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新时代美术学专业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再认识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入学人数大幅上升, 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学资源匮乏, 课程体系含混模糊, 教学质量下滑, 对新时代美术学专业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认识不足, 普遍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层面上, 以绘画技能和画家基本素质为目标, 以美术教育教学为主的师范美术学类都没有摆脱这一套路, 对学生的培养存在重技艺而轻人文科学教育的现象。但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就业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对美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标准。因此, 大家应该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考虑, 对新时代美术学专业学生能力与素质要有新的认识。根据国家新出台的专业办学标准, 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办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再停留在单一的专业技法与绘画创作上, 不能把培养画家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而更应该积极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地方文化传承与研究的基本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师范类的美术学专业更要加强教师教育能力、审美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地方高校应该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特别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切实加强学生人文科学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及人生价值观。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合格的美术教育和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不能把专业素质看成是唯一的重点, 要明白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与人类, 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与过硬的应用能力。尤其从发展的角度来讲, 人文科学与文化道德素质应该比专业素质更重要。因此, 作为地方高校, 一定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知识结构, 具有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的能力, 从而推动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实现新时代美术学专业发展追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性目标, 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有效满足社会就业的多元化需求。
二、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能力与素质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美术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出了明确要求, 阐明了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结构, 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人才的应用范围向更为广泛的行业方向发展。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要培养具有合格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从认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改革做起。
(一) 合理定位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在高校, 专业办学定位是统帅, 决定专业其它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首先要从办学定位出发, 不能把美术院校的美术学办学定位照搬过来, 一定要明确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地方性以及毕业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特性。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基础美术人才, 造就的是拥有素质全面和专门技艺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美术人才, 毕业生的服务面向主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特色发展不是强调出色的绘画能力, 而是美术教育与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结合。因此, 应重点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 具有传承和研究地方文化的基本能力, 成为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二)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主要法宝, 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办好专业教学的前提。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多年来的办学情况, 课程体系主要由文化课、美术理论课程、绘画课程、教育教学课程、实践课组成。其中重点突出的是绘画课程, 美术理论课程和教育教学课程所占比例只有百分之一二十, 而实践课设置重点也是偏向绘画。整个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庞大, 目标不够明确, 应用性不够, 特色不鲜明。许多地方高校不知是培养画家还是美术教师, 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 培养方向含糊, 培养的学生素质不高, 能力不突出, 导致毕业学生就业不对口。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存在的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新时代社会需要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应用型人才要求增加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比例, 例如文学、艺术理论、哲学、欣赏类课程, 重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以教师教育发展为办学目标的美术学专业还必须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 而且一定要与非师范类的区别开来。其次, 要加大实践课环节, 设置应用型的实践课程, 并实行实践课程多样化, 特别是要合理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实践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强化社会应用性, 把绘画课程内容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拓展学生审美视域, 感受身边存在的美术。再者, 在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增设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美术课程, 比如墙绘、竹木雕刻、陶瓷绘制、刺绣等应用课程, 探索出一条应用型的美术学专业发展道路。
(三) 开辟第二课堂
经过观察发现, 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仅靠已有的正式课堂很难实现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而且有些方面的能力只有走出课堂与校园才能得到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开辟好第二课堂,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塑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美术服务项目, 大胆地进行社会兼职与创新创业活动。在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 可以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性质的第二课堂, 允许学生以社会项目实践与专业兼职的方式完成应有的学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专业参赛、参展、项目研究、论文、专利、考证等方式完成应有的学分,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四) 立足办学实际, 实行工作室制与多口径、多模式教学
立足地方高校美术学办学实际, 努力改变倾向绘画技艺的办学思路, 打破以往单调、枯燥的专业教学现状。紧贴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牢固树立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办学理念, 将单一的绘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美术教师型、美术管理型、美术实用型、创新创业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类型来因材施教, 探索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课程教学中还可实行导师工作室制, 加强专业与其他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领域追求, 真正实现专业教学多口径、多模式。在绘画术科教学中广泛融入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 让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融入专业课, 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创新, 在专业实践中学会创业, 有针对性地满足社会就业的多样化需要。
三、结语
现阶段, 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 对新时代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认识和培养还存在各种不足, 现有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合理结构。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大学生, 这需要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去探索各种改革方案, 同时在各种改革实践中不停地总结经验。
摘要: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美术学专业学生在不断快速增加, 可是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却相对存在下滑趋势, 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就业成为难题, 专业自信度不高, 尤其是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更为明显。因此, 如何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能力,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 佚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2012.
[2] 蒋秀召.论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转型发展[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 (5) :65-68.
[3] 郭泳儒.美术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基于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2) :164-167.
[4] 彭晓智.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7 (10) :96-97.
地方高校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地方高校应立足、服务于地方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这是地方高校的职责和使命,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应该与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紧密结合。本文以新化山歌传承人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培养为例,对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地方音乐文化紧密结合的依据、意义和创新等进行了阐述,旨在促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同时,促进新化山歌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声乐教学 改革 新化山歌 结合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出独特魅力,这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音乐作为一个国家风土人情的重要体现,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新化山歌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载体和沟通桥梁,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它可以让人们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湖南民歌和梅山文化。地方高校立足地方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生力军。新化山歌是当地民众在生产生活的发展历程中沉淀下来的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财富和地方文化。因此,本地方高校有责任义务为新化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努力。
一、依据与趋势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校教育为重要抓手的。通过将新化山歌纳入高校声乐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优化了高校声乐教学手段,丰富了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必能探索出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化、跨越式发展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化山歌文化的持续化与科学化,使新化山歌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提升新化山歌的社会教育意义,促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新化山歌的可持续性发展。
地方高校应立足服务于地方的文化和经济,承担着为地方服务的职责。新化作为“蚩尤故里”,在悠长的历史沉淀中因其地域及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特色鲜明新化山歌。新化山歌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它既是新化人民的忠实伙伴,同时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在思考课程改革,思考如何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思考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了彰显地方高校的特色办学,促进地方高校声乐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新化山歌,促进新化山歌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新化山歌传承人的培养与地方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结合在一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二、价值与意义
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教学除了培养人才,还承担着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职责。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在思考如何较好的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快自身办学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为促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了新化山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将新化山歌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学术价值来看,对新化山歌的研究,如果仅从艺术学的角度切入,研究的重点仅集中在山歌的艺术特征、音乐形态等音乐本体的研究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分析新化山歌的音乐元素、特色风格、文化内涵、演唱方法、表演形式等,将新化山歌纳入到地方高校声乐课教学当中,使其与地方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丰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突出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特色,更能培养新化山歌的传承人、使新化山歌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提升新化山歌的社会教育意义,促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新化山歌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现实意义来看,将新化山歌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态,通过与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相结合,能发掘新化山歌的音乐教育价值、山歌艺术价值和音乐审美价值。同时,将新化山歌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研究对象,丰富了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促进了高校声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艺术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让新化山歌真正走进高校课堂教学,在学生当中培养新化山歌传承人,促进地方高校的特色教学、丰富了学校和学生的文化艺术层次,促进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
三、内容与创新
新化山歌作为地方的一种特色文化艺术需要得到社会的重视。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将新化山歌传承人的培养纳入到地方高校声乐课教学体系当中,首先要在教学中揭示新化山歌与当地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分析整理新化山歌的音乐形态、歌词内容、演唱方法和社会功能等;研究新化山歌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新化山歌传承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高校教师与地方山歌歌手共同授课、新化山歌在创新与保持原有特色风貌等问题。突出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特色,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声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将新化山歌与地方高校声乐课教学教学的对接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以往学者研究新化山歌是仅从文学文本或音乐形态角度出发将其进行研究;在教学中重视新化山歌与声乐课教学、高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体现出新化山歌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在高校教育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将新化山歌传承人的培养与高校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就地方音乐文化的教育、保护和传承在新的时期的创新和发展问题给出有益结论,给其他地方的民间艺术进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化山歌传承与旅游开发对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BA18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KJGY1312。
参考文献:
[1]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2]周涵.论新化山歌的传承与艺术特点[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01).
[3]刘亦群.论湖南新化山歌特征与演唱[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1).
[4]陈征南.简析湖南娄底民歌的地域特征[J].中国音乐,2008,(02).
[5]康晓丹.湖南新化山歌形态特征和传承保护[J].大众文艺,2011,(23).
地方高校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研究,找到预防或缓解该群体职业倦怠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低潮,从而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章通过对浙江省6所高校194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在文献资料分析、数据统计和访谈的基础上,了解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探讨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学管理人员 职业倦怠
[作者简介]黄玮(1979-),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刘雪梅(1967-),女,黑龙江依安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温州 325035)
一、问题的提出
当人们论及教师的职业倦怠时,往往习惯性地聚焦于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化、国际化、社会化的形势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担负起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研究并组织实施教改的重要任务,工作职能以及工作环境都对其综合素质和工作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长期不变、缺乏弹性的坐班生活面对日趋复杂、压力渐大的工作内容,极易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情绪迷茫、厌烦、失落、缺乏成就感,找不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现象。然而从当前研究文献来看,关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极为缺乏,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实证调查明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是否在职业倦怠的总体程度、具体构成及其特征上存在差异?影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为后续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为手段,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内六所高校的教务处、院(系、部)分管教学领导、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取样,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为93.19%;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为94.63%,其中,男性78人,女性116人,平均年龄为38.4±5.5岁。另外,通过与多位不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从业时间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获知教学管理人员对自己职业倦怠的直接感受。
调查问卷以卢家楣根据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改编的中文版为参照,包括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三个因子、25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各因子得分为本因子所有项目得分的平均值,总分为因子分之和。因子分及总分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本研究采用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构,设计访谈提纲,提纲经过五名匿名专家讨论,反复修改后定稿,内容效度良好。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总体特征及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及三个维度的情况见下表。从整体上来说,职业倦怠总分及三个维度平均分都低于中值分。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于自我职业倦怠的评价大多集中在中值分以下的区域内,但也有少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得分高于中值分。有27.3%,也就是超过1/4的教学管理人员体验到比较严重的低成就感,17.5%的教学管理人员人格解体比较严重,12.4%的教学管理人员情绪衰竭比较严重。
上述结果与访谈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多数访谈对象在访谈中认为,近年来大批的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充实到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来,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然而,现实的工作让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也体验到较严重的低成就感,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管理工作内容的烦琐和重复造成的。
四、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具体特征与变异
以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学历、工作年限、婚姻状态为变量,考察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特征。从结果上看,鉴于学历、婚姻状态均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无显著影响,且年龄和工作年限又与其职业倦怠有着相似的关系,故着重通过性别、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变量,结合个体在职业倦怠内部各维度的差异表现,具体分析职业倦怠的具体特征和形成原因。
1.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差异及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职业倦怠总分及其三个维度的平均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在总分(t=-3.103,p<0.05)及情绪衰竭(t=-3.930,p<0.001)、人格解体(t=-3.930,p<0.001)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女性的得分均高于男性。可见,女性教学管理人员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同时,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女性教学管理人员为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饭的事情。然而,男性勇敢、主动、独立、客观、理性、擅长思辨的性别特征开始展现出优势。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面对工作挑战时,男性比女性更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同时,男性更善于经营和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单位等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在工作环境中发挥作用。
2.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差异及分析。以工作年限为自变量,职业倦怠总分及其三个维度的平均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作年限的被试在总分(F=2.54,p<0.05)及情绪衰竭(F=3.37,p<0.05)、人格解体(F=2.43,p<0.05)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经多重比较发现,工作年限在6-10年的教学管理人员在职业倦怠总分及三个维度上都表现得最为严重。随着岗位从事时间的增加,职业倦怠总分及情緒衰竭、人格解体的平均分将呈先升后降趋势,在工作的第6-10年,会迎来一个职业倦怠的高峰期,而这个时间也相当于教学管理人员30~35岁左右的年龄段。
3.不同收入水平的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差异及分析。收入水平的差异尽管没有显著分化被试在职业倦怠总分以及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等维度上的表现,但依然使职业倦怠的低成就感维度表现出了显著差异(F=3.38,p<0.05)。经多重比较发现,低成就感并非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而降低,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的群体体验到相对最强的低成就感,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次之,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学管理人员最弱。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来说,收入的提高,能够有效地刺激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五、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大胆录用男性教学管理人员,调整教学管理队伍性别比例。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因其细致温和的性别特征,比男性更适合高校教学管理岗位,因此教学管理人员以女性居多。通过本研究证明,在目前的社会形势及高校发展趋势下,高校女性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要显著高于男性。在同样的工作环境
中,男性的优势更明显。因此,我们要打破惯性思维,大胆录用男性教学管理人员,提高男性在教学管理队伍中的比例。
2.关怀青年教学管理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发现,青年教学管理人员的倦怠感要比年长的教学管理人员强,特别是工作6~10年的教学管理人员。高校应该对所有步入教学管理岗位的青年提供职业生涯设计指导。(1)高校在招聘教学管理人员时应该提供一份详细准确的岗位说明书,帮助青年应聘者清楚认识职业角色,使其能够在入职后迅速准确地把握自身角色。从而在源头上实现对职业倦怠的预防。(2)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分工上要做大胆改革,打通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之间的壁垒,鼓励教学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管理部门中实行轮岗,或允许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经过自我提升转入教师队伍,有效地提高核心竞争力,激励教学管理人员,从而缓解职业倦怠。
3.积极提供各项支持,营造和谐工作环境。(1)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支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将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扩展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减少事务性工作比例,让教学管理人员腾出时间和精力总结教育规律,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成就感。(2)提供后勤支持,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高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后勤支持(如教育支持、住房支持、交通支持等),尽量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弥补由于收入差引起的职业倦怠。(3)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心理自我维护能力。职业倦怠事实上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的表现。学校应该引入心理咨询的专业队伍,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开放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实验室,引导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维护,使其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掌握心理健康调适的技能,提高自身的心理能力。(4)推行身体锻炼方案,创设活动交流平台。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保证。学校应该在校内积极推行“身体锻炼方案”,提供运动场所及经费,引入健身专家指导教学管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锻炼。同时,打破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帮助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理解。
4.鼓励成立教学管理研究合作体,创造学习、交流、发展的机会。只有引导和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有效缓解因为缺乏科研竞争力而导致的职业倦怠。(1)整合教学管理人员科研力量,成立教学管理研究合作体。教学管理研究合作体的成立将成为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学习研究活动的组织保证。(2)定期开设学术沙龙,营造学习氛围。在学术沙龙中,鼓励每位教学管理人员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与大家分享,既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3)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承担一定的高教研究课题。青年教学管理人员在资深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对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探索,提升了他们的科研水平,增强了他们的科研信心,丰硕的科研成果也能有效缓解教管人员在职称职务晋升中的精神焦虑。(4)有计划地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通过专门系统的学习,提高知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让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成为“继续教育”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朱浩亮,黄飞,张建薪.中學校长职业倦怠、自我和谐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2).
[2]高竟玉,余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13(2).
[3]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
[4](美)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非,张黎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5]朱浩亮,张建新.中学校长与普通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保护性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2).
地方高校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西路梆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情,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如今昔日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西路梆子,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不断故去,也由于受众减少以及演员队伍后继乏人等因素面临濒危的窘境。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对西路梆子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唱腔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西路梆子进入大学课堂的形式,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平台,通过教学手段对其加以传播推广,探索西路梆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传承与保护途径。同时,也为其它濒危的地方剧种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遗”;“西路梆子”;教学
西路梆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情,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前身为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唱传入今海北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当地的说唱艺术,融合了河北沧州地区的的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技艺,最终形成西路梆子,并迅速传播开来。清道光后期,定名“西路梆子”,与山东地区同样经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东路梆子并称[1]。清代末期进入宫廷,深受帝王及王公重臣推崇。曾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广泛传播并盛行于清末民初至建国初期。2007年,西路梆子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收录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昔日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西路梆子,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不断故去,也由于受众减少以及演员队伍后继乏人等因素面临濒危的窘境。而国内外学术界对西路梆子的研究成果甚少,基本属于空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它一些大的剧种如京剧、昆曲等研究成果众多,且已经利用高校教育平台进行传承和保护。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对西路梆子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唱腔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西路梆子进入大学课堂的形式,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平台,通过教学手段对其加以传播推广,探索西路梆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传承与保护途径。同时,也为其它濒危的地方剧种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一、西路梆子的研究概况
1.西路梆子的发展历史梳理。
西路梆子是河北(直隶)梆子的雏形,与南邻山东同样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东路梆子并称。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明末清初,今海兴一带为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山、陕货物集散地。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入今河北海兴一带,结合了具有当地艺术特点的表演形式形成了西路梆子。明清两代,海兴一带人才辈出,尤其是清代赵毛陶孙氏家族,为官者遍布全国,且多爱好戏剧。自清乾隆时期,组织子弟班、举办科班,至民国初年,先后组织了六个子弟班,兴办科班二十余期,培养了大批的戏剧人才。光绪三年(1877年)孙点编著的反映上海梨园界同治初至光绪初十余年间梆子戏知名演员的珍贵文献《梨园声价录》及其他文献记载,在册的就有梨双玉、张国泰、刘燕香、王春生等十余人出自赵毛陶科班,另外,还有活跃在京津及当地的孙武瑞、武丑张三、玻璃翠、小灵芝等,对西路梆子的形成、传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西路梆子的主要剧目。
西路梆子的伴奏乐器最初主要有梆子、二股子(丝弦板胡)、三弦、四胡、横笛、笙、箫以及打击乐的锣、鼓、板等。后逐步演变为梆子、板胡、横笛、笙、二胡以及打击乐的锣、鼓、板等。西路梆子的传统剧目主要有《三贤传》、《罗衫记》、《杨二舍化缘》、《剜蔓菁》、《张三打拳》、《顶灯》、《秦雪梅吊孝》、《阳关折柳》、《反午门》、《九件衣》、《十王府》、《大闹郭家楼》等。
3.西路梆子剧本的整理与研究。
河北省及沧州市有关专家对西路梆子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海兴县为此专门成立了西路梆子调研组,深入乡村,逐村走访民间老艺人,了解情况,搜集资料,掌握了大量的口碑资料和相关实物,尤其是征集到清代至民国的手抄剧本40余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久已失传的孤本。还通过民间老艺人的口传,整理了部分传统剧目。同时,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了关于西路梆子的报道文章10余件。
4.西路梆子与河北梆子的关系研究。
清道光、咸丰时在沧州形成的河北梆子的雏形为西路梆子,至光绪定形为直隶梆子的南派(西路梆子)和北派梆子(京梆子),后天津对南派梆子进行了改革,从而形成了卫梆子(南派老艺人称之为半口),一九五二年统称为河北梆子。现基本分为冀、京、卫三派。西路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曲回跌宕,尤其善于表现悲腔,明显具有山陕梆子向河北(直隶)梆子过渡时期的特征。[2]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沧州戏剧界整理出版的《沧州戏剧春秋》指出:“至道光末年,山陕梆子经过音随地改的衍变,终于在沧州及整个河北呈现出新的面貌,形成河北梆子……海兴人孙葆元在京官居尚书,其族人在原籍赵毛陶办梆子科班,历史达百年之久,为沧州东部河北梆子重镇”[3]。一九九五年,戏剧艺术造诣甚深的徐永阁先生进一步指出:沧州可以说是河北梆子的发源地。
海兴一带民风淳朴,尚武之风甚盛,成就了河北梆子高亢激越的唱腔,形成了河北梆子旦角戏和武戏戏份较重的特点。河北梆子的旦角戏和武戏,之后又被京剧广泛的吸收采纳,所以说,西路梆子对京剧的发展和促进所产生的影响很大。
5.西路梆子的传承与保护途径等。
同治光绪年间,随着西路梆子的发展,赵毛陶科班出身的西路梆子演员逐步走向京、津、沪等地,对西路梆子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梨双玉、刘燕香、张国泰等皆为清末国内名伶,名载于《梨园声价录》等戏曲史文献。自清末至民国,海兴赵毛陶孙氏举办西路梆子科班二十余期。民国到建国初期,西路梆子的代表性演员有冯延永、杜兰芳、韩月恒、何连仲、小玻璃翠、寇立亭等,均为赵毛陶科班的学员。现在仍然传唱西路梆子的民间艺人张佐禹、王文刚、杜汝兴、寇永在、王宝德、李本池、刘振江等均为当年赵毛陶科班学员的弟子,文化传承脉络清晰。
为抢救西路梆子这一传统民间艺术,2006年以来,海兴县政府在县辖范围内积极引导并协助成立了四个梆子剧社,充分调动西路梆子老艺人的积极性,鼓励培养新人,壮大队伍,并有计划地逐步恢复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剧目。同时,积极录制相关的音像资料20余盘,借以抢救这一拥有显著地方文化特点的民间剧种。
二、通过课堂教育形式传承西路梆子的技术手段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就在于通过研究西路梆子的艺术传承、艺术价值、曲目整理的研究,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上教学,利用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立足地方的有利优势,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渲染,使其逐渐扩大受众范围,培养有利于该艺术形式持续发展的土壤。
1.基本思路与方法:
利用高等教育平台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做法由来已久,并且已形成了立足于法、理、文、史、艺、民俗等综合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平台,教学技术手段成熟,教学内容宽泛。借以传统的“说课”手段,从专业特点角度设置专业课教学内容,从通识教育角度设置通史教育课程。不足只处是戏曲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京剧、昆曲、评剧、黄梅戏等受众广泛的剧种为主,融合的地方艺术形式的教学案例仍比较少。在此方面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浙江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引入绍兴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发扬光大家乡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心和自豪感。进而总结出这种情感意识将促使他们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以传播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己任,这些都会对继承和发展地方音乐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4]
通过对西路梆子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西路梆子在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其他剧种的承接关系以及艺术价值,结合相应曲目的整理发掘,利用高校平台,将这一民间剧种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是传承西路梆子这一民间剧种的一种手段。
2.传统教育手段在推广西路梆子方面的应用。
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时,往往遵循一种“立足地方,四面辐射”的模式,招生计划也有着显著地地域分化。这也就为西路梆子等具备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校园里有了良好的传播环境,在校学生更乐意接受自己熟悉的文化信息。
常规教育手段主要是利用“说课”的常规教学模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西路梆子的艺术传承、艺术形式、艺术价值、曲目整理、演出技巧等前期研究成果转换成教学内容,整理教学大纲,分层次、有计划地传播给学生。授课内容可按专业与非专业划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通识通选课程分层次讲授。专业课程系为戏剧专业、影视戏剧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艺术类专业开设,其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艺术养成,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学习、推广西路梆子这一地方艺术形式,培养拥有较高艺术才能、能够传播普及西路梆子这一地方戏曲的专业人才。而通识教育课程则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旨在更大范围地传播西路梆子这一艺术形式,以“赏析”课程的形式培养更多学生的兴趣,借以扩大西路梆子的受众范围,为西路梆子的发展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
3.新兴的教育手段在推广西路梆子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新兴的MOOC课程、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教学模式日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也更适用于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
大学的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基础性、广博性、统整性、主体性和深刻性等特征。而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除了对于技能型通识课程的热衷之外,广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的要求日益强烈。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尤其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可以促进地域性文化的融合,推进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但是对于以“说课”为主的常规教学手段来说,课堂上传递的信息量较少。而像MOOC课程这些新兴的教育手段,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利用其自身开放性、大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特点,完全可以承接这一教学任务。
例如,MOOC课程作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以教学平台的形式与各高校进行合作,合作高校购买相应的课程或允许学生自行选读相应平台的课程,学校以承认学分或者置换学分的形式承认MOOC课程的学习成绩。这样一来,结合沧州地方整理的相关西路梆子曲目与影音资料,结合前期对对西路梆子进行的系统研究,录制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视频并制作课件,上传至相应的网络教育平台,利用MOOC课程这一手段实现推广西路梆子就成为可能。
三、通过课堂教育形式传承西路梆子的现实意义
综上,无论是利用课上教学,还是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都只是传承西路梆子这一艺术形式的技术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西路梆子的艺术传承、艺术价值、曲目整理的研究,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活动,利用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立足地方的有利优势,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环境渲染,逐步地扩大西路梆子的受众范围,培养有利于该艺术形式持续发展的土壤,通过教学活动扩大西路梆子的保护途径,并进一步为其他艺术形式的传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河北梆子的摇篮---海兴,河北文化,2007第2期 李志兴、周宣宏。
[2]河北梆子的摇篮---海兴,河北文化,2007第2期。
[3]沧州戏曲春秋 中国戏剧出版社 沧州戏曲志编辑部编写 1991年出版。
[4]绍兴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尝试 《中国音乐》2008年 第1期 杨永贤 浙江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
杨涛,1982年生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公共课教管部主任,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陈静:1982年生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李世红:1976年生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宋凤轩:1971年生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经管学部主任,教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管理学。
注: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5031314
地方高校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以构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学习过程、感悟过程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 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一、课题提出
自教育部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逐步迈上从“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变的道路[1]。因此,适应教育变革新要求,培养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符合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创新教育体系,促进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
自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创建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我们的研究以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地方高校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划拨经费的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支主力军;创新实践教育指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素质为主的教育。
三、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步较早。美国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出规定;德国通过延长实习期的做法培养工程师;法国的工科类学生在两年预科后的三年中均需在企业实习,大部分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时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且毕业时可获得工程师称号[2]。整体看,国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比较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配合密切。
国内许多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长春某学院提出以整合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方式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江苏某学院提出应将教学建设成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实践的综合;重庆某学院提出构建以面向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3]。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存在诸如重软件、轻硬件、教学模式单一、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等不足。
四、对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思考
1.研究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本科教育,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相对于工程研究,更突出工程应用;相对于工程科学,更突出工程技术;相对于精英教育,更突出大众化的工程本科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培养在工业生产基层一线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我们的研究以构建适应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目标,重点突出创新。围绕这一目标,在吸取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具有推广价值的、适用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涵盖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技术课程的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涵盖以下几点: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标准的研究;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研究;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包括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和方案,用整体能力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整合,实现将知识建构、能力锻炼、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学习过程、感悟过程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
五、改革措施
我们的团队自组建以来,全体成员以构建适应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积极研究和实践,现将这些工作综述如下。
1.建设了多方位硬件平台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为此,我们建立了包括实习基地群、校企产学研研发中心、校内工程实训中心、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校内实验室和课外科技活动工作室的立体化平台,把科研、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建设了资源丰富的信息技术平台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大学生快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实践技能,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开通了交流微信、QQ群、课程网站等网络平台,采用了互动答疑、网络讨论等多种方法,极大地方便了科研探讨和日常交流。
3.构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厚实基础、注重兴趣、理工融合、强化实验、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不断创新”的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个性化、双渠道、三结合、四层次、多模式”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六、部分成果
“实践出真知”。经过几年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邓曙光、肖卫初、崔治三位教师完成的“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创建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邓曙光、肖卫初二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分获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
七、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又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而言,培养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便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研究将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人才提供部分范例,同时将进一步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2011(05):1-9.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2010(06):50-52.
[3]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6):59-65.
地方高校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为完善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数据分析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新形势下研究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对于抢占高校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体育教育功能,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及引导大学生向着科学文明、健康快乐、开拓进取的目标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推动地方体育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获取相关研究资料;调查问卷法,选择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对相关数据作进一步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地方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包括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宣传设施、体育图书音像资料等[1]。建全的运动器材,良好的体育设施,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让学生刚进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
目前,多数地方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种类较齐全,总体上能满足学生需求。但学生对体育硬件设施的需求和硬件本身数量、质量不足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此外,具有体育象征的雕塑和体育宣传设施的地方院校还较少,大多地方院校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弱,宣传的内容、效果欠佳。
2、地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
体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积极的体育观念对人们采取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2]。从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观念是正确的。但大学生们的体育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表层意义上,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人造成的深层次的影響。对于体育的健身、娱乐和交际等显性功能,学生持肯定态度的分别占97.6%、90.8%和93.8%;但体育对个性培养、心理、社会化功能和意志品质等的影响,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例下降明显。
体育道德是学生整体素质状况反映的一部分,是学生对体育内在意识、观念及价值等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活动中同伴之间的团结礼让,各队员的责任感、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的精神及功利主义态度等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体育道德状况。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道德状况良好,主要表现在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按照公平竞争、团结友爱、遵守规则、重在参与的原则,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功利主义色彩不重。
体育知识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次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对科学健身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体育教师传授体育知识的方式和内容还较单一,与学生的期望值还有差距。
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活跃校园生活的精神氛围,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和发奋努力的情感,优化心态,陶冶情操,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3]。
调查表明,能养成自觉锻炼习惯的学生不足三成,大多数没有体育锻炼自主性;但经常观看体育节目和经常阅读体育信息的学生比例较高分别达65.1%和70.9%,尤其是热门赛事如NBA、CBA、足球世界杯和奥运会等赛事。
3、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指一所学校所设立的体育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切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规章制度、条例、办法的建设和实施。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有助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4]。
体育传统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集体体育行为风尚[5]。目前多数地方院校都已形成传统、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秋季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校园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和各体育社团赛等赛事活动。
高校的各种体育规章制度的设立,是为保障各种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协调各部门、各层面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地方院校基本具备国家下发的成文制度,制定了基于本校资源和现有条件的学生综合体育测评制度、场地器材设备管理条例、运动队训练与竞赛、校内外体育竞赛、早锻炼实施办法以及体育课堂常规等制度。
4、高校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课外体育活动是衡量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状况的一个标志。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构成学校体育的总体,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在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上男女生差异显著,96.1%的男生喜欢体育锻炼,女生为56.9%,比男生低了39.2%,这也从中可看出当前女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率不高的事实。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次数与持续时间都严重不足,7成以上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3次以下,其中尤以女生最为明显。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大多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本校体育场馆器械条件等来进行的。从选择项目的排序上可以看出男女在性别、需求、兴趣及能力的差异。男生更喜爱对抗激烈、刺激、集体为主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则偏爱轻松活泼、对抗性弱、上手性强、体现女生爱美特点和隔网类的如羽毛球、健美操等。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目前地方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滞后,与学校整体发展和师生希望值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观念是正确和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上,需要改善提高;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也喜爱体育,但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存在观念与行为的脱离现象。体育教师传播体育知识的方式较单一,学生对科学健身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在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上男女差异显著;总体上,当前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质量不高。
2、对策
我们要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构建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6-194
[2]陈琦,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8):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7
[4]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5]韦继康,徐远香.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俗[J].昆明大学学报,1999(2):72-75
[6]懂小强.试论高校体育爱好者协会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4年第2期: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