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中秋节风俗习惯和来历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中秋节风俗习惯和来历(精选7篇)

中秋节风俗习惯和来历 第1篇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祭月作为民间过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风俗习惯和来历 第2篇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2、赏月、祭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3、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4、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佳景,美不胜收。为了点亮这等美景,便有了“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玩兔儿爷:

兔儿爷最早原本是人们祭月的对象,由泥制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们祭拜;从清代开始,逐渐变为儿童的中秋玩具

7、观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好问《倪庄中秋》

4、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5、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6、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元好问《倪庄中秋》

7、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8、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

11、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6、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7、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8、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19、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中秋月凉霄烟霭外》

20、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21、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3、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24、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5、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26、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7、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崔少府《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

28、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9、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中秋节风俗习惯和来历 第3篇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就是在城市中聚居生活的少数民族, 其居住形式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城市居住时间长短来看,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分为世居少数民族和外来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是世代就在这里居住生活的少数民族, 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 与城市融合度较高;外来少数民族主要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城市工作、学习、生活的少数民族, 他们是城市的新成员, 与城市融合度较低。城市世居少数民族与外来少数民族中聚居生活的便被称为城市聚居少数民族。

二、与普通市民相比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有何特别之处?

(一) 民族文化的差异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城市聚居少数民族与普通市民之间最大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语言、服饰、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比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吃清真食品, 普通市民则没有这方面的禁忌, 在城市生活中就有可能发生矛盾, 破坏民族团结;有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 在城市中容易被其他人视为奇装异服而不受尊重。等等文化差异, 都有可能导致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在城市生活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 社会阶层的差异

因为历史和地理以及自身思想观念等原因,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 大多为买卖民族用品、食品的小商贩、体力劳动者, 甚至无业。他们长期居于社会底层, 社会地位较低, 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三) 居住结构的差异

分别从城市整体和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角度观察, 会发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规模呈现出一种很有趣的特点:相对于城市的总人口数量,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明显处于劣势, 但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中,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往往处于明显的优势。如果从居民间关系来看, 相对于普通城市居民,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成员间往往具有血缘、姻亲、乡亲的关系, 相互之间联系相对紧密。

(四) 法律保护的差异

基于少数民族的独特性, 法律上有差异的平等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针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法律, 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都强调要充分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给予少数民族特殊的保护。

三、为何要在拆迁中特别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 拆迁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冲击

拆迁是为了重新规划, 随着拆迁, 一些社区可能会因此而不复存在, 原有的社区结构可能会被打乱。在拆迁中, 一些民族聚居区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打乱、消失、重建这是直接观察的视角所能看到的, 但内在的少数民族文化, 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随着民族聚居环境因拆迁的打破、重构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及变化后重构的居住格局, 很可能践踏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甚至激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如果不处理好这一问题, 很可能会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置于面临抛弃风俗习惯和信仰的边缘,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痛苦和不公平的, 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极其危险的。

(二) 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 “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在城市拆迁中, 原有的民族聚居区被打破, 在新的民族居住模式建立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使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保证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因拆迁而受到伤害甚至消失, 维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三) 宪法法律的要求

虽然没有法律规定拆迁中尊重和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作为专门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设置清真饭店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供应网点, 并在投资、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第十九条规定:“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 应当根据需要和条件, 设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馆 (站) 、图书馆。”第二十三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 应当按照城市规划, 保护和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第二十四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四) 社会和谐的要求

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与汉族融洽相处, 是城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来, 一些涉及到民族问题事件的发生, 往往是在城市中。而城市拆迁也是城市化中矛盾最激烈的地方, 民族问题与拆迁问题两者结合很可能发展成为极其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江泽民说过:“民族、宗教无小事”, 处理好拆迁中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问题不是一件小事, 它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并不是要求大一同, 而是和而不同, 充分的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只有各民族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和谐社会才可能实现。

四、当前拆迁中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上存在哪些问题?

(一) 简单使用经济补偿

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拆迁中, 有些地方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 给予少数民族较高的经济补偿。这的确是一个照顾少数民族的政策, 但简单使用经济补偿忽略了拆迁对于被拆迁少数民族的深刻意义。拆迁意味着破旧立新, 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而言则意味着原有的居住格局被打破。如果仅是简单提高补偿标准, 而忽略对民族餐馆、民族服饰店、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保障和建设, 民族风俗习惯在拆迁中和拆迁后无法得到保护, 一方面这会严重影响被拆迁少数民族的城市归属感, 激化民族矛盾;另一方面是政府推卸了应有的责任, 这个责任即通过具体细致的行政作为来保障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在拆迁中有条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政府与民间缺乏沟通

政府在拆迁的决策和规划中, 缺乏与民间的有效沟通, 不能及时了解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诉求, 要么忽略, 要么包办, 这两种做法都是脱离实际的。一方面, 完全忽略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诉求不可取;另一方面, 政府自行包办的做法缺乏有效的沟通, 很可能不被群众认可, 因为政府并不清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五、如何在拆迁中尊重和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 健全法律法规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各城市有必要根据本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实际, 健全拆迁中保护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法规。我认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框架内, 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梳理, 围绕着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进行专门的立法, 并将征地拆迁中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二是在征地拆迁的相关政策、法律文件中增加重点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条文, 让政府在拆迁决策、规划中必须考虑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确保拆迁中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有法可依。

(二) 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构建协商机制

传统的城市民族工作重管理轻服务, 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实, 应该进行符合实际的改革和创新。我认为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完善社区功能。应该借社会管理创新之力, 加大对社区的重视和投入, 完善社区功能, 根据社区规模和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置方便民族风俗习惯的硬件设施, 例如民族餐馆、清真寺等, 这些可以通过政府投入结合招商引资的方法实现。通过完善社区功能, 极大增强社区的包容性, 维护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让城市民族工作真正深入民心。

二是构建协商解决机制。解决在拆迁中因民族风俗习惯而引发的相关问题时, 应当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 抱着以大局为重、充分协商、不激发矛盾的态度, 通过协商来解决。构建协商解决机制, 我认为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听证前置

听证是当今世界各法治国家行政程序法的一项共同的、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制度, 即:一项安排或处置须经相关者对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质证才能设定和实施的制度。我国目前并没有听证法, 立法法也并未对听证的范围做出规定, 根据当前我国听证会的实践, 一般内容涉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或者对相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有较重大影响的, 可以举行听证会。房屋拆迁对相关公民包括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是有重大影响的, 应当举行听证会, 并保证合理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

2.加强与民族团体、代表的合作

民族团体以及少数民族代表, 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政府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他们可以将城市少数民族的诉求反映给政府决策部门, 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减少民族问题的发生, 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在本民族同胞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在维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起到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城市民族工作应当重视与民族团体、代表的合作, 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积极听取他们反映的意见, 采纳他们良好的建议, 保障拆迁决策和规划中能够充分考虑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摘要:近些年来, 大量的少数民族走进城市, 在城市定居, 一些涉及到民族问题事件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是在城市中。而在拆迁中, 一些民族聚居区被迫消失、重建, 内在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在拆迁中可能被践踏, 一方面侵害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权益,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因此, 应该通过多种措施, 保障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拆迁中能够得到保护。

关键词:拆迁,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世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访全国政协委员牟本理[J].中国民族, 2006, (12) .

[2]吴宗金, 张晓辉.中国民族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柳建文.文化的融合、冲突与抗拒:转型时期多民族社区内的族际互动——一项基于新疆伊宁市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9, (5) .

[4]蒋连华.上海对多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党政论坛, 2008, (1) .

一小撮来历不明的习惯 第4篇

最近我又在不停地接受老妈对我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习惯”展开,她先是列举了我的若干习惯,诸如做事磨蹭、不专心、喜欢睡懒觉等等,辅之以“习惯决定人生”之类的励志名言,最后还定下若干培养好习惯的家庭法则。虽然我承认我存在某些来历不明的习惯,可这些习惯真的会影响我吗?

Sunny

Sunny:

每个人都有些来历不明的习惯,比如有人走路时会避开屋檐下面的路,有人去电影院准坐第三排。假如我们放眼世界,会发现海明威只有站着写作才能找到灵感,马克·吐温则是躺着写更有感觉,迈克尔·乔丹上篮时会伸出舌头,C.罗纳尔多主罚任意球之前会站成圆规的样子。据说阿基米德从小就习惯不停地在地上画几何图形,最终他成为了数学家。如果说那些看似古怪的习惯还有些不靠谱的话,阿基米德的例子告诉我们,习惯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取得成绩的重要环节。即便阿基米德没有成为数学家,如果古希腊有绘图这种工作,他没准也会是个出色的绘图人员。

喜欢论这论那的培根老师在他的诸多的“人生论”中也没有忽视“习惯”这个话题。他的《论习惯》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告诉我们“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知识,行动基本上取决于习惯”。 然后他举了马基雅维利的一个有些限制级的观点,大意是习惯比人的天性还要可靠,假如雇佣一个杀手,也一定要是那种手上沾过血的人。

帕斯卡说:“人往往服从于习惯,而不管是否合理与正确。”如果我们稍不留神,偏离到不合理的习惯上,就会像有些俄罗斯人那样,把坐在冷水里冻僵自己当成某种赎罪的仪式,并且冻得义无反顾,毫不犹豫。这种风俗习惯,放在夏天都不会让人感觉到凉快。可见,那些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习惯的人是多么用心良苦。

有些习惯很有趣也很麻烦。作家纳博科夫的写作习惯是,用铅笔写在一张张卡片上。在病逝前,纳博科夫的一部小说《劳拉的原型》最终没能完成,他留给世界的手稿是138张没有顺序的卡片,卡片上有文字,有涂改的痕迹,甚至拼写错误的单词。2009年这部遗稿已经在美国出版,出版商当初出版这部小说时一定很犯难,因为把138张无序的卡片拼成一部小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编辑也不能从作者那里得到任何指导。

20世纪90年代,NBA犹他爵士队有个名叫霍纳塞克的球员。在罚球时,他有个特别的习惯——他先是拍三次球,然后摸一下自己的脸,之后才出手投球。我原来以为他在故弄玄虚,后来我才知道,霍纳塞克有三个孩子,罚球之前“拍三次球,摸一下脸”是和在电视机前看球的孩子们打招呼,仿佛在说:“老爸的罚球表演开始了。”霍纳塞克曾经在NBA某个赛季连续投进47个罚球,让他得以保持如此之高罚球率的,除了刻苦的训练与过人的心理素质,恐怕也要归功于他与孩子们约定的那个温暖的习惯。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第5篇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节日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时候。这一天,唐军裴寂看见月亮,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粮,成功解决了军中粮食不够的问题。此后,人们便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以此作纪念。

中秋节来历和风俗简短概括 第6篇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秋节各地习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中秋节的习俗是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统 第7篇

中秋节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相关文章
中秋节思念亲人作文

中秋节思念亲人作文

中秋节思念亲人作文(精选11篇)中秋节思念亲人作文 第1篇圆月当空,照出了一圈朦胧的色彩。摇曳星空更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若隐若...

1
2025-09-19
中秋节祝福语集锦范文

中秋节祝福语集锦范文

中秋节祝福语集锦范文第1篇秋风秋雨,秋心秋情,一叶知秋,感悟满腔思念的情怀;月圆饼圆,人圆家圆,一桌团圆,分享满心团聚的快乐;亲爱的...

2
2025-09-19
公司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

公司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

公司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3篇)公司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宾馆中秋节营销策划草案一、活动背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

1
2025-09-19
2023年中秋节演讲稿

2023年中秋节演讲稿

2023年中秋节演讲稿(精选14篇)2023年中秋节演讲稿 第1篇中秋节要来了,星期五妈妈接我的时候对我说:“接下来你可以有三天的假期了!”听...

1
2025-09-19
中秋节的诗句大全

中秋节的诗句大全

中秋节的诗句大全(精选9篇)中秋节的诗句大全 第1篇中秋节的诗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节奏...

1
2025-09-19
最搞笑中秋节祝福短信

最搞笑中秋节祝福短信

最搞笑中秋节祝福短信(精选10篇)最搞笑中秋节祝福短信 第1篇中秋国庆喜相逢,举国上下共欢腾。中秋明月奖赏您一生圆满,国庆喜气恩赐您...

1
2025-09-19
中秋节慰问词范文

中秋节慰问词范文

中秋节慰问词范文(精选9篇)中秋节慰问词 第1篇1中秋节慰问词 3 篇中秋节慰问词第 1 篇亲爱的员工朋友及家人:你们好!中秋佳节之际...

1
2025-09-19
中秋节长辈简短祝福短信

中秋节长辈简短祝福短信

中秋节长辈简短祝福短信(精选8篇)中秋节长辈简短祝福短信 第1篇1、别祝我中秋快乐,直接给我送月饼吧。2、虽然没能吃到你的月饼,但我们...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