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间隔时间范文(精选3篇)
压迫间隔时间 第1篇
关键词:压疮,压迫间隔时间,体位
压疮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等,压疮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巨大的医疗资源[1]。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增加的趋势下,如何降低老年住院病人压疮的发生率是体现关爱老年人的重要内容,从2011年起我们对内科住院老年病人使用逐步延长压迫间隔时间(每阶段延长30 min)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6月急诊收入我院内科的住院病人或在院病人病情突发变化失去翻身能力的病人共120例,调研前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向其家属说明目的并得到他们的口头同意;剔除不能配合、资料不全、预防干预不足1周(死亡或出院)者。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68岁~84岁(75岁±4岁);基础疾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30例,肝硬化失代偿27例,肺部感染35例,白血病28例;体重70 kg±6 kg;Norton评分5分~8分;住院时间15 d±5 d;病人使用的翻身器具是科内自制的统一30°斜坡的翻身垫。随机将12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疾病、Norton评分、血清白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压疮的方法,每隔2 h翻身1次,翻身顺序为右侧30°卧位—平卧位—左侧30°卧位循环进行。同时每天做3次预防性压疮护理,予以营养支持等措施。实验组采用逐步延长压迫间隔时间更换体位法。具体措施:第一轮病人半小时间隔右侧30°卧位—平卧位—左侧30°卧位,第二轮右侧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为1 h间隔,第三轮右侧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为间隔1.5 h,第四轮右侧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间隔时间为2 h,以后每隔2 h翻身1次。同样每天做3次预防性压疮护理,予以营养支持等措施。
1.2.2 压疮危险度评估
对入组病人24 h~48 h再次进行评估,当Norton量表评分>8分时评价护理效果,并终止本研究。 若Norton量表评分≤8 分,持续本研究直至病人出院或死亡并评价护理效果。
1.2.3 压疮评定标准
①院内获得性压疮(hospital-acquiredpressure ulcers,HAPU)的评定标准[2]:入院时评估皮肤完整,无淤伤或发红,至出院前出现的压疮,包括淤伤或发红。②压疮发生的程度根据国内常用的压疮分期标准将压疮分为4期[3],Ⅰ期为淤血红润期,压疮皮肤完整,但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Ⅱ期为炎性浸润期,压疮已经损伤表皮层和真皮层,受压部位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常有水疱形成;Ⅲ期为浅度溃疡期,全层皮肤破坏,可深及皮下组织直达肌层,可伴有感染的混合伤口;Ⅳ期为深度溃疡期,此期压疮是在上述基础上广泛累及肌肉、肌腔及骨质。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JMTJFX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χ2=4.821,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压疮发生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病人及家属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因发生压疮而引发医疗护理纠纷,使医疗机构或护士导致诉讼的案例报道也会日渐增多。因此预防压疮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4]。
压疮是护理学领域的难题,它不仅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大量医药护理费用,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影响疾病的康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压疮的防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压疮的发病率与15年前相比没有下降的趋势。压疮的主要预防措施为翻身和使用各种防护用具以缓解压迫,但无论是何种防护用具的使用,翻身仍是最简单且有效的压力解除方法,其实质是弥补机体对生理反射活动失调的主要措施。
压力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浸渍、活动受限、营养状况不良、高龄、温度、应激等也是压疮发生的原因[5]。有研究表明,30°侧卧更换体位法可有效缓解骨突部位压力,提高预防压疮的效果[6],所以本研究中的病人使用的翻身器具是科内自制的统一30°斜坡的翻身垫。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病人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Ⅰ期压疮。压疮高危人群为突发病情变化需要绝对卧床的高龄老年病人,如果在病人突发病情变化初期主管护士给予重视使用逐步延长压迫时间的翻身方法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另外,临床上在预防压疮措施方面存在误区[7]:①使用烤灯,使皮肤干燥,组织细胞代谢及需氧量增加进而造成细胞缺血甚至坏死。②频繁、过度清洁皮肤造成进一步损伤皮肤表层等。因此临床护士要综合应用好的护理干预方法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本研究中逐步延长压迫间隔时间更换体位法预防压疮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蒋玲.老年外科住院患者入院前压疮认知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2):39-40.
[2]程秀红,蒋琪霞,刘云,等.压疮预防指南临床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97-598.
[3]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87.
[4]刘艳春.压疮的预防及护理现状[J].天津护理,2011,19(6):365-366.
[5]王彩凤,巫向前.压疮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1):75-76.
[6]朱文芳,胡克,范湘鸿,等.30°侧卧更换体位法预防压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22(22):48-49.
拔火罐间隔时间是什么? 第2篇
老人拔罐时间控制在15分钟最养生。火罐因为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在日常家庭保健养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老年群体。但由于老年人群体有痛觉不敏感、基础性疾病多的特殊性,拔火罐时间以10-15分钟最适宜,祛病养生疗效最佳。
拔火罐时,不要用镊子夹酒精棉球,要用止血钳。老年人的动作协调性较差,甚至有帕金森、心脑血管后遗症的手抖症状,镊子夹东西时需要手部一直用力,稍一松劲便会脱落。而具有特殊咬合构造的止血钳夹酒精棉球时,只需稍微用一下力就可将棉球夹紧并持续保持这一状态。
给老人拔火罐时,注意拔罐时间不宜太久。这是因为老人耐受度差,拔罐时间不宜太长,以10~15分钟为宜。起罐时,不能直上直下拔,正确的方法是左手拿着罐子,右手拇指、食指向下按压罐口皮肤,当罐子的负压消失时,罐子不拔自掉。
压迫间隔时间 第3篇
关键词:介入术后,改良沙包,压迫时间,卧床时间
肝癌患者在介入术后常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的情况,诱发诸多并发症,影响到患者治疗的效果。据调查,利用改良沙包能够实现良好的压迫止血效果。在理论上不是压迫时间及卧床时间越长获得的压迫效果越高,应科学的把握压迫时间和卧床时间,才能够将改良沙包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提高改良沙包压迫止血的效果,确保患者介入术后身体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介入术后改良沙包压迫时间和卧床时间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并且对压迫止血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58.3±6.6)岁。B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4~74岁,平均年龄(59.1±5.0)岁。C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8.1±4.0)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沙包压迫时间和卧床时间。在实施前需要进行改良沙包的制作。改良沙包是相对于传统沙包而言的。改良沙包制作流程如下:选择一些精细的河沙,并且将其晒干,放入到封口袋中进行密封,同时套入到防水袋中,最后拉紧拉链。将制作好的改良沙包应用于介入术后患者的穿刺点压迫中,具体的压迫时间及卧床时间如下:A组患者利用改良沙包压迫6 h,卧床12 h[1]。B组患者利用改良沙包压迫4 h,卧床8 h。C组患者利用改良沙包压迫2 h,卧床6 h。在改良沙包压迫期间需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关的记录[2]。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三组患者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的效果及身体情况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参考相关文献[1]进行判定。
2 结果
B组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A组(80.0%)、C组(73.3%)(P<0.05);见表1。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3%)明显低于A组(20.0%)、C组(23.3%)(P<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在介入术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侵入性操作,导致患者术后穿刺点出现出血的情况,容易出现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影响到患者身体状态的稳定,不利于对患者的科学治疗和高效治疗。改良沙袋压迫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压迫止血方式,且能够实现良好的止血效果[3]。但改良沙袋压迫时间及患者的卧床时间等方面需要进行科学的把握,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无法实现最佳的压迫止血效果,甚至会诱发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对介入术后改良沙包压迫时间和卧床时间进行了对比观察,B组患者的压迫止血效果最佳,且身体不适症状出现的最少。在对患者进行压迫止血过程中,应合理把握压迫止血时间及患者卧床时间,如果压迫止血时间及患者卧床时间过短,将无法实现最佳的止血效果,从而造成穿刺点感染的问题。而如果压迫止血时间及患者卧床时间过长,可能会增加患者不适感,影响到患者的身体状态,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为了更加科学的把握改良沙包压迫时间和卧床时间,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采用改良沙包对患者进行压迫止血的过程中,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舒服的情况,如果存在需要及时的调整沙包的状态和压迫力度,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从而确保改良沙包压迫止血的效果[4]。(2)当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需要对患者的不适症状进行评估,如果问题较为严重,需及时为患者处理,以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在压迫止血后,应对患者压迫止血的情况进行护理记录,如果压迫效果不佳还需进行进一步处理,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止血效果。在采用改良沙包对患者进行压迫止血的过程中,护士只有全面的分析其存在着的问题,并且科学的把握压迫止血的时间,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实施,能够提高对患者护理的质量。
总之,将改良沙包压迫时间定为4 h,患者卧床时间定为8 h能够实现最佳的止血效果,且对患者身体影响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实现对患者的科学护理和高效护理,可进行临床广泛性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佩波.血管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护理要点.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49-250.
[2]高履萍,董佳丽.经桡动脉介入穿刺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民间疗法,2016,24(3):90-91.
[3]王越,张留平,许慧芹,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当代护士(专科版旬刊),2016(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