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增效论文(精选9篇)
中药炮制增效论文 第1篇
中药的炮制理论, 历代本草都有所记载。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 影响药的归经, 调整药物的阴阳, 矫味赋色。从炮制方法上看, 切、泡、闰、炒、炮、蒸、煮、煅等都能对药物起到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 从炮制对有效成分质或量的影响来观察中药的增效作用。
1 中药通过加工处理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
中药经过纯净处理后, 根据中药的性质不同把中药材制成一定的规格, 使有效成分易溶出, 也便于某种方法的炮制。药物切制成饮片, 可使溶媒与药物接触面增大, 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饮片规格式斜片、厚片、薄片等, 如果饮片过薄易碎, 煎煮时常出现糊化;若过厚有效成分难以煎出, 因此, 根据重要有效成分的性质, 而加工成各种型号的规格。
1.1 炒
传统有“逢子必炒”的经验, 其目的除缓和药物娇味外, 还可使种皮或果皮爆裂, 质酥易碎, 便于药物捣碎入煎剂, 这样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常用的大枣, 往往习惯整个入药, 通过大枣完整煎与破开后煎液比较, 10 g大枣的煎出物, 完整枣煎为 (0.573±0.089) g, 破开枣煎为 (3.98±0.5) g, 实验表明:大枣破开煎出量为完整煎出物量的7倍, 故配方时应将大枣砸碎。
1.2 煅
质地坚硬的矿物类药物, 经煅或煅淬, 可使质地松脆纯净, 便于粉碎及浸出有效成分。如炉甘石经煅后可增强消炎止痛、生肌作用, 因为炉甘石主要成分碳酸锌经煅后变成氧化锌。矿物类药物煅后醋淬可增加疗效, 因醋淬后, 往往生成醋酸盐。如代赭石主要成分为三氧代二铁, 经高温煅烧及醋淬后生成可溶性醋酸铁, 便于粉碎, 溶解度大, 易被机体吸收, 同时也降低了高价铁对胃的刺激, 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2 改变炮制辅料性质增加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辅料具有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改变药物性能的作用。常用的辅料有酒、醋、蜜等。酒精是最常用的液体辐料, 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媒, 能增加生物硷, 黄酮, 蒽醌等活性成分的溶解度, 酒制黄芩抑菌作用比生黄芩强, 说明酒制后, 黄芩活性成分溶出量增加。当含有机酸的药物加酒精炮制时, 可生成易溶于有机溶剂的酯, 而脂溶性越高的药物越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织, 故能“引药上行”。
醋也是某些中药成分的良好溶媒, 能与药物中所含的游离生物碱生成盐, 增强溶解度而提高疗效。如延胡索醋制后增强行气散瘀止痛作用, 延胡索的止痛成分是生物碱, 主要有延胡甲素、己素、去氢延胡索碱等, 测定延胡索几种炮制品水煎液总碱的含量:生品为48.7%, 醋炒66.67%, 醋蒸71.6%, 醋煮70.37%;测定延胡索己素含量:生品为35.85%, 醋炒47.40%, 醋蒸553.93%, 醋煮51.30%[1]。以上表明醋制延胡索生物碱含明显提高。又如醋制香附与生香附的镇痛试验结果:生香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 (71.4±14.3) %, 醋制香附 (151.4±14.4) %。说明醋制香附与生香附的镇痛作用有明显的差异。
3 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保证药物疗效
酶在一定的湿度、温度下, 具有酶解甙类成分的活力。如黄芩中的酶能使黄芩甙酶解成黄芩甙元和葡萄糖醛酸, 故黄芩的炮制采用蒸 (100℃, 1 h) 或沸水中煮10 min即可破坏酶保存甙, 则可增强疗效。又如苦杏仁止咳平喘, 起主要作用的是苦杏仁甙分解后产生的氢氰酸, 抑制咳嗽中枢。当炮制苦杏仁时将生杏仁投入10倍量80℃水中煮烫5~10 min, 即可破坏酶的活性, 实验证明, 破坏酶与不破坏酶两种杏仁在汤剂中氢氰酸煎出量, 前者为70%;后者为53.7%, 两者相差很大;杏仁经炒加热后破坏其杏仁酶, 从而保护81.8%~93.1%的苦杏仁甙, 增强了其稳定性, 保证了疗效[2]。
4 消除非药成分突出有效成分的作用
中药的成分十分复杂, 往往是综合效应, 为了充分发挥微量元素的作用, 必须采取有效的炮制方法。如何首乌蒸煮后, 使部分具有致泻作用的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水解成致泻作用的游离蒽醌衍生物, 突出了卵磷脂、糖类的作用, 故滋补作用增强。再如盐炙杜仲至丝断为标准, 高温加热后硬性橡胶被破坏, 粘性下降, 提高了溶出率, 实验证明其降压作用比生杜仲强一倍。
5 炮制辅料与药物成分的协同作用
辅料具有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改变药物性能作用外, 还能和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如蜜炙黄芪、甘草能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能;蜜炙紫菀、冬花等能增强润肺止咳化痰作用, 因为止咳化痰类药多含甙类物质, 糖的存在可增加甙元的溶解度, 故作用增强。另外南星和胆汁均匀有抗惊厥和抑制中枢神经作用, 胆汁拌南星产生协同作用而达增效目的。
6 药物炮制后转变或产生新成分
生品大黄含泻下成分结合性蒽醌, 酒制后转变成游离蒽醌衍生物, 泻下作用缓和, 而增强了抗菌消炎作用。蛋白质经加热后产生新物质而起治疗作用, 如鸡蛋黄、黑豆等干馏后产生含氮的吡啶、卟啉类衍生物, 具有抗真菌, 抗过敏和镇痉作用;乌梅中枸椽酸钾、萍果酸酯类在醋的作用下呈枸椽酸和萍果酸而起疗效;炉甘石的生要成分碳酸锌, 煅后分解成氧化锌而具有消炎生肌作用。
中药的炮制增效的机制十分复杂, 必须将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才能更好的使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台山.中成药研究, 1882, (9) :20.
中药炮制增效论文 第2篇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有“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指的是皮类药材要去除木栓层以后入药用。此分类方法是炮制分类的开端。
特点可在了解药物入药部位后,很快确定炮制方法。 在建立具体药物的炮制方法时,不够严谨、细致。
以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依据药物来源属性之金、石、草、木、水、火、果类等分类,把炮制分述于各药之后。目前,《中药炮制规范》等工具书多以药用部位分类,每味药下列其炮制方法。
特点便于查找。但体现不出炮制工艺的系统性,不利学习。
雷公炮炙十七法
此分类方法因历史变迁,其内涵现已很难准确表达,却反映了明代以前中药炮制概貌。十七种方法为: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煿、爁、摋、镑、曝、露、煞。
三类和五类分类法
三类分类法是明代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领各种中药的炮制,此法能反映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五类分类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火制),基本概括了所有的炮制方法,较系统的反映药物的炮制工艺,而且能更有效的指导生产实际。
药典分类法
《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收载“药材炮制通则”采用净制、切制、炮制、水飞、制霜。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中药炮制 药效倍增 第3篇
炮制过程的选用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至病人的生命安全。就中药材和饮片而言,从药性分析,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补泻等。所以,在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中,对其炮制过程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缓和药物原有性味太过
针对药性过于偏胜的药物,通过反制,以制其原有性味太过。一般炮制有2种方式,一种“以热制寒”,如黄连苦寒,有伤中之弊,可用辛热的吴茱萸进行炮制,缓和其苦寒之性,使其寒而不滞。另一种“以寒制热”,如补骨脂辛热而燥,易于伤阴,用咸寒润燥的盐水来炮制,缓和辛燥之性。
(2)通过炮制增强药物原有性味
针对一些药物药性比较缓和,或临床上嫌其药效不强,见效太慢,需要通过炮制来增强其药性,往往采用从制的方法。如泽泻性味甘寒,利水泻热,用咸寒的盐水炮制后,增强其泻热利尿的作用。“寒者益寒”及“热者益热”来增强药性的方法都称从制。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原有性味
炮制后的中药材和饮片其性质相差极大,改变原有性味。如生天南星辛温燥烈,有毒,多外用。而胆南星(用胆汁炮制过的天南星)毒性降低,其燥烈之性缓和,药性由温转凉,味由辛转苦,功能由温化寒痰转化为清热化痰。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中医关于升降浮沉的解释,升是上升,降为下降,浮指上行发散,沉即下行泄利。合而言之,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其药性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但也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中药经炮制后,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如莱菔子“生用能升,熟用能降。所以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也肯定了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影响巨大。在炮制过程中,由于辅料性味的作用,导致药物改变或增强原来的趋向。如黄柏原系下焦药,经过甘辛大热具有升提作用的酒炒制,便产生了清降头部虚火的作用,黄芩能走上焦,用酒炒制,增强了上行清热的作用,川楝子能走下焦,用盐炒制,增强了下行治疝的作用。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炮制后可以改变或增强某药入某经的作用,使得药物对特定脏腑经络治疗具有针对性,减小副作用。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辅料和炮制方法。其中辅料的作用巨大,如酒制入心,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炮制辅料本身就有其独特的性能,而且大多数有治疗作用。如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有兴奋神经,扩张血管,提高胃的吸收功能等作用。盐是维持人体组织正常渗透压和参与人体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经盐炙后,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醋主含乙酸和还原糖等,经醋炙后,能增强如肝经,发挥收敛散瘀止痛作用。
药物用各种方法炮制,不但改其形,而且收其性,作用于人体的物质发生了变化。这也被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的药物经炮制后,并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有的还被现代科学验证。如何首乌生用性兼通泄,多用解毒滑肠,而加黑豆汁蒸制后,主补肝肾,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诃子生用入肺经,敛肺利咽,而面煨后,则主入大肠经,涩肠止泻。又如柴胡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柴胡醇及挥发油。故中药以柴胡解表时用生品,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时用醋制。黄柏生用主泄实火,燥湿,酒炙后主泄上焦之火,盐炙主降相火,滋肾水,蜜炙后主泄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炒炭后则偏于止血。由于中药来源复杂,品种繁多,同一来源的药物,因入药部位不同,效用亦异。如麻黄,其茎枝入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其根入心、肺经能止汗。
4.炮制对补泻的影响
传统中,“补汤应熟用,泻药不嫌生”之说。根据不同的病症,中医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里就牵涉到炮制的问题,同样在临床上,医生开处方,药房发药时,都需要特别注意。如生地黄清热凉血而主泻,熟地黄滋阴补血而主补。再如甘草“生则能泻,炙则温中”,审处方时,药师特别注重的地方。炮制对药物的补泻作用影响机理,蒸后苷类水解,糖类增加。
5.炮制对中药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药经加热、水浸及用酒、醋、药汁等辅料炮制处理后,使某些药物的理化性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其浸出量有所增减。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中药药性与疗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中药炮制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和正确掌握炮制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增效论文 第4篇
1 肉豆蔻
贾天柱等[3,4]采用高效液相法分别对肉豆蔻生品及其炮制品中的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黄樟醚以及止泻成分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肉豆蔻经炮制后, 毒性成分显著减少, 而有效成分显著增加, 且单蒸法明显优于面煨法, 揭示了炮制对肉豆蔻具有减毒增效的双重意义。赵启苗等[5]亦对同科植物长形肉豆蔻的生品和炮制品中的黄樟醚、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同样表明肉豆蔻经炮制后毒性成分含量下降, 而有效成分含量升高, 且泡后麸煨炮制法优于麸煨和面煨法。但亦有文献[6,7]报道炮制对毒性成分肉豆蔻醚的含量影响不大, 这可能与炮制方式和药材产地有关。
2 半夏
张琳等[8]通过正交设计方法优选出了清半夏的炮制工艺, 即在30℃条件下, 用8%浓度白矾浸泡24h。经此工艺炮制的半夏, 其刺激性毒性成分草酸钙结晶含量显著下降, 总游离有机酸含量增加, 总游离有机酸具有止咳、祛痰、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9]。
3 马兜铃
张的凤等[10]通过HPLC方法测定马兜铃生品和蜜炙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证实, 经炮制后, 马兜铃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下降过半, 炮制使其毒性作用显著降低。同时, 蜂蜜本身具有协同作用, 能增强马兜铃润肺止咳的功效, 增效更多。
4 马钱子
陈晓亮等[11]发现麻黄炙马钱子的毒性比其生品下降了71%, 而其抗炎镇痛的效果明显优于生品, 实现了“减毒与增效”的双重作用。薄层扫描法证实经炮制后的马钱子中士的宁、马钱子碱的含量显著降低, 其抗炎镇痛作用的增强可能与炮制品中引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有关, 有待进一步证实。
5 远志
蜜炙远志可显著升高LD50值, 同时减轻对胃肠的抑制性不良反应[12], 且止咳化痰作用优于远志生品[13]。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蜜炙炮制法对远志的化学成分种类影响较小, 但改变了其各成分间的含量比例[14]。炮制可使远志中的高毒物质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质, 从而实现减毒的目的。蜜炙后远志化痰止咳作用增强的原因在于蜜炙增加了总皂苷的溶出量和有效成分的浸出量[15]。
6 狼毒
狼毒经醋炙后对鼠黏膜的刺激性显著减弱[16], 亦可缓和肠蠕动及减少炎症反应[17]。汪兰云等[18]发现狼毒经过醋制后利尿作用增强。庄果等[19]研究了狼毒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发现醋制后, 狼毒的毒性成分总内酯含量有所降低, 而抗结核有效成分狼毒乙素、狼毒丙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醋制法的“减毒和增效”的双重效应可能与此有关。汪兰云等[20]以毒性成分总二萜内酯、有效成分狼毒乙素、丙素及小鼠胃体PGE2含量为指标, 优化了狼毒的醋炙炮制工艺, 即用40%的醋于160℃下炒制10min。
7 雷公藤
刘锡钧等[21]以羊血炮制雷公藤, 发现炮制品比生品的毒性明显降低, 且抗炎效果优于生品。杨更亮等[22]发现用酸溶液炮制雷公藤, 可使高毒的雷公藤内酯醇转化为低毒的雷公藤氯内酯醇, 后者具有前者的抗炎、免疫抑制和抗生育活性, 且效价约为前者的100~200倍, 但毒性显著降低。
8 藤黄
藤黄的各炮制品 (高压蒸制品、豆腐制品、荷叶制品、水制品、山羊血制品) 的毒性与生品相比均有所降低[23], 其致变性亦有所降低[24]。此外, 藤黄的炮制品可显著提高藤黄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如高压蒸制品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生品[25], 在镇静、镇痛、抗炎、抗菌实验中[23,26,27], 高压蒸制品亦表现出更强的作用。关于藤黄炮制“减毒与增效”的物质基础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
9 结语
一般而言, 炮制“减毒与增效”的双重效果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 即“减有毒成分以减毒, 增有效成分以增效”、“高毒低效物质转化为低毒高效物质”和“借助外源炮制辅料以减毒增效”。本文以八种常见中药为例, 总结归纳了炮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中药炮制的意义和功能。目前关于炮制对中药“减毒与增效”双重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 有关物质基础的研究则更加缺乏。实际上, 某些物质基础的变化与报道的“增效”作用并不对应, 有些仅报道减毒增效的作用而无相关的物质基础及数据支持, 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 有必要注重和加强这一领域的探索。
摘要:中药炮制的最主要目的是减毒增效、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归纳总结相关文献, 以八种常见中药为例, 综述炮制对中药的“减毒和增效”的双重效果, 同时从物质基础方面对炮制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为深入理解炮制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提供参考和依据。
中药炮制与中药毒性的关系 第5篇
参考文献
[1]杨芬明.实用毒性中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317.
[2]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48.
[3]崔树德.中药大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574.
[4]姜晓东, 杜少斌, 单晓梅, 等.马钱子的炮制方法[J].基层中药杂志, 2000, 14 (4) :38.
[5]丁涛, 黄辉.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58.
[6]廖仰平, 黄丽飞.炮制质量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 2 (17) :65-67.
中药炮制增效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行中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A、B、C、D 4组, 其中A组23例患者中男14例, 女9例;年龄28~60岁, 平均 (36.2±5.6) 岁;B组18例患者中男8例, 女10例, 年龄25~58岁, 平均 (32.8±4.5) 岁;C组19例患者中男13例, 女6例, 年龄25~59岁, 平均 (34.2±4.7) 岁;D组20例患者中男8例, 女12例;年龄24~62岁, 平均 (38.2±3.9) 岁。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服用修制药物, B组患者服用火制药物, C组患者服用水制药物, D组患者服用水火共制药物。所有中药均采用自来水浸泡30min后文火煎煮, 水沸后需持续煎煮30min, 加水两次, 最终煎制成350mL药液。1日1剂, 2次/天, 2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服药后临床体征完全消失, 无不良反应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伴随轻度不良反应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无效[3]。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两组研究所得数据由专业记录员交叉记录, 同一样本, 进行3次重复性检测 (无离群检验) , 清洁数据录入Excel (2010版本) 进行逻辑校对分析, 导出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计数资料的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α=0.05进行校正, P< (α=0.05) 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组患者服用不同方法炮制的中药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94.44%、94.74%、90.0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数据见表1。
[n (%) ]
3 讨论
中药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矿物及其加工品等。中医临床常根据患者疾病类型选择不同方法炮制的中药, 以期能发挥最大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鞣质、苷类、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等, 这也是炮制的物质基础[4]。
修制是炮制中最基础的方法, 亦称为炮制的准备阶段, 其主要是剔除药材中的杂质, 摘除非药用部分, 降低药材规格。火制主要是用火加热药材, 使其变得酥脆, 易于煎煮, 同时可防止药物发霉变质。水制是通过浸泡或水洗的方式对药材进行加工, 主要是保持药物的清洁, 便于切片, 有利于水溶性有效成分析出, 主要用于矿物类药材。常见的水火共制法包括蒸、煮、掸、淬等。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蒸是利用水蒸气加热药物的方法, 不加辅料者称为清蒸, 加辅料者称为辅料蒸;掸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 立即取出的方法;淬是将药物锻烧红后, 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 使其酥脆的方法, 药物淬后不仅易于粉碎, 且辅料易被吸收。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影响不一, 但基本能保证药物功效, 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炮制方式, 以期能够发挥中药的最大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 分为A组 (23例, 修制) 、B组 (18例, 火制) 、C组 (19例, 水制) 、D组 (20例, 水火共制) , 分别服用不同方法炮制的中药, 观察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四组患者服用不同方法炮制中药后总有效率均高于86.0%,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疗效影响不一, 但基本能保证药物功效, 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 以期能够发挥中药的最大疗效。
关键词:中药,炮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潘国凤, 朱晓新, 杨庆, 等.醋制法对瑞香狼毒毒效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 (10) :1455-1459.
[2]杨俊.探讨中药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5) :238-239.
[3]秦永欣, 田绘玲.浅谈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J].光明中医, 2014, 29 (11) :2440-2441.
[4]杨伟鹏, 王怡薇, 王彦礼, 等.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和苦寒药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14 (8) :42-44, 47.
中药炮制与医疗质量 第7篇
1该筛不筛, 该捣不捣的影响
中医有“逢籽必捣”之说, 可是目前配方中的有多少是捣的那?如火麻仁, 草蔻, 不捣连壳用;肉桂, 厚朴, 杜仲不刮栓皮;牛膝, 丹参不去残茎;蝉蜕不筛去泥沙等。以上诸法虽简单易做, 却常被忽视, 杂物残茎, 核, 泥土等非药用部分不除去, 混在药物内, 配方时从用量上虽已满足处方用量要求, 但实际上其非药用部分就占去了药量的一大半, 这样就很难达到如期效果, 严重影响了中医治疗效果。
2该挑不挑, 该炒不炒的影响
修制法也称“净选”, 此法是指在选取药物的有效成分, 除去非药用部分, 灰土砂石等异物, 以达到药物清洁纯净。但目前其法有不少炮制人员已废除, 就连该炒的药物也生用之, 从药库领来直接入药房药兜斗。
根和根茎类药物的芦头, 皮类药物的粗皮, 动物类的头足翅等部位应除净。有的虽是一种植物, 但由于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麻黄茎发汗, 根止汗, 故需分开, 蒲黄生用性滑偏与活血行瘀止痛, 炒炭后性涩便于止血。
炮制人员在炒炭, 清炒时将药物倒入锅中, 很少翻动, 炒出的药物容易灰化, 变色, 不能达到医用目的。如莱菔子, 车前子等用文火, 炒扁豆, 枣仁等药用时应先用中火, 后转文火, 炒时勤翻动, 药物很少起火星, 无须喷水, 但有的年轻药工, 将药物倒入锅中任其烧。待炒黑时才翻动, 认为炒炭就是把药炒黑。若药物燃烧则倒水灭之, 须不知炒炭淋水太多影响药效, 因为药物高温炒后, 一经喷水, 其有效成分即溶解, 随水分蒸发, 影响药效。
3该炙不炙则用之的影响
知母:本品苦寒可滑利, 泻火之力较强。能清肺, 凉胃, 泻肾火及润肠通便。用于肾经引药下行则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时就需要用盐炙。厚朴:本品生用较为峻烈, 其味辛辣, 对咽喉有刺激性, 因需要用姜炙, 姜炙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 并能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4对含生物碱类药材的影响
生物碱一般都不溶于水, 或难溶于水, 而溶于有机溶剂, 如乙醚, 氯仿, 乙醇等, 若于酸作用生成盐后则易溶于水, 为加强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 使有更多的有效成分溶出, 故中药炮制选用醋做辅料, 如醋炒元胡, 香附等。
5对含甙类药材的影响
含甙类药材常常同时存在着分解此种甙的酶, 这种酶能将甙分解成糖和甙元减弱或失去药理作用, 通过炮制破坏酶等, 如黄芩遇冷水变绿是酶解作用使有效成分降低, 故黄芩用热水或蒸好, 含甙类多溶于水遇酸常被分解, 故少泡多润选用辅料多用酒和蜜, 避免用醋。
6对含挥发油的药材影响
含挥发油类药材经过加热炮制后, 可使挥发油显著减少, 其变化如下炒炭减少80%, 炒焦减少40%, 煨或土炒减少20%, 加各种辅料炒减少10%, 因此炮制此种药材不宜高温处理, 应当用水处理, 时间不宜过久, 多用淋, 润或抢水洗以免香气溢失, 若含挥发油过多, 服后易引起对胃肠道的刺激, 产生腹泻等, 可通过适当的处理除去挥发油, 如米泔水制苍术, 煨豆蔻等。
7对树脂类药材的影响
含树脂类主要通过炮制可以:1除去芳香油和树脂以缓和其药性减少刺激, 2炮制后可增强疗效。
8对油脂类药材的影响
油脂常有润肠致泻的作用以防止过猛而损害身体, 而医疗不需要其润泻作用时就宜采取制霜法如巴豆去油。
9对含鞣质药材影响
鞣质是一类复杂的分类化合物, 炮制对鞣质的影响, 因药材而异, 有的炮制后鞣质被破坏, 有的破坏不大, 如酒大黄, 蒽甙的含量减少, 而鞣质的含量变化不大, 因此对此类药材炮制, 根据临床药理和理化实验而进行合理炮制。
10对含无机盐类药材影响
此类药以矿物, 贝甲, 化石较多, 为除去杂质, 以适用临床需要提高疗效, 常将药材煅透后再用醋淬, 这能使有效成分生成醋酸盐, 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有的研成极细的末便于服用, 又能提高疗效。
中药炮制实验教学探究 第8篇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辩证施治的临床用药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 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中药材只有加工中药饮片才能用于临床,才能用于中成药的制剂[1]。中药炮制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实践并掌握中药炮制技术、工艺、质量标准以及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必要阶段,同时也是中药炮制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药炮制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中药炮制生产已逐步走向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传统的炮制生产工艺已较难适应中药现代生产的需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中药炮制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如何使炮制教学与现代生产接轨,如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现代生产企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通过对中药炮制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中药炮制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1中药炮制验证性实验
传统中药炮制的实验内容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 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准备实验器具,按照实验大纲进行理论讲授及实验操作演示,强调实验操作的关键点、注意事项等,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3]。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容易忽视中药炮制的重要步骤,如:净制、切制、贮藏保管等。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教学实验的选择、实验时间的安排等有关。基于上述原因,对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实验、炮制品种等进行重新梳理,重视中药炮制实验教学的整体性以及炮制生产工艺的连贯性。目前的验证性实验所选用的实验材料多为中药饮片,多为饮片生产企业经过净制、切制加工后的饮片。尝试将实验材料改为中药材,要求学生进行净制、切制、干燥等炮制操作。以酒黄芩为例,教学实验中用酒炙法来炮制黄芩饮片,实验材料为黄芩饮片。可将实验材料改为黄芩药材,通过蒸的方法进行水处理软化,趁热切制成薄片,干燥。对干燥后的黄芩饮片进行净制,大小分档,再进行酒炙操作。 从实验安排上强化净制、切制、干燥等炮制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中药炮制的整体观。
2中药炮制综合性实验
中药炮制综合性实验是将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训结合,在完成基本中药炮制实验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中药炮制常用的传统工具与现代生产设备, 了解饮片质量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掌握规范的操作规程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制药技术,我国的制药先辈们设计制造了大量适用于炮制的工具、设备。这些传统工具、设备为保证饮片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传统工具至今仍在使用,尤其是在小剂量、临方炮制时有着广泛的应用[4]。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炮制也逐步从传统的作坊式加工转向现代的机械化生产。为了适应中药饮片工业大生产的需要,已经研制出多种炮制设备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使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饮片规模化生产与传统炮制器具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为中药炮制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5]。
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炮制教学品种进行梳理,确保在传统实验基础上,能进行物质基础、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如净制牡丹皮增加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以突出药材水处理软化“少泡多润”的特点;醋炙延胡索增加镇痛作用的影响实验,比较炮制前后延胡索药理作用的变化;砂烫马钱子增加毒性影响实验。 通过综合实验,加强中药炮制与药效、毒性,以及临床疗效的关联性,使学生树立中药炮制的整体观念。
此外,通过中药炮制实训平台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中药炮制现代生产设备的原理及应用讲解,要求学生实际操作现代炮制的生产设备,如:真空置换润药机、直线往复式切药机、自动化炒药机、炙药锅、 程控式煅药炉等,加强炮制教学与现代饮片生产的联系,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储备,满足现代生产企业对于中药炮制专业人才的需求。
3中药炮制设计性实验
中药炮制设计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中药炮制实验模式,其设计性体现在实验内容不局限于中药炮制本身,已扩展到中药学各专业知识、实验基础知识及实验基本技能,具有实验内容复合性、实验手段与方法多样性的特点[6]。
设计性实验开展的关键在于实验项目中具体实验课题的选择。对于中药炮制学设计性实验而言,其选题内容广泛,涉及到不同炮制方法的比较研究、炮制工艺的优选研究、饮片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传统炮制经验的科学内涵研究、炮制程度对饮片质量的影响研究、饮片的指纹图谱研究、炮制前后毒性的比较研究、炮制前后药效的比较研究、炮制前后成分变化与毒性和药效的相关性研究等。需要遵循中医药理论知识,综合中药炮制、化学、药理、数理统计分析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创新性及可行性。
严密合理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保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论。实验设计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都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认真思考[7,8]。
(1)炮制品种的选择,应考虑是否为药典收录品种,是否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要求。
如何鉴定饮片真伪、优劣;如何考察饮片质量;其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等。
(2)炮制样品的制备,应考虑选择何种炮制方法, 如何控制成品性状、炮制工艺等;如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重复性。
(3)饮片质量的评价,应考虑将传统质量评价方法与现代质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经验鉴别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测色技术、中药指纹图谱等现代饮片质量评价方法。
(4)对于毒性和药效实验,应考虑供试液的制备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 川乌的毒性实验,选择常规水煎煮的方法制备供试液,煎煮过程可能会使其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亲水性醇胺型的乌头原碱,显著降低其毒性,毒理实验可能无法测其LD50,最后得出川乌无毒的错误结论。
中药炮制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方法、手段来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中药炮制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进行完整的实验设计与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求知的精神。
4结语
中药炮制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中药炮制学实验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传统炮制技术的验证性实验中每一步均蕴含着炮制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又充分融合了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点和方法。只有将传统炮制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才能揭示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传承中药炮制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中药炮制学实验验证中药炮制理论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掌握中药炮制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药炮制增效论文 第9篇
关键词:中药炮制,目的,原理
1马钱子
为马钱子科植物马钱子及云南马钱子干燥成熟的种子。主要制法是砂烫。马钱子主要含番木鳖碱, 是主要的有效成分, 即解毒, 散结, 马钱子有大毒, 番木鳖碱又是有毒成分, 制后入丸散服0.3~0.6 g, 就有出现中毒症状的, 生者更易出现, 初有嚼肌痉肌抽动, 吞咽困难窒息感, 继有紫绀剧汗, 强直性惊厥, 角弓反张, 牙关紧闭, 面肌痉挛呈苦笑状。马钱子各种炮制的番木鳖碱含量差别很大。同是砂炒因其温度和炒的时间不同, 番木鳖碱的含量差异大, 实验所得, 砂温在230~240℃时间为2分45秒, 炒至鼓起, 并呈宗褐色时为宜, 除去绒毛, 由此可见炮制可降低药物的毒性。
2半夏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地下快茎, 本品辛温有毒, 生服对咽喉有刺激作用。能使人呕吐, 咽喉肿痛失音, 所以半夏必须炮制入药, 清半夏用矾制不但降低毒性, 而且长于化痰。用姜制半夏起协同作用, 善于止呕。法半夏用甘草和石灰制毒性更为减弱, 并能缓和药性。近来研究证明明半夏止呕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和胆碱, 半夏加白矾煮可以去毒。半夏中的毒性成分是具有挥发性的2, 4-二羟基苯甲酸和2, 4-二羟基苯甲醛。利用水蒸气蒸的方法即可除去而达到炮制, 可降低毒性消除副作用的目的。
3麻黄
为麻黄科植物, 麻黄或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干燥茎枝。麻黄生用辛散解表发汗作用极强, 但过汗会有伤阴亡阳之虑, 对体虚患者不宜, 蜜制后辛散发汗作用缓和, 止咳平喘作用较强, 适宜表症较轻而喘咳较重的患者。麻黄含有麻黄碱, 伪麻黄碱等, 还含有麻黄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为L-a-松油醇。药理研究证明, 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对支气管痉挛有解痉效能, 对以治疗支气管哮喘。松油醇有解热作用。因此生麻黄有解表, 蜜制麻黄因受热使挥发油散掉, 使解表发汗作用缓和而显示麻黄碱镇咳止痛作用, 从而看出炮制可改变或缓和药性。
4淫羊藿
为木檗科植物淫羊藿, 朝鲜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除去粗梗的干燥地上部分, 我省是将干燥叶入药。淫羊藿为辛温助阳药, 具有补肾壮阳, 强筋健骨和除湿祛风止咳平喘的功能, 羊脂油甘热, 能温散寒邪, 益肾补阳。因此淫羊藿经羊油制后可增加温肾助阳的作用, 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和重建肾阳不足之症, 因此药物经过炮制后可增强疗效。
5大黄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或南大黄的根状茎, 本品除生用还有三种制法即酒大黄, 熟大黄和大黄炭。生用气味重浊, 走而不守, 直达下焦, 泻下作用峻烈, 易伤胃气, 酒闷炒干其力较缓, 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 清上焦失热, 酒炖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 并有止血作用, 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肠便血。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除此尚含鞣质, 其中番泻甙A和结合性大黄酸及其类似物为主要泻下成分, 而鞣质为收敛成分。大黄酒炒后结合性蒽醌减少, 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 熟大黄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 鞣质只减少了一部分, 因此泻下作用缓和, 收敛力也有减弱, 大黄炒炭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 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 且炭有吸附作用, 因此泻下作用极弱, 而收敛和吸附作用则相对增强, 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可见同种药物作用不同的方法炮制, 可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6自然铜
本品为天然的硫化铁矿石, 主要成分为硫化铁, 含铁46.6%, 含硫53.4%, 此外混有少量的镍、铜、钴、钛等杂质, 其质地坚硬, 很难粉碎, 不便于制剂和调剂, 因此必须经过炮灸煅淬后, 可增强散瘀活血止痛, 可能使质地酥脆, 易于粉碎或煎出有效成分, 便于制剂和调剂。
7麻黄茎、麻黄根
二者是同一株植物或同于药材, 由于药理作用及其入药部位不同, 它的功能和主治亦就不同, 因此在炮制过程中, 根据临床需要, 分清入药部位, 保证药物的纯净和药效, 麻黄茎发汗, 根止汗, 药效相反, 必须予以分开, 麻黄茎主要含L-麻黄碱和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为L-乙-松油醇, 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作用, 故内服后全身温暖, 心跳加快, 末梢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汗腺唾液分泌增加, 麻黄根药理作用则相反, 可使心脏收缩减弱, 血压下降, 呼吸幅度增大, 并使末梢血管扩张, 具有止汗作用, 因此通过炮制可保证药物净度, 以防混淆, 保证用药剂量准确。
8黄芩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主要含黄芩甙, 黄芩素, 汉黄芩甙。黄芩素具有降血压, 解热利尿抑菌等作用。经水煮十分或蒸1 h, 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 防止黄芩甙被酶水解, 有利于黄芩甙的保存, 有利于长期贮藏、煮或蒸, 还有软化药材, 便于切制成饮片的目的。因此有些药物经过制后可以利于贮藏。
9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