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认知(精选12篇)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认知 第1篇
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找出文化难点, 在课堂上不仅要讲语言难点, 更应重视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等。外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认知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广泛地阅读社会语言学, 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 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认知教学。例如,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 (dragon) 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法含有龙字我们用“龙腾虎跃“描写热闹的场;用“龙凤呈祥”渲染喜庆气氛;我们用“蛟龙”形容勇猛威武的人;而用“卧龙”形容怀才不遇的人;我们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可在西方“龙”是凶残邪恶的化身, 它指的是长有双翅, 会吐火的怪兽, 与凶暴联系在一起, 它的喻意是凶恶的人而且尤指妇女。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性若从不同的文化来理解才能一目了然文化认知的广泛性:外语教师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 应注意尽可能多的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外文化对比, 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广泛开展文化认知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还可聘请外教定期举办有关文化知识的讲座和报告,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距的理解分析能力, 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外广泛地阅读有关英语国家历史地理, 社会文化, 风俗习惯, 经济贸易等各类书籍通过大量阅读, 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变得更全面, 更具体, 使学生在更广泛的程度上理解英语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活动, 并尽可能地营造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文化氛围综上所述, 高校的英语教师应正确理解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 全面了解和掌握交际化外语教学的相关理伦和指导思想在平时的交际化外语教学中, 广大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 努力构健全景式的文化认知理念, 在开展交际化语言教学的同时, 有的放矢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从而引导学生成功地实现跨文化的外语交际。
2 多元化的文化认知
在语言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 有些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中国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某个有特定英语文化意义的汉语同语, 或者质疑某种英语文化现象。而这个词语对于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他们也可能是习以为常的。教师可以通过汉语同语的诠释来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化语言习得的兴趣和能力。来自于不同文化的惯用语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惯用语 (idiom) 就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 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型词组或短句。韦氏二十世纪词典 (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中对idiom的第一条解释是:“the language or dialect of a people, region, class, etc”. (一个民族、地区、阶级等的语言或方言) 所以说, 惯用语是具有文化、时代、地域、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背景等的一种特殊言语行为。灵活、生动、简介和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点。英汉两种语言的惯用语都有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内涵。人类对世界认知过程的相似性造就了许多相同或相近的惯用语, 这些惯用语是为不同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使用的。例如:铁公鸡 (iron cock) ;颠倒黑白 (call black white) ;水滴石穿 (Constant dropping will wear away a stone.) ;赴汤蹈火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光阴似箭 (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人类文化的共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惯用语, 但各民族文化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产生了相异的文化认知, 同时许多风格迥异的惯用语也应运而生。有些汉语惯用语源自中国文学名著、民间传说等, 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 (repeat a whole-hearted invitation) ”, “破釜沉舟 (break the caldrons and sink the boats) ”画蛇添足 (ruin the affect by adding something superfluous) 。在英语中, 许多惯用语来自圣经和希腊神话。如:掌上明珠 (The apple of the eye) 、沧海一栗 (a drop in the bucket) 、灾难的根源 (a Pandora's box) 、不记仇 (Forgive and forget) 、我对此一窍不通 (That's all Greek to me) , 欲知英语惯用语中的深层内涵, 就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其文化历史背景,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除了利用认知模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文化语境的营造也很重要。根据西方心理学家的观察研究, 人的文化心理是无意识的, 是文化因素在人脑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知识结构 (高宝虹, 2003) 。对于在母语环境中学习二语的学生, 没有生动和丰富的目的语环境的影响以及课外实践的机会, 因此也相应地缺少偶然学习的机会。这就要求他们更要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目的语文化, 形成一定的文化认知能力, 最后才能在语境中自如地运用外语。
结束语
要启发和促进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认知, 语言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不仅要明确自己的母语文化体系, 而且要全面地了解甚至掌握目的语文化。这对于二语教师而言, 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授课过程中, 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 面对学生就课文提出的疑问, 教师不应该随意迎合学习者的提议, 而应该做必要的解释, 积极地引导学习者挖掘文化的内涵, 化解矛盾冲突, 促进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在二语教学中, 文化冲突在所难免。由于缺少语境和目的语文化基础, 学习者往往会用母语文化模式来衡量和评估目的语文化行为。我们不妨尝试使用认知模式解决文化冲突, 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理解。我们认为语言认知与文化认知是不可分割的。放弃文化教学不可取, 而为教文化忽视语言教学的做法也不正确, 毕竟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语言认知和文化认知之间存在“可以直接转换的平行结构”而如何建立和转换语言和文化这两套认知图式,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 1997 (4) .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认知 第2篇
从认知角度探讨英语文化植物词的意义演变方式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植物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植物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往往由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其用途等特点而产生种种联想,并借助植物来表达思想观点、寄托情感和理想,这样,植物就具有了不容忽视的文化色彩和美学价值.概括而言,人们对于各种植物的看法、态度以及各种植物所具有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是该民族植物文化的基本内容.植物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中有关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生活态度、美学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文化特点.本文通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中文化植物词的意义演变方式,旨在更好地了解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
作 者:尹小梅 YIN Xiao-me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00829(1)分类号:H0-09关键词:英语 植物词 文化植物词 框架语义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认知的途径 第3篇
关键词:中华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
学习外国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基础是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外语这个桥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质,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语,将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介绍给世界,为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加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悠久而富有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们几千年以来行为做事的基础。“中庸之道”、“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价值观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接触增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民族的人们喜爱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深受欢迎,人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但是与这样的现状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知识太少,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确有很大提高,与外国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知识不够,表达不清。
二、加强对中国现状的了解,传播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对任何人和国家没有构成威胁,只能对世界作出贡献。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接轨,基本实现了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在源于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崛起,从来就不是以霸权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处的理念是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在今日之中国发展之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介绍中国发展的意义,使人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发展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意义。
三、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繁重性。针对大学生在语际交流时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教材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太少,教材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在教材建设上,一定要大力增加宣传中国文化的材料,增加学生主动运用的具有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形成语感,使学生能够用地道的英语来宣传中国文化。教材应该列中国文学与文化参考书目或编写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国文学文化教材,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之用;有关中国文学文化内容的教材编撰可采用汉英对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
2.课程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分成读写和听说两个方面。要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教学课程应该形式多样,应该增添一些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方面,课程要体现出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的特点,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配合该课程的改革,增设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对比国外文化,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学方法改革
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增添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做一些配套改革,使这项任务得以全面完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在互联网上或学校图书馆去查资料,然后集中展示、成册。经常用英语开展有关中华文化的表演,将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利用旅游参观的机会,到文化名胜地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中国日报》、《商业周刊》、《北京周末报》、《中国专稿》、《上海英文星报》、《21世纪报》、《广州英文早报》等十余种,对学生阅读极为有用。这些都是值得利用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 卢祥,方志英.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李洋池. 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
[3]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 刘兵. 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英美文化导入 [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6).
[5] 鲍志坤. 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外语界,1997(1):7-10
作者简介:张迎燕:女,1975年1月28日出生,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研究。
英语隐喻认知中的文化语境 第4篇
关键词:隐喻认知,文化语境,文化载体
语言是一切经验的源泉, 而经验必定体现在某种语言中, 即人的一切经验、意识和思想均依赖于各自通行的语言。语言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形态中, 并以社会存在为前提, 传承着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英语的隐喻认知更是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语境。
英语隐喻与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包括文化习俗, 指一定民族人们的生活模式、集体习惯。还包括社会规范, 即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隐喻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体现文化的因素, 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因而英语隐喻的形成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语境。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全过程起着制约和限定的功能。所以在理解和运用隐喻时文化语境对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 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 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理解英语隐喻就必须了解这种认知背后的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在隐喻形成过程中的投射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son (1980) 指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隐喻不是修辞格, 而是思维方式。它是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的工具。隐喻的实质在于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Lakoff1980:5) 。根据这一定义, 隐喻就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 语言还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
1. 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心理感情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对事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人们在从原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时, 心目中就已经形成了对它的判断或丑、或美、或褒、或贬, 这些判断无不体现出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民族透过同一喻体的棱镜, 会看到不同的价值折光。因此投射形成的隐喻也不同。以狗为例:汉语中的“狗”用作喻体大多含有贬义, “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而在英语中, 关于狗的比喻大多含有褒义, 或至少属于中性, 因为在西方, 狗是人们心爱的宠物, 特别是一些孤独年迈的老人, 狗是他们的忠实伙伴: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He is top dog. (他身居高位) 。可见英语民族对狗有一种特殊的爱惜之情。所以从狗身上投射出的喻义都是褒义的。汉语形容笨用猪“笨得象头猪”而英语中却是“as silly as a goose” (笨得象只鹅) 。汉语说“胆小如鼠”, 而英语是“He is so chicken hearted” (他胆小如鸡) 。龙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和龙相关的词语多是褒义。而在英语中, "dragon"常含有贬义, 比如"dragon's teeth"用来指“相互争斗的根源”, "the Old Dragon"用来指“魔鬼”。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心理感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产生的不同隐喻认知投射。
2.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 或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
是人类认知重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之一。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 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 即突显属性 (赵, 2001:116) 。从隐喻所依赖的文化语境,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英语隐喻中透射出英民族的生存环境及特征。在汉语中, 我们常用“乌黑”和“闪亮”等来形容人的眼睛和头发。而英语中却是her blue eyes和golden hair。汉语的“鼻梁”, 英语叫作the bridge of the nose, 这些隐喻都形象的传达了客体的特征, 说明了西方人对自然赋予他们的“蓝眼睛”、“黄头发”、“高鼻子”的生理特征的认知。汉语表示“事后聪明”时常说“马后炮”, 取材于中国的象棋, 或用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的“事后诸葛亮”, 而英语表示相同的意思, 却用了和其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橄榄球作为喻体: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 (星期一上午的指挥球员) 。这一成语的理据是“橄榄球在星期日举行, 因而星期一上午的指挥员就有了“事后聪明”的喻义。在汉语中, “西北风”预示着寒冷、残酷, 乃至反动势力, 可是在英国, 西风却是从大西洋吹来的暖风,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以西风来歌颂自由理想、向往美好生活, 赞咏大无畏的奋斗精神。自然环境信息反映在人们的认知中, 形成不同的隐喻。
3. 物质生活的东西能够反映在隐喻认知投射中, 精神生活的东西也能跨域投射。
在英文化语境中, 英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常常出现。如:He thinks he is a tin god. (他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She is an angel. (她是位天使) 。《圣经》、基督在西方众多信仰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英语中“God”之上帝、天神, 是宇宙的统帅, 在隐喻中就投射出极有影响的人。“angel”的纯洁可爱自然就可以投射到人的身上。这就象汉语受佛教影响, 常出现的“你真是个活菩萨”一样, 把对观音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认知投射到人的身上。除此之外, 英语中还常出现的圣诞老人、亚当、夏娃等与基督教有关的事物和形象。“Eden Garden”“伊甸园”被喻为乐园已被东西方所接受。
4. 客观世界是构造隐喻的基础, 隐喻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世界, 但从根本上看,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创造物。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物质文明所能达到的程度, 要制约人们的认知水平。隐喻的使用, 喻体的选择, 是人们认知水平的体现。因此, 通过对英语隐喻的分析,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定历史时期英民族的认识水平, 而且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程度。例如:To 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 (喻着手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 ;To plough a lonely furrow (喻单独行动) ;To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末倒置) 。从这些隐喻可以看出, 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是落后的。
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也因之日新月异。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变化着。新的事物、新的认识当然要映射到语言中, 隐喻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自然也就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变化, 反映在隐喻中, 如: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data bank、E-mail、mouse、dialog box、cyber bar、cyber culture等。这些隐喻形象地表明了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对人们认识水平的影响。隐喻认知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产生出一些更形象、更贴切的新隐喻, 但某些滞后的隐喻也将长期保存在语言中, 让人们看到历史文化的沉淀。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5篇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thesis analyzes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aphor at first and finds that metaphor has strong cognitive power and that metaphor cognition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lso a kind of cognitive activity after discussing acquisition mechanism of English learners. Based on these discussions,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ow to apply metaphor cognition theory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specially vocabulary and culture teaching.
作 者:左景丽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陕西,汉中,723000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2(2)分类号:H319关键词:metaphor cognition mapping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 弗拉维尔 高中英语 自我计划 自我调控 学习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55
元认知策略是近年来备受教育家关注的策略型理论之一。其缘起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理论创建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弗拉维尔先生。在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之后,元认知策略的前瞻性和影响力在现代教育界日益显现出来。元认知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以及结果的意识和控制。学生在学习高中英语时,如果能够将元认知策略成功融入学习的过程之中,那么学生就既可以对自己的过去的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总结,又可以对将来的英语学习做出更好的准备、理解和规划,所以其影响是不可估量和代替的。因此,教师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教会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需要呼之欲出。元认知策略按照具体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计划策略、自我指导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和自我评价策略五个方面,本篇文章即围绕着这五个方面尝试探讨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运用元认知策略的具体路径。
一、自我计划策略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具体路径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自我计划,顾名思义,指的是在进行认知活动之前,个体制定好具体明确的目标以及计划实施的各个步骤,预测可能的结果,随时准备好应对不同的局面甚至是突发状况。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长久的过程,因此学生只有预先做好计划在能在学习中有备无患、有条不紊。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学期的开始针对上一阶段英语学习的弊端提出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学习计划。比如,学生上个学期的学习中阅读理解的答题一直都比较薄弱、正确率也比较低,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本学期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将阅读理解放置于比较关键和首要的位置。这样的计划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因人而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放矢地重点联系薄弱环节,也是具备一定瞻前顾后精神的学习策略。然后,学生再制定具体的小计划,小的英语学习计划的设置甚至可以具体到每一天、每一个早读和晚自习时间。譬如说早晨的时间是最适合记忆的,学生可以计划好用来背诵记忆英语单词和一些范文;下午的时间精神更为集中,就可以用来联系一些英语高考真题等等;晚上的时候最适合调整疲惫的心情和状态,认真回顾自己一天的学习上的得与失、看看错题集。在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计划的时候,教师要重视计划的可行性,要谨防学生计划制定得过多、多到不切合实际,因为那样容易导致学生在执行计划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影响学生下一次制定计划的积极性。总之,好的计划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实现学习的高效率。
二、自我指导策略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具体路径
自我指导就是学生采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把学习步骤或者方法呈现出来,用来引导和监督自己的学习。高中阶段,更要求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换言之,就是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习英语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下的自学时间是十分充足的。学生对自身的英语水平需要有一个清晰地认识,针对弊病和不足展开自我指导,学好英语。学生在解答英语试题的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自我指导以及对做题速度的把握主要采取的就是元认知策略。这一策略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成长为自己学习上的小主人,逐步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三、自我监控策略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具体路径
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某些行为的有意识关注。它可以具体划分为:自我记录、自我提问、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在这里,主要探讨前两个策略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具体路径。1.自我记录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答的问题,就及时地记录下来,在课堂中向教师请教的方式。2.自我提问就是在一段时间的学习结束之后,学生自我反思的学习策略。实际的践行方法就是自问自答,用自我提问和监督的方式找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很难在实际的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生采取自我提问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四、自我调节策略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具体路径
自我调节是元认知策略中的一个检查的阶段,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补救,比如说向英语教师求助,向身边的同学求助,根据对认知效果的检查,及时纠正调整认知策略,保证英语学习的顺利开展。比如学生在进行英语考试的过程中,发现完形填空部分的题目难度和自己平时联系的难度存在很大的差别,采取以往的答题方式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这个时候,学生就要调整自己的答题策略,采取精读的方式认真完成完形填空部分的答题。自我调节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生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平稳地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其精髓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形式,不固执于已有的計划,而是随时根据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做出灵活的更新和应对。
五、自我评价策略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具体路径
自我评价是个体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评价活动的主要过程是进行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提出评价,提出意见。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学期初制定的英语学习计划,在期末的时候进行反思和评价,哪些做得不够好、哪些还有进步的空间。客观的自我评价,往往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事半功倍,更加轻松。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认知 第7篇
图式理论从多重领域发展而来, 图式一词最早是哲学词汇, 在康德的著作中就已然出现。他把图式看成是“原发想象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 因而理解可以把它的“范畴”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后来近代心理学研究将此提升为理论层面, 格式塔心理学最早对图式予以高度重视。先后多位心理学家致力于这一研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 极其重视图式概念, 他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图式理论就是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而成的知识表征和贮存方式为基础的理论。他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即“认知图式”, 他相信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后来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 (Bartlett) 研究记忆, 这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 正式引进心理学领域。随后, 图式理论又经计算机科学、控制论和信息论演变为一种心理结构。在7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产生了现代图式理论。图式概念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 后来图式理论又被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 与其他理论相比, 图式理论兼具描述和解释功能, 并可以籍此开展一些实证研究, 因此在国际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波特和萨姆瓦 (R.E.Porter&L.A.Samovar) 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减少人人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误解, 增强跨文化的适应性。图式的功能主要用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过程, 对知识的获得或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它帮助学习者构建内在心理表征, 使学习者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知识联系;使学习者依照图式的变量间内在联系, 推测出那些隐含的或未知的信息, 利用图式构成目标指向性或预测, 从面积极主动地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 以便分析、比较、综合, 达成知识的沟通和应用, 解决问题;最终把新输入的信息纳入图式的框架中, 与相应变量联系起来, 使变量具体化、融为一体。图式具有一般性、知识性、结构性、综合性等特点。按照图式理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差异, 个人头脑中的社会交际图式也会迥异, 影响了交际者对讯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
而英语诗歌认知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的认知共性, 可以消除差异增强相互理解。诗歌是语言、经验、模仿、真理、艺术、想象、图像, 爱诗歌是人的天性, 诗歌可以在多数人中激起共鸣。“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起初那些最富于这一资质的人, 使它逐步发展, 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亚里士多德, 《诗学》, 第12页) 一切诗歌界具有意象、隐喻、情感、想象等特征, 诗歌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语言形式, 英语诗歌具备了音乐、绘画、语言、历史、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特点。英语诗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语文化的发展, 并深刻体现了英语国家人们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等的思考 (刘林峰, 2011) 。因而英语诗歌认知是人类认知中差距最小的, 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认知手段。诗歌课堂认知的过程图式可以分解为:。显然这一过程是全方位激活人脑中从听觉到视觉再到知觉到思维意识的官能的过程, 而英语诗歌认知则发挥了人脑的各种官能融合了包括五种技能在内的多种技能:。据此, 英语诗歌认知的图式特征就可以分解为:
构建空间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的相似图式通常体现为归类性、编排性、联想性、目标性。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人脑的构造功能, 人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官能去感知事物, 就能够理解从未经历过的事情, 诗歌是诗人依据自身的经验与体验提炼升华的艺术语言, 其中包含着人的史诗性的一般知识, 还包含着相似感受, 因而诗歌认知可以极好地体现感知、分析和运用三个互相依存的阶段 (Anderson, 1985) 。在诗歌认知时学习者一听到Starry night,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联想到天上的星星, 在内心构建出星光璀璨的夜空画面, 就可以从听觉转向视觉, 进而联想到画家梵高的旷世之作《星空》, 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从star到starry再到starry night, 整个认知过程体现为递进的解读记忆形式, 结合自身体验自然就达到了语言认知的目的, 这体现了英语诗歌认知图式的相似图式性
学习者对语言信息意象化是语言认知的最终环节, 这有助于实现语言认知的终极目标掌握并运用语言。英语诗歌认知图式的意象图式性体现为抽象性、想象性, 是构建关于诗歌语言的空间概念隐喻的路径, 它在人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构成, 在人类语言认知中十分重要。Croft&Cruse根据Johnson和Lakoff列出的27与7种意象图式把意象图式概括为七大类:空间、路径、容器、整体、力量、辨认、存在。英语诗歌认知从识别到最终的拓展均体现了这种意象图式性。譬如在诗句They would not listen/They did not know how/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 读者联想到梵高的遭际, 因而很容易地would、did not、will这三种抽象的时态与时间和事件联系起来, 既理解了诗歌的深意且拓展开来掌握了时态运用的技巧, 达到了认知的效果。同样, 在I am flying/like a bird cross the sky/I am flying/Passing high clouds/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中, 读者通过对fly的识别联想所建构的画面, 可以识别解读cross the sky、pass high clouds包含的空间与路径的意义及其隐喻的理想、信仰与追求的深意, 读到实物bridge则可以意象到乐于助人甘为他人渡过难关的助力的品质, 其所包含的实际力量与精神力量, 进而构建出整首诗歌的意象及隐喻, 成功实现了诗歌的认知。
英语诗歌认知图式还表现出自我图式性。诗歌种类繁多语言风格各异, 对诗歌的喜好因人而异, 这有赖于人的自我概念。对于不同形式的诗歌认知又有助于形成人对自我的认识和判定, 它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我预期。自我图式是关于包括人格特征在内的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的个人图式的一个方面, 是人对区别于他人的自身的认识, 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图式可能包括“智性”、“独立”、和“敏感”等多种维度。人一旦在思想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 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的行为表现, 因而通过对优美诗篇的阅读与解读, 人可以彰显个性、树立正确有益的世界观, 培养人正面的自我角色, 帮助塑造与定位自我形象。例如:I'd rather sail away/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读者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sail away、swan、gets tied up、saddest sound的解读, 自然会希望摆脱束缚向往自由, 追求人生的理想。而在“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living life in peace/”中读者通过内心构建的世界大同和平幸福的优美画卷, 一定会为了和平祥和的美好前景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人脑构造中学习、记忆及情绪功能都位于同一区域,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具有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各种情感, 情感对于人脑的运动具有加速作用, 情感是人类活动的推动力与催化剂。英语诗歌完美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情感, 爱恨情仇应有尽有, 通过对诗歌中的特定情绪情感加以认识并体验, 可以强化语言的认知并加深在长期记忆中语言的储存。例如友谊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 人人都爱自己的朋友爱友谊, 读到类似When you're weary, feeling small/When tears are in your eyes/I will dry them all/I'm on your side, /when times get rough/And friends just can't be found/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I will lay me down.这样颂扬友谊的诗篇, 学习者就联想到自己的朋友及朋友之间的深深友情, 体会患难之中见真情的感受, 这样人们自然而然地激情澎湃, 这些诗歌语言就会深深的烙印在记忆之中。这就是英语诗歌认知图式的情感图式性。
勒温 (Lewin) 言道:“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基础是人的官能, 而英语诗歌认知可以充分利用人脑官能, 从感官感知开始, 激发思维达到认知的终极目的。英语诗歌认知是全方位激活从听觉到视觉再到知觉到思维意识的官能的过程, 可以最大程度地达到认知的目的, 因而借鉴图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探索英语诗歌认知是英语教学的可行之法。
摘要:根据图式理论英语诗歌认知是全方位激活从听觉到视觉再到知觉到思维意识人脑官能的一个过程, 英语诗歌认知图式具有相似图式性、意象图式性、自我图式性、情感图式性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诗歌认知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可行之法。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诗歌认知,英语诗歌认知图式,图式特征
参考文献
[1].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Anderson, J.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W.H.Freeman, 1985.
[3]Croft W.&D.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Our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汪安圣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认知 第8篇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将继续带动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的频繁、深度交流, 各国向世界展示本国文明的风采的同时, 通过世界性的舞台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有关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是国际学术界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呈现出的一个新课题, 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开放性、多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 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文化和语言是同时出现的, 又是同时发展和更新的。二者相辅相成。语言作为文化的符号和载体, 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 而不同民族的文化, 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 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 成为语言的内涵及其表现的基本内容。正是出于外语教学的需要, 外语文化教育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文化认知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在现代外语教学中, 文化已成为一个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 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土壤, 是其久远的历史积淀, 是较之政治和经济等更为稳固的体系。人类社会步向信息和数码时代, 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现, 英语教学工作者意识到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重要性迫在眉睫。吴国华 (1990) 曾指出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 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因此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000) 第四条教学原则中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培养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大纲》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外, 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把语言形式的讲授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 把握或利用国际资源。懂得相关外语依附的文化有助于开展得体的交流, 促进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互信。然而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常为“文化错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影响,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教师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考试分数上, 因而在教学中也更多地看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有些经历了“托福”考试并拿了高分数的学生, 一踏上国外的土地, 发现真正和外国人交流还是相当的困难, 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由此而来。因此, 要想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价值, 使学生们能在目的语国家沟通畅通无阻, 深刻理解文化认知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尤为重要。只有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文化放在相当的高度上加以重视, 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纳入教学环节, 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加以应用。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化内涵的魅力和重要性, 才能真正实现心灵层面的交流, 而非字面上的简单寒暄。
三、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文化认知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来说, 存在两大问题。第一, 教育工作者对文化认知意识不够。现代外语教学中, 教学重点仍然放在听、说、读、写等技能上, 因其可以通过强化训练较快地提高, 所以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但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规则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明显, 其周期长, 因此教学工作者往往忽视其重要性。但试想,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沟通, 如果对于其中诸多词语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 一旦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 仍然会言不达意, 造成双方的误解或反感。第二,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 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哪里。所以固然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却空无“用武之地”。
四、英语教学中文化认知的促进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育家斯特恩《全方位外语教学大纲》中提出了一些基本方法:
1、结合课本, 适时导入文化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字, 词, 句等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英语教学课堂中提到Sam这个名字, 就可以适时导入Uncle Sam山姆大叔 (美国的全称) 的信息:相传, 纽约州的特洛亚城有位名叫塞缪尔威尔逊 (Samuel Wilson) 的人, 他是一家肉类加工厂的厂主。由于他深得人们尊重, 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山姆大叔” (Uncle Sam) 。1812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 山姆大叔的工厂接受了一项专为美国军队生产桶装牛肉的合同。美国政府每次收到他交来的、经检验合格的牛肉, 就将肉装入特制的木桶, 并在木桶上盖上“US”的记号。由于“Uncle Sam”两词的首字母是“US”, 而美国的缩写也是“US”, 于是人们便把这两个名称合二为一, 意即那些经过“Uncle Sam”之手的牛肉已成为“美国”的财产了。从此“Uncle Sam”便被当作美国的绰号, 并逐渐广泛流传起来。
2、直接阐释法
这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即教师对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现象, 尤其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词语、课文、典故、习俗等文化知识内容进行直接讲解 (樊藏威, 1999) 。如哥特式建筑, 拜占庭, 浸礼教会, 洗礼等西方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对于这一类知识背景深厚, 理解相对困难的文化知识, 采用直接讲解的方法效果更佳。
3、充分运用多媒体, 直观体验异国文化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文化沟通的最直观的方法, 一方面, 它们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原先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 多媒体中的视频等还有助于学生了解目的语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方式。在文化教育方面, 可由英语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专门介绍英美文化的视频片段, 然后同学们分组讨论, 就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 注意把视听和直观教具所反映的文化现实和语言内容结合起来。此外,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重视传授语言文化对比的理论和方法;开设系统的文化知识选修课, 如中西文化对比,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等, 使学生能在全包围式的教学中时刻体验异国文化。最后, 外籍教师的引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模仿和学习异国文化, 使教学立体生动。
五、总结
显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英语教育值得关注。英语文化在我国特别是高校大量传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 这是时代的需要, 而信息沟通的工具也在客观上让学生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量的外语文化信息。另一方面, 由于跨文化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进行了大量的英语文化的教育。如果仅仅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 进行英语文化的传播无疑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然而, 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这种文化输入是否会影响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事实上, 对于外语文化输入及接受而产生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当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全球化的表象下隐藏着以西方文化代替其他文化的趋势。人们担忧外语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侵蚀, 本质上是对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警觉。随着英语的传播, 英语国家的思想观念等也随之传播到全世界, 其他民族的思想就可能会被淹没, 文化多样性就可能丧失。这样, 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承会越来越失去固定的空间, 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一旦这样文化遭到侵蚀和消解, 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作为语言工作者,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及教训, 同时也应该帮助他们抵制外语文化对其本民族文化认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年。
[2]樊藏威:《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田》, 《高等教育研究》, 1999, (2) 。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4]顾日国:《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年。
[5]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闭》, 《外语学刊》, 1990, (3) 。
[6]许钧:《论翻译的层次》, 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390-402。
[7]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3) 。
隐喻认知及其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
认知, 站在广义的角度来看, 就应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语言是与认知相同的, 是建立在都客观世界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 而且语言是以认知作为根本前提条件的。而作为隐喻来讲, 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与人类思维密切有关的思维过程。多数人认为人类概念体系中多数的内容都是隐喻的, 隐喻也就自然地成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和基本方式;换个角度来说, 就是人类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是存在隐喻的, 被就称作是隐喻概念系统。隐喻一定程度就是用一个概念来诠释另一个概念, 也可以说是用一个概念去说明另一个概念, 就是所谓的概念隐喻。应该说隐喻有基本的认知功能, 就是从一个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 这样的话就会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隐喻是思维的绝对反映, 因此可以进一步说明对隐喻学习探索完全超越了语言本身的界限。隐喻可以反映在文化中形成统一的整体和体系, 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系统的表达和准确的思维, 在认识客观世界中起到主要的和根本性的作用。
2 隐喻与文化之间的统一
王守元和刘振前 (2003) 将隐喻的文化性质分为三个层面:首先, 隐喻应该是有着文化传承功能的, 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因为文化的很多内容是可以通过隐喻的这种特殊语言学习形式来传承和发展的;其次是隐喻是与时俱进的, 也就是她的产生、发展和消灭与社会文化是共存、共亡、共灭的;最后, 就是隐喻也成为文化的构成部分, 很多方面都会映射出文化的态度、方式、理念、气息等。
隐喻和文化形成了关系, 那么隐喻和思维之间也就存在着关系, 是一种关联很强的网络关系, 一定程度超越了人的大脑, 从而融入到文化的世界中, 主要的理由在于:一是隐喻有着公共的文化特征, 这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 从精神层面减轻人们思维和语言的负担, 表明着隐喻思维和语言是内心化、真实化的心理实现, 自然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要想真正理解隐喻和文化的构成关系, 那就必须要搞清楚隐喻和思维之间的逻辑, 隐喻是认知现象, 与人类的思维过程和发展是非常密切的, 这样的话, 语言中的隐喻就自然成为思维过程中的构成, 隐喻就是一种真实的思维反映, 是思维的自然发展, 同样, 隐喻语言的发展就自然成为隐喻的概念, 真正意义反映着人们对事物统一的、全面的、逻辑的认识。
3 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和文化是不能完全一致的,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使用隐喻的问题上会有明显的差异, 隐喻主要的可以在观念上反映对于文化的接触, 具体地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 相应地, 隐喻会影响着人们对文化认识的差异。关系理清后, 也就是隐喻可以反映和揭示二者存在的差异、相同, 也可以深化对文化的把握和拿捏。这种关系的存在, 可以说通过隐喻来实施文化的教育, 尤其是语言的学习, 完全有助于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技巧, 同时, 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1 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思维
使用隐喻就得注重隐喻的培育, Lado (1957) 曾经指出, 对于外语学习的根本盲点是显著差异性, 英、汉语有显著差异的隐喻选择出来作为教学重点, 可以直接揭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的话, 在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利用隐喻潜在地、有意识的、有方向性的学习语言, 逐步把隐喻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学习中, 初步地接收隐喻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接下来, 就慢慢把短语、词汇、词组、成句、大篇幅文章等都使用隐喻, 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思维方法, 同时, 也会使学生更为自觉地通过语言的现象和深层次的内容学习, 要培养其很独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 要从根本上通过英汉的差异语言的学习对比, 并可以引申出对待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
3.2 重视隐喻的文化差异
中国学生把教师当作“friend”或“parent”, 这是一种明显的文化差异体现, 也就是说中国的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依赖形容为父母、朋友一样的有益帮助, 体现出很强的依赖性。而恰恰相反的是, 在英国老师更多地是希望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是引导式的,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老师不会刻意安排帮助或教导。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当然也会带到学习中来。
因此不同的文化, 导致在不同文化之间使用隐喻的基本概念, 才会成功跨越文化的差异, 规避和降低对文化学习的障碍, 也就是说只有克服和避免这种文化的差异, 才能成功跨越差异, 取得成功。通过英汉隐喻的对比方式进行隐喻教学, 既能加深学生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 又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和文化意识, 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理解不同文化的隐喻差异对跨文化教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3 把隐喻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我国学生很少使用隐喻表达,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各种英语考试评分标准都是主要依据表达方式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学生为了表达准确, 不敢冒险使用隐喻”。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将隐喻文化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起来。在文化教学中, 除了做必要的语言分析外, 将隐喻置于语境中进行教学就是一个好方法。将隐喻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学习文化知识,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的实际用法。
隐喻可以深深植入到文化中, 也会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是人类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 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可以肯定的是, 不同的民族认知经验和文化、习惯等存在着千差万别, 也有相似, 因此人们的认识经验也会有相同和差异之处, 创造性相似的话, 隐喻就会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也就能充分激发想象, 打破传统思维的约束和羁绊, 文化也是如此, 也是起到根本的二者共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隐喻思维的同时, 也会鼓励创造性隐喻的基本理念和思维, 将隐喻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认知导入的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精读,文化认知,更新探索
在英语精读教学之中引入文化认知、人文熏陶的手段, 完成教学思维更新与教学模式改进, 营造文化浸润式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群体灵活发散的文化辨析思维, 侧重在精读教学课堂氛围之中蕴含融入涉及西方文化体系的核心概念、人文价值思维以及西方语言思维特色, 进而引申诱导学生对精读教学所涉及的英语文本阅读材料的风格简介、名句赏析以及整体评价, 从而使得学生在浓郁和谐的异国文化情境氛围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与掌握程度。
一、英语精读教学之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定位
英语精读教学内容题材涉及面广泛、文化意蕴深厚多元。在英语精读教学之中融入文化认知这一教学模式则是将纯粹的英语语言以及英语语境以文化知识的形式加入英语精读教学系统之中, 剔除本国母语的解释、辅助, 彻底地让学生群体“浸泡”在英语语言所构建的既虚拟又真实的“英语文化场景系统”之中, 一方面接受英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甘霖的冲洗、熏陶, 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得以借助最纯粹、最正统、最精准的目标语言进行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这样不仅让心智水平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群体可以接受最为精准的标准发音、语境感知、文化熏染等综合层面的“原汁原味”, 而且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群体的基本语言素养、文化意识修养, 最终积极全面地促使了学生群体文化意识的健康发展。这对于整个英语教育教学机制的改进更新以及学生群体的综合全面发展,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性、辅助性、改进性意义。
二、精读教学文化认知的更新解析以及多元创设
(一) 融入故事性与趣味性, 增加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
针对英语精读教学体系之内的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对趣味性、游戏性、故事性的知识输入的渴望与依赖。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将趣味盎然的电影电视、综艺节目、动漫卡通等素材作为精读教学的内容来源, 譬如将深受学生喜爱的《憨豆先生》《越狱》《丑女贝蒂》等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经典影视中的对白剧情融入精读教学的字词解释、句式讲解之中, 也可以模拟《憨豆先生假期旅行》中的主人公诙谐滑稽的语言语调, 展开诸如沙滩乐园询问便利店所在、如何进行沙滩排球游戏等具备异国文化的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 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社交实际, 自行组织进行纯英语式“角色扮演”式的模拟问答、对话交流、协同互动, 并紧密结合精读材料进行文本细读、句式剖析、语境感知, 从而使得学生以放松愉悦的心情去学习、练习、体悟, 继而着重培养学生最直接的英语语境感知度、语境熏染能力以及解题应用技巧。
(二) 以社会生活日常实际为精读教学的情境来源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知识的实践应用为立足点, 作为连接初级英语教育与高等英语教育两个教育系统的英语精读教学更不例外。所以, 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之中寻找素材, 将其应用到精读教学活动之中。日常生活之中的许多熟悉的人文场景、有趣的社会经历、丰富的文化现象等等都可以经过适当的提炼, 从而上升成为精读教学文化认知层面的素材来源。譬如教师可以将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所蕴含的英语国家文化内核概念、英国艺术设计思维以及英语语言文字特色作为突破口, 进而引申诱导学生对诸如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罗素等英国文学学者作品的风格简介、名句赏析以及艺术评价, 然后上升至相关精读教学的字词读识、阅览分析、作文写作, 从而迅速有效地增强学生群体的文化认知素养与人文综合素质。
(三) 结合社会场景应用,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英语精读教学体系的文化认知模式途径是基于国际化交流日趋频繁、英语语言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时代背景而创设铺展的。这就需要相关教师始终秉承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解决实践的教学指导原则, 着重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具体社交背景下对于所学习的精读知识转化于口语表达、英文沟通以及处理解决突发状况之时的发散性应用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英语语境下的伦敦奥运会志愿者服务区的相关场景, 并有效结合精读文本之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日常交流用语、生活处世理念的巧妙融合, 让学生用英文练习为陌生人指路、带路、寻找遗失物等, 同时比照精读材料之中所对应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彻底揣摩、细致品味, 从而锻炼提升学生群体的语境感知水准、文化内涵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等等。
三、结语
文化认知这一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之中的推进应用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组件式、长效化的综合教育教学实践工程, 在整个英语教育教学系统之中发挥更新调节的关键效用, 也是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系统创新化、实效化、应用化的重要借鉴手段。进一步细化具体灵活多样的文化认知模式方法在英语精读教学之中的应用普及, 稳步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认知水平、沟通交流素养以及人文内涵修为, 进而有力助推英语教育教学系统的协调、多元、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奉录.英语精读课与人文素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1 (1) .[1]韩奉录.英语精读课与人文素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1 (1) .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认知 第11篇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动机;自我调节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要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理念的体现,都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来完成的。因此,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元认知学习策略,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主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理解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概念
元认知学习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自我调整等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理解任务需要的技能、方法和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技能和方法以保证任务得以成功完成,包括检查自身的理解水平、预测结果、评估努力的效果、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时间安排以及自我调节等方面。
“学会学习”与“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元认知学习策略及元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元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掌握了元学习能力,学生就会带着自主发展的理念去学习知识,调控学习行为。元认知策略是保障高中英语学习顺利进行的学习策略,它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管理步骤,如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等。
二、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悟到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运用对学生主动学习所产生的作用。
1.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首先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动机水平越高越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毅力越顽强。有些学生之所以英语学习成绩不好,其原因即在于学习动机水平低下,在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不能有效地保持注意力和主动进行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成就动机能促进人以较高动机水平追求并达到其目标,并且促使人去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成就动机水平不同,在完成任务和选择目标上行为表现就不同。因此,对于成就动机水平低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成就动机水平训练,让他们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与学习策略,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习得无助感与成就归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学习策略指导,仅仅靠努力来提高学习效果,当加倍努力仍然不能带来进步,他们就会陷入更大的无助感之中。而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原有学习动机水平降低,消极被动,对学习不再感兴趣,而且会出现认知障碍,在学习中表现出悲观、颓丧,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因此,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归因训练,引导他们选择恰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自我调节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到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获得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意义颇深。所谓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系统地引导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它们指向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自我调节发展从获得学习技能的知识引申开来,到使用这些技能,再到内化这些技能,最后到恰当地使用它们,达到自我调节水平,独立使用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常常指的是目标设置与结果期待、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能力、求助能力。
(1)目标设置与结果期待。目标设置是自我调节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影响着英语中词汇学习这类长期学习任务的完成。因为目标能够激励学生适应学习任务的需要而付出必要的努力,并使努力自始自终得以保持。付出的努力越大,坚持性越强,表现得就越好。许多研究都表明了特定的目标在提高学生成绩中的作用。根据这种理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目标,并根据目标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学习行为,付出努力去改进学习行为的策略就尤为重要。
结果期待是个人对行为的预期结果的信念。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次考试中竭尽全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这时他们指向外部结果;如果认为在这次考试中尽最大努力,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则指向内部结果。在很多情况下,英语学习的进步是缓慢的,学生几乎注意不到一天天的变化,在学生的进步不能立即明显地体现出来时,教师就必须明确地告知学生的进步,不断激励学生进行结果期待。
(2)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结果,形成自我评价学习能力,会使得学生更清楚地感到自己变得越来越有能力,这种感觉又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加大自我调节的努力,从而实现“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
自我监控的策略使得学生承担起行为评估的责任,它往往能导致显著的行为进步。新编的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里都有这种自我评价的内容,通过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清醒认识到以前的学习行为和以后的长远结果之间的关系,学生监控自己完成了多少任务,这就是给自己提供及时强化,而这种强化又在个人努力和教师的表扬与良好的成绩等长远结果之间起到中介联系的作用。
对学习目标进程的自我反应可以激励行为,认为自己正在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再加上对实现目标的积极预期,这些认知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和动机的维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关系到学生对目标更多的努力和更持久的坚持性,使得学生采取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求助于教师或同伴等,这些做法和其他的自我调节活动将更有可能导致学习的成功。
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使得学生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更好的技能和更强的坚持性,而这些学习品质恰恰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之一。高中阶段英语词汇量明显加大,再加上复杂的语法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学生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使得英语学习能顺利进行下去。
(3)求助能力。求助是调节社会环境以促进学习的一种方法,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知道如何获得帮助,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知识。这些不同形式的求助方式都与学生的技能获得相联系。求助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它不仅仅包括言语请求帮助,还包括资源利用等措施的采取。其中,动机因素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自我效能和目标设置在求助中的作用。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相比,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倾向于寻求帮助,以确定自己工作的正确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自我调节的观点出发,鼓励学生寻求援助,获得有关学习和进步的反馈信息,最终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它更多地要求广大教师走教育研究之路,尤其是研究学生,脱离浅层次的说服、教育,深层次地研究学生心理,研究教育心理学,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实现教育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目的,真正完成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贾冠杰,马寅初,姜宁.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认知 第12篇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兴趣。张为民和朱红梅 (2002) 以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使用访谈和测试的方法, 就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山东师范大学的宋伊雯和肖龙福 (2009) 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 及调查对象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已有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失语症”背后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本国文化意识和表述的缺失。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 理论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的意义。
Lakoff于1982年和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简称ICM) 这一概念,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解释了范畴化、概念结构和语义范畴。ICM可以被看作是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个领域中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的统一的、抽象的、理想化的概括和解释, 这是一种整合的、复杂的完形结构 (a complex structured whole, a gestalt) , 是具有格式塔特性的, 建立在很多认知模型 (CM) 基础之上的复杂认知模型 (Lakoff, 1987: 68) 。一个ICM可视为由若干CM组成的集合, 即原型或概括性图式。
按照理想化程度、普遍性和代表性可将认知世界的知识分为ICM和背景知识。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也是能够建立统一关系的认知世界, 生成和进一步理解意义的必要条件即在于此。多重因素决定了ICM和背景知识之间的区别, 然而被一个社团较普遍接受的背景知识也可能成为ICM, 因此两者存在互动性。因此, 语言交际必须从认知角度进行动态性分析。
由于ICM是“理想化的”, 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不一定能与客观事实相吻合, 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应现实世界。某一语义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相关ICM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 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语义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语义通过ICM来解释, 而ICM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适应程度不同, 这解释了各种多变、模糊、不确定的语义。因此ICM更为全面灵活, 更具解释力, 充分考虑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主动性。
(一) ICM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ICM具有体验性。人类在对外界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主客体互动和认知推理形成了ICM。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决定了人们对意义的建构, 因此必须从体验和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意义。
(二) ICM的完形性
ICM具有完形性, 它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ICM还具有开放性, 可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并从背景知识中选择出典型模式。具有共性的、常见的、突显的背景知识就可能在某社团中形成相对固定的CM, 若干CM形成ICM, 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 成为人们对事体的认识方式, 并进一步稳定、内化。背景知识主要来自人们对世界的体验, 即使间接习得, 也可在直接体验实践中找到根源, 或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知能力推断得出。
(三) ICM的关联性
ICM具有关联性, 不仅各个CM之间具有关联性, 而且一个CM内各成分也具有关联性, 不具关联性的成分不会存在于同一个CM或ICM中, 但是, 人们也可能通过认知能力在不同的事体之间建立关联。
人们通常是将一个事物与已知的原型样本相比较, 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来识别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将一个事物看作好像是另一个事物, 此时, 真实世界 (the Real World) 与人类通过感知建立起来的认知世界 (the Cognitive World) 或叫做心智世界 (the mental World) 不一定完全相同 (王寅, 2007: 219)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都曾认为意义应该是背景知识和信息的结合。Garfinkel (1967) 认为日常谈话必须依赖无穷无尽的、未经言明的背景知识。Brown&Yule (1983) 也强调了语言使用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生成和理解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性。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 当我们看某一物体时, 是不能看到其背面的, 但通常能运用背景知识就很有把握地猜出背面的有关情况, 即心理学中的缺省值 (Default Value)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语言。因为语言交际常常传递了比其字面意义要多得多的信息, 同时这也为接受方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世界模型, 寻得各种连贯线索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 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事件域”通常是人们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单位, 是储存于大脑之中的知识块, 这完全符合人们一般性的认知规律。在对许多具体事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 人们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言表达。ICM和体验哲学强调, 概念、范畴、心智并非单纯来自客观世界, 也并非来源于大脑中的语言机制 (language device) , 而是源语体验。语言知识并非只是对世界的反映, 更是身体对世界体验的结果。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引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体验中国文化从而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建构不同于已有认知世界的中国文化认知模式。
此外, 我们的认知方式是隐喻性的, 隐喻使我们的认知方式, 甚至可以说是生存方式。而隐喻具有普遍性, 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语言、思维和哲学中, 是一种普遍语言, 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中国文化的引入通过不同的隐喻范式来构建ICM, 提高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 从而促进认知方式的转变, 促进更好的语言学习。
(三) 传播中国文化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情境中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差异, 会导致不同的范畴化方式, 因而获得了不同的意义。
唯物论认为我们的概念和意识来自客观世界和人与自然的互动实践。基于这一观点, 人们通过体验逐步理解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关联, 通过自身的认知处理掌握其规律, 形成了许多认知模型, 进而形成ICM。人们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规律才认识到意义之间关联性。在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中毫不相关的东西置于同一个语境中, 缺乏必要的经验基础和逻辑推理依据, 就形不成关照性, 难以看出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码信息的接收者在构建意义的构建意义的过程中必须激活相关知识, 不断根据语境作出推理和解释。
综上所述, ICM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撑, 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 ICM及相关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导具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为民, 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 2002 (增1) :34-40.
[4]宋伊雯, 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 2009 (6) :88-92.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