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精选10篇)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第1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

學生社會工作實習評量表填表日期:年月日

學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學校實習督導教師:__________________

實習機構:_____________________聯絡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習時間:民國____年___月___日至民國____年___月___日共計____週,每週_____小時

一、實習工作內容與職責(請列舉學生實際參與的工作與擔任職務)1.2.3.4.二、實習教育目標達成評估(請圈選學生在下列每一方面表現的等第,如果實習

內容不包括某些項目,請圈選”不適用”)

非常缺乏不太夠普通很夠非常足夠不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專業知識

1.對人類行為的瞭解12345NA第1頁/共4頁

2.對團體動力的瞭解12345NA

3.對機構組織與目標的瞭解12345NA 4對機構行政過程的瞭解12345NA

5.對現代社會中家庭變遷的瞭解12345NA

6.對社區與整體社會結構與變遷的瞭解12345NA

(二)專業技術

1.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的能力12345NA

2.診斷或評估案主需求與問題的能力12345NA

3.蒐集個人、家庭、社區資料的能力12345NA

4.治療、處理與解決問題能力12345NA

5.運用社會資源的能力12345NA

6.組織領導能力12345NA

7.方案設計與評估能力12345NA

8.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能力12345NA

9.填寫工作記錄的能力12345NA

非常缺乏不太夠普通很夠非常足夠不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專業精神

1.責任感12345NA

2.敬業態度12345NA

3.學習態度12345NA

4.尊重性別與文化差異12345NA

5.創造力12345NA

6.適應力12345NA

7.自我瞭解12345NA

三、總評

1.學生的優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有待加強與改進的部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學校實習安排的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學校實習督導老師的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綜合以上評價給學生一個總分(0-100)______

◎是否同意開放同學參閱此實習評量表:□同意□不同意

實習督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構單位主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第2篇

公司目前宣传投入的分析:

公司在户外、楼宇、报纸方面的宣传的目的已经初步达成的公司形象宣传的目的,随着公司发展的需要,我们考虑寻找一种新的更有深度的、直接面对有价值的高端消费群体的宣传模式。

前面几种的宣传方式,目前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没有独特的资源去竞争,这导致我们在投入上成本大,性价比不高。

目前

增加杂志专刊宣传模式的观点

今后的宣传投入,我们可以调整投入的比例,既能兼顾到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又加大我们广告宣传的性价比。同样的投入,得到更大的宣传效果。

在选择新的宣传媒体这点上我认同公司领导的意见,尝试采用杂志专刊的方式来进行。

杂志宣传有如下几个优势:

1、品位感。相对于其它载体,印刷精美的杂志非常容易传播品牌的品位感。而珠宝属于附加值高的奢侈消费品,这一优越势能通过杂志,能够得到更有力的诠释。

2、公信力。相对于网络或者其它纯粹的广告载体,受众对于报刊杂志潜意识上还是怀有一种本能的公信力。作为公信与口碑均高要求的珠宝行业,杂志无疑是传播的优质选项之一。

3、品牌文化与深度。相对于网络、报纸、户外,杂志属于慢节奏、长周期、可深度和反复阅读的一种载体。杂志这样的特点非常适用于介绍抽象的品牌内涵、鉴赏美学、设计理念,角度可以涵盖到除了宣传产品系列之外,还可宣传品牌文化、企业家、企业文化、团队精神面貌、加盟商、设计师,等等。

4、精准有效的投放。杂志直接送达目标群体手中,以及陈列在顾客活动区,其效果是直接而精准的。

关于专刊制作方选择标的建议及分析:

1、与《xxxxx》杂志社合作,以专刊形式定期出版。这样可以借用杂志社的刊名刊号、以及其采编力量。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第3篇

《能源研究与管理》杂志主要内容: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能源政策, 介绍国内外有关能源研究的新成就, 报道国内外工矿企业和农村的节能成果及应用的节能技术, 积极开展和推进江西省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和节能减排, 进行技术和信息交流, 促进能源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为提高江西省能源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并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能源法规及决策等提供建议。

主要栏目:综合论述、研究与探讨、开发与应用和节能技术, 主要刊载国家的能源政策、能源规划、清洁能源研究、能源管理、节能技术应用、CDM、节能减排、低碳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

主要读者:厂矿企业能源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能源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能源规划和管理干部及能源科技爱好者。

《能源研究与管理》杂志刊登广告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600004000073) , 专业针对性强, 有效读者数量大, 效果明显。

《能源研究与管理》杂志大16开, 104版, 定价5.00元/期, 全年20.00元。每年的3、6、9、12月中旬出版。

通讯地址:江西南昌昌东大道7777号 (江西省科学院内) 《能源研究与管理》编辑部

邮政编码:330096

编辑部电话:0791-88175707

传真:0791-88175707

E-mail:pengyou218@sina.com;nengyuan1984@163.com

立体台湾(二):社会台湾 第4篇

并不能说这样的印象是错的,但也必须了解,台湾社会一如每一个社会,同样存在着不少负面的东西;更需要指出的是,台湾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这样的——台湾有过社会纪律废弛、粗鲁无礼、财大气粗,而当时的中华文化,不会比现在更少,那又该如何解读当前的“台湾现象”?

原来,台湾的社会文明形成,就像是地质构造,有着层层的积淀:

(一)最底一层的,也是最根本的,当然是中华文化。40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当然就有原住民文化,但对后来的影响较小。汉人大量移台之后,重视教育,第一座孔庙就在最早开发的台南。这一套跟大陆别无二致,士农工商,以士为首。即便当时未必人人有书读,但中华文化不一定在学堂里才有,生活习俗中处处皆是,甚至戏曲说书中也多的是七侠五义、桃园结义、呼群保义的故事,这些都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第二层是西方(主要是美国)文化。台湾重视教育,就学率高,留学率也高,主要留学国是美国。随着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留学生返台者众,或入教研机构或新竹科学园区,或搞产业,或从政,美国文化中的一些良性的价值观,逐渐通过政治体系或教育体系,对台湾各界产生普遍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台湾的民主化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对早期国民党高压统治下的反抗,有胡适、殷海光、李敖等思想家与知识分子的播种,也有西方留学生回归的影响。过程中虽不免冲撞、内耗,但这种观念在打破了封建、权威之后,普遍内化到台湾庶民的生活与言行之中。

(四)第四层是宗教元素。大约世界主要的宗教在台湾都有信奉者,且彼此尊重,绝无西方常见的宗教歧视。一个家庭成员有不同信仰者十分常见。当然,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与民间信仰。

(五)第五层是相当另类的,就是在前文《经济台湾》中指出的经济下行。我们的台湾地区在二三十年前经历过一段泡沫增长的繁荣,有俗语“台湾钱淹脚目”为证。台湾社会与许多民众也因此有过一段虚骄、膨风的心态与言行,但一切都过去了,随着整体经济的下行,经济条件或不若以往,心态却比较健康踏实了,并且对人生多增了一些感悟,知道人生还可以有更多的价值,更多的追求,更多的珍惜,更多的割舍……

所有这五层元素是彼此互动、彼此融合,又相生相长的,然后,可能具体体现在任何一个台湾人的不经意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中。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第5篇

作者:陈卫星来源:拙风文化网

摘要:胡适是一位在哲学、文学和史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其发表于1923年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阐明了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多个基本问题的思考。这些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有极强针对性的论断,为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理论根基,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路。在今天重新回顾《〈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仍可以获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许多启示。

关键词:《〈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整理国故;疑古

胡适是颇有建树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两部重要著作虽并未全部完成,但在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建立了学术范式,奠定了现代学科的根基。同时,胡适还是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人,“五四”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声名显赫的自由主义斗士和文化名流。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理论倡导的同时,他还创作和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新文化运动全过程中,胡适努力输入新思想,引导舆论,开启民智。其《文学改良刍议》、《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难能可贵的是,胡适的一生,坚决保持一位知识分子的独立批判精神,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争自由的宣言》,到《人权与约法》,再到主办《独立评论》,都曾在思想界掀起巨大波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间曾因言论激烈受到国民政府的警告,但他不改本色。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原载《国学季刊》第一期,该刊1923年1月在北京创刊,主要刊载国内外学者的国学研究成果。这虽为一篇发刊词,但胡适在文中涉及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多个基本问题。这些观点,与正统思想相左之处甚多,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应,并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广泛而

热烈的争论,而且,从长远来看,这些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有极强针对性的论断,为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理论根基,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路。

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批判了“国粹保存主义”,公开表明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现在许多国粹党,有几个不是这样糊涂懵懂的?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所以,他认为,“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再次强调:“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胡适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胡适自己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他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国学研究,写下多篇扎实深入的学术文章,创办国学刊物,推动古史讨论,拟出“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向青年学人推荐„„在“整理国故”口号的感召下,从二十年代起,“整理国故”在学术界和思想界颇成风潮。国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竞相设立,青年后学踊跃投考;以国学为主题的刊物大量涌现,一些报刊则开辟国学专栏,大量国学著作出版面世;国学社团大量出现,参与人数也由少到多。自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文科研究所国学门之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南大学等相继组建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还有不少的大学成立了国学系和国学专修科,还有的地方开办了专门的国学专修馆或国学专修学校。从名教授到普通学生,无不以研究、谈论国故为时髦,“整理国故”运动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胡适坚持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这种态度是中性的,不带有褒贬意义,但在另一方面,胡适因自己的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看到了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不足。他认为:“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整理国故”的目的是,“用精密的方法,考出古文化的真象,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报告

出来,叫有眼的都可以看见,有脑筋的都可以明白。这是化黑暗为光明,化神奇为臭腐,化玄妙为平常,化神圣为凡庸,这才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他的功用可以解放人心,可以保护人们不受鬼怪迷惑。”(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胡适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这种思想作为“反传统主义”的代表,给了五四学人和激进的青年们打倒旧文化的最好理由,也成了五四文化运动的精神旗帜。这当然可以说明,胡适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影响。但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的是,胡适的所谓“反传统”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客观观察的基础上,而且,所指也是通过“整理”来“改造”,而非全面打倒。其实,胡适明确意识到,“如果对新文化的接受不是有组织的吸收形式,而是采取突然替换的形式,因而引起旧文化的消亡,这确实是全人类的一个重大损失。因此,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胡适《先秦名学史》)胡适还专门撰文《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来阐述他的这一观点,并重点申述他的本意并非“全盘西化”。从历史事件上来讲,胡适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从学理上来说,这并非胡适的初衷。

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还总结了清代三百年学术的成就,认为这三百年的成绩表现在“整理古书”、“发现古书”、“发现古物”等三个方面。事实上,胡适对于清儒的朴学方法是相当推崇的,他说:“浅学的人只觉得汉学家斤斤的争辩一字两字的校勘,以为‘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汉学家的工夫,无论如何琐碎,却有一点不琐碎的元素,就是那点科学的精神。”他将清儒的方法概括为“(1)大胆的假设,(2)小心的求证。”(《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也就是说,胡适对清儒的推崇,是因为其符合“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与其说是推崇清儒,不如说是对“科学方法”的推崇。他还多次表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种种考证的目的是“要读者学得一点科学精神,一点科学态度,一点科学方法”。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虽然胡适认为源自清儒,但也是胡适的发掘和总结。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整理国故”运动在短期内就取得了许多丰硕而重要的成果。胡适本人的古典小说考证、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水经注》的研究,都可看作这种研究方法的注脚。

这一方法,虽然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因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大胆假设”或

许在一开始就将研究者带入歧途,这一点也常为学人所诟病。但是,应该看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将科学精神引入传统学科,为传统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使传统学术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为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的推进和学术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山之功,实不可没。曹聚仁于1925年曾将国学研究分作三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是“赛先生的国学”,无锡国学专修馆为“冬烘先生之国学”,上海国学专修馆为“神怪先生之国学”。在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赛先生的国学”研究方法仍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此外,胡适也指出清代学术的不足:“研究的范围太狭窄”、“太注重功力而忽略了理解”、“缺乏参考比较的材料”。基于这种判断,胡适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具体步骤。一是“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突破传统朴学仅把义理之辨的儒学经典作为研究对像的狭窄范围,拓宽视野,丰富研究对象;二是“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具体提出“索引式整理”、“结账式整理”和“专史式的整理”三种具体操作方法;三是“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即借鉴域外的研究方法和材料。按步骤来说,则整理国故有四个具体步骤: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第二步是“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有什么影响效果”;第三步是“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第四步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新思潮的意义》)。

其实,1921年7月胡适在东南大学(南京)及南京高师暑期学校作了题为《研究国故的方法》的演讲,也对其学术方法扼要地进行过概括,概言之,即要有“历史的观念”、“疑古的态度”、“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的“疑古态度”,直接影响和导致了中国近代史学声势浩大的疑古思潮。1917年,胡适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古代哲学史,截断众流,“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在北大引起震动。因为从科学的态度来看,这些上古史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地方都是不可证实的,因此值得怀疑,不能全信。1923年,胡适在其所编的《读书杂志》上,发表了其学生顾颉刚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对中国古史的怀疑,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黄帝、尧、舜、禹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靠不住。接着便有钱玄同表示赞成的答书,而柳诒徵、张荫麟、胡堇人则提出疑问和反对,彼此驳难答辩,还有王国维、梁启超、傅斯年、钱穆、冯友兰等人参与发表意见,展开关于古史的大讨论,历时九个月。胡适最后发表《古史讨论的读后感》,支持顾颉刚,提倡怀疑精神。这场学术讨论,引起了对中国上古史持久不衰的争论和研究,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大深化。经胡适的总结和提倡,疑古精神在当时中国的史学界和思想界占了主导地位,对古史、古书的怀疑和考辨,竟形成了一种风气。钱玄同甚至从1925年8月起,不再姓钱,而改以“疑古玄同”为名了,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从1926年第一册《古史辨》出版,到1941年第七册出版之后,古史辨动动才暂告一段落,在“疑古”为主导思想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中,涌现出了大量至今仍大放异彩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这种疑古精神,是五四时代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对于打破人们对古书、古史的迷信与盲从,勇于拨正束缚思想的传统观念与偏见,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当我们回顾疑古思潮的批判精神,惊讶于古史辨运动中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感叹疑古精神对中国学术发展深远的内在影响时,不能不追溯至胡适近乎偏执的“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的“疑古态度”。

以胡适为主要代表的学者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引入科学精神,开创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新天地。正是研究路径和方法上的根本性变化,使中国学术研究走上了新的道路,出现了新的面貌。回顾中国近百年的学术研究史,这样的巨变,影响已经持续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之深远,可能是前贤们也未曾料到的。

参考文献:

[1]洪治纲编:《胡适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耿云志著:《胡适年谱》香港:中华书局,1986年。

[3]耿云志、闻黎明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大班社会:宝岛台湾 第6篇

万红幼儿园

曹慧

活动目标:

1、知道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它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无限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

2、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绵绵情谊,升起台湾回归的强烈愿望。

3、萌发出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中国地图、宝岛台湾、乡愁;创编快板;海峡两岸节目现场布置、台湾图片若干;音乐:《大中国》彩带、实物投影仪等

活动过程:

一、伴着《大中国》音乐入场。

1、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什么?(中国)

2、结合中国地图,说说:中国最大的岛屿台湾。

二、了解台湾,走进台湾。

1、创设“海峡两岸:——宝岛台湾”节目现场(教师是节目主持人)

2、、欣赏台湾风光无限: 自由欣赏图片,个别讲述

3、课件风光片引导幼儿对台湾风光有整体的印象(介绍阿里山、日月潭、蝴蝶谷、稻米、甘蔗、服饰等)

4、主持人要来考一考大家,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判断(幼儿说对错,课件揭示答案)第一题: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岛屿。第二题:台湾盛产稻谷、甘蔗、梁丰牛奶。第三题:台湾有阿里山、日月潭。第四题:蝴蝶谷是台湾的,对不对?

第五题:台湾岛上住着很多维吾尔族的人。(高山族的人能歌善舞,一起欣赏并参与表演高山族舞蹈阿里山的姑娘。)

三、夸夸台湾,自编快板:宝岛台湾

四、情谊绵绵:欣赏课件《乡愁》)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他在想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五、盼望统一,和和美美:幼儿讲讲自己有什么美好的愿望,让台湾人民和祖国人民团聚(课件及时把孩子的想法架起一座彩虹桥)。

延伸活动:

大班社会活动宝岛台湾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

2、初步了解台湾的物产和风景名胜,激发爱祖国的情感。

3、萌发对台湾岛及勤劳、勇敢的台湾人民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重点: 知道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

措施:

1、通过出示中国地图让幼儿知道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超链接台湾地形,知道台湾的地理环境。

难点:了解台湾的物产和风景名胜。

措施:

1、视频和图片的课件欣赏。

2、教师提问。

3、游戏活动。

三、教学对象分析:

大班幼儿对台湾了解很少,活动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制作SMART白板课件出示丰富的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台湾相关的人文、地理、物产等,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兴奋点,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教师的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本课件选择了交互式白板软件,课件中多次使用了拖曳功能,淡入功能,链接功能,这些功能克服了多媒体投影幕只能用于展示的缺点,把教师置于课堂注意的中心,能够有效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以互动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到白板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由于幼儿对白板关注的增多,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教师也变成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不再是远离幼儿的躲在设备后的软件或设备的操作者,幼儿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老师和同伴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五、教学过程:

1、幼儿在中国地图上寻找台湾,知道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⑴ 观察中国地图的形状(像大鸡)。

⑵ 由幼儿找出台湾岛并观察台湾岛的形状。

2、播放视频帮助幼儿对台湾有个初步了解。

⑴ 播放课件,完整欣赏有关台湾的视频。

教师:你们去过台湾吗?台湾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呢?让我们一起开看一段有关台湾的视频录像,了解一下台湾有哪些美丽的风景。

⑵ 点击图片,逐一帮助幼儿认识台湾的著名风景区。

教师逐一点击台湾著名风景的图片,通过介绍及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台湾优美的风景。⑶ 点击图片,逐一帮助幼儿认识台湾的丰富物产。

教师逐一点击台湾最具特色的物产图片,通过介绍及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台湾丰富的物产。⑷ 分类游戏:哪些是台湾的物产和风景?

⑸ 点击图片,逐一帮助幼儿认识台湾的一些特色民族。

3、欣赏歌舞《高山情》,幼儿学着边歌边舞,结束活动。

六、教学反思: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第8篇

《能源研究与管理》杂志主要内容: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能源政策, 介绍国内外有关能源研究的新成就, 报道国内外工矿企业和农村的节能成果及应用的节能技术, 积极开展和推进江西省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和节能减排, 进行技术和信息交流, 促进能源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为提高江西省能源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并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能源法规及决策等提供建议。

主要栏目:综合论述、研究与探讨、开发与应用和节能技术, 主要刊载国家的能源政策、能源规划、清洁能源研究、能源管理、节能技术应用、CDM、节能减排、低碳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

主要读者:厂矿企业能源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能源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能源规划和管理干部及能源科技爱好者。

《能源研究与管理》杂志刊登广告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600004000073) , 专业针对性强, 有效读者数量大, 效果明显。

《能源研究与管理》杂志大16开, 104版, 定价5.00元/期, 全年20.00元。每年的3、6、9、12月中旬出版。

通讯地址:江西南昌昌东大道7777号 (江西省科学院内) 《能源研究与管理》编辑部

邮政编码:330096

编辑部电话:0791-88175707

传真:0791-88175707

E-mail:pengyou218@sina.com;nengyuan1984@163.com

精神分裂的台湾媒体与社会 第9篇

蔡逸儒:精神分裂的台湾媒体与社会

(2013-01-30)

蔡逸儒

和中国大陆及海外的华文媒体比较起来,台湾不管是平面或电子媒体都有几大特性:一是哗众取宠、搬弄是非;二是深度不够、商业掛帅;三是专炒短线、不负责任。只要有缘看过台湾的新闻或名嘴评论节目,大家就都知道台湾的媒体不可尽信。

难怪有人要说,除了那些无耻政客之外,台湾变成今天这幅德性,媒体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光看台湾媒体胡扯,真以为台湾明天就要灭亡了似的。

当然,如果从多元、现代的角度来看,有人会说这是民主社会言论自由的体现,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只好不坏,所有的媒体和言论都可以到市场上去竞争,看看到底谁有道理,民众自有判断和选择。一言堂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台湾绝对不再走回头路。表面上看来,台湾近来有关反对媒体垄断的论述,你好大、我好怕的指控都好像有点道理。

但凡事走到了极端就有流弊,尤其是如果当事人或某些媒体再有双重或多重标准,问题更是严重。台湾社会当前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共识,在言论自由的大旗之下,任何人都可以不负责任的放言高论,可以为了反对而反对,可以漫骂批评,恶意制造恐慌,乌龙爆料而不必过分担心可能的法律责任,这还得了。还是新加坡“法院见”的例子有参考价值。先举两个例子瞧瞧。

话说这些天来马英九为了竞选中国国民党主席连任一事,和党内的一小撮所谓的造反派有些言语上的交锋。23日,号称台湾三大报之一的联合报居然在五版以头题的方式,报称马英九于22日在中山会报(中央党务主管会议)上搬出美国宪法,证明自己可以参选国民党主席。让人看了真要瞠目结舌,不知今夕何夕,台湾好像成了美国的属地似的。

乍看这个报道,相信许多人一定觉得,马英九这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他选不选国民党主席是他家的事情,有没有阴谋也只是民间,或那些自以为是的名嘴茶余饭后说嘴的话题,其参选资格到底是适用人民团体法或地方自治法也自有法律的规范,马英九干嘛要扯上美国宪法,这关美国啥事,简直荒唐到了极点,有人果然是笨,想不骂他也难!

但更劲爆的是,根据台湾另一大报中国时报24日报道,国民党说是根本没有这回事情,所有新闻都是联合报瞎掰出来的,国民党指斥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有违新闻伦理,令人遗憾,但国民党和马总统都无意采取法律行动。这下洋相出大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可以洋洋洒洒的写成一篇专门报道,再次说明台湾媒体不负责任的恶质作风。事后,联合报居然没有任何回应。

另外,一份标榜台湾优先、两岸第一,希望促进台湾民众认识中国、掌握世界未来的报纸,在讨论钓鱼岛问题时,刊出专论居然说是,如果中、日两国真为钓鱼岛发生冲突,不论谁赢谁输,受害最大的必将是台湾,该文作者因此主张一岛各表、台日共管。不知这是哪们子的逻辑,是否还有一点国格,实在是让人跌破眼镜,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这里,咱们姑且不谈言论自由或国家、民族利益这些大的原则性问题,一份原本标榜志在促进两岸理解,维护双边共同利益的报纸,居然可以在评论意见上有完全和报社观点相反的主张,而且还是要台湾和日本共管钓鱼岛,这真是着实让许多人搞不清楚,不知这分报纸的主张和立场究竟为何?这岂不是摆明了要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其实,凡对媒体实务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新闻归新闻,评论归评论,新闻必须根据事实,维持所谓的平衡报道,不可捏造虚假,不要夹叙夹议,评论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够、或愿意选择性的反映社会多元意见、兼顾国家利益固然很好,但世界各大媒体、报社,或自由或保守当然各自有其立场,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哪有自己给自己掌嘴的道理?

马英九参选国民党党主席的适法性及有无挑战者当然会对台湾未来的政治生态发生影响,媒体本来就有报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深入分析评论也可让读者理解其中的因果和利弊,但如果到了无中生有、搬弄是非的地步,在遭人揭发之后,居然连一句道歉和说明也没有,难怪有人强烈主张,“法院见”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其目的不在要求赔偿,而在追求实事。

再谈到钓鱼岛问题,评论文章当然可以从中、美、日、台,战略、战术,历史、法律等各种不同角度切入,但总要能够言之有物,即使不能全部,至少也要适度反映出社会、国家、民意对于此一事件的基本立场,总不能发表一些和报社立报精神与宗旨完全相反的观点,审稿、用稿之人必须为此负责,其目的不在限制言论自由,而在表达一种态度。

整体而言,前述二事表面看来似乎小事一桩,其他例子多得不胜枚举,究其实际,这显示出台湾媒体的堕落、不够敬业与不负责任。由小见大,二十多年来蓝绿对抗,一切泛政治化的结果造成了分裂的社会与分裂的媒体,凡事既然没有一个标准,大家也不敢照最低的标准提出要求,而这正是台湾当前的现况,两者交互为用的结果,台湾民众要不精神分裂还真不容易。真是悲哀!

台湾社会工作基本情况考察报告 第10篇

台湾社会工作基本情况考察报告

为充分作好全市社会工作试点前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1+7”文件要求,及市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市民政局组织了由市民政局邱展开副局长带队,各区民政局长、市直机关有关人事、政策研究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共11人,以市慈善会的名义,组成赴台湾社会工作联合考察组,于2008年1月21日至30日对台湾有历史、有特色、有成绩的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机构,如台湾花莲慈济功德会、台中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台北儿童家庭扶助基金会、台北伊甸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中华社会工作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台湾全国慈善会等,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与深圳相比,其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地处沿海,居民构成都包括原住民和外来移民,尤其是台北与深圳有许多相似之处,台湾社会发展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深圳现在有的已经遇到,有的将来也可能遇到。因此,借鉴台湾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做法与经验,对深圳当前开展的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一、台湾社会工作基本状况

台湾的社会工作受宗教和美国社会工作理论、实务的影响,早在1950年代初就已引进,在1970 年代中得到快速发展,到1990年代,开始进入立法和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经过半个多世纪渐进式的引进、推广、培育、发展,现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经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台湾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市民生活的和谐安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人员机构、行政管理、薪水待遇

1、社会工作人员分布情况

台湾有人口2300万,现有社会工作人员7000人左右(2006年统计),其中社工师有2400人左右(统计到2007年),台湾从1997 年开始社工师考试认证工作,每年通过率10 %。社会工作人员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类机构中:(1)社会福利机构,如儿童福利、青少年福利、妇女福利、老人福利、身心障碍人员福利、社区发展、社区救助、社区工作等,有社会工作人员1199人。(2)企业、医院、学校、公共文化机构、体育、环保等,有社会工作人员2171人。(3)服务于行政公部门1081人。公部门聘用社会工作人员是有计划编制额度的,台北市总额205人,正式编制132人,约聘社工94人。(4)服务于私部门2289人。(以上数据是2006年前)

2、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设置

台湾社会工作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内政部的“社会司”(主管儿童、青少年以外的所有社会工作)和“儿童司”(主管儿童、青少年即18岁以下的人群的社会福利等问题),在市、县政府是“社会局”。“ 社会司(局)”是顺应台湾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发展的需要从内政部的“民政司(局)”中独立出来的。市县社会局下设立五个科一个室:第一科:社团、庆典、合作社,第二科:社会救助,第三科:老人福利,第四科:身心障碍福利,第五科:社区发展、妇幼福利,社会工作室有三项职能:社会工作、少年福利、志愿服务。

台湾政府部门在社会工作管理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保证社会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不让服务对象受到侵害。二是保证社会工作正常运转,不让社会工作人员无服务对象可寻。

台湾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工作深入务实,突出服务、把关。他们将社会工作人员的训练、督导、考核,作为保证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社会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把督导和训练作为社会工作人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把考核列为保证系统。在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中,首先重视督导和训练系统的建立,包括对督导人员的资格、训练机构的资质、训练的内容、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有管理机构进行检查、审查。其次才是考核的实施。

3、社会工作的薪资级别

通过对具体机构和师公会全台湾联合会的了解,台湾社会工作人员薪资大致有高、中、低三大类:高级为主任级,月薪在6万新台币左右(当前折合相当于人民币15000元左右);中级为督导级(指导),月薪在4-5万新台币左右(相当于人民币10000-12000元左右);低级主要是刚参加社会工作的人员和初级社工员,月薪在3万新台币左右(相当于人民币7000-8000元左右)。以上人员如果获取社工师证书,工资相应提高2000台币。(目前折算约人民币500元左右)

台湾社会工作人员工资与职业社会地位相当于同级的教师水平。

(二)台湾社会工作的运作方式和社会效果

1、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进行管理。台湾的社工服务,大多以服务项目为主,社工服务机构按照服务项目的内容、时间和目标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购买服务主要依据《政府采购法》(2001年1月10日修正公布)进行招投标,以此规范和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客观公正性。台中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台北伊甸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志工服务都是按此运作,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2、民间社团是承载社会工作的主体。台湾社会工作与香港一样主要由民间社团承接运作,民间社团组织与台湾的社会工作是同步发展的,民间组织承接社会工作的运作方式又推动了台湾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台湾市、县级的社会工作专业民间组织数量众多、规模不一,我们参观考察的台中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台北伊甸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台湾儿童既家庭扶助基金会、花莲慈济功德会等,都是直接服务性质的社会工作社团组织。如台中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是有良好社会知名度的民间组织,该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为扩大对全台湾独居老人服务,1998年10月以基金会为主,联合各地志工站,成立了台湾统一的社团法人组织中华弘道志工协会共同工作。弘道自成立以来,长期在老人福利领域内耕耘,重点服务项目有人力时间银行、中途之家、推动现代优质孝行、居家照顾服务、老人日间照顾服务、小区照顾关怀据点、老人福利咨询、送餐服务、老人文康休闲、台湾志工站志愿服务等。弘道还引入世界卫生组织“活跃老化”(促进民众老年时的生活品质)的新观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体现“活跃老化”的工作,如2007 年他们组织了影响全岛和外界的“挑战八十,超越千里不老骑士(摩托)环岛行”主题活动。

台湾还有许多开展间接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如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行政管理、政策理论研究机构等。这类组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台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台湾社会工作师公会“联合会”、台湾社会工作教育学会、台湾医务社会工作者协会、台湾心理卫生社会工作学会、台湾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协会、台湾社会政策学会等。

台湾民众社会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众多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除了少数是“政府”主办的,大量的是民间社团组织承办(主要是各类的基金会及慈善服务团体),有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纯民间性几类。以高雄市为例,由“社会局”主办民间经营和民办公助的机构有:长青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中心、妇女中心、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儿童福利服务中心、仁爱之家、无障碍之家和妇女馆,每个区还设立了提供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的机构,共十几家。而民间的社会福利性工作服务机构也占有不少的比例。

3、为社会工作服务的民间社团组织情况。在台湾有一批为社会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和综合管理的社团组织,这些也称为间接服务机构,这些组织为台湾的社会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值得介绍的台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简称“专协”),是1989年成立的台湾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团体,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社会工作联谊会”。专协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发展的研究,倡导社会福利政策,宣传社会工作理念,促使社会工作的教育、行政和实务界(承担直接服务的运作机构)结合,提升社会工作实务的质量等。专协设有理事会和监事会,并设立法倡导、会务发展、教育训练、国际事务及学术刊物等五个功能委员会。专协的会员分荣誉会员、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三种。荣誉会员是对专协有特殊贡献者,个人会员主要是高校社会工作系(所)的教师、学生,以及未取得《社会工作师证书》而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团体会员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高校社会工作系(所)、社会工作研究机构等。协会秘书处有4名专职人员,其中一位必须是社会工作督导,其余三位是社会工作员。协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会费和“政府”购买服务。会费用于专职人员的工资及协会的日常开支。“政府”购买服务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动将项目委托给专协做,如对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社会工作人员的配置等进行评鉴,或者评鉴政府部门社会工作人员配置是否合理(如领导有无社会工作背景、有无合理使用社会工作人员等)等。另一种是“专协”根据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自己立项,通过项目计划书的申请,游说“政府”给予“购买”支持。以2005年为例,“专协”的总支出约为700多万,会费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大约各占一半。

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不同的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还有“社会工作师公会全国联合会”,这个组织是按《社会工作师法》于2002年10月在各县、市成立“社会工作师公会”(简称为“师公会”)之后成立的统一组织,服务对象是经考试获取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会员,师公会主要任务是保障会员权益、规范会员行为,以及调处会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纠纷等。“社会工作师公会全国联合会”下设教育训练、权益促进、研发出版、公关行销与倡导四个专业委员会。《社会工作师法》规定,“社会工作师非加入社会工作师公会不得执行业务”,因此,社会工作师公会的会员,必须是取得《社会工作师证书》并申请执业的人员。《社会工作师法》还规定:获取社会工作师资格的执业人员,6年后要更换职业执照;继续获得执照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这6年在岗位上要完成180学时的继续教育专业学习训练。社工师公会和相关的学会机构要负责对社工师训练机构的资格进行认定,对社工师的学习训练内容进行审查。《社会工作师法》对社会工作师公会的设立、组织管理和职能等都有明确规定。

二、台湾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社会工作起步早,基础好。纵观台湾的社会工作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引进早期(有20年时间)。早在1950年代初期,从美国学习回来的台湾学者和一些宗教组织,在开展社会慈善福利工作中,开始引进和应用美国社会工作的概念、方法,1954年开始,个别大学在社会学系设部分社工工作专业课,这是台湾社会工作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也有20年)是积极推进时期。由于社会工作展示出良好的社会效果,1970年代中政府部门开始介入推进此项工作,部分大学也正式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如1983年东海大学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社会学博士班开社会工作课程,1990年已经有社会工作博士毕业,1993年已开设社会工作博士班,比香港早。

第三阶段从20世纪末开始(已经有10年),是新发展时期。1997年《社会工作师法》颁布后,台湾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按照《社会工作师法》,2002年成立了社会工作师公会全台湾联合会,各市县也成立了社工师公会,建立了台湾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体系。通过十年的发展,到2007年,台湾已成立各类社会工作专业协会,建立了规范的社会工作师证照制度。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与发展社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也正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如按照台湾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台湾社会需要有2万社工师,目前1万都不到,如果仅靠每年社工师考试通过率10%的比例(考试要求严格有比例限制),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社工人员的需求。座谈会上,师工会秘书长秦燕告诉我们,他们正积极努力准备采用资格注册与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未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台北伊甸服务中心接待我们的一位部门负责人,社工专业毕业在县基层社工组织工作十多年,现在调到总部负责一个部门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社会工作阅历,3次考试均未通过,她正积极乐观地准备第四次考试。与社会工作有关的相关法律也正在完善和出台,这些都为台湾社会工作积极健康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台湾社会工作本土化意识早,程度高。台湾社会工作领域的很多知名学者、教授早年都曾在美国接受专业教育,因此早期台湾的社会工作,从教科书的名词用语到工作实务操作,都中规中矩照搬美国理论和模式。在这些社会工作理论和模式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台湾的社会工作者看到了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差异,使从欧美一直过来的社会工作运作模式产生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1980 年代初,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者共同开始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如从中西方哲学思想及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人情面子对求助行为的选择;中国人生活习惯与重人伦次序的文化、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他们认为,“本土化”并不是用台湾文化取代社工原则和社工技巧,而是把台湾文化加入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化、理论化”的“洪流里”,这样“冒险性不高,对社工工作有实质帮助”。从1980年代开始的本土化实践与研究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今天社会工作的台湾模式和特点。我们在翻阅《台湾社会工作学刊》、各专业社会工作研讨会的《论文文集》中,可以看到台湾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内容和过程。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

(三)社会工作主次明确,工作架构设置合理。按照社会工作原则,台湾社会工作主要定位于对老、弱、障、残等弱势群体的扶助,但发展中当人们看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使社会问题化解,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并由此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时,许多社会机构开始注意聘用社会工作人员。在福利机构之外首先聘用社工人员的是医院,目前台湾有条件的公立、私立医院都成立了社会工作部,社工部工作人员分三类: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员,也有少数志工。其次是学校,据师公会秘书长介绍,台湾的大学、大专和部分中学原来的“教官”都退出了校园,由社会工作师进入。企业和政府部门也开始聘用和吸纳社会工作人员。

近年来,台湾社会工作的服务已经延伸到多个领域,服务对象也由社会低层和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服务内容由针对贫、病、残产生的问题,扩展到生活安全感、人际关系调适,乃至由社会富裕带来的种种问题的帮助解决中。

考察中我们感到台湾的社会工作真正达到了弥补政府之能所难达、市民自己力所难为的效果。同时也感到,台湾社会工作虽然已覆盖、延伸到各个方面,但社会工作的主体明确,我们认为其结构是呈健康的正金字塔形态。

相对应地,台湾社会工作的管理也形成了纵横架构合理的正金字塔特点,保证了社会工作有序运作。考察中,无论是资料中谈到的台北、高雄、台南等城市的社会工作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还是我们实际考察的几个组织机构的行政部门设置,我们都没有发现机构虚设、人浮于事、事无人做的情况,所有工作、机构、人员都有上下对应定位,办公室都是开放式办公。在某种程度上讲,无论是办公场所的设置规模还是机构的运作模式都较香港更具借鉴性。

(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度完善,管理到位。要发挥社会工作的职业作用,要维护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使社会工作人员受到社会尊重,首先是要保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台湾在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方面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制度完善,管理到位”。

台湾对社会工作人员的管理首先落实在学习、训练、督导、考核、晋级等制度建设上,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前置管理”或者“事前管理”,同时与政策研究、工作交流、专业刊物编写等与管理相关的工作配套进行,保证了社会工作的良性运作和社工队伍的稳定,从而使社会工作得到持续发展,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充分发挥了协调、补充、润滑、沟通的积极作用。如台湾已经形成了符合中国人文特点,有别人于西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训练和督导制度。督导分内部督导和外部督导,内部督导根据效果又分个别督导与团体督导;外部督导是指聘请专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个案研讨、咨询会议、个案流程检视和专题授课,以及“自我成长工作坊”。这些都具有我们直接学习的价值。

三、台湾社会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总结台湾社会工作的经验,结合考察中我们对台湾社会工作的认识和感受,我们认为,台湾社会工作在以下方面值得我们在社会工作试点中学习借鉴。

(一)“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 同步发展

前面已经介绍了“直接服务”“间接服务”的概念,台湾社会工作第一个发展阶段的20年中,曾经出现重视社工工作一线的“直接服务”和个案工作,轻视“间接服务”性质的行政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的现象,认为“社会行政、研究不是社会工作”,从而导致“间接服务”的社会行政工作专业化程度底,从业人员少,人员更换快,特别是研究工作滞后。直到“直接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堆积到无法解决,工作效率低下,矛盾冲突不断增多影响到“直接服务”后,才在1970 年代中进行了重新认识和纠正,从而才使台湾的社会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进入第二个加速发展阶段(见论文《社会工作行政与管理专业化过程探析》,《台湾社会工作学刊》1-5期)。

与台湾相比,深圳开展社会工作的社会基础和专业人员的素质比当年的台湾要弱,而社会转型期需要社会工作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大,工作更复杂,要求也更高。从试点工作启动开始,各区和市的专门福利工作机构在运作中都感到有许多困惑,例如社会工作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路线的理论、目的是一致的,为什么还要社工人员?社会工作与我们的“关爱工程”、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有什么区别?社会工作与原来的工会、妇联的扶弱帮困解难有何不同?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站的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如何划分?深圳“义工”工作已经很成熟配套,社工工作与其是否有重叠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试点工作中应该在理论认识上理清,在操作实践上给以指导。尤其我们开展社会工作没有一个渐进的自然过程,而是按照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由党和政府积极、大力推进,因此有必要借鉴台湾的经验,在推行和实施社会工作制度的开始阶段就建立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同时并举、同步发展的工作模式和制度,保证深圳社会工作从一开始就积极、健康发展,真正在全国树立有借鉴意义的“深圳模式”。

(二)充分发挥第三双眼睛的作用

由于深圳的社会工作制度是由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行、实施,在可以借鉴香港、台湾经验的有利条件下,有必要在政策研究方面做得好一些,早一些,因此,借鉴台湾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我市在推行社会工作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始,就应通过选择、培育,建立独立的、民间社团性质的、政府以购买服务为形式进行扶持的开展社会工作政策研究的机构,保证“间接服务”研究机构的专业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这样,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领导支持,又可避免部门利益性质的行政干预;既保证被购买服务的机构对政府项目负责,又可成为在政府和直接服务性质的民间社团组织外的“第三双眼睛”,真正发挥研究机构参与工作,促进工作的作用,而非仅仅作宣传摆样子。

(三)移植台湾社工人员专业训练和督导制度的内容、模式

由于台湾重视社会工作“间接服务”的行政和研究工作,所以台湾社会工作行政管理部门对社工人员的专业训练内容设计针对性很强,要求明确、严格,针对不同科别层级社工人员的工作要求和存在问题,制定实务性、操作性强的学习训练时间和督导内容。例如,要求训练议题能针对社会现象脉络及当前议题设计,以回应社工员需求,满足社工专业知能。如台北市服务满一年的社工接受专业训练每年达到70小时的有26.2%,而高雄市每年训练70小时的已达到49.3%的比例。因此,台湾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很高,台北市社工每人每月平均做个案58例,高雄市社工每人每月平均做个案53例。

鉴于台湾对社会工作人员专业训练和督导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我们可以直接移植台湾社工人员专业训练制度和督导制度的内容和模式,在我市社工工作制度推行开始即通过对社会工作人员规范严格的管理,达到树立良好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作风,让制度来培养一支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形象的社工人员队伍,保证我们社会工作的高起点、有后劲。

四、对深圳推进社会工作制度的几点建议

总结台湾的做法与经验,我们认为台湾社会工作给我们提供了民间组织发育完善,社会化运作程度高,政策法律比较健全,政府有效行政管理到位,社会工作开展规范、有序的做法和经验。刚起步的深圳市社会工作如何借鉴“它山之石”,这是我们在台湾考察前后反复思考的问题,根据我们在报告中所总结的台湾社会工作的特点和给我们的启示,结合当前我市社会工作试点工作启动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社会工作的管理要做到指导、服务、管理、监督一体化

要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社会工作“1﹢7”文件的要求,借鉴台湾的做法,我们建议对我市刚起步的社会工作的管理,要做到指导、服务、管理、监督一体化。尤其在社会工作民间社团组织的管理;政府采购社工服务项目的审定;社会工作人员工作职责操守、职能考核、权益维护、申诉制度等方面要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才能实现一体会化管理。只有实现一体会化管理,才能为我市社会工作的全面推开奠定好基础。考察中了解到,台湾地区由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量,不超过各社工组织业务量的30%,而且内政部社会局与社团组织之间的工作职责非常明确清晰。而我市目前现状,政府是社会工作的最大发包商和业务指导人,更须由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配合共同承担一体化管理的工作。市民政局已设社工处承担市一级协调管理工作,各区民政局也应设立社工科,承担区一级协调管理工作,同时培养、扶持、选择有资信的民间社团承担具体工作,把工作分解,将责权利落实到部门和人。

(二)建立深圳市社会工作推进调查研究机构(临时)

在社会工作的试点中,研究工作要充分发挥先导作用,社会工作的研究内容除适时收集、分析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为领导提出解决方案外,还应就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立法建议,并对基层社会工作提供法制化、规范化的指导意见。本次考察中我们看到台湾除了有全岛性质的各类专门的社会工作调查研究、理论研究机构外,在具有规模的民间社工组织中,也设置了专职研究发展的部门,如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政策调研、法律服务、对外宣传、新业务设计、完善工作方案、配合政府招标采购等职能。这些研究机构不仅能为各社工组织当下的工作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还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具理论高度的指导,其意义十分重大。针对我市情况,建议市里在试点工作开始,就抽调4-5名熟悉社会工作理论,有政策水平和调查研究能力的人员组成深圳市社会工作推进调查研究组,研究组设在市民政局,其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试点同时推进,统一领导。研究组要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处理意见,并就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的问题,如:政府除购买社工服务外,还应为社会工作提供哪些资源?在社区照顾等服务中,如何明确相关法律责任等等提交方案。

(三)大力培育各类民间社工组织的发展

鼓励民间社工组织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这不仅是社会工作性质的需要,也是通过充分的竞争提升社工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台湾地区社工组织既有宗教团体的,也有公办民营的,还有私人团体,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按照各自的专业方向为社会提供服务。在我们考察的几个社工组织中,没有一家是“全能运动员”,而是分别集中在青少年福利、老人照顾、医疗救助等专业特长上,在各自领域承担社会工作。如此多样化的市场主体为政府采购招标提供了数量足够的供应商,无形中提升了政府采购的质量。我市应结合今年6月国家开始的社工师考试,出台鼓励设立民间社工组织的激励政策,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就绩效考核、登记注册等制定规范性文件,使民间社工组织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健康有序。

(四)学习台湾设立“深圳社工日”。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