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原毁》原文及鉴赏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原毁》原文及鉴赏(精选7篇)

《原毁》原文及鉴赏 第1篇

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讲仁爱守道义的人。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便探求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道理,然后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于是早晚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便探求周公之所以能成为周公的道理,然后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于是早晚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同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这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他对别人,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技的.人了。”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取他的一点优点,不再强求他还有第二点;只就他的现在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不能得到做好事应得的好处。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一种美德,容易培养,一种技艺,容易学会。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了。”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吗!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对别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难以做成好事;(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本来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好事,(却)说:“我做好了那个,这也就够了。”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才能,这也就够了。”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太少了吗?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有这个才能,(但)人品不值得称道。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道。”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举出他的一个缺点,不考虑他其他的十个优点,只追究他的过去,不考虑他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好的名望。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虽然这样,这些人这样做是有思想根源的,那就是懒惰和嫉妒。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个人平时所疏远,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愤怒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反对的神色。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个人平时所疏远,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高兴的神色。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望提高了,攻击的话也随着来了。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唉!读书人处在这个时代,希望名誉能够光大,道德能够推广,实在太难了。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身居高位而想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那么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原毁》原文及鉴赏 第2篇

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时来访老疾,步屟到蓬蒿。

《北邻》注释

(1)。指北方的邻国。《汉书·叙传下》:“ 李广 恂恂,实获士心,控弦贯石,威动北邻。” 颜师古 注:“北邻,谓 匈奴 也。” 晋 潘尼 《皇太子集应令》诗:“圣朝命方岳,爪牙司北邻。皇储延笃爱,设宴送远宾。”

(2)。指在北侧的邻居。唐 韦应物 《道晏寺主院》诗:“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 宋 范成大 《雪后守之家梅未开呈宗伟》诗:“北邻小横斜,藓地可班荆。”

【鹤注】

此指草堂之邻,当是上元元年作。又云:公诗多以县令为明府,此北邻盖王明府与。潘尼诗:“爪牙司北邻。”

明府岂辞满①,藏身方告劳②。青钱买野竹③,白帻岸江皋④。爱酒晋山简⑤,能诗何水曹⑥。时来访老疾,步屧到蓬蒿⑦。

(上四美明府高致,下则喜其兴豪而多情也。不为辞满而为藏身,见其志在隐遁。野竹江皋,写其闲适,亦见邻居相近。山简、水曹,人名官职,借对自巧。)

①钱笺:《前汉书》:韩延寿为东郡太守,门卒谓之明府。《后汉·张湛传注》:郡守所居曰明府。府者,尊高之称。《宾退录》:明府,汉人以称太守,唐人以称县令。县令,汉人谓之明庭。谢灵运诗:“辞满岂多秩,谢病不待年。”②《杜臆》:藏身而方告劳,亦见在官不惮劳矣。《诗》:“黾勉从事,不敢告劳。”③鹤云:青钱,铜钱也。赵云:蜀人谓见钱为青钱。今按:《漫兴》诗:“点池荷叶叠青钱”,可见青系钱色。庚肩吾诗:“野竹交临浦。”④《后汉书》:光武岸帻,以见马援。旧云:岸帻,露额也,如水之露岸。《晋书》:谢奕为桓温司马,岸帻啸咏。应劭《汉官》云: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蔡邕《独断》:汉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尚无巾。王莽头秃,因施中,故里语曰:“王莽秃,帻施屋。”汉有绿帻、紫帻、黑帻、赤帻。元帝微行,从者皆白衣帻。《楚辞》:“朝骋骛于江皋。”⑤《晋书》:山简,涛之子,永喜三年,假节镇襄阳,惟酒是耽。⑥《梁书》:何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为名流所称。天监中,起家奉朝请,迁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又为安西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⑦屧,即履也。或云履荐。《高士传》:张仲蔚,平陵人,常居穷素,室中蓬蒿没人。蓬蒿,公草堂地也。

《北邻》作者简介

高考古诗鉴赏辨正及应对策略 第3篇

高考对文学鉴赏内容进行考查始于1985年。1993年, 古诗词鉴赏这一试题类型在高考试卷中开始固定下来。就阅卷情况来看, 古诗词鉴赏试题普遍得分较低。在实际教学中, 也是令广大教师和学生颇为头疼的一大难点。想要破解这一难题, 必须要从源头寻找突破口, 对高考中古诗鉴赏的性质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部分提出了以下两点要求: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全面理解, 深刻领悟。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 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的中国古代文学部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高考的要求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普通高中毕业生而言, 不尽合理。那么高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试卷上, 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我们来看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鉴赏题:

古诗鉴赏 (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1)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 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案是: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是:比喻。 (1) 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 (2)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经过深入分析笔者发现, 考题和考纲要求是“脱节”的, 也就是说考题根本达不到考纲“从历史的角度, 全面理解, 深刻领悟”,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那么高的要求, 而仅仅是简单的“解读”而已。

因此,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 高考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与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存在着一定距离, 实际上是一种“假鉴赏、伪鉴赏”。要厘清这一问题, 就要从“鉴赏”的定义谈起。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鉴赏所下的定义是“鉴定和欣赏 (艺术品、文物等) ”。其中的“欣赏”, 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 领略其中的趣味。”而“享受、领略”都是个人内心的感受, 这就突出了“鉴赏”过程中“个性化”的成分。

可以说, 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鉴赏是两个相逆的过程。

作者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一次“编码”的过程。作者为美的事物所吸引, 继而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使之产生创作的灵感, 抒写自己的情感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最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的鉴赏则是一次“解码”的过程, 首先是欣赏到清新隽永的文字, 这些文字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画面, 继而借由文字和画面来追踪作者的心路历程, 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可以说, 作者和读者就是借由文字连接起来的两端。但是, 这仅仅是解读, 还称不上是鉴赏。

“鉴赏”还要在文学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的基础上, 加上“个性化”的解读, 这样才有了文学欣赏中常常提到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要完成复杂的“解码”“解读”的过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 更需要大量的时间。

就高考答题的实际操作而言, 一般来说1分分值, 花1分钟的时间。高考试卷中, 古诗鉴赏的分值一般是8分, 也就是可以花8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该部分的题目。但是, 在短短的“8分钟”时间内, 是根本不可能达到考试说明上“鉴赏要求”的高度的。

一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古诗, 阅读一遍2至3分钟, 仔细看题干2分钟, 书写2分钟, 这样留给学生思考答案的时间只有2分钟。而要在短短的2分钟之内, 思考出两个古诗鉴赏的答案, 对一般人来讲是根本不可能的。

于是就出现了两种可能:一是出真正的古诗鉴赏题。对于全体考生而言, 也许一个考生都答不出来, 从考试层面上来讲, 这就是废题、无效题。二是出虚假的古诗鉴赏题。结果是对美的古诗“肢解”“割裂”, 充其量是引导学生熟悉解题套路, 使之趋向于统一的、程式化的标准答案,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分数而已。

二、高考古诗鉴赏的教学失误

高考中古诗词鉴赏失分较多, 与教学中存在的失误有关。笔者将古诗鉴赏的教学失误归结为以下两点:

1.视标准答案为圭臬

学生答题过程是看了题目, 然后思考答案。教师往往是看了标准答案, 再看题目要求, 或者是看了题目, 然后直接翻看标准答案。缺少思考过程, 缺少过渡, 或者说思考的指向性。

其实思考问题的方向、方法, 远远比标准答案重要, 这往往是教师忽略的。有的教师干脆叫学生抄答案、背答案、默答案。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这道题会做了, 换道题不会了。甚至面对同一首古诗, 换一个问法, 学生就不会了。

其实所谓“标准答案”无非两类, 一类是正确的, 一类是错误的。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去背诵错误的答案, 则贻害无穷。即使对正确的标准答案, 教师也要科学地对待。因为有些正确的标准答案, 往往是专家们讨论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的结论, 若要求一个学生在2分钟内达到如此高度是不现实的。

以前文提到的2008江苏卷古诗鉴赏第1题为例, 笔者仔细研究了半小时, 还达不到标准答案的高度。再如, 某一年高考模拟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是对《纽约的鸽子》一文的分析。由于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标准答案欠妥, 阅卷组的老师激烈争论了很长时间才确定了答案。对于教师而言, 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尚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 那么对考生来说, 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标准答案的高度, 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一方面, 教师通过对标准答案的分析, 为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另一方面, 适当降低答题要求, 使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2.求全责备, 不留“空白”

有的教师拿到一首古诗鉴赏题, 先去翻阅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然后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花了大量的精力终于对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 然后再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讲解。在高一高二也许可行, 在高三就得不偿失了。因为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做到的事, 教师花了半天时间备课, 再花几十分钟讲课, 这叫事倍功半。这种精神固然可嘉,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不可取的。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备课要求完美, 授课要留空白”。即:丢弃次要信息, 突出重点。有时甚至可以“备课不求完备, 授课要留空白”。

三、高考古诗鉴赏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 使我们对高考古诗鉴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也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1.从战略角度藐视高考古诗鉴赏题, 因为它实质上是“伪鉴赏”“假鉴赏”, 我们相信每个学生经过规范的训练后, 都能得高分。

2.面对五花八门的古诗鉴赏方法, 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 “任凭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千万不要看了古诗鉴赏五十法、一百法之类的资料, 对学生狂轰滥炸。因为这一类书不一定适应高考, 不一定适应学生。即使讲的道理都是对的, 学生也记不下来。到考试的时候, 学生脑袋里还是一团糨糊。

3.介绍高考古诗鉴赏三步法

(1) 看题目、作者。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诗表现的是作者的思念之情。

如果题目是词牌名, 一般可以不理, 原创 (自创) 的除外。如, 姜夔的《扬州慢》, “慢”是指慢词, 诗作写的是和扬州有关的事, 表现战争给这个城市带来的创伤, 表达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叹。

如果作者是李白、杜甫、苏轼, 那从一般层面上考虑。所谓一般层面, 即是一个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文学常识。比如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情结:建功立业的壮志, 报国无门的惆怅, 时光流逝的感慨等等。

如果对李白有注“赐金放还”, 苏轼有注“乌台诗案”, 那一定要缩小考虑范围。一般来讲, 考试内容必定和注释有关。

如果作者不著名, 又无注释, 基本上就不必作过多的考虑了。

(2) 圈出诗中主要信息, 剔除其余的次要信息, 要“留白”。便于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不被无谓的思考占据宝贵的时间。

(3) 根据题目要求, 选用答题范式。

例如:

(1) 本诗用 () 的意象, 营造了 () 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 () 的感情, 起到了 () 的作用。

(2)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 () 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 () 的感情。

(3) 本诗属于借景抒情, 通过 () 的描写, 体现了 () (表达效果) , 表达了 () 的情感。

(4) 本诗运用了 () 的手法 (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渲染、用典、象征、虚实结合、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喻”等) , 表现了诗人 () 的感情, 起到了 () 的作用。

(详见《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版》2008年第7期)

4.要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和生活积累。所谓文学积累, 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诗歌鉴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大部分诗歌可以用一般的范式去理解, 但对于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诗作, 就需要作特别的处理。要在夯实学生基本功的基础上, 避免学生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2) 意象的特点和意义。要帮助学生归纳、理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的种类和意义, 这对理解诗作很有帮助。

(3) 艺术表现手法的种类和特点。

古诗常见类别及鉴赏思路 第4篇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流派,所以单独列出(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倒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人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范成大、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比如欧阳修的《琅玡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这就是一首山水诗。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借题咏琅玡山的佳丽景点,来表现作者淡看仕途失意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其中“不知溪源来远近”两句,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二、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比如刘孝绰的《咏素蝶诗》:“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此诗先描写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联系诗人刘孝绰的生平,当可看出此诗并非泛泛咏蝶之作,而是寄予了诗人的身世之感: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品质的高尚与纯洁,另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官场的多次沉浮后,依然对仕官怀有渴望与追求。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例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更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当然,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三、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比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有范仲淹、陆游等)。

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但是,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作品,像为后人广泛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所写的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极小,传达的情意却很深重。

四、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所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涵盖所有的抒情诗。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略举一例加以说明。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诗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到禅伯(“禅伯”,即诗题中的“智老”)之多病,儒生之固穷,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写踏上了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五、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涵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等。仔细品味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咏史佳作,对于鉴赏同类别的其他作品不无裨益。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最后归结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称咏史、用典的范例,考生可以此为例体会咏史诗的鉴赏思路和方法。

咏怀原文及鉴赏 第5篇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鉴赏

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化用王桀《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 第6篇

【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出处】唐金昌绪《春怨》

【意思】赶飞黄莺,不让它在枝上啼 叫。啼叫时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 到辽西跟丈夫相见了。教:让。妾:古 代妇女的自称。辽西:辽河以西地区, 在今辽宁省西部。

【鉴赏1】

当我正在梦中会见丈夫的时候,偏有那可恨的黄莺鸟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着,以致打断了我的美梦,于是我起来赶打黄莺儿,不许它在树枝上啼叫,免得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爱人所在的辽西地方去与他会面。

“伊州歌”是伊州地方的民谣。伊州地在边疆区,是古时的伊吾国。又“辽西”即今奉天地方。

【鉴赏2】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整日啼叫,因为它的叫 声总是扰了我的好梦,害我不能在梦里到辽西与夫君相会。这首诗语言 生动自然,成功之处在于其谋篇布局之妙:诗句善于设悬念,起句引起读 者的疑问,为何要“打起黄莺儿”呢? 因为它总是啼叫;啼叫时又会怎么样 呢?黄莺儿啼叫时会惊扰我的梦;黄莺儿是在白天啼叫的,为什么会惊扰 你的梦呢? 因为我对远方戍边的丈夫思之甚重,只好白天睡觉以企求梦 里与之相会。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自然流畅,结构浑然一体。在设 置悬念的同时又为读者解开悬念,最后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 想意蕴上,这首诗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戍边兵役给战士及 其家人带来的痛苦。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女子对爱 人寤寐不泯的思念。[例]事后佳秀向 那个学生学会了这首诗“打起黄莺 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 西。”从此,她一思念长征的肖望东,便 轻轻地念着这首“闺怨”诗来。(欧阳球 琳《将军家的童养媳》)

二、用以形容驱 赶鸟雀,以免啼叫影响睡眠。[例]春眠 人总是倦慵不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 上啼”,古代女子不得不用竹竿驱走乱 啼的晨鸟,怨它们惊破了一觉好梦。 (薛尔康《鸟儿,你早》)

【全诗】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①诗题一作《伊州歌》。②打起:用竿棒驱赶。莫教:不让,不使。

③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题解】

这首诗语言平易清新,蕴藏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它通篇词意联属,篇法圆紧。每句诗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一句扣一句,一气呵成。首句起笔突兀,引起“悬念”:为什么打鸟呢?次句点明原因,原来是“莫教枝上啼”。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叫呢?原因在于“啼时惊妾梦”。末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女主人公在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辽西,汉郡名,它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唐人喜欢以汉喻唐,所以常借用古地名。此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内容层层深入,感情步步深化,生动刻画了少妇复杂的内心活动。

【赏析】

这首诗的神妙处,就在于以层层倒叙手法,把闺中少妇那种思念征人借物发泄的憨态表露得淋漓尽致。其捕捉形象,新颖活泼,暗示感情含蓄蕴藉。诗句质朴自然,不啻脱口而出,意境天然浑成,可称唐人绝句精品。

春晨,一位少妇,刚刚做上难得的好梦,飞越千里万里,与久别而又远在军中的丈夫相会。就在这关键时刻,窗外传来一连串莺啼,把少妇从美梦中惊醒。诗是用少妇对莺嗔怨的口吻写成的。

一句先将梦醒后打鸟的情状表出,起得很突兀。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写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悬念”,又符合气急、恼怒时语无次第的实际情况,口角逼肖。二句解释打鸟的原因“莫教枝上啼”。春莺的歌喉原是美妙的,但少妇听来,却烦心死了。不准它在树枝上叫,这为什么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唐代征东部队的驻地。由于少妇的丈夫从军在外,无由相会,这里点出“春怨”的题旨,“悬念”释然。枕上片时春梦,可以行尽千里,在梦中会见亲人,对少妇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梦境到底难续,既已惊梦,打鸟何益?但还是要打,这不但把少妇气恼而又单纯得近乎痴稚的情态活现纸上,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中常有的幽默情趣。

在写作布局上,《春怨》采用倒叙手法,一浪追一浪,后句说明前句,篇法圆紧,语气蝉联,增添了全诗活泼的情趣。试想一下,要将篇法结构改作“离别入梦惊梦打鸟”,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不免平板枯索,化神奇为平庸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诗中反映了思妇渴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情。

诗的起句突兀:“打起黄莺儿”。黄莺是一种令人喜爱的鸟,本是春天的美好事物,但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黄莺赶跑呢?这就形成了悬念。次句点明了“打起”的原因:“莫教枝上啼”。原来是她不愿让黄莺在枝头啼鸣,但是这一句还是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委。黄莺的.鸣啭是婉转浏亮、悦耳动听的,女主人干吗不让那美丽可爱的黄莺儿在春天的早晨歌唱呢?这就形成了新的悬念。这一联写的是假想的动作,是女主人的心理活动:想把黄莺赶跑。但我们好象可从中看到她被吵醒后,气急恼怒的神态。这种迁怒于物的方式,我们在唐人李端的《闺情》诗中亦可见到,“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诗歌第三句紧接着作了解释:“啼时惊妾梦”。原来是黄莺儿的叫声惊醒了她的美梦。黄莺啼晓,说明本是应该梦醒起床的时分了,但女主人为什么还要沉浸在梦境中呢?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梦呢?最后一句用画龙点睛的方式作了彻底的交代;“不得到辽西”。原来这个梦不是寻常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去会见那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梦。“辽西”指辽河西部一带。唐朝曾东征高丽,在那里驻扎了重兵。丈夫远戍辽西,音讯难通,思妇唯一的希望只是枕上的片刻春梦,在梦中与千里之外的亲人一叙衷曲。诗歌至此,才点出“春怨”题旨,令人恍然大悟。

诗歌刻画的是思妇复杂的心理活动,诗人没有正面描绘思妇愁苦不已的形象,也没有直接抒写思妇对生离死别之命运的怨恨,只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写她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试想,现实生活把她与丈夫活活拆散,天涯遥遥,只有在梦中才可以打破这种空间的阻隔,获得短暂的虚幻的幸福。但偏偏这些许的愿望也不得实现,不知趣的黄莺又来把她闹醒,这岂不令人可恼生恨。诗表面上写思妇的这种单纯痴稚,怨怒黄莺,好象思妇与丈夫不能相会全是黄莺的过错。但实际上人们自然知道,思妇怨的真正对象应是拆散他们夫妇生活的战争,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这才是此诗意义的真正所在。

《高唐赋》原文及鉴赏 第7篇

先秦:宋玉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巗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鱣鮪,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

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殚形。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徙靡澹淡,随波闇蔼;东西施翼,猗狔丰沛。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盘岸巑,裖陈皑皑。磐石险峻,倾崎崖。巌岖参差,纵横相追。陬互横啎,背穴偃蹠。交加累积,重叠增益。状若砾柱,杂巫山下;仰视山巅,肃何千千。炫燿虹蜺,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怅自失。使人心动,无故自恐。賁育之断,不能为勇。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纵纵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上至观侧,地盖底平。箕踵漫衍,芳草罗生。秋兰茝蕙,江离载青。青荃射干,揭车苞并。薄草靡靡,聮延夭夭,越香掩掩;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王鴡鸝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有方之士,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榖。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王乃乘玉舆,驷仓螭,垂旒旌;旆合谐。紬大絃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惏悽,胁息曾。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传言羽猎;衔枚无声,弓弩不发,罘不倾。涉莽莽,驰苹苹。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何节奄忽,蹄足灑血。举功先得,获车已实。王将欲往见,必先斋戒。差时择日,简舆玄服。建云旆,蜺为旌,翠为盖。风起云止,千里而逝。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鉴赏

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是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的姊妹篇,两篇赋都是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爱情故事,但两篇赋的神女形象差别很大。

《高唐赋》中的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胆追求爱情的举动,所谓“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这是一片赤x裸裸的原始激情和欲望的自然流露,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束缚的人性的直接张扬。这种随意放任的性关系并非宋玉的凭空想像,而是原始初民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于原始时代“自由”婚姻的朦胧回忆。就是说,在原始社会的特定发展阶段上,确实存在着无限制的随意婚姻和自由放任的性关系。并且,原始社会结束后,这种状况还有延续。不要说更远,即使是到了一夫一妻制已经建立起来,配偶关系相对稳定的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初期,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性关系还是相当自由和放任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旧时性交关系的相对自由,绝没有随着对偶婚制或者甚至个体婚制的胜利而消失。”至于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如一些重大的节日,性关系更是随意而放任。古罗马的沙特恩节要举行群众性的盛宴和狂欢,同时“盛行性关系的自由”,沙特恩节因而也就成为纵情欢乐的代名词。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郑玄注:“阴讼,争中冓之事以触法者。”从“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甚至有因婚媾而争讼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性关系也是相当自由的。《周礼》所记反映的大约是商周时代的事,是传统习俗的延续和发展,由此不难想像神话产生的原始时代性关系的更大自由和放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巫山神女“愿荐枕席”,主动寻求匹偶交欢的举动就很好理解了:既不是反常,也不是“淫惑”,而是她那个时代(即神话时代)的十分正常而普遍的行为。

巫山神女神话特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她的神奇变化:“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神女没有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即直接变为朝云和行雨,是非常神奇的。这种情况根本无法通过经验和理智去解释,而只能通过神话的.逻辑变形法则去说明。在原始人看来,“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状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如果神话世界有什么典型特点和突出特征的话,如果它有什么支配它的法则的话,那就是这种变形的法则。”原始初民的想像正是由于轻而易举地越过决定事物性质的界限而显得丰富和大胆。

以上两个方面即追求爱情的方式和神奇变化,充分说明《高唐赋》中的神女是一个具有明显原始神话特征的神话式人物,一个地地道道的女神。

而《神女赋》中的神女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这是一个服饰华美、容貌姣丽、举止端庄、神态娴静的女性。宋玉除了强调她的光彩照人的外貌之外,更强调她的内在的精神和气质,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温柔和顺,安闲自得,骨法奇美,适于侍奉君上;一是贞谅清洁,意态高远,以礼自持,凛然难犯。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与原始神话中的女神格格不入,她完全属于另一个时代。《高唐赋》的巫山神女和《神女赋》不是一个形象。

关于《高唐赋》的主题思想,有学者认为高唐神女化为云雨是一种艺术想像,由于这种想像表现了男女交欢时那种像云一样飘忽,像雨一样空灵的感受,符合人们接受的心理基础,因而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并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种艺术想像正是宋玉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是宋玉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这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并不符合实际。

事实上,把男女交欢与云雨联系起来并非宋玉的发明。有学者以中外古代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种联系实乃出于一种古老的宗教观念,是交媾致雨宗教观念的反映。原始宗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交相感应的,人的主观意念和行为可以影响客观事物的发展,巫术“相似律”原理认为,“仅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而男女交媾诱发降雨正是这种神秘的交感观念的反映。他们认为,行云降雨是天地阴阳交会的结果,所谓“天地相会,以降甘露”。(《老子》第32章)《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而云雨则是使万物化生的最重要条件。原始初民的祈雨方式有多种多样,而交媾致雨的方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便成为他们比较常用和普遍的一种方式,有的民族还因此形成了有关的宗教仪式。

有了雨露滋润,草木得以茂盛,五谷得以丰收,因而由交媾致雨又进一步发展为可以促进丰收、富足乃至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闻一多先生在研究《诗经》婚俗诗时曾指出:“初民根据其感应魔术原理,以为行夫妇之事,可以助五谷之蕃育,故嫁娶必于二月农事作始之时行之。”初民相信“如果没有人的两性的真正结合,树木花草的婚姻是不可能生长繁殖的”。弗雷泽在考察了中美洲、非洲、澳洲以及亚洲的原始民族之后得出结论:“他们仍然有意识地采用两性交媾的手段来确保大地丰产”,并相信与传说中的神灵交媾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类似的观点在其他宗教文化学和人类文化学著作中也时有所见。

交媾致雨并促进丰收、富足和强盛的观念是特定宗教民俗背景下的产物,是多次发生过的“现实”,高唐神女与怀王交欢之后化为云雨的故事不过是它的神话反映而已,是宋玉对传统宗教和神话所做的比较忠实的记录。宋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大胆地吸收民间神话,巧妙地运用它为自己的立意构思服务:借助神话所固有的观念内涵和文化意蕴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这就是说,《高唐赋》正是在这则神话所固有的文化观念意蕴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明确了《高唐赋》与高唐神女神话及其文化观念意蕴之间的关系,实际也就找到了认识作品的思想指向。

《高唐赋》由序和正文构成,实际写了三个内容:一、高唐神女神话及其所体现的交媾致雨的宗教观念。之所以在作品的开头先讲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就是以它的文化观念意蕴统摄全文。二、云雨之后山河更加宏伟壮丽,万物充满勃勃生机。这部分篇幅最长,是上述宗教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的形象表现。三、鼓励襄王往会神女,希望通过与神女交欢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福祉。这部分是全文的结尾,表明往会神女的目的。这个目的与上述宗教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