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指标范文(精选4篇)
总量指标 第1篇
1 区域概况
金昌市境内的东大河、西大河发源于积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 其中东大河汇入石羊河干流, 西大河的尾闾为金川河, 汇入永昌与民勤交界的昌宁盆地, 西大河、东大河是金昌市水资源的主体。石羊河流域金昌属区, 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远离海洋, 水汽来源靠北上的东南季风, 冬春季节在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下气候干旱, 太阳辐射强烈, 日照充足, 夏季短而炎热, 冬季长又严寒, 温差较大, 降水稀少, 空气干燥, 蒸发强烈, 自然灾害较多, 近年浮尘、扬尘、沙尘暴较频繁。全市自南向北大致划分为三个气候区: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中部温凉干热区、北部温暖干旱区。降水受大气环流控制, 还明显地受地形影响, 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南部山区降水较多, 中、北部地区降水锐减, 降水自东北向西南随海拔增高而增加, 海拔每增高100m而降水增加25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7~9月占全年降水60%, 4~6月占25%, 10~3月为15%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走廊平原区130~200mm, 中低山区250~300mm, 中高山区300~600mm。
金昌市2010年人口46.4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28.84万人, 农村人口17.60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62.10%。辖属的金川区人口22.88万人, 城镇人口19.56万人, 农村人口3.32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85.67%;辖属的永昌县人口23.56万人, 城镇人口9.28万人, 农村人口14.28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39.39%。2010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52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1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 增长4.75%;第二产业增加值166.91亿元, 增长12.13%;第三产业增加值32.43亿元, 增长8.38%。人均GDP达到43400元, 比上年增长10.66%。
2 总量控制指标计算
2.1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根据《金昌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金昌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即2015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将达到49.09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 城镇化率由现状年62.1%提高到65%以上。2015年金昌市工业增加值发展目标由现状年的150.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86.69亿元。金昌市生态环境面积主要是城市生态环境面积和农村生态环境面积两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灌溉绿地面积、城镇环境卫生清洁面积。金昌市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成果 (见表1所示) 。
2.2 用水定额确定
本次用水定额分析测算, 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节水定额分析, 而是在节水潜力分析基础上, 结合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用水定额指标与用水效率红线挂钩,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分析计算的各用水部门用水定额 (见表2所示) 。
2.3 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分析
2015年需水量预测是按照经济指标预测分析和节水定额分析, 采用定额法进行计算, 全市经济社会需水总量为6.94亿m3, 其中城市生活需水0.22亿m3, 占总需水量的3.2%;农村生活需水0.05亿m3, 占总需水量的0.7%;工业需水1.29亿m3, 占总需水量的18.5%;农业需水5.30亿m3, 占总需水量的76.5%;生态需水0.03亿m3, 占总需水量的0.5%。
2.4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
本文采用“按国家和甘肃省用水总量的增长速率测算”、“从刚性需求分析测算”、“依照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用水效率控制指标进行测算”等三种方法, 对金昌市用水量控制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最终,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测算的用水总量比较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实际, 这个方法确定的用水总量既考虑了新鲜水的取水量, 又考虑了中水回用量;既支撑了全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又严格执行了国家和甘肃省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用水效率的控制要求, 因此, “依照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用水效率控制指标进行测算”成果6.94亿m3, 作为全市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最终成果。该总量控制指标与全国“十二五”期间用水总量的增长速率相一致, 也基本满足金昌市2015年刚性需求水量。
2015年金昌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6.94亿m3, 其中地表水3.90亿m3, 地下水3.04亿m3。按行业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农业5.31亿m3, 工业1.29亿m3, 城镇综合生活用水0.22亿m3, 农村生活0.09亿m3, 生态用水0.03亿m3。其中:金川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2.70亿m3, 其中地表水1.61亿m3, 地下水1.09亿m3。按行业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农业1.43亿m3, 工业1.07亿m3, 城镇综合生活用水0.15亿m3, 农村生活0.01亿m3, 生态用水0.03亿m3。永昌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4.25亿m3, 其中地表水2.29亿m3, 地下水1.96亿m3。按行业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农业3.88亿m3, 工业0.22亿m3, 城镇综合生活用水0.07亿m3, 农村生活0.08亿m3, 生态用水0.002亿m3。
3结束语
在《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已颁布, 2015年前要全面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 做到合理开发、调配水资源并加强取水的监督、管理, 深化水价制度改革, 实行阶梯水价,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大背景下。金昌市制定合理科学的用水量控制指标, 既是国家水资源管理宏观层面的需要, 也是金昌市经济社会用水合理利用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水利厅, 甘肃省水资源综合规划[R], 2012.
[2]王浩, 陈敏建, 秦大庸.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3.
[3]钱正英, 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4]郭西峰, 浅析甘肃省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分布规律[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2 (04) .
总量控制指标申请报告 第2篇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申请
柳江县环境保护局:
我公司负责建设的新兴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位于新兴工业园区北部的迎宾路附近,新兴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北侧。工程占地面积20亩,污水处理能力设计规模为3万m3/d;主要建设粗格栅井、提升泵房、曝气沉砂池、水解酸化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浓缩池、加药间、污泥脱水机房、流量计井、紫外线消毒渠道、鼓风机房、总变电室、综合楼等以及铺设一条长约2500m的 D1300管径的污水主管。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计划工期12个月。
本工程采用改良型氧化沟+紫外线消毒处理新兴工业园区生活、生产废水,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在厂界外沿路向东埋管,最终在原新兴农场一级站下游500 m处排入柳江。因此,确定本工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657t/a,氨氮排放总量为76.7 t/a。
以上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当否,请贵局确认。
柳江新兴投资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总量指标 第3篇
1 天然气的使用与氮氧化物总量确认管理工作间产生矛盾
天然气作为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烷烃, 其中甲烷占非常大的比例。鉴于通常烷烃类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天然气的燃料燃烧过程中, 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经研究, 在提供同等热量的情况下, 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烟尘要比煤和油 (由于辽宁省工业企业中以油为燃料进行生产的企业较少, 后文中将重点将天然气及煤燃料作为研究对象) 燃料少得多, 而唯有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在同一数量级上。根据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主要包括燃料型 (Fuel NOx) 、快速型 (Prompt NOx) 和热力型 (Thermal NOx) 三种, 而天然气和煤炭等两种化石燃料, 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主要为快速型和热力型。由于天然气燃烧温度相对较高, 因此产生的热力型氮氧化物较多, 这点在新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主要污染物总量确认方面被普遍考虑。而氮氧化物是辽宁省“十二五”以来至今唯一尚未完成总量减排指标任务的主要污染物, 这使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新批建设项目经常会由于氮氧化物总量指标短缺而审批受阻, “气化辽宁”工作也遭遇了来自环保管理方面的困扰。
2 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产生量的对比测算和评价
为客观评价天然气燃烧的氮氧化物产生量情况, 这里以煤燃烧为对比参照。鉴于相似燃烧设备中天然气的燃烧效率通常大于燃煤, 在此为求简略不考虑燃烧效率因素。根据常见的《燃烧机常用燃料热值换算表中的数据》, 天然气燃烧热值取36.22MJ/m3, 煤燃烧热值取20.934MJ/kg (通过标准煤折算得出) , 由此推算出贡献同等热值的情况下, 需燃烧天然气和煤的当量比为1m3:1.73kg, 即1万m3:17.3吨。根据国家环保部对各地减排核查计算新增量时所使用的排污系数, 天然气的氮氧化物排污系数为18.71kg/万m3, 这一排污系数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常被引用;2014年减排核查中辽宁省燃煤氮氧化物新增量计算的排污系数为2.985kg/吨, 而环境统计中常使用的燃煤氮氧化物排污系数为2.94kg/吨, 二者差别不大, 在此不妨取常用的较低值, 即2.94kg/吨。由此可以计算出在贡献同等热值的情况下, 燃烧天然气和煤的氮氧化物产生量之比为1:2.72, 即天然气的氮氧化物产生量仅为煤的36.78%。《鞍山市燃气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出, 天然气取代煤炭可减排氮氧化物44%-95%;在国家新修订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14) 》中, 燃气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设定均低于燃煤锅炉, 这些都与本文的测算结果相契合。但是, 由于氮氧化物减排在“十二五”期间才纳入国家减排管理体系, 而“十二五”期间又是辽宁省燃气生产设施大量建设的时间段, 使燃烧天然气带来的氮氧化物新增量显得“来势汹汹”。
3 对氮氧化物总量指标管理方面的建议
开发利用天然气是优化辽宁省能源结构、推进“气化辽宁”工程的必要举措;新建项目使用天然气为燃料与燃煤而比, 氮氧化物产生量也较小。因此, 在总量指标审核中要对使用天然气燃料的建设项目提供必要的扶持, 达到从政策上鼓励和促进“气化辽宁”工程的目的。一是要充分考虑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建设项目的“间接减排”因素。作为政策制定和总量管理部门, 不仅要考虑其氮氧化物的产生量小于同样的燃煤项目, 而且要考虑二氧化硫、烟尘等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益, 适当地对符合地方产业政策、促进地方经济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加以优先考虑, 保证通过推进减排为其提供总量指标来源。二是根据推进“气化辽宁”工程的需要适当调整总量指标替代体系。要系统性地设定和考核省内各地市“气化”进度, 鼓励各地区加大力度切实减少燃煤氮氧化物总量, 同时向“气化”工作进展好的地区调剂新增燃气氮氧化物总量指标, 提供给燃气建设项目。三是应进一步完善总量管理体系。按照国家及辽宁省的总量指标管理规定, 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将因没有总量指标而应被限批, 没有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要以交易形式购买总量指标。对各地区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建设项目, 应适当放宽此方面的政策限制, 至少在“十二五”或推进“气化辽宁”工程期间, 要控制“气化”项目被限批或花钱买总量。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摘要:“气化辽宁”工程旨在在辽宁全省推进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是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 “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工作推进形势不容乐观, 不少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新批建设项目由于没有氮氧化物总量指标而遭遇审批难关。本文以解决“气化辽宁”建设项目总量指标确认问题为出发点, 通过测算及评价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产排污情况, 探讨以天然气为燃料建设项目总量指标方面的鼓励政策。
关键词:“气化辽宁”,氮氧化物,指标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成毅, 李帆, 荣应兴.天然气燃烧的低NOx排放研究现状和趋势[J].上海煤气, 2005, (4) .
[2]吴晋湘, 苟湘, 刘联胜等.天然气燃烧的低NOx排放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J].城市燃气, 2003, (10) .
[3]吴碧君.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J].电力环境保护, 2003, (12) .
[4]钟北京, 徐旭常.燃烧过程中NOx形成的数学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 1995, (2) .
[5]王明星, 廖昌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排放量的评估[J].当代化工, 2011, (3) .
总量指标 第4篇
1、总量差额=[企业收汇金额-支出金额]-[出口金额-进口金额] 正常值区间:正负50万
2、总量差额率=总量差额÷[∑调整后进口额+∑调整后收汇额+∑调整后付汇额+∑调整后出口额
正常值区间:正负30%
3、资金货物比率=[∑调整后收汇额+∑调整后付汇额]÷[∑调整后出口额+∑调整后进口额]*100%。
正常值区间:50%-150%
4、贸易信贷报告余额比率=[预收货款余额+预付货款余额+延期收款余额+延期付款余额]÷[∑进口额+∑收汇额+∑付汇额+∑出口额]* 100% 正常值区间:正负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