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环境(精选10篇)
自然资源与环境 第1篇
资源与环境-周又红 目的: 了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城市与农村在能源利用时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解决办法。活动方法:(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小组,每组得到一张画有某地区城市发展的图。(2)各小组分析图中表达的问题,重点讨论。①图中反映了哪些环境问题?②该地区目前的发展布局是否合理?该地区可以开发哪些资源?③要想使该地区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当如何去做?(3)各小组推荐一个人代表本组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讲评并总结。活动对象:小学3年级~初中3年级。人数:20~40人 时间:40--60分钟准备用具:粗一点的彩色笔,大张白纸,胶条或图钉,事先画好的图。可以用图示来表达你们组对该地区发展的改进意见,这样可以使你的意见更为生动地表达出来。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理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帮树宝宝写日记
一、目的: 通过认养一棵树,照顾它,并对它作细微的观察,使学生学会接近、关怀树木,并了解树木的生活,以及树木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一些相互关系。此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力工作的能力、自制力、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吃苦精神。
二、对象:小学中高年级(人数不限)。
三、适用课程:可作为生物或自然课的一种长期活动,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的实践活动或少先队的活动内容。
四、活动条件:1.时间:此项活动是一项长期性活动,在最初,教师要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做,并适当辅导,以后学生就可以每天花十几分钟时间自己独立观察记录,教师适当监督督促即可。2.场所:校园或生活区附近。3.必备物品:树木、笔记本、笔。
五、实施步骤:1.每个同学认养一棵树,它就是学生的朋友,给它起一个名字,做一个小牌挂在树上。日记本开头要记载开始观察时间(年、月、日),树木的名字、树种、地点等;描述其位置、树的形状、树种等;预估高度、胸径(约1米高处的主干直径)等。画一张该树木的简图,描绘树叶大小、颜色、形状、生长情况等。2.定期浇水、松土,每天观察树木的生长变化,将所发现的变化记录在该树木的日记本里。3.记载树木季节变化。春季萌芽展叶的日期,秋季第一次落叶的日期和叶片颜色变化的情况;叶片全部脱落日期等;记载何时落叶、生长最旺盛等。描绘一张冬天该树木简图和春天嫩芽萌出时状态图。4.对该树木的花朵、果实、种子进行观察,分别记载大小、颜色、形状、数量,以及开花结果时间。5.该树木的树上和树下的动物活动情况,树干受损失情况。6.风、雨、雷电时树的状况,雨前、风后树叶片上的灰尘与雨后、风前的比较。还可以让学生隔一定的时间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树木朋友的作文或观察报告等。
六、效果评价 这是一种应该长期坚持的实践活动,贵在坚持。在树木比较多的地方效果更好,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会体会到园林工人的辛苦,提高爱护花木的自觉意识。选自《环境教育教师指南》
自然资源与环境 第2篇
随着东莞的迅速发展,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间间工厂陆续开张,一辆辆汽车快速驰骋,都呈现出东莞的可喜变化。可变化的同时,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和困扰。
工厂排出的废气把草儿害了,原本欣欣向荣的草儿背负着日积月累的废气,逐渐变得垂头丧气,我们闻不到了它们身上那充满大自然气息的草香,取而代之的是工厂那呛鼻的臭味。这废气飘上了天空,把太阳公公熏得够呛,总是怒气冲冲,废气还把白云姐姐那白净的脸庞熏黑了,时间一久,白云姐姐便流下心酸的泪水酸雨。
污水排入了小河,逐渐侵蚀了小河的纯净,变得黑漆漆的,农民伯伯用污水浇灌蔬菜,蔬菜吸收了工业废料,产生了毒素,我们不能食用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而我们一直赖以生存东江,由于我们无节制地采用,它的水源正急促下降,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便很难保证我们的东江还能给我们提供多少年的饮用水了。
东莞有的草地上飘着许多的“白色垃圾”,也有了一道道的伤痕,有的草被人拦腰截断,可怜兮兮地倒在一旁,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见他们在悄悄哭泣,哭诉着人们对它的摧残。
东莞的环境因为我们的保护而美好,我们应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我们应该做到:一、严管工厂废气、污水,不把它们乱排放。二、节约用水延长河流的寿命。三、爱护小草,保护它们。四、有环保意识,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第3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学
人们对资源的认识存在两点疑惑: 一是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是最便捷的手段; 二是自然资源的产权是否界定清楚。第一点涉及经济学上的资源稀缺性假设; 第二点涉及如何自主地保护环境资源,明确这两点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1 资源的种类
2001年,美国所有自然资源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 6% ,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石油天然气,这样的占比反映了良好的经济结构或者说GDP不是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创造的,即便如此,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仍是不可替代的,没有这些自然资源,现代工业将立即陷入混乱。美国和英国大城市偶尔的一次停电,就会带来生活秩序的紊乱和社会的混乱。
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包括土地、水和大气等,经济学上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就像劳动和资本一样,是为人类发展经济服务的,人们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从自然资源的服务中获取满足。
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分拨资源和不可分拨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其供给量基本固定或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它们的数量有限; 可再生资源是指它们的效用能够被有规律的补充,只要管理得当,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效用。可分拨资源指生产者或消费者能够获得商品的全部经济价值的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等,农民出售土地上生产的小麦或酒产品时,土壤的肥力为农民所得; 石油、天然气和森林的所有者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产品。自然资源能否被有效地定价和分配,可以体现出竞争性市场是否运行良好。不可分拨的资源指成本或收益不能完全归属于其主人的资源,或者说具有外部性的资源。市场不能为这样的资源提供正确的信号。一般来说,对于外部不经济的产品,市场会生产过度; 而对于外部经济的产品,市场又会生产不足。
环境保护者和经济学家都认为环境重要、都认为自然资源重要、都认为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但是经济学家更愿意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待自然资源,他们认为所有能源都会有替代品,自然资源枯竭后,可使用成本高一些的太阳能、核能等。因此是将自然资源大量存储起来,留作未来使用,还是经过科学的研究,探索能源的替代物。
2 中国的环境污染
50多年前,如果讨论环境问题许多人尚有杞人忧天的感觉,但生活环境的逐渐恶化,一次次的自然惩罚,使我们切身地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资源有限尚可寻求替代品,而环境的污染却是必须要防止和治理的。在GDP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已经敲响了警钟。
我国所面临的环保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沙漠化。据统计,中国的水资源越来越缺乏,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 ,长江中小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天然湿地面积减少26% ,由此不难看出水资源的严重危机。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的水质评价: 近40% 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 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 。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污染率达到总水系面积的87% ; 如果说水污染主要损害的是流域沿岸的乡镇居民,那么,大气污染已经成了我国城市的常见污染。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 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有58% 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霾这个词经常出现,成为了城市天气的一种状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经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经有66. 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 以上,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北方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也越来越常见,范围越来越大。
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在我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将环境保护作为条件,相反却以牺牲环境资源作为换取GDP的代价,从而导致了今天的这种污染状况。
3 经济学上的环境保护
对环境问题有两种认识,一种人认为,凭借现代化的技术可以很轻松地解决环境问题,并认为在战争、失业、瘟疫、毒品和贫穷等问题的更严峻挑战的面前,环境问题并不特别重要; 另一种人则相信国家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灾难随时可能降临。无论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环境问题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人类面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障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是一种负的外部性,它为社会每个成员增加了生活成本而又难以寻求补偿,比如,大气污染给城市的居民带来了健康威胁,但人们除了自我保护之外,又无可奈何。
既然市场不能自动地解决污染问题、减少污染,矫正外部性就必须由政府来出面组织,企业和个人从逐利的角度出发,不会自愿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排放,也不会改变将有毒的废物倒入垃圾场的行为。因此,控制污染一向被认为是政府的合法职能。
自然环境与成语 第4篇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反映了我国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如春季——春暧花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等,夏季——夏日可畏、夏雨雨人、夏炉冬扇等,秋季——秋高气爽、春华秋实、秋风扫落叶等,冬季——冰天雪地、冬日可爱、秋收冬藏等。在我国南方,气候较为潮湿,雨量充沛。象广东一带通常不会出现北方的雪天,川蜀地区一般多雨雾而不易见到太阳,因此,人们常用“粤犬吠雪”和“蜀犬吠日”来讽刺人少见多怪。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冰雪伴随着人们度过冬季,人们大都赋予了“冰雪”以积极的意义,表示了好感。如用“冰心玉壶、冰魂雪魄、冰清玉洁”等比喻高尚纯洁的品德,用“冰雪聪明”形容人明慧颖悟,用“冰肌玉骨、冰肌雪肤”等比喻女子肌肤光润莹洁。也常用“冰雪”形容恶劣的环境,如“冰天雪地、雪上加霜、雪窖冰天、滴水成冰等。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地不同的地理面貌,反映了我国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我国境内多山多水,自然就产生了许多带山和水的成语。如崇山峻岭、山清水秀、跋山涉水、层峦叠嶂、经丘寻壑、山穷水尽等。我国北方地势较为平坦,相关的成语有一马平川、沃野千里、万里平畴等。南方多水乡,跟江、河、湖、海有关的成语也不少。如河清海晏、五湖四海、百川归海、湖光山色、江河日下、翻江倒海等。
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由于各地气候不同,生长的植物也有所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适合桃树、李树、梨树、枣树、杨树、柳树、槐树等植物和麦、菽、豆、瓜等农作物生长,在成语中可以找到这些名称。如投桃报李、瓜田李下、让枣推梨、桃红柳绿、瓜剖豆分、指桑骂槐、不辨菽麦、沧海一粟等。南方地区大多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盛产竹子,带“竹”宇的成语可谓比比皆是,如青梅竹马、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竹篱茅舍、竹头木屑等。与竹有间接关系的成语就更多了,如蓬门荜户、滥竽充数、雨后春笋、功亏一箦、得鱼忘筌等。同一种植物长在南方和北方也有不同,古人认为南方的橘移植到淮河以北就会变成枳,成语“南橘北枳”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地大物博,动物种类繁多,成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名称。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形态特征,如獐头鼠目、蝇头蜗角、凫趋雀跃、螓首蛾眉、鹤势螂形、蜂目豺声、天下乌鸦一般黑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蜻蜓点水、蚕食鲸吞、如蚁附膻、鹦鹉学舌、旧燕归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经济价值,如龙肝凤髓、龙肝豹胎、牛黄狗宝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危害性,如群蚁溃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人们还常用动植物设喻,借助动植物的某些特征所带来的联想比喻人,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许多成语带有鲜明的褒义色彩。我国古代有“四灵”“岁寒三友”“国画四君子”之说,人们常用“四灵”(龙凤龟麟)来象征吉祥、高贵、长寿,成语如凤毛麟角、龟龄遐寿、龙凤呈祥等:用“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来象征高洁、坚贞、长寿,成语如松柏后凋、松鹤延年、兰姿蕙质等。其他常见褒义成语还有:虎背熊腰、莺歌燕舞、闻鸡起舞、鱼水情深等。
人们也赋予了不少成语以贬义色彩。象鼠目寸光、狼狈为奸、狐朋狗友等成语表现了人们对”狼、狐、鼠”等动物的厌恶;含有“六畜”(猪、牛、羊、马、鸡、狗)的成语好多也是贬义的,如鸡鸣狗盗、牛头不对马嘴、羊狠狼贪、狗彘不如等。含有植物的贬义成语不太多,如水性扬花、昙花一现、樗栎庸材、黄茅白苇等。其他常见的贬义成语还有:狡兔三窟、黔驴技穷、一丘之貉、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瓮中之鳖、缘木求鱼、树倒猢狲散等。
自然与环境教案 第5篇
战胜天灾——自然灾害与减灾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特点、危害,减灾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观看影片《龙卷风》。
一、十大自然灾害
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各种祸害的自然现象,统称为自然灾害。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是: 水灾(洪涝)、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喷发、滑坡、雪灾、森林火灾。突变性自然灾害,一般发生在一瞬间到几个小时或几天之中,如地震,有的从发生到发展可以延续几个月,如虫灾、干旱灾害。缓变性自然灾害,又叫环境灾害,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灾害。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二、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地裂缝等气候、水文灾害:水灾、旱灾、风灾、寒潮、热浪、厄尔尼诺现象 环境灾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灾害叫做环境灾害,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酸雨、噪声、全球性气候异常。
三、减灾——我们共同的使命
1.旱灾:杭州市的干旱,以7—8月的伏旱和9—10月的秋旱最为突出,有的年份因伏旱和秋旱相连而成灾。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西湖干涸,湖底龟裂的大旱。
2.洪涝灾害:导致杭州市洪涝灾害的降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过境带来的。1996年的春夏之交,由于梅雨期偏长,全市平均梅雨量达746毫米,江河泛滥,出现了杭州市百年不遇的“6·30”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40亿元以上。
自然资源与环境 第6篇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资源环境遥感等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方法。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主干课程
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资源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数字图像处理。核心知识领域: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地质学基础(72学时),现代地貌学(54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63学时),地图学 (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土壤地理学(54学时),水文与水资源(54学时),全球环境变化(双语),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计量地理学(54学时),GIS理论与应 用(54学时),城市环境化学(45学时)。
示例二:自然地理学(48学时)、地图学(48学时)、遥感概论(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48 学时)、地貌学(48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8学时)、计量地理学(48学时)、人文地理学(48学 时)、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48学时)。
示例三:普通地理学(36学时)、自然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综合自然 地理学(54学时)、化学分析(72学时)、环境工程(108学时)、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72学 时)、环境生态学(72学时)、地图学(5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72学时)、遥感概论(54学时)。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设置背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面向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从事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生产在线质量检测和监控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学生从事现代药物分析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所需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质量控制等一般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自然资源与环境 第7篇
【关键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主题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我国在积极响应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增设的一个二级学科,隶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发展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
由于创设时间较短,学科交叉较多,又是新兴交叉学科之一,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所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学科内容动态性、学术观点多样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特殊性,传统的以讲授理论为主或理论与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传统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互动教学法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互动式教学法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参与、互相进步,实现共同目标的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主题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1.主题讨论法
主题讨论法是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一定意义的教学内容主题的设计和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主题讨论法,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很好地互动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方法是: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章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章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要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一到两个讨论主题。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主题,课下充分收集资料,准备提纲和发言稿,课上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在讲授《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时, 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和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影响等讨论主题;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章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逆城市化现象如何评估环境价值探讨控制环境及污染的方法等主题进行讨论。为了使讨论能够充分深入展开,避免流于宽泛,对每一个主题都细化为若干个具体问题。以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为例,首先课前将这一主题拆解为几个具体问题(或者说是几个讨论方向),如为何中国经济未发达而人口先老龄化(未富而先老)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延迟退休的合理性人口红利期是否结束老龄产业的发展国外养老保障中可以借鉴的经验等,然后将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3~5人或5~8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问题准备讨论。要求同学们在收集公开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到自己的家乡进行调研,收集一手材料通过梳理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观点或结论。课上讨论时,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愿发言,也可以是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对相同观点补充完善,也可以对不同观点反驳切磋,在同学们全部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继续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在主题讨论全部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3000~5000字论文或报告,文中标明小组成员各自负责的部分。教师据此考察同学们对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掌握程度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教学的效果。
运用主题讨论法教学,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和课上集中讨论,有的放矢,紧密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同学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友情。同时,这一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训练,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广大同学写作毕业论文及今后从事实际工作也有意义。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法,主要是教师围绕所讲内容,采用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形式,通过课前预习准备,课上进行分析讨论,课下以报告、论文的形式总结。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经常与主题讨论法结合使用,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虽然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中人们往往将之与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举例说明相混同。实际上案例教学法与课堂举例说明是有根本区别的。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围绕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来实现对知识的传递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方式;而课堂举例说明是教师为了讲授清楚某一理论知识点,特别用某个案例来应证,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结合主题讨论法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典型案例,难点也在于案例选择上。与经济学核心课程相比,目前国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材大都偏重概念和理论,案例偏少,一般一章仅有一到两个案例;而国外类似的教材案例较多,往往一小节就一到两个案例,但都是以英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案例,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有较大差异。这也增加了教师选择案例的难度。选择案例原则上应尽量结合相关理论知识,选取难易适中、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典型案例。如果案例太难,学生会因知识储备不足而一时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失去学习的兴趣,参与度低,讨论无法有效开展,教师也会陷入被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案例太简单,学生又会感觉太轻松,无须深入进行分析思考,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国内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围绕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如选取的典型案例有三聚氰胺事件、2009~瘦肉精系列事件、认识反式脂肪酸、20地沟油事件、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等。案例教学时,一般授课前一到两周发放相关案例,让学生提前阅读案例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信息,思考案例所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供大家课上讨论。授课时先给学生们展示相关案例内容及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就案例及所附问题进行讨论,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探讨案例所反映的深层次社会现实问题及其发生的深刻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通过案例的学习讨论,一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理念得以在师生间顺利传递,并且得到同学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学生们思考分析研究具体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 多媒体教学法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的应用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好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及体语等),更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仍有一定偏差。一方面,有人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授课,效果一定比传统授课方式好;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多媒体授课只能使教师和学生更懒惰,课堂授课质量更差。实际上,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因为,通过多媒体既可以生动地表达出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更好地呈现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而板书却难以实现这一点;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节约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教师将收集的大量关于本专业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得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应用的度(即要合理应用)和掌握好应用的方法(即要科学应用)。教学中,过度应用多媒体容易导致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在其头脑中缺乏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这样一旦发生诸如停电、电脑死机等意外情况,授课就大受影响;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快速连续播放幻灯片,就会使学生或忙于记笔记而疏予听课,或注意了听课而忽略笔记,常常顾此失彼,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方法理想。因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备课,对所讲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要做到心中有数,清楚哪些内容适合传统方法,哪些内容更适于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起来。在具体使用多媒体时,应注意幻灯片间的停顿,给学生思考、记录笔记的时间;而且要注意做到有主有次,确保学生把要点记下来,因为并不是每幅幻灯片都需要重点讲授;当然最好是课前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点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此外,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数据、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带来生动多样的信息。如笔者在讲环境问题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扩大、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和工业垃圾成灾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深刻感受到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可以节约板书时间,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 结束语
概言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兴学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很好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采取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主题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且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瑞玲.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2]张伟丽.运用主题讨论法创新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J].当代经济,2011(7)
自然资源与环境 第8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消耗量日益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物质、能量与人口的比例不断减少,研究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始终沉沦于“主-奴关系”结构之中[1]。虽然,我国近几十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特殊,面临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也比任何国家都困难[2]。
2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及保护环境意义
2.1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因
我国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一样,由于缺乏自然生态意识,忽视了对林业、矿业、水、动植物、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我国大部分重要的林业基地,长期采育失调,森林资源已遭到很大破坏,森林覆盖率自解放初期后一直处于急速下降之中,同时也无林场等后备资源;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沙化、碱化、退化的草原严重增多;水土流失使损失巨大;水域污染,许多江河、湖泊和水库渔业产量还达不到20世纪50年代的30%。此外,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遭到很大的破坏。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其严重的。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十五”环境保护的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增加,“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很多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3]。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对环境的进一步治理刻不容缓。
2.2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影响
自然资源的不断破坏,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历史和现实使人们认识到,我们不仅要采取措施,还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而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摸索出一些好的措施,但是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保护自然核心,维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2.3 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影响
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研究,并建立了很多环境保护组织。因此应在重视环保的基础上,更加致力于环保工作,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4]。
3 措施与建议
3.1 培育公众的“绿色”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全民动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生态人居环保等科普内容;培育公众的“绿色”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5]。面对我国越来越严峻的资源态势和环境污染,仅仅通过政府和执法部门动用行政资源自上而下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带动广泛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有效的公众参与,是一种“主动的”力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是一种遏制资源不合理开采和环境违法的“大规模建设性武器”,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6]。
3.2 发挥法制作用,制定资源政策与环境标准
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常态的严格执法,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政府应同时关注治理和制裁这两种手段,两者都不能偏废,由于对资源和环境监管的力度不大,惩处不够严厉,是引发环境违法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加大力度,对违法者从严,才能加速生态环境的修复,并从长远角度建立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3.3 注重生态保护,综合利用资源
以保护资源为主,走综合利用资源的道路。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主导思想,应从区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逐渐转人生态环境建设,在继续抓好城市工业污染、单项治理和区域综合治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资源,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资源的源头保护,路径的循环利用。
3.4 加大投资,落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科技落后是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而依靠和发展科技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面对我国资源、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除了采取政策、法规、投入等项措施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发挥科技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而政策的改进、法制的强化、投入的增加,也有赖于科学思维的导向作用。所以,应该确立一种科技“引推型”的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3.5 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在国际合作中共同解决“全球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环境大国与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规则,合理分担全球环境责任,加强国际环境治理,并建立协调高效的全球环境履约机制,积极务实,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环境责任,为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孟勤.人与自然:从主奴关系走向本质统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12(6):121~122.
[2]杨朝飞.中国环境形势评价与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2):2~4.
[3]张彩天.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自议[J].北方环境,2010,8(4):97~98.
[4]徐志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造福人类的一项战略任务[J].生态经济,1991(2):77~78.
[5]李霞,王炳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J].特区经济,2007(4):63~64.
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第9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第10篇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前者主要由气候资源、水资源、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组成;后者主要包括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其他有关经济技术条件。各种农业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和共同规律。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是:①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整体。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资源优化组合和生态平衡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②地域性。不同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和组合特征均有一定差异,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③动态平衡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即生态系统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④可更新、再生性。如气候的季节更迭、水分的循环补给、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生物繁衍等,只要开发利用得当,注意保护培育,则可永续利用。⑤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利用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寻找新的资源和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农业资源动态检测指对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的定位定时检测。农业资源、特别的是那些受人为干预强烈的农业资源,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其进行检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中分析和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变化原因和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资源利用方向、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动态检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农业资源动态检测信息是一个多项目、多层次的空间信息系统,包括一系列专业数据库和区域数据库,具有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为了保证各专业、各层次和各区域信息的相互匹配、交换和数据共享,达到综合分析评价的目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和规范的设计,作为信息采集、储存和提取的共同基础。资源动态检测一般利用遥感信息与地面定点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农业资源评价是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农业资源的质量、适宜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农业资源调查是评价的基础。查明农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演变和资源要素的内外部联系,进而对其是否可以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大小、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开发和改造的难易程度、投资的多少以及效益的大小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目的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并进行科学管理,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和评估、审批农业建设投资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农业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是:①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评价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必须考虑当地的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是否具有优势,是否有相当的数量和较好的质量、较大的潜力,能否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商品生产优势和全面的经济优势;开发利用是否有较好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能否克服,难易程度如何;生产的产品是否有比较稳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等。②生态经济平衡、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由于农业资源具有整体性,就必须考虑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和处理好人、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一切生产、经济活动,特别是开发性生产、经济活动,必须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状况,保持动态平衡。开发规模和强度不能超越系统自身调节的能力,对可再生资源,在适量、适度、有计划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工培育和保护增殖,以达永续利用的目的。③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的原则。评价一项或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要运用系统的、整体的、比较的观点,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互补、互制关系;评价资源优势要放在大系统、高层次中进行比较,要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目标综合评定,求得总体可行的最优结构、最大功能的效益。
农业资源保护就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①不可更新资源,如铁、煤、石油等。②可更新资源,如生物、水、土壤等。③用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环境要素,又是人类生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②后备资源基础薄弱。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农业资源保护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保护,草原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保护遵循如下原则:①把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纳入国家计划和规划。②全面规划,合理安排。③奖励综合利用。④谁开发谁保护。⑤经济效益、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农业环境
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气、光、热及施用于农田的肥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具等。这些农业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农业环境综合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人类创造出生产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质。农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①工业、城市和乡镇企业污染。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②农用化学物质污染。中国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引起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在大气中扩散和流失及部分农畜产品中残留也较严重;地膜年残流量近千吨。③畜禽粪便污染。目前,畜禽粪便已成为城郊农业环境的主要有机污染物。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①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土地沙漠化继续加剧,面积已达19.5亿亩;盐碱地1亿多亩。②农业资源有所衰退。中国人均耕地不足1.6亩,并逐年减少,现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条件较差或存在某些障碍因素。③农用水源短缺,特别是北方农用水源严重短缺。④草原继续退化。中国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12亿公顷,草地累计退化面积已达6670万公顷;并且沙化、碱化、退化的状况有加剧趋势。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各种手段,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
态状况维持良好的状态,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是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空气等,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是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对发展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而且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两个突出问题。农业资源衰退,自然灾害加剧,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田、牧场受工业(包括乡镇企业)“三废”污染严重。不合适地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和农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过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减产、绝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环境破坏还会降低农业环境的生产力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会对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进而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②积极防治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三废”污染。③防治农药、化肥污染,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复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政策。⑤加强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
农业环境监测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的一项工作。农业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分为三类:①对土壤、农用水、农田大气及农作物的例行监测,目的是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②农业环境污染的事故性监测,目的是为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③对农业环境污染源的监视性监测,目的是防止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督促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①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产养殖等。②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③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的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叶、烟草等作物为主要监测对象。④农田大气监测。包括农田大气监测和乡镇村落大气监测。⑤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监测,主要是对危害农业区的工业“三废”进行监测。⑥背景值调查测定,包括水体、大气、土壤、作物、沉淀物背景值的测定。农业环境监测的内容,取决于监测的目的。一般来说,具体的检测项目应根据所在地区已知的或预计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质和环境的特定情况来决定,为了评定测定结果和估计污染扩散情况,还必须测定一些气象或水文参数。农田大气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灰尘(即降尘和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温度、PH值、浑浊度、导电率、悬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某些有机毒物、重金属毒物和卫生指标等;土壤和植物的监测内容包括:有毒的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农畜水产品的监测内容包括:重金属、农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有机化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