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办 2011年工作总结(精选6篇)
外宣办 2011年工作总结 第1篇
外宣办2011年工作小结暨2012年工作计划
2011年工作小结
2011年以来,外宣办坚持以“宣传也是生产力”为指导思想,以提升睢宁城市形象、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诉求,紧紧追随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步伐,深入挖掘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亮点,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一件件新闻活动的策划,多角度、全方位地将睢宁速度、睢宁面孔和睢宁个性展示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总的来说,2011年的外宣工作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外宣稿件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是稿件的数量多。截至10月14日,外宣办自采稿件及配合媒体采写稿件共刊发、播出174篇,其中报纸、杂志、广电124篇,网站50篇;按级别划分,国家级媒体46篇,省级媒体71篇,市级媒体57篇。
二是媒体的层次高。截至到10月14日外宣办在对外宣传中共接待来睢进行正面报道的媒体69次,成功实现了对《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徐州电视台等中央、省、市三级党报和电视台的全覆盖。此外,外宣办还与《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解放日报》、《南风窗》、《南方周末》、《中国县域经济报》等重要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陆续推出了多篇报道。
三是报道的力度深。2011年,在纸质媒体上刊发的稿件中,有 1 关睢宁的报道国家级媒体头版头条有2篇;国家、省、市级媒体头条新闻多达37篇,千字以上的大篇幅报道达45篇。其中,《农民日报》8月25日以头版头条形式刊发了睢宁《“农田托管”破解种粮困局》;《中国县域经济报》9月29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刊发了睢宁《致富的“花路”如此烂漫》;新改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1月6日第5版以整版篇幅刊发《走进网络“小岗村”》专题报道;《人民日报》4月19日第14版以整版篇幅刊发《网络问政的“睢宁规矩”》专题报道;《人民日报》10月9日以2100多字的大篇幅报道了睢宁“舞动乡村”的社会管理创新举措;《南风窗》1月18日、1月28日分别刊发《让权力在轨运行》、《从“破烂村”到“淘宝村”》两篇专题报道;《南方周末》2月24日B9版转B11版头条刊发《江苏睢宁“一毛钱维稳”》长篇通讯。此外,央视一套《看见》栏目2月23日播出时长30分钟的《东风村淘宝记》专题报道,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纪实》栏目5月14日播出时长15分钟的《东风村的淘宝之路》专题报道。这些重头报道的推出,使睢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脚板子底下出新闻”,外宣办全体人员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奔赴建设一线进行采访,在亲见亲闻中感受睢宁发展的脉搏,见证睢宁突破的奇迹。实地采访不仅为采写各类外宣稿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化解负面报道积累了经验。
密切关注社会舆情,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今年“1.24”睢中学生群架事件发生后,外宣办积极参与社会舆情的监控和疏导工作,在上 网跟帖引导网络舆论的同时,密切关注《现代快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记者动向,提前做好应对准备。3月中旬,针对市民盲目抢购碘盐防辐射的现象,外宣办全体人员积极上网发帖、跟帖引导,并安排专人前往城区内多家超市和商店进行采访,为该事件的迅速平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8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法院派员“跨省追捕”发帖网民》并引起媒体关注,外宣办在领导的安排下积极与法院对接,并咨询资深媒体人如何处理此事件,并到广州、北京与媒体积极协商,获得理解。
发挥外宣职能优势,积极化解负面报道。4月中旬,针对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媒体来我县回访医疗废弃物回收、加工情况,积极与县医疗废弃物专项治理工作领导组对接,制定应对方案。6月中旬,我县一常年在常熟务工的村民因妻子使用家庭暴力虐待女儿,受到央视七套《生活567》栏目的关注。6月15日,该栏目记者周文致电外宣办,要求对已回乡的该村民家人进行采访。为及时化解该事件可能对睢宁造成的不利影响,外宣办迅速与县妇联、计生局、凌城镇等相关部门沟通并积极回应。次日,周文一行二人到来后,外宣办热情接待并安排专人全程陪同采访。经过坦诚沟通和积极推介,记者放弃了采访该村民家人的打算,转而采访我县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做法。6月17日,人民网记者李刑飞根据人民日报的委派来睢,欲采访我县一拆迁事项,外宣办积极联系相关单位了解情况。在对记者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积极向其推介我县当前正在开展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并在人民网刊发。
三、宣传手段进一步创新。
1.围绕特色活动进行新闻宣传。年初,外宣办围绕“家门口旅游”活动,深入机关、企业和劳务市场采访,将我县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工作、全力保障企业用工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宣传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睢宁的工业发展情况和良好的工作环境。1月28日至2月26日,先后在《中国县域经济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等媒体刊发了《为创业送上金钥匙》、《“俺今年就在家门口打工”》等10余篇报道。5月8日至5月12日,围绕我县首届农产品展销会,积极做好宣传策划、媒体邀请、资料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展销会开幕后,积极向各级媒体推介睢宁农业发展过程的新闻点并全程陪同记者采访。最终,共有《农民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等12家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我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报道。7月中旬外宣办人员围绕全县中小学校暑期校园对外开放一事,积极进行采访报道,稿件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徐州日报》上刊发。
2.创新宣传手段,突出睢宁形象。为了充分挖掘睢宁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示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在领导的安排下,我们开展“睢宁城市形象宣传语”征集活动,外宣办拿出征集方案并配合活动组织发布《睢宁印象》等背景资料。征集通知在网上发布后受到全国各地网友关注,截至6月30日,外宣办共梳理、汇总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应征作品3500条,发挥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随后外宣办人员又按照领导要求对应征作品进行初选,并认真制定投票方案,组织有 4 关专家进行预选。评选结束后,还要将获奖作品发到网上,并对获奖人员进行奖励。
3.抓热点,突出宣传睢宁亮点。3月25日,《人民日报》记者王伟健、陈安庆一行来睢交流,外宣办围绕“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热点话题,主动提供事先整理好的2万字的《实施有效的社会动员与社会管理》等资料,并积极推介“网络问政”的选题,从而让他们产生了采访兴趣。我们积极组织采访对象,先后采访督察室主任、网评员和网管中心等人员。之后,《人民日报》第14版以整版篇幅刊发了《网络问政的“睢宁规矩”》一文并配发记者评论,对睢宁网络问政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等50余家国内主流新闻网站纷纷在第一时间予以转发,使我县网络问政举措博得网民赞许。麦收期间,外宣办积极抓住《农民日报》记者下基层采访机会,邀请其前来,积极、主动的为其提供新闻素材,并陪同采访,两位记者在睢宁采访两天,为睢宁先后刊发了关于麦收的四篇新闻稿件,并且与《农民日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6月17日至10月14日《农民日报》已为睢宁刊发了10篇新闻稿件。
2012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徐州市11届党代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部署,以全面提升睢宁形象为着力点,以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切入点,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11届党代会精神在我县贯彻落实为突破口,全方位提升外宣工作水 5平,发挥外宣服务睢宁的最大效应。
二、具体措施:
1.实施城市形象整体宣传战略。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党报和重要媒体沟通、协调和合作,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徐州市第十一届党代会精神在我县贯彻落实情况、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管理的创新举措,打造“满意睢宁”新形象。
2.精心策划外宣选题。
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徐州市第十一届党代会精神在我县贯彻落实情况,搜集宣传题材,对亮点和创新工作进行新闻策划。围绕我县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战略,精心策划工业农业、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创业人物等选题,把睢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及时宣传出去,提升睢宁美誉度和竞争力。
3.建立与各部门联动运行机制。
积极与各单位沟通,定期主动了解各部门对外宣传要求,引导各单位主动上报近期宣传重点,外宣办对各单位上报题材进行把关,发现符合要求的新闻题材积极进行宣传报道。主动参与全县重大会议、重要活动,认真搜集新闻宣传素材。
外宣办 2011年工作总结 第2篇
2011年对外宣传工作总结
2011年,某某区外宣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整合资源、扩大领域,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展示某某良好形象,为实现“实力某某、活力某某、魅力某某”的奋斗目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现将2011年的外宣工作总结如下:
一、协调各方力量,利用各种渠道,提升某某形象
(一)制定工作计划,落实上稿任务。年初按照市委外宣办下发的2011年主流媒体上稿数量的要求,我部制定了全年的外宣工作计划,把任务分解给了区内新闻单位,并制定了奖惩办法,以确保上稿任务全面完成。今年来,区内新闻单位积极向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报送高质量新闻稿件,极大地提高了刊播率。
(二)联系中省媒体,上大台上大报。邀请中、省 —1—
媒体继续高度关注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月12日新华社《内参选编》刊登《身边人演身边事 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四川南充某某区创新公益文化传播方式》。3月21日,《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同时刊登反映我区“阳光家园”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报道。10月26日央视七台《乡土》栏目播出反映我区乡土人情、民俗文化的专题片。10月8日-12日,央视七台《乡约》栏目组在我区进行前采,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推出长达50分钟的专访区委书记的访谈节目。
(三)推出形象宣传片,展示某某风采。去年我区邀请央视著名导演拍摄某某区城市形象宣传片,该片于今年5月份制作完毕。为扩大影响力,从今年8月份起,我区在南充电视台黄金时段推出了命名为《魅力某某》的宣传片,向全市人民展示某某风采。截至目前,我区在各级媒体发表稿件2350余篇,其中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刊播110余篇,市委外宣办下达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四川日报》和四川电视台的上稿任务全面完成。
二、借力各种活动,组织专题宣传,做大宣传规模
(一)拍摄凌云山电影和MV。今年以来,我区成功组织召开电影《情迷凌云山》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
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南充日报等30余家中省市媒体参加,并根据拍摄进度对电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利用著名青年歌唱家刘媛媛到我区拍摄《凌云山之梦》MV的契机,集中邀请媒体探班采访,提升了凌云山风景区及全区的对外影响力。
(二)完成党代会、“两会”等外宣任务。根据区委、区人大和区政协的具体要求,制定宣传方案,严格按照会议进程进行阶段报道,顺利完成区委交办的区第五届党代会和区人大、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的外宣任务,在市级媒体上分别集中刊播30余条相关稿件。
(三)策划庆祝建党90周年、“身边的感动”等活动。为迎接和庆祝建党90周年,我区组织策划了“忠诚满某某”大讲述活动、“我是党员我奉献、我是党员我光荣”主题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另外从去年10月份起,我区开始在全区基层开展“身边的感动”文艺下乡巡演活动。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我部积极邀请中、省、市媒体采访,集中刊播了大量新闻稿件。
三、健全各种制度,规范采访管理,改善外宣基础
(一)下发规范新闻采访报道的管理规定。根据南宣发„2011‟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闻采访报道管理的规定》,加强
对区级部门、区内新闻从业人员和外来媒体的采访管理。印制《举报虚假新闻电话》卡片,分发给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和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公布记者证核验网址和中、省、市新闻主管部门的举报电话,进一步规范新闻采访秩序,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二)对支持某某外宣工作的记者集中兑现外宣奖励。为调动区内外记者的积极性,提高在大台、大报上的上稿数量,根据《南充市某某区对外宣传工作奖励细则》,我区对去年在中、省、市影响力大的媒体上发表正面宣传报道改革、建设、发展等方面的新闻稿件实行奖励,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三)积极响应中宣部等五部门开展的“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组织一线采编人员及机关干部深入全区10余个乡镇(村)、街道(社区),了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就业、就医、就学、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并陆续采写了《“全民大行动” 实打实解决民生问题》、《“流转”的土地都赚钱》、《环卫工人病倒,社区大妈“接班”》等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强化舆情监控,完善运行机制,保障舆情稳定。
(一)构建“立体式”格局。我区成立了某某网络
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人员,协调经费,构建了区委区政府、网络舆情中心、各地各部门、舆情工作人员“四位一体”的舆情工作体系。同时购置了便携式平板电脑,与四川省网络应急管理中心联网,确保涉及某某的重要舆情及时得到提醒和弹出窗口。
(二)实行“无缝式”对接。综合全区网络舆情工作人员资源,有效编织“既分工又合作”的监控铁网,做到上班期间有人浏览、下班期间有人监看、放假期间有人值守,确保时时刻刻在监控、分分秒秒在关注。明确要求,凡发现重要舆情,务必在20分钟之内向分管领导和区委、区政府值班室报告,并视其情况组织涉及单位及人员进行回帖。凡迟报、漏报、错报1次,扣减绩效工资,并写出深刻检讨,造成重大失误的,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三)畅通“便捷式”渠道。今年在全市率先创造性开展了网络舆情工作提示、网络舆情工作警示两项工作:网络舆情中心将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事项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判,第一时间反馈涉及单位,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将答复情况以及动态趋势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区委常委办和网络舆情中心,第一时间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提供决策和舆情涉及单位应对舆情提供第一手资料。目前,共发现涉及某某区的网络舆情102条、向市网络舆情中心报送相关信息580条、及时处置市网络舆情中心提示函件18份,编发全区性《网络舆情提示函》21期、《网络舆情分析》6期。
今年,我区的外宣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但这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构建“大外宣”格局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更加主动地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开创对外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中共南充市某某区委宣传部
外宣办 2011年工作总结 第3篇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以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为基本内容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称。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或者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张健2013:18)。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实践时,译者须以原文信息为基础,以提高目标语读者可接受度, 尽可能忠实通顺地传递信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外宣翻译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初期,研究者多归纳总结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随着研究的深入,李欣(2001:18)则提出了对原文进行译前预处理。黄友义(2004:27)提出外宣翻译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外宣翻译“外宣三贴近”原则。张健(2013:Ⅸ)集中研讨了外宣翻译的主要特点、基本原理和翻译策略。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外宣翻译的研究已经从初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逐步过渡到结合实例讨论翻译过程研究,发展到目前与多学科交叉研究。
2语言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90年代后期提出的语用学理论。维索尔伦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ting Prag- matics)中系统阐述了语言顺应论。他指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处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我们在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时,我们应该关注四个方面的信息:(a)语境关系的性;(b)语言结构的顺应性;(c)顺应的动态性;(d)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Jef Ver-schueren,2000,63-69)。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张健,2013:22)。据此充分说明,运用语言顺应理论中顺应的四个特点研究外宣翻译是切实可行的。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将顺应论与翻译的某一个领域结合研究较多,但是从宏观层面,以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探讨外宣翻译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英译本为语料,探究语言顺应论关照下外宣翻译的策略。
3顺应论视角下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差异比较分析
3.1语言结构的差异
语言顺应理论中结构顺应指出语言在各个层次的结构方面做出顺应,以及构建原则的顺应(何自然,2009:294)。外宣翻译主要是汉对英的翻译,从结构顺应来说,译者应该关注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结构差异。具体来说,汉语四字成语多,修饰语夸张,政治色彩负载词多,大词、美词叠加使用。而英文则力求简单,直接表达意义。
3.2文化语境的差异
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顺应是一个语境和语言结构相互适应的过程。语境一般有两种: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李捷等,2011:136)。语言语境主要涉及衔接、上指和下指等问题;交际语境则涉及交际过程的方方面面。汉语使用者与英语使用者,因为历史发展原因,彼此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等。作为外宣译者,我们须具备跨文化意识,考虑目标语使用者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外宣翻译。
4顺应论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策略
基于上述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差异的讨论,结合语言顺应论,在进行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应从语言结构顺应、语境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维度进行外宣翻译。
4.1语言结构顺应
结构顺应是指在语言各个层次的结构方面做出的顺应,以及构建原则的选择,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与语段的选择,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四个方面。上述四个方面的选择是从语言结构上来讲的,但它们的选择运用是综合性的,不是孤立的,需要相互依托、相互顺应。
4.1.1词汇的顺应
因为汉语与英语本质上的差别,两种语言中的词汇不可能一一对等。如果要正确翻译,根据原文正确理解词义是基础。 例如:
汉语中的“问题”的基本意思与英语中的problem,issue等相近。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问题”会有不同的含义,我们须根据汉语中不同含义,选择合适的英译。“问题”一词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13次之多,新华社提供的译本就对这一词的翻译进行了合理地选择,使其能够满足语境。例如:
(1)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And over 66 million more people gained access to safe drink-ing water.
(2)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
We adopted targeted steps to address the serious issues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hindering development.
(3)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are finding it difficult and costly to obtain financing.
(4)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
Shocking cases of corruption still exist.
(5)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We must face these problems head on. In times of peace one must be alert to danger, and in times of stability one must be mind-ful of the potential for chaos.
从上述译例我们可以看出,外宣翻译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需要译者谨慎处理。因为词语出现的语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我们不能死译、硬译,甚至胡译、乱译,我们应该结合具体语境,正确理解词汇的真正含义,在结构顺应的基础上对词汇的翻译进行合理选择。
4.1.2修辞的顺应
中文的修辞重言者、重达意;而西方修辞传统重听众、重劝说(鞠玉梅,2010:53)。中文表达习惯于运用大词,常用重复或者排比的修辞手法,而西方提倡运用质朴自然、恰如其分的表达。因此,外宣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对中西修辞差异予以关注, 适度顺应西方修辞传统,提高译文的可接受程度。例如:
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se steps will enable Chinese compa-nies to go global and go steadily, emerging stronger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We will channel great energy into developing inclusive fi-nance and ensuring equitable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for all market entities.
如果考虑中西修辞传统的差别,翻译时就不需要一一对应,只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义进行适当的句式调整。原文中 “强筋健骨、发展壮大”旨在说明中国政府要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健,所以在译文中用stronger一词就译出了原文两个四字成语的含义。而“雨露甘霖”意在说明政府要让各种经济实体都能够得到政府的金融服务。access一词就体现了原文的含义,无需在翻译中再译出a good rain after a long drought。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中西传统差异加以关注,顺应西方修辞传统,使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4.2语境的顺应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重中之重是跨文化适应,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目标文化是交际的语境, 也就是目标语言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等因素的总和。 如果外宣译者没有中西文化差异意识,就会造成受众与原文、 原文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甚至是一种误解。例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农民收入‘五连快’”,黄标车,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户户通’升级”,“三农”贷款等中国特色词汇。如果译者不考虑中西文化差异,翻译出来的译文估计就难以让读者接受。新华社提供的对应译文如下:Pilot Free Trade Zone,th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grew faster than that of urban residents for the fifth year running,high-emission vehicles,Great efforts were made to extend radio and television coverage not only to all villages but to all rural homes,loans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从上述译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外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他们可能不熟悉、不了解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必要的解释。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进行灵活的变通,需增就增,该删即删。
4.3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是指语言使用、语言或者策略的选择及顺应,这一交际的一体化过程必然涉及说话人的认知心理因素。“意识程度”这一概念说明,不同的言语行为在交际者的心目中并非占有同等重要地位,这里有社会的因素,也有认知的因素,而任何语用学理论都不会将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严格对立起来。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交际者一定的社会心理,从而成为意义生成与语境顺应的依据。例如: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在此例中,首句的四字成语“立国之道、惟在富民”具有中文政论引经据典的特点。在进行外宣翻译时,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将其转换为易懂的白话文,再进行翻译。通过语法和逻辑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后文的“加快、改革、增加和促进” 四个动词是要达到增进民生福祉之目的应进行的行动,即第一句为目的状语,如此便于翻译进行句子结构的调整。“千方百计”展现了党和政府为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努力, 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把握外宣翻译时的政治意识,忠实通顺地将原文意思译出。故应译为:
The only way to build a country is to enrich its people. With increas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as our objective, we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ams, reform and improve the in- 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increase peo-ple’s incomes, and promote social equity, justice, harmony, and progress.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顺应的过程中,作为译者,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把握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使译文不仅符合原文表述的意思,又能提高译者的可接受程度,从而大大提高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
5结束语
翻译,尤其是外宣翻译其实质就是译者根据源语文本意思,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转换至目标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外宣翻译过程中就应努力追求词汇顺应、修辞顺应和语境顺应,从而达到源语与目标语间的动态顺应,提高译作的可接受度,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
摘要:根据“语言使用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的观点,维索尔伦提出了语言顺应论,并分析了语言选择中的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及顺应的意识程度。外宣翻译是译者根据源语文本意思,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转换至目标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外宣翻译应努力达到源语与目标语的动态顺应。该文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外宣翻译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3-69.
[2]黄友义.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
[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4.
[4]鞠玉梅.关于中西修辞的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53.
[5]李捷,何自然,崔永寿.语用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6.
[6]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J].上海科技翻译,2001:18.
2011年新媒体外宣的三个亮点 第4篇
二、文化体制改革开启新时代。中央的重视是推动新闻网站转企改制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为新闻网站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微博外宣异军突起。2011年10月,“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召开,提出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会议指出,要积极推进微博内容建设,增进知名博主对国情、社情、网情的了解,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这些具体措施既有利于微博服务社会,又能丰富微博平台上的内容,充分利用微博的传播优势,加大對外宣介中国的力度。
2011年外宣工作总结 第5篇
2011年临沭县外宣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紧扣“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按照“上大报、上头条、上大台、上联播”的目标,研究策划了一系列重大选题和重点报道,实现了“质量”、“数量”的双丰收。
一、正面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县新闻工作者围绕年初目标任务,根据各个阶段的宣传重点,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培植壮大文化产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抓好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在市级以上媒体用稿达11856余篇。其中,在重点党报党刊推出宣传临沭的稿件204余篇。其中人民日报6篇,农民日报9篇,大众日报37篇,临沂日报102篇。其中大众日报全年发稿量位居临沂市县区前两位。
二、主题活动报道成绩斐然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的决战之年。今年以来,县外宣和网络管理办公室准确把握宣传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在深度与密度上求突破,在增强时效性与影响力上下功夫,引导全县各条战线的新闻通讯员,重点围绕建党90周年、新华社山东分社成立70周年、临沭恢复建县50周年、50年无责任退兵、工业发展年、全国“三下乡”在临沭启动等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和重头稿件。其中建党90周年活动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40余家报纸进行了宣传,“两个优先”(50年无责任退兵)典型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在头版或重要位置集中进行了报道,全国“三下乡”启动仪式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40余家重点媒体进行了报道。
三、新闻安全工作著有成效
今年以来,县外宣和网络管理办公室把与媒体沟通、维护媒体关系列为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加强与上级媒体和各级各部门的密切联系,全面做好新闻报道的“减负”,确保全县舆情稳定。在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建立了新闻安全制度,做到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处置,加强舆论的引导调控。全年共化解新闻曝光等负面报道60余起,有力维护了临沭的良好形象。同时,本着热情、周到、安全的原则,积极做好各级媒体记者的接待工作,共接待记者800多人次,同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电视台、大众日报、省电
台、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建立了友好关系,为搞好我县新闻宣传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阵地建设扎实推进
信息外宣2011年工作总结 第6篇
新闻外宣工作总结
一年来,上街区老干部局新闻外宣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紧紧围绕局中心工作,坚定信心,坚持“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的服务宗旨,改革创新、整合资源、扩大领域,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真实”的原则,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突出亮点,收集和上报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为领导和上级党委提供情况和决策依据,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待宣传和对外交流,展现我局的良好形象与特色,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一、加强信息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做到“四个到位”
(一)认识到位。信息工作是办公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公室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途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向领导提供的信息及时不及时、准确不准确、全面不全面,将直接关系领导的决策及对全局工作的领导。在新形势下,必须收集报送大量的、真实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以作为了解情况、制定决策、决心大、决策准,指导工作有方,实施决策有力,稳健地驾驭复杂局面,确保全局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信息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努力使信息工作更加符合新时期领导工作的需要。
(二)落实到位。一是把准上情,力争信息成果有高度。适时组织信息宣传人员学习区委及上级党委各类重要文件、重要政 策和领导讲话,准确把握新时期信息工作的特点和上级对信息的需求趋势,根据上级的需求选择、取舍,再组织采编。二是拓展源头,力争信息成果有广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资源优势,突破时间、空间跨度,广泛收集上级的重要决策、专家的解读成果、各地的成功经验,拓宽了领导决策的视野。
(三)领导到位。为进一步发挥好信息在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信息工作深入开展,保持信息工作的良好局面,张局长高度重视信息工作,将此列入日程常抓不懈。局领导经常了解信息宣传工作情况,签批重要信息,适时为信息宣传部门出题目、定目标、交任务、提要求、压担子、授方法。
(四)学习到位。一是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组织信息人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区委、区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二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始终坚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在工作中强化学习。学习新时期信息工作的写作方法、特点,学习如何收集采编信息,学习信息如何参政等。三是加强沟通联络,促进信息工作的交流。强化了与上级信息宣传工作部门的联系,争取了上级的指导,畅通了信息渠道。
二、把握采编规律,搞好信息收集,做到“五求五抓两严” 五求:一是求新。就是捕捉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在工作中,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在新的观点上立意命题,力争做到信息超前性、预见性、指导性。二是求时。就是准确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力争在最早、最短的时间内编报信息,把握信息的最 佳时效,使信息增值,提高转化率。三是求高。就是站在领导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提炼、捕捉信息,善于站在高处想在深处,尽可能地给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四是求用。在工作中,一方面把好经验、好建议、好做法及时编写成信息,另一方面也注重撰写一些倾向性、苗头性、对策性的信息,上报领导,发挥信息为领导决策指导工作的作用,做好领导的参谋。五是求实。在信息撰写中,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既报喜又报忧,敢于发现暴露工作中存在的个性问题、社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干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通过领导的关注,使问题尽快得到纠正、解决,使决策更加完善。
五抓:一是抓重点。保证信息能真实反映全局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和工作实绩,切实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抓亮点。善于立足实际,抓住特色,掌握带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信息,能供上级党委、区政府参考和借鉴。三是抓难点。切实解决报喜不报忧的问题,尤其是针对领导十分关心、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的问题,认真开展信息选题、信息整理和信息报送,切实做到所报送的信息反映的工作实绩不夸大、困难和问题不遮盖,达到实事求是。四是抓焦点。就是深入基层,针对基层比较关注并十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挖掘潜力,编集信息。五是抓时间。根据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点,拓宽信息渠道,切实解决好信息迟报、漏报的问题,保证信息按时按质报送。加强报送,坚决杜绝紧急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现象发生。
两严:一是严质量。突出抓好“求真、求实”四个字。求真,弄清客观事物真相、本色,捕捉和收集信息不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主观臆断、胡编乱造,保证信息真实可靠;求实,编写信息措词严谨、规范准确、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渲染、不扩大、不缩小。二是严把关。突出抓好“校核、审批”两个环节。校核,在草拟好信息材料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校对,保证文面整洁、美观大方,确保编印和报送的信息不重、不错、不漏。审批,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三、畅通信息渠道,健全网络机构,做到“四有”
(一)有制度。实行了奖励制度。建立了定期上报信息的制度,规定每月至少向市局报送一篇信息,并将信息工作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同时,鼓励信息宣传人员积极向各新闻媒体投稿,强化正面宣传。
(二)有任务。信息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人员能够做好的,必须依靠各部门的共同参与,讲责任、讲方法、讲实效。为此,我们积极构建“全员抓信息,办公室唱主角”的工作格局。积极沟通各科室,畅通办公室对各科室的指导、协调和联系渠道,加快重大信息或紧急信息的报送速度。
(三)有机构。办公室配备4人专门负责信息工作。狠抓信息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要求,精心挑选配备信息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大对信息人员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奉献的信息工作队伍,确保信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善于总结提炼,不断提高效率,“三条”经验值得推广 一是领导重视是前提。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局领导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配备人员、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效地保障了信息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是提高质量是关键。质量是信息的生命。信息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领导决策。对此,我们结合实际,突出把握信息需求重点,善于从文件及会议精神中了解领导工作意图,从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中分析全局工作思路。对信息在文字、内容上严格审核,严格把关,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分析问题,从而确保为领导和部门提供高效、优质、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三是责任落实是保障。加强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保证信息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我们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积极用新思路、新视野、新方法捕捉信息、收集信息、编写信息,从内容和方法不断改进,推陈出新,使信息工作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