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笔译课程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0
1

笔译课程论文范文(精选12篇)

笔译课程论文 第1篇

随着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增加, 大学本科英语翻译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 课堂讲解以教师为主, 学生的翻译学习目的也更多在于提高英语整体水平。另外, 还有一些翻译课没有做口笔译的区分, 课程定位比较模糊。尽管很多学校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课程改革研究, 但是各学校具体情况不同, 尽管可以做到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但还是要针对自己的教学改革情境仔细调研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根据改革效果还要积累经验, 不断完善。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是在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双语学院。该学院学制五年, 学生同时学习两门外语, 包括英语专业德语方向、法语方向、日语方向和西班牙语方向。本次课程改革对象为2012级 (大四) , 该年级共有十个班级, 其中英德专业三个班级, 英法专业两个班级, 英日专业三个班级, 英西专业两个班级, 每个班级平均25人。所有班级的英语课程相同, 遵循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1.1 学生需求分析

Nation and Macalister (2010) 指出学生需求分析至关重要, 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已知的知识, 还有助于了解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因此, 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Richards, 1992; Cunningsworth, 2005) 。双语学院2012 级约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在第四学年开设英语翻译课程包括英语笔译课和英语口译课。除全年级统一开设的英语笔译课程, 学院还针对不同的小语种开设相关的笔译课程即德语笔译、法语笔译、日语笔译和西班牙语笔译课。根据问卷调查及对学生代表的Interview了解到, 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笔译课程提高语言能力, 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从事翻译或与翻译相关的工作, 希望通过笔译课程提高就业水平。

1.2 教学资源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具体教学情境, 才能够引发有效学习 (吴青, 2013:40) 。在本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中,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大学四年级英语笔译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翻译理论的介绍和讲解, 使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概论, 通过翻译实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笔译能力, 能够符合市场对翻译人才的基本要求。各班级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 可供教师使用PPT进行授课。每名学生都配有一本教材供其课内外阅读练习使用。在教师资源方面, 目前学院专职英语笔译教师一人, 相对于十个班级的教学任务, 教师数量不足, 属于Nation and Macalister’s (2010) 指出的一种教学中的限制 (constraint) 。尤其是对于笔译课, 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作业批阅工作。

2 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实践证明, 双语学院的英语笔译课和德、法、日、西笔译课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基本技巧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例如, 小语种笔译教师在介绍翻译中常用到的某种翻译方法时, 学生会提出该内容在英语笔译课堂已经提及。这无疑是教学资源上的一种浪费, 在课程改革后, 将各语种笔译课重复部分合并, 统一开设多语种笔译课。改革后的笔译课授课形式比较灵活, 充分利用双语优势, 英语与小语种结合。改革不仅在授课形式方面, 还涉及授课内容, 教学方法, 教材评估, 师资培训等多方面。本课程改革旨在提高笔译教学效率和质量, 改进教学效果,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 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

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包括授课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评估及教师培训五个方面。

3.1 授课形式

笔译课共开设一学年, 两个学期。第七学期共计十八个教学周。本学期主要侧重翻译概论和翻译基本技巧的介绍。尽管, 对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相较于理论知识的研究更有实际意义, 但并不意味着翻译课不需要理论。正如辜正坤 (2010) 指出的,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互根互构互补互彰”的关系, 理论知识可以对实践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这部分存在共性的知识可以统一对学生进行介绍。由于学生都属英语专业, 小语种方向不同, 因此前十二周由英语笔译老师统一负责, 课堂形式为两个班级的合班课。由于本学期教学内容侧重理论, 授课形式以讲座为主。剩下的六个教学周由小语种老师负责, 学生小班上课。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十二周学习到的内容, 根据自己语种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相关的翻译实践。 也就是说, 第七学期英语与小语种配合, 完成翻译概论和翻译基本技巧的介绍。第八学期为小班授课, 主要授课内容是实用文体翻译。英语和小语种笔译课平行进行。

3.2 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因此, 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但是, 笔译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不适于依赖一部固定的教材。因为市场上的翻译教材对翻译理论的处理方式不一, 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另外, 例子的选用有些侧重文学, 有些则侧重应用文体, 而且更新不够及时。因此, 笔译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教学资源包括多部教材、网络的资源、期刊论著的最新翻译观点, 还有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翻译实践积累。

3.3 教学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吴青 (2013:40) 指出“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笔译教学也是同样, 对于理论家们构造出来的教学法, 不能只是盲目遵照, 更重要的在于经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检验, 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境总结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 教师在第七学期主要采用了教师主讲, 学生讨论的方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加深对翻译基本理论的理解, 并提出自己的认识。而第八学期, 则采用以翻译实践为主, 学生讨论为辅, 教师讲解为补充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翻译任务 (可根据要讲解的文体类型) 。课堂上, 学生可以就某些重点部分进行讨论, 提出最佳译文。并且总结该类型文体的文体特点以及翻译技巧。使用“先练习—再分析—然后讲解—最后总结”的“逆向”模式。需要强调的是, 翻译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师应善于发现“更好的译文”。引导学生多练, 多比较, 多思考, 多总结。

3.4 测试评估

正如Hughes (1989) 指出的测试与课程关系密切, 有效的测试可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改革后的测试手段强调多元化, 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的考核方式可以包括小论文、句子和篇章的翻译练习, 期末试卷可以用填空、选择、问答和翻译等不同形式考查学生的翻译理论常识和翻译实践。

3.5 教师培训

由于翻译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这一特殊性, 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于其他课程。理想的笔译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教学、科研和翻译实践三种能力 (吴青, 2013:38) 。虽然在现实中这种教师凤毛麟角,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课程改革中考虑从这三个方面培训笔译教师。教师应紧跟笔译的最新研究动态, 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恰当的教学方法;加强翻译实践, 提高自身翻译能力。

此次笔译课程改革针对双语学院的具体情境, 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改革涉及教学相关元素和教学各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授课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评估和教师培训。当然,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阶段性的总结和改进。因此, 本次课程改革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还有待于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完善多语种笔译课程。

摘要:有效的课程改革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本文的教学情境中, 笔译课程是一门针对大学四年级双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学习英语笔译的同时, 还学习专业方向的小语种笔译。重复学习浪费了一定的教学资源, 而且没能充分利用出双语特色和优势。该文主要探讨了笔译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具体内容, 对多语种笔译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多语种,笔译课,改革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 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Oxford:Heinemann, 1995.

[2]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Nation, I.S., Macalister, J.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M].Routledge, 2010.

[4]Richard, J.C.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曹明伦.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2) .

[6]韦建华.对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海外英语, 2010 (1) .

笔译课程论文 第2篇

口译与笔译的发展背景是不同的,笔译是在口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笔译发展比较迅速;笔译与口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口译标准相继出现,丰富了口译标准,口译与笔译的特点与步骤不同,口译因为是现场工作,压力较大,而笔译相对而言要求的准确性较高。所以,口译与笔译对译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

翻译有笔译和口译之分。在英语中,从事笔译的人被成为translator,而从事口译的人则被称作interpreter。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是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解释和再现原话的意思内容。笔译是通过笔头,即书面或文字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则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是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手段,其任务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交谈双方感觉不到语言障碍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

口译就其工作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即席翻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大类。讲话人说完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整篇后,由译员在现场立即译给听众的口译方式就叫做即席翻译,也称交替传译或连续翻译。讲话的时间可以从几秒(几十个字)到几分钟(几百乃至几千个字)不等。讲话与翻译交替进行。这种翻译方式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是正式会见、北鼎教育

政治会谈、外交或商务谈判、公务交涉、大会发言、学术交流、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宴会祝酒、开幕式、闭幕式、法庭辩论、情况介绍会等正规场合,译员往往要借助笔记进行口译;二是接待、礼宾迎送、陪同、参观、游览、宴会、购物、娱乐、生活安排等日常会话中,译员通常凭记忆进行口译。同声传译则是讲话人一面讲,译员一面译的口译方式。同声传译主要用于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会议传译,即译员利用大会会场的电化设备,在传译箱里通过耳机收听讲话人的讲话,马上又通过话筒译给听众,几乎与讲话人同步,最多比讲话人慢几秒钟:二是视译(sight interpretation),即译员一面看原文讲稿或书面材料(如讲话稿),一面译出材料的内容。一般要求译员不停地看,不停地译,而不是看完一句译一句;三是耳语传译(whispering),即译员把会议上听到的话,立即小声地译给身边的一两个人听。讲话人不停地讲。耳语翻译一般对原讲话有较大的压缩与概括。这种传译也称“咬耳朵”翻译。

就工作性质而言,口译可以划分为外事翻译、军事翻译、商贸翻译、医学翻译、联络翻译、会议翻译、法庭翻译、技术翻译、展览翻译、导游翻译、生活翻译等等。它们各有特点,在此不再叙述。

口译是一项艰苦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译员决不是头脑简单的“传声筒”。口译由原语到目标语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动

北鼎教育

过程。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并不体现在表层结构,而是体现在于深层含义。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听与理解→记忆→表达”的极短暂而又极其复杂的过程。

鉴于口译的任务是传达原话的思想内容,口译时应主要采用意译。其实,直译与意译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关键是看在具体情况下用哪种译法更能准确地体现原话的思想内容。该直译就直译,该意译就意译。直译并不是死译、硬译;意译也不是乱译、胡译。如果是政治会谈,或者外交措辞,则应重直译,因为外交措辞需要精确。如果是商贸会谈,则不妨多用意译。其实,译员从来就不可能完全直译或完全意译,而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交替使用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翻译手段。

口译与笔译是两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差别的工作。由于两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标准不尽相同。笔译通过“读”理解原文,获取信息。笔译人员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斟酌,可以查阅词典和各种工具书,该可以请教他人。因此,笔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口译通过“听”理解原话,获取信息。译员要在听完讲话人的话后要立即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一边听一边表达,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索推敲,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查阅词典或工具书,或者请教别人。译员的单位时间劳动强度大大超过了笔译。因此,对口译的质量不能太苛求,一般更多地要求“信”和“达”。

北鼎教育

当然,译员也有一些笔译工作者所没有的有利条件。他们可以借助于讲话人的手势、语调和表情来理解原话。从实际工作的要求来看,口译的标准可归结为“信、达、速”(也可把它归结为“准、顺、快”)。“信”是指忠于原话的内容与精神,不随意增、减,不胡编乱造,所译的语言风格应尽量贴近原话。“达”是指通顺自然,干脆利落,不拘泥于原话的词语和结构,用符合目标语用法习惯的话把原话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译员说话不能太慢,其语速应相当于或略快于讲话的语速;二是讲话人停顿后译员应立即开始译,中间的间隔一般不能超过两三秒,否则就会影响口译效果,招致听众的不满。三条标准之中,“信”是主要标准,是口译的基础和核心。

英语翻译中笔译要点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 翻译要点 笔译

部分英语翻译对英语笔译有错误的理解,他们只要依照字面的意思做好英语翻译,就算完成了笔译工作。实际上这种翻译方法常常会造成理解性的岐义。

一、笔译中的角度问题

目前英语翻译的角度有两种,第一种为依字面的意思翻译,即翻译要准确的传达字面的思想;第二种为意译,即翻译要以帮助人们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为优先,只要达到这一目的,翻译不必严格的依照文字字面的意思翻译。如果翻译能根据翻译的文本内容准确的找到翻译的角度,就能让翻译的结果满足需求;反之,翻译的结果会造成理解性的岐义。

以翻译笔译英语标识语为例,部分翻译以第一种角度翻译标示语,结果造成很多例解性的岐义。比如部分翻译者将“不得自带酒水”译为“No self-beverage allowed”,这便带来理解性的岐义,这是由于西方游客不能理解这句话背后含义的缘故,假设翻译将句子译为“Consumption of our foods only”,西方游客就能迅速的理解这家酒店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让翻译文本起到了“公示”的效果。从笔译的角度来说,人们不能盲目的论断字译的效果比音译的效果好,也不对盲目的论断音译的效果比字译的效果好,翻译者要根据翻译的需求找准翻译的角度,采用适当的角度做好中英翻译。

英语翻译只有找到最适当的笔译角度,才能提高笔译的质量,这是提高笔译质量的要点。

二、笔译中的文化问题

有一部分英语翻译的翻译语法功底较为深厚,掌握的词汇量够多,可是在实际翻译中,人们却感觉他的翻译十分生硬,缺少美感,从而不愿意接受他们的英语翻译成果。这些英语翻译感觉很困惑,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笔译的质量。实际上,这些英语翻译存在没有将文化底韵融入到笔译中,翻译的文字文化底蕴不足、艺术效果不足的问题。现用以下几则翻译的例子剖析这一问题。苏轼曾写过一首词:“水光潋滟晴方好……”,部分翻译者虽然了解翻译诗歌的时候绝对不能应用字译翻译法一字一句翻译这句词,否则会失去诗词要传达的意味,但是即使找到了翻译的角度,他们还是觉得抓不住翻译这首词的要点。英语翻译不能准确的翻这首词,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底蕴不足,所以不能理解如何传达这首诗呈现的意境。有一名英语翻译的结果为:“The shimmering ripples delight the eye on sunny days……”这一名英语翻译在深入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文化,用英语展现出这首词的意境,于是取得了非常好的翻译效果。

另有一名英语翻译在翻译:“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一句时,将它译为“Yes to life,No to drugs!”,这名英语翻译抓住了翻译要点,准确的提炼出翻译关键词,应用排比的方法组合句子,取得了极佳的翻译艺术效果。人们看到这一句英语句子时,能迅速理解句子传达的观点,得到美的艺术享受。部分英语翻译认为笔译就是用笔把一句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只要翻译不出错就能做好笔英语笔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展现,英语背后的文化与中文背后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性。英语翻译如果要提高笔译的质量,首先需掌握两种语言知识,这是做好笔译的基础,其次,要熟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能够灵活的转换两种语言表现的手法;最后,英语翻译要了解词汇的重音、韵律及其各类修辞手法。英语翻译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根据翻译的需要适时应用语言知识,才能提高笔译表现的效果。

三、笔译中的专业问题

部分英语翻译在翻译文字的时候,会翻译出“中国式英语”,造成理解性岐义的问题。英语翻译会出现这种错误,是由于专业英语能力不强的缘故。为了提高英语笔译的水平,英语翻译必须加强专业英语的修养,能够根据翻译的环境给出最准确、最专业的翻译。现举两个笔译专业问题的例子。有一名英语翻译者在翻译商业信件时,遇到这一个句子:“等到我们检查了库存情况,再给您回复”,这名英语翻译者应用“check the stock”来表达检查库存,这就出现翻译笔译的错误。在英语商业信函中,“检查库存”一词有专用的词汇“inventory review”,如果翻译者在翻译商务信函时,不了解专业词汇的应用方法,就会出现翻译错误,带来理解性岐义的问题。在另一封商务信函中,有一名翻译者将“30天”这个词翻译成“30 day net”。如果在普通的电子邮件交流中,这种书写方法没有错误,可是在商务信函中,关于天数有一种缩写表达方法,即“Net 30.”由于这种写法能降低文字人员的工作量,因此西方在商务信函中常用这种写法。如果这一名英语翻译能用缩写翻译方法,就能提高翻译的效率,让翻译的效果更具专业性。

英语翻译只有提高专业英语应用的能力,在做笔译工作的时候了解文本应用的领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翻译,才能高让笔译成果满足专业领域的需求。

四、总结

英语翻译人员并非熟悉了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了大量英语词汇,就能做好英语的笔译翻译。本次研究说明了英语翻译中笔译的要点,英语翻译人员只有抓住这三个要点,提高英语素养,才能提高笔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飞.张士誉,董润喆.英语笔译的技巧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35).

[2]阮玉慧.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学探究 第4篇

关键词: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体育事业发展生机勃勃。这为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英语笔译理论教学,而忽视与体育相关翻译的相结合,不能突出其体育英语专业特色,教材奇缺,课程设置不合理,测试方式单一等问题,也是一直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一、体育类院校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英汉两种语言基础薄弱

体育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入门前基本没有要求,有些是调剂过来的,本身对英语专业不感兴趣。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基础薄弱,听说读写的能力差,语言运用能力低。此外,汉语的读写能力也偏低,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外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自制能力差,上课多玩手机,睡觉,学习氛围不浓。

(二)笔译技巧欠缺

笔译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虽经过一两年的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笔译的练习仅限于基础英语课程中部分段落和习题的翻译练习,对笔译的理论与技巧并不熟悉,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在翻译方面没有很高的优势,翻译实践能力低。

(三)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现在虽然有很多女生也喜欢体育运动,但对体育项目的爱好程度与男生相比甚远。有些学生虽喜欢某些运动项目,但是对其规则也知之甚少,对部分专业名词的定义也理解不清。因此在体育英语方面的学习上,不如体育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二、教学现状

(一)体育英语笔译教材严重不足

现在市场上关于翻译的教材数量众多,网络上的学习资料也琳琅满目。但是这些教程以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为主,非文学翻译(Non-Literary Translation),包括科技翻译、商务翻译、新闻翻译、时政翻译等的应用型翻译,涉及体育英语的例子较少,有关体育英语翻译的内容就更少了。因此,选用这种英汉翻译作为教材是不合适的。市面上关于体育英语的书本相当少见。以当当网销售的书本为例,截止2016年3月底,有关体育英语的教材主要有听说,阅读和体育通识英语等方面,而体育英语翻译教程只有1本:杜思民,彭永靖主编的《体育英语翻译教程》。体育英语翻译的教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体育英语笔译教学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不合理,课时不足

多数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一周2个课时,只开设两个学期。这对于翻译课程的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学校将翻译课程分为笔译和口译分开教学,但是笔译一周的课时量仍只有2个课时,甚至把笔译作为口译的学前课程,不符合翻译课程的设置。

单纯以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来培养,不能突出体育英语的专业特色。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有一定的倾向性———体育英语,笔译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体育英语翻译人才。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使用体育英语翻译的材料,而不能把重点放在文学翻译材料上。

(三)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测试方法单一且师资匮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过多注重翻译理论的教学,学生机械地记忆上课所学内容,忽视了其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该模式很难让学生喜欢笔译课,不利于学生笔译能力的提高。此外,在测试方法上,多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测试的能度和效度都不高,不能真正衡量学生的翻译水平,也难以准确衡量课堂教学效果。

师资匮乏。笔译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密切关联。翻译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和双语能力以外,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历。目前,在体育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研究的教师,尤其是在笔译方面的教师少之又少,导致在体育英语笔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关注翻译理论的教授,缺少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翻译策略与方法。

三、对策探讨

(一)教材建设与体育课程相结合

由于目前市面上关于体育英语笔译的教材少,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和体育赛事翻译相关人员编写体育英语笔译教材,在深入研究当前的体育英语相关的翻译市场需求和体育英语翻译的研究动态之后,结合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积累的教学经验,对体育英语笔译教学从理论的层面进行反思与总结,辅以例句解释,整合成具有体育英语特色的翻译教学案例,最后编写成体育英语笔译教材,这样才能使体育英语专业的笔译课程更加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

(二)增强师资,完善课程设置

在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中开设的笔译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课程本身也具有跨学科性,很多教师虽从事的是翻译课程的教学,但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不够,缺乏对体育英语笔译的教学研究。因此,除了加强对教师的自身培养,鼓励教师课外增加体育英语翻译的实践经历以外,也应当多邀请赛事翻译人才来校讲学,用大量的实例来启发学生在体育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三)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笔译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因此,课程的教学不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应当吸收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加以整合,分阶段利用。

笔译教学模式是多元并用的,不能只把一种教学模式作为定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如果教师能认真研究多种教学模式,熟悉每种教学模式的不同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定能对笔译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

(四)建立对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评价体系,加强对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管理

目前在翻译方面的资格证主要有人事部推出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上海市高校浦东继续教育中心推出的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和针对商务英语推出的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English Translation Test of business language—ETTBL),但是暂时还没有出现针对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资格认证,无法保证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质量,给企业在选拔体育英语翻译人才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与体育英语翻译相关的人才评价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规范体育英语翻译职业,从法律上来界定体育英语翻译的工作范围、权利和义务、行为准则等,为职业培训和考核提供法律依据,保证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质量。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真正了解市场需求,摆正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的方向,才能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未来谋出路,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迎红.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13(2):124-127.

[2]管机灵.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44-46.

[3]雷大有.谈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的教材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1995(4):65-66.

[4]刘杰.提高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效性之我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17-18.

笔译实践心得 第5篇

这次的《笔译实践》课程的作业不仅仅是一次笔译的实际练习,在不断思考、尝试、斟酌、修改的过程中,我也着实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在英汉互译课程上和对《英语笔译实务》一本书的学习中,我也接触和学习到有关翻译技巧、要求和难点的理论知识,在完成这次《笔译实践》课程作业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如何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起来正是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结合本次翻译的内容,参考学到的知识,我有以下的心得:

一. 关于英汉翻译技巧

1.词义的选择与表达

词语是英译汉的最小单位,因此词语翻译的优劣也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基本要素。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许多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的现象,因而想要确切地对词语进行翻译,我认为需要注意到:

1)

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注意词语搭配:就如We would spend countless hours digesting1 the information we could find on index cards.[ 英译汉(1)]中“digesting” 一词,原意有“消化,吸收,理解”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我把它根据中文的习惯译为了“整理”,从而使其与下文中的“信息”相匹配。

2)

注意词语的引申义和褒贬轻重:例如,Testing the water, I picked two stocks...[ 英译汉(2)]中,“testing the water”,我根据上下文逻辑和本文作者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将其译为“碰碰运气”。

3)

四字结构词语的选用:我个人倾向于选用四字结构的词语来进行英译汉的翻译,使语言干净简练,但掌握大量的四字词语并运用自如有赖于长期的积累。例如,在文中,我将“Ups and downs, zigs and zags ”翻译为“起起伏伏,左右摇摆”;将“the bull dominated the stock markets in the States and stocks simply soared ”译为“美国的股市呈现牛市,股票疯涨”;将“Testing the water”译为“碰碰运气”;将“jumping at the small percent age of gain and stomping21 at the loss”译为“稍有获利就欢呼雀跃,一有损失就捶胸顿足”;将“around the corner ”译为“近在咫尺”。

4)

根据原文,进行相应的细节处理:例如,在all I have to say can be summed up in five words: Thank God For The Internet!Screw going to the library!一句中,由于作者想用五个字的方式表达,因而译文也应当译为五个字的汉语与其对应,这样既受内容显示,又受字数限制,又要准确表达作者感叹的两个断句,翻译起来是有难度的。

2.词类的灵活转换

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我认为翻译时不能“对号入座”。

1)

英语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汉译时都往往可以译成动词:例如,The World Wide Web has also given us the capability to order…[英译汉(1)] 中“capability”一词本来词性是名词,我将其转换词性为“能够”,即一个能愿动词,从而更好地达到翻译效果。

2)

介词可以转换成动词:例如,在…have each other to themselves, apart from the world…[英译汉(3)]中“apart from the word”的介词词组本身就具有动态感,我便将其译为“远离尘嚣”这样一个动词词组。

3.语序的灵活调整

英汉有不同的语序表达顺序,在英译汉时应当首先考虑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地调整词句顺序。

1)

需要注意逻辑顺序:例如,My husband was able to keep his composure no matter what happened.一句中,语序为先主后从,“no matter”引导了一个状语从句,表示一种让步,而汉语的信息排列一般都是将信息焦点放在句末,词句的焦点在于“我的丈夫总能保持镇静”,所以我也调整了语序。

4.复杂的定语从句,可以分开译为几个并列句

1)

在句子 Do you recall using those ancient computers that ran with the Gopher program or some generic database whose name connected a marmot that could take half an hour to find Moby Dick? 中,带有三个嵌套式的定语从句,可以不一定都译成汉语中前置的或是后置的定语,可以分开译为三个并列句,表示并列和先后关系。

一. 关于汉英翻译技巧

1.词类的灵活转换

1)

汉语动词在英译时可以转换为名词,形容词,介词:例如,“现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汉译英(2)]一句中的“展开”原是动词,可以在英译时转换成形容词“underway”表示在展开,在进行的一种状态。

2)

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抽象名词尤为普遍: 例如,“不利于灾后重建”[汉译英(2)] “重建”的动作,若译成“reconstruct the disaster area”显得过于口语化,转用抽象名词“reconstruction”显得更加庄重。

2.形象的处理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含有较多的形象。汉语中的形象表达比比皆是,例如九牛二毛、排山倒海、惊天动地等等。在英译时可以根据语境首先考虑保留原文中的形象,在保证形象被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便于外国读者品味中国形象的独特之处。如果形象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那么就应该删去原形象。

1)例如,在“让别人对向来沉默寡言的他刮目相看”[汉译英(3)]中,“刮目相看”就是一个灵活的形象。在汉语中,它的意思是指别人有了进步,不应用旧的眼光看他。根据英语的表达,我将其翻译成“sit up and take notice”,比较符合外国读者的理解习惯,又相对于生动形象。

2)在句子“除了看美食大饱眼福外”[汉译英(3)]中“大饱眼福”,经过许多资料的查找,我选择了“to feast one’s eyes on”的短语,为了兼顾语义准确和形象生动。

笔译课程论文 第6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10-0011-4

Abstract: “Individual learning?and ”social learning?are two important steps in the constructive learning process. With the purpose to improve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in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 proposes a new model —The “Individual & Social?Pedagogical Model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It has been proved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at this model is a significant and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 individual learning, social learning, 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 the “individual & Social?Pedagogical Model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1.引言

翻译,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之一,而翻译排在最后,说明需以前四项基本技能为基础,由此可见掌握和提高这项技能之难。翻译已被列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并成为高年级的核心课程。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从大纲内容可以看出,翻译(笔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达到“授者得意、受者满意”的效果确有难度。而目前虽有不少人士着手研究翻译教学,但多是从宏观的角度谈谈翻译教学需要改革和改革方向的问题,如穆雷(2004)的《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王京平(2004)的《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王占斌(2005)的《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和研究》,尹衍桐、徐广英(2005)的《近年来国内翻译教学改革趋势》等等,鲜有人谈及或推介具体而有效的翻译(笔译)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几年笔译教学实践摸索,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到笔译教学实践,提出“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求证方家。

2.“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笔者在几年的笔译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学期是中途接手的,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翻译课的态度比较冷淡:翻译没啥好学的,多做就行;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什么方式无所谓,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 ;理论是一套,实践是一套……其实,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真负责,也为尽了力却得不到学生的好评而苦恼。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学模式。许多教师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评判者,往往采用纠错法教学,即学生练习,教师讲评”。(龚爱华,2004)这种近乎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模式,形式单调,气氛沉闷,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忽视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是“被动”的“容器”,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不精心备课就难脱“照本宣科”,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 ;翻译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短时间内不可能取得飞跃性的成绩,教师不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就很难有“学有所获”的感受。基于此,针对“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提出“自主—协作”型的笔译教学模式。

3.“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解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新兴了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以学习者为中心”包含了两个概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学习过程本身为中心”。(Nunan, 1995:134)“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Jonassen, 1994:34-37) ;“以学习过程为中心”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何克抗,1997)“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分组协商、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协作学习”可以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讨论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笔者认为,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引入到笔译教学实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种既快乐轻松又富有竞争性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改善笔译教学现状。

4.“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教学模式指特定的系统性教学理论的应用化、程序化和操作化,即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扈中平等,2004:369)众所周知,现代化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稳定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学模式。“自主—协作”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下,学生自主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与小组成员协作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获得比较全面、深刻、正确的理解,最终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负责确定教学内容,指明学习方向,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渠道,监督小组讨论后,组织小组间辩论,帮助解决小组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所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应牢记原来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不再担当主体的角色,只能给予学生指导性建议,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渠道搜索与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相关的内容,自觉自主学习思考,按自己的方式对资料进行重组,并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评价 ;课堂讨论中各成员所搜索的资料共享、协作学习、集体解决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逐个发表自己的评论。一切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学习、思考并得出结论而参与讨论,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创造性的精彩译文和评论。在协作阶段,各成员应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彼此间应平等对待,和平相处,遇到问题集体解决,观点不一则以理服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由其中的一位或几位学生完成。

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在“自主—协作”型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不能单一、固定,学生应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渠道搜索与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相关的内容并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师只需给出教学任务,提供学习资源渠道,而不能限定教材。

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学生可从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查找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交和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演示学生讨论结果,并进行分析点评。

5.“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最终还取决于师生间的相互合作。如果学生不合作,无论教师怎样精心设计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因此,在第一次课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方式及要求,并给学生提供课后双向交流方式(如电话、QQ号码、E-mail等)。课后要求学生分组,分组根据自己意愿组合,以4-6人为一组,人数太多讨论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人数太少组数太多课堂难以控制。各组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监督自主学习和组织讨论。分组后小组成员及座位都需固定。

“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出的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以新修订的《大纲》要求为主线,教师制定出一个教学计划以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修改,但必须涵盖主要知识点。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笔译课程主要是一门技能课程,但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教学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分为纯理论教学和应用理论教学。在本科生的笔译教学中,纯理论教学可只谈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应用理论应与实践紧密结合,贯彻于教学始终。

“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不仅仅是熟悉某一教材的某章节内容即可,而且要就某一中心内容多渠道地搜集资料进行整合并形成自己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以应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传授者,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要负责监督小组讨论、给学生提出建议、组织小组间辩论、控制课堂局面、对辩论进行点评分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认真负责、不畏艰辛的教学态度,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笔译课的教学内容分纯理论学习和应用理论加实践学习两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就分两种。对纯理论学习,学生应根据教师指定的内容,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源渠道,搜索与指定内容相关的材料,自主学习理解,并尽可能地进行分析评价;小组讨论时先相互补充各自的学习材料,然后逐一进行分析评论,讨论完毕、提交小组最后的总结材料及分析评价(电脑上进行) ;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小组间辩论。对应用理论加实践学习,学生应根据教师指定的内容,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源渠道,搜索与指定内容相关的材料,自主学习理解,再将应用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归纳出这样译不那样译的原因,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小组讨论时先交流各自对应用理论的理解,宣读各自的译文,总结出自己的理由,讨论完毕提交小组最后译文(电脑上进行) ;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小组间抢答辩论,辩论时要运用理论来分析实例。

“自主—协作”型笔译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方式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表现。拟采用以下方案:期终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占50%,期中测试占25%,“自主—协作”表现占25%。期终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水平,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句子翻译、语篇翻译、译文赏析等题型。期中测试为一篇小论文,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多个选题中选取其一,按照正规期刊的格式标准撰写,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且为写毕业论文做准备。“自主—协作”表现主要以平时课堂讨论时教师抽查的“自主学习”情况、小组抢答辩论的次数和效果为依据。

6.结语

笔译课程论文 第7篇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迫切要求与国外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在此过程中,翻译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不但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文化,还要向国外传播我们自己优秀的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东西,中国也要在国际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国家急需优秀的翻译人才作为中国与国际交往的使者。但是,我国的翻译人才尤其是优秀的翻译人才缺口较大,不能满足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而作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单位,中国高校外语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国内各个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可以看出,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中,翻译课的设置是必不可少且绝对必要的。无论是什么层次的高校,都至少设置了一门以上的翻译课。并且有的高校还细分了很多翻译类的课程,从翻译理论课到翻译实践课;从笼统的综合类的翻译课到专业性较强的翻译课。当然,这些翻译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为翻译人才的培养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翻译这一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传统的翻译课教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变化,故此,笔者将对此话题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二、目前翻译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成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抛开教师方面的因素,从而得出以下的结论:

1.课程开设比较陈旧。综观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开设情况,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占据主导地位,很多高校的外语系对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的设置上比较简单,也不是很合理。对于翻译课程的名称叫法上,很多高校的都无外乎这几种:《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等。而且课程内容所涵盖的,基本上都属于翻译理论的讲授,翻译方法的学习以及翻译史的了解。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也适当的进行了一定的学生实践环节,但是学生的翻译能力却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且翻译实践量也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传统形式上的教学,这在教学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无法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为其在毕业后的就业埋下了隐患。

2.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在学时数的设置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笔译课作为必修的专业技能课应在本科阶段的第6,7,8个学期中开设。如果按照每学期16周,每周四学时进行计算,总学时应达192学时。然而笔者通过对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很多高校的翻译课只开设2到3个学期,而且每周只开设2到4个学时。有的高校甚至只开设一门翻译课,而且只开一个学期,每周只有2个学时,整个四年学习阶段下来只有32学时的翻译课。这样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翻译课程的教学,制约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当然也打不到外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作用。

3.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根据王树槐、栗长江对全国43所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令人担忧。其中在涉及到学生的语法能力的调查中只有26.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法“较强”,而73.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法“一般”和“较弱”。而在对译文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更是显示了绝大部分的不尽如人意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这势必严重的影响学生翻译学习的效果,从而不利于翻译教学的发展。

三、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C A T T I即“翻译 专业资格 ( 水平 ) 考试” ( C h i n a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根据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精神,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面向社会的、国内最具权威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认证;是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认定。由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CATTI翻译证书对每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自己英语学习阶段的一个总结,更是每一个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因此,此门翻译课程的开设,无论对于讲授翻译课的老师来说,还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必然会引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四、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对当前发展的形势,积极进行翻译教学改革,才会使英语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

1.改革翻译课程教学设置,增加证书课程教学体系。笔者作为翻译专业课讲授教师,在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热衷于各种证书的考试,但是当问及到其对翻译资格证书的了解,学生都知之甚少。而且在老师对学生介绍了CATTI三级笔译资格考试后,因其和译者以后就业的职称证书直接挂钩,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学生还买了相关的考试用书,自己积极备战考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即使有的同学没有通过最后的考试,他们的翻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和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知要好了多少倍。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在传统的翻译课教学中抽出适当的学时,专门讲授CATTI英语三级笔译课程。课程的形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并设立“翻译工作坊”,学生的翻译作品以工作坊内部讨论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研讨,最终形成成品。鼓励学生将喜欢的译文投稿发表。进行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鼓励学得好的同学参加国家外文局组织的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颁发证书的CATTI三级笔译考试。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革新了翻译课程设置,效果很好。

2.适当调整翻译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本科阶段翻译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各个高校的相关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翻译教学课时,在现实情况下应尽可能的加大翻译的教学课时,尤其是加大CATTI三级笔译的教学学时数。不但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其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为CATTI三级笔译考试包括《综合能力测试》和《笔译实务测试》两部分,所以学校应加大这两方面课程学时的投入。只有这样,才会强化学习效果,更好的服务于翻译教学。

3.在基础阶段夯实学生英语水平,为高年级阶段的翻译教学打好基础。当然,CATTI考试不是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各高校从长期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技巧。在英语专业的大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中,要把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扎实,只有基础知识夯实了,才能在高年级阶段的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综合能力测试》课程的讲授、学习和测试。从低年级的基础阶段就把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上去,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备战日后的考试,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翻译教学的效果。

总之,CATTI三级笔译课程的开设对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各个高校的英语翻译课讲授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当前形势的发展,做好翻译课程设置改革。从找出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认识到翻译资格证书在翻译教学中的强大的推动力,为翻译教学的发展迈出积极的一步。

摘要:本文从英语本科阶段开设的翻译课程入手,对当前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CATTI三级笔译的必要性,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各高校的英语翻译课教学。

笔译课程论文 第8篇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原理和内涵

德国施奈尔教授等职业教育学家认为,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2007)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根据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打破了以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 强调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根据职业特征对课程进行分解重构, 将工作过程与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但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可能直接照搬工作过程, 而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加工, 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翻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 应用性非常广的英语基础课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缺乏独立的体系, 多是照搬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 侧重于翻译理论的教授和偏文学文体的翻译而忽略了高职英语专业本身的职业需求特点, 拘泥于课堂讲授, 重理论, 轻实践,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学生毕业后很难在工作中迅速将其所学的翻译知识转换为该专业的翻译技能。面对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的种种问题, 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因此, 笔者就所在院校应用英语专业 (国际工程承包方向) 笔译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笔译课程模式的实施

2.1 分析职业岗位, 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各种方式调查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并对应用英语 (国际工程承包方向) 的历届毕业生进行定期回访调查, 了解毕业生在其工作岗位上, 尤其是在笔译方面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要求, 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在工程英语相关方面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建筑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能够对相关的工程文件进行准确、完整的翻译。

2.2 分析工作任务, 归纳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在通过对工程英语翻译的典型工作进行归类, 确定与岗位职业需求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后, 再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分析, 通过归纳形成专业职业能力表 (见表1) , 这些职业能力就是学习领域 (即课程) 中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同时, 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必须考虑到任务的难度、关联性、完整性以及任务是否便于教学组织。

2.3 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 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 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体学习单元。基于工作过程的翻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基础的课程架构,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课程架构。

笔者所在学校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多次到建筑公司或工地进行调研, 对翻译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其具体工作任务进行重组和系统化, 结合该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 根据学校教师能力、实践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任务。不同于工科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翻译课程的主题学习单元载体多为项目和任务, 即以完成相对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主体部分。 (见表2)

表2中教学情境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 以工程英语翻译文本为载体, 按照实际工作的六个步骤来实施: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

本文以合同翻译为例, 分析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步骤一:资讯。以学习情境“建筑合同翻译”为载体, 对英汉合同进行分析比较, 了解英汉合同的不同特点和表达方式, 对文本进行语法语义分析, 并通过网络等其他辅助手段获取相关学习资料。

步骤二:决策。通过师生对该合同内容的探讨, 找出潜在知识欠缺, 进行补充修正, 最后共同做出实施翻译过程的决策。。

步骤三:计划。对该建筑合同的翻译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包括翻译方法、所需工具等, 并探讨翻译评估标准。

步骤四:实施。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 由教师指导或独立开展翻译过程的实施活动。

步骤五:检查。反复校对译文, 确定是否达到前期所拟定的翻译标准。

步骤六:评价。交流翻译过程, 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分析评估, 总结经验, 改进不足之处。

3 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改革不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 同时也需要对其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过去的考核方式中, 大多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 以教师出题学生答卷为主要考核方式。但是高职英语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 翻译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这使得我们在教学的考核方式上应摆脱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 采用动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引入更多的社会评价, 结合校外指导人员的意见,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适应度来进行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程考核更具有实用性。

4 对教师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翻译课程是位于基础英语和行业知识之上的技能要求, 不再仅仅只是把只是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 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从教经验, 同时也要具备在公司企业或建筑工地的具体工作经验, 熟悉工程流程, 具有实际工程翻译经验。这样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将企业的翻译任务导入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作为真正的职业翻译工作者所需要经历的真实翻译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主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5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正确认识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基本功能, 解决了专业技能培养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 在课程改革期间仍然存在一些难题, 比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偏少,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 导致对具体的工作任务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需要为之继续努力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使高职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驻留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黎晓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应用翻译课程开发[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大学英语笔译教学初探 第9篇

传统的笔译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借助例句讲授翻译技巧—布置翻译练习—学生完成并上交练习—教师评讲并给出参考译文, 而评价基础是学生最终文字产物———译文的质量。现在,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这种单一的成果教学法不利于学生笔译能力的培养, 而应该积极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如王峰、李先玲、彭石玉 (2012) 提出的“混合式协作学习”, 曾利沙 (2013) 从本科笔译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体验—建构融通式教学模式”。在笔译教学领域影响较大的学者之一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吴青 (2014) , 她重点探讨了学习日志呈现的笔译能力发展进程及其对笔译教学的启示。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笔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 因此, 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在完成笔译任务过程中的各种思考与决策理据, 帮助学生在意识构建、习惯养成等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协作式学习与翻译日志

在笔译教学中, 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能力培养, 而非仅仅讨论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尤其对于初学者, 教师需要首先着力关注他们处理问题的认知资源、思路与方法, 其次才是具体译法。另外, 教学中对学习者笔译能力的评估可以从最终成品与形成过程两方面展开。因此, 笔者的研究目标是:改变传统笔译教学只关注所谓翻译技巧传授和最终译文评价的单一的成果教学法, 探索一种除关注成品, 更关注译文产生过程的协作式教学模式:而翻译日志是除译作以外, 教师评估学生翻译能力发展的更重要的依据。

(一) 协作式学习简介

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为最主要形式, 具体做法是:将学习者划分为若干小组并指定组长。小组成员在课堂上或课后先自主翻译, 译文末尾附上个人翻译日志, 然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给出一个最终版本的译文, 同时, 文末也需附上小组翻译日志。从整个协作式学习过程来看, 学习者始终是活动主体, 教师在整个过程起着全程引导、反馈、监控和评价的作用。

(二) 翻译日志简介

翻译日志是笔译协作式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步骤, 要求学生在翻译日志中记录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及最终决策的理据。翻译日志对于笔译教师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力发展报告, 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手段, 使教师可以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学生能力进行精确定位和监控。通过考查EMT experttgroup 2009, 参考Delizee的学习者的笔译能力理论[包括Language (SL&TL) , Info Mining, Thematic, Translation Service Provision, Inter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以期对翻译日志有更透彻的理解。

三、课堂实践步骤

借鉴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研究 (problem-solving studies) , 能更有力地解释协作式教学法和翻译日志所反映出来的学习者笔译能力的具体发展情况。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本校英语系三年级学生的笔译教学中已开始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一) 分组

笔者将教学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3人一组。通过实践, 每组人数不宜多于4人或少于3人, 人数过多容易意见分散, 且课后聚齐讨论稍有难度;人数太少则不利于集思广益, 激发思维。此外, 每个小组需指定一个组长, 负责课后召集大家集体讨论并打印最终译文和小组翻译日志。组员可自由组合, 组长由教师指定轮流担当, 轮流担任组长有利于学生积极配合并且认真思考讨论。

(二) 笔译活动及翻译日志具体要求

笔者给学生布置的翻译任务通常是将一篇200~250词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要求学生:第一步自己独立翻译, 课后完成, 译文末附上翻译日志;第二步由各组组长召集组员合作, 呈现最终的译文并打印, 这个过程是思维火花碰撞的阶段, 大家各抒己见, 激烈交锋, 最后达成一致 (也可能无法达成一致) 。整个过程都须记录在小组翻译日志中。另外, 笔者提醒组长记录好集体讨论的时间、地点、次数及每次的时长, 这个步骤的目的在于监控。

翻译日志的要求有四条:一是自己或小组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 三是自己决定或小组达成一致的依据, 四是遗留待解决的问题。当然, 这四项要求并不是每次都要全部具备。笔者要求学生对原文按句梳理, 碰到没有异议的句子可以直接译出, 不用写感受, 而对于需要反复思考、多方查证 (如上网或咨询专业人士) 、各执一词、艰难抉择的句子, 需要写出其中的决策过程。翻译日志包括学生个人的和小组共同的, 用中文写成。个人独立译文及日志和小组译文及日志都必须按时上交, 通常笔者给出的时间是两到三个星期, 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沟通协商。

(三) 教师评价

前面提到笔译能力的六项子能力, 即:Language (SL&TL) , Info Mining, Thematic, Translation Service Provision, Inter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教师在评阅学生翻译日志时, 这些子能力都用[]分隔, 标注符号分别是语言[LNG]、信息挖掘[IFM]、专题知识[THM]、翻译服务[TSP]、跨文化视角[ITC]和技术应用[TCH]。其中[LNG]又分为两类, 源语引起的问题标为[LNG_S], 译语引起的问题标为[LNG_T]。

最后, 教师批阅学生的译文, 选出质量较高的一到两篇译文, 在课上带领全班学生结合那一两篇的翻译日志来仔细分析每个句子, 在此过程中, 其他学生能够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查证手段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同时, 教师也可解答遗留问题或困惑。

四、一次具体的实践

接下来, 笔者将描述一次具体的教学实践。

教学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 共36人, 3人一组, 共12组。

英文原文 (节选) 是:

(1) In my generation young brides suffered if their street address was not“right”and if their table silver was not distinguished.

(2) Young men were very conscious of influential connections, commissions in the army, and membership in good clubs.

(3) Members of this generation exhibit a singular insistence on wishing to be appraised for themselves alone.

(4) This insistence on being accepted as an individual produces an unprecedented candor.

(5) A veteran, in the presence of his stricken parents, informed a mixed company that he had been a“psycho”for six months after the war.

这段节选的英语短文共91词, 5个句子。谈到翻译时, 杨绛说:“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 一句挨一句翻。”“但原文的一句, 不一定是译文的一句。”大师的语言从来都朴实无华, 而且意思表达非常清楚。所以,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在英译汉过程中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笔者将短文用序号1~5对句子进行了标注, 并且要求学生除了个别简单句子直接写出译文, 绝大多数句子要按句将推理和商讨过程、解决问题的手段或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形写清楚。

三周之后, 学生上交了独立译文及翻译日志和小组译文及翻译日志, 笔者选取其中一个小组的部分句子来分析学生的翻译过程。

例如第1句:In my generation young brides suffered if their street address was not“right”and if their table silver was not distinguished.

学生小组译文及思维过程是这样写的:

在我们那一代, 如果年轻的新娘们家境不优越, 家世不显赫, 她们就会受欺。 (street address为“街道地址”, 应该是指“家”。right不知道怎么翻译。经讨论, 居住环境会显示家境和家世, 也会有富人区、穷人区、权势区等, 而且那可能是男尊女卑的年代, 所以, 如果新娘不是来自于那片人们都向往的区域, 不是高贵的出身, 婚后就会受欺负。)

由上可见, 尽管这一组的译文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是很明显, 小组成员的思考和理解是相当到位的, 而且结合历史背景对推理和决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if their street address was not“right”and if their table silver was not distinguished.译为“家境不优越, 家世不显赫”没有完全贴合题意, 最好是“如果不是家住名区或者她们家的餐具不够高雅”。尽管在译语方面 (LNG_T) 没有紧扣原意, 但充分展现了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 (IFM) 和跨文化视角 (ITC) 。

例如第3句:Members of this generation exhibit a singular insistence on wishing to be appraised for themselves alone.

学生小组译文和思维过程是这样写的:

然而, 这一代人只坚持希望别人对他们自身进行评价 (singular insistence原意为“单一的坚持”, 意译为“只坚持”。纠结alone修饰be ap-praised还是themselves, 经讨论, 后文提到“他们隐瞒自己出身特权家庭的事实”“他们想作为独立个体被社会认可”, 故而应该是修饰themselves, 表示只是单纯地对他们自身进行评价, 而不是看他们的出身。)

学生写的这一段话, 除了理解正确, 也有力地说明了他们原语能力 (LNG_S) ———此处主要指结合语境选择词义的能力———和集体协作, 有理有据, 最后达成共识的能力 (TSP) 。

再如第5句:A veteran, in the presence of his stricken parents, informed a mixed company that he had been a“psycho”for six months after the war.

学生是这样写的:

一个退伍老兵当着他年迈父母的面, 在一个集会上告诉大家他在战后六个月里一直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stricken有“患病的”之意, 年迈之人多半会患病, 故这里译“年迈的”;a mixed company经查阅字典, 意思是“有男女老少参加的社交集会”, 参加集会的一般都会是男女老少“混合”的, 故而直接译为“集会”。psycho意思是“精神病患者”, 由于缺乏医学知识, 不知精神病的分类, 患精神病的程度, 故不能很好地具体地翻译为患有哪种精神病。参与过战争的人战后几乎都会患有战争后遗症, 精神不正常, 甚至会达到“精神崩溃”的程度, 故而译为“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由上可见, 学生把a mixed company译为“混合公司”, 估计他们也知道自己不知所云, 而这个小组将之译为“集会”就要好得多。后面一段是对“精神病患者”的思索, 这些文字显示了小组成员借助词典工具和相关专业书籍努力调整词义的勤奋精神 (THM) , 但同时, 某些部分对原语的词义选择和取舍方面还需提高, 比如, stricken有“被击中”之义, 通过上下文理解, 译为“吃惊的”或“目瞪口呆的”更好。a mixed company译成“集会”相比译成“混合公司”前进了一大步, 但细究原意, 此处主要指“男女混合的”, 暗指有异性 (女性) 在场, 所以“男女混合的场所”似乎更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因此, 学生在原语能力 (LNG_S) 上仍需下工夫。

五、教学感想

在多年的笔译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学生独立译文及小组译文的对比, 审阅学生的翻译日志, 对能力标注的统计分析, 笔者认为, 笔译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短板, 同时也是一项需长期积累且艰巨的工作。按照传统的“布置翻译练习—学生完成并上交练习—教师评讲并给出参考译文”教学模式, 有些学生为逃避繁重的翻译任务, 匆忙译就一篇, 甚至自己都没通读译文即上交, 译文质量可想而知。而教师结合参考译文进行评讲由于并未洞悉学生真正困惑所在, 讲评效果也不理想。在近两年协作式教学和翻译日志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路更加清晰, 潜力充分发挥, 绝大多数上交的译文质量较高。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小组讨论得出的译文比学生独立翻译的质量高,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小组成员认真讨论, 二是学生对好的译文有较为统一的正确的认识。协作式笔译教学主要方式是英译汉, 汉译英时, 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英语词汇、语法、句式结构上, 不利于全面掌握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标注学生的翻译日志发现语言仍然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原语 (英语) 问题主要表现在词义选择和复杂句式的理解上, 译语 (汉语) 问题主要表现在“意未尽而语句已穷”, 这表明除了英语, 学生同样需要在汉语修炼上多下工夫。此外, 跨文化意识和知识储备的欠缺也较明显。另外, 学习者有待加强对网络技术的掌握, 以便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摘要:针对传统的大学笔译教学中学习者的积极性不高且进步缓慢的弊端, 通过探讨注重过程的协作式教学和应用翻译日志教学法的优势, 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得出协作式教学和翻译日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生生、师生互动, 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 提高英语笔译效果。

关键词:笔译,协作式教学,翻译日志

参考文献

刘宓庆.2006.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王峰, 李先玲, 彭石玉.2010.混合式协作学习与英语专业笔译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8) :93-96.

吴青.2013.笔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从构建教师个人理论开始[J].中国翻译, (4) :36-44.

英语翻译中笔译要点分析 第10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来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社会需求背景下,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得到各国经济和社会领域人才的推崇。英语翻译的社会需求逐年加大, 很多专业性的领域都迫切需要英语翻译作为行业的基础保障。英语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有语言方面的能力, 还要掌握丰富的两国文化。笔译是英语翻译中重要的技能课程之一。笔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英语翻译的理论,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文化背景, 实现语言的翻译。学生通过笔译练习可以有效地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英汉互译的能力。笔译教学和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笔译教学和学习中, 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知识、思想的沟通, 把笔译当成英语翻译的重点课程来对待, 从技能上提高职业翻译能力, 为英语翻译积累从业的技能。我们研究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就是为了提高英语翻译的职业性和专业性, 达到英语翻译的培养效果。

2 英语翻译中笔译知识系统的难点

(1) 笔译需要以大量的词汇量作为基础。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的必备要素。在所有的过程中, 翻译处于最高的级别, 也就是说语言翻译是语言学习中难度最高的部分。翻译是语言的最高应用。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起步一般较晚,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 英语学习处于辅助的地位。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无法利用教育过程掌握大量的词汇、语法。所以, 词汇和语法成为英语翻译笔译中的难点。词汇量小、语法知识匮乏, 就会造成在笔译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词汇是笔译的最基础的知识范畴, 没有足够的词汇作为支撑, 再美的文章也无法实现语言能力的运用。词汇和语法的障碍是阻碍笔译学习的重要因素。

(2) 笔译以英语翻译实践为训练方式。普遍认为, 笔译就是对英语翻译的全面掌握。其实, 笔译的真正内涵是培养英语翻译的能力。笔译不是简单地翻译文章, 而是掌握翻译作品的规律和能力。在传统的笔译学习中, 学生总是要做大量的笔记来机械地记录知识点, 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课程中, 忽略了实践的积极作用。笔译课程的设置中, 教师的讲解、译例的分析、课外练习等都相对枯燥。学生在笔译的学习中, 无法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符合自己要求的笔译训练。笔译的主要学习方法就是对笔译的主动参与, 从中体会笔译的乐趣, 从而增强对笔译技能的热爱。

(3) 英语翻译中笔译教材范围较窄。我国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教材选择一直是困扰英语翻译教学的部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英语笔译教材还处于简单的内容设置中。很多高校的英语翻译笔译教材都以文学作品为主, 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知识涉猎。例如科技、法律、旅游、商务、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很少, 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对笔译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掌握的翻译能力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对篇章的分析时, 无法运用足够的知识进行实践。笔译教材的选择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 不然, 笔译学习就失去了其技能型的本质要求。

(4) 教师和学生对笔译的重视程度不够。英语翻译中笔译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意识层面的问题。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中, 存在一些尚未消除的弊端。例如笔译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对笔译都抱有可有可无的想法, 很多人认为笔译就是单纯的记录, 而掩盖了笔译学习的重要作用。笔译是翻译技能的基础性能力, 提高笔译能力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英语翻译的关键性难点。

3 英语翻译中笔译需要着重掌握的要点

(1) 将翻译技巧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笔译的重点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的实践活动来达到翻译水平的提高。翻译技巧包括很多种技巧。比如语言的习惯中, 英语多为被动, 汉语多为主动, 英语多为省略, 汉语多为补充, 英语重心在前, 汉语重心在后。

例如:In dealing with a challenge on such a scal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译文:在应付一个如此规模的挑战过程中,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团结, 我们就会站起来;分裂, 我们就会倒下去”。

这个例子体现的意义就是能够直译的内容就遵循直译的原则。

例如:The talk about raising taxes was a red flag to many voters.

译文:关于增税的谈论激怒了许多选民。

这个例子体现的意义则是不能够直译的就要意译。

笔译学习中, 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从各种角度掌握翻译的重点。

(2) 掌握文化差异, 融合文化要素。笔译涉及的是双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因此, 要掌握语言之间的翻译水平, 必须要充分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背景。不然, 就会造成笔译中的误解。例如俗语翻译中, 就会出现很多文化的反映。

例如, 没骨气——Have no guts.

真没想到小高那么没骨气, 竟然嫁给了坑害过她父亲的人。

I’m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Xiao Gao had married the man who had once done her father in.She rally has no guts.

这种笔译的语句就要充分掌握文化的内涵。掌握文化差异就可以展现不同的语言技巧。通过了解更多国家的人文地理, 把文化融合到翻译中, 实现翻译过程的无障碍操作。

(3) 注重词汇、语句的搭配辨析。笔译中要注意的核心问题就是词汇语句的辨析。在笔译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词语的搭配不当, 词语搭配不当会给笔译带来很多的麻烦, 会阻碍笔译水平的提高。在笔译学习中, 我们要着重学习辨析错误, 从辨析学习中发现翻译的规律。可以尝试通过辨析来提高对语法词汇的掌握。

例如:Sad to say, this project has turned out to be mostly low-level findings about factual errors and spelling and grammar mistakes, combined with lots of head-scratching puzzlement about what in the world those readers really want.

译文为, 遗憾地讲, 这次新闻机构可信度调查计划结果只获得了一些低层次的发现, 比如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错误、拼写或语法错误。和这些低层次发现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许多令人挠头的困惑, 譬如读者到底想读些什么。

这个句子中要注意分辨scratching puzzlement的意思。要分辨句子的真实含义。

(4) 注意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区别, 以阅读、理解、写作为途径扩大知识面。笔译技能中可以实现对英语和汉语的全方位翻译。在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语法的区别。要从阅读、理解、写作多种途径培养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笔译是表达能力的最高级别, 笔译是完成各种领域业务内容的重要实现方式, 因此, 在笔译学习过程中, 要拓宽学习的范围, 把知识程度最大化作为学习动力。

4 结论

笔译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英语翻译的水平。通过对笔译的学习和掌握, 可以实现英语翻译的基础性跨越。翻译人才是目前社会上较为缺乏的人才类型。我们现阶段的英语翻译教学和学习都要以英语翻译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标准。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是英语翻译人才必备的基础技能。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笔译能力和素养, 是增强其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其职业生涯进步的重要方式。

摘要:英语是世界各国通用的语种, 使用范围广, 因此, 英语学习成为各个国家教育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翻译是中外沟通中重要的方式, 英语翻译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沟通交流的程度。笔译是英语翻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译的技巧和要点是英语翻译中需要重点学习和探讨的内容。笔译受文化、专业、信息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要提高笔译水平, 就要从英语翻译的基础入手, 以提高多方面能力、多种知识素养为前提。本文从英语翻译的实际内容出发, 分析了在英语翻译中, 笔译应该注意的要点, 为英语翻译笔译水平的提高提供现实资料。

关键词:英语翻译,笔译,要点,分析

参考文献

[1]高飞, 张士誉, 董润喆.英语笔译的技巧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5) .

[2]何三宁, 唐国跃.模糊语言的客观性对翻译的影响[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

[3]阮玉慧.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笔译课程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翻译硕士 笔译教学 改革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国际间商务活动越发频繁,对商务笔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对高质量商务笔译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商务笔译因其自身特点,对译员要求颇高。目前,翻译硕士(MTI)学位是我国在短时间内培养大量译员的重要途径,然而翻译硕士的笔译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从毕业生角色转化到商务笔译译员时产生诸多不适,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本文拟从商务笔译的特点入手,说明其对译员的要求较高,从而分析我国翻译硕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以求教于同仁。

一、商务笔译的界定和特点

1.商务笔译的界定。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ESP)中的一个分支,是英语在商务场合中的应用,涉及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人们从事这些活动所使用的英语统称为商务英语。本文界定的商务笔译是指在所有使用商务英语进行的商务活动中,所涉及的一切笔译活动的统称,不以具体翻译内容(例如科技翻译、法律翻译)而界定划分。

2.商务笔译的特点

(1)目的性强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把握翻译原则、确定翻译策略、选择具体翻译方法。商务笔译充分体现了目的论中的“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结果决定方法。在商务笔译中,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译文满足客户的预期目的。例如:某咖啡品牌的纸杯上印着一行英文为:This beverage is extremely hot. 如果直译,则是:这杯饮料极烫。但是商家标明饮料烫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顾客大口喝咖啡被烫伤,因此翻译这句英文的预期目的在于提醒顾客喝咖啡时要小心,所以在这行英文下方的翻译是:本饮料经高温处理,请小心饮用。尽管英文中没有出现“小心饮用”这样的原文,但是译者在处理这句话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商家的预期目的:即提醒顾客,以免烫伤。因此不能简单的选择直译还是意译,而应当综合考虑译文的预期目的再做翻译。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此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商务笔译是以目的为导向(purpose-oriented)的目的性极强的活动。译者能否把握好译文的预期目的,译文的预期目的能否得以实现,最能体现商务笔译整个过程和产出的价值。同时,更是客户用来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2)商务笔译是快速决定的组合。翻译活动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则,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翻译策略。翻译就是译者不断选择、取舍、决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的选择受到各种复杂、动态、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著名翻译理论家吉里•列维(Jiri Levy)在《翻译是个做决定的过程》一文中指出,翻译活动包括一系列步骤,每个步骤都会涉及一次选择,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商业社会对效率十分重视,落实到笔译中体现为客户常要求译者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大量翻译任务。这时译者所面对的情况,与学生时期对待作业缺乏紧迫感容易拖延的情况不同,译者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按期完成任务,容不得半点拖沓。合理安排时间的前提是译者对翻译目的、翻译要求、翻译材料的难度、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和把握。例如,作为译者,一篇3000字的商务笔译材料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从细节上考虑,需要多少时间来查生词并且确定选择哪个词义?需要利用哪些翻译软件来提高翻译效率?以上这些问题去问翻译硕士的毕业生,恐怕很难有人可以胸有成竹地回答。

(3)商务笔译涉及内容范围广、难易程度不一。商务笔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这也就要求译者涉猎广泛。在商务笔译中,译者面对的客户群体来自不同领域,比如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或者私营公司等等。因此译者要面对的商务笔译材料的内容自然也会涉及各个领域,比如经贸、法律、外宣等等。基于商务笔译材料内容范围广、难易程度不一的特点,对译者迅速查找资料、熟练使用翻译软件、快速学习和不断学习等各方面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

二、翻译硕士笔译教学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务活动繁多,商务笔译需求量大,对高质量译员的需求日益增加。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并成立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I教指委”),具体负责指导这一新兴学位课程。截至2011年12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9所[4]。然而,获得翻译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成为商务笔译译者后,很多难以适应翻译实践工作,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存在差距,究其原因是翻译硕士教育阶段笔译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从目前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看,仍然受到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影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种安排偏离了翻译硕士学位注重实践的宗旨。

根据2007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并提出“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的要求,从量上对笔译实践做了明确要求。然而,在《指导性方案》的“课程设置”部分,学生要修满30个学分才可获得学历,笔译方向必修课只有“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两门可以算作实践类课,各2学分,加起来仅占总学分的近六分之一,而诸如经贸翻译、法律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实践实操类课程均属选修课,由此可见对实践课的重视严重不足。

《指导性方案》提供课程设置方向,各培养单位可依照方案制定自身课程,但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明显,例如某翻译硕士培养单位的笔译方向必修课程为:翻译概论、笔译理论与技巧、多文体英汉互译、文学翻译、“拓宽翻译思维与视野”名家讲座;选择的推荐选修课程为:视译、中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与赏析、二外、计算机辅助翻译;自行开发的选修课程为:英语经典作品研读、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翻译研究导论、西方经典文学研读、语用学。从这所培养高校的课程设置上看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与翻译硕士承担的培养应用型、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2.对实习环节重视不足。《指导性方案》中设置有实习环节,占2学分。但是,目前开设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单位尚未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途径,推荐学生在毕业前进入实际需要翻译的公司、单位实习,或推荐学生去海外的翻译机构培训,在提高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的同时,也能丰富国际商务知识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丰富的实习经验对于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快速适应从学生到译者角色的转换而言至关重要。

3.尚未给予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足够重视。尽管很多翻译硕士培养单位也将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涵盖在其课程设置中,有部分培养单位还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但是,大部分培养单位计算机辅助翻译课仍为选修课,这不利于学生从学习时就树立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翻译效率的意识,更不利于学生适应商务笔译的高效原则。

2010年,苗菊、王少爽调查了60家翻译公司,总结出应聘人员应具备15项职业能力,分别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中外文语言及互译能力、基本互联网知识和网络资源使用能力、专业领域知识、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文本审校能力、术语学知识和术语翻译能力;文献查找、利用、储备和管理能力、工作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协作能力、各类文体的处理能力、翻译软件使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本地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这15项职业能力中涉及计算机、网络、翻译软件的就占到3项。由此可见,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来协助翻译在当今时代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只有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设置为必修课才能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也为译员提高自身技术使用能力打好基础。

4.重翻译能力培养,轻译者综合素养培养。纵观《指导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部分列举的必修课、选修课19门,从专业必修的“基础笔译”到选修课中的“经贸翻译”“传媒翻译”等的教学中,都是关注学生在具体翻译领域的翻译技巧、策略方面的培养,即学生的“translating abilities”。但对于学生日后作为“译者”的“人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即对translator’s abilities重视不足。

何为译者的能力?举个通俗的例子,当翻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想要进入翻译公司工作,如何写一份得体的简历?如何体现自己在翻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再比如,作为自由职业译者,如何自己去寻找市场,拓宽人脉?译者的素养、对职业规则的把握等,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是“译者的能力”。但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教学中,目前的翻译硕士学位培养单位鲜有对译者作为“职业人”的培养课程和内容。这也可能造成部分“技术过硬”,但欠缺综合素养的译者难以适应商业社会的竞争,获得商务笔译工作机会。

三、翻译硕士笔译教学与商务笔译实践接轨的建议

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加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多。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笔译教学与商务笔译的要求接轨是必然趋势。在二者如何接轨方面,笔者认为:

1.增加实践课所占比重。根据《指导性方案》和对部分翻译硕士培养单位的研究,目前大部分培养单位笔译方向的实践类课程所占学分最多不超过总学分三分之一。笔者认为应提高翻译实践课所占学分,以做到翻译硕士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名副其实。

美国著名的翻译学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蒙特利国际研究学院)翻译专业必修课中约有三分之二的课程是实践课。其优秀学生可以获得去联合国实习的机会。充分的实践和实习经验也是多年来这所翻译学校培养出的优秀译员层出不穷的原因。

我国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应与国际接轨,在《指导性方案》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增设实践课、开发特色课。例如一些培养单位可依托自身经贸类学科强大的特点,对商务笔译实践内容进行细分,例如提供细分化的法律翻译、金融翻译等,供学生选择,也可以使学生做到术业有专攻。

增设实践课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有限时间的实践练习增多,可以让学生从学习阶段就适应有时间限制的练习,即“模拟”商务笔译任务执行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翻译能力从最初就有所估量,比如一开始可以一小时完成300字的翻译,到毕业时可以实现一小时完成500字翻译任务。这有助于学生养成高效的翻译习惯,并可以通过量化方式看到自己的进步而提高学习兴趣。

增设实践课还意味着教师教学时选材可以更为广泛。这也符合商务笔译内容广、难度不一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涉猎更多领域,也使学生毕业时能更好的适应商务笔译实践的要求。

2.安排并落实实习环节。翻译硕士一般学制为2年,可以在第二年安排一学期或者更多时间的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推荐学生去企业实习。如有可能,充分利用与国内外翻译机构的合作机会,让学生增加海外实习经验,也更能真正实现毕业时完成10万字翻译实践的要求。落实实习环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

3.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课程设为必修课。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就明确提出“计算机是译者最核心的工具”。据统计,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帮助下,一秒钟可完成3000字的翻译工作,而单靠人力完成3000字须要耗时一整天。目前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运用广泛,欧盟庞大的翻译任务中有半数由计算机来完成,此外有大约四千余家国际组织使用机器翻译。

因此,要求每个翻译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软件使用、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等技能十分必要。可见,应该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设为专业必修课。

4.教学中注重对译者作为“职业人”能力的培养。译者“职业人”能力包括译者的沟通交流能力、行为举止、译者的素质、素养等。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执行者,综合素质优良的译者才能为自己打开市场。培养更多全面的译者对壮大我国译者群体力量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应并重学生作为未来译员的“翻译能力”和“译员能力”的培养。建议增设“译员职业规则及素养”类型的课程,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优秀译员,应具备沟通技能、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等综合能力。翻译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选择成为职业译员的学生也应明白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性。这些对于“职业人”的培养内容应列入翻译硕士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之中。

四、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笔译教学与实战要求有脱节之处,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商务笔译需求,没有完全达到商务笔译任务对译员的要求。因此,翻译硕士笔译的教学中,应该对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合格的译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当然,理论与实践完美接轨需要时间,这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商务笔译的具体需求也由于法律材料翻译需求增多、翻译软件技术不断进步等因素产生新的变化,因此,笔译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袁红艳.“目的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79.

[2]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1):36.

[3]张允,朱章华.译者与翻译策略的选择[J].中国科技翻译, 2005,18(2):6.

[4]中国翻译协会,网站链接: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0-10/12/content_3765889.htm

[5]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30(4):93.

[6]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势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65.

[7]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30(4):93.

非文学笔译核心能力探讨 第12篇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非文学翻译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据统计, 在实际翻译活动中非文学翻译占翻译活动总量的95%。非文学翻译活动的对象、目的、操作模式及标准具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 其笔译能力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该领域的研究则成为翻译教师、翻译学习者和用人单位关心的问题。

一、翻译能力研究状况

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 此项目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 至今仍无统一标准。李瑞林 (2011) 指出, 当前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观点有: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

(一) 翻译能力的自然观

该观点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 提出只要人具有两种语言, 他就自然具备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能力, 并认为此种语言技能具有先天性和普遍性。

(二) 翻译能力的要素观

此观点认为翻译能力是由各种子能力要素组成, 这些子要素间互相作用、互为关联, 互相协调, 形成完整的能力系统。

(三) 翻译能力的最简观

其认为翻译能力为:1.将源语文本转换为可行的目标语文本的能力;2.文本转换的速度、效果和自信程度, 即翻译的心理品质。

(四) 翻译能力的认知观

认为翻译能力是指一套认知图式, 是以新的、有意义的、情境化的方式产生理解并生成译本的能力。

二、非文学笔译能力

(一) 非文学笔译能力研究状况

囿于研究条件等问题, 笔者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国内近十年关于笔译能力研究的成果, 仅搜到两篇省级学术期刊的关于笔译能力研究的文章, 从宏观上探讨了笔译能力的要素和培养问题, 没对笔译能力的本质进行研究。没有找到针对于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非文学笔译能力是:译者将非文学文本转译成书面目标文本的综合能力。

(二) PACTE研究成果对非文学笔译的指导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小组, 全称“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 其理论成果对于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研究有很强的指导价值。该小组的观点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其核心思想为:1.翻译者应具备关于翻译的专业知识;2.翻译能力系统有可辨认的子能力构成;3.程序化知识在翻译能力中占很大比重;4.翻译能力的核心是策略能力。

根据PACTE的理论, 非文学笔译能力构成应为:1.双语语言交际能力。2.语言外能力, 包括翻译操作知识、双语语言知识、文化常识等;3.转换能力, 理解和呈现;4.工具能操作力, 即职业技能;5.心理生理基础, 如阅读、写作、思维、身体条件等;6.决策能力, 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整个翻译过程起到宏观协调的作用, 是能力结构的核心。

三、非文学笔译核心能力

笔者认为, 非文学笔译的最终目的是用目标语言的书面语忠实而通顺地对源语言进行表达。所以, 其核心能力即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实际上在整个笔译活动过程中就是将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其他知识和技能都是对这两项能力的支撑条件。

源语言文化知识和目标语言文化知识处于能力系统的首位, 因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实现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前提, 两种语言的语文知识是正确理解的基础, 相关专业领域知识是非文学翻译完成的关键因素, 那么写作表达能力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归宿。这些知识在整个笔译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共同促使了笔译活动的完成。

四、结语

非文学笔译能力是应用型翻译人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非文学翻译能力特殊的规律性和本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虽然目的翻译研究不断深入, 但大多数研究还局限于文学翻译。有关非文学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和标准, 期待学界关注非文学研究, 不断推动此项翻译研究的发展。

摘要:非文学笔译能力有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 探讨其能力的构成对于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翻译能力的内涵, 重点探讨了非文学笔译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非文学,笔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 2011 (1) :46-47.

[2]姜力维.浅论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7) .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