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消毒饮范文(精选4篇)
五味消毒饮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直肠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男24例, 女26例;年龄25~70岁, 平均45.2岁;病程1个月~36个月。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26~73岁, 平均46.5岁;病程1个月~3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所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5mg+锡类散1.5g加入0.9%氯化钠液100m L中直肠滴入。将药物兑入0.9%氯化钠液100m L中 (部分患者, 对直肠刺激症状明显的, 可以酌情减少0.9%氯化钠液至60m L;对于肠镜诊断伴有左半结肠炎的患者, 可以酌情增加0.9%氯化钠液至最多250m L) , 置于温水中, 将温度调节至 (39.0℃±1℃) , 直肠滴入后, 嘱患者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保持1~2小时。治疗组:采用本院用自动煎药包装机煎制的灌肠液。药物组成为五味消毒饮: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每剂浓煎至1袋, 每袋约100m L, 直肠滴入 (操作方法同上)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便秘或腹泻消失, 里急后重消失, 结肠镜复查病变完全消失, 肠道异常分泌物消失;有效:便秘或腹泻减轻, 里急后重减轻, 结肠镜复查病变或肠道异常分泌物减轻50%以上;显效:便秘或腹泻略减轻, 里急后重略减轻, 结肠镜复查病变或肠道异常分泌物减轻<30%, 无效:便秘或腹泻, 里急后重, 结肠镜复查病变或肠道分泌物均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0例, 治愈26例, 有效22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50例, 治愈16例, 有效26例, 无效8例, 有效率为84.00%。两组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直肠炎在肛肠科为常见病, 西医采用抗菌消炎等为主导的治疗方法, 的确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方便等优点。但不适宜长期应用, 副作用较大, 停药有反跳, 甚至急性病转为慢性病迁延难愈。而且, 部分病情顽固的患者疗效并不佳。而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 具有辨证灵活, 方法多样, 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停药不易反跳等优点。
直肠炎为局部病变, 全身治疗, 效果均逊于局部用药直达病灶 (如灌肠、直肠滴入) 。中药保留灌肠可以直接作用与病变的乙状结肠和直肠, 对其黏膜起到保护作用。而中药灌肠逐渐发展到直肠滴入, 是治疗理念、治疗手段上的进步[2]。有研究[3]认为, 直肠为人体除肝脏等内脏以外, 温度较高的部位, 这反应了直肠血液循环非常旺盛。所以, 其药物吸收能力也强。而且, 本病的病位就是在直肠, 直接将药物局部运用, 效果必定具有优势。容易让患者产生较好的依从性。这对治疗效果也有积极作用。
中药五味消毒饮直肠滴入的优势在于: (1) 中药汤剂的疗效久已证明, 属于临床常用方剂。 (2) 直肠滴入法较传统灌肠法给药速度可控, 均匀的速度对直肠内环境 (如温度、肠蠕动频率) 改变不大, 保证了直肠对药物吸收的持续性。 (3) 现代医学的发展, 越来越注重“人文”的特性。治疗过程的舒适程度在一定方面影响患者对医护的依从性与信赖感。直肠滴入注重人文的一面符合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潮流。避免了灌肠法肠管较粗, 质地较硬, 较毛糙, 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损伤的弊病[4]。具有先进性。 (4) 插管深度的少许延伸, 较好的减轻了患者的不适。直肠近肛门部位神经相对敏感。向上延伸可以缓解患者不适。 (5) 直肠滴入在安全性方面也独具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 在临床上使用此方法, 需要医师根据实际情况, 随机应变, 临证加减。湿热下注者可以运用原方治疗为主;如有脾虚的, 可酌情加陈皮、白术、白芍;有脾肾阳虚者, 可酌加砂仁、豆蔻、五味子;伴有瘀血内停者, 可酌加赤芍、川芎、王不留行。乃至于对于部分患者, 100m L药液不能有效保留, 可以适当减少滴入的剂量, 最少可以减少至60m L[5]。另外, 在预防与护理上, 要合理节制或调整饮食习惯, 以柔软、少渣、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之食物为宜[6]。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14 (4) :239.
[2]黄媛华, 黄国栋.美珍颗粒剂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中成药, 2010, 32 (3) :369.
[3]贾红英, 薛淑银.中药直肠滴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中医学报, 2013, 28 (9) :1394.
[4]周钰杰.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肠炎44例观察.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4) :337.
[5]汤朝阳.中药协定方灌肠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直肠炎104例.江西中医药, 2009, 40 (12) :33.
五味消毒饮 第2篇
1临床资料
1.1 对象
24例患儿均为足月儿、夏秋季出生, 生后1周内发病12例, 生后1周至生后2周内发病10例, 生后2周以上发病2例, 均为颜面、躯干长脓疱疹。
1.2 治疗方法
五味消毒饮去紫背天葵 (银花30g , 野菊花30g , 蒲公英30g , 紫花地丁20g ) 加黄芩20g , 黄柏30g , 苦参30g , 蛇床子30g, 每日1剂水煎外洗全身, 一日2次。治疗期间, 要求母乳喂养的产妇禁吃辛辣刺激、肥腻食物;患儿衣服、被子洗净后, 水煮沸5min, 放在太阳下暴晒。
1.3 疗效标准
治愈:脓疱疹消失;有效:脓疱疹明显好转;无效:脓疱疹无改变。
1.4 治疗结果
24例患儿中, 用药2d痊愈4例, 用药4d痊愈16例, 用药4d好转4例。
2讨论
新生儿皮肤非常细嫩, 皮脂腺分泌旺盛, 而且新生儿表皮防御功能比较低下, 当皮肤有轻度损伤时, 容易致本病。中医认为脓疱疹多由感受温热火毒, 以及嗜辛辣炙烤, 内生积热, 蕴蒸肌肤而成, 治宜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是《医宗金鉴》方, 原方由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组成。笔者在此基本方去紫背天葵, 加黄芩, 黄柏, 苦参, 蛇床子, 水煎外洗治疗新生儿脓疱疹, 取得较好疗效。银花为作用较强的广谱抗菌中药, 清热解毒作用颇佳, 可治疗疮、痈, 为主药;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清热解毒, 是治疗痈疮疔毒之要药, 配合银花, 以加强解毒消肿作用;黄芩清热燥湿解毒;苦参清热燥湿, 祛风止痒, 杀虫;黄柏清湿热;蛇床子 (外用) 燥湿杀虫, 各药合用, 清热解毒之力甚强。资料报道: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黄芩、黄柏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味水煎外洗治疗新生儿脓疱疹, 简单经济, 家长和患儿均易接受。治疗期间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衣着要适宜, 避免新生儿出汗过多, 母乳喂养的产妇禁吃辛辣刺激、肥腻食物。本病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 对皮疹广泛者可考虑给予适量抗生素治疗。
收稿日期2008-10-28
五味消毒饮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均来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中医门诊患者, 均符合《实用中医外科学》中类丹毒的诊断标准[1], 即红肿热痛局限于单个或数个手指, 反复发作。排除标准:有壮热口渴、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病变累及全身的患者。将58例类丹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22例, 男8例, 女14例, 年龄25~65岁, 平均 (48±3) 岁;病变累及一指者17例, 二指者5例, 病程最短l周, 最长30 d, 平均 (21±3) d。治疗组患者36例, 男15例, 女21例, 年龄24~66岁, 平均 (49±36) 岁, 病变累及一指者26例, 二指者10例, 病程最短5 d, 最长32 d, 平均 (22±3)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外用药的制备
疮毒消肿丹组成:蟾酥30 g, 飞月石15 g, 没药15 g, 青木香15 g, 生大黄15 g, 冰片30 g, 雄黄15 g, 血竭15 g, 乳香15 g, 人工牛黄30 g, 葶历子15 g, 朱砂30 g, 淀粉适量。配制:先将葶历子用铁船研磨后牛皮纸加压去油。将青木香、葶历子、生大黄研细过100目筛。将乳香、没药分别入铁锅煅至溶化, 取出凉干、敲碎。再将乳香、乳药、蟾酥、雄黄、飞月石、血竭、人工牛黄混合, 入粉碎机粉碎, 取出加入冰片研钵中研细, 以上药物拌匀后加入5%淀粉, 入磁瓶保存备用。
1.2.2 对照组
患者给予先锋霉素6号口服, 每次0.5 g, 4次/d, 红霉素软膏日二次外涂, 5 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观察疗效。
1.2.3 治疗组
患者口服五味消毒饮加减。组方:金银花15 g, 野菊花10 g, 紫地丁10 g, 天葵子15 g, 蒲公英15 g, 川桂枝6 g, 丹皮10 g, 赤芍10 g, 土茯苓15 g, 皂角刺15 g, 如胃纳欠佳, 加炒白术15 g、西砂仁 (后入) 3 g。以上药物头煎加水600 ml, 浸泡0.5 h, 文火煎开后15 min取汁300 ml, 二煎加水400 ml, 文火煎开后20 min取汁300 ml, 二汁混合, 早晚2次分服。外用:取疮毒消肿丹适量加少量白酒调成糊状, 每日2次外涂, 5 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手指红肿热痛消退, 3个月随访未复发;有效:手指红肿热痛消退, 3个月有复发, 或手指红肿热痛消退大半;无效:即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典型病例
王某某, 男, 47岁, 2003-12-05初诊, 左手食指红肿疼痛10天余, 患者诉3周前在洗菜时左手被鱼刺刺伤, 稍有疼痛, 当时有少量出血, 未曾就医。5天后左食指出现红肿疼痛, 症状逐渐加重而来本院求诊。查体:一般情况可, 体温正常, 左食指红肿肿势延至指根部, 局部压痛阳性, 无明显波动感, 左食指皮温升高, 苔薄脉细。临床诊断:指疡毒。给予五昧消毒饮加减, 每日1剂内服, 外涂疮毒消肿丹日2次, 1个疗程后复诊, 红肿已消退大半, 效不更方, 原方+炒白术15g、西砂仁3g (后下) , 继服5剂, 外涂疮毒消肿丹日2次。5 d后复诊, 左食指红肿已消, 继服中药5剂以巩固疗效, 3个月后复诊, 未再复发。
4 讨论
类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后引起的, 它是一种纤细微带弯曲的革兰阳性菌[2], 传染途径多通过手部刺伤或皮肤细微破伤而发病, 家庭主妇因洗鱼切肉时, 手指被鱼刺刺伤或刀切伤而引起感染, 但也有元明显外伤史, 单纯接触而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 由于猪骨、鱼刺等刺伤皮肤或接触猪肉、鱼肉而感染毒邪导致局部气滞血瘀, 经络阻塞, 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固而手指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在历代医书中较少涉及, 经云:“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瘀不行, 不行则卫不通, 故热”因本病常发生于手指部, 又称指疡毒, 常反复发作, 笔者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合疮毒消肿丹外涂治疗本病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五味消毒饮[3]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 由五味中药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之功, 主治疗疮诸毒, 疗效明显。方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丹皮、赤芍清热凉血, 消肿止痛;川桂枝行气活血止痛;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皂角刺活血消肿。药理试验证明[4],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地丁、天葵子、丹皮、赤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同时桂枝又作为引经中药, 引诸药至手部。因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 久服易伤脾胃, 故在治疗过程中加用炒白术、西砂仁后入3 g以健脾胃, 诸药合用治疗类丹毒, 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理瀹骈文》:“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 法也”。外治法中梅花点石丹[5]出自《疡科心得集》, 作为内服丹剂, 具有清热解毒, 化瘀消肿之功, 主治无名肿毒, 未成即消, 已成即溃。本院多名老中医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 在梅花点石丹的基础上配制了疮毒消肿丹, 治疗疔疮疖痈等肿块未成脓、未溃之时, 使大部分肿块得以及早消散。方中蟾酥解毒消肿止痛, 雄黄、朱砂解毒, 乳香、没药散瘀止痛、消肿生肌, 飞月石清热消肿解毒, 青木香行气止痛, 解毒消肿, 大黄破积行瘀, 血竭活血行瘀止痛、生肌敛疮。其中蟾酥、青木香、大黄、血竭、雄黄经药理试验证明[4], 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冰片透窍止痛, 有中药透皮吸收剂之称, 能促使外用药经过皮肤充分吸收。内外药合用, 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达到治愈类丹毒的目的。
此外, 对肉类、鱼虾蟹加工者及营业员、家庭主妇应加强卫生宣教工作以及加强对肉类管理及检疫工作, 减少类丹毒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8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28-428.
[2]杨国亮, 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275-275.
[3]吴谦.医宗金鉴[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12-1912.
[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12.
五味消毒饮 第4篇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严重影响成年男性身体健康的常见病, 常导致性功能障碍、不育和前列腺增生, 患者甚为痛苦。目前,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方法颇多, 但疗效欠满意。近年来, 笔者采用六味地黄汤联合五味消毒饮治疗5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疗效较为明显。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就诊的8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38例。患者中, 年龄最小23岁, 最大61岁, 平均35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2年, 平均3年;从职业分布看, 工人42例, 干部23例, 农民15例;已婚75例, 未婚13例;细菌感染33例, 合并性欲减退58例, 合并不育13例, EPS衣原体感染14例, 支原体感染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平均年龄、病程、职业和婚否构成以及病情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等制订, 具有慢性前列腺炎的典型症状与体征: (1) 排尿异常; (2) 盆底肌群功能紊乱; (3) 性功能改变及部分全身症状; (4) 直肠指诊:前列腺轻度压痛, 腺体增大或缩小可有条索状结节, 或腺体引流不畅; (5) 前列腺液 (EPS) 检查:每高倍视野WBC>l0, 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 EPS细菌培养阳性或衣原体、支原体阳性。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制订。具有中医肾虚证, 湿热 (下焦湿热) 证的部分主证, 符合中医肾虚湿热证的辨证标准。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六味地黄汤和五味消毒饮的11味中药, 每日1剂, 水煎分早、晚饭前30min温服。对照组给予知柏地黄丸, 每次1丸, 每日2次, 两组均以30d为l疗程。治疗观察2~3个疗程。辅助疗法:嘱患者揉搓按摩会阴部, 每晨1次。忌食刺激性食物和酒类, 适当限制性生活, 注意阴部卫生, 消除思想顾虑。
1.4 疗效标准
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之变化, 结合实验室指标综合评判: (1) 痊愈, 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 EPS中WBC<10个/HP, 卵磷脂小体增多。 (2) 显效, 主要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 EPS中WBC<20//HP。 (3) 好转, 主要症状和体征部分减轻或消失, EPS中WBC较治疗前有所减少。 (4) 无效, 主要症状和体征及EPS镜检较治疗前均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好转) /病例总数。
1.5 统计方法
疗效的比较采用Ridit分析进行假设检验, 数值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50例患者中, 痊愈21例 (42%) , 显效18例 (36%) , 好转6例 (12%) , 无效5例 (10%) , 总有效率90%。对照组38例患者, 痊愈6例 (15.8%) , 显效13例 (34.2%) , 好转10例 (26.3%) , 无效9例 (23.7%) , 总有效率76.3%。Ridit分析表明, 2组疗效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2 观察组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1。Ridit分析可见, 六味地黄汤联合五味消毒饮治疗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相同 (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液pH值的比较
见表2。经t检验表明,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pH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pH值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对照组治疗前后平均pH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平均pH值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精浊”、“白浊”等范畴。根据该病症临床症状繁多, 病程迁延, 顽固难愈和容易复发的特点, 认为本病多为肾脏精气亏损为发病之本, 下焦湿热蕴结为致病之标, 属本虚标实之证。六味地黄汤联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本病是遵循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而组方, 以补肾滋阴, 清热利湿为本病的主要治法, 冀其肾气得充而阴精得固, 湿去热清而精室自宁。六味地黄汤为补肾滋阴的主方, 五味消毒饮有清热解毒, 利湿消肿的作用, 两方合用有补中有泻, 攻补兼使, 共奏滋阴补肾不敛邪, 利湿清热不伤正之功效。
慢性前列腺炎有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等区别, 而炎症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 病原微生物毒素又是感染中引起多种症状和造成全身或局部损害的重要因素。对观察组治疗前后的EPS细菌培养结果表明, 本方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现代药理证明, 五味消毒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明显抗菌和抑菌作用[1]。此外, 本病除细菌感染外, 有相当部分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该方对两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表明该方除了对病原微生物有直接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外, 与提高或调整病人的免疫功效有密切关系, 这正符合六味地黄汤的现代药理研究结果[2]。由表2可知, 六味地黄汤联合五味消毒饮能有效改善前列腺液酸碱度, 随着病情的好转, p H值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有利于药物的局部扩散, 充分发挥其综合药理效应。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有明显提高性功能的疗效, 这可能与六味地黄汤对性功能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有关[1]。
综上所述, 六味地黄汤联合五味消毒饮对肾虚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与知柏地黄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白刚, 肖洪彬.中药方剂研究与应用大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4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