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范文第1篇
单 位:永胜县程海镇第二中学
教 师:方仁菊
2014年10月20日
第二节 《中东》教学设计
(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二节 中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了解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其分布、输出路线。
2.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冲突。
3.学会运用地图,培养读图归纳、分析以及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对所用资料进行探索、对比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学会鉴别有用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
3. 学会用分析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东资源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和平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东的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
2.中东石油的地位、分布及其主要运输路线。 3.中东的宗教及文化习俗。
[难点] 中东地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分析。 【课型】新课型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媒体】 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些图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分析中东为什么会长期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1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节 中东
(教师讲授) 中东的热点问题不仅在于它的地位极具战略性,还在于它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大等,下面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把课本内容全部看一遍。
(板书)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讲授)下面请同学们读7-2-1 中东地形图,在图中找出下列问题
1.找出亚洲、欧洲、非洲,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波斯湾和红海。 2.找出土尔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说出它们沟通的海洋。 3.找出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及其首都。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通过读图,我们不难发现,中东的范围包括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请同学们在课本26页找到相应的内容画下来,并将笔记补充完整。 (板书)1.范围
(学生活动)下面同桌之间用1分钟的时间对照课本25页中东的地形图,相互提问“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讨论交流: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板书)2.位置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东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地带,位于阿拉里海(内陆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五海之间,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过度)中东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一直到现在,它依然是东西方交通要道,这得益于两个战略要地。下面请同学们读图7-2-1,先找到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
(板书)3.两个战略要地
(1)苏伊士运河 (2)土耳其海峡
(教师讲授)苏伊士运河,所属国家埃及,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从印度洋到大西洋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土耳其海峡,所属国家土耳其,沟通了地中海和黑海,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7-2-1,完成课本27页的活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大西洋→地中海→土耳其海峡→黑海;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阿拉伯海→印度洋。
(过度)同学们,这些海上通道是中东石油运往世界各地的航运要道。那么中东的石油在世界上占有什么地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运往世界各地的呢?请同学们读图7-2-3中东的石油分布,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回答略)
(板书)
二、世界的“油库” 1. 地位
2. 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国家 3. 主要产油国 4. 特点
(教师讲授)读饼状图,了解中东石油的产量、储量、输出量占世界的比例,得
2 出结论: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产量最高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
读图7-2-3,知道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国家。主要石油生产国有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补充中东的油田,一般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等特点。
(过度)中东有这么多这么好的石油,不卖岂不可惜,中东的石油是如何输往世界其他地区的了?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课本29页的活动,找出三条石油运输路线以及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板书)5.三条石油输出路线
(1) 苏伊士航线(2)好望角航线(3)马六角航线
(教师活动)结合课件以及图7-2-5,带领学生找出三条石油输出路线经过的重要地点:(1)苏伊士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西欧、美国;(2)好望角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3)马六角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角海峡→太平洋→东亚 得出结论:1.中东石油大部分通过海运 销往:西欧、美国、东亚
2.苏伊士航线和好望角航线都输往西欧、美国,不同之处在于:①苏伊士航线是最短航线②好望角航线是巨型油轮通过的地方。
(过度)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分析了中东石油主要航海线,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中东的宗教与文化习俗。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会形成自己的宗教信仰。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中东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中东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所以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世界人种、语言图,分析中东的居民。 (板书)
三、宗教与文化习俗
1.人种 2.语言 3.民族 4.宗教
(1)发源地
(2)“圣地”①耶路撒冷 ②麦加 (教师结合课件图片讲解)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中东人种主要为白种人,讲阿拉伯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组成的国家,称为阿拉伯国家。中东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和佛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和佛教奉为“圣地”。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过度)以上我们分析了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三大原因,下面我们还要分析一下中东的气候。
(提问)课件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问学生中东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中东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再加上中东河流稀少,分布不均,因此水资源十分匮乏。 (板书)
四、匮乏的水资源
(教师总结)教师结合板书及课件,总结中东长期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1.
3 位于“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特殊;2.有丰富的石油资源;3.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文化差异大;4.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水资源匮乏;5.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的领土争端。
(补充)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 [巩固练习] 1. 课件展示随堂练习,分别请学生回答。 2. 课后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三洲五海之地 1. 范围 2. 位置
3. 两个战略要地 (1) 苏伊士运河 (2) 土耳其海峡 (3)
二、世界的“油库” 1. 地位
2. 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国家 3. 主要产油国: 4. 特点:
5. 三条石油输出路线
(1)苏伊士航线:(最短航线) (2)好望角航线:(巨型油轮) (3)马六甲航线
三、宗教与文化习俗 1.人种 :白色人种 2.语言 :阿拉伯语 3.民族:阿拉伯民族 4.宗教:
(1)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 (2)“圣地”: ①耶路撒冷②麦加
四、匮乏的水资源
【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范文第2篇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已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同学: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教师:同学们刚才回顾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从我的观察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下面同学们读一下课本“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个框题的课文及相关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作物熟制?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的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条件上说出原因是什么?
3.东北平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是什么?
4.东北平原要停止开荒建立保护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要重点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尽可能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2
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关知识,让我们完成课本18页的“活动”。第1项,“走访你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日用品有哪些来自东北三省。”这一个活动内容已经在上周末布置给大家了,大家可以举手交流一下你调查的结果。
学生:东北大米、大豆、高粱、大豆油、玉米油
老师:第2项,可以比较一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思考并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说明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老师:第3项,可以围绕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理解补充这些条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把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分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共同查找其它原因,进行交流。从本题给出的条件来看,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②农业的科技水平高。通过讨论,我们认为雨热同期的气候,也是自然条件之一。
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今天我们在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时,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那就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索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或师友两人互相提醒,对东北三省的农业进行简单的回顾。
教师: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9-21的有关课文及图思考下列问题。
5.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是什么?它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6.东北三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其工业体系特点如何?
7.目前,东北三省的工业基地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同学们分析的不错,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从图6.20中也可以看出,其工业分布大多在矿产的富集地带。那么东北的 3 工业分布除了与资源有关之外,还与哪些条件有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本P21的“活动”。大家就活动的第1项,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哈尔滨、长春、沈阳都有多条铁路线经过,陆运便利,哈尔滨还有松花江便利的河运,而大连不仅有便利的铁路运输还有便利的海洋运输。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便利的交通成了布局工业的重要依据,便利的交通也是开发和调配资源的重要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活动的第2项提出的问题,同桌或师友间商量一下,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从图6.20和图6.21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矿产地都有铁路经过,这些铁路的修建为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铁路修到甲经过大兴安岭林区,应该是与开采那里的森林资源有关,修到乙应该是与开发那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关。
教师:我也非常同意同学们的见解。由于甲乙两地临近俄罗斯,将铁路修到那里既有开发资源的作用,也有国防建设的需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资源对于东北三省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看活动第3项提出的问题,我们同学同桌或师友之间先商量一下,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从大庆的工业结构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庆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对照图6.20,不难看出那是因为大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同样,伊春工业部门中的木材及林产品加工、钢铁等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伊春位于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二是因为伊春附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鞍山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则是因为鞍山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都是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东北的工业布局大多分布于资源富集地区和交通要道上。当然影响工业分布的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希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捕捉,善于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读“东北地形图、东北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和东北铁路与城市分布图”(自左向右依次),回答问题:
1.图中,佳木斯市位于三江平原,这三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农作物中不能在佳木斯市生产的是(
)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甜菜
3.据图,列举佳木斯市及其附近两种以上的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从两个方面说明佳木斯市的交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佳木斯市是我国最东的地级市,它与_________(国家)相邻。据此,你对佳木斯市调整工业结构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范文第3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原鸡的进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关桦尺蛾数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2、介绍达尔文锲而不舍、历尽艰辛创立生物进化论的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难点:
3、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4、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 1861年,科学家发现一种动物的化石,命名为始祖鸟。
1993年,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与始祖鸟及其相似的化石,命名为孔子鸟。
通过对始祖鸟和孔子鸟的研究,它们同时具备了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特征,都是从爬行动物到鸟类的过渡类型,这些化石充分证明了鸟类是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按一定的顺序出现 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
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植物进化的历程: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生物进化的趋势: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提问:什么原因导致了生物的进化呢? 学习活动:模拟自然选择
根据课本98-100页,进行操作,讨论并回答课本讨论。 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
学生阅读有关达尔文的材料,思考预设的问题。
提出人是达尔文,出处是《物种起源》,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师生活动: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范文第4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之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 说课标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音乐文化种独具特色的瑰宝。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西北民歌是我国民歌浩瀚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针对部分高中学生对民歌的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本节课我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认识西北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二、 说教材
本节课是编排在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在九年级第17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 “西北放歌”的教学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课题后面是教材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的内容,所以学好本节课为以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主要选用了三首典型的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它们均具有浓郁的西北音乐风格特点:高亢、纯朴、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体现出西北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特征。但不同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文化背景,又使它们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音乐特点: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民歌体裁“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结构为单乐段形式,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演唱时多用真假声结合,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 “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隐含的哲理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山西民歌《刨洋芋》歌词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性曲目。歌曲的节奏自由舒展,旋律采用了上下句的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较大,歌曲表现了脚夫们被生活所迫,抛妻离子、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寂寞、无奈、幽怨、愤懑,以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也从另一角度表达了脚夫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引领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探究西北民歌音乐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 引导学生认识西北民歌文化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关注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领学生感受 、体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 及形成原因,认识西北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范唱引导法、创设情景法、问题聆听法、视觉图像法、对比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主要采取:主动学习法、问题生成法、讨论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诱导学生探究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最后引导学生认识西北民歌文化艺术价值。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围绕教学目标,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以歌引路走进西北;2创设情景品味民歌音韵;
3、深入探究领悟作品内涵;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以歌引路走进西北:
1、范唱导入
2、对西北地区简要了解,
播放多媒体西北地理风貌。(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教师范唱,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使学生对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有个初步的印象。运用视觉图象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通过西北地域风光配以西北腔调音乐,把学生置入了大漠戈壁、黄土高原的情景中,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
(二) 创设情景品味民歌音韵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创设了到西北“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到田野刨洋芋”“运送洋芋做脚夫”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引领学生感受 、体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原因”这一教学重点。
如: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
师:上高山了,下地泡洋芋了,我们现在来运运这些洋芋,听听这些脚夫们 的心声。引出陕北民歌《脚夫调》,什么是脚夫?(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 通不便利一直困扰着祖祖辈辈的西北人民,在西北农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毛驴和骡子,脚夫是西北地区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 (1)教师师播放歌曲音频。
师:a歌曲有几个乐句?旋律线条是怎么进行的?
B歌词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歌词用即兴编唱、语音押韵,同一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表现了脚夫们被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寂寞、无奈,以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表达了脚夫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模仿陕北方言,体会语音语调,认识民歌旋律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如:四十里长涧羊羔山,好婆姨出在我们张家畔。)
(2)引导学生讨论,相互交流总结陕北民歌体裁“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欣赏荣获19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黄河绝恋》中二流子被活埋的场景。启发学生认识西北人民的性格特征:二流子在生命最后的一刻他还自豪地唱着信天游,表达对心上人的思恋和对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表现出坚毅、勇敢、乐观的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聆听、视觉图像、对比欣赏和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体验了西北民歌体裁“信天游”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过程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人的性格、生产方式、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渗透民族文化意识,为下环节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突破了本课了“引领学生感受 、体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原因”这一教学重点。)
(三)第四教学环节: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播放“西北民歌”在金色大厅演出视频片段。
师:认为西北民歌最大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西北民歌的艺术价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真善美的艺术具体体现。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谈话启发、探究交流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西北民歌是我国民歌浩瀚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真善美的最高艺术审美价值。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喜爱民歌、关注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从而突出了本课认识西北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这一教学重点,基本完成了本课情感目标的教学达标。)
七、总结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范文第5篇
(甘肃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食品安全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食品行业对外贸易与日剧增,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我国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型食物结构转向营业健康型食物结构,全民食品营业卫生知识得到普及。人民的饮食消费观念也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食品卫生质量标准的要求越练越高,这就对食品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食品种类丰富,食品中检测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和组分繁多,需要检测的物质质量极低,样品中待检物的浓度常为μg、ng甚至 pg级,除此之外,许多检测物除需检测物质本身,还涉及其衍生物和降解物测定。区别同位异构体以及元素的价态等。因此食品检测要求检测方法更加准确、快速、方便,也使得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不断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中来,由于新技术的引入,食品行业开发出了许多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很高的检测仪器,这不仅缩短了分析时间,减少了人力误差,也大大提高了食品分析检测的速度、灵敏度和准确度。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视觉技术;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③食品物性的力学、声学和电学检测技术;④电子传感检测技术;⑤生物传感技术;⑥核酸探针检测技术;⑦PCR基因扩增技术;⑧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食品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三大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可检测细菌、病毒、真菌、各种毒素、寄生虫等,还可用于蛋白质、激素、其他生理活性物质、药物残留、抗生素等的检测,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发展,使得免疫检测方法特异性更强,结果更准确。
免疫分析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为基础的分析技术。1959年,Yalow和Berson 将发射性同位素示踪与免疫反应相结合建立了发射免疫测定法,从而开创了免疫分析这一崭新领域,次后又发展了许多替代或非同位素免疫免疫分析法。
1.免疫荧光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荧光分析(Immuno Fluorescence Assay , IFA )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初,1942年Cons等首次报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小鼠组织切片中的可溶性肺炎球菌多糖抗体,但此种荧光素标记物的性能较差,未能推广应用,20世纪50年代,Riggs等合成性能较为优良的异硫氰酸荧光素。Mashall等对荧光抗体的标记方法又进行了改进,从而使得免疫荧光技术逐渐推广应用。 1.1 基本原理
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后,并不影响其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事先将待测抗原固定与玻璃载玻片上,滴加荧光标记抗体,若荧光标记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不能被缓冲液冲掉,载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否则荧光抗体被缓冲液冲掉,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荧光。
1 1.2 荧光免疫测定法的分类
根据标记荧光产生的方式不同分为底物标记荧光测定法、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荧光猝灭增强免疫测定法。FIA可使用均相或非均相分析方式,均相FIA应用较多。
1.2.1 底物标记荧光测定法
底物标记荧光测定法(SLFIA)使用一种酶的底物标记待测物,底物本身无荧光,在受到相应酶的催化时能转变为荧光物,当标记底物与抗体结合产生的空间位阻阻碍了酶与标记底物间的接触,样品中的待测物通过竞争作用使游离的酶标结合物或荧光强度增加。 1.2.2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
使用偏振光作为激发光时,视分子的运动状态,发射的荧光可能是振动方向各向随机化的普通荧光,或是只在某一平面振动的偏振荧光(ploarized fluorescence)在反应液中,游离的标记物分子体积小,在布朗运动中转动速度快,受偏振光照射后产生的荧光偏振方向被分散,不能产生偏振光,只发射普通荧光;与抗体结合的标记物分子体积增大,布朗运动速度减慢,甚至不能转动而形成定向排列,所以受偏振光激发后能产生偏振荧光,样品中的待测物的量越大,偏振荧光的强度越高。
1.2.3 荧光淬灭免疫测定法
荧光淬灭免疫测定法(Fluoresecent Quenching Immunoassay)的原理是当荧光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后发生荧光淬灭。荧光猝灭的机制尚不清楚,荧光淬灭可能与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后导致电子振动状态的改变有关。 1.2.4荧光增强免疫测定法
荧光增强免疫测定法(Fluoresecent Enhancement Immunoassay)的原理与荧光淬灭增强免疫测定法相似,不同的是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后荧光强度增强。
2 酶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酶免疫检测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荧光和组织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最初用酶代表荧光素标记抗体作为生物组织中抗原的鉴定和定位。随后发展为用于鉴定免疫扩散及免疫电泳板上的沉淀线,到1971年,Engrall等用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原或抗体,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一技术因其高度的准确性、特异性、应用范围广、检测速度快以及费用低等优点,是目前食品检测中令人瞩目的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新技术。 2.1 酶免疫技术的基本原理
用酶标记已知的抗原(抗体),然后与样品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如果样品中含有相应的抗体(抗原),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中所带酶分子遇到底物时,能催化底物水解、氧化或还原,产生显色反应,这样就可以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抗体(抗原)。
2 2.2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酶免疫技术发展迅猛,种类繁多,酶免疫技术分为酶免疫组化技术和酶免疫测定技术,酶免疫测定技术又分为均相免疫测定和异相免疫测定技术,异相免疫测定技术又分为固相免疫测定技术和液相免疫测定技术。 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2.3.1 基本原理
抗体(抗原)与酶结合后,仍然能和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将待测样品事先包被于固相载体表面,加入酶标抗体(抗原),酶将抗体(抗原)于吸附于固相载体上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不能被缓冲液冲掉,当加入酶的底物时,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呈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待测抗原或抗体的量有关,可定性或定量测定抗原或抗体。ELISA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双夹心法和竞争法。 2.3.2 ELISA技术在食品安全性检测中的应用及前景
ELISA技术把抗原抗体特异性与酶反应的敏感性相结合,使食品在未经分离的提取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近年来,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正逐步推广应用,用于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的检测。还用于蛋白质、激素、农业残留、兽药残留和抗生素及食品成分和劣质食品的检测分析。ELISA技术由于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费用低和易于商品化,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3.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放射免疫技术( Radio Immunoassay ,RIA) 是以放射性核素为标记物的标记免疫分析法。是由Yalow和Berson于1960年创建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由于标记物放射性核素的检测灵敏性,本法灵敏度高,测定准确性良好,特别适应于蛋白质、激素和多肽的精确定量测定。 3.1 基本原理
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反应。在这一反应系统中,作为试剂的标记抗原和抗体的量是固定的,抗体量一般采用能结合40%-50%的标记抗原,而受检标本中的非标记抗原是变化的,根据标本中抗原的量不同,得到不同的反应结果。当标记抗原、非标记抗原和特异性抗体三者同时在于一个反应系统时,由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具有相同的结合力,因此两者相互竞争特异性的抗体,由于标记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的量是固定的,故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量就随着非标记抗原的量而改变。非标记抗原量增加,相应的结合较多的抗体,从而抑制了标记抗原对抗体的结合,是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相应减少,游离的标记抗原相应的增加,亦即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放射性强度与受检标本中抗原的浓度呈反比。若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标记抗原分开,分别测定其放射强度,就可计算出结合的标记抗原(B)与游离的标记抗原(F)的比值(B/F),这与标本中的抗原呈函数关系。用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抗原进行测定,计算相应的B/F值,可得到一条剂量反应曲线,受检标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测定,计算B/F值,即可在剂量反应曲线是查出标本中的抗原含量。放射免疫测定
3 分为液相放射免疫测定和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3.2 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RIA测定就是应用放射性物质代替ELISA中的标记酶作为抗原或抗体耦联物,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最常见的同位素是3H和14C。1978年,Charm在RIA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放射免疫检测技术(RRA),放射免疫检测在快速检测方面最成功的是CharmⅡ6600/7600抗生素快速检测系统,该系统就是利用专一受体来识别结合于同一类抗生素族中的母环以便最快速同时检测同一抗生素族在样品中的残留情况。目前,CharmⅡ7600检测系统就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氨唑西林及碱性磷酸酶这六项检测以被FDA认可。放射免疫技术由于可以避免假阳性,适宜于阳性率较低的大量样品检测,对水产品、肉类产品、果疏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的检测中广泛应用。还可检测经食品传播的细菌及毒素、真菌及毒素、病毒和寄生虫及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如南京农业大学用放射免疫测定牛奶中的天花粉蛋白。
4.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又叫Rosa.Tests法,是利用胶体金颗粒进行标记的一项新技术。 4.1基本原理
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形成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胶体金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行形成牢固结合,用已知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HAuCl4制备各种不同的粒径,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这种球形的颗粒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毒素、免疫球蛋白、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等非共价结合。
免疫胶体金检测原理是利用了金颗粒具有电子密度的特性,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可用于定性或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中。这一方法可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 4.2 免疫胶体金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该技术当前主要用于在牛奶中检测抗生素,可在十分钟内快速检测牛奶中的抗生素,利用该技术可检测的抗生素种类有六种,β-内酰胺、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恩诺沙星和黄曲霉毒素,可检测的β-内酰胺药物有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邻氯青霉素头孢噻呋、头孢霉素和青霉素G等。由于该技术结果直观、操作简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合成,每个B淋巴细胞有合成一种抗体的遗传基因,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细胞进行培养,就可以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的细胞群,即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一种决定簇的抗体。1975年,Kohler和 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了杂交细胞即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
4 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为医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是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5.1 基本原理
B淋巴细胞具有专一性的合成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而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即杂交瘤细胞,这种杂交瘤细胞即具有专一性合成某一抗体的特性,也具有瘤细胞能在体外无限增殖的特性,用这种杂交瘤细胞培养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这种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称为第二抗体,主要抗原能引起小鼠的抗体应答,应用杂交瘤技术可获得几乎所有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5.2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食品检测中最大的优点是特异性强,不易出现假阳性。在食品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已制备出各种经食品传播和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毒素、真菌及毒素、病毒、寄生虫、农药、激素等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的检测方法。
磺胺二甲嘧啶和克伦特罗(瘦肉精)这两种药物被欧美各国和我国列为兽药残留控制重点,国内研究出了用于动物性食品中磺胺二甲嘧啶检测的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和克伦特罗残留检测的多克隆试剂盒。这两种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仪器化程度低、样品前处理简单、检测时间短,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填补了国内空白。
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可在十分钟内快速检测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及激素类的残留量为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英国建立了自动肉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人们还制出了单核增生性李特氏杆菌的单抗,用单抗ELISA检测该菌。乳中氯霉素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也被建立。
食品储藏过程中会受到霉菌污染,现已从青霉、毛霉等霉菌中提取耐热性抗原制成单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可检出加热和未加热食品中的霉菌。
6 免疫测定新技术
6.1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LIA)是一种较新的免疫测定技术,脂质体是由磷脂或由其他类脂分子在水相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密闭的双分子单层或多层囊泡,脂质体表面还可以连接抗原或抗体分子。这种生物模拟膜在形成过程中能包裹水及其中的溶质(染料或酶),膜的稳定性可随免疫反应有规律变化。根据释放出的标记物的量进行测定,所以LIA具有很高的信号放大作用。目前LIA主要存在脂质体的稳定性和非特异性溶解问题。 6.2 克隆酶给予体免疫测定法
克隆酶给予体免疫测定法(CEDIA)是一种新型均相免疫测定法。CEDIA中使用由重组DNA技术获得的半乳糖苷酶两个独立的蛋白质片段,这两个片段独立存在时无酶活性,但两个片段结合则显示催化活性。以此作为分析方法的基础。其中较小片段称为酶给予体片段(ED),另一片段称为酶受体片段(EA)。ED标记物与抗体集合后不再与EA形成酶,所以当样品中待测物增
5 加时则游离ED标记物增多,使反应液中酶产生增加,经底物显色测定。CEDIA是目前灵敏度较高的均相免疫测定法。 6.3 发光免疫测定法
发光免疫测定法(CLIA)常用鲁米诺(Luminol)、异鲁米诺(Isoluminol)及其衍生物进行标记。这些环肼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被氧化产生3-胺基苯二甲酸盐和430nm的发射光。在鲁米诺的芳氨基上进行烃链取代后产光性能增强,但若置换芳氨基则发光被破坏。另外丫叮酯也用于发光标记。CLIA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测定速度快。但CLIA产光物质发光时间极短(数秒钟),测定误差较大。 6.4免疫传感器技术
免疫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近年来已取得迅速发展。免疫传感器的探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感受器:通常覆有连接有特异性抗体的可更换的传感膜;换能器:能将抗原抗体产生的信号转换为可供仪器检测的电信号。免疫传感器使用对象广泛,专一性较强,高度的自动化,微型化与集成化减少对使用者及环境技术条件的依赖,测定速度快,适合现场或野外操作。 6.5 多组分免疫测定法
根据不同检测物标记方法互不相同,分析条件和检测信号互不干扰。同一反应液中同时检测不同的检测物。但这种方法必须使几种标记物的测定条件相互协调,其灵敏度和组分数受到限制。
免疫反应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选择性,抗原抗体的亲和数通常为109或更高。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免疫分析技术操作简单、速度快、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已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免疫分析技术能与其他技术联用,在联用方法中免疫技术即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法(GC)等测定技术的样品进化或分离手段,也可作为其离线或在线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结合了免疫分析的选择性,灵敏性与HPLC,GC等技术的高速,高效分离和准确检测能力,使分析过程简化,分析成本下降,拓展了待测物范围。
免疫分析测定法提供的待测物组分或结构方面的信息太少,一般不具备多残留分析能力;免疫分析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不易控制,结果易于出现假阳性,方法难以标准化;方法建立过程复杂,研究周期长,某些待测物半抗原难以合成。免疫测定法不可能取代色谱或光谱等常规分析方法,只能作为其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赵杰文,孙永海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4. [2]兽药残留分析.赵俊锁,邱月明,王超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3]食品安全与卫生.曹小红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7. [4]兽医免疫学.杜念心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7. [5]分子免疫学.余传霖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 [6]细胞和分子免疫学.余伯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7]乳和乳制品检测技术.翁鸿珍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8]乳品安全和乳品检测技术.庞广昌,陈庆森,刘志和,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5.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三、教学过程:
开场白:大家好!我是赶水中学的小余老师。走进南州中学,我非常激动,因为能在南州中学上课是我的荣幸,看着你们满脸的热情,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合作得非常愉快。下面请用南州中学的热情,欢迎后面所有老师的到来!谢谢!你们真的太热情了,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1、情境导入
你听说过731部队吗? 731部队是日本专门研制细菌来残害中国人所建立的部队,他们用活的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让人感染细菌,去传染其他的人,杀戮惨无人道。
在生活中,细菌也会引起很多疾病,很多人会谈菌色变,难道细菌都是坏的吗? 乳酸菌发酵能制出许多美味食品。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细菌。
那么,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结构?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目标展示(齐读)
3、自主学习
4、讲授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手上、衣服上都有细菌,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课件展示细菌发现的过程: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位从未刷
1 过牙的老人的牙垢,“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当时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2、巴斯德实验(谁看懂了实验?他是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
用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大小
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细菌和针头上的细菌。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任务三:细菌的形态
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 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任务四: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1)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2 任务五:细菌的营养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六:细菌的生殖
过渡: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
1、学生根据视频得出:(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3、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任务七: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受到那些启示?
3、假如你是细菌,你如何向别人诠释自己? 我很小,但我相信自己,荚膜外衣是我独创的武器; 我很简单,但我内涵独具,核区DNA让我的生命密码代代传递; 我常常遭到鄙弃,但我有坏有益;我无处不在,也无法永生,但分裂后让我很快留下无穷子代。这就是我,一个微小细菌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