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的好处(精选11篇)
演示实验的好处 第1篇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与分组实验、课外活动相比有一定的区别。演示实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物理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也可以由学生来演示同学们在课下自己进行,演示内容不仅包括教材规定要演示的实验,还应包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演示内容,以及实验标本、投影片等演示。
物理演示实验主要为文科学生开设,以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演示,内容分为力学、热学与分子物理学、振动与波、电磁学、光学5个部分,共有132个实验项目,对每个实验项目分别按照演示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操作与效果、思考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演示实验的好处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同样离不开演示实验。它是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其现象,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为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也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
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我们物理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认知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演示实验,就可以激发起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从记忆的角度来看,结合演示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用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曾经说过:“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百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
一些物理概念,学生凭借原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很系统的并非科学的观念,只凭语言讲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
另外,演示实验可以解决实验器材的不足的现实问题。只需要一套装置就能满足全班学生观察需要,在教学中的目标比较明确,能够比较清晰地传授教学内容。演示实验能很好地配合讲授或课堂讨论,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的好处 第2篇
1、课前准备要充分。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如果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则要求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基与上面的要求,就必须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对演示实验有所创新,要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演示实验。这就提出了第二点。
2、忌唱独角戏,不让学生参与配合。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让学生自己参加演示实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这次演示实验中,感受最深的是,所有的老师都从可见度这一方面入手来改进演示实验,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例如:在安培力实验中,就用位移来代替相对比较难观察的角度。
演示实验的好处 第3篇
演示实验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表象清晰的演示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形象, 帮助学习者形成概念, 强化思维判断能力。演示实验是直观形象教学的好方法。一次成功的实验, 我们会历历在目, 甚至终生难忘。“讲实验”、“演示实验可做可不做”, 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你讲我听, 你写我抄, 机械、填鸭式的教学, 教师上课教材+教案+粉笔+标准试卷。教师开口讲、学生听实验, 放弃实验教学会致导致重理论, 轻实践;重结论, 轻过程。比如没有教师演示实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有力的作用”, 多么有资质的学生也难凭空想象磁场对通电导线竟然会产生力的作用, “会使导线运动起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课堂演示实验正是因主动、体验性使学习者养成强烈的求知心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动手动脑中感知知识, 形成技能, 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两个班教学中, 一个班用简笔画、教材挂图讲解电动机的构造及原理;另一个班用电动机模型和实物演示、操作。结果在作业与考试中, 前一个班学生对进气门、排气门交替关闭打开, 冲程、飞轮惯性总也想不清, 后一个则班理解得较深刻。这说明: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 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把握它。
一、我们教师要树立做课程建设者的观念
观念更新了, 教学思路、教学行为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一样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教学内容, 不能认为演示实验简单, 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认识而放弃演示, 要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动力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有对实现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着巨大作用。演示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示范了科学态度, 引发兴趣。可以说, 演示实验贯穿了物理教学的全过程。在2013年中考物理试卷第9题小明用废弃饮料瓶研究液体压强;2012年中考第15题涉及了教材上的两个演示实验:大气压存在, 光的直线传播;2010年中考题:把墨水滴入冷水、热水中的现象;2009年15题图示中纸覆水杯等都是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关的。所以, 我们教师在点点滴滴的教学过程中, 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不能用观看挂图代替演示, 更不要用讲实验代替做演示。
二、加强演示实验
1.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实验人员, 教师要在上课前几天到实验室中找齐实验所需物品, 自己试验一下, 从中发现问题, 完善设备。我曾经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演示实验中, 将真空罩、闹铃、抽气筒都拿到教室, 开始实验了才发现, 真空罩与底座密封不好, 实验演示无法成功;在学光现象中, 上讲台演示时才发现激光灯不亮了。
2.教师在演示时要面对学生, 让全体学生能看到, 能看清关键点, 老师的讲解用语准确。虽说是小实验, 也不能应付完成, 学生会从中受到科学态度的感染。该用镊子的不用手拿、点燃后的火柴不要随意扔在地上、实验用的水不要倒在讲台下、测力计不要说成弹簧秤。
3.创设实验情境, 引导学生在疑问中观察演示。学生对实验观察往往因“奇异”而观察, 必须经教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件长期实在的工作:观察什么 (如颜色、形态变化, 烟、泡、光、雾, 动作等) , 注意到什么, 记录下什么。如果无目的、无要求, 则学生只注意到那些新奇而有强烈刺激的现象, 而会忽视实验现象中不明显却是实验目的内容。如在《内燃机的工作》演示中, 学生只集中于活塞的往返而会忽略左右两个气门是怎样运动的, 老师要适时提醒。
4.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 增加课堂探究元素。教师带几套演示器材让几组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 教师指导。二者进行对照, 其他学生对比讨论、归纳。另外, 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让学生自备实验器材, 动手制作一些教具, 变演示为分组实验。必要时应用多媒体, 对演示的细节进行放大, 对动作进行慢镜头分解等, 让学生观察清楚。
5.增加“想想做做, 想想议议”及一些习题为演示实验, 增加演示内容。笔者发现可能是条件限制, 学生无法找到实验器材, 在教材上的“想想做做”及“动手动脑学物理”项目没有尝试, 其实这可以引导他们中的一些学有余力者课外完成带来教室展示。如水果电池, 教师借给学生检流计, 告诉他用两种不同的金属 (如铁丝, 铜片, 锌片) , 制作成功后在课堂演示。
三、发现的问题和思考
1.简单把物理演示上成活动课。演示实验观察提倡探究学习, 却误认成合作就是自由、放纵。有一种迹象, 在课堂上把时间给学生, 要求学生自己看书, 提出猜想, 想和谁讨论就和谁讨论, 教师在讲台上自顾自演示, 不做具体要求, 学生没有观察、记录。如在《焦耳定律》中有两个演示实验, 由于占用时间较长, 老师专心做实验, 一部分学生却没有集中观察。有一部分学生浑水摸鱼, 搞恶作剧, 其他学生在混乱中不知听那一部分信息, 影响了学习“效率”。
2.没有强调演示的安全。如在做电功率的两个演示实验中, 都用到220伏的家庭用电, 在教学实验中没有使用到胶手套。老师要亲自演示, 强调实验存在危险。
演示实验的好处 第4篇
1初中物理课程中演示实验课程特点分析及初中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1.1初中物理课程中演示实验课程特点分析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展示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对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还可以课后模拟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2初中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八、九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十四、五岁,学生心理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存,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尽量增加演示实验的数量,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2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的比较
2.1学习者接受的角度比较——实物演示真实,更有益于学生对客观规律的理解,而多媒体演示虚拟,不够客观
相对来说,实物演示更真实,可给学生展示出更客观的事实规律,学生观察完演示过程后,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演示不够成功,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也可以知道不成功的缘由,如此可锻炼学生对实验误差或实验失败的分析能力;多媒体的过多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倦怠,因为演示毕竟是虚拟的而且演示过程过于完美.比如“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实物演示中,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的记忆会更深刻(如先测空桶重力,再测溢出水后桶和水的总重力),得到的实验结果肯定会有误差并且一次演示还不足以得出普遍规律,这就需要老师选取不同形状、不同密度的物体进行多次演示,既减小实验误差又能得到普遍的结论;而多媒体演示往往只进行虚拟演示,要使学生想得到“物体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上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样的结论难免有些牵强.
2.2演示效果的角度比较——多媒体演示实验现象更明显,实物演示更直观,因此可将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演示结合起来
实物演示由于要人为操作,难免会出现现象不够清晰、实验数据误差较大的问题,并且一般演示实验的操作仅局限于讲桌的小范围,前排同学可以看清楚,但对于两侧及后排的学生未必能看得清楚;而多媒体演示可以播放视频、flash动画、计算机模拟实验等,通过人为控制演示过程的播放快慢,可以将实验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比如“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实验,转动金属盒探头时,人为操作起来手难免会颤动,如此就会导致U型管液面高度差发生变化,这样就很难传递给学生“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各方向液体压强都相等”的实验结果,并且后面坐的学生可能连U型管液面高度变化都看不清,更无从得出实验结论了.因此,首先对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教师在备课时须进行多次演练;其次在实物演示时可利用投影仪,对U型管进行实物投影,起到放大效果的作用,全班学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2.3课堂效果的角度比较——实物演示时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演示在活跃课堂方面有自身局限,无法自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物演示时,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验环境中,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同时,学生也可以作为老师的助手,参与到实验中,帮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无疑有很大帮助.而多媒体演示未必会达到期望的效果,因为学生仅仅处于被动观察的地位,学生会觉得物理实验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进行,学生的参与较少.比如“水沸腾后做功”的演示实验,笔者在讲课时发现,若将实验所需仪器带进课堂,学生很快就被老师操作的过程所吸引,尤其是试管中的水受热后试管塞被弹射出去的瞬间,很多学生都发出了惊呼声,产生出很大的疑问,随后笔者也自然而然地解释了能量的转化过程,顺带着引出了新课《热机》的教学;再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演示,通过叙述的方式再现故事情景是必要的,若有半球模型更完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很大,这种给与学生真实的体会无疑更有益于学生对事实的把握.
2.4演示操作的角度比较——多媒体演示可以说非常简单省事,而实物演示并非如此
多媒体演示通过查找网络资源或PPT、flash等制作,直接在课堂上播放课件资源让学生观察即可;而实物演示要复杂些,对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当然,通过教师实际的身教,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逻辑、科学的实验方法.
2.5投入成本的角度比较——实物演示要比多媒体演示投入更多
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要有相当大的投入,包括实验器材的采集、教师备课、演示占用课堂时间等;相对来说多媒体演示投入较少,教师只需制作出演示课件,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演示课件就可以.
“种子萌发的条件”演示实验改进 第5篇
方法一:
装置编号为甲、乙两支试管。各注入半试管清水,每支试管塞入松紧适度的3个脱脂棉球,分别位于水中、水面、水上,每个棉球上放置3粒同种植物的种子,1粒胚是完整且是活的、1粒切除了胚、1粒经过烘烤。然后分别将甲、乙两试管放在温暖(室温20度左右)和寒冷的环境里。
方法二:
将方法一中1支试管内的装置分解到3支试管A、B、C中去,然后分两组,分别放置在温暖和寒冷的地方。
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 第6篇
关于上周的大物实验课,课上指导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其中不乏既实用又新颖的一些物理相关设备的演示。各式各样引人注目的物理实验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对温差发电的演示。简单的实验设备很好的诠释了温差发电的原理,风扇的转动和灯泡的亮光散发着电的光芒。
从实验室归来后,我主动翻阅有关温差发电的资料,试着想更深层次的了解一下温差发电技术的内容。从查询的资料看来,温差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高、低温热源之间的温差,采用低沸点工作流体作为循环工质,在朗肯循环基础上,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透平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涡轮机以及工作流体泵. 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工作流体被导入冷凝器,并将其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环。巧妙的原理有效的利用了能源,清洁环保的发电思路很是新颖,却又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关于温差发电,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仅仅是一种空想。我翻阅着历史上各种关于温差发电的事迹,发现早在1881年9月,巴黎生物物理学家德·阿松瓦尔就提出利用海洋温差发电的设想。1926年11月,法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实验温差发电站,证实了阿松瓦尔的设想。1930年,阿松瓦尔的学生克洛德在古巴附近的海中建造了一座海水温差发电站。1961年法国在西非海岸建成两座35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美国和瑞典于1979年在夏威夷群岛上共同建成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美国还计划在21世纪初建成一座100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以及利用墨西哥湾暖流的热能在东部沿海建立500座海洋热能发电站,发电能力达2亿千瓦。很多对温差发电的尝试的成功例子,是对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贡献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另一方面,温差发电在生活中主要应用于海水温差发电,从查阅的资料里我发现关于海水温差发电不仅效率高,来源广,还环保,对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首先,从海水温差发电的来源看,辽阔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它能大量地吸收辐射的太阳能,所得到的能量达60万亿千瓦左右。海洋中上下层水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做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利用海水温差发电,这样是对海洋资源的一个极好利用。不仅是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用海水温差发电,还可以得到副产品——淡水,所以说它还具有海水淡化功能。一座10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每天可产生378立方米的淡水,可以用来解决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需要。第三点是,由于电站抽取的深层冷海水 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发电站周围就会成为浮游生物和鱼类群集的场所,可以增加近海捕鱼量。
由此,在我看来,温差发电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广泛而且具有很多各方面值得利用的价值的。不仅是对大自然宝贵资源的利用,更是创造了珍贵的新能源,据计算,从南纬20度到北纬20度的区间海洋洋面,只要把其中一半用来发电,海水水温仅平均下降1℃,就能获得600亿千瓦的电能,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所产生的全部电能。专家们估计,单在美国的东部海岸由墨西哥湾流出的暖流中,就可获得美国在1980年需用电量的75倍。因此,这样看来,温差发电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对温差发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只是我从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引发的感想。我所想到的,从温差发电的原理出发,到温差发电的具体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及经济价值。其实,我认为除了单纯的利用温差发电做发电厂等等,也可以与其他领域覆盖。比如,在热电厂中,可以利用废热所产生的温差进行发电;或者在有地热的寒冷地区,利用地热以及外界寒冷的环境进行温差发电;另外,有小型连续加热单位,如化工厂、炼钢厂等,可以利用余热进行温差发电。温差发电在生活中可以处处利用,只要应用得当,我认为将会为人类的生存减少很多能源的浪费。这也是说,其实温差发电除了应用于大型的发电站,也可以制作成效的模型,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利用一切不必要浪费的能源。温差发电具有简单的原理,不繁杂的设备,不需要苛刻的外界条件,相信只要在技术上合理规划,是有广阔的前景的。
论化学课的演示实验 第7篇
论化学课的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如何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并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和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本文认为应根据演示实验的不同类型进行讨论.
作 者:唐吉平 作者单位:永州市第三中学,湖南永州,4250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分类 教学辅助手段
演示实验的好处 第8篇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也能与时俱进, 联想起网络红人“芙蓉姐姐”, 将总结的规律和她联系起来———“浮、熔、游、响、红”变成“芙、蓉、又、想、红”。短短5字将枯燥乏味的知识与网络红人联系, 使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能够轻而易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与时俱进, 体现简约而不简单。化学实验也可以赶上时代的步伐, 由“高大长”变得“简约而不简单”。
一、彰显简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彰显简约, 同时应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化学实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中让学生能自行探究出所学内容。但在学生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中必须注重安全性, 没有安全保障的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和畏惧心理, 慢慢就会怕做化学实验, 就会把化学实验当成恐怖事件。
第一种版本:如右图1所示, 先将试管中装满水, 倒扣在水槽中, 用锡箔包裹一小块钠 (锡箔上用针扎几个小孔) , 用镊子夹取钠块伸进试管底部, 慢慢收集气体;待气体收集满后, 用手指按住试管口, 移出, 靠近酒精灯松开拇指;观察实验现象。本实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检验生成的气体 (H2) 时, 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现象较明显,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但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是强碱, 有很强的腐蚀性;而在试管集满气体后, 我们必须把手伸进Na OH溶液中,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 把试管从溶液中移出, 此时Na OH对我们的皮肤会产生一定的腐蚀, 虽然当时感觉不到, 但终究还是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2) 当在酒精灯上点燃H2时, 产生尖锐的爆鸣声, 很多学生 (特别是女生) 不敢操作, 甚至没有靠近酒精灯时就把大拇指松开, 导致氢气泄露, 实验失败。所以, 要很好地完成这一实验是有一定难度的, 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靠性, 因此对其要作出改进。
2.彰显简约, 同时应该注意实验的易操作性。实验的设计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或者“高大长”, 太复杂的实验装置会扰乱学生的视线、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在实验操作上也会使人手忙脚乱、忙中出错。
二、改革传统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1.改革传统, 但不是摒弃传统。以上两种版本的实验在设计上注重了简约, 简单易操作。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 片面追求仪器简易、操作简单, 传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就看不太清楚了。改革的目的不是摒弃传统, 而应该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笔者集两者之优点, 集思广益, 对以上版本的实验做如下调整。
升级版本:如图3所示:集气瓶、三孔橡皮塞 (下部挖去一小块) 、长颈漏斗、铁丝带一小块金属钠、尖嘴导管 (中间带一个止水夹) 。
实验步骤: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如右图4, 关闭止水夹, 塞紧橡皮塞, 将铁丝伸进集气瓶内与水接触反应, 直到反应结束。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溶液液面变化。待反应结束后, 打开止水夹, 在尖嘴部点燃气体, 观察气体燃烧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 该实验操作时, 钠块切取不能太大。因为如果钠取的太大, 产生的气体将大量的水溶液压回长颈漏斗中, 甚至会漫出长颈漏斗, 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其次, 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不是太多, 在进行气体燃烧实验时, 时间太短, 现象不是太明显。
2.改革传统, 就应该在传承中创新。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笔者对此实验进行改进。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使得原来的传统实验现象还能看到的同时, 又能给人以更大的发现。
完美版本:如图5所示:铁架台带滴定管夹、橡皮塞 (下部挖去一小块) 、烧杯、铁丝、止水夹、电解管。
实验步骤: (1) 先在烧杯中放少量水, 闭止水夹。在电解管中装满水,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在铁丝一头插一块黄豆大小的金属钠, 将它放在橡皮塞凹槽里面。然后如右图6, 塞紧橡皮塞, 打开止水夹;用铁丝将钠推进水溶液中, 与水接触反应, 观察反应现象。注意电解管和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电解管溶液液面变化。 (2) 待反应结束后, 如图7所示, 撤去烧杯和止水夹, 将电解管旋转1800倒立;在打开橡皮塞的同时, 点燃气体, 观察气体燃烧情况。
本实验的装置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成功之处就在于当检验生成的气体 (H2) 时, 除了不需要对制得的氢气进行验纯外, 也不需要考虑钠切取大了产生气体太多有液体漫出, 因为多余的钠可以掉入烧杯中继续和烧杯中的水反应 (可以观察传统实验现象) , 而不影响电解管中的氢气 (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在观察气体燃烧时, 氢气收集比较多, 可以观察到燃烧现象明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改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设计实验, 探究新的实验现象, 发现新的结论, 这是化学教学的真实目的, 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又是创新理念的发展。作为化学老师, 如何让演示实验的改革简约而不简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摘要:苏教版化学教材中, 绝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 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中, 应适当引入探究性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探究性实验改革不能复杂冗长, 最好简约而不简单, 小实验彰显大学问。
失重演示实验的改进 第9篇
关键词:超重和失重;自由下落;浮力的作用;水和瓶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5-0057-2
1 引 言
失重现象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的内容,课本中介绍了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起立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用这一现象,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超重和失重[1],但由于体重计示数变化的时间极短,失重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仍然过于抽象。刘治宏、田胜安在《失重超重演示仪的制作》一文中也提到教科书上的这一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譬如不利于在课堂上演示,难以让学生身临其境[2]。P.W.Kwok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失重现象的演示实验[3],在演示实验中,作者把物体产生失重现象的时间延长,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物体的失重现象。
2 实验装置和步骤
(1)找一个常见的笔帽,把笔帽开的一端用防水胶密封起来,且往笔帽上插入三枚回形针,笔帽通过加了防水胶和回形针(以下统称笔帽)之后,可以直立地浮在水面上或者是缓慢地在水里下落(笔帽在装有水的瓶子中下落时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2)当笔帽从装有水的瓶子的顶部释放的时候,笔帽将缓慢地从瓶子顶部开始往底部下落。当笔帽下降到瓶子高度一半的时候,释放瓶子,让其自由下落[3];(3)观察此时的实验现象。在笔帽随瓶子自由下落的过程中,笔帽似乎冻结在了瓶子的中部,停止向瓶子底部运动。
3 实验原理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对失重现象是这样定义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4]。在本实验中,当笔帽随瓶子自由下落时,笔帽和瓶子相对地面加速下降,笔帽处于失重状态,又因为小球失重前受到自身的重力以及水的浮力的作用,失重后笔帽只受水的浮力作用,且失重前笔帽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不为0。因此,当笔帽随瓶子自由下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极短,笔帽静止在瓶子中部,相对于瓶子静止,不再向瓶子底部移动。
(1)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如果笔帽在下落过程中不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笔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落到瓶底,学生将不能在本实验中清楚地看到失重现象。因此,本实验延长了笔帽产生失重现象的时间。
(2)由于本实验在步骤中往笔帽里加防水胶和回形针,可以方便地调节好笔帽的重量并且控制它在水中下落的速度。
(3)当做完一次实验,笔帽沉在了水底,这时需要把瓶子里的水倒空,取出笔帽,再次把水倒入瓶中,进行第二次实验。为了避免麻烦,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往笔帽上插入了三枚回形针,然后用磁铁把插有回形针和防水胶的笔帽从瓶子的底部吸引上来,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4 实验可以改进的地方
由于在做本实验时需要把装有水和笔帽的瓶子从3 m高的地方释放,且下落时间为0.6~0.7 s,这个时间足够学生捕捉下来,清楚地看到笔帽的失重现象。但仍然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1)笔帽可以直接改成直径2 cm的深色塑料球,避免塞防水胶和回形针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实验效率;(2)可以把实验中的水换成透明的洗洁剂,增大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再次延长下落物体产生失重现象的时间;(3)用记号笔在瓶子上画好刻度(如图2所示)或粘一条直角坐标纸在瓶子上做位置的标定,明确瓶子中部的具体位置,这样不仅可以让失重现象更加直观,而且增加了实验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4)把重复几次实验的过程改为录视频的过程,把录好的视频复制在教室多媒体设备上,这样可以在任意时间暂停、回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看到明显的失重现象。
5 小 结
本实验所需器材均简单易得,实验现象明显,通过改进之后,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把失重现象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每一位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实验中增加了用移动设备录视频的实验步骤,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教材研发中心.物理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治宏,田胜安.超重失重演示仪的制作[J].物理教学探讨,2013,31(4):54,56.
[3]PING WAI KWORK.A simple demonstration to visualize weightlessness July 2010 Phys.Educ.45 19.
实验十PPT演示文稿的制作 第10篇
一、实验目的1.
2.3.
4.5.
6. 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界面 掌握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和绘图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新建空演示文稿及进行各种编辑处理操作 掌握新建以某一个设计模板为基础的演示文稿及进行各种编辑处理操作 掌握新建以某一个内容提示向导为基础的演示文稿及进行各种编辑处理操作 掌握幻灯片的各种放映方式
二、实验内容
在可写硬盘D盘或E盘的根目录中新建一个以本人学号和姓名为文件名的作业文件夹(例如,081234567张三),完成以下内容:
1. 按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具体要求如下(参看样张:图片Exam1.bmp):
(1)新建一空演示文稿(提示:使用“新建”菜单一“空演示文稿”),并将第一张
幻灯片设为标题幻灯片。【参考5.2.1-3】
(2)在第一张幻灯片中输入标题“网站介绍”,设置其字体为黑体、加粗、54号,并在副标题处输入“——搜索网站”,设置其字体为隶书、斜体、40号。
(3)插入下一张版式为“项目清单”的新幻灯片【参考5.3.1-1】,在标题处输入“著
名搜索引擎网站”,并在正文中每个项目分别输入“谷歌”、“百度”、“雅虎”,并为它们建立超级链接,分别指向“http://”、“http://”、“http://”【参考5.3.1-4】。
(4)再插入一张空白幻灯片,并在其中选用第三行第一列的艺术字式样,内容为“谢
谢”,字号96,填充颜色改为预设颜色“金乌坠地”,底纹样式为“横向”。【参考5.3.1】
(5)为艺术字设置自定义动画:单击鼠标时,中部向左右展开,并伴有“鼓掌”声。
【参考5.4.4】
(6)为艺术字设置超链接到结束放映。【参考5.3.1-4】
(7)所有幻灯片应用设计模板Blends.pot。【参考5.3.2-5】
(8)为所有幻灯片应用第二行第一列样式配色方案。【参考5.3.2-6】
(9)利用幻灯片母版修改所有标题的样式为:华文新魏、黄色,第一级文本的项目
符号修改为“O”,大小为文字的120%。【参考5.3.2-2】
(10)将制作好的演示文稿以文件名:Exam1,文件类型:演示文稿(*.ppt)保存,同时另存为Web页Exam1.htm,文件均存放于作业文件夹下。【参考5.2.2-1】
2. 按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具体要求如下:
(1)新建一设计模板为“Ribbons”的演示文稿。
(2)插入第一张幻灯片,版式为“标题”,并在标题文本框中输入“自我介绍”。
(3)在第一张幻灯片的备注中添加文字“我的姓名、年龄和职业”。【参考5.1.2-4】
(4)插入第二张空白幻灯片后,再将其版式改为“文本与剪贴画”,并在标题文本框
中输入“我的照片”;在正文中输入一段自我介绍的文字内容;在剪贴画位置插入一张自己的数码照片,设置图片的大小为12cm×8cm,图像控制颜色为灰度、亮度为80%、对比度为55%。【参考5.3.1-2】
(5)插入第三张版式为“项目清单”的幻灯片,并设置其标题内容为“我的爱好”,正文内容为“读书”、“旅游”、“运动”和“与我有相同爱好者请与我联系”,并在该幻灯片后再新建三张版式为“项目清单”的幻灯片,标题分别是“读书”、“旅游”和“运动”,正文对应输入一小段内容(如,喜爱读哪些书籍等)。
(6)将第三张幻灯片中的“读书”、“旅游”、“运动”分别超链接到后面标题内容对
应的幻灯片,“与我有相同爱好者请与我联系”则超链接到自己的Email地址(如,aaa@nju.edu.cn),并将设置了超链接的文字颜色改为白色【参考5.3.2-6】。
(7)在最后一张幻灯片的下方插入一个“自定义”按钮【参考5.3.1-2】,鼠标移过
时超级链接到第一张幻灯片【参考5.3.1-3】。
(8)设置所有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为中速盒状收缩,并伴有“风铃”声,换页方式为
每隔5秒换页。【参考5.4.3】
(9)设置所有幻灯片显示自动更新的日期(样式为“××××年××月××日”)、幻灯片编号及页脚“我的演示文稿”。【参考5.3.2-8】
(10)将制作好的演示文稿以文件名:Exam2,文件类型:演示文稿(*.ppt)保存,同时另存为放映文件Exam2.pps,文件均存放于作业文件夹下。
3. 按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具体要求如下:
(1)新建“财务状况”型演示文稿。(提示:打开PowerPoint,选择“文件”菜单
—“新建”命令,在“新建演示文稿”对话框中选择“演示文稿”选项卡下的“财务状况”并确定。)
(2)将新的第二张幻灯片的背景设置为“胡桃”纹理【参考5.3.2-7】,并将左边的正文文本的颜色设置为白色。
(3)将第三张和第四张幻灯片位置互换。【参考5.3.1-1】
(4)将第六张幻灯片设置为隐藏。【参考5.3.1-1】
(5)在第五张幻灯片中,将标题“分类收入”动画效果修改为单击鼠标时,按字母
从底部飞入。【参考5.4.4】
(6)除标题幻灯片,设置其他所有幻灯片显示自动更新的日期(样式为“××××
年××月”)及幻灯片编号。
(7)设置所有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为向左插入,换页方式为单击鼠标。
(8)将所有幻灯片的放映方式设置为“观众自行浏览(窗口)”,以及“循环放映,按Esc键终止”。【参考5.4.2】
(9)将制作好的演示文稿直接以文件名:Exam3,文件类型:PowerPoint放映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 光的折射
一、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无疑应该得到肯定。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实验设备不足及实验技术落后,演示实验仍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课堂演示实验,往往只是重实验演示的操作过程,而轻实验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急于用实验现象建立概念和归纳规律,对演示实验的目的、设计等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分析,学生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视觉上觉得新鲜,可在思维上却没有多大收获。
以上现象在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并不鲜见,耗时与学生收获不成正比。我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并辅以具体案例。
二、以光的折射实验为例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光的折射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学现象的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光的折射现象,对这个现象也很感兴趣,但学习起来却普遍感到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我对光的折射演示实验作了一些改进。
1.实验改进思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一节中,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时运用了一束激光射至空水槽底的某点,接着向水槽内注水,然后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槽底的亮点改变了位置,然后经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如“从空气中入射的光线在进入水中后,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入射的光线和偏折的光线是否在一个平面内?”等,最后得出光的折射规律。教材中还用“在水面上喷些烟雾和在水中滴几滴牛奶,来显示光路”,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烟雾的制作、浓度,水中牛奶的多少以及教室内光亮等因素都会影响光路能否清晰地显示出来,而且加在水里的牛奶在实际的实验中会使光的强度减弱,反而会影响演示实验的成功进行,这样会给学生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带来困惑。如何才能把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光路清晰显示出来呢?如何才能在改变入射光线时能清晰地观察到折射光线的变化?甚至如何可以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如何才能观察到光垂直射到水面上时光路的情况呢?
2.实验准备
激光笔、长方体透明容器、白色可折塑料平板、水等。
3.改进光的折射实验的具体做法
按照实验要求把塑料板固定在容器中,然后在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让激光笔的光沿塑料板上的某根线斜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的情况;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折射光线的情况;把塑料板沿竖向中间线向后折,使左右两面不在同一平面内,再使激光沿塑料板上的某根线斜射入水中,观察情况;让激光笔的光沿塑料板垂直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的情况;最后得出光的折射规律。
4.需要注意的事项
塑料板要平,厚度以1~2mm为佳,太薄板容易弯曲,光路的呈现也不清晰,太厚不易折。若找不到白色塑料板,用漆将它涂成白色也可。另外,还应把塑料板卡得紧些。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情况,可在塑料板上画些直线以便观察光折射时的偏向,也可在塑料板上标上角度,可更精确地测定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
5.实验改进的效果
实验改进后,减少了很多步骤,特别是减少了有关实验物品的准备,既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演示实验操作难度,而且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学校也具备实验条件。另外,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效果明显,也更方便,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三、进一步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几点建议
根据本人在光的折射实验及其他演示实验中的体会,对演示实验略微做了一些改进,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并理解物理规律,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1.故意出错,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质疑精神
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要发现问题,因此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较好的观察能力。同时,发现问题后,还必须具有揭发问题的勇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往往教师说什么做什么,学生便记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出于对老师权威的害怕,也不敢提出质疑。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在部分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出错,比如改变实验的操作步骤,或者故犯实验中的某些注意事项。当然教师事先就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过程,找出其中哪些操作是错误的。由于要求学生找错误,学生观察得就会更加仔细。并且错误如果由学生自己说出来,记忆会特别深刻。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教师的操作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其中也可能包含着各种错误,需要把它找出来加以纠正,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同时又让学生慢慢养成探究知识的质疑精神。
2.同一实验采用多套设备完成,帮助学生启发新思维
多数教师往往用一套实验仪器来进行演示实验,学生的思维也就局限在这一套实验设备上,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散。我建议,对于部分演示实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不同的实验设备分别进行演示,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这些实验设备演示效果的优劣,并思考这些演示方案都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如光的折射实验中,在光源的选择上,可以用激光,也可以用手电筒的光,容器可以选塑料容器,也可以选玻璃容器。不同实验设备的实验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同时,学生在研究不同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案时,还能认识到实验设计的多样化,掌握实验设计与改进的方法,为今后的创新埋下种子。
3.让学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某些“不许”“不能”“注意”等内容,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修改演示实验的方案才能使效果更加明显,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