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路域生态系统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9
1

路域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实证调研考察,笔者发现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失调现象,如师生角色定位的失调、语言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失调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失调等。针对这些失调现象,教师应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优点,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移动学习的策略意识,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移动学习环境;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韦萍(1984-),女,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RKJGY1701)。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比如网络技术下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观念及行动尚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依然是以教师知识灌输为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创新能力薄弱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真正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也阻碍了课堂各生态因子在整个系统中的和谐共生,有效生长。

一、移动学习与教育生態学

1.移动学习。上世纪90代,移动技术蓬勃发展,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日趋完善,各种移动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的日渐普及,为移动学习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技术和设备支持。移动学习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欢迎,它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支持终身学习这一理念。

2.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就是将生态学一词引入到教育领域的一种研究理论与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由劳伦斯·克雷明 ( Lawrence Creming) 等人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强调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人的生理、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以及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生态因子共同构成的微观课堂生态系统。只有当各类生态因子平衡稳定,协调发展才会使课堂趋向合理化、自然化,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在教育生态学思想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的主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才能建立和谐平衡的课堂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二、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失衡分析

笔者选择了所教的17级食科1班46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结合访谈及课堂观察,了解了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现状,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生态失衡并分析了失衡的原因。

1.师生主体因子之间关系的失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自然班级人数过多,周课时压缩,教学任务繁重,调查结果显示:有多达59%和30%的学生被评价为知识被动接受学习者和课堂活动的边缘者,学习主体角色严重缺失,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的观念和行动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80%的学生认为教学基本上还是由教师主宰。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兴趣和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精神,教学方法和理念陈旧,加之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欠缺,他们真正参与教师安排设计的课堂活动不多,仅有7%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生态主体之间关系失衡,破坏了课堂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课堂生态的平衡也就无法协调发展。

2.语言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失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不是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之中去。然而,目前许多学生由于四六级证书,学位学历证书压力,根本无法体会到英语语言学习的乐趣,调查显示:37%的学生努力学习英语是为了顺利通过期末考试,28%的学生则是为了拿到学历学位证,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这样英语学习变得非常被动,过于强调“习得式”的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另外,没有必要的英语语言环境,缺乏合理有效的语言训练,更加导致了语言知识与实践交际能力之间的失调。

3.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失衡。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考核的形成性评价具体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调查显示:85%的学生也这样认为。教师真正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比如能够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不多,同时,缺乏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且考核评价者单一,仅仅只是教师,这样致使学生所得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目的过于功利性,他们觉得学习英语只是完成大学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门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顺利拿到学历学位证书的一种被动的学习,这样阻碍了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严重阻碍着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移动学习环境下构建平衡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

1.移动学习环境下调整课堂生态主体因子的关系。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担当好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者、学习方向的引导者,辅助学生实现向课堂教学活动中心主体地位的转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应传授给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文化意识。学生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意识。通过移动学习模式,实现新的师生主体关系之间的平衡。

2.移动学习环境下平衡语言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高强度高密度灌输,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与交流不多,利用移动学习的优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这些交流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不仅可以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交流学习信息,而且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讨论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话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运用各种手机学习APP,如BBC新闻,fif口语训练系统,批改网等,训练听,说,读,写等各项英语实际技能,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愉悦,降低语言焦虑,在移动学习中获得自信,实现语言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平衡。

3.移动学习环境下调节课堂生态评价体系。移动学习环境下,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各占一定科学合理比例才能促进评价体系的平衡。形成性评价主要了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应用情况,还应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及学习过程的情况,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单元小测试、课堂参与程度、听力口语测试、小组表演、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全方位了解考察。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档案袋等形式,做好平时的形成性评价记录。我们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教师评分、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四、结论

数字时代下,教师应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构建平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从而真正实现大学英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关文信.西方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1-4.

[2]范国睿.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3-28.

[3]张莉.移动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99-103.

路域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流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珠江上游流域

一、引 言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不是一定不能调和?人类究竟是怎样影响区域环境和受环境影响的?个人和社会怎样减缓和适应环境的这些变化?决策者针对这些变化所选取的政策如何影响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能否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和助推器?通过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发展能否形成一个新兴的“生态产业”?如果这些问题有解,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方法或措施来促进和保障其顺利实现,这是目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理论的产生及其实践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基础。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成为解决人口一资源~环境一经济社会巨系统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是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人类生态学原理去探讨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系统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自然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国外研究述评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论是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领域。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其理论渊源发端于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概念、20世纪30年代末Lindeman提出“百分之十定律”、20世纪40年代维纳提出生物控制系统论以及50-60年代Golley、Odum E P、OdumHT等生态学家对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研究。由于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层次和复杂性,直到Miller(1978)总结出19种不同尺度的生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德国著名的生物控制论专家Vester(1981)总结出生物控制论的8条定律,Haken(1978)的协同学理论和Prigogine(1984)的耗散结构理论为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1984)提出社会~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相应的生态规划方法,美国生态学家Odum HT(1987)提出一种用于测度能量在生态系统不同崔养级的累积效应和生态复杂性的生态系统能值概念,Checkland(1981,1990)在定量与定性数据、主观与客观信息的结合上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的适应性策略方面实现了理论突破,才在1988年由Agee和Johnson出版了第一本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著作《公园和野生地的生态系统管理》,该书提出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过程的理论框架,标志着生态系统管理学的诞生。这些不同学科、专业学者的创新性理论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砌究对象、目的和专业角度不同,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也存在三类具有较大差异的相关观点:一是由学术界特别是生态学家提出,主要强调保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整体性和持续性,使其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状态;二是由美国林务局(1992)、森林学会(1992)、环保局(1995)、世界保护联盟(IUCN)(1999)等相关管理机构提出,侧重于强调各自的管理目的和资源管理的方法;三是由专业社团和非政府组织提出,更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协调管理。

之后,国外诸多学者对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和实践展开了深入研究。例如Boyce等(1997)对森林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进行了理论研究;Costanza等(1997)对世界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理论研究;Brussard等(1998)对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探讨;Haeuber(1998)对生态系统管理与环境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Wagner等(1998)对生态系统管理在一些具有争议的领域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Lackey(1998)对7个生态系统区域进行了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对比实证分析;Gentile等(2001)对美国South Florida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和模型进行了案例分析;Berberoglu(2003)对土耳其的东地中海海岸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近年来文献情况看,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研究的成果呈现逐年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同时,国外众多政府、非政府机构,包括联合国、各种政府联盟、国家相关管理机构也开始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区域、国家、全球生态、资源、经济、社会进行系统研究和管理。美国林务局1992年第一次官方宣布采用“生态系统方法”来管理国家森林;1993年,克林顿发表了题为《生态系统管理:一个生态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评价》的报告,标志着生态系统管理基本框架的形成;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提出了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5项导则和12项原则,为进一步实施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南;联合国和各种政府联盟,如UNEP、OCECD、WMO、IPCC、UNCD、WPC以及各种民间机构FOE、IIED、WRI、IUCN、WWF等组织实施了诸如世界气候计划(WC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生物圈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地球环境检测系统(GEMS)等一系列全球或区域环境对策研究计划。这些全球(或区域)规模的环境研究计划,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生态学家们的广泛响应和参与,他们积极倡导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管理自然环境和资源。国际科联(ICSU)和国际社科联(ISSC)发起了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几个主要计划,其中与人类活动管理密切相关的有:(1)国

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计划,正在开展的科学计划包括人文和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系统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管理、健康与环境的生态安全管理三大领域。(2)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影响国际研究计划(简称IHDP),该计划定义人类影响包括个人和社会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受环境变化影响的程度和过程以及减缓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对策和行动。(3)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安全管理(GECHS)、全球环境变化的体制因素(IDGEC)、产业转型(IT)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更强调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强调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服务以及对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可持续性,为环境决策者提供有效参考和决策依据;特别注重区域各种自然生态、技术物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耦合性、异质性和多样性;注重城乡物质代谢、信息反馈和系统演替过程的健康度以及系统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其中生态资产、生态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是当前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热点。

三、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国内研究述评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不同于传统环境管理,不着眼于单个环境因子和环境问题的管理,更强调整合性、共轭性、进化性、系统性、耦合性、平衡性和自组织性。因此,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污染防治的应急环境管理(20世纪60年代以前),清洁生产的工艺流程管理(20世纪70-80年代),生态产业的产业生态管理(20世纪80-90年代),生态社区的生态系统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产业生态管理(Eco-Industrial Management)、城镇生态管理(Eco-settlement management)、区域生态管理(Eco-regional management)、生态基础设施管理(Eco-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等几个分支研究领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态学奠基人之一马世俊院士就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概念和有关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其后,在王如松等学者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世纪末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在国内都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是在国外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充分发展推动下,逐渐被我国学者引入国内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赵士洞、任海、傅伯杰、王如松、于贵瑞等对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了较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尤其在自然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首先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投入,其中以于贵瑞等学者为代表。该研究小组对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概念、原则、方法、原理、要素、区域尺度、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全面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首次在国内提出了依托于生态管理科学的生态信息科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同时还提出了生态管理科学7种发展趋势:空间尺度的全球化、时间尺度的长期化、研究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定位观测的自动化、观测项目的综合化和观测手段的多元化、区域生态环境数据获取的“3S”化、成果表达的数字化和图像化、研究目的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管理。近几年,我国在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鲁奇(2002)等依托中国一欧盟合作项目开展了“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与城乡互动发展研究(Sustainable Agro-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theDevelopment of 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Regions andCities in China)”;严良等(2007)对矿区生态环境管理及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建立矿区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和生态环境综合分析决策模型”;郭怀成等(2007)学者认为在生态系统方法、物种保护、综合资源管理以及区域规划等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新的热点;中国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引入到西部退化土地治理事业中,在全球环境基金和我国财政部支持下,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也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其主要目的是创立一种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框架;田慧颖等(2006)、汪思龙等(2004)对生态系统管理的多目标体系、方法、生态系统管理的新理念进行了评述;王鸣远、杨素堂(2005)对中国荒漠化防治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进行了理论研究;武兰芳等(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农牧结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动力学机制;王如松等从我国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以及生态安全等角度探讨了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问题;王如松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城市发展的复合生态管理方法”,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生态安全、生态健康、生态风险、产业生态评价和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生态动力学机制和生态控制论的区域城市发展的复合生态管理方法论体系,并以北京为例进行了区域城市化的生态资产、生态占用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对北京等典型城市生态足迹和区域生态服务机理、区域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健康、生态风险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研究是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应用较为全面和成功的一项成果。

四、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流域及流域经济、流域环境的概念又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除了具有自然、社会、经济基本构成要素外,还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由此,树立流域可持续发展观,从流域环境与发展统一的角度考虑基于流域生态系统、流域经济系统和流域社会系统的复合巨系统管理,实现流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从整个流域全局出发,统筹安排、综合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流域内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全流域综合效益最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有明确的可持续驱动目标,由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保证其实施,并在对维持流域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必要的生态作用和生态过程最佳认识的基础上从事研究和监测,以不断改进管理的适合性。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开发田纳西流域水资源的立法,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开发治理效果,也成为现代流域治理最成功的典范之一。之后,发达工业国家在借鉴美国流域管理经验的同时,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流域综合管理方案,如英国泰晤士河、欧洲的莱茵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保护和治理。这些治理都把握了流域自然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整体性、区域性、全局性、

综合性等特征,有效地避免了流域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区域间、部门间、区域与部门间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等之间尖锐的利益、矛盾冲突。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以往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流域管理模式,流域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内邓红兵等(2002)较早从流域角度进行了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研究,指出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是流域开发和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就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中“水陆交错带、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湖泊与水系”四个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初步分析。蔡庆华等(2003)探讨了河流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管理问题:罗跃初等(2003)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徐中民等(2003)探讨了以黑河流域额济纳旗为例的环境选择模型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唐涛等(2004)以香溪河为例对河流生态系统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车越(2006)等人对水源地区域发展与水源保护协调发展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牛叔文等(2006)对黄河上游玛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和生态环境管理的政策设计进行了实证研究;燕乃玲等(2006、2007)首次对长江源区生态系统完整性测量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郭怀成等(2007)对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框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有关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尺度、宽度、协调生态价值冲突、国内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等4个关键科学问题;徐辉等(2007)分析了中国实施流域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流域自然属性的多样性以及我国国情、经济体制、行政管理方式、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等因素,尤其是一直以来在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行政区划管理(尤其是以县域为单位)为主,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系统综合管理和开发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因此,以自然属性为主的流域复合系统,由于融入了人口、民族、文化、经济、社会等驱动因子而显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也意味着我国今后的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流域复合系统进行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以珠江上游流域为例,珠江上游流域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的19个地(州、市)、106个县(市、区)。本区域地处我国西南部,土地总面积24.5万km2,总人口3822万,其中农业人口3 263万,耕地面积210万hm2。近几十年来,珠江上游流域不合理的“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用水资源”的人为活动加速和加剧了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进程,由于人口增长(流域内六盘水、安顺地区人口密度已达270.19和263.59人/km2)、经济贫困(部分贫困县如六盘水人均粮食仅为157.116 kg,流域内“十五”期间94%的县或市靠财政补贴,流域内“十五”期间返贫率近15%;贵州省4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70%分布在该流域内,且这一贫困化趋势还在加剧)、山高坡陡(坡度大于25。的地形占总面积的43.94%)、耕作制度落后、陡坡开荒严重(流域内旱涝保收耕地人均不足0.3亩,陡坡开荒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六盘水市为31.05%,黔西南州为23.93%,安顺地区达28.13%),加之流域内先天性的喀斯特岩溶脆弱生态系统以及少数民族“山不烧、牛不壮”、“刀耕火种、赶山吃饭”等陈旧思想、习俗严重束缚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导致了粮食、燃料、肥料、耕地等一系列人地矛盾(见图1)。

流域内众多自然和人文因素交织,从而使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1)森林覆盖率迅速减少。目前森林覆盖率仅6.91%,远低于长江上游川江、乌江流域的15.40%、12.73%。(2)土壤侵蚀极为严重。流域内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51.14%,年土壤侵蚀量达7451.504万吨,平均侵蚀模数达2 589.940 t/km2a,侵蚀区域的平均侵蚀模数达5063.9 t/km2a。(3)水土流失加剧。珠江上游水土流失居贵州境内河流之冠,流失面积占区域内国土面积的48.44%-55.3%。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已成为珠江上游流域危害面积最大、受灾人口最多的生态灾害链,是珠江上游地区农村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集中表现。(4)石漠化突出,流域内六盘水、安顺、黔西南等地州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5.98%、15.23%、8.02%。因此,珠江上游是珠江流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脆弱区。上游地区人口、环境、经济是否持续协调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珠江全流域以及“珠三角”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典型的“PPE(poverty.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现象。这不仅从根本上威胁到区域内人民的生存基础和社会稳定,而且从长远看,珠江上游流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债务沉重,潜在威胁巨大,这将成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区域之一。

路域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生命共同体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环境、人文条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建设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全力保护自然、修复生态,以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河南绿色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 生态系统  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原则,论述了生命共同体内在的自然规律,进一步唤醒了人类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为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陈润儿省长作出明确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建设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全力保护自然、修复生态,还自然以宁静、 和谐、美丽。

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支撑和环境保护,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正是提供支撑和保护的重要因子,系统各个因子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河南在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上相继出台很多有效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五大生态系统建设的工作举措和成效

(一)增加林业面积,中原大地逐渐绿起来美起来

增量提质成为河南林业建设的主旋律。一方面抓增量。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和森林保育,全省共完成造林1600万亩,森林抚育改造1770万亩。全省森林面积由2012年的5756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61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2.98%提高到24.53%。另一方面抓提质。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实现四季常青、季季花香、三季有果、绿美交融,森林旅游年产值达到165.9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探索体制机制改革。2017年,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实施意见》,要求探索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进一步为林业增添动力、释放活力。目前,全省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林权流转等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二)加强恢复与修复力度,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近年来,河南省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和专项整治活动,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湿地内青头潜鸭、白天鹅等珍稀鸟类逐渐增多。河南省以建设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形式来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目前,全省林业系统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处,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及人工湿地,其中宿鸭湖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丹江口库区湿地三处为国家重要湿地。实施湿地修复工程,近年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湿地、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重点流域,河南省组织实施了21个湿地保护恢复工程项目,1.48万亩退化湿地得到恢复与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出台地方保护法规条例,《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河南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湿地保护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三)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水生态持续好转

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省辖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四大流域都制定了为期3年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针对各流域主要污染物构成和特点制定了各自的治理重点和任务。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制度。对四大流域治理,实施统一水质监测、水量调配、信息共享、规范治理、环境监管、应急预警和联动执法,打破行政区界限,形成治水合力,预防和解决流域突出水环境问题。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河南省已经有48个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获得18.54亿元投资,满足了流域治理需要。全面建立河长制,加强流域保护管理。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推广秸秆沼气、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使农田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开封、新乡、安阳等风沙较大的地方通过建设田间林网,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洛阳、南阳等地通过开展缓坡地综合治理,增加了田间蓄水量;一些地方通过小流域治理,种植了大量的护坡植被。经过整治后的林木覆盖率,普遍比整治前提高7个百分点,同时也减少了风沙、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扩大绿地面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做到见缝插绿。对城市边角地、弃置地、墙角全部实施绿化,结合老城区改造,建设小、微绿地,积极拓展绿化空间,目前全省已有14个省辖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治理城市水体污染,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制定实施《河南省城市河流清洁行動计划》《河南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19年)》等一系列城市水体、水源地治理行动计划,全省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现有河流483条,已经有225条启动治理,30条完成治理,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实施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经济杠杆撬动大气、水污染治理。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共支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23139.6万元,得补20405.8万元。

二、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凸显的主要问题

目前,五大生态系统一体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林业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差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河南仍是少林省份,全省还有1086.74万亩无林地亟待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加大,仍存在采石挖沙、毁林开垦,及各种经营性工程建设、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非法占用林地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河南虽然流域面积大,但从总体来说,湿地面积仍然不足。河南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6%,低于全国5.58%的平均数值。湿地保护不力,目前还面临着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采集野生动植物、外来物种入侵、非法狩猎等众多人为干扰因素。三是水利设施不完善,流域污染还没彻底遏制。一些流域水体污染还没彻底遏制,水质超标。水体自我恢复以及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一些河流无天然径流,且持续性生态补水难以保证,水体自净能力差。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尚不健全,调蓄和水系互联互通尚显不足,排涝体系不够完善,粮食稳产高产的水利基础不牢,应对特大干旱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农业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产中依然过度依赖化肥,防治病虫害不科学。防治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空气、农产品、土壤环境严重污染。农田废旧塑料垃圾不断增多,带来的白色污染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五是城市绿化覆盖率低,城市水体污染现象还存在。一些过城河流水质仍为劣V类,污水直排现象比较突出。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少。虽然河南省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城市绿地布局不均衡,新旧城区差距明显,公园体系还不完善。

三、统筹推进五大生态系统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大幅增加林业面积,构建以生态防护林、森林公园、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的“肺”,是“五大”生态系统之首。构建森林生态格局主要任务是要围绕重塑城市的形态风貌,扎实推进中心城区绿色生活圈、城区外围生态隔离圈、市域边界森林组团防护圈、河流沿岸森林屏障带“三圈一带”和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在豫北、豫西、豫南山区和丘陵地带和豫东平原地区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在城市建成区周边建设城市森林和防护林区,加快实施公园游园、生态廊道、铁路沿线绿化和森林公园建设,全面完善和升级城市公园游园体系。

(二)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自我修复、生物多样、设施齐全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的“肾”,是城市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构建湿地生态系统,首先要多渠道增加湿地面积,重点结合滩区移民搬迁、百城提质建设工程、水系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推进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引水增湿、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确保实现到2020年全省湿地面积不低于942万亩的规划目标。其次要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统筹安排重要湿地生态用水,解决“湿地不湿”的问题,确保湿地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再次,要加强湿地保护,建立健全湿地用途监督管理制度和監测评价制度,严厉惩处破坏湿地行为。

(三)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提升水质修复流域生态

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贾鲁河、索须河等流经城区河流的综合治理,实施“堤防加固、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水系连通、河湖景观提升”等工程,消除市域建成区内的黑臭水体,提升水质,修复流域生态。在保障农业灌溉和城市景观清洁用水需要、提高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保证防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要让河流的水“清起来、活起来”。建立河道管护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落实河长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每条河要建立“一河一档”和项目库,对所有河段水环境进行管理。

(四)推进土壤和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构建安全高效的农田生态系统

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或环境敏感的地区,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地定养,种养结合。在主城区周围区域可以重点发展苗木、林果、花卉、蔬菜等产业,在山区优先发展干果、绿化树木及其他耐旱作物,丘陵区域重点发展核桃、大枣、樱桃等小杂果种植。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农业生产中控制面源污染。加快土壤改良修复,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恢复农田生态系统。

(五)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功能

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完善小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快现有的污水处理厂的脱氮脱色提标改造工程,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增强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加快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合理布局餐厨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开展矿山、塌陷地区修复工程,对新密、登封、荥阳、平顶山、鹤壁等地煤矿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绿化城市河渠湖泊,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功能。

参考文献:

[1]王黎明.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及问题反思[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

[2]程传江.浅析农业部门在河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助推作用[J].河南农业,2018 ,(4).

[3]河南省现有湿地近千万亩 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N].河南日报,2018 ,(2).

[4]陈慧. 五年来河南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绿满中原景如画[N]. 河南日报,2018 ,(4).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

路域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课程为例,采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后布置相关领域英文书籍、网络视频的方法,加深双语教学的理念,进而为林学方向双语教学的实施提出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 森林生态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课程结合了《森林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主要内容,包含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各要素的动态变化、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分配、引起内部竞争的机制、森林树木的地上以及地下生长对应资源变化的响应。该课程是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根据相关林学专业需求,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的深入了解,采用课堂授课、学生讨论、校内实践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尝试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参阅外文资料、概念和术语用中、英文表达;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及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兴趣,并合理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大学生人才专业素质与培养的问题,这目前是每个双语教学工作者认真探索的问题。

双语教学模式俨然已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双语教学正是冲破了原有的外语教育模式和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有效掌握专业术语和准确的英语表达,锻炼英语思维模式,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英文专业资料的能力,并在学科专业英语中运用自如。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课程为例,深入剖析双语教学模式,进而为今后双语教学的更好开展提供借鉴。

一、教学师资条件

教学师资是目前限制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教学质量与教师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英文水平,還必须具有扎实的林业学科知识和专业词汇的解析能力,在理解教学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及动态,丰富教学经验,课程上可通过双语之间的熟练切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笔者为海外留学森林培育与森林生态学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术语,容易结合德国先进的教学模式及国际前沿动态,把握林业领域的热点方向,且从事本专业领域十余载,避免了林学专业不精,难以系统用英文传授专业领域知识,或外语听说能力较差,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双语教学的师资必须为海外归国人士,且具有较好的林学专业造诣,切勿采用经过国内各种培训机构的师资,否则事倍功半。

二、外文板书授课

目前,随着网络教学课程的快速发展,板书教学已在全国高校教学课堂上愈来愈少,这多于中文教学问题不大,毕竟教师在授课时,学生可轻而易举的理解老师的内容,但是对于双语教学而言,外文板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很难理解部分专业词汇的意思,而教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口语化,学生尚未明白老师的寓意,这时候教师的外文板书也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这也进一步引导了教师教学综合素养及能力的提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合时的运用外文板书,学生们易懂、易学、易记,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此外,也受到了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督导的表扬。

三、学生课堂英文讨论

双语教学课堂,学生们采用全英文讨论交流是一种主要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还能使学生们积极动脑,畅所欲言,学生们的語言表达及自信得到充分锻炼,教师督促学生讨论抓住重点,针对双语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连接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讨论的各个环节中。与此同时,笔者推荐了多本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课程及其相关的英文书籍,督促学生们认真拜读,使课堂及课后均得到了充实,为进一步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

四、课后实践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课堂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深入了解森林的分类,森林的功能,以及森林抚育间伐的措施等,具有较大的应用意义,因此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丛林中,亲眼目睹森林类型(纯林、混交林)、森林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等)、森林地被层的组成、森林土壤类型等,做到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

五、网络视频

选取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课程相关的网络视频和国际时事林业新闻,让学生们在视频中学习,突破自我,然后课堂上跟老师进行英文探讨,通过对视频的观看,从中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既在有限的时间内,锻炼了学生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概括内容切换成英文,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堂中英文切换能力。

六、双语教学的展望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开展处于尝试阶段,迄今尚无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教育建设模式,各大高校应当大胆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改革,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得出双语教学的教育模式,加大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力度,况且随着高校学科双语教学课程不断增设,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以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将是未来双语教学研究热点之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求符合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由于语言背景的差异,对于国外来说,英语是他们母语,加上文化氛围的影响,英语的学习相对容易;而我国,英语是处于外国语的地位,在以汉语的语言环境中英语的学习相对困难;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不能搞“拿来主义”,我们要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的基础上,把握自己的教学优势与特点,进而从专业和语言方面,摸索属于自己的双语教学理论与模式。

(二)双语教学应及时关注课堂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反应及学习动态,根据学生们的反应,及时做好优化双语教学模式,并关注双语教学在之后工作中的应用,进而对社会进步及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三)双语教学也急需政策支持,各高校及时制定双语教学方案,加大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双语教学型人才,此外,加强青年教师的外语培训,增加教师的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性会议。

笔者通过自己教学课堂的简单总结,希望为进一步开展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而目前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学校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可有效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切实推行双语教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德应,张小全.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科学—21世纪森林科学的核心[J]. 世界林业研究,1998,(2): 1-6.

[2]林群,张守攻,江泽平,等.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2):1-8.

[3]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54-61.

作者简介:

林娜(1986,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及森林培育学研究。

李吉跃(1959,11-),男,汉族,四川金堂人,博士,研究方向:森林培育学。

路域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林间施药试验表明,随着距离施药时间的增长,虫口减退率逐渐降低,这表明施药后,仍然有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出来,没有受到防治时喷施的药剂。因此,使用噻虫啉进行松褐天牛化学防治,需要连续多年或1a施药多次,才能取得防治效果。由于化学防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于松褐天牛的防治,应该还是以营林措施为主,改造松树纯林,提高松林健康水平,并辅以生物防治和枯死木清理等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噻虫啉;松褐天牛;防治;效果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h xylophilus(Steiner &Buhrer)Nickle〕的重要媒介昆虫,探索科学的松褐天牛防治方法,对防治松材线虫病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太湖县局部松林松褐天牛危害比较严重,太湖县林业局在开展松褐天牛诱捕器监测、防治和枯死松树清理的同时,于2016年进行了噻虫啉地面喷雾化学防治,并连续2016年~2018年3a观测防治效果,以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松褐天牛防治方法。

1 试验小班概况

试验小班选择在安徽省太湖县晋熙镇和新仓镇,2015年挂设诱捕器监测的松林,分别为晋熙镇松树坦、晋熙镇贾新屋、新仓镇陈家茅屋、新仓镇朱家油坊、新仓镇舒家新屋、新仓镇铁匠冲,总面积80.7069hm2,如表1所示。试验小班均为马尾松纯林,平均林龄22a,平均树高6.7m,郁闭度0.7,松褐天牛危害较为严重。

2 试验方法

2.1 药剂选择

选择江苏省功成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是一种新型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对松褐天牛的触杀效果明显。

2.2 施药方法

使用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6HW-80C车载式喷雾机进行喷雾,对于车载式喷雾器不能到达的区域,使用山东华盛中天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华盛泰山3W-30机动喷雾器进行喷雾。

2.3 药剂施用

按照商品说明书和《松褐天牛防治技术规范》(LY/T1866-2009),参照国家林业局推荐使用技术《噻虫啉防治天牛应用技术探讨》(http://www.forestpest.org/equipments/corner/40289447520b927501520b965ddb02c5.html),将药剂稀释300倍,按照7.5~30g/hm2有效成分用药量进行喷雾。

2.4 施药时间

于2016年5月中旬、7月中旬和8月中旬,选择晴好天气进行喷雾防治。

2.5 防治效果调查

按照《松褐天牛防治技术规范》(LY/T1866-2009)规定的方法,挂设诱捕器,监测防治效果。共挂设24个APF-1诱捕器,每个试验小班内挂设2个用于监测防治后的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数量。在该小班相邻未防治的松林内挂设2个,用于诱捕监测未防治松林松褐天牛数量。

2.6 防治效果计算

将防治小班内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数量分别于2015年该小班监测数据、2016年相邻小班监测数据相比较,计算虫口减退率。由于松褐天牛羽化期长,观测计算自然虫口减退率难度较大,本次试验未使用自然虫口减退率计算防治后的校正虫口减退率。计算公式如下:

第i次第jd虫口减退率1(%)=(1-a/b)×100%

a为防治小班第i次施药后至第jd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数,b为该小班相邻未防治小班(对照小班)第i次施药后相同时间段内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数。

第i次第jd虫口减退率2(%)=(1-c/d)×100%

c为防治小班第i次施药后至第jd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数,d为该小班2015年同一时间段内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数。

2016年虫口减退率1(%)=(1-e/f)×100%

e为防治小班2016年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总数,f为该小班相邻未防治小班(对照小班)2016年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总数。

2016年虫口减退率2(%)=(1-g/h)×100%

g为防治小班2016年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总数,h为该小班2015年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总数。

2017年、2018年虫口减退率1和虫口减退率2参照2016年虫口减退率1和虫口减退率2计算方法计算。

采用两种虫口减退率计算方法,旨在比较防治前后虫口减退率的变化。

3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如表2、图1、图2所示。

为了深入分析防治效果,引入参考文献中数据,如表3所示,并将其做成对照图,如图1可以看出:随着距离施药时间的增长,虫口减退率逐渐降低,表明施药后,仍然有大量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出来,没有受到防治时喷施的药剂影响。图2为年度数据,这一现象更加明显,仅1a施药防治,是达不到防治效果的。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直觀分析结论,对表2、表3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如表4所示,在а=0.05水平下,F=6.35103,大于F crit,P-value=0.004177,小于0.05,分析表明,不同的防治时间段防治效果差异明显,松林内松褐天牛种群数量是动态变化的,防治效果不是简单的线性累加。

4 讨论

基于以上试验分析,特别是图2太湖县年度虫口减退率表明,使用噻虫啉进行松褐天牛化学防治,需要连续多年、1a施药多次,才能取得防治效果。考虑到化学防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于松褐天牛的防治,应该还是以营林措施为主,改造松树纯林,提高松林健康水平[1-7],并辅以生物防治、枯死木清理等措施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辅助防治,特别是要慎重使用飞机进行大面积化学防治[8-15]。

参考文献

[1]程相称,谢春春,梁跃,李际臣,张倩,李娟.基于“互联网+航空施药”模式防治松褐天牛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8,

37(06):37-40.

[2]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06):84-87.

[3]周宏.国内松材线虫病主要防治技术述评[J].吉林农业,2019(04):94-95.

[4]郭懿天.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探讨松材线虫病防治策略[J].吉林农业,2018(19):96-97.

[5]谢洪义.烟碱制剂对蜜蜂影响的文献学分析[J].吉林农业,2018(19):112-113.

[6]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03):22-25.

[7]郭晋保,吴庆杰.试论直升飞机施药防治松褐天牛次生灾害预防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19(02):140-141.

[8]罗惠文,肖活生,罗永松,赖福胜,罗致迪.直升机喷洒噻虫啉主要雾滴参数与松褐天牛防治效果的初步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8(12):23-25.

[9]辜晓波.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策略探析[J].农家参谋,2018(18)):47-49.

[10]万永明,崔光教.宜昌市夷陵区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8(18):116-117.

[11]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2]張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3]石爱健,王兴周.1.5%噻虫啉粉剂防治松褐天牛应用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8(02):69-70.

[14]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02):227-230.

[15]杨忠岐,王小艺,张翌楠,张彦龙.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科学报,2018(02):163-183.

路域生态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农村缺乏一个完整、有序和活力的金融生态体系,构建一个良好的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进行。

关键词:农村金融;财政;货币;生态

文献标识码:A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落后,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甚至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问题,要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治理结构,把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作为重要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问题和弊端众多,长期以往,必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有针对性的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 提高我国农村财税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在农村应建立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非营利性公共支出。基层政府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真正具有财政权,才能为农村桥梁、水利和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大农村公共医疗和教育事业等投入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农村低保、医疗等福利事业的积极发展和推动,最终有利于农村金融摆脱财政化,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作用,实施以扶持性为主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应创造各种条件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分支机构,并对他们新设立的机构和服务网点给予税收财政等减免措施。为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风险并提高它们的积极性,可尝试通过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提供财政补贴,通过政策性诱导,来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作用不可轻视,改革中应围绕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为主,废除禁止社保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的相关规定,引导这部分资金优先存入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壮大其资金实力。对于农村中一些非正规化金融机构,亦可通过政策、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其朝正规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发展。

通过财政贴息等各种政策来满足农村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金融需求。面对农村中低收入、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一些分散和小额金融需求,虽然可以通过小额贷款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毕竟其性质还是商业信贷,商业信贷的利率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太高,甚至无力承担。这就要求政府给予这部分信贷群体以扶贫性信贷利息补贴或每年划拨一定比例扶贫贷款资金,再通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以低息或无息的方式投放。当然在扶贫信贷中,还要建立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甄别机制,制度严格的制度,确保扶贫信贷资金能够物尽其用。

2 推行积极有效的货币金融支农、惠农政策

(1)为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并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性,应建立城乡有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设定比城市金融机构低,以支持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建设,更好的服务我国三农事业。近年来,我国曾采取过这种做法,取得过积极效果,遗憾的是没有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持和固定下来。(2)目前我国大部分信贷资源还是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信贷资源协调配置有待进一步加强。央行在对愿意向农村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的同时,还可制定贷款和业务准入批准优惠政策,以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涉及三农贷款的比例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比如农业银行存贷比在农村不能低于75%,以体现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对一些涉及到三农问题中风险较大的贷款项目,可以通过央行统一协调多家农村金融机构来共同承担,以分散风险。(3)正规金融机构固然在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仅依靠这些力量还不足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农村多种小型金融机构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比如可以试行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范围,加快金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船小好调头,灵活性好,更贴近农村中小型企业,在解决企业融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另外,近年来农村民间借贷发展迅猛,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但有待进一步规范。可尝试立法建立一个合法的借贷平台,以保护和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并将其正规化和制度化。对民间借贷要加强登记管理和监测,只要规范和监测到位,完全可以允许民间具有实力的资本入股,包括地方性商业控股金融机构都可以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4)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要切实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就必须在原有利率报备基础上,提高农村金融利率上限和农村金融贷款利率下限,并实现两个数据库的对接,即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数据库和农民个人信用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更加扩宽央行信息的纳入范围,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接入到央行的账户管理系统,包括反洗钱网络,从而进一步拓宽支付结算渠道。

3 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首先离不开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借助舆论宣传,开展诚信教育,为开展农村信用村,农村信用家庭评比,在农村倡导诚信、有序、守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政府的协调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为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农村等之间进行合作,促进银行与企业融资创设良好环境。最后要加快农村信用村镇的管理与建设,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等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将它们一起纳入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范围。

(2)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法治是核心,立法是關键,而广大农户,包括农村企业、金融机构员工,则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实施和维护主体。要规范这些人的行为,除了思想和道德上加强他们关于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外,最根本的是加强信用立法,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信用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3)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涉及到政府与市场,以及官民之间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要建立更多形式各异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同时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项资金拨款的农村小型企业担保基金。另一方面風险甄别和分析评估系统要紧跟担保机构发展步伐,可以及时根据担保人信用风险等级来确定费率,完善内控制度,加强担保法规建设,成立专门的政府监督机构,来规范和管理农村各类担保机构活动。同时可以鼓励相关中小型企业进行互保和联保。

(4)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金融机构借贷偏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高风险性,要化解和分散农业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发展农村保险,开发一些适合和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险种,可以对其有力经营提供重要的保障。把保险业和银行信贷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信贷风险,促进农村信贷规模发展。在农村发展期货公司,开展农产品的期货交易,加快农村金融期货和期权的发展步伐,为农村与农业相关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风险控制工具。

(5)积极推进我国农村直接金融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首先是要实现农村商业信用发展为前提,依此来调节农村中小型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互通有无。在农村,中小型企业往往盈利能力略差,仅仅依靠内部生产经营所得积累资金能力有限,而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具有快捷和方便的优势。对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商业信用的提供者目的在于销售产品而不是为了利息,所以比较而言这种方式比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条件更加实惠。农村中小型企业经营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同一区域范围的企业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商业信用接受具有更加良好的信用基础。其次,为了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也可以借鉴城市中一些中小型企业结合债的方法,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将那些风险控制能力强和盈利性良好的企业积聚起来,通过相关金融机构或自行集合公开发行债券。再次,尝试开发多种适应农村特点的基金品种,把城市中大量过剩的资金积极引导到农村,从而达到支持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目的。最后,还应积极探索建立我国农村OTC市场。为我国农村中小型企业建立相应的OTC市场可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促进其公司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徐滇庆.制度创新与农村金融改革[J].武汉金融,2004,(9).

[2]刘德春.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

[3]李含.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对策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2010,(7).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