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精选12篇)
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1篇
导语: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
3、设计实验
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
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
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生活物理社会”中讲的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卫生球(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侧?
9、小结。
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2篇
课前准备: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 (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 (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物理教案之升华和凝华 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
3、设计实验
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
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
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生活 物理 社会”中讲的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卫生球(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 侧?
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4篇
蔡山二中:刘健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的最后两种物态变化。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及其变化条件。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学生总是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然经过液态阶段,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结果推断一些现象到底是不是升华和凝华就显的尤为关健。由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在南方较为少见,因此课堂上展示一些升华和凝华的实例就非常重要。
本节课情感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这也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关心社会,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和凝华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难点】
碘的升华实验和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
【教具准备】
樟脑丸 树枝 密封着碘粒的玻璃管 热水 冷水
烧瓶
固体清香剂 香皂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西南干旱
人工降雨
引入新课
播放西南干旱视频,指出缓解旱情的方法:人工降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中抛洒干冰能够引起降雨?引入课题。
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1、复习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学生猜想。
液态
固态
气态
2、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的状态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分别给两位同学固体清香剂、香皂观察它们是否会升华)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4、消除误解:讲解固体清香剂、香皂的升华
三、分析现象,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分析他们发现的固,气之间直接转化的实例
(预设事例,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
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
2、教师展示新旧白炽灯,学生观察对比,分辨出新旧灯,试着解释灯管壁变黑的原因。
3、展示樟脑丸,学生说出用途及发生的物态变化。介绍樟脑丸与卫生球的区别,培养环保意识
4、尝试解释“室内飘雪”的现象
5、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
问题一: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霜的形成?
问题二:什么样的天气容易形成霜,霜对农作物有害,如何防止?
四、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1、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学生猜想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2、北方严寒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为什么总出现在室内的一面?
3、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五、归纳小结
六、STS :关注环境、节约用水
课堂调查:今天,你节水了吗?
七、课外调查: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第5篇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器材】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
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新课开始 [演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分组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学生答:像雪(人造雪)学生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学生答:吸热
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学生回答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 教师引导
7、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8、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调查家中冰箱的种类。书P43 第3题
[学生活动] 1:书P
43(一)根据收集的资料补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等。学生回答:升华吸热 液化放热学生
2:书P43
(二)根据收集的资料补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等。学生
3:书P43
(三)根据收集的资料补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等。学生回答:(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1、活动:(1)过程(2)观察到的现象(3)结论
2、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3、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情况
4、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应用 说明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过程
观察、记录现象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教学后记
1、通过课前预习和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梳理,提高了同学们总结归纳的本领,同时巩固了所学的重点知识,对本节内容的扎实掌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课前对人工降雨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的奥妙和实在,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人造“雪”的活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合作和交流。
4、通过交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气氛热烈而友好,一些问题甚至老师也不能马上完整的给予详解。
5、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望。
三、布置作业
1、默写概念;
2、课时作业。
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6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7篇
(一)汽化
1、蒸发的特点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现象有三个方面显著的特点:
(1)从发生的条件看,蒸发不受温度限制,所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只要是敞开的,便会蒸发,蒸发无条件可言。
(2)从发生的部位看,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平缓的汽化现象。
(3)从液体自身的温度情况看,液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所以温度降低。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例
2、晾晒衣服时要将衣服摊开,放在阳光下或通风处,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晾晒衣服是为了除掉衣物上的水分,将衣服摊开可增大表面积,阳光下温度高,通风处衣服上的水分可迅速蒸发,从而能使衣服很快变干。
例
3、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在干旱地区尤其珍贵,我国北方一些缺水的平原地区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为什么?
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考虑,要减缓蒸发,就应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把沟渠输水变成管道输水,可以减小水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水表面的空气流动也大大减少;把输水管道埋在地下,可以降低水的温度,这样就比普通的沟渠灌溉减少了因水的蒸发而浪费的水。
4、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它具有以下特点: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气压下,沸点不同。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 100℃;低于标准大气压,沸点低于100℃;在高于标准大气压下,沸点高于100℃。课本中沸点表是几种常见液体的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2)沸腾的条件:
①液体温度达到当时大气压下的沸点;
②液体要继续吸热(被不断加热)。
5、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例
4、如图所示,试管里装上适量水,放入也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内,然后加热,当大烧杯里的水沸腾时,试管里的水也会沸腾吗?
精析:
液体沸腾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达到沸点,二是要继续吸热。当大烧杯内水温达到 100 ℃,而水在沸腾过程中虽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既烧杯水保持 100 ℃不变,与试管中水没有温差,因此不发生热传递,试管中水因不能吸热而不沸腾。试管中的水是从大烧杯的水中吸收热量的,而不是直接从酒精灯处吸热,所以,不要误认为达到沸点后由于继续加热烧杯内的水就会沸腾。
答案:试管里的水不会沸腾。
(二)液化
1、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水烧开后,从壶嘴中冒出“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自然现象中的云、雾、雨、露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
2、液化放热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与汽化吸热相反,气体液化成液体必须放出热量。所以通常状态下的不加压的气体液化时,外界的温度必须低于气体本身的温度。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有些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而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例
9、请简单解释雾是怎样形成的? 雾的形成实际上是自然界中水蒸气所液化成水的实例,白天气温较高,地球表面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尤其是秋冬季节的晚上,气温较低,会使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并凝结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了雾。
(三)升华、凝华
1、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对固态碘加热,碘直接变成碘蒸气;冬天室外的冰衣服上所结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升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冬天,窗玻璃上冰花,冰箱冷冻室内取出的食物上出现的白色的小晶粒,深秋季节的霜,电灯泡的玻璃上发黑等,这些现象都是凝华。
2、升华吸热,凝化放热
因为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人们经常利用升华吸热来获得低温,因此,物质升华具有致冷作用。如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低温储藏食品、进行人工降雨。例
10、冬天人们常说“屋上下一层霜”,这种说法正确吗?
“下霜”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它是生活用语,不能反映物质本质,因为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凝华现象,秋末冬初的夜晚,如果不刮大风,地面上的物体的温度迅速降低到 0 ℃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霜。例
11、家用白炽灯用久后,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电灯灯丝发生()
A.升华
B.凝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精析:
灯丝通电发热,直接变成钨蒸气,而高温钨蒸气因遇到相对温度较低的灯泡壁后,放热凝华成钨微粒吸附在灯泡壁上,久而久之就使灯泡壁发黑。答案: C
4、夏天喝冷饮时,发现杯子外面有水珠出现,好像在“出汗”,这是()
A.熔化现象 B.汽化现象 C.液化现象D.饮料从杯中渗出来的结果 5、100℃的水蒸气穿过100℃的水,水蒸气的温度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7、如图,甲杯中盛有水,水中漂浮着盛水试管;乙杯口封闭,试管中盛有水,用酒精灯给两杯加热,则()
A.甲、乙试管中的水均沸腾 B.甲、乙试管中的水均不会沸腾
C.甲试管中的水会沸腾,乙中的不会 D.乙试管中的水会沸腾,甲中的不会
3、夏天冰块的周围会冒“白气”,冬天在户外的人会呼出“白气”,关于这两种“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属于液化现象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前者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后者中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D.它们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水小珠
13、在图中括号里写出物态变化的名称。
16、寒冷的冬天,王诗景同学观察到公园里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小,这是为什么呢?聪明的同学,你想出这是为什么?
16、在寒冷的冬天,温度一般在0°以下,故冰不可能熔化成水而流走,因而质量也不可能减小,只能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散开而造成质量减小,实质上是冰升华。
15、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加热到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在水面下的形状变化大致为图中的哪一种?___________(填字母),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但必须继续___________。
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8篇
升华和凝华
讲课人 高东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难点】
碘的升华实验和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教具准备】
碘 管 酒精灯 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气态?学生猜想。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基础自清
1、物质的固态和气态_____ 直接相互转化。
2、物质直接从___________ 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直接从___________ 的过程叫做凝华。
3、升华____,凝华____。(选填 放热、吸热)
4、举出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的例子。
5、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三、合作交流 探究质疑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教师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观察的现象。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四、展示提升 拓展延伸
现象
一、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现象
二、冰冻衣服变干
现象
三、灯泡中钨丝的升华和凝华(新旧灯泡的不同)
1、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2、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 考考你:冰棍外表的“白粉” 科学.技术.社会 人工降雨
你一定看过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吧,向舞台上喷洒干冰,能产生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这种特殊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舞台上喷出的干冰瞬间升华,从周围吸热,导致温度下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即我们所见到烟雾。(离干冰比较近的地方的水蒸气将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干冰的其它应用:
舞台“烟雾” 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婚庆、庆典、晚会效果等制作放烟;制冷防腐当用火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
五、课堂反馈 当堂达标
1、物质从固态_____变成气态叫______。
2、物质从气态_____变成固态叫______。
3、像____和____一样,升华需要_____。
4、像____和____一样,凝华需要_____。
5、下列属于升华现象的是:_______;下列属于凝华现象的是:_______。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 B.衣柜里的樟脑球消失了; C.清晨花草上“打霜”; D.锅里的水烧干了; E.玻璃窗上的“冰花”.
六、作业布置1、2、3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定义:物质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升华吸热
二、凝华
1、定义:物质有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2、凝华放热
讲课教案 升华和凝华 第9篇
洛阳市第十七中学:邱书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教具准备
教师:密封的装有少量碘的烧瓶、烧杯、热水、凉水 学生:密封的装有少量碘的试管、烧杯、热水、凉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数九寒天,早晨起床一看,呀!玻璃窗上面净是白花花,有的像兰花,有的像马尾松,也有的像一朵朵的云,是谁一夜之间,在玻璃上描绘了这么美丽的图画呢?
要想解开这些谜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
升华和凝华
二、进行新课
1、概念
首先我们利用手边的器材进行探究:
把装有少量碘的密封的试管分别放入热水、凉水中,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特别是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看到了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
你没发现什么变化,你把试管放在哪里了,(停顿)哦,你放在凉水里,没有什么明显的现象。
说的很好,你把试管放在热水中,固态的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
把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又能说明什么呢? 说的太好了。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的固态。
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这个过程和刚才的过程刚好相反,是前面过程的逆过程。
我们把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板书:
2、解释现象
在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碘有没有出现液态?
是的,在上面探究的过程中碘没有出现液态,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是升华现象。秋冬两季室外物体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同学们都很积极,下面分小组讨论,在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现象属于升华和凝华,看哪个组发现得最多,解释得最好。(停顿)
背阴处的雪没有熔化慢慢变少了,雪人没有熔化慢慢变小了,是雪升华为水蒸气了。树枝上的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会变黑,是钨丝先发生了升华成为钨蒸气,钨蒸气在灯泡壁上又发生了凝华形成的。
冰封的冬天,室外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是冰升华为水蒸气了。
非常棒。美丽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
升华和凝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哪位同学知道在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有什么应用?
利用升华干燥食品是先把新鲜食品放到急冻冷库里进行速冻,然后把速冻过的食品放到真空干燥机中,由于食物上的冰在低温低压下升华,便把食品中残余的水分除掉,食用时,只要把食品放入水中一泡,就能还原成新鲜的食品,并仍保留原来的味道和营养,这种经升华干燥的食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保存,在军事,野外勘探、登山航天等领域广为使用。
物理知识是多么有用呀,处处留心皆学问。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我们知道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
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加热了,凝华时放入凉水中了它是升华的逆过程要放热。这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人工降雨时用到干冰的升华吸热,知道干冰吗?
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升华吸热或者凝华放热 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保鲜食品。
舞台“白雾”的形成是把干冰倒在打盘里,由于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迅速降温,再用风扇把冷空气缓缓吹向舞台,于是一路上冷空气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白雾”。
这些都是用物理的方法来满足我们生活的需求,既环保又安全。
4、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大家知道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更像魔术师,不断变化着身姿,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装点着大自然,但同学们可曾知道,我国水资源越来越贫乏,节约用水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相信你很想了解水的故事。请阅读65页“水循环”
三、小结
四、作业
6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10篇
[知识提要]
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从气态变成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要特别注意:在许多情况下,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转化时,往往要经过液态这个“中间”过程,这些都不是升华和凝华。
[分级导练]
双
基
园
地
一.填空题
1.如图1-12所示,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底部微微加热,可以看到固态碘变成 ,这是 现象,停止加热后,可以在烧瓶壁上看到 态的碘,这是碘的 现象.所以存放碘的容器一定要加盖密封,是为了防止因碘的 而造成的损失。
2.灯泡用久后,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由于高温钨丝的 产生的钨蒸汽又在较低温度的灯泡内发生 的缘故.图1-12 3.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粹后的粉末,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拢的人造“雪景”这是因为 .
4.在寒冷的冬夜里,窗户上结了一层冰花,冰花产生的原因是由_________变化而来,属于______现象.且冰花都在窗户的_________表面.在北方,冬天戴眼镜从外面到暖和的房间,镜片上会出现雾。这是 现象;用电烙铁把锡焊紧电子元件,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现象。
5.2001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 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本题每空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
6.戴眼镜的人喝热开水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_______现象;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会出现一层“白粉”,这些“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
爱心 用心 专心7.冬天,早晨路边的草地上盖着一层霜,它是由(填物态形式)的水蒸汽直接变成 的小水晶,这个过程叫做 ,物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 热.二.选择题
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子 3.在北国冰城—— 吉林市,冬天的早晨会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即“雾淞”,它在形成的过程中()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4.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保鲜,这是因为干冰()A.蒸发时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 B.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C.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D.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5.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碎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可以看到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经历了汽化和凝固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7.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冷凝成的大量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 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
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8.文娱演出时,舞台上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A.某种燃烧物形成的烟气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雾”
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11篇
知识点一 升华和凝华
1.某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为缓解旱情,相关部门采用了在空中喷洒干冰的方法人工增雨。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在下降时变成雨滴的过程分别属于(B)A.凝固 熔化
B.凝华 熔化 C.凝华 液化
D.凝固 液化
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属于升华的是(D)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 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3.我国西南等许多地区曾发生几十年少有的旱情,为缓解旱情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变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变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变为雨点降落到地上。下面哪个物态变化名称没有出现在上述过程中(B)A.熔化 B.凝固 C.升华 D.凝华
4.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了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因为(B)A.汽化 B.升华 C.蒸发 D.熔化
5.(2015贵州黔西南州中考)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C)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6.(2015山东东营中考)2015年5月8日,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罕见的五月飘雪景象。有关雪的形成,正确的是(C)A.凝固现象且吸热
B.凝固现象且放热 C.凝华现象且放热
D.凝华现象且吸热
7.(2015山东潍坊中考)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B)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 知识点二 水循环
8.(2015四川达州中考)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汽化(或“蒸发”)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液化 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 到0 ℃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内侧(填“内侧”或“外侧”)。
9.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C)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10.(2015江苏苏州中考)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A)
11.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考点 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12.某些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C)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去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直接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1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热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B.在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水珠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14.(2016广东广州中考)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 ℃)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C)A.杯中液态氮放热
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
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 ℃ 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5.(2016辽宁盘锦中考)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B)A.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 B.树上的雾凇——凝华 C.草叶上的露珠——熔化
D.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
16.(2016山东潍坊中考)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A.冬天冰冻的衣服在室外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壶中的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白气”为水蒸气
C.夏天看到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冰棒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 D.深秋的早晨草叶上会出现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固而形成的 17.(2016广西北海中考)下列现象发生了凝华的是 A.杯子里的开水“冒白烟” B.泼水成冰凌
C.冬天的早晨树枝上出现雾凇 D.利用干冰生成了烟雾
18.(2015湖北宜昌中考)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吸热升华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 形成的。
初中物理第一册液化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认识
2、知识目标:
(1) 认识液化现象
(2) 了解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液化现象
教学难点:
液化的过程
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禁药、注射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学生举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教师活动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我们在这个注射器里吸入少量禁药,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禁药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禁药。我们再推活塞,使气态禁药的体积被压缩,注意观察管内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
注射器内的气态禁药又液化了
学生看书举例: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