后回答。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出示课件)
师:一副乒乓球拍有2个,这1个2,该怎么列乘法算式呢?能编一句口诀吗? 生:12=2,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
师:真棒!如果2副球拍就是2个2了,又该如何列乘法算式口诀呢? 生:22=4,口诀是:二二得四。(板书) 2.教学例3。
师:同学们的举一反三能力越来越强了,现在自己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用几根小棒。你能根据这个图形列出乘法算式吗?会编口诀吗? 生:13=3,口诀是:一三得三。(板书)
师:自己试着继续摆,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口诀。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研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下面我们来试试会不会用啊?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回答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并适时作出评价。 3.教学例4。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4图)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自己摆小棒,然后正确填空吗?小组尝试合作完成。 组织交流,总结4的乘法口诀并板书。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师生对口诀的游戏)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学会了
2、
3、4的乘法口诀,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呢?
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强化记忆。
四、随堂练习
学生独立解答第55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组织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2、
3、4的乘法口诀
12=2 一二得二 21=2 4+48+412+416 22=4 二二得四 14=4 一四得四 41=4 13=3 一三得三 31=3 24=8 二四得八 42=8 23=6 二三得六 32=6 34=12 三四十二 43=12 33=9 三三得九 44=16 四四十六 教学建议: 1.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追问怎样能很快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乘法口诀的欲望。
2.在讲例4时重在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应注重几个4逐次累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加到乘的过程,再通过“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进行练习。
第四课时(教科书第58页),乘加、乘减问题。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利用主题图中旋转木马的事例提出“提出一共坐了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教材以学生个性化方法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两种解答方法。(1)先算坐满人的3组有多少人,再加两一组的2个人:33+2=11。(2)先按4组都坐满了人算,再减去多算的1人:34-1=11。这两种方法都是学生能够想到,能够理解的。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课题: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58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材的编排特点:
1、“乘加,乘减”编排在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编排了乘加、乘减式题,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亲们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并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
2、教材分以下3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了学生坐旋转木马的情境图,并把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为学习新知提供素材。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格局情境图列出算式并计算。第三个层次是由小精灵指出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的编排目的是巩固学生对乘加、乘减式题运算顺序的掌握。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群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坐了多少人?
3.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2 33+2 43-1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8页做一做
1、2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第五课时(教科书第60页),6的乘法口诀。例6选择了一个在豆角有6个豆子的事例,给出了6个豆荚,以下教材呈现方式和内容与前面有所不同。设计如下的表格,要求把1个、2个、3个、4个、5个、6个豆荚各有多少个豆子粒填在表中。然后,只给出算式和乘法口诀的前半句,其他让师生填写完成。
课题: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P6062页 教学目标:
1.编制6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
2.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背诵2-5的乘法口诀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在远程教室上课,高兴吗?(高兴)老师也很高兴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叶儿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刀子里面结果子,果子可做美佳肴(豌豆) 2.揭示课题
师:对了,就是美味豌豆,出示课件:一起来看看:有6个豌豆,每个豌豆有六个豆,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高兴吗?(高兴) 板书课题:六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点拨引导
你们看,豌豆来了!
出示课件:1个豌豆。1个豌豆有6个豆,他表示几个几呢?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2个豌豆。2个豌豆有12个豆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3个豌豆。3个豌豆有8个豆你是怎么算的?(6+6+6)还有其他方法吗?(二种: 36 26+6)你能编出口诀吗? 4个豌豆。4个豌豆有24个豆? 2.自主探索
师:在咱们共同的努力下,已经编出四句6的乘法口诀,余下的老师想交给你们自己独立去探索,有信心吗?(有)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题卡,看这一面(师举起题卡示意大家是哪一面)分别算出5个、6个、7个、8个、9个豌豆有多少个豆,并根据相应的算式编出口诀,然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交流后马上坐好! 3.指名汇报
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及口诀 4.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1)齐读并用心记忆口诀 (2)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上面一句口诀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6。
下面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多6。
(3)如果你忘了其中的一句口诀,怎么办?【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大家都掌握了,那么下面这道题你能做吗?
课件出示:6 8 = 6 7 +( )= 6 9 -( ) (4)读两遍口诀,记一记 (5)对口令游戏
师生对:老师说前半句,你们对出后半句
生生对:同桌合作,一人说前半句,另一人说后半句
师:口诀对答如流,看来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小豌豆看到同学们收获这么大,高兴极了 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
师:打开题卡的这一面(老师示意学生哪一面)快速完成第一题,要书写工整、大方,做到准确。
第一关 根据口诀填空 一六( ) ( )六十二 六( )四十二 三六( ) ( )六二十四 六( )四十八 五六( ) ( )六三十六 六( )五十四 师:做好后同桌互相检查,比比看哪桌最先完成 第一关顺利通过,来看第二关,要做到又准又快。 第二关 看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六七四十二 六九五十四
师:恭喜大家成功闯过第二关,第三关有点难,看看大家是否都能顺利通过,现在开始
第三关 算一算:
3 6= 7 6= 4 6= 6 8= 5 6= 6 3= 6 2= 1 6= 6 9 - 6= 6 7 + 6=
三、总结提升 出示课件:
1.1片雪花有六个花瓣,2片雪花有12个花瓣,三片雪花就有18个花瓣 2.1个六边形有6条边,2个六边形有( )条边,3个5个呢? 1只蚂蚁有六条腿, 1只蝉有六条腿, 1个“多”字 是6笔写成的, ...... 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用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希望同学们能用你那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它、解决它,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研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与自主探索的能力。
第六课时(教科书第63页),用合适的方法解答问题。例7,选择了学生身边的事例,提出两个问题。(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教材设计了“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三个问题,引导解答问题的过程。在“怎样解答?”的问题讨论中,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的计算方法:(1)题用乘法:54=20(张);(2)题用加法:5+4=9(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明提出问题:两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针对明明提出的问题,教材给出两个问题的图示。在“解答正确吗?”的问题中,提示了检查的方法: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及相关内容。 教材编排特点:
例7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在“解答正确吗?”的环节,以文字出现了回顾检验的内容和顺序先检查图再检查算式,教给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正确解题方法的技能与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1~6的乘法口诀都学完了,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们来玩对口觉的游戏好不好?
师生对口决,复习1~6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帮忙解决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7),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道题中都有4和5,但意思不一样。
生2:第(1)小题中有4排桌子,而第(2)小题中只有两排桌子。
生3:第(1)小题中的4排桌子都一样多,没排都有5张桌子;第(2)小题中的两排桌子不一样多,一排是4张,一排是5张。
师:同学们很认真,分析得也很透彻,那么该怎样回答呢?
生;我们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这样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分析题意,检查思路对不对。
师:对,画图更直观形象,画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代表桌子,现在就试一试吧,然后再解答。 学生尝试画图并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板书。
二、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问题,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64页第
1、2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单元达标训练范文第6篇
【学习内容】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4 B.Let’s check B.Let’s warp it up 【课标描述】
1.能借助图片听懂话语,能认读单词、词组,借助课堂材料,进行听说读写。 2.能理解和运用相关话题进行表达。
3.能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
4.能对所学内容主动的复习和归纳,在词语和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新版PEP六上第四单元的复习课,包含了Let’s check,Let’s wrap up,Tip for pronunciation和Story time四个内容。Let’s check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听力活动,检测本单元核心句型;第二部分听录音完成句子,考查核心词汇的的书写。Let’s wrap up是本单元学习的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小结。Tip for pronunciation通过听、跟读、看提示来感知句子中的重读现象。Story time讲的是Zac的尾巴变得蓬松的故事。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学会听前预测要听的重要内容。
2.通过听力训练,能运用基本听力技巧完成Let’s check。
3.通过听录音,模仿感受,在Let’s wrap up部分总结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4.通过听录音,看图示,在Tip for pronunciation中,初步感知英语句子中通常需要重读哪些单词。
5.通过观看视频,感知Story time的内容,复习巩固He likes.句型。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PPT图片展示环节,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内容,来评价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2。
2.通过读短文,寻找动词,小组讨论,来评价完成学习目标3。 3.通过listen, clap and repeat环节,感受句子中单词的重读,学习目标4。 4.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感知故事的内容,评价学习目标5。 【学习过程】
一、 Warm-up 1.Read the words:A和B部分let’s learn 中的词汇快速认读词卡。 2.Free talk: (1)What are your hobbies? (2) What are your best friend’s hobbies?
二、Presentation
(一)Let’s check
1. Listen and tick.(评价学习目标1,2)
(1)引导学生看图,对可能要听到的单词做到有心理准备。播放录音,学生听音选择。
(2)校对答案,请学生在没有选中的图片下面写出对应的单词或词组。 2.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1) 教师带领学生读:Amy likes ...请学生回忆这里应该填什么单词。 (2)听录音写单词,完成句子。 (3) 再次听录音,校对答案。
(二)Let’s wrap it up(评价学习目标3) 1.Read and find: 读短文,把自己认为是动词的词语用“”标出来。 2.Group work: 仔细读一读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发现?这些都是这个动词的“本来面目”吗? 3.Let’s share:
交流你的发现,请到黑板上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上台板书) has; loves; studies; does; teaches; sleeps 分类:(1)直接在动词后面加“s”.
(2)以辅音加“y”结尾的,把y变成i, 再加上es
(3)以“s, x, sh, ch, o”结尾的,在动词后面加es 4.在本单元你还发现了有这种现象的词汇吗?能找出来吗?给你两分钟的时间,除了这六个,你还能找出多少呢?一会和大家分享!开始! (三)Tip for pronunciation(评价学习目标4)
1.Let’s listen播放listen, clap and repeat部分的录音,跟读 2. Let’s find:
(1)通过跟读,你有什么发现?
读句子时,有些词需要重读!这样可以体现句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突出重点,使听者更容易理解。
(2)看书上的标记,是哪些词需要重读呢?
在句子中需重读的词都是实词,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代词等。
3. Listen and imitate (四)Story time(评价学习目标5) 1. Watch the video 2. How many animals in this story?
2 3. Do you know their hobb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