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治粤范文(精选3篇)
粤人治粤 第1篇
一、“粤人治粤”之提出
虽然辛亥革命后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中国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民国建立后, 先是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随后出现袁世凯称帝, 严重践踏了民主共和的建国目的, 与共和宪政体制相违背。袁世凯覆灭后, 北洋政府失去了统一的领导中心而分裂, 形成各省军人拥兵自重的局面。自民国五年 (1916年) 到民国十七年 (1928年) , 是民国史上所谓的军阀政治时期。
1917年6月, 大总统黎元洪解散国会, 经过其后的张勋复辟, 北京政府不恢复旧约法转而酝酿成立新国会, 于是孙中山带领海军南下“护法”, 国会议员纷纷赴粤, 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9月2日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西南独立。南北分立后, 联邦主义开始成为政坛主流论调, 章太炎和张继则最早提出联省自治主张。而联省自治的提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省籍意识的高涨。在联省自治初期, 旅居北京的广东人士所组织的“粤事维持会”发表宣言认为, 广东应该从粤人治粤的立场出发, 实行民选省长恢复粤人自治;天津的广东同乡会也发表声明, 认为“我同乡今日发展粤省自治, 实为当务之急”。省籍意识的高涨是粤军成功回粤的一个因素, 也是日后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的一个原因 (1) 。
此外, 当时广东处于桂系军阀的统治之下, 广东都督陈炳焜包烟包赌、贪污勒索、横征暴敛, 搞得民怨沸腾。据罗翼群回忆:
“广东督军陈炳焜为桂系头子陆荣廷之爪牙, 事事听命于武鸣, 视军政府如无物, 对军事及财政更多方掣肘, 而粤人痛恨桂系之压迫剥削的程度, 亦不减于对龙济光 (笔者按:二次革命期间龙济光出任广东都督, 在广东实行白色恐怖统治) ” (2) 。
1917年11月, 莫荣新继陈出任广东督军, 统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1918年5月, 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职务, 并发表通电, 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民国日报》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三日) 。此后, 桂系在广东更加有恃无恐, 包烟包赌, 贪污勒索, 走私牟利, 为非作歹, 无所不为。莫荣新的儿女姻亲沈鸿英, 贪污搜括之多, 更是骇人听闻。莫荣新还派曾彦、杨永泰等多次向日本、英、美等国银行乞求借款, 以广东的税收或矿产作抵押。桂系在广东的倒行逆施, 激起广东人民的极大愤怒。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 迅速席卷全国。以五四运动为契机省内各种团体纷纷公开反对桂系, 如:众议院议员谢英伯与黄焕庭组织广州工人, 倡导“广东人之广东”;广东机器工人维持会倡导“粤人治粤”、“为打到桂系军阀而罢工”等。
由此可见, “粤人治粤”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中央集权的式微, 联省自治提出, 省籍意识高涨。另一方面是广东民众不堪桂系军阀的残暴统治, 希望早日结束军阀统治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在这样的背景下, 同样有着地域认同意识的陈炯明开始了其“粤人治粤”的实践之路。
二、陈炯明的理想政治
陈炯明 (1878年—1933年) , 字竞存, 广东海丰人。1920年, 当陈炯明率援闽粤军开始回粤之际, 他早已于当年8月12日发布《陈总司令出师通电》, 主张云:“粤省为护法之区, 粤军为护法之军, 何以粤省之财, 粤军不能稍分余沥?”同时亦发布《粤军全体将士宣言》, 主张云:“吾人所受亡省之痛, 较之高丽、安南、波兰亡国之痛, 尤加百倍。” (3) 由此可见, 陈对地缘共同体的广东地域社会的认同意识之强, 同时联系上文, 陈所推“粤人治粤”与联省自治一方面可以说是顺应民意, 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其政治理想的实现。
粤军回师成功后, 陈炯明于11月1日被任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并积极呼应联省自治运动, 推动了各种居民自治政策。陈炯明的政治主张集中在他所著的《建设方略》和《中国统一刍议》两书中, 他认为:“古今万国不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大抵国小民寡, 集权之制容或可行, 否则无不用分权制者。美之合众, 德之联邦, 皆分权制。英之帝国, 其属地如澳洲, 加拿大等皆完全自治, 实为分权之尤”。他认为中国广大众民, 只能实行分权自治, 才可养成“民治精神”, 建设民主。因此陈炯明自1920年冬从闽回师广东后到1922年1月, 约一年时间内就先后授意或主持制定了《广东省暂行县自治条例》、《广东省暂行县长选举条例》、《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组织法》、《广东省自治根本法》、《广东省宪法之通过草案》等多项有关地方自治的法案和条例, 将自治贯彻到实处。此外陈炯明推行一系列民生政策, 这些使劫后余烬的广州城, 顿时焕然一新, 呈现欣欣向荣之态。
在广东所取得的政治成功使得陈炯明对联省自治充满信心, 进而欲将广东建设成“全国模范省”, 然后推行全国, 实现民主共和国的宏伟理想。陈炯明曾发表言论说:
“但他省之主张地方自治者, 均不克自由试验, 独广东可以试行。吾信吾广东如试行而成功, 则他省人民必纷纷效法。而此种运动将遍于全中国。吾人倘能得一二省加入, 即可与彼等联合, 而逐渐推广至其余各省, 最后使中国成为一大联省政府也” (4) 。
在陈炯明看来, 国家的统一不在于争战, 而应寄托于南北妥协运动, 其解决之方, “第一须勤求统一方案;第二须创造统一势力” (5) 。而统一势力的造成, 尤首需造成一致舆论, 即要通过统一同盟组织的运动机关, 集中人民要求, 发为舆论。他把统一国军、建立联治、解决财政、恢复主权列为依次实施的切要四纲。他反对“昌言革命”、“以力争经营天下”的手段, 认为“谋国之道须容纳各种势力” (6) 。
由此可见, 陈炯明所推行的联省自治是有别于其他军阀的, 其最终目标是和平统一中国并建立民主联邦政府。但是, 陈炯明的政治理想恰恰与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相悖。首先, 在统治政策上, 陈坚持联省自治的“粤人治粤”, 而孙则奉行从以党治国政治理念引申而来的“党人治粤”;其次, 在统一问题上, 陈支持自下而上的和平统一, 而孙则认为要实行北伐, 武力统一中国。
三、孙中山与“党人治粤”
虽然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 但是他并不像陈炯明那般有着强烈的省籍意识。当广东联省自治运动愈演愈烈之际, 孙中山对此表现出明显的反对。1921年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治国”这一概念。同年3月6日, 孙中山在国民党广州特设办事处发表演说云:
“现在广东陈竞存总司令已决议实行县长民选, 积极提倡民治。诸君试想广东人民有没有这个程度?在兄弟看来, 恐怕他们没有这个程度;既没有这个程度而又要实行, 是不是要闹乱子?……将来广东全省为本党实行党义的试验场, 民治主义的发源地。由广东推行到全国, 长江、黄河都要为本党的主义所浸润……民国虽然成立了十年, 一般人民并未了解共和是个什么东西, 他们自视也不是国民, 乃是遗民, 他们正待真命天子出现, 预备好做太平臣子百姓哩!诸君试想这个样子, 如何能够县长民选?我们要想将来不要偾事, 唯有积极操练三民主义, 就以‘党人治粤’” (7) 。
由此可见, 在大部分省民仍未对民族共和国怀有认同认识的情况下, 孙中山怀疑居民自治政策的可行性, 从而提倡“党人治粤”的原则, 以牵制“粤人治粤”的构想。而“党人治粤”的推行就是为了达到“以党治国”的目的。
虽然孙中山反对联省自治, 但是他并不反对地方自治。早在1916年7月, 孙中山在沪举办茶话会上介绍美国地方自治时, 就提出了中国实行地方自治的初步意向。然而, 孙中山提出的地方自治是有前提条件的, 即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革命的成功。孙中山在《致海外同志书》中指出:
“文再三切戒, 譬之人身, 未有心腹溃烂而四肢能得完好者, 国既不保, 吾粤一隅何能独保?且既欲保境, 则须养兵, 所谓养兵以保境, 无异谓扫境内以养兵, 民疲负担, 如何能息?民疲其筋力以负担兵费, 犹尚不给, 则一切建设无从开始, 所谓模范省者, 徒托空言” (8) 。
由此可见, 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有明显的国家认同意识, 而其“党治”思想则是根植于这个基础之上。在孙中山看来, 广东省是其实现全国统一的革命根据地, 而在这一时期, 革命尚未成功, 因此推行“党治”是必需的手段。在1920年11月9日公布的《中国国民党总章》的第三条提出了实现共和政体的两个时期, 一是军政时期;二是宪政时期。“军政时期:此期以积极武力, 扫除一切障碍, 奠定民国基础;同时由政府训政, 以文明治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宪政时期:地方自治完成, 乃由国民选举代表, 组织宪法委员会, 创制五权宪法”。第四条又规定:“自革命起义之日至宪法颁布之日, 总名曰革命时期。在此时期内, 一切军国庶政, 悉由本党负完全责任。” (9) 从此处看来, 在革命时期, 即军政与训政时期都应实行党治。这是因为, 其一, 国民党夺取政权以后, 仍然需要“制止国内反革命运动及各国帝国主义压制吾国民众胜利之阴谋, 芟除实行国民党主义之一切障碍” (10) 。其二, 人民没有知识能力, 而且有一种在专制下累积而成的奴隶性, 所以需要国民党“训练清朝之遗民, 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 (11) , 以行使直接民权。可以说, 这是训政时期的根本任务, 是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前提, 这也就是运用政权训练国民的意思。因此对于“党人治粤”的提出, 我们应该把它当做革命时期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看待,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国的统一与民主。
这里我们回顾上文可知, 陈炯明与孙中山所奉行的政治原则都是为了统一中国和实现民主共和, 而不同的则在于过程。
四、评价与总结
首先须指出的是, 陈炯明所推行的联省自治历来颇有争议, 多有学者认为陈炯明之“粤人治粤”的实质是实行军阀割据。如《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中对1922年5月陈炯明所作《联省自治运动》一文的评价云:“这是一个以各省‘省宪法自定’、‘省长民选’等堂皇词句编缀成的, 实质上是承认各省军阀统治现状, 使军阀割据合法化的方案, 也可视为军阀割据的一种思想体系和陈炯明已蜕变为军阀的明确标志。” (12) 当然,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当时风起云涌的联省自治一概视为分裂割据。当时的各省宪法都明确表明是“中华民国”的一个自治省, 而不是脱离国家而独立所诉求的, 一是停战息兵, 从事基本的和平建设;二是从法理上肯定联邦制, 在宪法上划清中央与地方权限及相互关系。笔者不否认当时有军阀借联省自治之名实行其军阀割据, 但是陈炯明的自治, 与某些借自治之名行割据之实的自治不同, 这在其取得的成效中可见一斑。
在陈炯明推行联省自治期间, 对广东的治理明显取得一定成效,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的民情。然而, 陈炯明欲想靠联省自治实现国家的统一则略显得不成熟。在当时军阀割据的情况下真正一心一意推行民治的能有几个?一方面, 大部分军阀都有列强在背后支撑, 他们并不想中国真正统一并强大起来。另一方面, 联省自治奠基于民众地域认同的意识之上, 地域认同强于国家认同, 容易使民众只知有省而不知有国。因此联省自治或者“粤人治粤”并不符合当时国情, 难以实现其最终目标。
相对而言, 孙中山的党治思想并不如联省自治般迎合当时盛行的政治思潮。而且, “党人治粤”容易使得民众误会, 认为“党治”是在实行国民党专政。但是, “党人治粤”的出发点是“以党治国”, 是站立在整个国家的高度看的, 同时也是基于革命的需要。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 正好给了帝国主义列强分裂中国的大好机会, 如果不实行北伐以武力统一中国就无法切实清除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那么和平统一在当时只能是空想。此外, 统一后还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清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病, 这些不是单单靠民众的自治所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有先进的政党运行于其间。因此“以党治国”或者“党人治粤”虽然不能立即满足民众对自治的渴望, 但是符合当时国情。
综上所述, “粤人治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的民意, 但是其失败在于国家统一上的缓和而软性, 是地方主义的集中表现。而“党人治粤”则是以实现国家统一为根本出发点, 相对而言更符合当时国情。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 正值“联省自治”论调高唱, 而此时成功驱逐桂系取得在粤统治的陈炯明亦应声附和提出“粤人治粤”的政治方针。1921年,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临时政府, 对粤方针坚持“党治”的政治主张, 这与陈炯明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虽然有相通的政治目的, 但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同时是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在政治上的分歧。
关键词:联省自治,陈炯明,孙中山,粤人治粤
参考文献
[1]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等.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M].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6.
[2]杨妍.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3][日]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段云章, 倪俊明.陈炯明集 (增订本) (下卷) [M].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 (卷五) [M].中华书局, 198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 (卷六) [M].中华书局, 198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 (卷九) [M].中华书局, 1986.
粤看粤精彩 (广东介绍) 第2篇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下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地级市19个。
1.广东自然地理概况
1.1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上,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中国第一位。
自然地貌上,广东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气候环境上,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1.2自然资源
广东省面积为17.977万平方公里,其中宜农地434万公顷,宜林地1100万公顷。广东是中国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广东水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广东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珠江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的第二位,居中国江河水系的第二位,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中国第四位。广东为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全省己找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的有88种。其中高岭土、泥炭土、冶金用脉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锗、碲的储量列中国第一位。广东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位于中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中国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2.广东人口
2010年11月1日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430313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90%;汉族,占98.0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1.98%;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9027813人,占66.1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5275319人,占33.82%。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汉族民系主要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潮汕、雷州等)。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民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2013年,广东省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占中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广东省内有归侨10.3万人、侨眷2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府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有800万人,闽南语系地区归侨侨眷有700万人,客家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有500万人。
3.文化艺术
3.1语言
广东语言状况复杂,主要流行2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广东本土汉语方言粤语,客家语。粤语,又作广东话、广府话,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粤语根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含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语言。在学术界,它是除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语言。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北美洲、英国、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也有媒体认为,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粤语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洲的第四大语言。粤语,承载着上古汉语的遗风,悠悠粤韵,是岭南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维系广府人的最重要桥梁,也是广府民系兴旺发达的最重要保证。
3.2饮食文化 3.2.1粤菜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 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都可谓首屈一指。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着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场。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
与潮菜、粤菜比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这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首先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3.2.2早茶
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茶楼是广东有代表性的、最传统的吃早餐的地方。茶楼里的点心有的几十种,有的上百种,比如虾饺、咸粽子、鱼片粥、米粉以及各种各样的小菜,等等,非常丰富。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推车里,推到客人面前,由客人随意选择。外地人常常感到奇怪,每天那么忙碌的广东人,怎么舍得把早晨的大好时光消磨在茶楼上呢?其实,上茶楼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无论是会友聊天,还是去谈生意,这种场合都会让人感到非常从容,非常自在。
广东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在广东,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
3.2.3老火靓汤
老火汤又称广府汤,属于粤菜系。是广府人传承数千年的食补养生秘方,慢火煲煮的中华老火靓汤,火候足,时间长,既取药补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煲几个小时就足够。她是广府女人用万般温情煲煮的美食靓汤,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养生汤,更是辅助治疗恢复身体的药膳汤。
广府人喝老火汤 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广东湿热的气候密切相关,而且汤的种类会随季节转换而改变。按不同的季节、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或特殊的生理需求,选择不同的汤,收到不同的效果,或是健康长寿,或是强身壮体,或是养颜美容,或是清补滋润,或是消暑清热等。中医讲的养生不是单纯指年纪大的、滋补的,而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对身体的保养都是叫养生,小孩子也能养生。在夏天里,喝凉的汤同样是养生,因为可以调节夏天的清暑、清热。长年以来,煲汤就成了广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与广东凉茶一道当仁不让地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标志。3.3广东民俗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广东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态百态。
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戏水、彩青等20多种,在感情上则以喜、怒、哀、乐、贪、疑、忌、虑、饱、饿、睡、醒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20多种。技艺高超的师傅既能舞出狮子的各种心态,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节从高难的舞狮技巧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南派舞狮的上乘功夫。狮子在表演时与之配合的击打乐有鼓、锣、钹。击鼓手是舞狮子的核心和灵魂。
花市是广东省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现代花市最为代表的是广州市的花市广州花市起源于“花渡头”。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或之前,当时广州花市与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被称为“广东四市”,影响甚广。到了清朝中期,老广州花市又有所发展,由各城门扩展至城内,而且还整天营业,并由单一的素馨、茉莉花向多样化发展。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花市扩展至高第街一带,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花街也更加繁华。但是,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的。在藩署前的花市逐渐成为年宵花市,并迁到了双门底,除卖花以外,还卖古董、年宵品等。双门底成为过年时候广州最热闹的去处。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天天有日本飞机在头上乱飞,市民还是喜欢到这里逛街卖花。
广州的花市历经千年,传统依旧,广州大规模除夕花市始于1920年,以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至除夕深夜12时。随着广州人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广州花市的规模和分布越来越庞大,目前已形成了越秀、天河、荔湾、白云等区的十大花市,最闻名的是越秀西湖花市,人流最多人们以十字路口为中心。3.4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中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地区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北京路的骑楼,就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并传到两广和闽南,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4.经济
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最发达、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但地区经济不平衡,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4.17万平方公里,省规划纲要办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47897.25亿元,比2008年(下同)增长45.8%,占全省79.1%;人均GDP达84563元,折合13454美元,增长29.6%。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收腹带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但是粤西东北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人均发展远落后于珠三角,这也是广东经济发展急需改善的地方。现出台粤东西北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明确其“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定位。2012年GDP含金量排名第三位(次于上海、北京)。广东省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许多经济指标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在省会广州举办的每年两届的广交会是中国出口贸易的晴雨表,支撑了广东省内外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多年的持续发展。
以制造业为主,具有食品、纺织业、机械、家用电器、汽车、医药、建材、冶金工业体系。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总数均居全国首位。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全力建设金融强省,对周边地区的金融辐射力越来越强。广东已基本形成了以货币、外汇、产权等市场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现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都市圈。各省区市GDP含金量中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前三,广东省成为首个5万亿元俱乐部成员,江苏、山东紧随其后,突破4万亿元。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2020年粤港澳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大都市圈,打造一个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是3个特大城市群之一的珠三角特大城市群主要组成。5.结语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粤教版 第3篇
1、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地图是用各种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缩绘在平面上的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1、方向;2、比例尺;3、图例和注记
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按图上标明的方向定向;有经、纬线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二)地图的运用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①、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其高度相同
②、等高线互不相交
③、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 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④、等高线重合表示陡崖,一般以特殊符号表示
⑤、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叫山谷;向低处凸出,叫山脊
⑥、介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叫鞍部
3、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
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人们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
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四大洋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陆地地形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 高原和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不平;不同是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