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乡镇农技站星级服务创建评定办法(精选2篇)
洞口县乡镇农技站星级服务创建评定办法 第1篇
洞口县乡镇农技站星级服务创建评定办法
根据《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关于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湘农技管„2013‟9号)和《洞口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工作方案》的精神,为确保我县乡镇农技站星级服务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评定办法。
一、评定目的。通过开展乡镇农技站星级服务创建评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激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评定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评定标准符合创建要求,评定办法客观公正,评定过程不弄虚作假。
三、评定组织。以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与评定工作领导小组为主,所在乡镇主要领导和服务对象代表为铺参与评定。
四、评定程序。评定前乡镇农技站先进行自查自评,根据自评情况向创建与评定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领导小组收到申请后,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提出星级评定意见,报局委会确认后,授予星级标志、证书。
五、考核内容。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任务完成、创新服务、安全生产五大项,共计100分。同时设置加分项
和否决指标。
六、星级设置。2014年星级评定设置三个等级,按考核分值,95分以上为三星级站,85-94分为二星级站,75-84分为一星级站。
七、评分标准与分值
1、基础设施建设(共10分)
站房面积能满足工作人员正常办公的计2分;
按规范化要求,设有“三室一厅”,即办公室、培训室、检验检测室、农技服务大厅且各项功能设施到位的计4分;
站内安全、卫生、环境整洁的计4分。
2、制度建设(共15分)
各项制度健全,包括农业部规定的“五项制度”和站长责任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值班责任制等全部上墙公示,并严格遵守的计5分;
统一制定使用了农技推广标志牌、单位牌、办公室牌、农技人员岗位牌、去向牌、桌牌和胸牌,建立了工作日志、咨询服务登记本、包村联户服务登记本,技术指导员手册、科技示范户手册,并按要求做好详细记录的计10分。
3、创新服务(共30分)
积极开展农技推广能力提升活动,按照“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技推广机制,任务完成好的计10分;
围绕主导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全年引进推广5个以上农业新品种,5项以上农业新技术的计10分;
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培训工作任务的计10分。
4、任务完成情况(共30分)
积极配合上级农业部门完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的计5分;
完成“粮食高产创建”,“病虫专业化防治”等上级农业部门分配的各项任务的计5分;
建立健全了农业人员岗位和目标责任制,对上级农业部门下达的农技推广任务按岗位职责进行了细化、量化和分值化,站员能尽职尽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计5分;
每个农技人员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每年开展一次农情调查,每个农技人员上报3篇以上农技推广典型材料,全站每年上报一篇以上调研文章或科技论文,征订3份以上科普专业杂志,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的计10分;
全站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能保质保量做好农情信息和各种报表上报工作的计5分;
5、安全生产(共15分)
抓好辖区内农作物病虫害检测、预警,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病虫情报到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病虫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的计5分;
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辖区内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计10分。
6、加分项目:当年业务工作受到上级部门表彰或推广示范的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样板被列为现场参观点的:部级的加10分,省级的加8分,市级的加5分,县级的加3分。
7、否决指标:违反《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推广未经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或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违反技术规程造成重大损失的,除承担赔偿责任外,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星级评定资格。
(八)附则: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试行。
本办法由洞口县农业局制订,并负责解释。
2013年12月26日
洞口县乡镇农技站星级服务创建评定办法 第2篇
1 主要做法
1.1 抓条件工程建设,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项目开展以来,按照“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保障人员经费”的要求,撤销原24个乡镇农技站,成立12个区域农技站,对橘园、上元观、龙头3个创建试点区域站在硬件设施上做到“四统一”,即:一是统一机构标识,站房门楣、区域站吊牌、办公室、培训室、检验检测室门牌、岗位职责牌、去向公示牌、农技推广人员桌牌、胸牌等都统一使用图案标识,对外树立整齐有序的机构形象;二是统一打造“三室一厅”(办公室、培训室、检验检测室和农技咨询服务大厅);三是统一设备配置,服务大厅设立桌椅、饮水机、技术资料、咨询记录、服务电话等便民设施,培训室配备桌椅、投影仪、话筒等教学设施,检验检测室配备所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设施,办公室配备桌椅、文件柜、电话、电脑、打印机等;四是统一制度上墙,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值班制度、考勤制度、包村联户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八项制度,并悬挂在服务大厅显著位置上墙公开。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以县为主,条块结合”的“三权归县”管理模式[1],区域农技站为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业务上归县农技中心指导与管理;人员编制以区域内农业人口、耕地面积为依据,定岗定编、专编专用。目前县、区域站两级推广机构在岗人员2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7人,占总人数78.9%;在经费保障上,履行公益职能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区域农技站办公和技术推广经费由中心下拨,确保日常工作正常开展。
1.2 抓运行机制创新,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按照“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人员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要求,建立完善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和区域农技站管理制度、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工作考评制度、多元推广制度、考勤制度、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五大机制24项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同时建立完善了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由县级主管部门、镇政府和农民群众三方共同组成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农技人员的服务内容、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效果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其绩效工资、职务职称晋升、继续教育、岗位聘任直接挂钩,不断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和紧迫感,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1.3 抓推广方式创新,建立高效推广新模式
一是建立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围绕关键农事,利用电视讲座、手机短信、专家热线等方式,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手段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二是建立科技人员包村联户推广方式。进一步完善包村联户工作机制,在10个镇33个村遴选科技示范户1 000户,并从县中心、区域站选聘科技指导员100名,落实科技包村联户责任,每个科技指导员包抓1~2个示范村,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帮助制定技术指导方案,结对开展技术服务,以入户指导效果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评价指标。三是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试点。围绕关键农事环节,由责任农技员事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农民技术需求,备好培训教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指导,改传统的培训方式为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农民田间学校式培训,农民易接受、易掌握、易普及,同时也提升了农技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
1.4 抓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农技服务新亮点
根据全县主导产业,建立以水稻、蔬菜、茶叶、柑橘、中药材为主的10个示范基地,树立统一格式的“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标志牌。其中建立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通过强化工作措施,落实集成配套技术。2015年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686.8kg/667m2、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单产746.2kg/667m2,综合考核连年名列全省第一[2];以陈丁村设施蔬菜为主建立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3.3hm2,示范推广以“春提早、秋延后”为主的高效种植模式[3],平均产值1.5万元/667m2以上,较普通蔬菜种植增收1~1.5倍,基地规模大、标准高、配套设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走在全省设施蔬菜发展的前列。
2 取得的成效
2.1 机构形象明显提升
通过加强条件建设,基层农技站工作环境焕然一新,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得到加强,农技干部队伍积极工作、主动服务的热情高涨,工作业绩、服务口碑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农技站在群众中的形象有了明显好转,农技人员成为最受尊敬和爱戴的“绿色卫士”,其中橘园区域农技站被全国农技中心命名为“五星级”农技服务站。
2.2 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建立高效的农技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科技服务,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服务时间、内容、效果进行详细记载,及时提供解决办法。结合农事季节及时向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病虫防治、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各项惠农政策宣传解读,帮助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能力、产业化经营能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2.3 推动了产业发展壮大
通过技术人员与农户面对面、心贴心、手把手“零距离”交流指导,实现了“三个结合”,即:农技人员能力提升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农民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结合,推进了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班子队伍力量薄弱
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属于“三权归县”管理模式,区域农技站站长由县农技中心任命,没有相应的行政职级待遇。各站机构班子不健全,全部事务由站长一把抓,加之基层站在人、财、物上没有独立权,导致管理上较为被动,人员队伍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议进一步理顺关系,给基层站相对独立的人事、财物权。
3.2 专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全县基层农技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02名,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25人,助理农艺师60人,工勤技能人员15人,中专学历占67%,大专占25%,本科及以上占8%。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理论知识更新缓慢,年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业务骨干缺乏,部分站人员严重缺编。建议充实基层农技站人员,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学习,提升业务技能,并在评优树模和职称评定方面向基层倾斜。
3.3 创新服务能力不强
基层农技站在推广方式方法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推广模式,工作思路拓展不宽,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技术培训和信息化不够深入,窗口咨询细节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进一步加强条件建设,增添必要的信息设备和土壤养分速测、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设备。
摘要:近年来,陕西省城固县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技推广能力提升及星级服务创建试点工作中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通过全力抓好推广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创新、建立高效推广新模式、打造服务新亮点,初步建成了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合理的农技推广星级服务体系,为领跑全县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技体系,星级服务,创建,做法,成效
参考文献
[1]木子.乡镇“三权”应归县[J].中国农技推广.1997.02.
[2]严明强,曾彦华,张树森.城固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