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护理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在19~70岁,平均年龄为56.5岁。 所有患者均根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标准进行确诊,其中发生肾衰竭患者8例,发生呼吸衰竭患者5例,肾衰竭患者7例,脑水肿并脑疝患者2例,肝衰竭患者4例,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4例。
1.2方法
对该次研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并总结对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早期液体复苏、肾功能的监护、血糖的控制、预防和控制感染、出血的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早期积极进行液体复苏临床上对于液体复苏主要包括静脉补液以及胃管注水补液。1静脉补液,患者确诊后尽快给予早期液体复苏,从而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组织灌注,这也是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常见关键措施。 患者进入科室后先给予建立2~3条留置静脉通路,选用生理盐水补液,静脉输注速度先快后慢,若患者心功能正常则2 h小时内可输注1000~2000 m L,该补液可纠正休克并缓解血容量的不足,之后的治疗可根据尿量、心率、静脉压、末梢循环情况等因素调整补液量、种类及速度。 在快速补液的阶段,护理人员应着重注意患者的意识、两肺体征以及瞳孔扩散情况,注意预防肺水肿、脑水肿。 当患者补液后仍不能恢复血压时,可适当给予多巴胺泵入或补充胶体溶液,从而保持器官组织的灌注压。 在补液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巡视,以免出现药物渗漏而引起组织坏死的现象产生。 2胃管注水补液是指从患者胃管内注入温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从而克服因大剂量静脉补液而造成的心脏负担加重[5]胃管注水补液的注入量应为总量的1/3~1/2,灌注速度应为100~200 m L/h, 过多过快时易造成患者腹胀不适甚至出现急性胃扩张,同时注入溶液应温度适宜,通常为38~39℃,每次胃管注水补液前应先抽胃液以确定胃管在胃中,并检查胃管是否固定稳当、有无脱出。
1.2.2肾功能的监护肾功能衰竭是该次研究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 其发病率最高 , 主要发病原因与基础性疾病的器官功能减退有关 。 在治疗早期 , 应密切观察肾功能的情况 , 准确记录患者24 h内的出入液量 , 观察患者每小时的尿量 、 颜色 , 并根据尿量严格控制水的摄入 , 尿量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 , 特别是对患者应用利尿剂后尿量仍无变化时应减慢滴液速度 ; 注意患者双足情况 , 以免出现糖尿病足 , 定期抽血检查肝肾功能 、 电解质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
1.2.3血糖的控制目前,对于重症患者临床上通常在控制血糖上采取“平稳、安全、有效的策略”期望最大限度的获得通过控制血糖所带来的受益和更少的低血糖事件发生[6]。 对于血糖的控制该次研究主要是给予胰岛素注射液,在胰岛素治疗期间严格密切监测患者血糖的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手抖、出汗、面色苍白等低血糖症状。 2010年ADA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重症患者血糖范围应控制在7.8 mmol/L为宜。
1.2.4出血的护理很多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出现高凝状态,低氧、感染、酸中毒等是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主要病因[7]。 患者一旦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其病死率将大大提升,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应及时给予凝血功能检查,尽早确诊并治疗治疗的过程中除了积极控制住原发疾病,消除诱因外还应集中进行各种穿刺,穿刺拔针后用力按压5~10 min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瘀斑大小面积,是否存在呼吸道、消化道、颅脑以及其他部位出血,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轻柔。
1.2.5预防和控制感染糖尿病患者一般来说对于感染的控制十分不利,其全身抵抗能力、皮肤防御能力均明显减退,更容易遭受细菌的侵袭而引起败血症等严重的感染。 因此,对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应尽早合理的使用相关抗生素,并在给药前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保证患者所在病房无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减少探视,认真落实口腔护理、皮肤基础擦洗等常规护理,餐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8]。
2结果
此次研究合并两个器官衰竭患者15例中治愈9例,死亡6例,治愈率为60.0%;合并3个器官衰竭患者8例中治愈3例,死亡5例,治愈率为37.5%;合并4个及以上器官衰竭患者7例中治愈1例,死亡6例,治愈率为14.3%;30例患者总治愈率为43.3%。 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患者由于血糖的升高加快,导致机体多个脏器的功能出现障碍, 其全身抵抗能力、皮肤防御能力均明显减退,更容易遭受细菌的侵袭而引起败血症等严重的感染,如若救治不及时或护理不全面则很容易产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9]。 在患者患病早期,采用高质量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该次研究主要采用早期液体复苏、肾功能的监护、血糖的控制、预防和控制感染、 出血的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方式,其中液体复苏主要是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必须的营养物质,提高免疫力;肾功能监护需定期抽血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注意双足,以免出现糖尿病足;出血的护理应及时给予凝血功能检查, 积极预防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应尽早合理的使用相关抗生素进行治疗,另外,对于血糖的控制该次研究主要是给予患者胰岛素注射液,并在治疗期间严格密切监测患者血糖的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手抖、出汗、 面色苍白等低血糖症状,采取综合护理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综上所示,该次研究为分析探讨急救护理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特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救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0例患者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并总结对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早期液体复苏、肾功能的监护、血糖的控制、预防和控制感染、出血的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方式,统计30例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合并两个器官衰竭患者15例中治愈9例,死亡6例,治愈率为60.0%;合并3个器官衰竭患者8例中治愈3例,死亡5例,治愈率为37.5%;合并4个及以上器官衰竭患者7例中治愈1例,死亡6例,治愈率为14.3%,30例患者总治愈率为43.3%。 由此可见,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应用综合性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意义突出,值得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急救护理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救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0例患者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并总结对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早期液体复苏、肾功能的监护、血糖的控制、预防和控制感染、出血的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方式,统计30例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合并两个器官衰竭患者15例中治愈9例,死亡6例,治愈率为60.0%;合并3个器官衰竭患者8例中治愈3例,死亡5例,治愈率为37.5%;合并4个及以上器官衰竭患者7例中治愈1例,死亡6例,治愈率为14.3%,30例患者总治愈率为43.3%。结论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应用综合性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意义突出,值得推广和使用。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护理范文第2篇
外科护理学
基础知识-第三章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
一、A1
1、①诊断ARDS时,血气分析氧合指数PaO2/FiO2为
A、<100 B、<200 C、<300 D、<400 E、<500
2、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必须是
A、三个系统或(和)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
B、个系统的两个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
C、一个系统的两个以上器官急性功能障碍
D、一个系统或(和)器官为另一个系统或器官的发病原因
E、一个以上系统或(和)器官在急性疾病过程中相继出现急性功能障碍
3、①引起“肾前型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
A、挤压综合征
B、感染性休克
C、大面积烧伤
D、盆腔手术误扎双侧输尿管
E、缺水、休克、血容量减少
4、①诊断急性肺损伤和ARDS的重要指标是
A、BP B、MBP C、CVP D、PAWP E、CO
5、①病人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征兆是
A、咯血
B、便血
C、易出现鼻出血
D、皮肤出现出血点
E、血液不易抽出,容易凝固
二、B
1、①A.大面积烧伤 B.严重挤压伤
C.双侧肾盂输尿管梗阻 D.重度低渗性缺水 E.血容量减少
<1> 、肾型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A、
B、
C、
D、
E、
第1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2>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常见的原因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辅助检查血气分析的诊断标准为氧合指数PaO2/FiO2<300,故选C。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三章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969】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根据定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器官或系统的急性功能障碍,故选E。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三章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953】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急性肾功能衰竭依据发生原因不同分为肾前型、肾型和肾后型3种类型。所谓肾前型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引起肾血流量减少的疾病如休克、脱水等造成循环衰竭,继之影响肾血流量,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故选项E正确。选项A、B、C为肾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选项D为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因此答案为E。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三章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952】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肺动脉楔压(PAWP)正常值为0.8~1.6kPa,其值若在1.6~2.4kPa间则提示急性肺损伤或ARDS。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三章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914】
5、
【正确答案】 E
第2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答案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为高凝期,此期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三章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344574】
二、B
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内源性肾毒素、外源性肾毒素以及生物性毒素可造成肾实质性损害。最常见的原因是挤压伤,肌红蛋白大量释放引起肾小管阻塞、坏死。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三章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344576】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肾脏本身没有原发性损害,因各种原因导致尿路梗阻,出现继发性肾损害。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三章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344577】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护理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袁某某, 男性, 33岁, 已婚, 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患者因在海边游玩时不慎溺水。出现全身紫绀明显, 伴意识丧失约5min, 家人立即实行徒手心肺复苏, 30min后送往北戴河医院给予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予与机械通气, 模式为 (SIMV) 。测体温高于正常, 最高38.5℃, 否认寒战, 否认呕吐、便血, 否认抽搐, 9h后患者意识恢复, 对答正确, 否认肢体活动不利, 上呼吸机21.5h后呼吸平稳给予停止呼吸机使用, 并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患者自主呼吸能力正常, 仍发热, 否认寒战, 否认胸痛、胸闷, 否认腹痛、腹泻, 否认意识不清, 否认憋气、心悸, 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收入我院呼吸科。
1.2 临床表现
患者除一般溺水表现外, 伴意识丧失, 呼吸心搏停止, 经心肺复苏, 上呼吸机后, 神志转清。转来我院时仍有神志恍惚, 嗜睡, 两臂膀疼痛, 发热, 体温最高38.5℃, 听诊两肺散在小水泡音。
1.3 实验室检查
血气 (2010-07-30本院) :PH7.42, PO27 6 m m H g, P C O226mmHg, HCO3 16.9mmol/L, SO2 95%。血常规 (2010-07-30) 本院) :WBC13.8109/L, N75.8%。;急查生化 (急诊) (2010-07-30) :*肌酐:103umol/L、*钾:3.53mmol/L、*氯:105.4mmol/L、*钠:137.5mmol/L、*尿素氮:7.7mmol/L、*葡萄糖:6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2.9mmol/L) 。生化全项 (2010-08-0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6U/L、*肌酐:91umol/L、*肌酸激酶:1256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6U/L、超敏C-反应蛋白:79.9mg/L、间接胆红素:17.2umol/L直接胆红素:9.7umol/L、总胆红素:2 6.9 umo l/L。胸片 (2 0 10-07-2 9外院) :双肺斑片渗出影。胸部CT (2010-08-02本院) :双肺下叶感染, 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肘关节正侧位 (2010-08-02本院) :未见异常。受损器官累及肺、脑、肝、肾、心脏多个脏器。
1.4 治疗
(1) 肺内感染:考虑为海水吸入性肺炎, 应用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加替沙星抗感染11d。患者入院3d后体温正常, 咳嗽咳痰症状好转, 血常规恢复正常。11d后咳嗽咳痰症状消失。 (2) 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其肌酸激酶升高、肝肾功能减退考虑与其溺水后, 缺氧, 引发肝功能, 肾功能受损后有关。给予水飞蓟素140mg tid, 口服保肝治疗。补液, 维持水电平衡。6d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3U/L、谷氨酰转酞酶30U/L、肌酐79umol/L、碱性磷酸酶69U/L、肝肾功能恢复正常。 (3) 缺氧性脑病: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嗜睡、自觉乏力、精神差, 考虑与心肺复苏后脑缺氧有关。给予醒脑静及舒血宁静脉输注应用5d, 给予甘露醇脱水, 1d3次, 每次125mL连续5d后停止。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患者3d后精神好转。5d后无不适主诉, 嗜睡完全消失, 乏力症状完全改善。 (4) 心肌受损:给予静点维生素C 2g 1d1次和补液治疗后6d复查肌酸激酶为107U/L (正常) 。
2 患者转归
患者治疗11d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海水淹溺后患者病情变化急骤, 病死率高。最先受损的为肺脏, 吸入肺内的海水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3.5~4倍, 血浆由血液循环渗入肺泡内, 导致肺水肿, 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1]。低氧血症能引起全身其他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炎症递质失控性释放, 内环境紊乱, 进一步加重各脏器功能的损害及衰竭[2]。本患者累及心、肺、脑的MODS。
海水对肺泡的直接损伤作用对海水淹溺型肺损伤的研究发现。海水中的矿物质和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肺部结构和功能损害。有研究[3]发现溺死者左心室血培养大肠杆菌和粪链球菌阳性率>90%。海水吸入肺泡内, 由于其具有高渗性血液及组织间质液体将会转移到肺泡腔, 使肺泡腔内液体增加约3倍。还有研究[4]发现海水的直接肺损伤作用较淡水更为严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淹溺型肺水肿 (PE-SWD) 模型观察到。PF-SWD时肺泡腔渗出和肺间质水肿明显。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线粒体有气泡化现象并有细胞内水肿。肺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落。血管基膜暴露。血小板聚集、粘附、破裂。显微镜下可见急性炎症反应。其受损机制: (1) 海水可直接引起肺泡水肿。损伤肺泡上皮细胞。海水中的细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也是造成肺泡上皮损伤的重要因素。 (2) 高渗性海水可将血管内液体吸引至肺间质和肺泡腔继发性引起肺泡内压增高可能会造成肺泡上皮压迫性损伤。 (3) 血管内液体外渗。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或淤滞微循环障碍, 血小板聚集, 黏附和附壁, 可直接造成毛细血管内皮受损。 (4) 严重的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持续存在和发展。可能是加重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进一步损伤的重要因素[5]。 (5) 海水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严重损害作用。导致其稀释或断裂。肺泡塌陷肺内血液分流最终可引起ARDS[6]。及时的上呼吸机治疗, 小潮气量+PEEP治疗可扩张陷闭肺泡, 增加呼气末肺容量, 改善肺的顺应性, 使肺泡内的水分向肺间质移动, 促进肺泡液和间质液回流入血管腔, 防止肺泡或小气管萎陷, 减轻肺泡炎性损伤, 减轻呼吸肌张力, 降低耗氧量,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增加肺氧合, 改善低氧血症[7]。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均为脑水肿的病因或加重因素。低氧可造成脑和肺的神经、体液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其结果是造成微血管床灌注过量,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毛细血管渗出增加, 导致水肿。脑为人体相对耗氧量最多的器官, 脑血管对动脉血中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变很敏感, 缺氧可引起脑血管扩张, 脑血流量增加[8]。另一方面, 缺氧时由于组织细胞线粒体肿胀甚至结构破坏、导致ATP供应不足, 引起细胞膜钠泵运转障碍, 导致细胞内钠潴留而加重脑水肿[9]。此外,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脑血管代偿性扩张引起通透性增加, 水分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而加重血管源性脑水肿。在早期积极地应用高压氧治疗可以纠正脑部的缺氧状态。使用甘露醇脱水可以缓解脑水肿。低氧血症还可引起肝功能, 肾功能的损坏, 心肌受损, 应及时的上呼吸机纠正缺氧状态, 还应补充液体, 纠正电解质紊乱, 使体内达到稳态。这样受损的肝功能, 肾功能才会得到改善。另外, 有效的院前急救及合理的营养支持, 保温保暖, 补充体液,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控制感染等, 为成功抢救奠定了基础。
摘要:1例海水淹溺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的救治体会。及时的上呼吸机治疗, 小潮气量+PEEP治疗可扩张陷闭肺泡, 增加呼气末肺容量, 改善肺的顺应性, 使肺泡内的水分向肺间质移动, 促进肺泡液和间质液回流入血管腔, 防止肺泡或小气管萎陷, 减轻肺泡炎性损伤, 减轻呼吸肌张力, 降低耗氧量,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增加肺氧合, 改善低氧血症, 纠正呼吸衰竭。在早期积极地应用高压氧治疗可以纠正脑部的缺氧状态。使用甘露醇脱水可以缓解脑水肿。低氧血症还可引起肝功能, 肾功能的损坏, 心肌受损, 应及时的上呼吸机纠正缺氧状态, 还应补充液体, 纠正电解质紊乱, 使体内达到稳态。这样受损的肝功能, 肾功能才会得到改善。
关键词:海水淹溺,多脏器功能障碍,救治分析
参考文献
[1] Bhariwaj PK.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 in experimental drowning[J].Ind J Physicol Pharmac, 1982, 26 (1) :85~90.
[2] 余世全, 刘励军, 邱菁华, 等.伴呼吸衰竭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46例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4, 10 (2) :78~80.
[3] Lucci A cirnelli A.A microbiological test forthe diagnosis of death by drowning[J].Forensic Sci InL, 2007, 168 (1) :34~36.
[4] Salomez F, Vincent JL Drowning.A review of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J].Resuscitation, 2004, 63 (3) :261~268.
[5] 赵增荣, 董文度.海水淹溺肺水肿和海水型呼吸窘迫综合征[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0, 22 (2) :97~99.
[6] 周长喜, 钱桂生, 王关嵩海水淹溺机制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 2008, 51 (10) :630~631.
[7] Sacchetti AD, Harris RH.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 what’s the latest emergency treatment[J].Postgraduate Medicine, 1998, 103 (2) :145~166.
[8] 许川.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 2004, 6 (5) :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