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研究整理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研究整理范文(精选12篇)

研究整理 第1篇

1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1.1 定性和定量彼此结合之原则。

环境评价通常都是定性和定量相互结合之后果。因为环境具有外部性, 导致定量工作极其难做, 但要实现科学发展, 就应当实现定量化, 就需要找出合理指标进行评判, 这可以说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选择指标时应当考虑到可获得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执行性, 从而让环境评价成果能够尽可能地实现定量化, 这也是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

1.2 区域差异之原则。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存在极大差别, 运用固定模式来评价全部土地整理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并不现实。不一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因此, 在土地整理时, 不一样的地貌类型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环境影响指标侧重点。

1.3 滞后性与持续性之原则。

因为土地整理在目前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并不够深远, 但是在今后几年则有可能出现大量想象不到的结果。至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露, 所以评价一定要具备连续性, 便于在几年之后总结相应的经验, 并且表现出已完成项目之状况。

1.4 公众参与之原则。

我国数不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封建文化导致公众参与在我国缺少较好的发展环境, 尽管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但是整体上还滞留于专家参与这一水平上, 普通民众的参与意识和水平亟待提升。如今, 社会公众对于参与较强烈, 对于改善环境发挥了非常理想的作用。

2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

2.1 图形叠置法

此法是那一套环境特征图加以叠置, 从而形成一个重合图, 用以表示本地区的主要特征, 在开发整理活动影响范围之中指明被影响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受影响程度之大小。每一因素受影响程度均可用一种专门黑白色码阴影之深浅加以表示, 将各类色码的透明片叠置至基片图即可得出某项工程所具有的综合影响。如今, 该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到环境影响评价之中。

2.2 矩阵法

此法是将开发整理行为以及受影响的环境特点组织成为一个矩阵, 在开发整理行为与环境影响间形成直接联系, 从而证实什么行为会影响到什么环境特点, 并且用数字来表示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影响因素重要与否。

2.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理论的观点是, 数个统计数列组建而成的数条曲线几何形状一旦愈接近, 也就意味着各条曲线愈平行, 这样一来, 其变化的趋势也就愈接近, 关联度也就变得愈大。所以, 要依据土地整理的具体状况, 依据其有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依据环境的质量标准分别确定参考的序列, 把土地整理之前与之后的环境序列进行比较, 将土地整理前、后的环境实际情况和最理想或方案间关联度大小实施比较与排序。把这一法运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之中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这是因为该方法计算较为简单, 数据不需要实施归一化的处理, 而且可以运用原始数据直接加以计算, 不需要大量的样本, 只需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即可。

2.4 综合指数法

这一方法是依据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之目的, 选择相关土地整理环境属性指标, 依据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以明确评价的标准, 把各项指标的原始值实施标准化的处理, 也就是将各种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加以对照, 并用百分数以表示抽象值, 再依据各种因素对于土地整理的影响度、各因素间彼此作用的重要意义来确定权重值, 并且得出各分级指标所具有的指数, 最后再把以上数值进行结合以形成境影响综合指数。这一方法原理较为简单, 而且容易加以掌握, 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

笔者觉得,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之中, 应当依据实地环境资料情况与环境影响评价状况来选择最为合理的评价方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土地整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今, 在我国土地资源极为紧张, 十分需要提升土地利用率以及利用效益的宏观环境之下, 土地整理是提升农地利用率和提高粮食生产量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改进我国农村环境与提升农业生产稳定性的重要方法。在实施土地整理之时,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从而保障土地整理能够产生更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真正为国为民带来效益, 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土地整理的区域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 2012, (4) .

[2]刘娟, 范彬.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7) .

台湾广电研究方法整理 第2篇

在实践层面,深嵌于不同历史结构与政治图景中的公共媒体的公共性建构方式颇为不同。特别是在政治民主转型与商业体系先行与主导的媒体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台湾公共电视,其公共性建构与实践的独特经历引人关注。从结构论与过程论双重视角出发,对台湾公共电视公共性建构过程中的理念形塑与实践发展予以梳理,可以发现台湾公共电视的成长既与台湾政治民主化历程紧密扣合,也是在政府、政党、民间团体等各利益群体的互动、呼吁与回应下共同完成的。但同时,台湾的民主政治仍不成熟,威权统治的残余、深层的族群对立以及公民文化的欠缺同样阻碍着公共电视的公共性施展,使其陷入现实困境。

2.《解严前后台湾广播观念之变迁》

广播观念是关于广播电视传播活动的一整套认知体系, 它包括对广播电视目标、功能、性质、广播电视与社会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关系、广播电视运营机制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广播观念决定着广播电视的体制特点、经营方式以及主要的行为模式等。特定的广播 观念总是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台湾的广播观念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解严开禁之后, 伴随一系列政治变革,台湾广播观念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从以辅导为中心, 到突出监督观念, 并导致了广播电视功能、管理模式、与官方关系, 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相应变化。本文探讨台湾广播观念的历史源流、变迁过程, 比较前后差异, 意在对研究和把握台湾广播电视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助益, 也试图为日益频繁的两岸广电界互动提供一个大致的认知参考。

3.《媒体的狂欢——对台湾传媒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台湾自年全面解禁以来, 以西方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旗帜, 建立起市场化发展的媒介制度。而我关注的便是在这样的媒介制度下, 媒介(主要以电视为论述对象)的社会角色, 它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知识分子在媒介制度中的角色等。

4.《论台湾电视媒介对选举政治的影响》

本文首先概括了台湾选举制度从日据时期到台湾解严后的发展过程。在历经 西方选举制度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及台湾地区本土化发展之后,当代台湾选 举制度呈现了“泛娱乐化”“后现代”等特点。

本文重点在于借用拉斯韦尔“五 W 模式”对台湾电视媒介对政治影响的全过 程进行分析。首先从台湾电视媒介中的“两栖人”“新闻节目主持人”“社会名人” 作为传播者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对台湾选举政治的影响。其次对传播渠道,包括 台湾媒介的组织特点、媒介的“颜色”等方面阐述了传播渠道对台湾政党采取宣 传策略的影响。通过对受众(选民)接收信息、态度改变、而后采取行动的进行分 析。再次,笔者通过实地观察,简述了台湾电视媒介的传播内容“八卦化”“综 艺化”等特点,并分析了不同的节目样态对选民的影响效果。文章的重点是以 2008 年台湾马萧的“大选”为例,对台湾电视媒介对选举政治的传播效果进行 论述。包括台湾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劝服与决定”假说和“涵化”的影响 效果。

5.《商业环境主导下台湾公共电视规制初探》

随着商业化新技术的发展, 媒介融合、全球化与解除管制成为近十年来传播领域的潮流, 公共广播电视发展由盛转衰, 并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台湾公共电视为例, 重点从资金、收视率和治理结构三个层面对商业环境主导下的公共电视的问题进行探讨, 试图运用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台湾媒介领域的专家深访, 提出建设性的策略。希望对台湾公共电视的探讨不仅是对全球传媒版图的一个完整关照, 更重要的是对处于国际化接轨和产业化转型期的我国大陆地区广播电视业的启示意义。

6.《台湾地区电视服务产业之流变——政经势力与科技发展的影响与变形》

面对世纪交替,台湾地区电视服务产业受到政治解严、经济发展、科技研发等三股势力的影响,本研究将以台湾地区电视服务产业为对象,从电视科技与服务类型的历史流变着手,根据政治力渐趋消逝的党政军产权解构历程、受市场经济逻辑操控下的产业集团化与产权集中化趋势,以及外来资本来台攻占电视服务市场的影响等三大议题,解析解严后台湾地区电视事业的发展轨迹。

7.《台湾电视:从垄断走向竞争》

台湾省电视业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它一直在政治高压营造的特殊环境中成长, 没有风侵雨袭, 也没有大起大落。但台湾电视业正进入一个不期而至的转型期。本文随着台湾省政治革新的进程,分析台湾电视的生存环境、控制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变革。

8.《台湾电视的运作与特点》

以台湾电视发展的基本概况为基础,从台湾电视的节目形态到台湾电视媒体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分析台湾多频道电视的特点。

9.《台湾电视新闻的放大意识和操作》

台湾人口只有2300 多万, 电视频道却超过100 多个, 其中, 24 小时新闻台就有8 个, 岛内电视媒体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生存, 就必须寻求突破。事实上, 在台湾这个弹丸之 地, 有影响的新闻媒体在政治、社会、财经、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渗透已经很深, 要做到所谓“资源独享”或是“独家新闻”非常困难。因此, 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细节展示, 也就是所谓的“放大”, 成为台湾新闻媒体在处理新闻尤其是热点新闻时必然采用的手段。

10.《台湾公共电视政策的形成与动因分析——一种公共政策视角》

当今公共电视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式微,然而台湾公共电视却迎难而上并获得了较快速的发展,这成为一个特别值得探究的问题。采用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按照时间顺序,将台湾公共电视分为构想、提出与形成三个阶段进行政策梳理,作为政策动因分析的背景。同时,采用公共政策理论的经典分析模型———精英理论模型与团体理论模型,着重探究台湾公共电视政策形成的动因,剖析台湾公共电视政策的利益博弈与路径选择。

11.《政经混声、多元博弈的历史与现实——台湾当代电视文化现状及批评总体特征研究》 台湾电视业的发展深受当代台湾社会政治、经济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 徘徊于以政经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角力中, 形成了其政经混声、多元博弈的特殊风貌。台湾电视批评根据电视文化在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位移可区分为三个各具差异性的历史阶段, 当下其受文化转向影响, 开始关注电视对日常经验的建构、性别问题以及城市空间问题等议题。因此, 当代台湾电视文化与电视批评都是随着台湾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与大众传媒的发展, 两岸三地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台湾电视节目已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生态链的主要环节之一。台湾当代电视文化由于受其所寄生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等因素影响, 具有自身的特征。目前台湾学者对其研究多囿于媒介研究与实证研究, 没有将其视为一项社会文化实践进行整体观照。大陆学界则由于资料不足及各种其它原因对其研究不多, 多停留在描述层面。本文侧重研究当代台湾电视文化及其批评特征, 分析其成因, 展示电视文化与当代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多元竞争及政经混声的独特文化景观。

12.《台湾公共电视:社会生态、多元话语与日常实践》

本文结合相关社会媒介理论的爬梳,试图尽可能勾勒复杂的台湾媒介生态中,台湾公共电视建制和内容生产所选择的策略以及面临的困境。本文认为台湾公共电视的建立与发展孕育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盘根错节的语境力量之中,并以其独特的媒介性格和优异的节目质量反作用于台湾社会结构,尽管力量微薄,台湾公共电视的宗旨和宏愿仍需借助日常节目生产得以绵密细微的实现,渗透进新闻源的择取、新闻伦理的关注、报道立场的确立等方面。而商业为王,娱乐至死的台湾媒介生态中,承载着那么多期待和责任的台湾公视,又必然有着不尽如人意的法律、制度、受众接受状况,暗示着伟大构想和现实情境的某种误识和错位。

以下是其他一些文献论述的角度,供大家参考:

1.商业与公共的博弈: 台湾公共电视政策的形成、变迁及启示

借助公共政策的视角, 通过对一手文献的梳理与相关专家的深访, 重点研究台湾公共电视政策的形成、变迁的内在特征与规律。2.台湾地区广播电视管理制度简析

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台湾地区广播电视管理制度的演进、台湾地区广播电视管理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台湾地区广播电视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3.台湾电视事业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台视、中视、华视节目制播现代化高科技发展、有线电视由地下转公开, 向全省漫延、台湾电视发展趋势的影响

4.台湾公共电视发展困境分析

城镇建设用地整理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建设用地整理 土地整理 潜力评价 存量建设用地 整理模式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而土地是最宝贵的社会资产和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然而,我国很多城镇普遍存在布局松散、容积率低、生产生活用地缺少功能分区、人均用地量大等问题。针对城镇这种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粗放的现状,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理,实现土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利用转变,缓解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已迫在眉睫。

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得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有利于落实国家节约土地的方针、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抑制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趋势,最大程度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利于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1.2我国建设用地整理现状

(1)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2)整理机构逐渐形成

(3)逐步走向制度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4)整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2城镇建设用地整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土地整理概念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①。土地整理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手段,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

2.2建设用地整理的概念

建设用地整理指针对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甚至混乱等现象,对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及土地权属重新调整、理顺,以充分、合理、有序利用土地的动态过程②。建设用地整理包括城镇用地整理、村镇用地整理、交通和水利实施用地整理、独立工矿用地整理及其他建设用地整理。

2.3建设用地整理的特点

(1)广义性

从广义来看,土地整理的范畴很大,包括一些土地建设,而这些土地建设都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益。较典型的土地建设有旧城区改造、工程压占废地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等。

(2)目标的多重性

就我国而言,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对发展小城镇建设有很强的推动力,还可促进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城市化水平提高,为建设用地提供不竭资源。

(3)动态性

土地整理的目的、内容及任务,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土地整理。

(4)过程的一体性

土地整理应将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结合在一起,保持一体性。

(5)效益的统一性

土地整理应追求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社会上可行、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

2.4建设用地整理的理论基础

(1)土地经济供给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系统理论

(4)人地关系的协调理论

(5)景观生态学理论

(6)地域分异理论

2.5建设用地整理的原则

(1)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有法律法规保障的原则

(4)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的原则

2.6影响建设用地整理的因素

(1)社会因素

(2)经济因素

(3)环境因素

(4)制度、政策因素

3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调查与评价

3.1土地整理潜力概念及内容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③。

土地整理潜力的内容包括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3.2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

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应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的背景下,根据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遵循城镇土地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可持续、优化、集约化利用的角度选择相应整理潜力的调查因素,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涉及建设用地的区位条件、交通便利度、繁华度、人口密度、地上附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建筑物的容积率和利用率、环境质量的优劣度、各项建设用地内部土地闲置率、整理难易程度、投入规模、限制性等多项指标的调查④。

3.3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价

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价首先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从整理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益、潜力、限制条件等,然后选择与整理潜力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还应确定评价标准,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与比较;再确定评价指标的理论极值,将极值无量纲化,最后得到整理潜力评价值。

nlc202309031017

4城镇建设用地整理模式

4.1老城区改造的建设用地整理模式

城市旧城区的房屋总体呈现低矮、破旧、拥挤的情况,高建筑密度、低容积率,直接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同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均较差,市政設施和基础设施也已经老化。为此,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整理,能有效调整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尽管旧城区有较理想的区位,整理后的土地价格升值空间大。但是旧城区居民较多,搬迁补偿和交易成本的费用高直接导致整理的难度加大。因此可采取市场化整理模式,筹集社会资金,通过置换土地的方式鼓励企业参与整理⑤。

4.2旧工矿改造的建设用地整理模式

我国城镇中心的土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是受到传统用地制度的影响,很多工矿企业占据了城镇中心地段,相反部分高科技产业、商贸企业等第三产业却分布在城镇边缘,区位条件严格限制了第三产业效益的发挥,为了改变我国城镇土地利用的“凹”形分布现状,提高土地利用率,应进行产业转移和企业搬迁,具体依据土地级差地租效益,使第三产业成为城镇中心用地结构的主导产业,同时城镇还应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

4.3城镇污染土地政理的建设用地整理模式

所谓城镇污染土地的整理,不应仅停留在清楚污染物和切断污染源,还应进行污染源搬迁。例如,城镇河流受到污染,应搬出对河流产生污染的企业,同时搬离河流边的居民。尽管通过整理,可以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居住及办公环境。但整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整理的难度很大。可以采取行政化整理模式,即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也可以吸引企业参与整理,如对参与整理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提供一定的商业土地开发权等。

5研究总结

城镇建设用地整理是一项牵涉面广,历经时间长,利国利民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严格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做后盾,科学系统的运作程序来规范。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城镇的实际状况,在城镇建设用地整理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研究,反复论证,反复修正,方能凝练而成。由于水平的有限、实践的不足,本文只是在理论上对城镇建设用地整理作了初步的研究,很多方面尚需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②③胡振琪.土地整理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

④李志超,周世烨.市地重划模式与借鉴[J].中国土地,2000(7):23-24

⑤夏显力,李世平,赵敏娟.城市土地整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问题研究 第4篇

(一) 土地产权

土地产权是以土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合, 也可以说是土地财产的总称。土地产权包括土地的所有权, 以及构成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各种其他权利, 如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抵押权、赠与权、地役权等等 (樊志全, 2003) 。土地产权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意义, 即产权的各种权利有法律给予规定, 如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 土地的所有权不准买卖, 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和转让等;二是经济意义, 即产权关系, 也就是经济利益关系, 如利用土地应该享有的利益, 产权主体利益充分实现等。土地产权和其他权利一样, 完整的产权应包括“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等内容。

(二) 土地权属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土地权属等同于土地产权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2005) 。土地权属就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他项权利的归属。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权属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 (陈利根, 2002) 。

(三) 权属调整和土地整理权属调整

权属调整是指产权客体在各产权主体之间变更流动的过程。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是指在土地整理过程中, 由于规划设计以及地块归并、集中的需要, 而造成的对产权客体的调整即地块权属的调整。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及在其上设定的他项权利调整。土地所有权调整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之间、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上地之间的所有权调整。土地使用权调整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调整。土地他项权利调整包括土地整理过程中因所有权或使用权调整而产生的他项权利的调整。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根据各权利人整理前在项目区土地上所拥有的权利, 通过土地整理参与者公认的权属调整转换机制, 按照土地整理参与者公认的原则和标准, 合法地换回整理后土地上的相应权利的过程。目前从理论研究和各国开展的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实践表明,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一般是建立在土地产权理论、土地资源配置与规模经营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区位理论、农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

二、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驱动因素概述

(一)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驱动因素界定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实质是对土地增值利益的调整。土地增值可以区分为自力增值和外力增值。其中自力增值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自行对土地进行投资投劳, 改善土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性状, 改善或增加土地附属物, 从而使土地增值;土地的外力投资增值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以外的社会投资 (国家或公私单位等的投资) 对该地产生的辐射使其增值。目前我国土地整理所带来的增值实质是由国家投资或地方政府投资, 从而对投资的土地带来增值, 这种增值调整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和项目区农户的根本利益。因此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牵涉到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和谐生态的建设, 尤其涉及到项目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调整。在这增值利益调整的过程中, 土地权属调整推动着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变化, 权属调整必将涉及驱动因素。因而对影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研究, 可以弄清土地权属调整的实质, 在调整的过程中更好的理顺产权关系, 保障土地合法权利人的根本利益。

所谓驱动因素 (Driving Factors) 就是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 土地权属调整驱动因素是指引起土地权属变化的根本因素。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一般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另一类是人文影响因素 (丁光伟和李世顺, 1998) 。土地权属调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在土地整理前后项目区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土地权属改变起到作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在短时期内变化很小, 对土地利用的时间变化的影响较小;但自然因素常常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整理的结果, 会给土地整理的结果带来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 (王金亮等, 2000) 。人文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他们在各种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整理的结果。

(二)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驱动因素研究对象选择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主要表现在土地整理前后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变化, 实质是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质量和面积在空间分布的变化, 最终表现为地与地、人与人之间调整。为较好地把握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的影响, 弄清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 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 其一要能了解农户对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评价与反映;其二要能了解农户对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变化时农户会做出的行为和原因;在调查地区和调查对象选择兼顾平原和丘陵地区, 使调整对象安排更加合理、全面和科学。

(三)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驱动因素研究方法确定

影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农户主体和制度等。对驱动因素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由于影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因素是多种多样, 各因素因子对土地权属调整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不同, 因此在分析驱动因素时, 应先确定其主要因素和因素中的主要因子。

主成分分析旨在力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情况下, 对高维变量进行降维处理, 即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 经过线性变换和舍弃部分信急, 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 使得数据的构造容易解释, 只要用少数新变量 (即主成分) 就可以大致反映出所研究的对象。主成分分析法用于对原来指标的分类, 简单科学, 这样既抓住了主要矛盾, 又简化了评价工作。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土地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 能确定驱动因素的主成分, 根据主成分进行影响土地权属调整的因素因子分类, 为土地权属调整的价值指数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将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得性原则, 对影响土地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 确定影响土地权属调整的主要因素, 根据主成分因素进行驱动因素因子的分类。

关键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

参考文献

[1]袁秀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研究—以淄川区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肖秋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3]董普.现阶段农用土地资源价格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5.

[4]单胜道.环境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在农地价格评估中的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02) .

教育研究技术考试范围整理 第5篇

作业: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

基本结构:

1、问题的提出,阐明文献检索的目的。

2、说明文献检索的方法(包括检索主题词,检索的时间范围,检索使用的主要数据库及检索结果等)

3、分类列举若干最具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并一一作点评。

4、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概括,阐明已有研究的特点,包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已达成的共识,以及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5、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题型:选择或填空20分

简答、论述30分

设计15-20分/每个,共3个或4个。

第一部分: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选择、论述)

四个层次: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基本范式、基本方法、辅助技术。

1、方法论基础包括: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如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学科群方法论(人

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2、基本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定量范式、归纳式)。自然主义范式(定性范式、演绎式)

3、基本方法包括:教育理论研究法;教育历史研究法;教育比较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问卷与访谈);教育实验法,需要精确量化与严密控制。

4、辅助技术包括:选题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文献检查的方法与技术;抽样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技术;教育统计技术;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

若干新术语: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田野的研究;草根研究;实地研究;生活体验研究。

第二部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记清阶段、时间。特征不用记,要理解,人物或事件能知道)

1、教育研究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

①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② 教育研究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2、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此时期教育发展的动力:

①普及教育的发展,使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率成为必需。

欧美近代三次普及教育运动:宗教改革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18世纪普鲁士各国实施的强迫教育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义务教育运动。

②机器大生产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普及义务教育,为普及教育奠定技术基础。

此时期特点:

①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走上了理性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标志: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和教育著作。

②受哲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以不同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经验论,如培根,强调经验、归纳法,实证研究;唯理论,如笛卡尔、莱布尼茨强调理性、演绎法、思辨研究。

③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化运动”,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④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

3、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20世纪前半期)

此时期主要动力: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如何培养”之论争:传统派教育,赫尔巴特,旧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现代派教育,杜威,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主要特点:

①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标志:一是1909年芝加哥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二是这一时期出现许多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专著。②教育研究开始大量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但“教育学化”做得不好,更多的是简单移植,而不是科学借鉴。

③两种教育研究范式各自进一步发展。

归纳式: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教育测量运动(桑代克)。

演绎式:新传统派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

4、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主要动力:哲学中新历史主义流派的出现和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课程论。

主要特点:

①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②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步走向融合。坎贝尔、斯坦尼,“准实验”。

③整体取向成为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④整体取向成为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⑤跨学科研究渐成风尚,并强调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学化”。

⑥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

第三部分:学科规范(简答、论述)

一、教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学既带有社会科学色彩,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征。教育研究强调思辨研究和定性考察,也强调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

二、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1、复杂性。做准确的归因分析比较困难。

2、境域性。将普适性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3、整合性。将分解式研究与整合式研究相结合。

4、模糊性。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

5、两难性。存在大量在理论上悬而未决的两难问题。例,兴趣与努力的辩证统一,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个体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研究的科学规范

1、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尽可能避免个人价值取向对研究的负面影响。

2、公共性原则。研究中应尽可能使用学术界公认的术语,如果没有公认的术语,必须自我界定并贯彻到

底。

3、操作性原则。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

4、检验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经得起重复验证,但只要求前后研究结果在发展趋势和方向上相同,而不

强求资料数据一模一样。

四、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

所谓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基于伦理的需要,研究人员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内容:

1、实事求是,审慎解释研究结果。①以事实为依据,不弄虚作假,歪曲事实。②详尽解释成果的有效性

条件和适用范围。③推广成果要严谨、慎重。

2、充分尊重和保护被试的各项正当权利。①知情权。②不协作权。③匿名权。④个人资料保密权。

3、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①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可以预期的伤害。②若伤害不可避免,必须提前告知

研究对象。③若伤害是严重的、长期的、则必须停止研究。

第四部分: 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记忆)

一、按研究目的不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二、按照研究水平的不同:

1、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

2、探索原因水平的研究。

3、迁移推广水平的研究。

4、理论水平的研究。

三、按研究中收集出处资料的方法的不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第五部分: 教育课题的选题与设计(设计题)

一、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

1、现实性:课题应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主观臆造的问题。

2、价值性:课题应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3、独创性:有一定的新意或独特之处。

4、具体性:明确具体,界线分明。

5、可行性:客观条件,资料、经费、设备、领导支持等。主观条件,知识储备、研究经验、兴趣等。

二、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考试范围老师划的是前四个)

1、课题名称:①字数不要太多;②研究焦点要突出;③表述方式恰当。

2、选题的论证:①问题的缘起;②文献综述;③课堂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3、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①界定核心概念。②分解问题。③画概念结构图。

4、研究方法的选定与设计:选定,课题的性质和内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设计,明确具体,如使用这

种方法目的;样本设计;研究工具设计;研究实施设计(时间、地点、方式);资料收集整理方式的设计。

5、研究过程及分阶段目标设计

6、研究条件分析:人员构成;资料准备,已有的,还缺的;设备条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支撑材料

8、经费预算与来源。

第六部分 :教育调查研究法(考小题)

一、教育调查的基本类型

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①全面调查。②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内容的性质分:①事实调查。②征询意见调查。

3、按调查的方式分:①问卷调查。②访谈调查。③调查表调查。④测验调查。⑤文献调查。

二、教育问卷设计的基本技术

1、问卷的结构,包括三部分:封面介绍词;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调查内容。

2、题目的类型:开放式题目;封闭式题目。

3、题目的措词,言简意赅。避免:一题多问;使用专业性太强术语;直接问敏感性问题(做铺垫);诱导

性问题(保持中立);多重否定(顶多一个,加着重号)。

4、封面介绍词或前言,一般包括:①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是否匿名;③强调真实填答问题的重要性。④说明填答注意事项。⑤说明问卷回归的时间和方式。⑥表示感谢。⑦落款,亮明身份。

5、问卷的编制程序:①明确研究目的,确定调查对象。②根据研究的理论框架,制定问卷调查体系。③

草拟前言和题目。④征求有关人员、专家的意见,并修订题目。⑤试测,并根据试测结果再次修订题目。

第七部分:走进教育行动研究

一、特点:

1、行动研究区别于传统学术研究的特点:

①“行动者的研究”:研究的主要主体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实施者,而不是校外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②“为了行动的研究”:研究目的不是验证或构建某种教育理论,而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③“对行动的研究”:对象是行动者自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理论问题或者他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④“在行动中研究”: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伴相随,同时推进,但不是合二为一。

2、行动研究区别于一般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

①系统性。②合作性。③公开性。

二、一般程序

1、聚焦问题:行动反思;教例研究;现状调查;背景分析。

2、形成计划:理论学习;经验总结;教例研究;群体研讨。

3、实施行动。

4、观察监控:研究日记;观察记录;教育叙事;案例整理。

5、反思评价:材料整理;理性思考;群体交流;再次聚焦。

三、研究报告的主要构成1、交代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2、说明研究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3、呈现研究结果(包括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4、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阐明其价值及局限性。

1922年奉天省整理保甲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奉天省;保甲;整理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076-03

保甲研究向来是民国时期农村基层政权研究的重点,现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学者大多偏重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保甲研究,对1928年前各地的保甲研究较为少见,对东北地区的保甲研究更是几乎空白。本文就1922年奉天当局整顿保甲的前因后果及相关举措进行研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主要从制度与组织的方面探讨保甲施行的得失,至于在此过程中实际运行与国家社会的互动,则不在此文探讨之列。

一、整顿保甲的缘起

有清一代,保甲制度作为清政府统治基础社会的主要制度形式曾广泛施行于内地行省。但由于东北地区长期实行将军体制,基层地方施行的是八旗体制,保甲并未在东北实施。到了清末,东北地区迭遭战火,清政府对基层完全失控,导致各地胡匪横行。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事件时期,奉天当局即有在盛京城内设立保甲总局,各局属境四乡各设分局,抽丁购械,使人民自卫的举措[1]。可是由于此时俄军占领东北大部地区,政策自然无法施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徐世昌秘密考察东北后,于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奏《密陈考察东三省情形折》,说三省“自经兵革,贫难者则多流而为匪,豪富者则多以堡防自卫,几有粤西民匪不分,齐豫寨主称豪之势”[2]。鉴于东北严重的治安形势和几近失控的基层地方,东北地方当局为了重建权威肃清地方治安,一方面整顿旧军,招降土匪,另一方面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即加强保甲制度的施行。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推行新政,然多侧重于上层的制度改革,还无暇顾及基层状况。宣统二年,新政已有起色,各项事业大定,总督锡良以“地方不靖,警力不足恃,拟仿古寓兵于农”[3],于是再次提出举办预警一案。此项议案未及施行,辛亥革命爆发,最终不了了之。

进入民国之后,土匪问题仍然严重,东北军政当局仍希望能在基层设立保甲,以保卫地方。先是奉天省议会将此前的预警简章略加修改,咨准施行,并在省署内设立了预警一课,命名为预警巡捕警,下令各地施行。后又在民国三年,巡按使张元奇为加强地方自卫能力又令各县预警改为保卫团。可是从实际情况看,匪患并未消解。1916年,张作霖曾在一份施政告示中承认“奉天各处的胡匪,把百姓糟蹋的了不得”,所以要“想出个正本清源的法子”[4]。可此时的保卫团却是“无事则鱼肉良民,武断乡曲;遇事则涣散畏葸,坐视匪徒之焚烧淫掠”[5]。民国七年(1918)张作霖下令将保卫团解散,举办保甲,希望能有所成效,可最终实际情况却依然如故,土匪仍“到处抢劫,民不堪命,虽有军警,难以剿捕”[6]。

我们可以看到,在1922年之前,奉天省上下对保甲的功效是有充分认识的,曾多次进行整顿。但是历次整顿的结果却是屡整屡败,仍旧盗匪横行,基层社会失控。张作霖为此痛斥说:“大多数雇佣之常驻团丁,时有革退之营兵,外来之游匪,以及本村之无赖地痞,混迹其间。无事则鱼肉良民,武断乡曲;遇事则涣散畏葸,坐视匪徒之焚烧淫掠。举一村官私军械,尽以齑寇。其尤甚者,甘为匪党引线,为虎作伥。至有身充团总、保董,窝藏匪类,济以枪弹,勾引外人,代卖吗啡,见于控案者指不胜屈。”[7]与此相对照的是在日本统治下的金州地区,却从未出现土匪。张作霖认为这是因为金州地区保甲举办措施得力,于是令警务处长于珍前往考察,以求得保甲良法。

民国十一年(1922)九月二十五日奉天警务处长于珍随同日本顾问上田统搭载南满火车前往大连金州地区进行考察。日本人对此极为欢迎,不仅派员随同参观,而且报告极为详尽。于珍一行人先是参观了金州民政署、警察署,二十六日又至八里庄派出所马家屯会所考察,二十七日离开金州前往普兰店快马场屯考察。于珍考察回来后,向张作霖详细报告了考察的经过和调查结果,提交了《调查金州管界保甲情形缮具清折》。张作霖对此非常满意,认为该报告体现出来的“治法贵在治人”的精神意见“颇为中肯”,要求尽快施行,“务期各县保甲一律办有成效”[8]。警务处长于珍在得到张作霖的训令后,即着手重新整顿保甲。

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张作霖之所以要重新整顿保甲,一方面是鉴于奉天省的治安混乱,土匪横行,军警无法剿灭,希望能通过整顿保甲,加强基层控制,消灭土匪生存土壤;另一方面看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金州地区治安情势较好,认为是因为保甲施行得力,希望能从中学得精髓,以便运用全省。

二、施行保甲的主要内容

根据当年所留下的《奉天全省保甲总办公所组织草案》《奉天保甲试行章程》等文件,我们可以看到,于珍此次整顿保甲主要涉及3方面内容:组织体系、人员资格、经费。

组织体系:在全省设立奉天全省保甲总办公所,每县设保甲事务所。在县以内按区村制设立保甲区,根据人口多寡每一区或二区设立一保甲区,每一保甲区设若干保,以3村或者5村合为一保,每村屯以10户至20户为一甲。省设保甲总办,县设保甲事务所,保甲区设保甲事务分所,保设保甲驻在所分别统领。在保甲总办设3科,分科办事,保甲事务所另设专职教练一员,文牍一员,书记一员。甲丁分为常备、临时、预备3种,并按各县大小分配丁数,一等县全年常备甲丁及临时甲丁各400名,二等县各300名,三等县各200名,四等县各100名[9]。这样在组织体系上,形成了省——县——区三级专职的领导机构,每一个领导机构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保甲事务,避免以往机构不明、权责不明的情况。

人员的资格:规章对各级保甲管理人员和甲丁都作了资格限制。在年龄上保甲事务所长要求30以上,区保长、保长还做了年岁上限要求45以下。在品德上要求品行端方、办事诚实,不得有吸食鸦片、背缪不洽舆情者。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要求有一定专业知识,保甲事务所所长要求有军警专门知识担任一定职务3年以上,充任军队连长以上,或警察区官以上,保长要求有从军或从警经历。保甲事务所一般不得兼任其他差事。甲丁则要求20岁以上40岁以下男子一律定位壮丁,常备临时壮丁由散在壮丁中抽。一保之内预备甲丁不得超过定额的2/5。各县常备甲丁于每年3月15日前抽编以掣签法选定,4月以内将常备、预备甲丁名额造册报县保甲事务所核查[10]。

经费:经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来源及支出。在来源方面针对早年保甲经费来源单一、诸多不公的问题,省警务处对保甲的经费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此次缴费对象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类,不动产即土地捐,动产有盐场、林场、牧场、矿产等。不动产的缴费办法先对其进行估值,然后折合成地亩,再按地亩摊派缴费。根据调查,全省的土地分为上则地、中则地、下则地、下则减半地4等。亩捐根据土地的等级上则地每年缴费小洋5分5厘,中则地4分5厘,下则地3分,下则减半地2分。全省能收款小洋230万零6000余元。相对于之前土地不分等级,完全由土地所有者负担,此次整理保甲的经费对农民来说负担减半,另外由于工商业者也负担了一部分经费,总经费还能有所增加[11]。此外,本次整顿还详细规定了保甲的各项支出明细和办法,对各级的保甲办公人员都给予一定的薪金,并明列了各级保甲的办公经费。通过3方面的大力整顿,奉天省的保甲整顿初具规模。

三、保甲的主要特点

(一)功能的单一性

针对保甲的功能,以往学者已经多有论述,有的学者认为保甲在事实上兼具地方基层政权的作用,更有学者将其保甲的职能分为兵制、赋役、警政、户口、火盗、农政、兴教、堡寨、团防、乡政、荒政、其他等12项[12]。可是我们如果仔细考察奉天的保甲制度,情况却没那么复杂。

《奉天保甲试行章程》认为保甲是“固结人民自卫之能力发扬全体互助之精神以保卫公共安宁”宗旨,其主要职责是剿匪及协助警察清查户口[13],将保甲的功能明确定位在纯粹的治安功能上。事实上早在宋朝时期王安石的初衷即将保甲定位在保卫基层治安,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初衷逐渐发生流变,承担了除治安以外的诸多其他本应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功能,以弥补“皇权不下县”对乡村社会所带来的困扰。在进入民国以后,由于警政的建设,治安的功能大部分由警察承担,再加上奉省实行的区县制,基层政权的职能也并不需要保甲承担。由此,保甲的功能则重新回归“人民自卫”“保卫公共安宁”的职能上来。相对于明清时期的繁重催粮、催赋、差役等众多职能,此次保甲承担的只能相对来说单一许多,这有助于保甲的专务治安,提高保甲的运行效率。

(二)装备强大

于珍在考察金州的保甲时注意到,金州地区的保甲人员“除预备壮丁随同警察或者巡捕出勤,临时由派出所发给枪弹外,其余若后备壮丁不准持械,仅操木棒响器为警察之耳目”[14]。在日本统治下的金州地区,保甲人员的装备可以说是非常弱小的。于珍认为操木棒的保甲人员对于“有枪匪类毫无抵御能力”[15],报告中对此颇为不屑。但是相对于东北来说,民间的枪支数量可谓不少。1919年张作霖曾下令调查奉省民间的枪支,理由是“奉省农民半多皆于家中藏有枪械,以资保卫”[16],至于土匪的枪支,更是无法统计。在此情况下,学习金州保甲,甲丁仅持木棍并不现实。事实上保甲及其前身预警、保卫团所拥有的枪支并不少。邱捷曾在《近代中国民间武器》中统计了民国初年《盛京时报》报道的各县预警请领枪械的情况,几乎涉及到奉省的各个县[17]。为此,此次整理保甲对枪械的规定也相当严格,如枪械可以自备也可由保甲所提供,子弹可以购买也可向省保甲所申领,保甲所长必须每月亲自检查枪械的良好情况等等[18]。另外对无钱购买新式枪支的,则鼓励各县自造抬枪、火铳,以补充枪支弹药不足,为此保甲公所特请硝磺总局免于禁阻[19]。可见在枪械问题上,奉天的保甲并未学习金州的保甲办法,而是因地制宜,适应奉天省的实际情况。

(三)与警察系统结合较为紧密

将保甲系统与警察系统紧密结合是于珍考察金州保甲最大的收获。在于珍的考察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警察系统与保甲系统的关系可以分为两部分,在考察报告的第七条指出,在指挥上保甲严格受警察控制,没有警察命令,不得出动;第六条又说在行动上保甲必须随同警察行动,不得单独出动[20]。对此于珍认为,日本警察教育程度较高,有指挥保甲之能力,然而以人民自卫的保甲受行政警察之束缚,已不免貌合神离,以奉省各县现在之警察官吏教育,未经普及,贻人指摘甚多,即强令保甲服从恐无良好结果[21]。可见对警察直接指挥保甲于珍是不大赞成的。在实际整顿保甲的过程中,相关条例并未要求保甲必须听从警察指挥,只是对保甲事务所所长、保甲区长等做了资格要求,要求有一定的军警经历[22]。但是如果放任保甲听由民众自行组织,则又有和历次整顿一样的后果,对此采取的举措是警察所长兼任保甲事务所所长。在一份《奉天全省各县保甲所长籍贯资格一览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奉省全省56县中只有13个县的保甲所长非警察所长兼任,在13人中有5人毕业于警察学校[23]。如此,则保甲从组织系统上来说是独立的,但在一县的领导上又受当地警察系统的领导,区别于早年的完全由各地豪绅控制,仅仅让保甲成为警察系统的一个辅助。

(四)与行政体系相分离

清代以前的保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几乎承担了地方基层政权的功能,事实上成为一个半国家化的政权组织。清末,施行自治,在县以下按区域分为4乡,作为自治地方。奉天也按此施行。但是自治带来的问题很多,王永江任省长以后,县以下的行政区划进行大的改革,施行的是区村制。所谓区村制是在1922年,王永江任职奉天省长期间在县以下施行的基层组织制度。奉天省颁布《议定区村制单行章程》,在各县施行区村制,每县划分8区,每区管理若干村[24]。在区村制下,设区长、村长、副村长作为政府基层人员。此次整理保甲明文规定,保甲区必须按区村制下的区设立保甲区,可一区设立保甲也可两区设立一保甲。保甲区有的与区村制平行,有的并不平行,保甲区隶属于保甲事务所,保甲区保长归保甲事务所所长任命,其在职能上更是仅有清查户口和保卫职能,与行政区的区长完全分开,两者互不干涉。无论是从行政区划、人员任命还是任职系统、财政上都自成系统。保甲在事实上成为单纯的跨村际的社会治安网络。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此次整顿保甲实际上是在承袭历史渊源的基础上结合金州保甲的施行情况,对原有保甲的一次彻底的清理和整顿。此次整顿实际上是在奉天胡匪横行、屡剿不灭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实行保甲达到肃清社会治安的目的。然而,奉天原有保甲屡兴屡废,对治安的安定所起的实际成效令人怀疑。为此,奉系军政高层将目光投向日本统治下的金州,希望能通过学习金州,使得这一施行千年的古老制度能够在近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从施行的具体措施来看,奉天此次整理保甲主要处理的是保甲与地方行政以及警察系统的关系。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保甲是最为基础的地方政权机构,又是治安机构,其结果则往往是保甲为地方豪绅所把持,甲丁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县级以上地方官员对此毫无办法。地方豪绅又往往和土匪相勾结,剿匪又无功而返。此次整顿,虽然保甲仍是自成系统,但其控制完全为县警察所所长所控制,在保——甲两层机构则注意吸收原有的军警人员,以期连成一体,摒弃地方士绅的影响。

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国家政权如何有效控制基层,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社会的复杂,新制度与旧的社会状况往往不相适应,或者解决不了如胡匪一类的问题,执政者为此试图从历史资源中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将旧制度与新制度相结合,以期达到新效果。奉天此次整理保甲就是一项新的尝试。事实上将保甲运用在新的社会并不唯奉天一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举行轰轰烈烈的保甲运动,此为从历史资源寻求方法并与新制度相结合的又一显例。

——————————

参考文献:

〔1〕〔3〕金毓黻,等.奉天通志.卷144.民治三[M].沈阳:沈阳古旧书店,1983.3283.

〔2〕徐世昌.退耕堂政书.奏议五[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213.

〔4〕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二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487-491.

〔5〕〔7〕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三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155.

〔6〕突泉电告匪势猖獗.盛京时报[N].1920-02-04(4).

〔8〕〔15〕〔19〕〔20〕〔21〕于珍.奉天全省警甲报告书[M].第二编(公讀类).奉天:天作新书局,1925.185,185,222,188, 186.

〔9〕〔10〕〔11〕〔13〕〔14〕〔18〕〔22〕于珍.奉天全省警甲报告书.第一编(章则类)[M].奉天:天作新书局,1925.30,188.

〔12〕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27.

〔16〕调查民枪.盛京时报[N].1919-12-14.

〔17〕邱捷.近代中国民间武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9.

〔23〕于珍.奉天全省警甲报告书.第三编(图表类)[M].奉天:天作新书局,1925.

纯棉沙滩巾抗菌整理研究 第7篇

湖南益阳龙源纺织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集织造、印染、整理及研发于一体的大型毛巾生产企业, 其全棉割绒印花浴巾和沙滩巾产品全部销往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是Disney、Kmart、Walmart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授权制造商和产品供应商。毛巾织物表面毛圈密集, 孔隙多, 手感柔软、厚实, 吸湿、储水性强[3,4];毛巾每天都要与人体肌肤亲密接触, 因此, 极易粘附灰尘、污渍, 吸收汗液、无机盐, 再加上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病菌极易滋生和繁殖, 从而侵入人体, 诱发疾病, 甚至造成交叉感染[5,6]。妙抗保是世界知名的抗菌企业, 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品﹑涂层、纸张等材料, 对纺织品和纤维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性, 耐久性优良, 其PB系列产品经美国国家环保局 (EPA) 批准可用于皮肤接触类应用, 并已于国际纺织品研究及测试协会 (Oeko-Tex) 注册可用于所有最终应用 (I-IV级) 。本实验将采用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对纯棉沙滩巾进行抗菌整理, 探讨其最佳应用工艺及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药剂、材料与仪器

1.1.1 药剂

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 (妙抗保国际贸易深圳有限公司)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大肠杆菌 (ATCC 11229) (上海复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渗透剂JFC (绍兴瀚星化工有限公司) 。

1.1.2 材料

纯棉沙滩巾前处理半成品 (益阳龙源纺织有限公司) , 规格:28tex×28tex, 毛圈比1.0∶6.0~1.0∶6.2, 克重:290g/m2。

1.1.3 主要仪器

DH3600型恒温培养箱 (广州迪鑫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WSB-3A型白度计、YG871型毛细管效应测定仪、SHA-C型水浴恒温振荡器、Y101A-3型电热鼓风烘箱、JY2003型电子天平 (宁波纺织仪器厂) 、XPB10-01型波轮式洗衣机 (宁波科美电器有限公司) 、LSA-400型热定型机 (佛山市南海区宏信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1.2 实验内容

1.2.1 工艺流程

浸渍整理液 (50℃×30min) →脱水→预烘 (90℃×120s) →焙烘 (160℃×60s) →水洗→烘干。

1.2.2 整理液处方

抗菌剂浓度X% (owf)

渗透剂JFC 2 g/L

p H 7

浴比1∶10

1.2.3 实验内容

先通过单因素实验来确定抗菌剂的基本用量;再通过正交实验, 以浸渍温度、浸渍时间、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为因素, 作L9 (34) 正交实验, 以抑菌率及白度、毛效和手感等为主要指标, 确定沙滩巾抗菌整理的最优化工艺, 并进行耐久性测试。

1.3 分析与测试

1.3.1 抗菌性能

参考《GB/T 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振荡法》进行抗菌效果测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代表性抗菌测试菌种, 该法测试结果不受织物形态影响, 特别适用于表面凹凸不平的毛巾、沙滩巾类织物[7]。活菌浓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Q为空白原样定时培养后烧瓶内的活菌浓度的平均值;

Q′为整理试样定时培养后烧瓶内的活菌浓度的平均值。

1.3.2 白度

参照《GB/T 8424.2-2001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相对白度的仪器评定方法》测定。

1.3.3 毛效

参照《FZ/T 01071-2008纺织品毛细效应测试方法》测定。

1.3.4 手感

采用主观评价法, 即通过“捏、摸、抓、看”来评定织物的柔软、滑爽、蓬松等手感特征, 采用5级评级法, 1级最差, 5级最好。

1.3.5 耐久性

参考采用《AATCC 124-2001多次家庭洗烫后织物的表面外观》进行洗涤, 烘干, 每洗烘5遍, 测定一次织物的抗菌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浓度单因素实验

根据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的整理工艺及参数, 以浸渍温度50℃、浸渍时间30min、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60s为基本条件, 考察抗菌剂浓度对沙滩巾抑菌效果及其基本性能的影响, 结果如图1、图2所示 (注:为方便数据处理, 将抗菌率高于99.9%的计为100%, 手感4~5级计为4.5级, 3~4级计为3.5级, 下同) 。

从图1可以看出, 抗菌剂浓度直接影响沙滩巾的抑菌效果, 随着浓度的增加, Microban PB 82150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愈发明显, 在浓度1.0% (owf) 时, 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达到并超过95%, 在浓度1.2% (owf) , 抑菌率均达到99%, 在浓度1.4% (owf) , 抑菌率均达到100%;同时, 从图1发现, 大肠杆菌对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的耐药性更强些。Microban PB 82150是以聚已亚甲基盐酸 (PHMB) 为主要成分的抗菌剂, 可吸至微生物的细胞壁, 通过电荷扰乱和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 抑制细菌病毒的分裂和繁殖, 堵塞微生物的呼吸通道, 使微生物迅速窒息死亡, 最终分解菌细胞。从图1和图2也可以看出, 随着抗菌剂浓度的增加, 沙滩巾的白度、毛效和手感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其中在浓度0.2~0.6% (owf) 时3者的性能影响相对较小, 在浓度1.4% (owf) 以上, 影响逐渐加大。

考虑到通过对浸渍整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 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的抑菌效果还可能有进一步提高, 并综合其对沙滩巾白度、毛效和手感等基本性能的影响, 选择1.2% (owf) 作为本次实验的抗菌剂浓度。

2.2 正交实验优化工艺

从工艺流程可以看出, 影响整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浸渍温度、浸渍时间、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 做L9 (34) 正交实验, 结合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的整理工艺参数、实验过程可控及节能降耗, 各因素水平设计及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各因素水平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菌率的κ值、R值及对因素的影响顺次、优化条件参数的选择如表2所示。

各因素水平对沙滩巾白度、毛效及手感的κ值、R值及对因素的影响顺次、优化条件参数的选择如表3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抗菌剂的抗菌效果基本都随浸渍温度、浸渍时间、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等的升高或延长而增大。从表3可以看出, 浸渍温度、浸渍时间、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的变化对沙滩巾白度、毛效及手感的影响相对较弱。结合实验研究目的及表2、表3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选择A2B3C2D2作为本次沙滩巾抗菌整理的优化工艺, 即浸渍温度50℃、浸渍时间40min、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60s。

2.3 优化工艺下织物的服用性能

结合实验2.1和实验2.2结果, 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对纯棉沙滩巾的优化浸渍整理工艺参数为:浸渍整理液 (50℃×40min) →脱水→预烘 (90℃×120s) →焙烘 (160℃×60s) →水洗→烘干。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 测得整理后纯棉沙滩巾的各项性能如表4。

对抗菌整理后的沙滩巾进行耐久性测试, 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纯棉沙滩巾经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整理后, 其耐久性能良好, 洗涤25次, 抑菌率还在90%以上;洗涤50次, 抑菌率还在80%以上。

3 结语

3.1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对纯棉沙滩巾的优化浸渍整理工艺参数为:配整理液 (抗菌剂1.2%owf, 渗透剂JFC2g/L, 浴比1∶10) →织物润湿、浸渍 (50℃×40min) →脱水→预烘 (90℃×120s) →焙烘 (160℃×60s) →水洗→烘干。

3.2在上述优化整理工艺条件下, 沙滩巾上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达到100%, 经整理后, 织物的白度、毛效和手感, 与空白样相比, 影响较小;同时, 该整理剂具有较强的耐水洗性, 经洗涤50次后, 抑菌率仍在80%以上。

摘要:采用抗菌剂Microban PB 82150对纯棉沙滩巾进行抗菌整理, 先通过浓度递增实验确定抗菌剂的用量, 再以浸渍温度、浸渍时间、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做L9 (34) 正交实验, 以抑菌率及白度、毛效和手感等为主要指标, 优化抗菌剂的应用工艺, 并探讨其耐久性。结果表明, 在抗菌剂浓度1.2% (owf) 、浸渍温度50℃、浸渍时间40min、焙烘温度160℃和焙烘时间60s条件下, 沙滩巾上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达到100%, 织物的白度、毛效和手感损失较小, 洗涤25次后, 抑菌率仍在90%以上。

关键词:沙滩巾,抗菌整理,抑菌率,服用性能,耐久性

参考文献

[1]Anna Bacciarelli-Ulacha, Edward Rybicki, Edyta Matyjas-Zgondek, etl.A New Method of Finishing of Cotton Fabric by in Situ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J].Ind.Eng.Chem.Res., 2014, 53 (11) .

[2]何源, 徐成书, 师文钊.织物抗菌整理研究进展[J].印染, 2013, (16) .

[3]陈镇, 汪南方, 周辉, 周文常.毛巾织物的一浴一步法前处理[J].印染, 2015, 41 (13) .

[4]陈镇, 易兵, 汪南方, 谢志春.毛巾织物碱氧和酶氧一浴法前处理比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自科版) , 2014, (3) .

[5]祝来燕, 章继恩, 张健.纯棉织物抗菌防螨耐洗整理[J].染整技术, 2007, 29 (12) .

[6]王超, 李俊杏, 张冬芳, 高惠菊.涤锦超细纤维毛巾布染色抗菌同浴加工[J].印染, 2010, (7) .

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 第8篇

一、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用地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善居住环境成为广大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首选。农民“建房热”逐步扩散, 长盛不衰。在建房中, 农民对宅基地求大、房屋求多, 宽打宽用, 浪费土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据统计, 2004年南通农村居民点用地共计114, 780.63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9%, 占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的62.28%, 占全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76.71%。2004年南通乡村人口615.50万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86.48m2/人, 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150m2/人的标准。其中以海门市超标最多, 超出标准70.67m2/人;其次为如皋市, 超出标准60.38m2/人;海安县超出标准58.23m2/人;如东县超出标准49.09m2/人;市区超出标准45.03m2/人;通州超出标准11.70m2/人;全市平均超出标准36.48m2/人。2004年南通共有农户数215.58万户, 平均每户农民占有居民点用地531.441m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户均宅基地一般不超过0.3亩 (200m2/户) , 城郊和地少人多的地区为0.2亩 (133.33m2/户) , 地广人稀的山区可适当放宽到0.4亩 (266.67m2/户) 。可见, 南通不论是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还是户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都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其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 土地利用集约度很低, 土地浪费严重,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非常大。 (表1)

二、南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测算

(一)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概述。

本文所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狭义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即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增加的耕地面积。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和布局来看, 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 农村宅基地超国家标准面积形成的潜力; (2) 废弃建筑物压占土地形成的潜力, 包括废弃的农民住房、小型养殖业、小型手工业等用地; (3) 由于村庄建设缺乏规划, 街道、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农民住宅建设随地而建, 造成其内部有许多建筑垃圾压占、建筑废弃地等空闲地; (4) 由于受地形、建设条件的限制, 使农村居民点内存在零星耕地、菜地、林地等农用地; (5) 由于受交通、上学、婚姻等条件的制约, 生态建设的需要, 致使部分村庄搬迁而形成的整理潜力。本文将从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两个层次测算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理论潜力是指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参照用地标准, 在理论上可以增加的耕地面积。现实潜力是指在目前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制度供给等约束条件下, 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现的新增耕地面积的潜力。

(二)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测算。

目前, 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采用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人均和户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法、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法 (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 、城镇体系规划法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模式法等。本文采用《手册》中规定的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法对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测算, 即按照人均用地标准计算一定时期的人口数量条件下所需要的用地面积, 与现有用地面积比较节约出的土地面积。根据国家颁布的《村镇建设标准》规定, 人均建设用地大于150m2/人的应减至150m2/人以内。南通除了启东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低于150m2/人外, 其他6个县市都超出了150m2/人。因此, 在潜力的具体计算中, 参考《村镇建设标准》制定合理的用地指标, 设定2020年南通人均居民点用地指标。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超过150m2/人的6个县市一律调整为150m2/人, 启东市调整为115m2/人。假设乡村人口零增长, 测算2020年南通各个市县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 然后进行加和得到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计算公式为:

△S=S现状-B0Q0

式中:△S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状潜力;S现状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B0整理后人均用地标准;Q0现有乡村人口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根据测算, 南通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如果达到国家标准, 从表2可以得出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理论潜力面积是25, 927.54公顷, 占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22.50%。可见, 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理论上具有非常大的整理潜力。

三、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分析

理论潜力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在理论上农村居民点用地还有多大的集约空间, 而将其转变为现实潜力还将受到该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本文选取若干个指标建立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指标体系, 限制性修正系数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乘积即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

(一) 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因素分析。

制约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因素很多, 本文将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成本因素和效益因素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对整理潜力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理成本受地形地貌影响很大, 平原地区整理工程费用较丘陵、岗地地区低;二是影响整理后土地的利用方向, 即土地自然适宜性。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新增农用地大部分可以作为耕地。在丘陵、岗地地区, 新增农用地主要用于园地和林地。因此, 选取地形地貌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 (虚拟) 值作为自然因素的评价指标。

2、经济因素。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项有资金及劳动投入的过程, 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直接决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能否实现。因此, 资金 (即投资能力) 是制约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瓶颈。投资能力与国家、地方和个人的经济实力有密切关系, 选择人均GDP、一般预算内县级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指标分别表征国家、地方和个人的投资能力, 均为正相关指标。

3、社会因素。

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性质等对农村聚落更新与改造影响很大。选取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单位耕地拥有种植业劳动力人数作为社会评价指标, 两者为负相关指标。两者数值越小, 说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口越少, 对农用地、耕作半径及传统民居等的依赖性越小, 生产生活城市化、现代化程度越高, 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积极性越高, 越有利于现实潜力的形成。

4、成本因素。

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成本的因素除了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外, 还有房屋的建筑质量和单位建筑成本。房屋的建筑质量越好、楼房比重越高、单位面积建筑成本越大, 在整理过程中进行拆迁补偿和安置的费用也就越高。选取楼房比重和单位面积建筑成本作为反映农村居民点整理成本的指标, 两者为负相关指标。

5、效益因素。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积极性与潜力大小。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指增加的耕地面积, 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文件, 新增耕地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因此, 可选择该地区现有耕作水平下的粮食单产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金标准来表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效益, 两者为正相关指标。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修正系数的计算。

根据前面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限制下的指标体系, 分为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三层。 (图1)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通过测算, 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系数的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由于各指标的原始数值计量单位不同, 彼此之间可比性差, 故需对每一个指标值进行标准化。正相关指标采用最大值标准化, 负相关指标采用最小值标准化。最终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是用各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值与相对权重进行加权, 计算公式为 式中, Y为某区域集约利用评价总分值;Xi为某区域第i个指标的分值;Wi为某区域第i个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数量。从而, 得出南通市7个县市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系数。 (表3)

(三)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测算。

将南通市7个县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与相应的修正系数相乘, 即可以得到2005~2020年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 (表4) 经测算, 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约为10, 281.97公顷, 占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39.66%。根据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大小对南通7个县市进行分析, 一级潜力区:即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大于2, 000公顷, 有如皋市和海门市;二级潜力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介于1, 000~2, 000公顷之间, 有如东县和海安县;三级潜力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小于1, 000公顷, 有南通市区、通州市和启东市。

四、推进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都很大,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增的耕地, 将能够有效地缓解经济跨越式发展时期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 如何更好地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努力做好农民集居区规划

1、科学确定农民集居区选址和布局。

规划的选址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两个碰不到、一个不矛盾”。在选址形式上, 各地可结合实际跨村定点、联合成片;相邻村靠近定点、发展成片;和重点中心镇衔接定点、逐步成片;依托现状集居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村庄保留定点、内改外扩成片。在选址的用地上要贯彻集约化、节约化原则, 提高土地利用率。

2、合理确定农民集居区数量和规模。

城市规划区内农民集居区建设规模, 要根据市区发展进程和近远郊农村的不同特点, 进行分类调控。农民集居区的规模应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配套的经济合理性, 按照县城、重点镇周边农民集居区规模5, 000人左右、一般农村农民集居区2, 000人左右的要求, 充分考虑平原、水网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 兼顾民风习俗, 面向未来, 适应发展, 合理确定。在规模的把握上, 既要结合现有镇村人口的结构和组成, 又要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科学确定农民集居点规模。

3、严格确定农民集居区建设类型和指标。

农民集居区建设类型应以规模大、区位及基础设施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改造、扩建、集聚为主, 以新建村庄为辅。具体建设应区别不同区位, 确定不同形式, 做到小高层、多层、低层兼容, 要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 尽量提高居住建筑容积率。城市规划区内一类集居区要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 联排低层为补充, 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1.2;二类集居区适当增加低层和联排, 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1.0。各县市城市、重点镇周边应以多层为主, 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1.0, 其他可适当增加低层和联排。农民集居区各类用地要严格执行规定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标准, 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县 (市) , 每户宅基地不超过135m2;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 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200m2。

(二) 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流转制度。

在制定宅基地有偿转让的范围和条件、明确宅基地有偿转让的法律关系主体、合理分配相关土地流转收益的情况下, 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有偿流转的手段来促进农村宅基地的规范、集约利用。对于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可以尝试有偿退出制度, 南通可根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 参照城市土地市场流转的成功经验, 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农村宅基地有偿补给制度, 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支持政策, 鼓励农民在满足自家需求的基础上, 将规划应撤并的居民点内的空闲宅基地, 退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从而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同时, 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宅基地超占问题, 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超占的土地按新增建设用地对待, 由超占户向所占地村集体或组集体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超占多少缴多少, 使不守法的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三) 开辟多元投资渠道, 实施挂钩政策。

农村居民点整理成本高、投入大, 资金保障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可建立多元投资结构, 通过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努力, 共同筹集实施“挂钩政策”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专项基金, 专款专用。各级政府在农业发展基金、土地出让金及耕地开垦费中列出专项资金, 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启动和补贴。为了拓宽资金来源, 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 参与整理复垦工作。除政府资金以外, 还可开辟集体、农民和经济实体共同投资的多元投资渠道, 通过项目招标、合作、合资等形式, 实行农村居民点整理金融化、企业化和市场化, 广泛吸引境内外资金的参与, 促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事业的发展。

(四) 定期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近年来, 对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评价和挖潜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注意力却集中在城市用地和开发区用地上,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关注不够。同时, 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大, 具有很大的整理潜力, 所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研究应受到重视。南通可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每年进行评价, 详细、客观、快速、准确地了解农村建设用地状况, 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五) 规范统计范围和分类, 积极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新闻采访后的素材整理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基层新闻工作者,素材整理

近年来, 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 新闻行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使新闻业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新闻内容的出现, 对于媒体而言, 如果对新闻素材不能够进行合理整理, 则新闻质量就会每况愈下, 最终导致媒体自身的公信力降低, 影响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做好新闻采访后的素材整理工作是当务之急。

1新闻采访后素材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新闻采访后的素材整理缺少对背景的关注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常被新闻工作者称为新闻身后的新闻, 更是有人[1]指出所有有价值的新闻都源于常被称为背景的材料当中, 可见背景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无论什么新闻它总要涉及到人、 物、地点、事件等要素, 这些与新闻密切相关的要素都属于是背景, 新闻的背景是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历史环境, 是新闻的前因后果, 与新闻本身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突出新闻的可读性[2]。

1.2新闻采访后的素材整理缺乏对虚假素材的甄别

一直以来, 广大基层新闻工作者, 以饱满的热情,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获取新闻事实, 反映现实生活, 为新闻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肯定, 但有个别的虚假新闻也会偶有发生, 给新闻报道造成了恶劣影响, 引起人们的不满, 因此, 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在新闻采访后的素材整理工作中认真甄别素材, 以如实反映社会真相。

1.3素材的整理中存在含糊性的语言

如果新闻素材的整理者工作不够深入, 疏忽大意或含混过关, 素材整理不够透彻, 出现大量“应该”“可能”“也许”等词语, 这会造成新闻含糊不清, 词不达意, 减损新闻的权威性。

2新闻采访后素材整理的策略

2.1整理出读者感兴趣的素材

新闻报道只有有人看, 有读者, 新闻才有价值有意义, 如果新闻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 那么这样的新闻就会沦为边角, 不仅浪费整理的时间, 也浪费版面, 当然不能为了吸引注意而胡编乱造, 报道一定是要事实存在的才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3]。

可以通过抓住新闻特点的方式来提高新闻的吸引力, 这就要把细节、情结描绘的如在眼前, 抓住关键点, 聚焦靶心, 挖掘出素材里的有价值的部分, 使事件生动鲜活, 有味道, 这样的新闻才有特点有看头, 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2素材整理要有逻辑性

无论写什么新闻, 都要有较强的逻辑性, 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叙述, 如果游离于主题之外, 漫无边际, 自然是文不对题, 逻辑混乱, 读者也很难理解其用意。因此, 面对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 整理者要有系统有方向的整理材料, 使新闻逻辑合理清楚, 言之凿凿。这就要求整理者要有全局观, 舍弃一些看似很有吸引力, 但不符合整体逻辑的素材, 认真甄别, 做好取舍。

2.3素材整理要选择新闻价值较大的材料

新闻事实能够适应社会某方面需要的功能就可以成为新闻的价值。也就是新闻事实是人们想了解想知道的内容, 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内容, 它为人们带来所需, 为人们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这就是新闻的价值所在, 关注的人越多, 对人们的作用越大, 那么新闻的价值越高。这就要求整理者要有锐利的双眼和一定的经验, 善于从大量新闻素材中发现有价值和价值量高的材料, 以提高新闻的质量和价值, 提高新闻可读性[4]。

2.4素材整理要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素材

新闻素材的选择不是盲目的, 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因为新闻媒体面对的是社会大众, 报道具有社会效果, 具有舆论引导的强大作用。因此, 新闻媒体要有社会责任心, 整理出的素材要注意社会影响, 防止负面的影响出现, 尽量宣传新风气, 弘扬正能量, 将社会向好的方向引导。

2.5素材整理要选择符合法律法规的材料

新闻素材的整理选择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新闻内容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 对于那些危害国家或社会安全, 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泄露国家机密或侵犯公民隐私权等的新闻一律不得见报。

3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新闻采访后素材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新闻采访后素材整理的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 分析了新闻采访后的素材整理缺少对背景的关注、新闻采访后的素材整理缺乏对虚假素材的甄别、素材的整理中存在含糊性的语言的问题, 并提出了整理出读者感兴趣的素材、素材整理要有逻辑性、素材整理要选择新闻价值较大的材料、素材整理要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素材等素材整理的策略, 以期对新闻采访后的素材整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南.松下AG-HPX500MC摄像机在新闻素材远程传输上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 2014 (3) :300-302.

[2]何昕.试论记者对新闻素材的选择与使用[J].新闻传播, 2011 (2) :62.

[3]刘丹.基层通讯员如何挖掘新闻素材之我见[J].钢铁文化, 2014 (9) :28-30.

非织造布拒水整理研究进展 第10篇

1 非织造布拒水整理原理

拒水整理主要是利用低表面张力的整理剂使非织造布的表面张力远远低于水的表面张力, 从而使非织造布的表面具有拒水的效果, 同时非织造布能够保持良好的透气性能, 这种整理称为透气的防水整理。

1.1 与表面能的关系

当水滴滴在某一固体表面上是, 可能会形成以下几种情况, 如下图所示:一种情况是水滴在固体表面完全铺展, 第二种情况是水滴形成小液滴。固体表面和液滴边缘的切线方向形成的接触角θ可能出现以下的几种状态。由图可知, 当接触角θ>90°时, 才可以做到即透气又透水。

根据杨氏方程式, 接触角θ与液、气、固表面张力之间存在如下所示的关系:

Cosθ= (γsg-γsl) /γlg

式中γsg为固体表面在饱和蒸气下的表面张力, γlg为液体在它自己饱和蒸气压下的表面张力, γsl为固液间的表面张力, θ为气、固、液三相平衡时的接触角。当织物经拒水处理后, 织物表面、空气、水三者相互间的表面张力发生了变化, 然而液体的表面张力没有发生变化, 可视为常数。根据杨氏方程, γsg-γsl若为负数, 则θ>90°时固体表面体现为拒水性, 同理当θ<90°时体现为亲水性。

1.2 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拒水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体表面能的大小;二是被处理物体表面的结构和状态。

文泽尔 (Wenzel) 指出, 如果将粗糙因子f定义为固体与液体接触面之间的真实表面积与表观几何面积的比。f越大, 表面积越粗糙, f与接触角的可用文泽尔方程式表示如下:

f=cosθ1/cosθ (f≥1, ≠90°)

式中:f粗糙因子、θ1液体在粗糙表面的表观接触角、θ液体在理想光滑表面上的真实接触角。

则可知:当θ>90°时, 因为f≥1, 所以θ1>θ, 因此, 粗糙的表面积可以使接触角θ1增大, 即f的增大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拒水性能。

2 拒水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拒水整理剂的结构对拒水整理的影响

拒水剂乳液中含氟单体的含量高, 其拒水性能则高。这是由于通过含氟树脂进行整理的织物, 氟树脂积聚成或多或少的连续薄膜覆盖的纤维上, 与其他乳液相似, 附着于纤维是通过机械的或物理的作用来实现的。物理作用是通过氢键、范德华力及疏水键作用的结果。因此含氟高分子链附着于纤维上, 而氟碳链侧基则有序或无序的排列的连续薄膜表面, 则氢键的存在明显的影响了拒水性能。

2.2 拒水整理剂用量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使用拒水整理剂用量与整理效果成正比, 但由于整理剂本身所固有的性能, 当使用浓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浓度对其性能影响不大。

2.3 pH值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整理剂的pH值会影响整理效果。偏碱性时, 整理效果大大降低, 酸性状况下, 整理效果变化不大, 但过低的p H值对整理效果也有不良的影响, 综合考虑, 布面p H值控制在5到6较好。

2.4 焙烘温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升高焙烘温度可以提高拒水整理效果, 但超过150℃后作用不明显, 而且过高的焙烘温度反而会使整理的耐湿性能下降。综合考虑, 焙烘温度应控制在160~170℃较好。

2.5 焙烘时间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增加焙烘的时间可以提高拒水整理效果, 但超过4min后作用不明显, 而且过长的时间会使织物的黄变性增加。综合考虑, 焙烘时间控制在4min较好。

3 主流拒水整理剂和新型拒水整理剂及整理工艺的举例

3.1 JB-170拒水整理剂工艺及效果

整理剂的质量浓度为30g/L;三聚氰胺的质量浓度为20g/L;催化剂的质量浓度为2g/L;整理液温度为30℃, 烘干和焙烘温度为120℃3min, 150℃3min。整理后的织物获得良好的拒水效果, 拒水等级达到90分。水洗20次后的拒水等级仍达到70分。产品具有良好的拒水性能及一定的耐水洗性。

3.2 氟碳型拒水拒油剂DM-365工艺及效果

氟碳型拒水拒油剂DM-3658 40g/L;交联剂DM-391110g/L;乳化剂DM-354 21g/L;130℃焙烘3min。整理后织物的防水等级达到100分, 拒油级别达到6级, 由于交联剂与氟碳型拒水拒油剂的协同效应, 羊毛织物拒水拒油效果的耐久性有所提高, 水洗20次后, 防水等级仍可达到90分, 拒油级别能达到5级。

3.3 新型氟代聚丙烯酸酯乳液拒水剂工艺及效果

在阳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引发剂的作用下, 将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C12_18醇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及丙烯酸羟丙酯乳液共聚, 制备长碳链阳离子氟代聚丙烯酸酯 (FSLDH) 乳液, FSLDH~L液能使处理后棉针织物的拒水拒油性明显增加;当FSLDH~6液用量达到5g (100g水中) 时, 经FSLDH乳液处理后的棉针织物, 其拒水等级达到90分、静态接触角达到l44.9°、拒油等级为5级, 但FSLDH用量增加, 会导致织物的弯曲刚度有所增加。从而使其柔软性能下降;用FSLDH~L液整理棉针织物时, 100℃预烘5min后, 最佳焙烘温度为170℃, 焙烘时间为3min。

3.4 无氟拒水剂HA-210的乳化工艺及效果

乳化工艺为:乳化剂Tween80, 浓度40%, 以6500r/min转速乳化10min;整理工艺为:HA-210浓度4%, 催化剂浓度1%, 100℃预烘2min, 150焙烘2min。整理后织物的沾湿等级可达80, 10次水洗后, 沾水等级仍可达到70。

4 结语

拒水材料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有着广阔前景。目前, 该种材料在军服、工服、防护服、鞋类以及工业用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阐述拒水整理原理、拒水作用、常用拒水剂及工艺, 并对拒水整理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织造布,拒水整理,荷叶效应

参考文献

[1]焦晓宁.非织造布后整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2]郭秉臣.非织造布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3]王延熹.非织造布生产技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1998:338.

[4]陈益人, 李霞, 王菊梅, 张娣.JB-170拒水整理剂对纯棉织物的拒水整理研究[J].印染助剂, 2005, (6) .

[5]高琴文, 刘元关, 朱泉, 郭玉良.涤纶织物无氟溶胶—凝胶法拒水整理[J].纺织科技进展, 2008, (5) .

[6]刘遵宪.纺织品拒水拒油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J].纺织导报, 2007, (6) .

[7]倪冰选, 焦晓宁.非织造布的拒水整理及应用前景展望[J].非织造布, 2008, (6) .

[8]周光勇, 张逸伟, 邓东海, 顾学平.氟碳型拒水拒油剂DM-3658应用效果研究[J].印染助剂, 2008, (7) .

[9]李永海, 魏丽丽, 蔡再生.无氟拒水剂HA-210对棉织物的拒水整理[J].印染, 2009, (12) .

研究整理 第11篇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中医书籍 整理出版

民国时期的中国,可谓是多事之秋,动荡之秋。然而,此一时期的中医医坛,却是大家辈出、星光璀璨。这些大家也著有众多宝贵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梳理。

一、从武进旅沪“医林四杰”说起

清王朝中晚期,位于江苏省武进市孟河镇的孟河医家学派兴起。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是费伯雄,费氏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人,长于大内科病的治疗;其后的马培之、巢崇山则在内科、外科、喉科均有造诣;丁甘仁为孟河医家集大成者。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被誉为“孟河四大家”。时有“吴中医盛甲天下,孟河医盛冠吴中”之说。上世纪初,孟河医家的丁甘仁、谢利恒、恽铁憔、张伯熙四位名医由武进来沪,被人誉为武进旅沪“医林四杰”。这看似普通的事情,实是民国时期中医精英汇聚于上海的开始。以此为开端,整个民国时期,中医之学术,实是以上海为中心展开。

丁甘仁治学,内外妇儿兼顾,尤长于治疗外感热病,并对喉科病症有所发挥,其主要著作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诊方辑要》《喉痧症治概要》《思补山房膏方集》《思补山房医略》《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续编》《丁甘仁临证医集》《丁甘仁医书二种》《丁甘仁临症一百十三法》等。谢利恒治学长于大内科,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金元四大家学术均有研究,曾编著《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医学源流论》等书。恽铁憔在学术上主张中西汇通,其主要著作有《群经见智录》《脉学发微》《生理新语》等。张伯熙侧重于临床,医名享誉江、浙、沪,然一生诊务繁忙,较少著书立说。

除上述四人外,陆渊雷、曹颖甫也是上海中医名家。陆渊雷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著作有《伤寒论今译》《金匮要略今译》等。曹颖甫以善用经方闻名沪上,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

二、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及其弟子

1916年,武进旅沪“四杰”之一的丁甘仁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丁甘仁是孟河医派的集大成者,享誉海内外,以丁氏的影响及号召力,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可谓名师荟萃,高徒云集。谢利恒、陆渊雷、曹颖甫等先后执教于该校,被誉为“沪医三杰”的程门雪、章次公、秦伯未即是该校学生中的佼佼者。

程门雪毕业后留校任教。建国后,程氏任首届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曾历任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程氏治学严谨,提出“学而有疑则思之,思而困竭则学之”,可谓是对孔子“学”与“思”辩证关系的注解。学术上,程氏注重伤寒、温病等外感疾病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叶案存真》《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论外感病》等。

章次公毕业后悬壶上海,建国后调往北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工作。博通古今的毛泽东与之交谈后赞其为“难得之高士!”章氏对伤寒、温病的研究均有造诣,内科疾病方面亦常有独到见解,如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常以散剂保护胃肠粘膜法治疗。一患者经钡餐造影确诊为复合溃疡,章氏以保护胃肠粘法治之,两月后复查,溃疡消失,八年顽疾痊愈。章氏著述有《药物学》《诊余抄》《道少集》《章次公医术经验》《章次公论外感病》《章次公医案》等。

秦伯未建国之后调到北京,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秦氏于学术上重视大内科病的治疗,尤精于膏方的应用。一17岁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癌)女患者,1966年8月发病,经抢救脱险。秦氏用膏方予以治疗,服药三年,恶疾痊愈,1986年4月随访,患者健在。血癌患者彻底治愈,令人赞叹!秦氏著述颇丰,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氏内科学》《内经类证》《金匮要略浅解》《中医入门》《谦斋医学讲稿》《秦伯未膏方集》《秦伯未论金匮》等。

除“沪医三杰”外,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为建国之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中的栋梁之材。如黄文东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氏长于脾胃病的治疗,对李东垣《脾胃论》、张仲景《金匮要略》用功尤勤,主要著作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金匮新辑》《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集》《黄氏论医集》《黄文东医案》《黄文东论脾胃病》等。

又如张赞臣先生,幼随父张伯熙习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尽得家学、孟河医派之精华,临床致力于五官科。张氏于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上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张氏曾主编《医界春秋》杂志,著有《中医喉科集成》《咽喉病新镜》《中医诊断学纲要》《本草学概要》《中医外科诊断学》《张赞臣论五官科》等。

除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而外,江浙两地历来多出名医,民国中医儿科大家董廷瑶先生即是。董廷瑶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中医儿科世家,早年随父水樵公学医,尽得家传。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幼幼庐”,无疑是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其主要著作有《幼科刍言》《幼科撷要》《难病诊治剖析》《董廷瑶论儿科》等。

三、北方医家及其著述

与丁甘仁先生创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相应,施今墨先生于1932年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当时民国政府内部取缔中医的呼声余波未平,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施氏自筹资金,将自己的诊费作为办校的补贴,苦苦支撑18年,培养学生600余人。这些学生,成为建国后中医事业的中坚力量。施氏历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重要领导人诊治疾病。施氏长于糖尿病的治疗,所创“对药”理论,至今仍为人们所遵从和应用,其主要著述有《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论临证》等书。

与施今墨齐名的是北京的蒲辅周先生。蒲辅周出生于四川一中医世家,15岁随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学医,学成后悬壶成都。1935年蒲氏于成都办“同济施医药社”,为无钱的病人免费医疗,历14年,直至全国解放。蒲氏长于温病治疗,而于内伤杂病,亦颇有造诣。一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三年余,每日发作频繁,双下肢大片紫癜,他医束手无策。蒲氏治之,一月心绞痛得到控制,四月紫癜完全消失,两年后随访未复发。蒲氏主要著述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集》《蒲辅周论温病》等。

北方医家中,内科方面的大家当数岳美中。岳氏出身贫苦农家,25岁时因患病而学医,既无名师指点,又未入名校学习,靠勤奋自学而卓然成为一代医学大家。一顽固性癫痫儿童,患病四年,重时每日抽搐20余次。经岳氏治疗,两月而愈。岳氏主要著述有《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经验》《中国麻风病学汇编》《岳美中论内科》等。

以上所举,可谓是民国时期中医事业的代表人物。这一批医家,均出生于晚清或民国,小时接受私塾教育,奠定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且大多出生于中医世家,故学术上多有所建树。其中,治疗伤寒、温病、外感病大家有之;治疗心脑、脾胃、肝胆、肺肾等内科杂病大家有之;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临症大家有之。这些医家的经验、著作,是中医学宝贵且不可再生的财富。

上述这些中医大家的经验、著作,其中一部分已经出版,然亦有很大一部分未整理出版。整理这些名老中医经验,途径有三:一、以丛书的形式整理,即分别整理每一位老中医经验,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如《丁甘仁全集》《谢利恒全集》《恽铁憔全集》等;二、以类书的形式整理,即突出每一位老中医的特色,分成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方剂、中药等,将其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三、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大成》,此书可将“孟河四大家”其他三位的著作也收录其中。

我国文化中,历来有“盛世修史”的优良传统。所谓“盛世修史”,是人们度过战乱、社会动荡后,生活相对稳定时,总结前朝、前人的经验,以为今人借鉴与利用。当今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工作者了解这些民国时期中医大家价值,在此基础上,整理并出版民国时期中医大家的学术著作,功在千秋且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贵州省土地整理工作研究 第12篇

1 贵州省土地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第二大阶梯的南部, 是西藏高原余脉延伸的云贵高原的东部斜坡地带, 国土总面积176 128 km2。贵州是喀斯特强烈发育的高原山区, 不仅是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复杂的省区, 而且恰处于世界喀斯特集中分布的亚洲片区中心, 喀斯特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5%[3]。此外, 贵州土地利用结构较为不合理:全省分布在大于6°的坡地上的耕地占总耕地的81.02%, 其中有69.18万hm2耕地坡度大于25°, 占总耕地的19.8%;甚至在35°以上的耕地也有18万hm2, 占总耕地的5.74%[4], 并且耕地资源中旱地较多。

2 贵州省土地整理驱动因素

贵州省土地整理的驱动因素众多, 但主要分2个方面:一是粮食安全问题, 贵州是农业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喀斯特山区, 仅通过增加粮食产量, 很难有效地满足粮食需求, 只能通过增加耕地的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二是贵州地区正面临着贫困和石漠化的双重问题, 一方面贫困是导致石漠化的重要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石漠化又加剧贫困。正是在这两方面问题的驱动之下,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被大范围的应用, 它可以科学地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耕作条件, 使得农民增收, 摆脱贫困, 与此同时也维护了贵州的生态环境。

3 贵州省土地整理面临的问题

3.1 整理区域分散、破碎

由于贵州省特殊的地形地势限制, 导致地块零星破碎, 不集中连片。开展土地整理的区域面积也不是很大, 而且一个区域通常会进行较多的分区分片, 同时集中连片整理田块少之又少, 一般都是一个项目区就会分几个分片区实施。

3.2 整理成本花费高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在不同地区内容不同, 就山区丘陵地区而言, 规划设计内容较多, 因此施工时, 单位区域面积上土地整理成本就会比平原地区要大很多。另外, 对山区丘陵地区土地整理要根据实际地貌类型因地制宜进行, 所产生的隐形成本就会大大提升, 土地整理实际单位面积平均投资是投资标准的30余倍[5]。

3.3 规划设计变更较为频繁

山区丘陵地区地形较为复杂,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工程的漏算等。另外, 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也会遇到设计不符合实际而无法进行的情况, 比如在有些特殊地区, 地形较为复杂, 从地形图上无法看到沟渠走向为直角等, 这就需要对规划设计进行适当修正, 以满足实际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出现修改现象, 有些项目出现2次甚至多次变更的情况。

4 贵州省土地整理近况

近年来, 贵州全省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近3 000个, 投资总额近30亿元, 增加了大量耕地, 有效改变了贵州省“耕地占补平衡是制约建设项目用地瓶颈”的被动局面。同时, 贵州省还开展新农村建设与土地开发整理相结合试点项目。2007、2008年共实施省级新农村“百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90个, 建设规模近2 333.33 hm2, 总投资逾3 000万元;并在贵阳市白云区开展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发展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试点。2009年又分别在黔西、惠水等地投资重金, 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试点。

2010年9月,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提出《关于加强土地整理开发管理提高我省耕地占补平衡质量的建议》提案。提案指出:更加重视土地保障项目, 把土地的整理复垦开发作为贵州省长远发展的一项新兴产业大力实施;关注民生, 推进耕地制度改革, 创新建设用地取得方式, 确保丧失耕地的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建立占补耕地的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成果管理, 保证项目持续发挥作用;建议尽快研究乡村居民建设的土地管理问题, 有效整治农村“种房子”乱占耕地的现象;加大6°~15°坡耕地整理、旱地改水田、中低产田土改造及实施沃土工程工作[6]。

2010年11月30日, 贵州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通过了《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 从2011年3月1日起, 该条例在全省正式施行, 这标志着贵州省土地整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5 贵州省土地整理展望

5.1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贵州省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大局出发, 以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土地整理工作力度, 确保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5.2 加强从业队伍建设, 确保土地整理工作健康发展

省土地整理中心要制订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省级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年度计划草案和项目指南, 建立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 全省新增耕地指标库, 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从事土地整理项目的相关企事业单位, 建立档案, 定期组织对其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对相关企事业单位所从事项目按期整理归档, 并抽查, 依据结果奖优罚劣。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大, 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土地整理作为有效缓解人地矛盾的一项重大举措, 发挥着巨大作用。在阐述土地整理的涵义、内容、分类、原则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贵州省自身经济社会状况, 对省内近些年来的土地整理工作进行总结, 包括驱动因素、面临的问题、状况等方面内容, 并对其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土地整理,驱动因素,问题,状况,展望,贵州省

参考文献

[1]欧海若.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2]郝晋珉.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382.

[3]张冬青, 林昌虎, 何腾兵.贵州喀斯特环境特征与石漠化的形成[J].水土保持研究, 2006, 2 (13) :220-223.

[4]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 22 (2) :123.

[5]钱旭, 罗海波, 李灿.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制约因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 (6) :209.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