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真的存在吗(精选7篇)
极限真的存在吗 第1篇
记得在电影、小说中,独角兽是一种被描述体型和马差不多大小,身体是白色,头是深红色,头上唯有一只角,眼睛是深蓝色的动物,自由地徜徉在山间野外,对人类十分友好。独角兽的那只角从额头正中伸出,大约一英尺半长,这只神秘的角更是在电影中被赋予了能解百毒的功能,据说从角上挫下来的粉末可以解百毒,服下粉末还能抵御疾病、百毒不侵,更能够起死回生。在描独角兽的故事中,单纯善良的独角兽往往被少女迷人的体香所吸引,陷入可怕的圈套, “纯洁”的少女野蛮地斩下它那只神奇的角,失去魔力的独角兽只能听天由命,最终遭到猎人无情的宰杀。
那传说中神奇的独角兽是否真的存在呢? 最近,英国《镜报》报到了一组亚洲“独角兽”Saloa的图片,这种来自越南的“独角兽”,真的是电影和书中描述的神奇的独角兽吗?
经过专家的分析,发现独角兽Saloa原来是中南大羚。它的重量约为100千克,高约为100厘米,身长将近150厘米,有一条长20—25厘米的尾巴。中南大羚的角长而直,最长可达65厘米,与故事中的独角兽不同,它的角不是一只,而是两只。它的全身除了脸颊和四肢有白斑,其余为棕褐色,这也与电影中独角兽白色的体型有所不同。既然身体各种形态都不像独角兽,那在报道中为什么会称中南大羚为独角兽呢?
原来中南大羚生活在森林和低山中,喜欢四只结成一个小群,以树叶为主食,兼食花草,仅分布于越南的广南省中南大羚自然保护区和越南与老挝边境。它行动诡秘,也很难寻到它的踪迹,人们长期以来都没有发现过它们的野外记录。直到1992年才被人们发现,还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IUCN) 。因为它们被人们发现较晚,就好像电影中的独角兽,一个珍贵而又神秘的精灵,所以被人们赋予了“独角兽”的称号。
虽然中南大羚并不是独角兽,但是它却跟传说中的独角兽一样珍贵。在1999年,摄像师在老挝捕捉到中南大羚的镜头。2011年老挝政府宣布,在老挝境内的一位村民曾捉住了一只中南大羚,并将它带回村子。不幸的是,这只雄性成年中南大羚由于捕获过程中连日的折磨而精疲力竭,最后死亡。后来,这只死亡了的中南大羚成为世界上首只保存完好的标本,而最近所报道的图片仅仅是我们第三次看到中南大羚。因为中南大羚的珍贵,致使许多人去捕猎它们,在过去的三年里,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们已经移除3万多处专门猎杀中南大羚的陷阱,捣毁600多个非法猎杀窝点。
当然,中南大羚只是濒危动物中的一员,地球上约8. 5万到34万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据估计每24小时就会有150到200个物种永远消失。如此快的灭绝速度并不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是人为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那么,我们要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呢?
友谊,真的还存在吗作文 第2篇
友谊,多么渺小的两个字,意义却重大。但,我的`友谊,却从深深的高山瞬间跌到了地下十八层。
那是一个太阳高照的早晨,我心情舒畅地来到学校。可是迎来我的却是苏秀娜和林嘉欣那埋怨我的眼神。
我想一定是发生什么事了,想去问一个清楚。但上课铃已经打响,所以我不得不回到座位上。
下课了,我去问林嘉欣发生什么事了,林嘉欣却理都不理我,还瞪了我一眼,我做错什么了吗?我又跑去问苏秀娜,苏秀娜说:“你不是说还林嘉欣钱吗?那么久了都不还!”
我恍然大悟,事情还要从那天说起:林嘉欣没经我同意就帮我买了跳绳,很不好跳,打到很痛,还15元。我看在朋友的份上,跟她说很好跳,并说明天还她钱,后来我们都忘了,之后我生病请假,叫王景莹帮我给林嘉欣。
我找到王景莹:“王景莹,你到底有没有把钱给林嘉欣!”
王景莹有点愣,之后说:“有啊。”
我觉得王景莹是撒谎,“我看出来了,你没有给林嘉欣对不对?”
王景莹一直都在辩护,既不承认私吞,林嘉欣也不承认已收到钱,我在这迷宫里搞得晕头转向
后来我们各自都不在一起玩了,再也没不是当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好朋友了。
过了很久,林嘉欣发QQ给我:对不起,其实那次我收到了钱,苏秀娜叫我跟王景莹编造一个谎言来骗你,她还威胁我们。以前都没有告诉你,苏秀娜一直都对你有偏见
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叹了一口气。这几年来我对苏秀娜很好,有好东西一起分享,我们从小就是好朋友,我没想到她在背后却经常骂我的坏话
“UFO”真的存在吗 第3篇
1878年1月,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农民马丁看到空中有—个圆形物体,随之,美国150家报纸登载了这则新闻,把这种物体称作“飞碟”。 1947年6月,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企业家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途经华盛顿的雷尼尔山附近,发现9个圆盘高速掠过空中,跳跃前进。这一事件在美国所有报纸上得到报导,又一次引起了世界性的飞碟热,以后有关发现飞碟的报告纷至沓来,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纷纷组织调查研究。
自上个世纪40年代末起,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急剧增多,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对UFO的存在与否,迄今在世界上尚未形成一种绝对权威的看法。持否定态度的科学家认为,很多目击报告不可信,不明飞行物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人的幻觉或者目击者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曲解,他们甚至把飞蝶学视为伪科学。肯定论者认为,不明飞行物是一种真实现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但许多UFO专家表示,他们并不肯定UFO是外星船。他们认为不应该把相信UFO存在与相信它来自外星的理论混淆起来,因为来自宇宙的假说只是根据其飞行性能、电磁性质以及目击者的印象解释归纳推断出来的,正确与否尚待查证。
值得注意的是,UFO现象集中爆发的时期恰恰就是冷战时期。而美国的第51区又是UFO事件中最有影响,最为人所知的。长久以来,“51区”就有许多与UFO有关的传说,包括俘虏外星人、外星飞行器、地下秘密基地及美国政府与外星人的秘密协议等。在1947年著名的罗斯维尔事件之后,“51区”就成了传闻中美国政府秘密处理飞碟坠毁残骸及外星人尸体的地方。甚至认为美国的一些先进武器与科技,是从秘密研究外星飞船所获取的成果。美国政府对人们的疑问也一直采取着暧昧的态度,既不把“51区”的一切清楚地公之于众,也不明确地否认UFO现象。
自然习得顺序真的存在吗(英文) 第4篇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ers(Dulay and Burt 19731974a;Bailey,Madden and Krashen 1974)have claimed there exists an acquisition order of English morphemes to which ESL learners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ages and language backgrounds.Thus the author makes a study to prove the findings.
Objectives:freshman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college and Chinese students in college
Methods:contrastive analysis
Using material:
《大学英语基础教程》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大学英语精读》1,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朗文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牛津实用英语语法》牛津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实用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薄冰英语语法》,开明出版社,1999.
《简明实用英语语法》,气象出版社,2003.
《英语语法与用法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eaching books between Uygur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The Uygur students did not learn English before they came into college,for them,English can be their second language,and for Chinese students,English is of course their second language.Despite their nationality and age difference,we just observe the process that they learn English grammar,respectively,three parts:words,tense and sentence.From the contents of their book we find they are quite similar with each other,for words,from Noun to Articles,Pron.,adj.,adv.numerals,prep.and to the last one verb.And for tense,the acquiring process is much more the same,basically three parts,the present,the past and the future.For sentence,the basic structure is the following 5types:SV,SVO,SVOO,SVC or SLP,SVOC.
3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Grammar books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first language can use the same grammar books.But are grammar books still have this kind of grammar acquisition process?After reading the contents of the six grammar books I find the process still exists although they were published by different press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There do exist some slight differences in sequence,for example in Longman English Grammar they put sent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and then words and tense,while others usually put words part in the beginning.But generally,the learning step of each part is more or less the same as I previously mentioned.
4 Theories
Then the question comes:how did the grammarians know the process and apply it to SLA?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need to find some theories of SLA in history.Chomsky holds that children’s brains must have been“hardwired”in preparation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He claims that the child’s knowledge of his or her mother tongue is derived from a Universal Grammar(UG).Based on this theory,interlanguage hypothesis appeared.And they generated an important finding:there are strong simila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al route followed by different L2 learners and there are even strong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route followed by L2 learners and that followed by L1learners.Since this finding was repeatedly confirmed by many empirical studies,researchers hypothesized:SLA follows a“universal”route that is not influenced by such factors as the learner’s L1,age,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acquisition takes place.This is so-called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Then we can conclude that when English is as the second language for the Uygur students and the Chinese students,SLA followed a natural sequence irrespective of their first language.
参考文献
[1]Herbert W.Seliger,Elana Shohamy.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王望妮.二语语法学习与语言技能关系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5]冯丽萍,孙红娟.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方法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01):9-16.
[6]杨晖.二语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习得及相互关系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1):68-71.
[7]何举纯.From Grammatical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
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 第5篇
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我觉得于中国教育的危机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了。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我是刚刚离开校门的人,在学校的时候其实也总是感到别扭,对于应试教育也很有诟病,对父母也有怨对。但是现在想一想我觉得,中国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制度本身带来的。应试教育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问题。如果没有考试教育是什么?我们如何去评定知识掌握的程度?
至于什么素质教育,十分的形式化,比如现在在高考里加入的所谓综合能力的测试。也不知道是什么脑筋想出来的主意。我觉得他们对人本身的理解就十分的肤浅。因为所谓的素质是很难以一种标尺来标定的,所以也很难明确。我觉得如果提素质教育,应当多从教育进行的本身来入手,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整体的一种认识。
教育关注的应当是人本身,目的是建立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理智,沉着,有思想,有品德的人。当然我的这种理解很有些复古的意思,但是古人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是很深入的。而今人则过多的形式化了。
建立人格是目的,而教育的形式就是途径了。形式其实并不重要。知识与技能只是一种术,可以说是一种谋生手段,什么时候学都不为晚。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世上却不多见,人格的魅力是无穷的。当然人格的形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幼年时的教育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想再强调一下知识与技能什么时候学都不晚的这个道理。但是我不知道应当怎么去说明它。现在我们身边自学成才的人太少了,而过去的那些人好像有些神化了,因而大家不太相信。其实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学校里不可,而且学习也不一定非得那么的被动。我在学校里其实不是个好学生,主要是我的学习不好,不是我不聪明,而是我不努力。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解和主流的观点大相径庭,我更注重自身的修养。
现在的教育在形式上的主要诟病就是太教条化,把学生当成是没有自己观点的机器来看待了。而考试其实就是在考记忆力,这是使人变成傻瓜的一条捷径。其实记忆力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本领,分析(归纳和演绎)和具有哲学高度的认识与把握,才是人的特长。和机器比起来人的记忆力是很差的,特别是准确性上,和电脑比起来我们简直就是白痴。其实打算把人培养成机器的这种想法是很伟大的,伟大的不可思议,但同时也是注定失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中出现的好学生如此之少的原因所在。
教育的这种坠落也是渐渐形成的。别人的年代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我父亲的.年代和我所在的年代,时间跨度大约有四十年。我父亲的那个时代里班上的学生的成绩呈倒三角状态。学习好的人很多,成绩一般的少数,成绩很差的极少。而我的年代呈子弹状,学习好的尖子顶多一两个人,大多数是中不溜的和比较烂的。这种结果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大多数人不善长和记忆力叫劲,特别是机械的记忆。但总有个别的人天生拥有基因优势,擅长机械记忆,因此尖子生往往只有少数人。
其实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教育是因人、因材施教的教育,目前来看,我们的确作不到,美国的教育虽好,但是也做不到这一点。但在中国还是有个别的老师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什么教育,无论有多少的诟病,只要有有责任心的教师存在就还有希望,制度与目标都不是中心,毕竟教育是人对人的训练,永远都是人工的不会出现机械化,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优秀的教师的却不多,但是有责任心的教师我觉得还是大多数,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业务水平的确不高,但是我们还是会感激他们的,至少我们不会恨他们,我们尊敬他们的工作,原谅他们对我们犯下的错误,毕竟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真的存在完美工作吗? 第6篇
无论我们的技术力量多么强大、无论我们的公司组成多么复杂,现代人工作领域的最显著特点始终是内在的,其中包括人的种种心态。它基于一个大家均持有的普遍信念:工作应该使人幸福。
由此,我意欲拜访一位职业咨询师,也就是一位致力于想方设法帮人找到一份工作、令其产生成就感的专业人士。
我在互联网上搜索,找到一家叫做“国际职业咨询公司”的机构,它的网站承诺为那些面对“使人产生困扰的人生决策与职业选择”的人提供帮助。这个机构唯一的全职雇员是罗伯特·西蒙斯,一位55岁的心理治疗师。他利用闲暇写出一本书,书名是《真实的我:作为自我行为的职业》,几年来他一直在设法出版此书。
我们达成一致,我将在今后几周内观察西蒙斯的工作方法。我要同他一道出去走访,在办公室里借助视频监视器观察他如何为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需要必要的许可)。作为我的报答,他只是要我为他推荐一位与出版商打交道的文稿代理人。
“事业”总会用期望折磨我们
3天后,我躲藏在一间用来当书房的、小得像一只橱柜似的屋子里,观察监视器黑白屏幕上显示的隔壁诊疗室里的活动。当天的第一位来访者已开始概述她的生平和对自己职业的不满,她的态度有几分拘谨,也有几分坦诚。
谈话中。西蒙斯的这位客户曾3次打断对自己趣闻轶事的陈述,猛地向后捋捋头发说:“真抱歉,这一定非常枯燥乏味。”仿佛早就料到她会这样说,西蒙斯平静地回答道:“我坐在这儿正是为了听你倾诉的。”20分钟后。像长辈般慈爱的西蒙斯压低声音,几乎耳语般地问道: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使昔日那个天真快乐的女孩完全变了一个人?至此,37岁的卡罗尔毫无先兆地啜泣起来,她是一位税务律师,在英格兰银行附近的写字楼里领导一个部门,手下有45个人。西蒙斯亲切地望着她。窗外,邻居的猫儿正在绕着鲤鱼池漫步。
卡罗尔走后,西蒙斯扔掉一大堆用过的纸巾,将长沙发上的垫子扯平整。他认为困扰着那些咨询者的最常见、最无益的错觉就是,他们自以为在成长过程中,早在获得学位、成家、买房、跻身于律师事务所高层之前本应凭直觉知道应该怎样妥当地生活。他们始终饱受一个萦绕在心头的念头折磨,即由于自己的错误或犯傻,他们已经与本该从事的“事业”失之交臂。
“事业”这个古怪而又不合时宜的词儿在中世纪开始在基督教世界流行。原本指的是人们突然得到旨意,要他们依照耶稣的教诲身体力行。西蒙斯坚信,这个概念的世俗版本一直延续到现代。它总会用一种期望折磨我们,即生活的意义总会在某一时刻以现成的、确定的形式显现出来。这种意义随即会使我们从此不再受迷惘、妒忌和懊悔的侵扰。
西蒙斯喜欢一个隐喻:在发掘自己能力的过程中,前来咨询他的人必须像带着金属探测器走过一块地面的探宝人那样行事,必须留神倾听他所称的“欢乐的”嘟嘟响声。
在闭路电视上看他们谈话,我渐渐领悟到隔壁潮湿的房间里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西蒙斯已将他的毕生精力用于深切关注另一个人的最最细微的情感。1000年来人们注重行为甚于想法,将智慧仅仅用于谈论枯燥抽象的理念。一个普通人每天遇到种种困惑,他的想法本该得到细致考察。终于出现了一家机构,它致力于解析人的心灵上重要却又模糊不清、像无线电信号传输一般的变化。
心满意足是非常罕见的
过了几个星期,有一家美国银行委托西蒙斯用一上午时间测试一些求职者。他原希望能结合面对面交谈的形式进行测试,那样可以了解更多情况。结果他发现这家银行不愿延长时间、增加花费。他要连夜为试卷打分,以便他们第二天就决定雇用谁、不雇用谁。
接受西蒙斯测试的人花费大块时间填写莫里斯比人格剖析图表,这种图表在智力问卷调查图表中最受尊重、使用范围最广泛。我对自己选择职业的智慧从未产生过疑问,但也参加了测试。希望借此更多了解自己的工作心态。我在一组组词汇中寻找不同寻常的词,想法解开图案的谜底,找到类推法试题的答案,诸如“重之于轻类似于a)宽广,b)白天,c)跳跃之于d)砖块,e)狭窄,f)房屋”。
两天后,我的测试结果装在一只专用封口文件夹里,从西蒙斯的办公室发送回来,如此安排亦是为了表明测试结果重要。这份报告看起来像是用计算机完成的。报告先说明我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特别才能,却不擅长与数字打交道,后面写道:“申请人的能力达到平均水准。非常适合从事各种中级管理工作和商务岗位,在医疗诊断、开采原油与天然气领域或娱乐业中一定前途无量。”
我意识到自己渴望认同这份报告的结论,希望借此减轻对未来的疑虑。不过这份报告并没有使我多少增加一些自信心,反而,我越想就越觉得,从整体上看,它昭示职业咨询有一些局限性。我觉得不可思议,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很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的择业问题居然在很大程度上听凭被边缘化的心理治疗师摆布,他们只是在种菜之余从事这个行当。倘若这个位置由一位旅行代理商抢到手,那准会成为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也许,这种疏忽只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心理治疗师们最终对人性所知甚少。出于可以理解的、希望潜在咨询者做出积极响应的渴求,他们会承诺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正如教文学创作的教师有时出于贪婪,有时出于感情用事。会暗示学生,说所有的人有朝一日都会写出了不起的作品。其实,他们本应坦诚说出令人不安的实情,那也是一件民主社会不能容忍的事情,即才华横溢的作家,就像对现状心满意足的工人一样,始终是非常罕见的。
感到壮志未酬不是你无能
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光明前程总是不能如愿到来,它总是无法使我们赚大笔大笔的钱,实现宏伟的目标,或建立博大的体系。若想重新描绘现实,我们需要非同寻常的应变能力、智力和好运气,而在卓越之巅两侧山坡上却分布着数不清的小山包,那里居住着饱受磨难、形单影只的成功者。
我同西蒙斯分手后才感觉到,一种未经深思熟虑的残忍悄然隐身于一个资产阶级信念之中,那便是人人皆能在工作和爱情中体验幸福。这并不是说工作和爱情这两件事常常不能带来成就感。而是它们几乎压根儿就不会带来成就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拒不承认人类命运中最自然不过、原本存在的渴求和不完美,因而不赞同人们去安慰婚姻不幸、壮志未酬的人,而是听凭这些人暗自为受辱蒙羞的情感折磨,因为他们一再失败、未能实现自我。
最终,有12位文稿代理人读过西蒙斯的手稿。他们全都客气地对作者予以鼓励,但是依旧没有人愿意出版《真实的我:作为自我行为的职业》。
Ben的“最理想的工作”
还记得去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推出的“世界上最理想的工作”活动吗?被选中的小伙子Ben心满意足了吗?
完美的工作什么样?大多数人的看法都差不多,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少干活、多拿钱,有乐子。
Ben Southhall在2009年7月就得到了这样一份举世瞩目的“完美工作”。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在2009年1月9日向全球发出招聘通告,招聘大堡礁看护员。当选者可以每日与沙滩、碧海、蓝天为伴,还将获得半年15万澳元(约合人民币75万元)的高薪。看护员可以住在一套豪华的海景别墅里,昆士兰旅游局将为看护员承担几乎全部的生活和交通费用。
这份诱人的工作吸引了来自全世界3.5万人竞聘,最后,Ben Southhall幸运胜出。Ben在结果宣布时喜出望外:“那一刻就像是坐过山车,我的眼珠都快蹦出来了,又惊又喜。”
完美的艰辛
Ben带着女友住进了大堡礁的豪华别墅里,很多人以为Ben得到了一次6个月的悠长假期。但Ben说,他的工作绝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工作之一。“白天我要去潜水录像,得不停地拍,还得不停地想,如何让片子更漂亮更吸引人,配上字幕,弄清楚片子中每种鱼的种类,让看到的人就像和我一起进行了这趟旅程一样——这非常耗时间。晚上我要更新网站和博客,在6个月时间里,我到访了90个奇异的景点,上传了47个视频日志,写了60篇博客,总字数达到7.5万字;更新了超过2000幅照片,并在微博上发布了730多条信息。另外,我还接受了超过250个采访。”为了这份工作,Ben常要工作到半夜,有时1点还要在线。因为很多人关注着他更新的消息,“大概有30家来自全球的媒体盯着我们,《国家地理》杂志有60%的时间跟着我,还为我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大家以为我躺在一个地方舒服地写东西,其实我是和一个辛勤的团队在一起,半夜1点团队可能还会安排我接受奥普拉脱口秀的采访。”
除此之外,Ben的“完美工作”还有一些生命安全的威胁,他被水母蛰到,险些丧命。Ben学习开直升机,他的技术把空中摄影师吓了个半死。
总之,Ben总结道:这是一份需要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长达19小时的超负荷工作,每天在各种探险、推广、发布会、观光团中穿行。
完美的快乐
不过,Ben还是很享受这份工作——“我是个‘自愿的工作狂’”。Ben觉得每天工作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挑战,“除了工资以外,这份工作最大的奖赏在于工作的环境,这个岛如此美丽。”
而且,Ben觉得,工作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专注,而不是一些简单的优劣判断。“对一份工作的满意度,金钱本身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是工作带给你的满足和快乐。我在非洲做过3年慈善工作,每个早晨都像周一一样忙碌,工作很累,下班也没人和你说谢谢。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专注于某样事情,专注会产生乐趣,乐趣会产生热情,进而爱上这份工作。”
完美工作不会从天而降
Ben与大堡礁的“完美工作”也早有契合点,他除了自己喜爱野外生存之外,他还在2008年筹备了一次为时5年的非洲之旅。为了让这次旅行更有意义,他同时给旅行策划了一次慈善筹款。在整个行程中,他会跑5个马拉松和爬5座非洲的高山。同时全程他还要拍不少照片和写大量的文字,将它们放在自制的网站Afritrex.com上。
“纯粹”的爱情真的存在吗? 第7篇
人类是性欲最强的物种吗?
和任何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包括我们的近亲黑猩猩),人类的性活动都强烈得多。对我们的近亲动物来说,它们不存在长期的求爱阶段,几乎没有一种猴类和猿类形成了持久的配偶关系。性前准备阶段模式比较简单,通常只有几种简单的面部表情和呼叫。交配本身也非常短暂,以狒狒为例,从尾交到排精的时间只有七八秒,雄性臀部冲击次数至多15次,常常不到15次。雌性看起来没有任何性欲高潮,即使有,和人类的女性相比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性反应而已。
雌猴和雌猿的发情期很受局限,一般来说,一个月之内只有一周左右,或一周多一点。就连这一点短暂的发情期,也比低级哺乳类动物前进了一步。低级哺乳类发情期更加受排卵期的局限。在人类身上,女性的性活跃期在灵长目动物发情期不断延长的总趋势中,被推到极点。事实上,女性的性活跃期不受任何时间限制,性生活扩展到了妊娠期和哺乳期,只是在分娩前后的短暂时间之内,性生活才受到严格限制。
人类的恋爱能力从哪里来?
显而易见,人类是现存灵长类中性欲最旺盛的一个物种。如果要刨根问底,我们就必须回顾人类的起源。我们人类在进化中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呢?
第一,要生存就得猎食。人类的祖先因为森林减少而开始在地上生活之后,已经没有伸手就有的果实,学会捕猎才能生存;第二,必须有一副胜过其他动物的大脑。灵长目的身体条件对于高度适应地面生活的猫科、犬科、有蹄目动物完全没有竞争力;第三,人类必须有较长的童年期,让大脑更发达,更聪明;第四,男性出猎时,女性要留在居所照顾幼儿;第五,男性出猎时必须合作;第六,人类必须要直立行走,用上肢使用武器,才能保证狩猎成功,弥补相对于其他动物先天身体条件的不足。以上各种变化并非按叙述中的顺序先后发生,相反,它们应该是同时逐渐完成的,每一种变化同时都促进着其他的变化。
那么,人类与众不同的恋爱能力又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首先,男性留下女性外出打猎时,希望女性忠贞不渝,以确保其抚养的是自己的后代;女性则需要形成与男性的配偶关系,以保证在生育期间获得生存资料,这两点给爱情的演化预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男性都拥有了致命武器(狩猎工具),性争斗的危险性大大加剧。所以,男性满足于只和一个女性结为配偶,也可以减少性争斗,增加生存概率。最后一个原因是,婴幼儿成长缓慢又十分脆弱,这使父母的责任大大加重,父母共同养育子女的行为逐渐成为常态。纵观自然界凡是养育幼崽极其困难的物种全是一夫一妻制,并由父母双方共同哺育后代,例如帝企鹅,这是形成强有力配偶关系——爱情的另一个原因。有了这个情景作为起点,就可以看出由此派生出的其他进化现象。要形成配偶关系,人类就必须养成恋爱能力,必须把一个固定的伙伴铭记在心。
然而,人类是怎么学会拥有固定配偶的?促进其形成配偶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作为灵长目动物,人类祖先早已形成了短暂配偶的趋势,这种关系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天。配偶关系要长到足以适应养育后代的漫长岁月,恋爱以后必须维持爱情。长期和富于激情的求爱保证了爱情的形成,但是此后还需要新的东西去维持爱情。最简单、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使配偶的共同活动更加繁复多样,更使人得到报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使性生活更富有激情。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身体似乎从各个方面都在“迎合”爱情的产生,仿佛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进化出维持爱情的特殊能力。比如,女性的性活跃期的延长,不能用简单的增加出生率来解释。女性在每个经期只有一次排卵,所以非排卵期的性交根本就没有生殖功能。性活跃期延长的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儿童依赖父母的时间很长,如果女性在育儿期不能接受性生活,那就必然会影响配偶关系,甚至造成灾难。女性在停经期和妊娠期,仍然能接受男性的性要求。这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形成了一对一的配偶关系后,长时间使男性无法得到性满足可能会危及配偶关系。可见,人类的性生活,显然大多与纯粹的繁殖后代没有关系,其重点是凭借性伙伴的互相报偿来加强爱情的关系。
由此看来,配偶双方在性生活中达到圆满,是根深蒂固、有生物学基础的、合乎进化要求的正常趋势。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