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N排班的临床应用(精选4篇)
APN排班的临床应用 第1篇
南院肿瘤一区是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最早开展APN排班试点研究的科室, 并于2009年2月至5月率先试行APN排班制。试行过程中我区全科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 积极探索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试行效果, 并获得了宝贵的APN排班经验, 对APN排班制中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试行期间暴露出的一些实际问题, 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 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科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经过对本次APN排班试点,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科对排班时间和职责进行相应的调整, 确立了多套成熟、高效、合理的APN排班方案, 初步形成了适应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科实际的APN排班体系。总之,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科的排班改革卓有成效为我们进一步完善APN排班制,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科APN排班试点过程中, 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总结了一下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
1 APN排班方案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一区APN排班法班次及时间介绍:
(1) A1班、A2班、助A班:7:30——15:30 (8h) ; (2) 组长、主班、预备班、助白:上午8:00~12:00, 下午14:30~17:30 (7h) ; (3) P班、助P班:15:30~22:00 (6h1/2) ;N班:22:00~8:00 (10h) ,
1 周APN排班, 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科为例, 见表1。
2 APN排班方案的比较分析
2.1 减少了交接班次数, 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的概率
该排班模式将以往的交班次数由5次改成3次, 工作时间分别为:上午7:30~15:30 (Am) 、下午15:30~22:00 (P) 、夜班22:00~08:00 (N) , 且每班次均有2名护士共同值班。传统排班方式交接班次数多 (5次) , 且白班7h分2个时段上, 交接班频繁, 交班内容琐碎, 增加了交接班内容不清晰及遗漏的机会, 而改革后的排班方式减少了交班环节, 简化了护理工作程序, 每一班次7h (或10h) 连续上, 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相对能较为集中地在一个班次内由同一名护士完成, 减少了交接班的内容, 从而减少错漏的机会。同时, 减少交接班次数也有效地减少了交接班占用的间接护理时数。
2.2 改革后的排班方式保证了薄弱环节的护理工作质量
传统的排班方式因高年资护士一般值白班, 中午时段及夜班大部分由低年资的护士承担, 增加了中午、晚上对患者护理的不安全因素。改革后每个班次至少有2名护士值班, 而且采用新老搭配方式, 增加夜班护理工作的安全系数, 同时, 也保证了工作质量,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为助理护士
2.3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此排班模式还减少了交班对患者夜间睡眠的影响。传统夜班交班安排在12:00左右, 此时段多数患者刚入睡不久, 护士床边夜间交班的查核势必对患者的睡眠造成干扰, 而改革后的排班方式, 夜间交接班时间安排在22:00左右, 此时大部分患者已基本结束治疗并开始休息, 这样就减少对患者休息的影响, 充分体现护理服务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3 APN排班制优势明显
APN (三八班) 保障了护士的合法权益, 是改变护理现状的积极尝试。在具体实践中,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肿瘤科组织全科护士APN是在综合护理或整体护理的模式下, 对患者实行24h连续的整体护理。
3.1 适应了护士专业成长的需要, 分层级使用护士
APN不仅是排班方式的改变, 而且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 每班由一名护师以上的高年资人员担任带班组长, 增强高年资护理人员责任心, 提高各班护理质量。
它采用的层级管理体制提高质量和安全, 由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让护士有充分的专业成长空间和时间;让不同层级、不同能力和经验的护士共同面对患者、团队合作, 优势互补, 在患者得到优质的、均质的服务同时, 护士们共同抵御风险, 提高抗风险能力。层级的建立, 更好的让不同能力的护士担任不同的岗位, 履行不同的职责。
3.2 有利于满足患者的需求
APN排班对患者而言:减少交班的次数, 护理的连续性更有保证;护士相对固定, 有利于护患沟通, 增加患者归属感、安全感, 有利于护士提供主动服务;护理关键时段 (如早晨、中午、晚上) 的人力得到保证;夜间护理质量有了保障, 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的改进和提高;护士交替进餐, 与患者进餐时间错开, 既照顾好患者又有利于护士的健康;护士了解病情, 与患者沟通良好, 达到预期的目的, 工作满意度增加。
3.3 有利于医护配合
减少交接班次数的同时, 我们对工作流程也进行部分调整, 实施连续性排班, 使护理工作有了连续性, 主管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了解更清晰, 避免护士对病情了解部分时段脱节;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主管护士可跟主任查房,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
3.4 适应了护理团队协作的需求
实施连续性排班, 使护理工作有了连续性, 主管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了解更清晰, 避免护士对病情了解部分时段脱节;APN排班后各班的工作职责均衡、合理, 把白天的部分工作分移到夜班, 适当减少白班的工作量和调整N班的工作压力使交接班时精神状态好, 接班接得放心。
3.5 提高护士长管理效率
哪班出现问题, 护士长要一个个护士去了解, 实施APN排班后, 护士长只需找带班组长就解决了, 大大节省了护士长的时间。
3.6 对护士以人为本, 关怀生活
护士下班后还可以到市场买菜, 为家人准备可口的饭菜, 接孩子放学。下班较准时, 减少拖班现象。保证了充分的休息, 休息时精神状态恢复得好。
4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 从工作时间来看, 护理人员没有补休或相应的劳动报酬。护理人员在高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没有休息感到疲劳, 工作失去积极性, 影响工作质量。尤其是夜班下后, 还要交班, 劳动强度大, 疲劳度大, 建议:学习湖南省肿瘤医院APN排班中的做法, 将P班定为22:00下班, 这样即可不影响第二天正常上班, 同时N班除了夜休还补半天假, 以便护士充分的休息。
4.2 长期以来受功能制护理模式的影响, 护士缺乏整体护理的观念或对整体护理的内涵理解不透。建议:加强学习, 深入肿瘤专科理论学习。
4.3 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服务意识不强, 如责任推诿现象。建议: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4.4 护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缺乏。建议:多提供进修学习机会, 积极参与各院的交流与学习。
4.5 医院领导的支持与否影响试点工作的开展。希望院领导多多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
APN排班的临床应用 第2篇
双击自动发布者:fy009发布时间:2010-11-2 14:07:46 阅滚屏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士实行APN连续排班模式的效果。方法在传统排班原有人力的基础上,根据护士的能力对护士实行层级管理,实施连续性排班,每班设立护理组长或高级责任护士,由护理组长带领本班护理人员共同完成本班各项护理工作,在中午、晚上繁忙时段增加人力,减少交接班次数,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结果与传统式排班模式比较,连续性排班下护理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患者及护士、医生的满意度都得到了提高。结论实行连续性排班模式改革后,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目标,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培养与护理梯队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层级管理
连续排班模式 护理质量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获取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找到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并在工作中有效地得以实施,才能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1]。我科于2009年7月开始试行APN连续性排班,取得了一定效读:21次 【字体:大 中 小】 果。实行APN排班的动因
中午、夜间繁忙时段护士力量不够,且多为年轻护士,遇到危重抢救病人经验不足,力量较为薄弱,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发生护理缺陷及差错。实行APN排班的目标
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交接班,实现双班制,降低护理风险,减轻护士的压力,对护士实行层级管理,提供护士成长的平台,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实行APN排班的做法
3.1准备工作根据护士的能力,制定出科室的护理架构: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完成各项护理活动的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确定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根据不同能级,实行层级管理。设立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3个不同的工作岗位。高级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较高职称、经验较丰富的人员担任,并由其担任护理小组的组长;初级责任护士安排具有执业资格的年轻护士担任;助理护士由工作1-2年的低年资护士或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在实施之前充分听取了护士的意见,召开了3次护士座谈会,制定好各班工作流程及职责,发动全体护士参与,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2具体排班方式
本病区设置床位48张,有护士共17人,其中包括护士长1人,17人中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10人。针对日常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各时间段的护理工作量情况进行弹性排班。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①卧床、危重患者多,基础护理工作量大;②上午及中午输液患者多,护士忙于应付;③中班及夜班护士收治的急诊病人较多,工作量大,难以完成,经常拖班。结合以上特点,在原有人力的基础上调整原有班次。把科室病床分成2个小组,护士也分成2个小组,根据职称及工作能力合理搭配,每个小组成员有组长2名、初级责任护士4名、助理护士2名,原则上组长不能同时休假,轮流担任本护理小组的组长,负责本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组长其工作时间及流程不变;在中午、晚上繁忙时段增加人力,分APN班:A班4人分成2组7∶15~15∶30,分别协助责任组长做好各组基础护理及其他相关工作;P班2-3人15:30~22:30;N班2人22:30~7:30,分三班交接,A、N班设立一名领班护士。分三班交接:A班-P班;P班-N班;N班-A班。治疗班2名,办公班1名,其工作时间及流程不变。
3.3制定各班工作职责重新制定工作职责,优化各班的工作流程,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实行护士层级管理,分级: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 [2],明确各层级护士相应资质要求及岗位职责[3]。
既相对分工又互相协助,可增强护理团队的团结协作。在准备阶段将所有的工作职责进行重新安排,并进行讨论,力求做到人人熟知。新的排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既是执行者,也是管理者,负责本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具体的工作内容是按护理程序全面履行以下岗位职责:对危重、特殊治疗、特殊需求的、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评估及健康教育;直接参与护理危重病人,做好关键性、专科性、疑难等技术的把关及指导;护理记录质量的改进和管理;参加医护交班及医疗查房;组织护理查房,提请护理会诊;与各种人群的沟通协调;特殊、危重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保持团队的积极性,护士长不在时,行使护士长的行政管理权力;执行各种上报制度;接待患者及家属的咨询;跟进医嘱、护嘱的落实情况。初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长期医嘱的执行,严密观察自己所分管床位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随时报告;运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在评估的基础上完成所分管患者技术性的专业治疗和护理工作,有异常的情况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请示护理组长。助理护士主要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完成低技术性的护理操作并落实基础护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组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既要执行具体的治疗护理操作,又要检查本组患者的护理质量,针对存在的问题协助指导执行护士及助理护士去改善 3.4实行APN排班的效果 实施连续排班后,各班值班人数相对充足,每班都实行了双班制,层次和职责分明,有利于对患者的观察和对危重病人的组织抢救,避免了传统中午班和夜班护士值班忙不过来经常拖班的现象,减少了亮红灯的次数和应铃的时间,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由责任护士分管床位,实行实时护理记录,一切工作均能在病房完成,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更好地掌握病情。减少交接班的时间和次数,从每天的5次交接班减少到3次,护理组长负责交接班,保证交接班质量和减少交接班时间,而且晚上交接时间改为22:30交接,与以前的时间0:00交接相比更能使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满意度较前明显提高。体会
4.1新的排班模式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减少了交接班次数,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 实行了双班制,不仅减轻了护士的压力,而且保证了病情变化判断的预见性、准确性和抢救的及时、有效性。改革后的排班模式减少了交接班环节,由原来的5次减少为3次,简化了护理工作流程,病人的治疗护理工作相对比较集中,多在一个班次内由同一个护士完成,减少了发生遗漏和错误的机会,减少了交班的内容,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为病人提供了无缝隙、连续、均衡的护理服务[4]。
4.2新的排班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人性化 由于日常工作量大,护士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抓紧时间完成工作,至于是否影响病人的休息、护理工作开展的时间是否适时等考虑的较少。传统的交接班方式夜间交接班在0:00,病人大部分刚刚入睡,床边交接班势必会对病人的睡眠造成干扰。而改革后的排班模式,夜间交接班时间安排在22:30,大部分病人刚准备开始休息,因此明显减少了对病人休息的影响,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得到了病人的肯定。
4.3新的排班模式保证了薄弱时段及薄弱环节的护理工作质量 传统的排班模式,中午及夜间多为低年资的年轻护士承担,且夜班只有1名护士负责全病区的治疗护理及抢救工作,工作经验及应急能力都较为薄弱,存在着安全隐患,发生护理缺陷及差错的机会相对增加,护士担心出错,工作压力大。而改革后的排班模式,每班都实行了双班制,并采用新老搭配的方式,增强了夜间、中午薄弱时段的力量,增加了护理安全系数,减轻了年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4.4新的排班模式体现了层级管理改革后的排班模式按护理人员的能级设置岗位,有效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使护士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护理组长的岗位,既可以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有高度责任心、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和护理专业知识全面、人际沟通能力成熟、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优势,又使高年资护士对工作充满成就感的同时,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并充分发挥了高年资护士传帮带的作用,在处理突发事件、危重病人的抢救、防范医疗纠纷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APN排班的临床应用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属心血管内科, 编制床位59张。有执业护士14人, 另外有助理护士及生活护理员8人。护士职称:主管护师4人, 护师7人, 护士3人。学历:本科4人, 大专10人。其中, 护士长1人, 高级责任护士3人 (由主管护师担任) , 初级责任护士10人 (由护师、护士担任) 。
1.2 方法
1.2.1 实施APN排班模式 A班:7:30-15:30、P班:14:00-22:00、N班:21:00-8:00, 办公室电脑班、高级责任护士上日班:8:00-12:00 14:30-17:30。
1.2.2 实行连续性原则 高级责任护士固定上日班, 初级责任护士连续6个星期有规律地上A、P班管同一组患者, 之后3个星期每3天轮上一个N班。A、P、N班在相对固定的一段时间内循环进行。
1.2.3 个人管床制 科室分4个护理小组, 每2个小组为一个大组。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都要分管1个小组的患者。助理护士及生活护理员也是有负责固定的床位。
1.2.4 小组负责制 每2个护理小组为一个大组, 每个大组有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及生活护理员。组长由高级责任护士担任。实行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生活护理员4个层级管理模式。
1.2.5 明确各层职责 高级责任护士:除管理本小组患者的全程护理, 主要负责本大组重病患者及技术难度较大的护理工作, 并对本大组的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与质量控制;初级责任护士:管理本小组患者的全程护理, 主要负责各项有创治疗、处置及技术难度较小的护理工作;助理护士:主要负责各项无创技术操作、基础护理等;生活护理员:在护士的指导下, 主要负责基础的生活护理; N班护士负责整个病区夜间的各项护理工作。
1.2.6 科室设有一名办公室电脑护士, 全面负责接待新入院患者、传输工作及审核医嘱等工作, 为床边工作制的护士做好后方保障。
1.2.7 传统的排班是 第1天9:30~17:30, 第2天8:00~12:00;15:00~18:00, 第3天18:00~2:00;6:00~8:00 (或18:00~22:00:2:00~8:00) , 第4、5天休息, 如此循环往复, 5个星期后, 1个星期上日班。另设一名电脑班护士。 (由怀孕或哺乳假的护士担当) 。
2结果
2.1 不同排班模式患者、医生、护士对工作满意度比较 (见表1) 。
2.2 不同排班模式护理质量的比较 (见表2) 。
3讨论
3.1传统的护士排班模式, 所有的护士需要参加三班轮值, 每人每周要值1~2个夜班, 1周内班次频繁轮转, 导致无固定的责任护士或责任护士白天在岗的时间短。而患者的主要治疗、检查、健康教育及医生查房均集中在白天进行, 特别是在上午完成。如果责任护士经常三班轮转白天经常不在岗, 患者的治疗、检查、健康教育由不同的护士完成, 那么, 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治疗不了解, 患者对责任护士不知晓。且一周内没有固定的班次, 导致护士生活、工作没有规律, 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3.2 APN连续性排班模式的周期是基于病区护士人数及患者的周转天数设定的, N班循环时间是3W, A、P班循环时间是6W, 同一个护士在一定的时间内护理同一组的患者, 能较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生理和心理变化, 更多了解患者需求的特殊性,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及时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而患者在其住院时间, 每一时段的责任护士是相对的固定, 对患者的治疗、检查、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均由固定的责任护士完成。而且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治疗用药情况较熟悉, 能及时、准确完成治疗方案, 也减少了交接班的时间。有助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3.3 传统的排班方式是非连续性的排班。其缺点为交接班次数频繁、耗时多, 护理工作不连续。交接班期间对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存在漏洞, 患者的需求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满足, 对患者病情熟悉程度不够, 没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实行APN连续性排班模式, 使护理工作从过去只完成当班的工作, 转变成既有个人管床制, 又有小组负责制的整体护理模式即加强了各层护士的工作责任心, 又体现了护士的护理团队精神。在一定的程度上护士压力减轻, 有利于身心健康, 又能调动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年资低的护士得到学习和锻炼, 护理技术水平得到很快提高;高年资、高职称的护士也能人尽其才,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 为优质护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3.4 我国现行的护理管理体制存在着各级护士职责不明确, 对不同的学历、职称、能力给予相同的工作职责等是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2]。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措施之一[3]。护理人员的分层分级管理, 明确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实现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护士, 缓解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压力, 使住院患者得到了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4]。
摘要:目的 探讨APN连续性排班的责任制在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通过医生、患者对科室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 比较传统排班模式及APN连续性排班的责任制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 并将各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PN连续性排班的责任制护理模式明显高于传统排班模式。结论 APN连续性排班的责任制护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和效率。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
关键词:连续性排班,优质护理,责任制
参考文献
[1]王玫, 刘青青, 何华英.连续夜班排班模式在老年干部病房的实施.护理学杂志, 2011, 26 (5) :77-78.
[2]周敏, 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3) :186-187.
[3]陈华英.连续排班模式对ICU护理质量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 :16-17.
APN排班的临床应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11个科室的204名护士进行APN排班模式前后满意度调查。护士入选标准是上APN班的当班护士, 上办公班、辅助班、治疗班的护士因未参加值班, 故不作为调查对象。参与调查的护士年龄、性别、工龄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采取APN连续性排班法, 护理工作连续无间隙, 减少交接班次数, 便于病人病情的连续性观察。由全科医护人员结合护士的学历、职称、工作责任心、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管理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带教方面和业务技术指导能力等选举责任组长。护士长对护士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并根据护士的职称、年资、学历、完成各项护理活动的能力等合理搭配分组。
1.2.1 A P N排班人员安排
A班:7∶30—15∶00, 病区护理组长2~3人, 责任护士4~6人;P班∶14∶30—22∶00, 病区护理组长1~2人, 责任护士2~4人;N班:21∶30—8∶00, 护士2人, 其中高年资和低年资护士各1人。白天设办公班1人, 辅助班1~2人, 治疗班1人, 共15~17人。A班保证有2~3位护理组长, 分别负责相应组的总体护理工作, 确保组内护士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状况等的全面掌握, 每半个月轮换一次。中午休息半小时, 轮流吃饭, 每人全程负责分管病人。A、P、N班均是护师或护士配对值班。每小组由带班组长组织协调、检查工作, 小组内成员通力合作完成, 24小时内为病人提供连续、均衡护理服务, 理顺护士层级, 实现护士分层级管理。护理组长负责各组分配协调, 监控病区安全护理质量。
1.2.2 护士分管床位, 实施护士分层负责制
将病区床位分成3个责任组, 每组由2~3名护士组成 (一名高年资护士, 1~2名低年资护士) , 平均每名护士分管6~8个病人, 每组设一名组长, 由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分管较重病人及承担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 低年资护士负责分管病情较轻的病人及承担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 组长带教并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责任护士负责自己所管病人的各项治疗、各种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护理记录等, 保证所管病人每天都能见到自己的责任护士、随时找到自己的责任护士, 从而有了归属感。
1.2.3 制定各层护士的岗位职责
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分管病人的出入院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文件书写等所有护理任务, 实行8小时在岗, 24小时负责制。做到护士时刻在病人身边, 使病人的每次治疗、每个护理操作、每项化验检查都由责任护士负责, 真正做到“将护士还给病人”。
1.2.4 弹性排班
排班前征求护士的意见, 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护士的要求, 体现人性化管理。每周根据护理量来安排每个班次的护士, 忙的班次多安排一人, 新老护士搭配, 环环相扣, 若有特殊情况护士长随时调整。护士长做到8小时在岗, 24小时负责, 掌握全科护士动向、联系方式, 遇到特殊情况, 护士随时找护士长协调解决。
1.2.5 调查方法
在APN连续性排班实施前与实施后8个月, 由护理部向护士发放自行设计的“护士对APN排班模式满意度调查表”, 以无记名方式独立填写调查表, 所有内容均由被调查对象本人填写, , 调查表当场收回。两次均发放调查表204份, 有效回收204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1) 将对204名护士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比较传统排班模式与APN排班模式的区别。对两种排班模式调查结果比较见表1。
(2) APN排班模式及其优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对象素质与需求的提高, 护理工作的范畴和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 而现阶段的整体护理工作仍存在着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不合理, 护士责任不到位, 整体护理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 很难满足现代医学的需要[2]。对医院来说, 护理质量是衡量一个医院管理水平的直接和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是每位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关注的问题,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更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必然要求。而对夜间、中午及节假日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是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方面[3]。传统功能制的排班时间为8∶00—12∶00, 12∶00—15∶00, 15∶00—18∶00, 18∶00—8∶00, 病人的治疗或护理往往由于护士下班需由另一位护士完成, 上午的护士下班后, 中午只有1~2名护士负责, 而此时是治疗护理工作的高峰期, 红灯率高, 使得病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度增加, 护患矛盾加重。APN排班模式实现了护理工作连续无间隙, 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 减少交接班次数, 而且每班都有30分钟交接时间, 保证了工作质量。责任护士连续上班, 与所管病人接触时间长, 能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心和责任心。由于治疗、护理高峰时间护士充足, 不但减少了红灯率,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而且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保证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APN排班模式, 改变了由1名护士负责1项治疗的工作模式, 转为小组共同完成。护理高峰时段, 人员充足, 执行医嘱及时, 医生对护士的工作效率相对满意。由于责任护士分管床位, 了解病人的病情, 病人能像找医生一样找到护士。
APN排班模式实行分层次管理, 对护士获得的成就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彻底打破了以前不管是高年资护士还是低年资护士, 同一班次做相同事情的局面, 使低年资护士能随时得到组长及高年资护士的指导、帮助, 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学习环境。责任护士较有安全感, 工作压力明显减轻, 组长在检查责任护士工作的过程中, 能随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消除了安全隐患[4]。医嘱的录入、收费由固定人员操作, 思路清晰, 责任心增强, 减少了多收、漏收费现象, 缓解了因收费问题引发的医患矛盾。
APN排班模式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提高了护士的生活质量, 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采用APN排班模式, 任何时间都有2名或2名以上护士值班, 护士的工作压力明显减轻;工作或休息时间都相对较集中, 护士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传统排班模式下的护士有事时还需请假、倒班去完成, 而APN排班模式下护士只需下班去做就好了。APN排班模式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符合科室病人和病情需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实现双班制, 减少夜间意外和风险发生, 避免了正常班护士多, 中班、夜班护士少, 护理质量和服务不均衡的现象;减少了交班次数, 将交班纳入工作时间, 拖班现象大幅度减少, 减轻了护士的疲惫感, 护士的精神状况较好;减少超时工作, 使护士能有更多的支配时间。研究表明[5], APN排班模式对护士个人生活影响减小, 工作和休息的时间相对集中, 生活质量提高, 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 是一种较好的排班模式。
APN排班模式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加强了责任护士的责任心,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在这种连续为病人无缝隙的服务中, 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和思想品格也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同时为护士的层级培养和管理奠定基础。
3 讨论
APN排班模式是在综合护理或整体护理的模式下, 对病人实行24小时连续的整体护理, 减少了交接班次数, 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使病人的治疗护理工作能较为集中地在一个班次内由同一名护士完成, 减少了交接班的内容, 从而减少了错漏的机会。同时, 减少交接班次数有利于对病人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和整体护理, 有效地减少了交接班占用的间接护理时间。APN排班模式保证了薄弱环节的护理质量, 减少了对病人睡眠的影响,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6], 体现了护理服务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理念。阶梯式的层次管理, 有利于阶梯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使护士的成就感得到充分体现;保证了薄弱环节的护理质量及护理资源的充分使用, 起到了老带新及传、帮、带的作用。APN排班模式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提高了护士的生活质量, 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与优质, 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7],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赖定群, 林凤媚, 关葵花.护士实行APN排班制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21) :109.
[2]刘晓荣.部分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现状调查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 (2) :155~156.
[3]高翠霞, 黄葶, 席萍.实施护士二线双重值班制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 7 (1) :250~251.
[4]黄美丽, 葛妙玉, 饶秀花.综合护理方式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1) :1945~1946.
[5]黄尹君.连续性排班模式对护士生活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09, 16 (9B) :29~30.
[6]柯彩霞, 谢文, 刘晓华, 等.护士排班模式改革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11)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