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合作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成为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那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立足以生为本的教学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开发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和谐化、良性化成长。为此,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方法研究为题,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感悟上,谈论自己的教学看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性教育价值。
一、设计精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更好地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最大化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和法治精神的塑造,促进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课堂目标作为师生教与学课堂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只有建立在科学目标上,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的获得性。所以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设计上,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的学习需要,有着清晰的把握,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偏好、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掌握学生客观学情上,将会助力教师产出科学合理的目标。第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了解与解构,并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上,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两者结合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设计《宪法的根本法》一课的目标上,知识与能力:理解宪法,懂得宪法,感受宪法日,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初步懂得宪法;课下通过查阅网络、书籍,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利用学校宣传栏、校园广角、黑板报等,宣传普及宪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宪法意识,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教学重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理解宪法日设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难点】:宪法为什么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宪、守憲,维护宪法权威。
二、建立与时俱进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上,教师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树立自己终身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性,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能够增加自己的信息素养,发现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特性,有效找到与课程的结合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具有声光影像为一体的教学工具,有效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会提高知识的表现性、趣味性、直观性,更加容易使得学生理解和获得,所以教师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例如,在教学《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的内容上,对于学生而言,单纯从书面化语言感受中国公民的含义是不够深入,学生理解是抽象的,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上,收集相关说明公民的表象特征,使得学生通过从视频、图片中,真正感受其公民所代表的含义性,这样教师在进行阐释和引导,将会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性,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性角色,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促进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化学习者,这样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协调化发展。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组合作的应用,有效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划分不同的小组,这样将会实现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两者兼顾。例如,在教学《国家机构有那些》一课的内容上,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以任务为学生的学习驱动,教师设计一个学习清单,然后为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促使学生在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谈论和思考,使得学生完成一个个学习清单,然后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意识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得性和能力的成长性的双重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方法研究中,通过设计精细化课堂教学目标、建立与时俱进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的三个方面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引导力,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质量提高,发展了学生社会性能力,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性,只有在学生各项能力发展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形成良好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芝.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山东教育,2018(34):58.
[2]伍中芳. 边远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3]高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教书育人,2018(34):23.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习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习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习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2、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坚持德治与法治一体同行
3、基于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的研究
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5、挖掘文本细节 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6、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研究
7、《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8、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国故事的策略探究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10、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互动教学探研
11、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12、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13、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14、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5、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策略探析
16、谈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17、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思考
18、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1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应用探析
20、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辨析
21、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
22、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2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4、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创新
25、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26、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生态
27、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学措施分析
28、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自学指导方法的研究
29、浅谈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30、初中道德与法治试卷命题探究
31、道德与法治灵动教育的培养方法
32、依法治国重要思想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探讨
33、改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核心素养
34、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责任担当教育
35、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
36、红色资源视域下体验式教学在江西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探究
37、“人本”价值祈向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
38、浅析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39、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40、浅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41、融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
42、“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4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景教学与德育的结合
44、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建议
45、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46、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47、生活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思考
49、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一、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需要法律手段来治理
法治作为社会宏观管理的强硬约束手段, 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法治是指利用法律治理社会问题, 即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国家治理手段。法治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现代法治具有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它在环境问题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法治的规范性有助于统一环境治理的标准
为了推进环境与资源保护, 多年来中央乃至地方出台的有关文件层出不穷, 不仅查找起来费时费力, 针对某一问题的标准、措施也经常不同, 这给环境问题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法律规范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统一性的特点, 将环境问题的治理方法上升为法律, 使之产生全社会一体遵行的效力, 具有普遍约束力, 从而更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
( 二) 法治的民主性有助于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法治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立法阶段, 在立法的调研、听证等环节, 立法机关悉心提取全社会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有效的保障立法的质量。而环境问题的治理关系到全社会的整体利益, 因此, 更应当征求全社会的意见, 促进立法的公平、民主、正义。
( 三) 法治的稳定性有助于解决环境治理中政策易变的问题
治理环境是个长期工程, 需要治理办法实施后不可能立见成效, 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保证, 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朝令夕改。而法律与其他社会治理方式不同的显著特征就是稳定性, 法律的制定、修改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 不能朝令夕改。使政策、文件法律化, 有利于环境治理更加稳定, 不因领导人的改变或经济利益的改变而改变, 使环境治理更见成效。
( 四) 法治的权威性有助于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效力, 凡是法律规范必须无条件遵守, 不论这种遵守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以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为保障手段, 以依法追究责任为实现形式。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法律的权威性体现在, 一旦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发生, 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基于法治的上述特征, 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应始终坚持法治原则, 大力推进环境法治建设。
二、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法治的局限性
( 一) 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加大了环境法治的治理成本
环境问题与其他的社会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保护对象、调整范围以及涉及的主体等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因此用法律手段治理环境问题必须付出相当大的成本, 包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等等。同时法律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环境问题, 环境法再完备也不可能将社会中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所有问题都全部涵盖。如果任何环境问题都要用法律来治理, 法治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 二) 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和隐蔽性加大了执法难度
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的特点; 同时人们的行为受利益的诱惑, 至公共环境利益于不顾, 而法律仅是提供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不能达到让人民自觉自发爱护环境的效果。同时, 法律一般是通过禁止和事后的惩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此时违法行为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会使法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与立法目的有所差距。
( 三) 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较高的技术手段加大了法律治理的难度
环境问题是经济告诉发展的产物, 而治理环境问题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手段, 这就对环境法律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环境法过程中需要技术支撑、智力支持以及精神保障, 否则环境法是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现如今无论是就世界范围还是就中国范围而言, 环境法尚且属于不发达、不完善的新兴的法律部门。因此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 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太现实的, 环境法治的局限性决定要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需要其它社会调整方式来补充。
三、坚持环境法治与环境德治并举, 促进我国环境建设
庞德认为道德、宗教和法律是实现社会控制的三大手段, 即使法律已成为了现代社会首要且最终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 但它仍离不开其它手段的支持, 特别是道德规范的支持。法律规范强调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实施, 道德规范强调人民自律。法是强制的道德, 道德是自觉的法。没有道德, 公正就无从谈起; 没有法律, 扬善抑恶就得不到保障, 环境德治和环境法治的关系也是这样。在环境治理过程中, 我们应始终坚持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的结合起来, 达到生态环境法治与德治在目标上和本质上的统一。
( 一) 环境问题的道德属性决定了环境德治的必要性
从实质上说, 环境问题就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冲突矛盾而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谓,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利益是道德得以呈现的基础。现如今环境问题如此严重就是因为一些人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牺牲公共利益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 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而环境道德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以及由自然环境问题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道德规范。环境道德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将公平、正义、善恶、良心等道德观念运用到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去。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 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及义务, 以弥补法律在制定与实施中的不足。
( 二) 环境法治要以环境德治为理论基础
环境法治离不开环境德治, 环境法治的内涵必须以适当的环境德治理论为基础, 环境法治的实施要想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必须要有环境德治的指引。环境法律的产生一般是以环境道德为基础, 也始终以环境正义、环境公平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宿。
首先, 在环境立法中坚持道德的指引作用。
环境道德法律化是环境道德与环境法律互动关系的第一层次。主要是指在环境立法过程中, 将环境道德理念用法律表现出来, 包括将一定的环境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美国著名法学家朗富勒曾指出: “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完善的法是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的统一。”在实践中, 我国在环境立法上也吸收了环境道德的思想, 将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理念融入到有关环境法律的制定中去。例如近年来修定的《水法》、《草原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都体现了环境法治与德治并举。
环境法律的道德化是环境道德与环境法律互动关系的第二层次。要实现环境法治, 必须“要有一套符合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 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法律”。环境法律的道德化是使环境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要求, 这是使环境法律被全社会得以遵守乃至内化为精神信仰的过程。
其次, 在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过程中要坚持道德的考量。
目前我国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行政机关来开展, 因此执法成为了环境法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而环境执法中执法工作者的法律职业道德、个人道德以及环境道德成为制约执法效果的关键因素。某些执法人员为了地方利益、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全社会的整体环境利益, 导致环境执法不力, 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同样在司法领域里, 随着司法在环境问题解决领域逐渐替代执法, 这就对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环境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环境执法及环境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及环境道德教育, 对于改善环境执法现状,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加大环境司法处断力度, 有很重要的意义。
( 三) 环境德治要以环境法治为社会前提
只有“合法”的德治, 才是有效的德治。法是强制的道德, 道德是自觉的法。道德强调个人自觉遵守, 但对于不遵守的人没有强制力保障实施, 也没有惩戒功能。因此, 环境德治要发挥作用, 必须要有环境法治作为前提, 使不愿服从的人也被要求遵守, 并且得到强制执行, 纯粹私人的、自发的环境道德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总之, 环境法治与环境德治具有统一的价值目标, 为了有效治理我国环境问题, 必须坚持环境法德兼治, 内外兼修, 从而实现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法德并举, 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对环境问题法德兼治的理念和路径进行研究, 对于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着极其深远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法治,环境德治
参考文献
[1]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 2003.
[2]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3] 蔡守秋译.Celia Campbell-, Mohn, Barry Bree, and J.William Futrell,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Law, West Publish-ing Co, 1993.
[4]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 陈晓晖, 欧阳雨晨.环境文化学概论[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6] 吴汉东.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J].法商研究, 1998 (2) .
[7] 胡慧华, 范燕宁.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现代创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9 (4) .
[8] 侯艳芳.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及其对环境刑法新发展的影响[J].现代法学, 2011 (4) .
[9] 肖巍.“环境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10] 蔡守秋.确认环境权, 夯实环境法治基础[J].环境保护, 2013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