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精选9篇)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第1篇
华北电力大学
实 验 报 告
| |
实验名称:
机器人控制技术基础
课程名称: 机器人控制技术基础
实 验 人:张 钰 信 安1601 201609040126 李 童 能 化1601 201605040111 韩翔宇 能 化1601 201605040104 成 绩:
指导教师: 林永君、房静
实验日期: 2016年3月4日-3月26日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第一部分:单片机开发板 实验一:流水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此实验,初步掌握单片机的 IO 口的基本操作。实验内容:控制接在 P0.0上的 8个LED L0—L8 依次点亮,如此循环。硬件说明:
根据流水灯的硬件连接,我们发现只有单片机的IO口输出为低电平时LED灯才会被点亮,我们先给P0口设定好初值,只让其点亮一盏灯,然后用左右移函数即可依次点亮其他的灯。源程序如下: #include
for(;;){ led_1=0;display_ms(10);
}
} led_1=1;led_2=0;display_ms(10);led_2=1;led_3=0;display_ms(10);led_3=1;led_4=0;display_ms(10);led_4=1;led_5=0;display_ms(10);led_5=1;led_6=0;display_ms(10);led_6=1;led_7=0;display_ms(10);led_7=1;led_8=0;display_ms(10);led_8=1;第二部分:机器人小车
内容简介:机器人小车完成如图规定的赛道,从规定的起点开始,记录完成赛道一圈的时间。必须在30秒之内完成,超时无效。其中当小车整体都在赛道外时停止比赛,视为犯规,小车不规定运动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都可以采用,但都从规定的起点开始记录时间。作品优点及应用前景:
单片机可靠性高,编程简单单片机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是μs级,执行一个扫描周期的时间为几ms乃至几十ms。相对于电器的动作时间而言,扫描周期是短暂的,可以认为在一个扫描周期内输入端子的状态是不变的,而对其状态变化的采集和处理也是实时的,从而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本次设计的简易智能电动车,采用STC89C52RC单片机作为小车的检测和控制核心,使单片机按照预定的工作模式控制小车在各区域按预定的速度行驶,通过控制单片机进而控制小车,体现了智能化,通过使用不同的函数及设定不同的函数参数,能够在不同的要求下改变小车的前后轮转动方向以及转动速度,来完成不同的目的要求。在画正方形的同时能够完成四个1/4圆弧的制作。
循迹实验场地图:
传感器电路图:
源程序:
#include
} void main(){ unsigned int i;
l_l = 1;r_l = 1;l_m = 1;r_m = 1;for(;;)unsigned int i,j;for(i=0;i if((l_l ==0)(r_l ==1)){ l_m = 1;for(i=0;i<5;i++) { } r_m = 0;delay(5);r_m = 1;delay(45); } else if((l_l ==1)(r_l ==0)){ } else if((l_1==1)(l_2==1)){ } else { l_m = 0;r_m = 0;delay(5);l_m = 1;r_m=1;l_m=1;r_m = 1;for(i=0;i<5;i++){ } l_m = 0;delay(5);l_m = 1;delay(45); } r_m = 1;delay(45);} }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合理性建议或意见 参加这次机器人实验基础培训,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对机械控制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学会了Keil uVison和Proteus等软件的用法,掌握了基本的C51单片机的初步调试和更改程序。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规范的重要性,写程序时一定要规范,否则就会在调试过程中报错。然后就是在焊制传感器的过程中,掌握了电络铁的使用,并了解了传感器的构成和程序控制方法。然后在调试程序过程中,一开始我们准备将所有控制函数写在头文件中,然后在主函数中调用,可是后来实践过程中总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经过思考后,我想到了调用函数过程中变量的生存期问题,最终不得不放弃这种方法,采用正常的C语言函数写法。其次,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接触到了对未来学习模电或者数电有用的知识和模拟程序。非常感谢学长们的帮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13年成功入选该计划,这对本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仪器专业系列课程与创新实践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我院明确“人才培养是根基,教学与科研并重,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我院高效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大幅度增加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重,全面探索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改革[2,3]。 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的模拟电子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实验项目为基础,学生按实验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为了奠定未来卓越工程师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5],我院提出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是要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工程实践和团队合作为突破口,个性化教学为目的[6],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课内基础实验 该教学体系中课内基础实验中采用课堂辅导和现场答疑等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主要内容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考核方式为每次实验报告、随堂提问和实验考试。通过基础训练项目,学生可基本学会使用多种常用电子仪器,掌握Multisim仿真软件,掌握若干基本电路,以及电子线路焊接和调试等基本技能,进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模拟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 (二)课外实验项目 在学生掌握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内容之后,对于原有余力的学生,可进一步选择课外实验项目,如低频信号发生器、音频功率放大器等等。通过这些指定实验项目的设计调试,加强了学生的电路设计调试的基本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下一步综合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训练。课外实验项目的来源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与后续课程相结合,扩展现有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形成符合各自教学需求的课外实验项目。(2)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进行优化提炼,转化为适合本科阶段教学目的的课外实验项目。(3)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提出合适本科阶段,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目的的课外实验项目。课外实验项目采用学生自行选择,自主掌握实验时间和地点。课外实验项目所需的未学知识以自学为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分阶段指导模式,除此之外,一般不介入学生的实验过程。 (三)模拟电子技术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项目在题材、内容选择上应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兼顾课程知识点覆盖与扩展,难易适当且循序渐进。在本层实践教学中,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验项目内容提出设计要求,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综合设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主要在学时的实验方案与设计路线上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学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时在实验活动中由“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的目的,这种调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8]。通过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拓宽学生实践内容,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项目实例:选频放大电路设计该实践项目需要学生完成四项内容:①线性稳压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的线性电源,为后续电路提供电源;②信号发生器:可产生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和正弦波;③带通滤波器:对第二项内容输出的正弦波进行滤波;④放大器:对带通滤波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该项目四项内容依次进行,互相支撑,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选频放大的系统放大电路,基本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理论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后,使学生对于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工程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提高动手能力,理论实践双丰收进行转化。 (四)团队合作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项目的训练,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类项目,通过学生之间的自愿组队,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积极参与了各个层次的电子设计大赛;部分学生加入了重点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9,10]。通过本层实践教学,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于实际往年提进行电子设计、制作和调试的综合能力。 二实践效果与存在问题 遵循厚基础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在每个平台完成一种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分阶段提升学生工程(认知+探究)、工程(实验+设计)、工程(实施+创新)能力,体现了渐进性。经过本实验教学体系的培训后,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电子设计大赛,取得的成绩也非常不错,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大赛的成绩在吉林省高校学院级别中名列前茅。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培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综合实践项目较少,没有根据学生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 三结语 关键词:反思式实验报告,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实验报告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中最基础的课程, 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验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护理学科实验知识, 培养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践的主要途径。中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的学时占护理学基础总学时数的56%, 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学生今后临床实习工作的熟练程度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1]。布置实验报告的书写是教师安排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恰当安排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对实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报告的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2]。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呈现千篇一律的“抄书”现象, 学生书写时并不考虑自己在实验课上的操作步骤和顺序。因此, 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和内容书写反思式基础护理学实验报告, 将实验报告的具体项目罗列出来。反思式实验报告源于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详细完成反思日记, 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以及临床实践、理论和科研相结合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3]。在护理教育中, 反思日记被定义为“由学生所写的、对其在护理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感受和认知延伸进行反思的书面记录”[4]。反思日记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要求过高, 因而笔者将反思日记融于实验报告中, 要求学生书写反思式实验报告, 并在实验教学开始前为学生提供范例, 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我校2009级中专护理专业两个班的12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生, 学制3年, 年龄15~22岁。按班级分为对照组62名, 实验组61名。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已学课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实验报告书写法, 在实验授课及练习后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1.2.2 实验组 任课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及实验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向学生布置实验报告的书写任务, 并规定反思式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1) 实验的目的及准备, 要求学生简单画图说明使用物品的功能及摆放; (2) 操作流程, 用箭头的形式标出操作步骤; (3) 实验感受, 通过实验获得的收获、存在的不足以及以后该如何改进和自我提高; (4) 对教师的要求、意见及建议, 或对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1.3 课堂效果与教学评价 (1) 比较两组学生在完成实验课后, 实验操作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实验课结束后, 教师再安排时间通过笔试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 (2) 实验课结束后, 教师向两组学生统一发放参照了祁俊菊[5]的教学效果评价表。向两组学生共发放问卷123份, 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并当场收回, 收回有效问卷123份, 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 对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α=0.05。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掌握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评价 (见表2) 3 讨论 在采用传统方法授课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抄写课本上的实验操作步骤, 而不回顾自己在实验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操作。这使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而实验组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书写反思式基础护理学实验报告, 在书写的过程中注意回顾实验时使用物品的准备和操作流程, 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回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以及对实验的收获、存在的不足能进行改进和自我提高。反思式实验报告中对教师的要求、意见及建议, 或对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建议则可以有效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对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反思式实验报告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反思式实验报告的书写需要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并能够坚持, 中职学生在实施初期对此种方式感到新鲜, 但却不能长期坚持, 部分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实验体会告诉教师和其他人, 坚持抄书上的实验步骤。 (2) 反思式实验报告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及时对反思式实验报告给予反馈, 肯定学生在操作中的进步, 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实验课上的感受, 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建议予以可行性探讨。 反思式实验报告的实践过程虽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它的应用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并促进师生间进行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刘翠侠.集体课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的重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6) :83-84. [2]付能荣.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3) :3625-3626. [3]王艳梅, 孙田杰.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行为的评价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1 (2) :106-107. [4]李丽萍, 张玲芝.有关护理人员对患者权利保护意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12) :936-937. 关键词:实验报告;实验教学;实验预习;实验报告模板;电子实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引言 近年来,高校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实验报告成为检查考核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但能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验进一步联系起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在实验报告日益被重视的同时,在其使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一般都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课程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归档,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检查来检验评价实验教学的质量。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实验报告与实验过程脱节。通常,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在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时往往要努力回想课上实验的情形,然而由于时间上的脱节使得填写的内容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实验报告的作用。2.2纸质实验报告存在诸多缺点。传统纸质实验报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实验教学的要求,且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首先,纸质实验报告的填写、批改和反馈整个过程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实验报告批改和反馈效率低,学生也就不能及时获得教师评价,了解需改进之处,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纸质实验报告在填写内容上会有局限,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形式的实验结果不易表现,且篇幅有限。再次,纸质形式不便于查阅往届实验报告,不便于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从而不利于全面评价实验教学效果。总之,纸质实验报告的形式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大量纸张的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费且存储不便。2.3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就是应付了事,随便填填,甚至抄袭,一个班上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就那么几个版本,实验抄袭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实验报告通常在实验课后完成,容易出现实验报告抄袭现象;纸质实验报告传递方便,也为抄袭提供了便利;当然,学风不正也是原因之一。总之,抄袭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实验报告流于形式。2.4实验报告中各栏目的设计有待改进。至今,仍有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还在采用通用的实验报告模板,这样的实验报告模板是有待改进的。首先,不同课程、不同类型的实验都共用统一的实验报告模板,使得实验报告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发挥实验报告的作用。另外,很多栏目的内容在实验指导书上已经写明了,如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让学生照抄在实验报告上,不仅对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实际帮助,也降低了实验教学效率。 3针对实验报告的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提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3.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实验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因而实验预习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教师应提前将下次实验任务发布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预习。学生在实验课前应阅读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等,完成实验预习报告。教师应在实验课开始时对实验预习情况予以检查,可以以提问或检查实验预习报告的方式。实验预习做好了,可以提高后续实验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实验报告抄袭现象的发生。3.2改进实验报告模板的设计。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来设置实验报告中应该包含的栏目,对于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在实验指导书中已写明的栏目内容,直接将其导入到实验报告模板中,从而使每个实验项目分别对应一个有针对性的实验报告模板。3.3及时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最好当堂完成并提交。这样既能使实验报告的填写内容与实验操作过程紧密联系;又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容易产生的抄袭、复制现象;还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紧迫感,课上实验效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某些实验,即使无法当堂提交,也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提交。3.4制定实验报告批改规范,认真批改实验报告。首先,应制定实验报告批改规范,教师要严格按照此规范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时不能仅仅给出一个最后成绩,而应该指出实验报告上的错误,并给出对应的评语和成绩。这样,学生才能从每次实验报告的批阅结果中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同时,教师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批改态度会感染到学生,使之更加认真地对待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填写。另外,应严禁实验报告抄袭、复制,一经发现,一律以零分处理,从而对实验报告抄袭现象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3.5采用电子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相对于纸质实验报告,电子实验报告有更多的优势。首先,电子实验报告便于填写,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其次,对于学生的电子实验报告的查询、分析、统计更加便利。再次,采用电子实验报告提高了批改和反馈的效率。另外,电子实验报告便于存放,避免了大量纸张的浪费,更加环保。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自主研发了电子实验报告管理系统。例如,基于网络的实验报告管理系统使得学生上传电子实验报告更加方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来评阅电子实验报告[1];通用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对多门课程的实验报告进行管理,具有通用性[2];基于 B/S的实验管理系统包含了对于实验报告的在线提交功能,方便了对实验报告的收集整理[3];有的系统还带有抄袭识别功能[4],利用此功能就能够发现相互抄袭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及时的处理,从而能有效遏制实验报告抄袭行为。 4结论与展望 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的质量,解决目前实验报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实验报告的改革势在必行。虽然不同高校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教育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实验报告的电子化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5]。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对实验报告的现代化管理中,同时配套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将会更加有效地发挥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绍卿.基于网络的实验报告管理系统[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5):70-72. [2]方淑梅,梁喜龍,冯乃杰,等.通用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系统[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6(3):232-235. [3]王建宏,刘嘉勇.基于B/S的实验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10,43(6):135-136+139. [4]胡明晓.一种带有抄袭识别的电子版实验报告管理系统[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45-50. [5]黄凤良,徐明,吴文婷,等.实验报告自动生成系统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1):48-52.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一 线性表的操作(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学时: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参照给定的线性表顺序表类和链表类的程序样例,验证给出的线性表的常见算法。 二、实验要求: 1、掌握线性表顺序表类和链表类的特点。掌握线性表的常见算法。 2、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目的、要求、算法描述、程序结构、主要变量说明、程序清单、调试情况、设计技巧、心得体会。 三、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静态数组存储结构的顺序表类,要求编程实现如下任务: 1)建立一个线性表,首先依次输人整数数据元素(个数根据自己的需要键盘给定) 2)删除指定位置的数据元素(指定元素位置通过键盘输入)再依次显示删除后的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 3)查找指定数据的数据元素(指定数据的大小通过键盘输入),若找到则显示位置,若没有找到就显示0。 四、要求 1)采用顺序表实现,假设该顺序表的数据元素个数在最坏情况下不会超过50个。 2)写出完整的程序并能调试通过即可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 if(nn==mm) return(-1);if(nn==0) return(0);return(1);} template cout<<“overflow”< return;} if(i>nn) i=nn+1;if(i<1) i=1;for(k=nn;k>=i;k--) v[k]=v[k-1];v[i-1]=b;nn=nn+1;return;} template cout<<“underflow!”< return;} if((i<1)||(i>nn)){ cout<<“Not this element in the list!”< return;} for(k=i;k v[k-1]=v[k];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return 0;} 运行结果如下: 心得体会: 1.通过本次试验,我掌握了线性表的基本概念。 2.通过本次试验,我懂得了如何建立一个顺序表,并能对顺序表进行基本的建立、插入、检测、删除以及查找的操作。 3.本次试验我知道了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实验二 栈、队列的操作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define stacksize 5 typedef struct { char taskname[10];int taskno; }DataType; class stack { private: public: }; //任务名 //任务号 int top;DataType task[stacksize];bool init();bool empty();bool push(DataType d);bool pop(DataType &d); bool stack::init(){ top=0;int i;for(i=0;i strcpy(task[i].taskname,“"); task[i].taskno=-1;} return true;} bool stack::empty(){ return top>0?false:true; }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queue_node(int d){ data=d; next=NULL;} }; class queue { private: queue_node *front,*rear;public: bool init();bool empty();bool enqueue(int d);bool dequeue(int &d);}; bool queue::init(){ front=rear=new queue_node; return true;} bool queue::empty(){ if(front==rear)return true;else return false;} bool queue::enqueue(int d){ rear->next=new queue_node(d);rear=rear->next;return true;}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bool sqqueue::enqueue(int d){ if((rear+1)%queuesize==front)return false;base[rear]=d;rear=(rear+1)%queuesize;return true;} bool sqqueue::dequeue(int &d){ if(front==rear)return false;d=base[front];front=(front+1)%queuesize;return true;} void main(){ DataType dd[5],tt; char tn[]=”任务a“;int i;for(i=0;i<5;i++){ strcpy(dd[i].taskname,tn);tn[4]++;dd[i].taskno=i+1;} stack mystack;mystack.init();for(i=0;i<5;i++){ mystack.push(dd[i]);} cout<<”入栈完成,按回车键继续……“;getchar();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 实验三 查找算法实现(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学时: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参照各种查找算法程序样例,验证给出的查找常见算法。 二、实验要求: 1、掌握各种查找算法的特点,测试并验证查找的常见算法。 2、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目的、要求、算法描述、程序结构、主要变量说明、程序清单、调试情况、设计技巧、心得体会。 三、实验内容: 1.建立有序表,采用折半查找实现某一已知的关键字的查找。 2.利用折半查找算法在一个有序表中插入一个元素,并保持表的有序性。 源程序如下: #include int mm; int nn; T *v;public: sL_List(){mm=0;nn=0;return;} sL_List(int); int search_sL_List(T); int insert_sL_List(int,T); void prt_sL_List();}; template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int i;for(i=0;i cout< int main(){ int k,t,q,result;int a[20]={10,20,30,40,50,60,70,80};sL_List s.insert_sL_List(k+1,a[k]);cout<<”输出有序对象s:“< 实验结果如下: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2、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目的、要求、算法描述、程序结构、主要变量说明、程序清单、调试情况、设计技巧、心得体会。 三、实验内容: 输入一组关键字序列分别实现下列排序: 1.实现直接插入排序; 2.实现冒泡排序算法; 3.实现快速排序算法(取第一个记录或中间记录作为基准记录); 4.快速排序的非递归算法; 5.堆排序。 把上述几种排序的算法编写成菜单,根据输入的数字不同执行对应的排序算法。 源程序如下: #include t=p[j]; k=j-1; while((k>=0)(p[k]>t)) { p[k+1]=p[k]; k=k-1; } p[k+1]=t;} return;} //实现冒泡排序 template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static int split(T p[],int n){ int i,j,k,l;T t;i=0;j=n-1;k=(i+j)/2;if((p[i]>=p[j])(p[j]>=p[k])) l=j;else if((p[i]>=p[k])(p[k]>=p[j])) l=k;else l=i;t=p[l];p[l]=p[i];while(i!=j){ while((i j=j-1; if(i { p[i]=p[j]; i=i+1; while((i i=i+1; if(i { p[j]=p[i]; j=j-1; } } } p[i]=t;return(i);} //实现堆排序 template sift(p,i,n-1);for(i=n-1;i>=1;i--)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p[i]=100.0+200.0*p[i];cout<<”排列前的序列为:“< cout< cout< cout< cout< cout< 运行结果如下: 湖北师范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电子版实验报告 什么什么设计(研究) 红色部分提交时请删除!! 题目:“什么内容”的设计或“什么内容”的研究,例如: 基于FPGA的数字抢答器设计 基于FPGA的等精度数字频率计设计 Verilog HDL同步时序电路研究 一种简易数字频率计设计 基于FPGA的DDS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更多参考“大学生电子实验室”论坛设计选题指南 一.任务解析 根据对设计选题的理解,明确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参数、指标)。二.方案论证 对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参考相关资料,提出设计方案,拿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你能够实现的方案,并明确指出为什么要选择此方案,较其它方案有何优点。三.实验步骤 方案的具体实施,按实际实施过程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可以包括单元电路仿真分析,部分指标测试(实际效果)等等,描述演示效果要明确所用设备,说明实验箱,使用了什么仪器等。四.结果分析 对所测试结果(演示现象)做分析,得出结论(描述现象)。五.经验总结 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总结,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如何,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改进建议,特别是错误分析。 如果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心得体会可以总结的,挫折的苦恼,成功的喜悦。如果你完成了一个设计性实验,一点体会都没有,那么我相信你一定是走捷径完成了任务,而没有真正独立完成本设计任务!老师批改报告,往往把学生的心得体会看成一个亮点。心得体会一定要认真写,把自己做设计性实验的过程认真总结,让老师感受到你是一步一步完成该设计性实验选题的。 实验名称:实验日期: 专业:计算机应用(本科)年级:姓名: 一、实验目的: (在这里填写该次实验的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1.2.… 三、实验内容: (在这里填写该次实验所需完成的任务) 四、实验步骤: (在这里填写完成该次实验的主要步骤) 五、调整/完善情况: (在这里填写在完成该次实验过程中对某些参数的进一步调整等) 六、实验结果分析: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1. 引言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本课程是职业教育院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大部分, 主要任务是为学习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和从事电子技术应用工作打好基础, 它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教学设计应该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 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才能。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 它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考虑教学过程这一系统的要求, 又要考虑学生在认知、社会、个性及生理方面的特点和状况, 力求使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从最恰当, 最有利的位置起步, 对于职业院校, 进行教学设计应该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如何采用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设计, 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3.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教学目标设计 实验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样就可以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的高度上获取知识, 这比仅仅在理论单方面获取的知识要深刻, 牢固得多。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课教学时间安排要恰当, 相辅相成, 形成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把需要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分为若干知识单元, 也可按照章节来划分, 把每个知识单元作为实验处理, 对每个知识单元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的提出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从学生角度来说, 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实验中来, 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问题, 通过研究解决了问题, 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 2)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对每个知识单元教师只提出一个或几个基本的实验要求, 首先, 教师可适当做一个典型的演示实验供学生参考, 演示实验也可由学生来做, 同时给出该知识单元相关的多个选择性实验题目, 供学生从中进行选择, 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另外选定实验题目。教师提供的实验题目不但要体现课堂的知识点, 还要应尽量结合实际应用的需要, 从实践中选择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实验题目, 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实验过程中, 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元器件, 电路设计完成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他们所设计的电路进行讨论, 由于同一功能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电路实现。因此, 学生可能设计出各种形式的电路, 尤其是数字电路。但是, 各种方案的优劣程度是不一样的, 最后需要对所设计的电路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优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同学进行讨论, 充分展示各自的观点, 相互交流和借鉴, 取长补短, 对电路设计进行优化。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解决。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 不仅使个别学生或小组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班级所共享, 也有助于培养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团队精神。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 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对每一位同学进行指导, 如果让学生来辅导学生效率就比较高, 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调试中出现的问题, 允许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协商解决, 对复杂的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商讨, 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应用集体的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 综合实验实训设计 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 在课程中可以设置一系列综合性实验, 或者在学期末, 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 进行一些综合实训, 例如, 手工制作印制电路板, 收音机和报警器的安装和调试。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从这些实验实训题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来做实验, 以弥补他们在某些单元实验中的不足。由于这类实验内容综合性强,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 较强的实践技能, 以及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实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有利于学生加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验证的能力。 4、结束语 教学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课的教学上, 同时, 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对实验课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 不断地学习、掌握新内容、新知识、新的实验设备, 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合理安排学时, 充分利用实验设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激发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 另外,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进行言教的同时, 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教。用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学识精湛的教学作风, 用热情的态度、亲切的关怀、耐心的教诲、坦诚的心态对待学生, 用这些处世准则去影响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伟.对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4年 [2]余孟尝.数字电子技术简明教程 关键词:网络技术;虚拟实验;Flash;虚拟现实;模拟配置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0-0078-03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由于一些实验项目受到场地、设备和时间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网络技术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反映实验时间不足,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预期的实验任务;学生对一些实践操作掌握情况不佳,一旦离开实验室则会缺乏特定设备或实验环境而无法自行练习。因此,不少高校使用某些网络模拟软件来辅助实验教学,[1][2]但这些软件通常仅适用于特定品牌的硬件设备,与学校实际购置的实验设备可能并不一致,学生在进行配置操作时会存在一些差异。此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软件也显得有些复杂。 为了创建简单实用的实验环境,可以尝试借助某些模拟配置软件或第三方编程工具,对网络技术常见实验项目进行仿真,在计算机桌面上实现可自由练习操作的虚拟实验配置,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克服因客观原因对实际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虚拟实验的实现手段 网络技术虚拟实验实现手段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的模拟软件设计虚拟实验,另一种是开发者利用第三方编程工具自行设计开发虚拟实验。目前国外一些培训机构和网络设备提供商提供了各种模拟配置软件,可支持全仿真的命令,能较好地模拟常见网络设备的配置操作。其中典型的模拟软件包括Boson Netsim、Network Simulator、Packet Tracer和Dynamips。Boson Netsim模拟软件自带多个实验拓扑,其界面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操作真实路由器的体验,此外还附带了一个Network Designer,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实验环境。Network Simulator 是一款开源、免费且广泛使用的软件模拟平台,使用它可以很容易进行网络技术的开发,但它对初学者来说比较难于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Packet Tracer是思科公司针对CCNA认证开发的一款可用于设计、配置和排除故障网络的模拟软件,具有逼真的操作界面,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和各种线缆并对其进行配置,适用于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的新手。Dynamips也是思科公司一款用于模拟路由器的仿真软件,可以测试和实验Cisco IOS操作系统中的许多功能和特性,它适于作为思科网络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辅助工具,同时也广泛用于CCNA/CCNP/CCIE考试的辅助工具。 除了以上常见网络实验模拟软件以外,开发者也可使用第三方编程工具设计虚拟实验。这类工具主要包括Flash、ActiveX、Java以及VRML等软件或技术。[3]国内一些高校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础实验开发了若干虚拟实验系统。例如,孙燕莲和文福安(2009)利用Java开发了在线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系统,能提供与真实实验相同的虚拟设备和操作环境,并支持对网上实验的管理,方便高校在网上构建虚拟实验平台。[4]项慨(2006)结合各种虚拟现实技术,使用VRML、Java和JavaScript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B/S模式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实现了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典型实验“路由器配置”。[5]陈小红(2010)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网络基础》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Packet Tracer的虚拟实验系统,实现了简单组网实验、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等虚拟实践项目。[6] 三、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 在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开设的《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以往实验中,由于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容易导致设备受损或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任务,而学生一旦离开实验室就难以自行练习巩固,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开发一个简单易用的虚拟实验系统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虚拟实验系统选取了该课程中的几个常见实验项目。 实验室及其拓扑结构:主要用于展示网络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及连接方式,便于学生熟悉和理解网络实验室的设备特性及其拓扑结构,为后续实验项目打下基础。 操作系统安装与备份:由于该实验具有一定的风险,学生若误操作会导致系统数据丢失,因此可以预先通过虚拟实验模拟操作,以熟悉和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小型局域网的组建:包括网线制作、设备互联、局域网资源共享及无线局域网配置。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包括VLAN创建与路由、端口聚合和安全配置等常用操作。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包括静态路由、动态路由、ACL和NAT配置等常用操作。 在以上各个实验项目中,除“操作系统安装与备份”项目以外,均对实验设备和场地有特定的要求。而虚拟实验则有助于缓解和克服相应的局限,并能有效降低设备的损毁率。 四、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 1.选择开发工具 考虑到开发技术难度及实际教学需求,选取Flash作为主要编程开发工具,并借鉴软件工程的方法来开发虚拟实验系统。该软件对于师生而言较为熟悉且容易掌握,产品开发的周期也相对较短。一方面,可以借助Flash的一些优势如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来逼真演示某些实验设备特性及其连接方式,以便于学生仔细观察和模仿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Flash强大的交互功能,设计支持学生与计算机通过交互模拟设备的配置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2.快速原型化开发 在正式开发虚拟实验系统之前,需要选取部分实验项目进行原型化开发,以期更早地发现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助于整体上缩短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针对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选取了“配置SVI实现VLAN间路由”这一子实验,使用Flash编程初步实现该子实验的虚拟配置,经测试修改能较好地模拟实际操作过程,并具备一定的错误识别功能。此外,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已有的实验手册进行修订,并以此作为虚拟实验的开发蓝本。针对历年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将在虚拟实验系统中加以体现。 3.系统开发关键问题 (1)代码自动判断 以“交换机基本配置”为例,将设备配置过程中的关键代码按顺序存储到规则库中,并将用户输入的命令内容转化成字符串并进入验证函数。通过比对规则库中的关键代码,判断用户输入代码的合理性。通过缩写词自动判断函数,支持配置命令中系统关键字的简写识别,例如configure terminal命令只需用户正确输入以上两个单词的前三位字母即可识别并能自动补全命令代码。此外,利用空格函数实现对用户输入代码过程中多余空格的自动处理,当用户输入的代码经过判断正确无误后,自动显示下一行命令模式以及等待输入的光标。 (2)代码自动纠错 在用户配置设备的过程中,若输入的命令包含不正确代码,将由错误验证函数进行处理,并提示代码出错的可能位置。若用户针对同一行代码连续三次输入错误,系统将给出正确命令提示。若用户第四次输入仍然出错,则会终止本实验子项目的配置过程,要求用户仔细阅读实验手册后再次尝试配置。此外,在用户配置本地连接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信息的过程中,若用户输入的参数超出范围,也会实现自动报错。 4.操作界面仿真 本实验系统在细节方面对实验环境和操作步骤进行了模拟和仿真,力求和真实实验过程相似或一致,如图1所示。在“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项目中,通过模拟Web管理界面和Telnet命令窗口为学生提供全仿真的实验环境;在“实验室及其拓扑结构”项目中,不仅有实验设备的静态照片,还借鉴了Flash 3D技术对实验设备进行三维展示,[7]以方便学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观察。在配置设备的过程中,通过实时获取用户当前系统环境的相关参数(如系统时间、IP地址),并在虚拟环境中得以一致的体现,以增强虚拟实验环境的逼真性。 五、系统试用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虚拟实验能够有效弥补真实实验的不足。[8][9]本虚拟实验系统经过一个学期的开发,并进行了多次测试和修改,最终用于《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该系统除了包含各个功能模块相应的swf文件以外,还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软件说明和使用帮助。经过师生的初步试用,总体上效果良好。尤其是针对那些耗时较长、易损设备、过程复杂的实验项目,该系统成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有益工具,有效地缓解和克服了原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场地、设备和时间等方面的局限,保障了各个实验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李海龙,徐东辉,李卉.基于Boson Netsim 的网络工程虚拟实验[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1(1):40-41. [2]农坚.基于Packet Tracer搭建网络工程虚拟实验环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128-129. [3]杨章伟,江峰,张婉婉.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研究与实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3):46-50. [4]孙燕莲,文福安.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9,13(4):131-132. [5]项慨.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6]陈小红.基于仿真软件的虚拟实验设计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7]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Flash 3D技术的小学立体几何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4):119-124. [8]丁美荣.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63-166. [9]王姣,张学军.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比较研究——以“网络基础及应用”实验教学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9):78-82.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第2篇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第3篇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第4篇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的实验报告 第5篇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第6篇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第7篇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设计 第8篇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第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