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佛经感想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佛经感想范文(精选14篇)

佛经感想 第1篇

岁月黯淡了青春的容颜,阅历书写着人生的答卷,时间沉淀了淡泊的心田,我们与 过去丝丝相连……一些简单的语句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对于爱情,个人有个人的理 解,个人有个人的评判.爱情永远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昨日黄花?还是今宵 心碎的缠绵?走过了相爱的季节,谁都无法漠视缤纷的落红.寂寞的转身,挥挥手, 不说离愁,只想把一切都带走.可生活里不断重复的画面,却总是定格着美丽的瞬 间,遗忘有时真的很难.喜欢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文字简单,道理肤浅,却流露 着真情实感.再回首,梦已远,我们是否懂得了淡定从容…… 前生 500 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一直以为擦肩而过是种无法弥补的 遗憾,没想到竟然是前生五百次凝眸换来的.偶然的相遇,注定的别离,目光交会 的刹那,却是前世太多甜蜜与痛苦的纠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已远 走,灯火阑珊处,遗恨空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动人的诗句里,谁 为你吟唱着擦肩而过的痛……一见倾心,再见倾情,爱情未 大悲无泪, 大笑无声,必都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即使没有任何承诺,心依旧被抓得紧紧的.生命里, 总会有份感情让你欲语还休;生命里,总会有些人让你感叹天凉好个秋.夕阳西下, 互相搀扶的老夫妻,虽然没有一句情语,可他们却用行动演绎着“执子之手,与子 谐老”的童话.情到深处无怨尤,悲无泪,笑无声,此情有谁懂…… 一切皆为虚幻,旖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因为结局凄美,才格外牵动着我们的心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随,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忠贞不二.是故事,是传说,却寄 托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其实虚幻的爱情往往都是绚丽的,因为距离遥远而 无法触及.心底的痛在蔓延,情感在蔓延,期待长相厮守的愿望也在蔓延,无法拥 有却成就了永久的思念……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你爱一个人,没有道理可讲,只是前生的缘分幻 化成今世的牵绊,平静的生活被扰乱,无法用理智束缚情感.不断地挣扎,却又不 断地沉沦.千帆尽过才终于懂得,其实爱情真的不可说,放在心里的东西永远都是 最美的.砰然的心动,掩藏的寂寞,悄悄地一个人诉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所说的“色”和大家平常所 想的是两个概念,是指眼睛 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拥有美丽的容颜,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 可是即使再漂亮的女人,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找一个真爱你的人,一起优雅地变 老,无论何时何地,你永远都是他手心里的宝.一起拥抱着朝阳,一起欣赏着落日, 一起沐浴着风风雨雨……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或许喧嚣过后,所有的东西归于平静,包括爱情.一份心灵的守望,不计较得失,不期 待拥有,如清风,似明月,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又何许强求.生命里的美, 需要用心去解读.曾经偶遇的路口,一抹淡淡的微笑,追忆着年华似水的镜头.风 儿轻轻地吹,云儿悠悠地走,往事如烟,是谁为谁而停留…… 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 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心中没有爱时,便赤条条 来去无牵挂,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 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 物的本质。4.一切皆为虚幻。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8.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 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9.爱本是恨的来处。胡汉不归路,一个输,一个哭,宁愿你恨的糊涂,中了爱的 迷毒,一面满足一面残酷 10.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

11.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经感想 第2篇

《六祖坛经》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六祖坛经》

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无量寿经》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无量寿经》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无量寿经》

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无量寿经》

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无量寿经》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无量寿经》

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灭,自得喜乐,无有旁代。

《无量寿经》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无量寿经》

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无量寿经》

改往修一,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无量寿经》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陀《四十二章经》

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朽,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陀《四十二章经》

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在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佛陀《四十二章经》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道而还.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苦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陀《四十二章经》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性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匆与色会会,色会即祸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

——佛陀《四十二章经》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四十二章经》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心经》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迦牟尼《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释迦牟尼《心经》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释迦牟尼《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释迦牟尼《心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鸠摩罗什《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鸠摩罗什《金刚经》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金刚经》

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金刚经》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分享到微信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

《金刚经》

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经》

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金刚经》

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

无诤三味

《金刚经》

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金刚经》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迦牟尼佛《金刚经》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华严经》

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複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释迦牟尼佛《华严经》

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华严经》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佛经《华严经》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华严经》

时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华严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华严经》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安世高《八大人觉经》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安世高《八大人觉经》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安世高《八大人觉经》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圆觉经》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

《圆觉经》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圆觉经》

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圆觉经》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圆觉经》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圆觉经》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圆觉经》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圆觉经》

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

《楞伽经》

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

——菩提达摩《愣伽经》

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

《楞伽经》

执著言教,昧于真实。

《楞伽经》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

生死如幻梦,而业亦不坏。

虚空及涅槃,灭度亦如是;

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楞伽经》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惟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著,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檀波罗蜜。

《楞伽经》

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

《楞伽经》

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

《楞伽经》

波罗蜜者差别有三,所为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楞伽经》

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静,客尘所染而为不净。

《楞伽经》

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楞伽经》

第一义者,唯是自心,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语言分别所能显示。

《楞伽经》

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

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

《楞伽经》

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

《楞伽经》

于万物主宰有大信息者,可以吃一切存在之物

《吠陀经》

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

《地藏经》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地藏经

妙手烹调百味,炊烟半掩孤星,人生何处不相逢,一饮一啄天定。世态浮云见惯,未解别样浓情,心波已乱意难平,清夜悠悠谁共?

——知味·西江月 仙三外传

《地藏经》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维摩诘经》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隋唐佛经译者地位研究 第3篇

佛经翻译史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大规模翻译活动, 而隋唐又是佛经汉译的高潮时期, 因此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最具代表性, 而译者作为佛经汉译的主体, 更加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一、译者的身份

隋唐时期, 佛经翻译译者一这群体的身份主要是僧侣。在译场从事译经活动的僧侣修道佛门、博通经论、造诣颇深;在佛法实际行履方面修持有素;而且通晓汉梵双语、译技娴熟, 其中很多都是朝廷钦定的法师。一些译经大师自小聪慧过人, 对佛经要义一学就通 (有的甚至不学自通) , 能够“透过繁复的文句, 体会其精神实质”, 例如严琮、义净、玄奘等。

隋唐时期佛经翻译, 可谓人才济济。译者各个都有具体的分工, 各司其职。译者之间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三月三月己巳, 法师自洛阳还至长安, 即居弘福寺将事翻译。乃条疏所须证义 (与译主评量梵文) 、缀文 (整理记录, 使之成句) 、笔受 (将译主颂出的外文记录下来并转录为汉文) 、书手 (记录) 等数。……夏六月戊戌证义大德、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者一十二人至 (季羡林, 1985:1-139) 。

除了技艺娴熟的佛教僧侣译经之外, 皇帝还委任朝中高官如中书令、尚书、中书侍郎等来帮助润色译文。

二、译者的地位

隋唐时期, 不论是皇亲国戚以及士大夫阶层, 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很尊崇佛教, 对佛学大师更是顶礼膜拜。《宋高僧传》 (赞宁, 1987) 第一卷就介绍了唐朝32位佛经译者, 像义净法师、玄觉法师、寂寞法师、不空法师等。其中最有名的三位当数玄奘、义净和不空。由于他们为佛经翻译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翻译和传播佛教教义帮助统治者稳固了权力和地位, 他们也因此获得了皇室的喜爱和推崇。比如, 玄奘译经, 唐太宗便热情的出面资助, 还在《宏福寺施斋愿文》中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 还两次下诏, 要全国各地普度僧尼。又如, 义净从印度回到京都长安时, 武后亲自到东门外迎接, 把他安置在佛授记寺内。 (马祖毅, 1988) 武则天的儿子中宗继位后也对义净宠爱有加。705年, 他亲自为义净新译佛经写序 (王邦维, 1995) 。706年, 唐中宗又命令在大荐福寺内专辟出一所翻经院, 作为义净从事翻译工作的地方。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隋唐时期译经大师地位之高。

三、译者的群体性

在起始阶段, 佛经翻译是一种私人行为, 只有两个人从事翻译活动:一个人懂梵语, 另一个懂汉语 (季羡林, 1985:1-139) 。但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 许多著名的译场相继建立, 甚至在当时的首都长安也修建了很多译场, 最著名的包括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宫。这样佛经翻译就由以前的私译转为官译, 由个人行为逐渐过渡到群体行为。

隋唐时期的译场都是由译主主持的, 译主为全场主脑, 遇有疑难, 能判断解决, 其他译员各有其职。佛经翻译需要译主和其他译员的合作才能完成。虽然是合作, 但译主与译员却是上下级关系。译主对整个佛经翻译过程拥有绝对的决定权。这就使得隋唐时期各个译场译主的翻译思想、策略代表了整个译场译员的翻译思想、策略。当时的译者也因此具有明显的派别和群体性。

四、结论和启示

佛经是古人的情话 第4篇

记者:你在《金刚经》读到了什么?

杨晨:当我再理解《金刚经》时,须菩提不是须菩提,如来不是如来。这个时候,我念的《金刚经》已经不是看到的经,它无相、无表情,有人从我身边经过,可以打断我,没关系,我就是我。到了这个时候,《金刚经》似乎在我心里还原成了它原本的样子。我把它还原到我的生活,或者说我的家就是我的宗教,就是我的佛。在我的佛法里,我敬重我的父母,敬爱我的妻儿,他们未必都是完美的人,未必都是与我最默契的人,但他们是我在天地间最亲近的人。诸像非像,皆非如来。听从自己的心,做自己,这个最重要。这样就会发自内心而没有杂念,且真正没有杂念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没有杂念。我的理解里,这份心就是佛心。

记者:听上去,越深入越简单?

杨晨:没有杂念就会变得简单。第三章里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也曾这么读过。但当我对世间万物抱有慈爱之心,再读的时候,已经不是最先读到的意思,我读到的是一种沉淀在心中的正能量。重新再看见惯的世界,没有什么是脏的,至少现在我有了强大的心理依据,脏不脏已经不重要。我从声音上解决这件事儿,也从态度上有了解决。我将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看着你,我喜欢你,我只知道我现在的感受。

记者:是否在乎聆听者能解其中意?

杨晨:小时候背唐诗,总是想找到传说里的山洞,听说老顽童在那里背熟了,《九阴真经》。我选择用我自己的声音,用我自己的方式,就是我的意义。我用最轻的声音,我没有宣传,我没有利用它来赚钱,这就是我的态度。你听到我读《道德经》,为什么这么断句,这么说,这就是我最好的语言。换句话说,人应该相信爱,有信仰,应该慢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理解也未偿不是一件好事,负能量也是一件好事,在恍然大悟的时候,负负得正。什么样的快乐都是快乐,买一台车和看到大自然的快乐是一样的快乐。

佛经经典语录感悟 第5篇

2) 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3) 如果你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如果你还有烦恼,那你还是愚者。

4)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5)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6) 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7)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8)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9) 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佛经经典名句忍 第6篇

从小我们就被训诫“忍一时风平浪静”,因为学会容忍能让自己变得更豁达也更能够锤炼我们自己的心性。

佛经经典名句关于忍

1 为佛弟子。慎无含毒。当以慈心。愍伤众生。

作为佛的弟子,要注意啊,不要发脾气。应当以慈悲心怜悯众生。

2 吾自摄心。以忍为宝。

我降伏自己的心,以忍辱为宝贝。

3 恣心履恶。犹自投火。贡高自见。愚者谓健。不计殃祸。当还害已。

如果肆意妄为去为非作歹,就好像自己跳入火坑一样。贡高我慢,那些愚痴的人还以为这些人很厉害。却不知道做恶就会受恶报,最终是害自己。

4 恣心之祸。重于须弥。毕已年寿。以当恶罪。十六分中。未减其一。

放纵恶心蔓延的罪比须弥山还要重。哪怕用一辈子去偿还这个恶罪,连十六分之一也还不清。

5 为佛弟子。常当伏心。恶生即灭。勇中之上。天神帝王。虽谓多力。不如忍恶。其力无上。

作为佛弟子,应当降伏己心,一旦发现自己生出恶念,能够及时察觉,及时消灭。这个是最上等的勇士。天神和帝王,虽然也有大势力,但是他们的势力比不上忍辱力。忍辱力是最强大的。

6 以天甘露。食彼溷猪。猪舍之走。非甘露之不美。乃臭虫之所不珍矣。以佛真言。训世凶愚。不亦然乎。(这句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要随便用)

用天上的甘露来喂猪,这个猪却不想吃,不是这个甘露不好吃,而是这个臭秽的猪根本就不识货。

7 忍之为福。身安亲宁。宗家和兴。未尝不欢。

忍辱就会带来福报,让你身体健康,父母安宁,家庭和谐,万事如意。

8 宁以利剑。贯腹截肌。自投火中。慎无履恶。

宁可忍受利剑穿身之苦,宁可自投火坑,也千万不要去做恶事啊。

9 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

龙象的力量虽然威猛,但是跟忍辱比起来,万万分之一都比不上。

10 七宝之耀。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

七宝是凡夫俗子所看重的.,但是这些东西会为你召感忧愁,甚至招致灾祸。而忍辱这个宝,从始至终都让你得到安乐。

11 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

布施做慈善,虽然也有大福报,但是呢,福报却赶不上忍辱啊。如果你能在忍辱的同时去做慈善,那么你世世代代都没有怨家仇人,心里坦坦荡荡,不用担心,不会有什么毒害。

12 世无所怙。唯忍可恃。

忍为安宅。灾怪不生。

忍为神铠。众兵不加。

忍为大舟。可以渡难。

忍为良药。能济众命。

世上没什么可以依怙,只有忍辱可以依怙。你能忍辱,那就什么都不用怕;

忍辱就是安隐快乐的住宅,一切灾难怪异都不会发生;

忍辱就是神奇的铠甲,刀枪不入;

忍辱就是大船,可以度过一切苦难;

忍辱就是良药,能够救济众生的性命。

13 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

佛经经典名句心静 第7篇

2、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不要太肯定自己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当对自己诚实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

5、用伤害别人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人,是可耻。

6、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7、在贫穷时候,那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8、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人。

9、默默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布施。

1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容忍。

1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想法,如果没有智慧与经验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

13、要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出发点与目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

14、人生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心静的佛经禅语 第8篇

2) 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3)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4) 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

5)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6)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7) 情重意重,情意重重,佛缘修意缘广结善缘,对面相谈是有缘,再而相见是天缘,今生相聚前世缘,互相关心要惜缘!三吉祥即三藐三菩提心!新年吉祥如意。

8)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9)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0)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11)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12)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3) 以己为洲,以己为依处,不以他人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他为依处。源自:《南本大般涅盘经》

14)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5)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6)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7)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18)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19)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0) 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经典佛经故事 第9篇

这天,老人住的泥棚被风吹塌了,老人被重重的压在废墟里。聪明的白鹰立即俯冲下来,忽闪着双翅,刮动着浮土,老人凭白鹰翅膀刮拉出的小洞,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后来又是白鹰引来村里人救出了老人。

此后,老人开始给白鹰喂偏饭,关键处,揭开白鹰脖子上的红布带子,小鱼就滑到白鹰的肚里去了。对灰鹰,依旧用过去的熬法,到了关口,比先前还要狠呢。

半年过去,鹰熬成了。

老人神气的划着一条旧船出征了,灰鹰真行,不断逮上鱼来,白鹰则半晌也逮不上鱼,只是围着老人转来转去,最后终于被老人挥手扫到了一边。

白鹰在老人难看的脸色中飞离了泥铺子。

几天后,当老人找到它时,它已经被蚂蚁啃的只剩下一副骨架它是被饿死的。

而此时,灰鹰正雄壮的飞在空中。

佛经故事 第10篇

硕奎禅师是北宋时期江苏庆云寺的第八代住持,在《历代高僧传》中,硕奎被称为“圆悟禅师”,而庆云寺曾经又名圆悟堂,即因硕奎在此参悟禅机而命名。

硕奎担任住持时,庆云寺的香火非常旺,僧众也非常多,甚至还有很多俗家弟子,其中有个名叫高彦的俗家弟子,家住泰兴城郊,是个富商的儿子,后来高彦下山经营起了酒楼,开业之日,就请了师父硕奎和另外几个师兄弟来店里做客。当然,硕奎为师父和师兄弟们安排的是素宴,硕奎和众弟子们正吃着,大徒弟在夹菜时突然发现炒笋里居然有块肉,大徒弟非常生气,高彦身为俗家弟子,不会不知道师父和师兄弟们是不吃肉的,那么这到底是有意为难还是无心之失?于是大徒弟就故意把这块肉夹到最上面来,想让高彦看看,让他羞愧羞愧。事实上,炒笋里出现这块肉并不是高彦的过错,而是厨师们觉得炒笋里一定要放点肉调调味,否则就不鲜美,原本是打算在装盘时将肉取出来的.,但后来厨师一忙居然把这事儿给忘了。

硕奎看见大徒弟把肉夹到上面来了,就用筷子把肉压到了盘底去,但大徒弟还是觉得这样的过错坚决不能姑息,就又把肉夹了出来,硕奎不满地看了大弟子一眼,又伸出筷子想把肉压到盘底去,可正这时,包房外传来了高彦声音,他又端菜进来了,想把菜压下去已经来不及了,硕奎就一变手势,把肉夹进了自己嘴里,嚼了嚼就吞了下去。

回寺的路上,大徒弟不解地问硕奎说:“师父,这是高彦师弟犯的过错,可是你为什么不仅没有指出来,反而还自己犯戒吃下了那块肉呢?”

硕奎笑笑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如果你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让高彦看到菜中的肉,他一定会很难过很自责,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触犯了戒律是我不对,所以我回寺之后就会当众处罚我自己,但我却保住了高彦的面子和感受,谁又能说这是一件坏事呢?我们修禅立说本来也就是为了帮助别人,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扬名立万。”

佛经有情天 第11篇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唐代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诗,也属佛学禅意。

经典佛经古文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3、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6、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8、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2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2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23、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2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3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4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41、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4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4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5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51、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5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5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5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60、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6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4、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5、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6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6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8、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6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2、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3、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7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7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76、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7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7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7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佛经经典句子 第12篇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释迦牟尼佛《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如果你不能够单独,你的关系是假的,那只是一个避免单独的诡计,其它没有,而千千万万人就是这样在做,他们跟某人一起行动,他们握手,他们假装他们在爱,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唯一的问题是他们无法单独。

奥修《般若心经》

唯一的避难所是智慧的完美或静心的完美,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任何一个成佛的人都是透过静心而成佛的。在静心里面避难,在空无里面避难。

奥修《般若心经》

当你处于深刻的创造力之中,你是接近神的。神是创造者,如果你不是创造者,你将远离神。

奥修《般若心经》

第一个爱就是爱你自己,然后其它的爱才随之而来。

奥修《般若心经》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在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佛陀《四十二章经》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道而还.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苦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陀《四十二章经》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性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匆与色会会,色会即祸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

佛陀《四十二章经》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四十二章经》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心经》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迦牟尼《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释迦牟尼《心经》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

只有人把他们伟大意识的机会转变成自我意识。人有意识,如果意识成长,他可以带给你可能的最大喜乐,但是如果某些事情弄错了,意识变质了,而变成自我意识,那么它就创造出地狱。

奥修《般若心经》

当你内在的男人穿透你内在的女人,就会有一个会合,你变成完整的,你变成一体,然后一切对外的欲望就都消失了,在那个无欲里就是自由、就是涅盘。

奥修《般若心经》

直到一个人真正去看他自己的那一天,整个存在就成道了。

奥修《般若心经》

般若既不是一般所了解的知识,也不是一般所了解的智慧,它是一个内在的开花。不是透过经验,不是透过别人,不是透过生活以及生活的遭遇,而只是借着在完全宁静当中向内走,让已经隐藏在那里的东西爆发。

奥修《般若心经》

神只知道一种语言创造力的语言,所以,当你作曲,当你完全丧失在它里面,某种神圣的东西会开始从你的本性渗透出来,那就是创造的愉悦,那就是狂喜!

奥修《般若心经》

要认出这个本性,你必须先走入歧途,你必须先深入世界的动荡,你必须先进入所有各种泥泞的地方和空间,为的是要能够看到你全然的洁净、你全然的纯洁。

佛经智慧语录 第13篇

2. 苦幹象徵毅力和耐力,要成就大業,必須擁有苦幹的精神。

3. 人所以缺乏力、勇氣,是因為好逸惡勞、玩物喪志。

4. 恆心、毅力能如「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都能突破。

5. 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

6. 有力量去愛心 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7.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慒慒懂懂而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造福人群。

8. 人一旦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精神就会萎靡不振,生命也就失去意义。

9. 我們要安分守己,守住清淨無為的心,讓心時時寂靜。

10. 人應時時「居安思危」,莫等「危時方思安」

12.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开口动舌、举手投足无不是罪。

13. 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属;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遥远。

14.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15. 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本来就在一个循环中。

16. 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缘,一旦因缘消逝,想做就来不及了!

17. 寧靜最美,安定最樂。

18. 以媽媽心愛天下的眾生,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

19. 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

20.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21. 美滿的人生,不在物質、權勢、名利及地位,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

22. 所謂看開人生,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

23. 所謂看開人生,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能及時行善;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知足

24. 人生幾十年的成就,都是由每一天的言行累積而成。所以,要照顧好每一天的言行。

25. 要培養一分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會有煩惱。

26.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是那分無形、無染且無求的愛。

27. 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濃,則苦得喝不下。

28. 與人相處要去除我執,擴大心胸,客客氣氣,互讓互愛。

29. 人生多病!身體四大不調是病,家人吵嚷不和是病,社會動盪不安也是病。

30. 想要家庭吉祥、和睦,就應該常常起歡喜心,天天為自己的家祝福。

31. 社會型態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熱育源自於個人修養。

32.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33. 千里之路,必須從第一步開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佛经经典禅语 第14篇

2.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3. 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4.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5.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 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7. 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8.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9.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10. 人生禅语1.垫起脚尖的人是站不久的,跨大步的人是走不远的。2.老老实实,是展现自我的最好方式。3.人对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形成习惯,尤其周围的人都那么做时,更是如此。4.人人都在追求富贵,但只要大家能看清自己因而失去的许多东西,他们应该就会把用于获取财富的精力,用来挣脱财富的束缚。

11. 执役僧有时把死鸡丢给野狗,没想野狗吃馋了来偷鸡,被防黄鼠狼的夹子夹断了腿,禅师、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念动灾星到。

12. 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13.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1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5.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1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2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