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课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难点,关键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 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②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③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 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 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03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 这是什么统计图?
(2) 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 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2.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五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组织活动。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2) 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或课件演示。
第一种放法: 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 第四种放法:
2.提出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简单交流,学生不难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 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 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找到数学
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 二教学例2 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 1.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说一说你的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如果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结果。 (2) 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3) 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4. 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 (至少放3本) 7÷2=31 (至少放4本) 9÷2=41 (至少放5本)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5. 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
2、4题。
教学内容: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
第四单元第1课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人的聪明智慧; 2.知道新疆地域辽阔,气候干旱; 3.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了解鲁明善编纂的《农桑衣食撮要》,坎儿井的由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了解新疆地貌特征。
教学准备:音乐素材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角了解鲁明善及他的著作《农桑衣食撮要》。
二、进入新课:
1.同学们阅读“知识窗”
2.引导学生了解坎儿井的由来及作用。
三、知识窗
1、翻开书本的35页,新疆农业上的发展。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中国-农业认识以及看法。
3、问:为了让新疆的农业更进一步发展,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讨论并得出答案。
四、活动园
查资料,找一下新疆各族人民兴建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五、板书设计:
第10课 农业发展出人才
鲁明善 农桑衣食撮要》 坎儿井 地下水引上地上
第11课 科学技术促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科学技术的显著。 2.知道“克隆”的含义。
3.学会与周围朋友家人探讨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信息化的进步普及。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向科学靠近。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角打开少数民族信息化大门的吾守尔.斯拉木院士。
二、知识窗
1.阅读北山羊的克隆实验,了解新疆克隆实验取得的重大进展。 2.新疆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批创新型科研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分组讨论,请小组长代表发言。
小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新疆各族人民积极进取,用勤劳和智慧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三、活动园
查一查,新疆还有哪些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班里给同学们介绍他们的事迹和成果。
四、板书设计:
第11课 科学技术促发展 打开少数民族信息化大门 北山羊的克隆实验
第12课 民间文学集智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进一步知道民间文学题材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学会欣赏内容丰富的文学形式。
情感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者的情感和理想。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内容丰富的文学形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者的情感和理想。 教学方法:示范法 观察法 谈话法 课 型:新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阿凡提的故事吗吗?
你们知道阿凡提的 故事象征的什么吗?
生:(略)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民间文学集智慧。
2翻开书第39页一起学习阅读角阿凡提的故事。
3请学生自己读一遍故事内容。
4 指名请学生分段读,并思考讲了阿凡提的什么 故事? 5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做好发言备。
6 班内小组代表反馈,知道阿凡提是智慧的象征。
他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嘲笑 了为富不仁的愚昧 、无知,体现了劳动人民智 慧、乐观、豁达向上、富裕智慧和正义感的优秀 品质。
三、结课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在新疆这个地域 辽阔的民族众多的广袤土地上,既有对平凡人物 的赞美,也有对英雄独特的表达方式,赞扬了英 雄的勇敢、智慧和奋斗精神。
作业设计:把今天学的知识说给自己的好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第13课 欢迎您到我家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热情好客是新疆 各族民族共同特点,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
能力目标:知道新疆的地方特色。
情感价值: 培养做一个学生热情、真诚、好客的新疆人。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的饮食文化地域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情好客的情感和理想。 教学方法:示范法 观察法 谈话法 课 型:新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想不想邀请外地的朋友到我们新疆做客? 你们知道我们新疆人事怎样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吗?
生:(略)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欢迎您到新疆来。
2翻开课本一起学习阅读角我的新疆行。
3请学生自己读一遍故事内容。
4 指名请学生分段读,并思考新疆人是如何招待朋友的?
5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做好发言备。
6 班内小组代表反馈,哪些现象表现了新疆人热 情好客。为什么说朋友的这一趟新疆行,心灵、 行囊都收获满满,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三、结课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热情好客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特点。 每一位来新疆的 人,不仅可以享受鲜美的瓜果、 可口的美食,而且还欣赏传统的工艺品、具有民 族风格的歌舞,更会被新疆人的热情真诚好客打 动,都会感慨的说新疆是个好地方。
作业设计:学唱歌曲 甜甜的歌儿迎宾客
第14课 五湖四海是朋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新疆生活着许多外国朋友
能力目标:知道新疆有哪些国家的留学生。
情感价值: 感受新疆独特的风光和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继续培养学生热情好客的情感和理想。 教学方法:示范法 观察法 谈话法 课 型:新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在新疆有哪些国家的留学生吗?
你们知道知道他们为什么留在新疆吗?
生:(略)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湖四海是朋友。
2翻开书46页一起学习阅读角在新疆生活得外国 留学生。
3请学生自己读一遍故事内容。
4 指名请学生分段读,并思考新疆有来自哪些国 家的留学生?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留学在新疆?
5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做好发言准备。
6 班内小组代表反馈,近二十年来,新疆累计接 受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5000名六学生。
7 教师问: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省略
三、结课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新疆以独特的风 光和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他们看 到新疆的变化,也带走了在新疆的见闻,让全世 界都感受新疆的变化和新疆人的热情。
作业设计:如果有外地来的朋友到你家做客,你和家人会怎样接待他呢?
第15课 互相尊重讲礼貌
知识目标: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
能力目标:知道新疆有哪些民族共同生活。
情感价值: 感受新疆得民族团结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的大地上生活了多少个,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将礼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 教学方法:示范法 观察法 谈话法 课 型:新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在新疆生活着哪些民族吗? 我们身边有哪些民族的学生?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一 起生活需要的是什么呢?
生:(略)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互相尊重讲礼貌。
2翻开书48页一起学习阅读角回族大妈白秀珍家的春节。
3请学生自己读一遍故事内容。
4 指名请学生分段读,并思考回族大妈白秀珍家里生活着多少个民族?
他们为什么能够团结友爱的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二、新授
5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做好发言准备。
6 班内小组代表反馈,白秀珍大妈的家庭是有回、哈萨克、汉、维吾尔、俄罗斯、塔塔尔、达斡尔七个民族组成的43个人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温暖团结友爱,和谐的种子感染着每一个人。
7 教师问:同学们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学生答:省略
三、结课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我国是礼仪之邦, 只要讲究礼仪,事情就会做得恰到好处。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作业设计:如果有外地来的朋友到你家做客,你和家人会怎样接待他呢?
第16课 大家来跳新疆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疆文化生活,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都能歌善舞。
能力目标:知道新疆舞蹈的发展,感受新疆舞的独特魅力。
情感价值: 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新疆人。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是一个“歌舞之乡”这里居住的民族都能歌善舞。
教学难点:了解新疆舞蹈的发展,感受新疆舞的独特魅力。 教学方法:示范法 观察法 谈话法 课 型:新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在新疆是一个“歌舞之乡”吗?
你们喜欢新疆的音乐和舞蹈吗?
生:(略)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单元能歌善舞的新疆人大家来跳新疆舞。
2翻开书50页一起学习能歌善舞的新疆人。
3请学生自己读阅读角各民族共跳广场舞。
4 指名请学生分段读,并思考广场舞蹈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新疆有哪些著名的广场舞?
5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做好发言准备。
6 班内小组代表反馈,广场舞净化的是心灵,美化的却是世界。像《黑走马》、《蒙古舞》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7 教师问:新疆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和影响?
学生答:省略
结课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新疆舞蹈艺术历史悠久,远在西汉时期,新疆于瞋乐,健舞等西 域舞乐传入新疆,又通过中原传入日本等邻国, 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业设计:课余时间组织一次活动,大家一起学跳新疆舞,感受各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第17课 新疆歌曲传四方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及他的音乐作品。 2.了解新疆各民族民歌。
3.学会欣赏各民族民歌优美动听的旋律。 4.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疆民族民歌,培养学生欣赏民族歌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各民族民歌优美动听的旋律。 教学准备:新疆民歌的音乐素材以及一些图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达坂城的姑娘,欣赏完后问: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有人会唱吗?会的同学给大家唱一下。
幻灯片出示王洛宾的图片以及歌曲与他的简介让学生了解。 二.知识窗
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选一组代表朗读知识窗新疆民歌。让学生给他改正错误并请其他组学生评价。
问:从他刚才读的这篇文章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歌曲的伴奏乐器有哪些? 著名的民族民歌有哪些?
小结: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这里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所以新疆有“歌舞之乡”之称,新疆各民族民歌优美动听,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还有好多流传全国的民歌。所以同学们生长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更应该多多学习咱们的新疆民歌。
三.活动园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民族的歌曲和乐器,互相说说,会唱的学生给大家唱一唱。 四.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 新疆歌曲传四方
达坂城的姑娘 西部歌王王洛宾
第18课 歌舞人才代代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新疆人才辈出,产生一大批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能力目标:知道新疆快乐的舞者 康巴尔汗,能够了解他的故事,知道他的著名作曲。
情感价值: 培养一代代新疆人,成为新疆文化继承和发扬者。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新疆快乐的舞者 康巴尔汗。 教学难点:了解新疆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 教学方法:示范法
观察法 谈话法 课
型:新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吗在新疆歌舞人才代代出,你们知道快乐的舞者康巴尔汗吗?
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
生:(略)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歌舞人才代代出。
2、翻开书57页一起学习歌舞人才代代出。
3、请学生欣赏《阿娜尔汗》、《划船区》,然后自己读阅读角快乐的舞者康巴尔汗。
4 、指名请学生分段读,并思考为什么一说到新疆 舞蹈家就想起康巴尔汗?
你们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他还受到哪位国家领导领导人的接见?
5、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做好发言准备。
6、 班内小组代表反馈。
7、教师问:新疆产生哪些音乐家?
他们为新疆艺术作出哪些贡献。
学生答:省略
三、结课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新疆不仅有一批老艺术家,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
第四单元第1课教案范文第3篇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二、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 课件:简介杜牧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五、指导诵读诗句。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3.指导古诗朗读: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自主作业: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5.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板书设计: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自主作业:
6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3. 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
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三、总结拓展。
1. 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背诵。 2. 仿说。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 欢乐
自主作业:
7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 2.多媒体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你听(放音乐)。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板书设计:
7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自主作业:
第三单元
8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句话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相关句子,读懂它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
”画出小鸟说的话,用“____”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大树与小鸟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小鸟与树根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小鸟与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小鸟与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 2.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2.大家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8去年的树 树与鸟儿相约 鸟儿寻找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第四单元第1课教案范文第4篇
不懂就问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自由读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认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画像。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对,这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不懂就问》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3.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问谁?问什么?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请7名同学分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字音都读准确了。(反馈字音)
3.出示认读字词:孙中山
私塾
段落
讲解
照例
糊涂
吓呆
顿时
习惯
鸦雀无声
摇头晃脑 ①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②同桌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能把字音读准。 ③指名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一类字词:意思
教室
戒尺
道理
养成
良好。 2.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一想变红的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 3.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记字方法。 4.你想教大家记住哪个字?
①意思:相同的地方是偏旁都是“心”。意:由立、日、心组成;思:由田、心组成。意思就是含义。
②教室:“教”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孝,右边是反文旁。
“室”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宝盖头,下边是至。
教室就是供我们师生一起学习的地方。 ③“尺”:尸体的尸加一捺。出示戒尺的图片
④“理”:左边是王字旁,右边是里,合起来就是“理”。 组词:道理、理解、理想。
⑤“养”:数一数它有几笔?书空笔画。
出示甲骨文的“养”:一只手持鞭牧羊的样子。“养”字本义是牧养牲畜,后来又引申为“生育、繁殖、供养、疗养”之义。你能根据“养”的含义来组个词吗? ⑥“良”:换偏旁、点加艮。组词:良好
四、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那么读起课文来应该很轻松。这次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填空:
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这个习惯就是(
)。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问中享受不懂就问的好处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抽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识记情况。(考查二类字) 2.听写字词:意思、教室、尺子、讲理、养成、良好 3.同桌互相检查,如果出错请您指导他认真改过来。
二、学习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一文。上节课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些已经解决,有些还没有,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从哪感受到的? 3.学生交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 ①私塾:我国旧时私人举办的一种初级学校。 私塾的教学方式就是板书:只背不讲
②“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意思是:“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 于是,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壮着胆子”说明为了理解不懂的问题,孙中山冒着挨戒尺的危险大胆提问。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从“吓呆了”“鸦雀无声”能够看出孙中山这一举动是其他同学未曾做过也不敢做过的事,通过同学们的表现反衬孙中山对知识渴求的勇气。
虽然私塾只背不讲,但孙中山板书:大胆提问 ③孙中山这一问,老师有什么表现?
“拿着戒尺”“厉声”
“你会背了?”如果孙中山不会背就要挨戒尺;如果孙中山不会背就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批评。
孙中山不仅会背,而且“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这个表现说服了老师,老师心平气和地讲起来。
由此,孙中山养成了(板书: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4.教师总结:是啊,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就要像孙中山一样,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今天,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5.分小组学习,教师提出要求: (1)能提出问题。 (2)小组内尽量解决问题。
(3)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全班集体解决。 6.教师巡视、倾听、参与提问或解答。 7.全班汇报。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学生互相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集体解答。教师适时点拨。 8.指导朗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幻灯出示) 1.连线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不会错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 2.填空
(1)先生讲得很(
),大家听得很(
)。
(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的学习习惯。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方法。
2.出示名言进行积累。(幻灯出示)
(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普列汉洛夫 (2)悟从疑得,乐自苦生。
(中)中居郧
五、师生总结
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并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布置作业:
读以上两句名言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不懂就问
只背不讲大胆提问养成习惯(起因) (经过) (结果)
字典大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爱查字典,主动、经常翻阅字典的好习惯。 3.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导语: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谜语,大家想不想猜呀?“小老师真伟大,肚子里面学问大。不会说话本领大,大家都来请教它。”这是什么呀? 生:说谜底。(字典)
2.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了是字典。字典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对我们的帮助可真不少!你能夸一夸它吗?
生:可以帮我们认字、帮我们写不会写的字、告诉我们许多知识
3.师:同学们说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字典的小诗――《字典大楼》。指导“典”的笔顺,完成P5页描一描,写一些“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难认字:耙) 2.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3.指名读文,读后说说诗文讲了什么。 4.学习生字
典:双手捧着册,表示重要的典籍或文册。
血:器皿中的一滴血,古时将牲畜的血滴在器皿中用来祭祀。 登:好似古文“豆”,手捧祭品表示登高。
三、质疑解疑,理解诗歌涵义。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画一画读懂的内容,再与同位一起交流一下。
2.请几名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学生可能回答:字典大楼真大真大,每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经常去请教它,总是能得到满意的回答。)
3、指导朗读:当你得到满意的答案时,你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呀!让我们来读一读,好吗?
(二)学习第
二、三小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
二、三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查字典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钠”?什么是“砝码”等,这时教师就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查一查这些词的意思。)
(1)“钠”:学生按照“门牌”(金字旁)在字典中找到它的“住址”(所在的页码),从而理解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部首查字法解决。
(2)“砝码”:让学生查一查“砝码”的意思,知道遇到不会写的字和不明白的词都可以查字典解决。 2.集体交流:
(1)请两名学生朗读这两小节,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2)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字词的?(部首查字法) 3.齐读第
二、三小节。
(三)学习第
四、五小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
四、五小节,提出问题,组内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小组交流汇报。学生互评朗读情况。
3.请其他小组说说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添砖加瓦”?什么是“拜访专家”?由学生互相解答。) 4.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小结:字典是许多人花了很长时间不断修改完善才编写成的,它是人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的内容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字典呢?(指名说一说。)相机指导朗读。
四、师评价性小结: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没有教大家,大家就学会了这首小诗,这都是谁的功劳呀?字典的用处可真大呀!让我们全班一起大声地夸一夸它吧!(齐读全文)
五、作业:练习查字典。
板书设计:
有丰富的知识
字典大楼 给我的帮助
内容在不断丰富 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第四单元第1课教案范文第5篇
一、单元教材简析
第四单元教材是以“家乡”为主题,选择“风景名胜”编排教学内容,选取了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葡萄沟等著名景点,编排了《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4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认识家乡的渴望。《古诗二首》分别写的是鹳雀楼和庐山瀑布,写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和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黄山奇石》作者具体描述了黄山奇石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形状和样子,概括介绍了“天狗望月”等其他奇石,写出了黄山奇石“奇”的特点。《日月潭》作者围绕日月潭的碧水,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葡萄沟》通过介绍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
葡萄干的制法,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泼,又经过了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上课基本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以“风景名胜”为主,每篇课文都安排了精美的图画,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拥有着好奇心的学生们一定非常感兴趣。教师在教授本单元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读教材,制作符合学生实际的课件。二年级学生有效注意时间比较短,建议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创作,让学生读有所思,学有所得。在识字环节,可以采用合作识字,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单元教学要求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3、学会用想象的方式欣赏文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学会写留言条。
5、积累词语,并能运用,学习“日积月累”,阅读《画家乡》。
四、单元教学重点
1、在语境中自主识字68个,规范书写3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句意,仿写句子。
2、体会文章情感。
第四单元第1课教案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2)看图识别:依照服饰或图片识别我国的少数民族。
(3)整理资料:搜索资料,列表说明我国各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名称及其所在地域。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赞颂我国政府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处理民族事务的正确道路。
(2)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动,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3)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应该是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的一个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难点
处理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
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节日、食物等名称 2. 学生准备:地图、彩笔;图片
四、教学过程:
我国自秦始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证明只有处理好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使我国繁荣昌盛。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讲一讲
1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2民族关系与国家安全、稳定繁荣的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讲一讲
1介绍每个自治区成立经过及民族特点。 2补充成立自治区的原因和意义。
由于党中央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使我国各民族才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共同繁荣。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