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精选14篇)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1篇
洛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在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的领导下,并根据年初疟疾工作计划的要求,防止输入性疟疾在我区的流行,现将今年我社区中心开展疟疾防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宣传工作
根据年初计划要求,并在各村大力宣传疟疾的危害,使官大群众对疟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疟疾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有所了解。
二、在落实责任方面
1、对各村疟疾防治工作进行分解,落实到人。
2、每季度下村督导一次,根据计划要求,全年共下村16次。
3、对外来人员、打工返乡人员要密切观察,防治输入性发病和传染。
三、完成上级血检任务 1、2012年共制作血检片子500张,血检率占本辖区总人口的2.8%。
2、血检比例 4-6月份血检占全年任务血检数%,7-9月份血检占全年任务血检数为%。3、2012年8个村(站)均覆盖率为100%。
洛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2篇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历史曾经出现疟疾大流行,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我县疟疾的疫情逐渐下降。1992年以后疟疾发病率稳定在1/10万以下,我县几年来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为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保证按期实现《江西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落实消除疟疾的各项措施,围绕2013年达到消除疟疾的工作目标,现制定我县2011年疟疾防治工作计划。
一、组织措施
1、把消除疟疾行动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消除疟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成立消除疟疾技术指导组。
3、中心有专人负责疟疾防治和镜检工作。
4、各乡镇卫生院要有专人负责疟疾防治工作。
5、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疟疾工作年会和例会。
二、传染源监测
1、疟疾疫情监测:对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以及来往于疟疾流行区的发热病人,尤其是对到过国外(非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等国)及国内的海南、云南等疟疾流行程度较高省份回归人员,及时开展血检疟原虫工作。
2、发热病人监测:按照卫生部、卫生厅要求,我县为疟疾防治工作按行动计划的要求血检人数不少于总人口的2‰,血检“三热”病人800人次,并
做好登记工作,对于所采集的三热血片和血检阳性病例的血片进行保存,以备上级查验。
三、病例报告与管理
1、疟疾病例诊断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并做好每个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工作,并在3天内及时将个案调查表传到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发现本地传播病例应及时上报省CDC血液寄生虫病防治科和市CDC传染病防治科,并按照“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进行处理,及时扑灭疫情。
2、每个疟疾病例均应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查,对确诊的疟疾病人要及时按照疟疾防治方案给予系统规范化治疗,(间日疟用氯伯八日疗法,恶性疟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防止恶性疟死亡或继发病例的发生;高危人群应开展预防性服药,针对间日疟病人易复发的特点,在春季对上年的间日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治疗,减少传染源积累,防止疫情蔓延。做好其他各项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收集
收集本县历年疟疾疫情资料及各乡镇卫生院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疟疾病人诊治材料,每年人口资料来源于上林县统计局。
1. 2 方法
采用SPSS 10. 0 统计软件及Excel 2004 年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上林县位于南宁市东北部,东经108°23'至108°52',北纬23°12'至23°28'。全县总面积1 869. 64 平方公里,辖4 个乡7 个镇,131 个村( 居) 委会共1 280 个自然村。2014 年全县总人口49 万多人,以壮族为主,并居住有瑶、苗等少数民族,属山区农业贫困县之一。该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20. 9 ℃,相对湿度80% 。
2. 2 人群疟疾病发病率变化
该县20 世纪50 年代为疟疾病人最多的年代,人群年均发病率为1 351. 54 /10 万,病例出现最多的1954 年全年发现疟疾患者共10 601 例,年均人群发病率为5 050. 31 /10 万。20 世纪60 年代疟疾人群年均发病率为115. 67 /10 万,病例最多的1963 年为779例,人群发病率为315. 85 /10 万。20 世纪70 年代人群年均发病率为7. 74 /10 万。20 世纪80 年代在当地居民中仅发现24 例疟疾病例,但在当地的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254 例,主要以间日疟为主。1991 年至今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例数保持在20 世纪80 年代水平,本世纪前10 年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一度减少,自2010 年开始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例开始增多,特别是2013 年的疟疾病例急增到1 052例,年均人群发病率达到214. 68 /10 万,接近该县1964 年人群发病率251. 93 /10 万的水平( 图1,表1、2) 。
2. 3 疟疾病例诊断技术变化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当地居民疟疾病人诊断基本以临床诊断为主,临床诊断病例的比率在99. 92% 到93. 33% 之间,对疟疾病例较多的村屯居民采用脾肿率调查确定疟疾患者,进行服药治疗。80 年代逐渐在疟疾流行高的乡( 镇) 卫生院建立疟原虫镜检站,在该县卫生防疫站设立疟原虫镜检中心,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原因不明的“三热”患者采血涂制厚薄血片染色后镜检,对可疑疟原虫血片送县卫生防疫站复查,以血检疟原虫阳性者统计发病率。8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血检阳性率在3. 16% 至52. 48% 之间,平均为16. 98% ( 表1、2) 。
2. 4 疟原虫种类流行变化
该县当地居民疟原虫流行的种类由于20 世纪50年代以临床诊断为主,进行少量的居民血检,发现有间日疟和恶性疟,两种的比率为1. 3∶ 1,到60 年代两种的比例为16. 1∶ 1,从1965 年之后当地居民中未发现恶性疟病例。从80 年代开始恶性疟病例的数量不断增多,近几年特别是2013 年疟疾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同时发现有三日疟和卵形疟病例( 表2) 。
2. 5 流动人口疟疾病例感染地变化
从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该县的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主要来自国内疟疾流行区,疟疾感染地主要是海南、广西和广东,发病数量分别占86. 37% 、9. 42%和4. 21% ,同时有少部分在东南亚国家感染,本世纪以来开始有在非洲感染疟疾病例出现,近5 年以非洲感染的疟疾病例为主,2012 年开始该县每月均有在非洲感染疟疾的病例出现,2013 年达到高峰,全年疟疾病例共1 052 例,绝大多数在非洲的加纳感染,2014 年同样每月均有在非洲感染的疟疾病例出现。
3 讨论
上林县历史上属于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区,其传疟媒介是以微小按蚊为主同时存在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次要传疟媒介,上世纪50 年代的1954 年为当地的疟疾病例报告数量最多的一年( 10 601 例) ,人群发病为5 050. 31 /10 万,疟疾病例的诊断基本以临床诊断为主,血片检查数量较少,因此,疟原虫的种类仅发现恶性疟和间日疟两种,但在本省的其它地方人类感染的4 种疟原虫基本都存在[1-2],与其它县相比该县历史上因疟疾死亡的病例较少[3-4],估计该县是以间日疟为主的疟疾流行区,自上世纪60 年代中期后居民血检中均未发现恶性疟病例,特别是在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居民血检达到14 483 人份,仅发现间日疟病例42 人份,未发现恶性疟病例。20 世纪80 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疟疾镜检站,以及时发现病人和根治,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灭疟网,疟疾患者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存在有疟疾病人的村屯每年疟疾流行高峰前期及流行期进行灭蚊喷洒,并建立了流动人口疟疾病例的监测和治疗系统,监测发现1990 年该县出现最后1 例当地居民疟疾病例,自1991 年以后该县的疟疾病例全部来自流动人口,该县流动人口感染疟疾的地方与广西其它县基本一致[5-7],80 ~ 90 年代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基本在国内疟疾流行区感染,以间日疟为主。广西自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建立本省的疟疾联防区,该县于1990 年参加广西西南地区灭疟联防区以来,通过该灭疟联防区协议[8-10]加强了各项灭疟措施的落实,加速了该县疟疾防治的进程,通过90 年代进一步巩固综合性疟疾防治措施,使当地居民疟疾病人连续3 年下降到1 /万以下,于1995 年该县通过《国家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1]。但该县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一直存在,本世纪前10 年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出现较少仅25 例,自2010 年后该县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例开始增多,到2012 年该县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占全区总疟疾病例的52. 97% ( 116 /219) ,全年116 例疟疾病例有115 例从加纳感染,恶性疟病例占91. 30% ( 105 /115)[12],2013 年该县疟疾病例猛增到1 052 例占全区总病例数的84. 09% ( 1 0521 251) ,并不断有疟疾危重病例出现,该县及时启动了疟疾应急预案,经过积极的抢救及对一般疟疾病例的有效救治后,该县未出现疟疾死亡病例及继发性疟疾病例,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达到较好的效果。由于近几年来该县不断有人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国家采金的状况,导致该县面临有大量人员在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务工,而这些地区又是疟疾高度流行区[13-14],因此,该县仍需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例的监测。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的广西上林县历年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县1950~2014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 2004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制作图表。结果:该县20世纪50和60年代是以间日疟原虫流行为主的疟疾高度流行区,1954年的疟疾病例报告为10 601例,人群发病为5 050.31/10万,1991年至今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20世纪80和90年代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例主要在国内疟疾流行区感染,2012年开始每月均有非洲感染的恶性疟病例发现,2013年的6、7两个月内疟疾病例急剧增加到762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2.43%(762/1 052),并以恶性疟为主,在国内实属罕见。通过对流动人口疟疾病例积极防治,未出现死亡病例和继发性疟疾病例。结论:该县在过去的64年间对当地居民的疟疾流行进行了有效控制,同时有效监测并及时控制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4篇
督导小结
根据《思南县2012年疟疾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开展了疟疾防治工作督导。现将督导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13个行政村,共有16385人,共有13个村医。
二、督导时间、范围
时间:2012年5月20日
范围:红岩村卫生室。
三、督导结果
1、宣传情况,广播宣传1天共1次,悬挂标语2幅,张贴宣传画3张。
2、保存好乡卫生院下发的疟疾防治工作分配计划。
3、使用规范门诊日志
4、发热病人进行登记,内容完整
5、血片采集登记、符合三热病人采集
6、按时间完成当月血检任务
7、血检送检单填写规范、内容完整、采集对象真实
8、采集血片及时上交。
三、存在问题
1、乡、村三级人员和经费均投入不足,给此项工作的开展
带来了较为难度,特别是村级卫生人员的报酬低。
2、基层卫生组织条件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村卫生室人员不能得到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给此项工作的指导和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管理混乱。
四,建议
1、村医多进村入户、多与村干部联系。
2、加大宣传力度。
3、加强业务学习。
本次得到了乡人民政府,各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下一疟疾防治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兴隆乡卫生院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5篇
为实现《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确定的目标,落实《武功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对疟疾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医院与村卫生室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我镇召开了疟疾防治协调会。
在县疟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医院成立贞元镇疟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与村卫生室达成疟疾防治协议,医院负责我镇疟疾防治工作并部署全镇疟疾防治工作重要事项,组织协调实施过程中相关事宜。
建立医院与村卫生室协调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通报疫情和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商解决。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会议。
医院.各村卫生室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加强我镇疟疾防治工作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协调会议,认真落实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协调工作机制的作用。
贞元中心卫生院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6篇
工作总结
按照(豫卫函疾控[2011]16号)《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疟疾防治工作实际情况,我县于4月26日在疾病预防中心门诊部开展“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
一、4月23日上午,商城县CDC召开了各乡镇防疫医生参加的“4.26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专题会,会议由疾控中心主任余芳主持,中心书记张绍兴作动员讲话,中心副主任李德桥就“4.26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官员吴泽均同志传达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球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的通知及活动要求,余芳主任就“4.26”宣传日工作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1、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我县消除疟疾工作的重要性
消除疟疾是2010年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增强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表现,各乡镇卫生院要与教育部门联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中、小学校结合“4.26”宣传周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2、广泛宣传,切实提高参与消除疟疾工作的积极性
各乡镇卫生院也要制定针对相应的宣传计划,大力宣传我县疟疾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工作任务,在不同场合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单,解答群众提出的有关疟疾防治知识,特别是各村要在醒目位置悬挂一至两条、通俗易懂的墙体固定广告,宣传疟疾防治知识。
3、强化培训,努力提高乡村级疟疾防治知识水平
各级卫生院,要结合本乡镇疟疾防治知识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乡村级医生的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疟疾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技术。
二、宣传日的进展情况
“4.26”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在县疾控中心门诊部门前举行。县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德桥带领中心三名虐防人员现场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扇子、围裙等见图片。同时各乡镇都开展形势多样的宣传,并要求各村至少有一副墙体广告宣传标语。
三、宣传与成效
在疟疾宣传日活动当天,疾控中心宣教科派专人拍照现场情况。共分发宣传画、彩页、宣传单、小册子等1000于份,制作疟疾墙体广告宣传370余条,接受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达5万余人次,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达到了“全国疟疾日”宣传工作的目的。
商城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7篇
关键词:疟疾,控制
兴山县位于鄂西山区, 长江支流香溪河中上游, 属大巴山余脉, 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地势高差大, 小气候十分明显, 年平均气温为15.3℃, 降雨量为900~1200mm, 全年无霜期平均280d左右。县辖2乡6镇108个村 (居委会) , 常住人口约17.1万人。属于北纬25°~33°之间的非稳定疟区[1]。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兴山县素有“一年三季乐又欢, 难过七八九月关”之民俗。据历史记载, 1942年共发病44519例, 死亡85例。1943年在呈报当时省府的报告中, “宜昌兴山、秭归到处疟疾流行, 十之八九有全家死亡无人埋葬者”之惨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疟疾年均发病率在1000/10万以上, 最高达4241.77/10万。经过实施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疟防措施, 从而使疫情得到控制。1972年以来兴山县疟疾发病率已连续40余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至1987年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 随后进入监测阶段。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佐证, 现对兴山县的疟疾防治和监测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兴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51-2013年的疟疾监测和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1.2 疟疾病例监测
1951-1980年疟疾患者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 对疟疾患者较多的村 (组) 居民采用脾肿率调查确定患者进行服氯化喹啉加伯氨喹啉治疗。20世纪80年代逐渐在疟疾高流行乡镇卫生院建立疟原虫镜检站, 在县卫生防疫站设立疟原虫镜检中心, 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原因不明的“三热”患者采血涂制厚薄血片染色后镜检, 对可疑疟原虫阳性的血片送县镜检中心复查, 以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为疟疾患者。对疑似疟疾病例进行登记, 氯化喹啉加伯氨喹啉治疗。对患者家人及患者家周围人群采用乙氨嘧啶或喹派对进行预防服药。
1.3 疟疾传播媒介监测
1993-2013年笔者在历史疟疾高发区峡口镇建阳坪村开展了蚊媒监测, 每年5~9月的上、下旬选择人房10间、畜房10间, 定人、定时、定点采用人工小时电动捕蚊法进行蚊密度及蚊种监测。
2 结果
2.1 疟疾流行概况
1951-2013年我县共疟疾病例27041例 (全部为间日疟) , 死亡74例发病集中在50~60年代, 死亡病例全部是50~60年代病例。我县疟疾防治经历了三个历程, 即控制阶段 (1950-1987年) :50年代曾经发生过疟疾大流行, 年均发病率高达1825.66/10万 (最高年份为1952、1953年, 发病率分别达到了4241.77/10万和4187.43/10万) , 1964-1971年, 报告的疟疾病例发病率降至100/10万以下;1972年又开始回升, 出现一个小高潮, 1977年发病率反弹到218.99/10万。后经过五省“联防”、广泛采用“两根治, 一预防”的综合抗疟措施, 自1982年开始, 发病率又下降至50/10万以下。随后逐年下降, 1985年发病率降至10/10万以下, 1988年通过湖北省基本消灭疟疾验收;基本消除阶段 (1988-2009年) :此阶段每年疟疾发病数逐年降低, 并且报告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到2009年我县报告了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消除阶段 (2010-2014) :自2010年起, 我县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 并结合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开展疟防工作。2010-2013年, 我县连续4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 达到消除疟疾标准[2]。见图1。
2.2 基本消除后疫情概况
2.2.1 流行区域:
1988-2013年全县共报告66例疟疾病例, 从发病范围来看, 我县疟疾发病率以峡口镇最高, 共报告34例, 占全县发病总数的51.52% (34/66) , 发病例为4.54/10万。发病率1/10万以上的有昭君镇 (1.53/10万) 、黄粮镇 (1.27/10万) ;发病率1/10万以下的有高桥乡、古夫镇、水月寺镇、南阳镇。历史无疟区有榛子乡, 这与地势海拔较高, 气温较低, 按蚊密度较低有关。
2.2.2 流行季节:
从发病时间来看, 1988-2013年报告的66例病例中, 4~10月共报告58例, 占发病总数的87.88% (58/66) , 其余月份报告8例, 占发病总数的12.12% (8/66) , 与该病流行特征相符, 见图2。
2.2.3 输入性疟疾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自90年代来, 由于外出务工、经商、旅游等人口流动频繁, 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状态。虽然报告的疟疾病例逐年在减少, 但是输入性疟疾所占比例增加。1997-2012年, 我县共报告疟疾病例33例, 其中输入性疟疾25例, 占发病总数的76%。这25例病例中, 外来务工人员17例, 外出打工返乡人员8例。1997-2012年兴山县输入性疟疾、本地感染病例情况见图3。
2.3 媒介分布情况
2.3.1 自1983年以来, 在全县不同的生境采集各种蚊类标本进行蚊种调查, 经多年调查、整理、鉴定, 摸清了我县蚊类隶属3亚科6属40种[3], 我县疟疾传播媒介中中华按蚊为优势种群。经30年的监测没有发现嗜人按蚊。
2.3.2 中华按蚊是我县疟疾传播最主要的媒介, 通过监测, 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2003年, 人房平均密度为12.60只/ (人工·小时) , 畜房平均密度为66.52只/ (人工·小时) 。2009年以后, 由于库区环境改造, 按蚊孳生的稻田等环境改造为堤坝、旱地, 按蚊密度迅速下降, 人房密度为0只/ (人工·小时) 。见图4。
2.4 发热患者血检
全县设8个镜检站, 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能够开展血片镜检的比例达到100%, 常年开展血检工作。2010-2013年共血检9 668人次, 结果均为阴性, 无阳性病例。年疟原虫镜检数超过了辖区人数1%的要求。其中在疟疾流行季节5~10月血检8758人次, 占全年比例的90.59%, 达到85%的标准, 见表1。从2001年起县疾控中心每年按要求抽查全部阳性血片及10%的阴性血片进行了复核。阴性和阳性片符合率100%。13年来共对4530张阴性血片进行了质量考核, 质量好、中、差分别占60.73、31.09、8.15%。
2.5 消除疟疾能力建设和技能培训
为提高工作质量, 我县按照上级要求, 每年委派工作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班, 2010年至今共参加上级疟防知识培训班8人次;镜检培训班12人次, 通过以上各级培训, 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及项目执行力有了很大提高, 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员及技术保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组织乡镇及县医疗机构进行1次相关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疟疾诊治技能培训、疟疾防治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2014年7月召集全县综合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及实验室检验人员培训, 在培训结束时, 按照《湖北省消除疟疾考核评分方案》要求, 分别对临床医生、检验人员进行了模拟现场考核, 临床医生考核抽取《消除疟疾题库》100题, 考核21人, 平均分93.67分, 镜检员考核5张血片 (2张恶性疟、2张间日疟、1张阴性) , 考核13人, 全对8人, 错1张4人, 错2张1人。按照消除疟疾考核评分表折算, 两项均可达到18分以上, 考核结果合格。通过以上培训, 使我县各医疗机构疟原虫镜检人员接受技能培训人数达到应培训人员的100%, 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2.6 疟疾漏报调查
每年对全县各医疗机构开展两次传染病漏报调查, 从历次调查结果来看, 我县医疗机构疟疾病例漏报率为“0”。2005年、2010年笔者在历史高疟区的峡口镇开展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 结果显示我县居民疟疾病例漏报率也为“0”。2014年6月又对县人民医院、历史高发区峡口镇、我县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所在昭君镇开展医疗机构漏报调查及残存病例搜索工作, 调查结果3个医疗机构无疟疾病例漏报, 病例搜索的4个村无残存病例。
3 讨论
3.1 解放初期我县疟疾肆虐, 1955年自制以中药“常山”为主药的复方抗疟丸, 自1958年县政府要求各地“全面开展疟史普查, 各区组织所有医务人员划分责任区, 分片包干, 按时完成任务”。自1973年开始按“五省联防”会议精神, 制定统一防治方案及区乡两级管理制度, 狠抓“两根治、一预防”的根本措施[4],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县在消除疟疾的工作中领导重视, 运作规范, 保障有力, 医疗机构及镜检站培训率及合格率均达到100%;血检覆盖全县范围, 全年开展血检;疟疾病例规范处置率达100%;居民及学生疟疾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我县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为2009年, 截至目前, 我县已连续4年无本地病例报告, 无病例漏报, 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3.2 随着社会的发展, 居民出境 (高疟区) 旅游, 尤其是赴非洲及东南亚等高疟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 其劳务人员野外施工, 居住环境差、条件简陋、防蚊设施不完备, 极易感染疟疾, 进一步加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 做好疟疾防治知识宣传, 及时发现疟疾患者甚为重要;加上近年来疟疾病例报告甚少, 部分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产生懈怠情绪, 有可能造成误诊、漏诊现象, 提高临床医生对输入疟疾的警惕性, 也有必要在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输入疟疾重症病例救治中心, 及时发现和救治, 杜绝死亡病例[5,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编.疟疾防治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02-103, 270-271.
[2]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世界疟疾报告》 (WHO/HTM/GMP/2008.1) [Z].2008.
[3]周相朝, 王承全, 李枝金, 等.三峡库区兴山县蚊种名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 (6) :455.
[4]王承全, 周相朝.兴山县1979~1988年疟防工作总结与分析[M]//白呼群, 主编.三峡地区人群健康调查和研究.香港:香港医药出版社, 2001:55-59.
[5]黄光全, 胡乐群, 张华勋, 等.湖北省输入性疟疾发病态势及防控措施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 (12) :1490-1493.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8篇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总结2010年的疟疾联防工作经验,表彰在2010年灭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更好地促进灭疟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力争把疟疾防治工作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受2010年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领导小组的委托,谨向各位代表作2010年灭疟工作报告。
主要内容
基本情况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联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存在问题
今后工作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联防区基本情况
2010年桂西南灭疟联防区由南宁市、北海市、崇左市江州区、防城港市防城区、东兴市、凭祥市、宾阳县、横县、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天等县、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扶绥县、上思县、合浦县等19个市、县(区)组成,人口10332766人,辖234个镇(乡),3064个行政村(居委会);有卫生技术人员23543人,乡村医生8541人,设疟原虫镜检站309个,平均每个镇(乡)配备1.32个镜检站,镜检人员45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1.92%。
(二)值班县基本情况
宾阳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为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辖县。县境西是武鸣县,西南是兴宁区,南和东南与横县接壤,东连贵港市,北和东北接上林县、来宾市。县域面积231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82.2万亩。辖15镇1乡,236个村委会及社区居委会,1881个自然村,总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85万多人。
全县2009年有26个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市直1个,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个,中心卫生院5个,普通镇(乡)卫生院15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257人、乡村医生858人,设疟原虫镜检站24个,平均每个镇(乡)配备1.50个镜检站,镜检人员28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结防寄防科,负责全县灭疟工作的监测、督导、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于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镜检站建立健全情况
联防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列为常规工作,平均每乡镇设有1.32个镜检站,能正常开展疟原虫镜检工作。
(二)未外出居民疟疾监测情况
常住居民监测情况:截止12月底,本年累计血检常住居民三热病人57017人,全年血检人数占联防区乡镇人口总数的0.55%(全年要求不低于0.3%),未发现疟原虫阳性病人;
(三)未外出居民疟疾监测情况
各市县情况略
(四)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情况
截止12月底,累计血检流动人口发热病人7439人,检出阳性37例,阳性率为0.50%;累计流动人口非热血检495人,未检出阳性。全年血检流动人口数7934人,占联防区总人口数的0.08%(全年要求0.05%以上)。
(五)疟疾抗体检测情况
2013年疟疾防治宣传小结 第9篇
宣传活动小结
2013年4月26日是全国第6个“疟疾日”,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消除疟疾,履行承诺”。为进一步广泛宣传疟疾防治常识,为我社区疟疾防治事情营造杰出的社会气
氛,根据上级要求,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4月26日,利用逢集机会与革东医院,县疾控中心一起在城关一小门口开展了2013年“疟疾防治日”宣传活动,我社区医护人员并在现场设立咨询台提供免费咨询、悬挂横幅、展出宣传板,为广大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宣传疟疾常识。
通过这次宣传活动,进一步使群众掌握疟疾的防治常识,让群众知道蚊虫是疟疾传播的重要媒介物。要求在夏天来临时,要注意防蚊灭蚊,必要时可以使用蚊帐,只要避免被蚊虫叮咬并实时根治现症病人才有覆灭疟疾发生的可能。另外对于到高疟疾病发地域的人员可以进行预防性服药来预防。
本次宣传活动中,我中心共发放宣传单约200份,接受群众咨询200余人次,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了疟疾的危害,增强了群众及时就诊,配合治疗的意识,提高了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10篇
各科室: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疟疾发现、诊断、治疗和报告水平,保证我院消除疟疾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决定于2011年5月30日,在我院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现将培训安排作如下通知:
一、培训内容
1、疟疾的流行趋势;
2、疟疾病原学;
3、疟疾流行病学;
4、疟疾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
5、蚊媒控制与预防
二、培训对象
各科执行医疗、护理工作的业务人员,科室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医技科室工作管理人员。
三、培训地点 :本院五楼会议室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11篇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并不是所有的肺结核病人都具有传染性。只有在带菌人痰中能够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才有传染性。一般来说,被结核菌感染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当身体抵抗力非常低下时,才容易发病,发展成肺结核病人。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或者痰中带有血丝。
3月23日9:00在我院门诊大厅进行义诊,本次邀请呼吸内科高治庆主任及金毅娜护士长和呼吸内科医生、护士对来院人员介绍结核病防治知识,详细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心中困惑。向过往人群发放宣传资料,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本次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屏幕、宣传单、免费测血压、免费发放纸抽、湿巾、购物袋200余份等宣传活动。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12篇
单位:姓名: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疟疾俗称()
A.感冒
B.打摆子 C.发烧 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
A.2 种
B.3 种 C.4 种 D.5 种 3.下列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
A.弯曲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
C.恶性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疟疾的管理被列入为()
A.甲类传染病管理
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
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D.丙类传染病管理
C.24 小时 D.48 小时D.东南亚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A.6 小时B.12 小时 6.以下各个地区中,有疟疾流行的地区性是()
A.欧洲
B.北美洲 C.日本 7.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
A.蚊子叮咬
B.吸入飞沫C.苍蝇污染食物 D.性交D.裂殖子 8.疟疾传播给人,其感染人体的阶段是()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9.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
A.配子体
B.子孢子
B.2 C.合子 D.裂殖子10.疟原虫生活史中有几类增殖()A.
1C.3D.411.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
A. 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C.脑细胞内 D.红细胞内12.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
A.12 小时B.36-48 小时C.48 小时D.72 小时
13.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
A.12 小时 B.36-48 小时C.48 小时D.72 小时
14.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
A.12 小时 B.36-48 小时 C.48 小时 D.72 小时
15.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
A.12 小时 B.36-48 小时C.48 小时 D.72 小时
1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
A.中华按蚊B.微小按蚊
C.嗜人按蚊
D大劣按蚊
B.雨水 C.战争 D.饮食习惯 17.以下各个因素中,不属于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是()A.温度
18.以下哪个症状不是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
A.发冷
B.腹痛 C.发热 D.出汗
二、判断题(正确√,错误×)
1.疟疾病例经治疗后,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2.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3.ACT 是氯喹和伯氨喹的简称。())))4.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5.非重症恶性疟病例的首选抗疟药物剂型为注射剂。(6.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首选氯喹/伯氨喹九日疗法治疗方案。(7.一般的疟疾病例用口服给药就可以了。()8.在使用伯氨喹治疗疟疾患者时,需注意患者是否同时患有 G6PD 缺乏症。
9.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后,就可以不用继续治疗了()
10.疟疾休止期抗复发治疗针对的是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11.疟疾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常用的药物是氯喹。()
12.各种疟疾都需要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的。()
13.到疟疾流行区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让蚊子叮咬。()
14.氯喹是一种预防疟疾的药品,口服 2 片有效预防时间 7~19 天。()
15.RDT 是疟疾快速诊断试验的简称。()16.RDT 主要检测待检样本中的疟原虫抗体。()
17.对发热病人开展外周血的疟原虫检测或 RDT 检测是发现病人的 主要途径。()
2023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13篇
根据xx省《2010—2020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和xx县疾控中心《xx年疟疾防治工作方案》,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xx年疟疾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加强综合防治和监测力度,降低流行程度和发病率,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全民防虐意识,落实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及时发现疟疾病人,规范治虐工作。
二、目标指标
1、xxxx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2020年前通过消除疟疾国家认证。
3、按照疟疾项目工作规划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三、技术措施
我乡的疟疾防治采取以消除疟疾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和规范抗疟治疗为重点,巩固抗虐成果,增强全民防虐意识,从控制疟疾向消除疟疾迈进。
四、方法
(一)传染源控制
1、发热病人血检
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应开展显微镜检查疟原虫,血检对象重点是来自于其它疟区的发热病人。村卫生所(室),应向上级医疗机构或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送检。
血检指标:以乡乡为单位,“三热”病人年血检率应达到70%以上。年血检率大于本地居住人口的100%,乡乡覆盖率100%,村覆盖率100%。
2、疫情报告
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对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应填写《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和卫生部关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要求,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严防疟疾传播流行。
3、病例治疗
依据《疟疾诊断标准》诊断确诊的和临床诊断为疟疾病例者,均应进行规范治疗,对疑似疟疾病例应进行假定性治疗,治疗率应达到100%。
治疗药物及方法:
间日疟,三日疟应给予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治疗,(1)氯喹:口服总剂量1200 mg。第1天600 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2)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 mg。从服用氯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连服8天。
恶性疟及重症疟疾的治疗,(1)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剂(科泰复):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剂2片,首剂后6—8小时、24小时、32小时各 2片。(2)蒿甲醚: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80mg肌注。
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药物及方法:
对来自单一间日疟流行区人员的假定性治疗,氯喹总量600mg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300mg,间隔6—8小时;在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可用磷酸哌喹600mg 顿服。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给予规范治疗。
4、休止期根治
对上一年的间日疟病人,在疟疾传播休止期,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根治,根治率达到90%以上。方法:口服伯氨喹总剂量180mg,每天1次,每次22.5mg,连服8天。对病人家属和四邻居民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休止期服药。
(二)疫点处理
对5—10月发生的疟疾、输入性疟疾,应根据情况进行疫点处理。
1、媒介防制措施
以患者居住地为中心,周围500米内的居民住房都应进行喷洒灭蚊和蚊帐浸泡。喷洒和浸泡方法防治。
2、保护易感人群 对疫点范围内的居民,应根据情况服用预防药。服用方法:每次服氯喹300mg, 每7—10天服1次,连服2—3次。
3、追踪观察
对疫点内的居民,凡出现类似疟疾发热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检查疟原虫。定期对疫点居民进行一次访视,观察有无继发病例,一般观察一年,对疫点内出现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必要时再进行一次灭蚊和预防服药。
(三)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措施
1、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乡发生的疟疾病例有输入性恶性疟,因此,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4.26全国疟疾防治宣传日”宣传活动,重点对外出疟区的流动人口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传媒,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疟疾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及时就诊、配合治疗、自我防护和主动参与预防控制工作意识。
2、预防服药
对我乡进入过国内、外疟疾高传播地区的回乡人员,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到疟疾流行区经常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露宿者等高危人群,在传播季节亦应进行预防服药。
预防服药方法:氯喹,每次服300mg, 每7—10天服1次,但连续服药的时间不宜超过3-4个月。
(四)疟疾防治技能培训
疟疾防治技能培训,由县疾控中心负责对乡(镇)疟疾防治技能培训,乡对村的疟疾防治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五)突发疫情处理
根据《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视为疟疾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按《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执行。
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第14篇
一、疟疾疫情分析
20XX年我县疟疾疫情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截止12月10日,全县共接到疟疾报告病例6例,实验室诊断4例,抗疟药试治有效2例,较去年同期下降87。2%(6/47)。
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一)组织管理措施
20XX年1月,县卫生局召开了疟疾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20XX年全县疟疾形势和流行特点,明确了20XX年全县疟疾防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卫生局要求加强对疟防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抗疟措施,顺利完成中央补助地方疟疾项目和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确保全县疟疾疫情不出现大范围暴发流行。
(二)防治技术措施
1、休止期服药
20XX年我县休止期服药共涉及19个乡镇122个行政村195个自然村,确定服药范围人口19493人,去除长期外出3119人,不宜服药776人,实际服药人数15598人,服药率为99.1%,服完全程人数为15371人,全程服药率为98.5%。休治有疟史病例数238名,实际服药237名,服药率99.0%,全程服药率99%。
2、现症病人治疗与管理20XX年全县共发现治疗疟疾病人和疑似病人35例,其中疟疾病人6例,正规治疗6例,正规治疗率100.0%。为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我县还制订了抗疟药品登记管理制度,使用统一的抗疟药品登记本,各乡镇均建有抗疟药品进出台帐。
3、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工作
发热病人血检是我县疟疾防治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20XX年全县共血检“三热”病人12994人,占全年任务数68。4%。共发现疟原虫4例,阳性率为0。03%。中心镜检站对全县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共复检血片773张,符合率100%,未发现漏检。
4、媒介防治
20XX年全县共开展主动病例侦查73次,调查73自然村14726人,未发现漏报病人。同时对有疟疾报告的6个疫点在疫点周围100米开展了RDT主动搜索,共采血调查275人,未发现阳性病人。20XX年对疟疾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居住地周围50内开展了室内滞留喷洒工作,全县共处理疫点6个,喷洒158户,喷洒面积33130。
5、卫生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