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分析范文(精选12篇)
特性分析 第1篇
褐煤是一种煤化程度低的低阶煤种, 约占中国煤炭总储量的12.8%[1,2]。褐煤在能源、化工、冶金等很多行业应用广泛[3~7];但褐煤含水率较高, 中国的褐煤含水率通常在30%~40%之间, 对褐煤的运输和应用等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降低褐煤水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热力干燥。褐煤干燥装置的处理对象一般包括粉状 (粒径较小, 通常在5mm以下) 和颗粒状 (通常在5mm以上) 两类。由于不同褐煤煤种的性质存在差异性, 因此在设计热力干燥装置之前, 需要获得设计煤种的水分赋存特性和颗粒干燥特性。
了解褐煤的水分赋存特性是选择干燥方法的基础。褐煤空隙结构发达且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官能团, 是褐煤含水率高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学者对褐煤的水分赋存形式做了大量的研究。Vorres[8]通过实验将褐煤中水分分为可结冰水和不可结冰水。Norinaga等[9]通过核磁共振试验和差分扫描热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将可结冰水可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Deevi等[10]将煤中的水分分为体积水、毛细水、多层水和单层水。国内通常将褐煤中水分分为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11]。
褐煤颗粒干燥特性是褐煤颗粒干燥装置设计 (例如干燥停留时间) 的基础数据。国内外学者[12~19]在热风干燥箱、固定床、流化床、热重分析仪等设备上研究了某些褐煤的颗粒干燥特性。
1 褐煤的水分赋存特性
1.1 褐煤的基本性质
扎赉诺尔褐煤基本性质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褐煤中全水分含量高、热值较低。
注:M表示水分, V表示挥发分, A表示灰分, FC表示固定碳;下标ar表示收到基;下标ad表示空干基;Qnet.ar表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ρb表示堆积密度 (粒径为0~6mm褐煤) 。
1.2 褐煤的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
采用GB/T211-2007《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中二步法测量了扎赉诺尔褐煤的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 结果如图1所示。样品1为原始煤样, 样品2~4是对样品进行不同程度干燥得到的煤样。从图1可见, 煤样干燥过程减少的水分几乎全是外在水分, 原煤样内在水分占全水分的25.75%, 外在水分占74.25%。由于外在水分较易干燥脱除, 内在水分脱除难度大;对于扎赉诺尔褐煤, 外在水分含量高, 通过热力干燥可脱除大部分外在水分。就能源利用而言, 通常干燥只去除10%~15%水分, 只涉及脱除外在水分, 即干燥后的水分高于内在水分值。
2 褐煤的干燥特性
2.1 实验方法
实验系统如图2所示, 褐煤颗粒样品放置在托盘中, 调节干燥箱温度至设定值, 电子天平每隔1min记录一次褐煤样品质量, 数据直接读入计算机, 电子天平型号为FA2004B, 精度0.1mg。由于干燥箱气流流通顺畅且干燥箱体积远大于褐煤颗粒体积, 实验中可认为气流湿度保持恒定;由于实验时空气温度较高 (100℃) , 忽略湿度对褐煤干燥效果的影响。
2.2 褐煤的等温干燥特性
实验测量了10 mm、15 mm和20 mm三种不同粒径的褐煤颗粒在干燥介质温度为100℃、150℃和200℃时的干燥特性。不同工况下的干基含水率随干燥时间的变化关系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 褐煤颗粒越小、干燥介质温度越高褐煤干燥速度越快;开始干燥阶段干燥速率快, 随着时间的增加, 干燥速率越来越慢。从褐煤干燥速率曲线图4可知, 对于10 mm褐煤样品, 在150℃和200℃干燥温度下, 相对于100℃干燥温度, 平均干燥速率分别提高了108.5%和187.3%, 可见干燥介质的温度对褐煤干燥效果的影响显著。同比相同的温度, 10 mm粒径的褐煤比20 mm粒径的褐煤平均干燥速率分别提高了5.3%、24.1%和14.4%, 说明粒径也是影响褐煤干燥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工况下的褐煤单颗粒干燥速率曲线见 (图4) 。由图4可以看出:褐煤样品干燥过程中主要处于降速干燥阶段, 未见明显的恒速干燥阶段和升速干燥阶段, 由于实验采用较高的干燥温度, 褐煤颗粒又相对较小, 褐煤颗粒升温时间短, 难以测得, 所以图上未见明显的升速干燥阶段。
图中未见明显的恒速干燥阶段, 表明褐煤单颗粒干燥过程主要受水分在褐煤颗粒内部扩散的阻力影响。褐煤干燥速率不断下降, 表明水分蒸发界面保持在颗粒外表面时间很短, 随着干燥程度的加深, 蒸发界面不断向颗粒内部迁移, 这增加了蒸汽在干区向外部气流空间扩散的阻力, 干燥程度越深, 干区半径越大, 这就导致了蒸汽扩散的路径变长, 阻力变大, 这与实验中现象相符。
2.3 褐煤单颗粒干燥动力学分析
利用菲克第二扩散定律建立褐煤颗粒干
燥模型, 引入“有效扩散系数”[20]概念, 用De ff表示, 将所有的水分迁移驱动力考虑在内, De ff可由前文的等温干燥实验确定。方程如式 (1) 所示: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式中X0为初始时刻褐煤颗粒中的干基含水率, kg/kg;Xe为褐煤颗粒干燥界面平衡干基含水率, kg/kg。
式 (1) 的解析解为:
式中为褐煤颗粒t时刻平均干基水含量, kg/kg。
干燥界面平衡干基水含量e远小于X和X0, 可忽略, 将式 (5) 右侧级数展开, 取第一项级数作为表达式:
两边取对数, 可将式 (6) 转化为:
通过实验数据整理可得不同工况下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见表2所示, 相关度均在0.99以上, 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受干燥介质温度和褐煤颗粒粒径影响较大, 温度越高、粒径越小, 水分有效扩散系数越大, 干燥速率越快。
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e ff与温度的关系可用阿累尼乌斯公式表示:
式中D0为指前因子, m2/s;E为等温干燥活化能, k J/mol;R为气体常数, 8.3143 J/mol;T为干燥温度, K。
将式 (8) 两边取对数得:
由式 (9) 可知, ln De ff与1/T成线性关系, 指前因子D0和干燥活化能E可通过数据拟合求出, 10mm、15 mm和20 mm三种不同粒径单颗粒扎赉诺尔褐煤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5所示。
在100~200℃温度条件下, 10 mm、15 mm和20mm三种粒径的扎赉诺尔褐煤的干燥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如表3所示, 数据拟合相关性良好, 活化能在36.400~37.458 k J/mol范围内, 不同工况下的干燥活化能相差不大。
3 结论
(1) 扎赉诺尔褐煤收到基全水分含量高, 褐煤干燥工艺需脱除的为外在水分;
(2) 单颗粒褐煤干燥温度越高、颗粒粒径越小, 褐煤干燥效果越好。褐煤干燥过程主要处于降速干燥阶段, 受内部扩散的阻力控制;
(3) 褐煤单颗粒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和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
黔南地区水文特性分析 第2篇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中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百色地区为邻.本文根据该地区多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析降水、蒸发、水资源量、暴雨、洪水、泥沙和水质等水文特性.
作 者:李守洪 LI Shou-hong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自治州水文水资源局,贵州,都匀,558000 刊 名:水文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年,卷(期):2007 27(2) 分类号:P339 关键词:黔南州 水文特性 分析★ 惠州地区风俗类谚语、民谚
★ 惠州导游词
★ 氮化铝薄膜光学常数和结合力测试分析
★ 乐山地区民族经济问题调研分析
★ 惠州游作文
★ 惠州本地歇后语合集
★ 西安地区葡萄无核化生产现状分析
★ 高中化学氮知识点
★ 江苏省盐城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震灾分析
略论管理风险特性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管理风险特性
一、管理风险的可识性
与任何风险一样,管理风险也是可以认识和识别的。这是因为:
首先,绝大多数管理者或管理群体都已经清醒的意识到了在任何管理实践活动中都会蕴含着风险。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管理者或管理群体就会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主动地、自觉地寻找、洞察、分析、识别各种风险。而且随着人们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增长,探寻风险的洞察力、意识风险的敏感性、把握风险的准确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因而绝大多数管理风险都是可以识别的,无论这种风险看上去是多么的细微,隐藏的有多深。
其次,任何管理风险都是以某些特征和类别表现出来,都是由于某些原因,在某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发生的,而这些特征、类别、原因、环境和条件是可以认识的。管理者或管理群体恰恰可以在识别各种风险的特征、类别,认清诱发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对管理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对管理风险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和识别。
第三,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大量的认识和识别各种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技巧。它们包括德尔非法、关联树法、风险分析调查法、风险列举法、统计预测法和头脑风暴法等等。这些方法借助于图表、数字、模型;借助于测验与反馈,启发与联想;借助于流程分析;借助于统计学中的概率理论、数字特征(均值、方差)等对管理风险进行认识和识别。
第四,如今各种管理风险之所以能够被及时地予以认识和识别,还因为人们已经具备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这就是,人们可以运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全面、准确地识别管理活动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科学地分析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把握管理风险的性质和状态。比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快速准确地收集、处理、储存、传递与管理风险相关的各种信息,还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和显示可能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和影响程度;利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及时准确地沟通情况,及时准确地报告管理风险萌芽、生长、蔓延、防范、化解等等一系列过程;利用高等数学的理论对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和预测等等。
二、管理风险的可防性
管理风险不仅是可以认识和识别的,而且也是可以预防的。这是因为:
首先,可以通过召开各种会议,组织各个方商的相关人员进行管理风险研讨,目的是借助广泛的研讨,及早发现哪些管理实践活动、哪些决策、哪些决策的实施过程将会遇到风险,风险损失的程度会有多大;同时通过研讨确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方可防患于未然;还可以通过研讨确定预防风险的主要人员的职责、候补人员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建立风险防范的机制和制度系统。
其次,可以对管理风险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估。管理风险评估,是在检测出可能引起管理风险的各种诱因之后,进一步了解风险对管理实践活动将会发生何种影响,了解风险对管理实践活动预期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并预测最终结果与该管理实践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差异。这种对管理风险的评估过程离不开两种最为基本的科学方法:一是运用概率分布理论对未来管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做出估测;二是依据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一组较小值的观察推断出总体管理风险的未来趋势。显然,所有这些过程都可能要借助先进的高科技手段,特别是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而一旦发现管理风险过高,无法为本团体的全体人员所接受时,就可以放弃这项管理实践活动,以避免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三,可以对管理环境进行较为透彻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等外脑对管理环境进行全面地、深刻地分析和研究。这里的管理环境既包括管理者及管理群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又包括管理者及管理群体所处的内部环境,即被管理者的素质、组织结构、人员组合情况、内部运作机制等。在对管理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编制出简明的统计图表,写出分析报告,预测出管理环境变化的动向、趋势和后果,制定出预防风险的方针、计划及措施,安排和培训防险、抗险及化险的各类人员,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在风险发生时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抗险和抢险。
三、管理风险的可控性
管理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当我们已经预感到某一管理实践活动可能遭遇风险或风险较大时,或由于某些因素的诱发,使管理风险不期而遇时,管理者或管理群体首先应当意识到的就是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的程度。这便是管理风险的控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控制风险经验的不断积累和驾驭风险能力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管理风险都已经被囊括在人们可以控制的范围了。这是因为:
第一,在我们常见的管理风险中,致险的因素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由人(管理者、管理群体、被管理者及其他参与管理活动的人)的因素造成的,那么,人的素质、人的过失、人的行为等等都可能是引起管理风险的直接诱因。对于这类诱因,我们通过对人的培养和教育,不断地提高人的素质;通过严格的安全管理,防范人的行为过失,是可以加以消除,来避免和控制管理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的。另一类是由物的因素引起的,各种物质条件的不具备或者不够完善,外部各种不利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物质本身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各种关系的不协调等等都可能成为引发管理风险的直接原因,而对这些原因我们大多是能够加以认识和控制的。
第二,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管理风险是否发生以及可能危害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各种防险、抗险的机制与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并能否正确地运行;取决于控制风险的技术手段是否先进和适用;取决于各种法规,各种安全检查措施是否能够得以贯彻和实施。而这些机制、制度、法规、措施以及各种控制风险的技术都是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逐步地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人们也越来越能够自觉地、主动地运用这些机制,遵循这些制度或法规行事。特别是在如今全球一体化这种大的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极为自觉地、主动地按照一些国际准则和法规从事各种管理实践活动,以此来避免和控制各类管理风险的发生和蔓延。
第三,在现代管理风险的控制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控制技术手段。在驾驭管理风险的实践中,人们不仅已经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手段来预测、评估各种管理风险,而且当风险来临时,也能够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控制管理技术来规避、抑制、分散、转移,以至用最短的时间化解和消除风险。更何况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人们操作技能的娴熟程度,技巧的灵活程度较之以往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当然控制风险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类的控制风险的知识和技能虽然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控制管理风险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困难是一时无法克服的,人类的认识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不可能控制住所有的管理风险,进而达到遏制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
四、管理风险的可变性
任何管理风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种转化包括:
第一,管理风险的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可能由投机性的风险转变为灾难性的风险,或者相反。
第二,管理风险可能发生量的变化,这里主要是说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频率的变化,还包括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程度当然取决于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监控的力度和方式。
第三,某些管理风险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被消除,或者其造成的损失被减少到最小的限度,影响趋于弱化。
特性分析 第4篇
红花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鲜花丝可入药,干花丝是理想的食用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需求量非常大。红花以其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的特性极易在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的新疆生长并得到广泛种植。据统计,2012年种植面积已达4万hm2。相对于红花种植业的蓬勃发展,红花的采收技术却严重滞后,如何加快红花机械化采收装置的设计开发和改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红花机械式和气力式采收装置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关于红花丝收获期力学特性和形态特性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文通过红花丝含水率、分离力与悬浮速度的测定,分析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能够为红花丝采收装置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红花品种为新疆广泛种植的裕民无刺红花,种植地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田,旱地铺膜种植,行距50cm,株距15cm,每坑保留1株苗。播种期为2013年4月15日,出苗期为2013年4月24日,开花期为2013年6月27日,果实成熟期为2013年8月7日。物料特性试验于2013年6月中下旬进行。
1. 2 仪器
赛多利斯MA45水分测定仪、SAN - CMT6104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测试仪、PS -20型临界速度试验台和赛德尔AM -420型风速仪。
1. 3 方法
1. 3. 1 样品选择
红花按方块田种植,样品植株的选取参照我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33 -2006的规定进行。田间测试方法为:在试验田中,通过地块长宽边中点向对边的中点连十字线,将地块划成4块,随机选对角的2块作为检测点。沿检测地块的对角线,从地角算起,以1 /4、3 /4点处为测点,再加上2个检测地块的交点,确定出5个检测点的位置;在每个检测点上随机抽取20棵植株,共计100棵,从1至100按顺序分别贴标签,全生育期内任其自然生长不予任何特殊处理。
1. 3. 2 红花不同高度段果球个数
经实验测定知,红花植株平均高度为777.91mm,植株自然状态下最大横宽为274. 5mm。将植株高度以30mm作为距离差,按高度从高到低将植株分为8个高度段,按所做标记的植株序号分别测量100棵红花植株在这8个高度段的瘦果数量,取平均值。
1. 3. 3 花球及花冠直径的测量
为使测量数据最接近红花花丝采收时的真实情况,更有利于红花采收装置的设计,以及分析风力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情况,待红花植株长到花丝盛开时,用直尺按序号分别测量所标记的100棵植株的宏观三维尺寸。同时,从100棵植株的上、中、下层分别任意选取3朵盛花期红花,对其瘦果直径最大处及包裹瘦果的上中下3层萼片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其直径(见图1),取平均值。
图1 花球及萼片直径测量位置Fig. 1 The measuring positions in diameter of achenes and sepals
1. 3. 4 花丝含水率的测量
从选定的100棵植株上随机选取部分红花瘦果,从开花第1天起进行挂牌处理至第8天,之后连续3天于上午9:00左右采摘开花第1天至第8天的花朵,并立即带回实验室采用干燥法测定花丝含水率。具体方法为:用尖弯嘴镊子将红花丝放入MA45水分测试仪中,设定水分测试仪以(105±3)℃对花丝进行烘干,当烘干完成后读取并记录烘干前试样的质量,准确至0.001g。采用“湿基含水率”表示,测量5次,取平均值,则
式中Mw—湿基含水量;
mw—红花花丝所含水的质量;
ms—红花花丝所含干物质的质量。
1. 3. 5 花丝分离力的测量
红花丝拉伸分离力的测定在石河子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进行,参考GB/T 1040《塑料和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拉伸应力 - 应变关系的测定方法》。试验开始时,将每朵红花上所有花丝聚集置于SANS - CMT6104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的支撑凹槽内,加载速度为10mm/min。
1. 3. 6 花丝悬浮速度的测量
采用试验法进行测量,利用PS -20型临界速度试验台对开花不同天数的花丝悬浮速度进行测量。采用AM- 420型风速仪测量风速,测量精度为0. 01m / s。
2 结果与分析
2. 1 红花不同高度段果球数分布规律
高度范围及各范围的平均瘦果数如表1所示。
离地高度较小的红花瘦果容易被红花植株的枝杈遮挡而不易于采收,且红花花丝较短、质量较差,因此可以考虑舍弃离地高度较低的红花果球。通过对红花瘦果高度的分析可知,处于600mm以下的果球数量极少,约占单株红花全部果球数的8%。具体果球在植株中的高度分布规律如图2所示。
图2 红花不同高度段果球数Fig. 2 The number of achenes of different heights
因此,从采收经济性考虑,设计采收机械时可只考虑针对600 mm以上的果球进行采收。
2. 2 红花果球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数据发现,红花瘦果直径大小不一,且差距较大,平均直径为18.84mm;越靠近花丝附近,萼片直径越大,研究萼片直径的大小对采用气吹式采收红花的方法中研究风力的损失具有一定的意义。
2. 3 开花不同天数花丝含水率、分离力、悬浮速度的差异
开花不同天数花丝物料特性分析如表3所示,花丝含水率、分离力、悬浮速度变化曲线分别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花丝含水率变化曲线Fig. 3 The variation curve of filaments’moisture content
由表3和图3 ~图5可知,红花的含水率、分离力和悬浮速度随着成熟度的增加都在逐渐减小,直至减小至某一值不变。红花第1、2天较为新鲜,即含水率大于76% 时为新鲜花丝;第3、4、5天花丝为半干花丝,即含水率处于44% 以上时为半干花丝;第6天以后的红花为干花丝,即含水率小于30%时为干花丝。
红花丝含水率不同,红花丝收获时形态也不同,花瓣表面积的变化过程与花丝含水率的变化相匹配。第1天花丝因未完全盛开,花丝与花瓣表面积均相应略小于第2天花丝;之后随着含水量的不断减少,花丝逐渐萎缩,花丝与花瓣表面积逐渐降低。对于不同瘦果直径间的花丝,花丝及花瓣表面积的变化呈现不规律性,同一天的花丝表面积并未都随着瘦果直径的递降而减少,花瓣长度及周长也有同样的变化过程。
通过分析花丝含水率与瘦果分离力与花丝悬浮速度的关系,可知其拟合关系分别为:Y = 4. 226 + 0.111X,R2= 0. 786;Y = 1. 101 + 0. 022 5X,R2= 0. 981。由此可知,随着红花丝含水率的增加,花丝与瘦果的分离力和红花丝的悬浮速度的变化均成增大趋势。
3 结论
1) 考虑到离地高度较小的红花瘦果不易采收,且红花花丝较短、质量较差,红花采收时可只对600 mm以上的瘦果进行采收。
2) 红花的含水率、分离力和悬浮速度随着成熟度的增加都在逐渐减小,直至减小至某一值不变。花丝含水率与瘦果分离力与花丝悬浮速度的拟合关系分别为:Y = 4. 226 + 0. 111X,R2= 0 . 786 ; Y = 1 . 101+ 0. 022 5X,R2= 0. 981。
摘要:红花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还是理想的食用色素。随着红花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红花收获机械代替人工采收。在设计红花采收机械时,红花丝收获期物料特性可以为设计者提供必须的基础理论数据。由于红花在品种、土壤条件、气候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其物料特性也有较大的差别。为此,主要针对新疆广泛种植的裕民无刺红花进行收获期生物力学特性的测定与分析,获得了红花盛开后不同开花天数花丝的力学特性与形态特性参数,统计分析了花丝含水率-分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花丝的含水率与红花丝的成熟度直接相关;而分离力和悬浮速度均与含水率相关;随着红花丝成熟度的增加,分离力和悬浮速度都在逐渐减小。
党性分析材料的文体特性 第5篇
党性分析材料是党员以个人名义向党组织报告自身党性状况的文书,属报告—类。因此,也可叫党性分析报告。党性分析材料既有别于一般的理论文章,也不同于述职报告、工作总结等。
党性分析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种,它有如下特性:
分析性。党性分析要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章的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党员的党性状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剖析,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党性分析材料要求对个人在党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危害、后果,以及克服、纠正存在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说明。
B党性分析材料的格式与结构
党性分析材料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但是,作为一个文种,它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一 标题
党性分析材料的标题,一是文种式标题,只写《党性分析材料》即可;二是复合式标题,由正标题和副标题组合而成,如《深刻解剖思想根源,全面提高自身素质——XXX的党性分析材料》。
二 正文
党性分析材料的正文,由开头,主体两部分组成。
(一)开头
开头部分一般先交代本人入党时间,工作及任职情况。再写
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第一阶段,即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阶段,通过学习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这部分要求简明扼要。
(二)主体
主体部分是党性分析材料的核心结构。主要包括查摆存在的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内容。这部分由于内容多、涉及面广,写作时间可分条项。“条”与“项”之间要注意内在逻辑关系的合理有序。
1查摆存在的问题。
这部分的写作及内容要求: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根据党支部所反馈的意见,相互谈心征求到的意见,认真对照党章的规定及要求,对照廉政准则,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对照群众期盼,总结自己近年来在思想、工作和作风方面的情况,重点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特别是要找出“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典型事例。
2剖析思想根源。
这部分的写作及内容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要根据找出的问题与不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剖析在“四风”方面存在的工作不实、不深、不透等问题。一要剖析解决宗旨观念不够强的问题。二要剖析解决服务激情不够足的问题。三要剖析解决工作作风不够实的问题。四要剖析解决遵章守纪不够严的问题。
3提出整改措施。
这部分的写作及内容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把如何整改问题作为写好个人改进工作作风剖析材料的重要内容,对查找出来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措施,尤其是联系党员干部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实在、管用的整改措施,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三,落款
落款部分写上分析人所在的单位,姓名和写作日期,置于文尾。
C党性分析材料的写作要求
1、查摆问题要准确。
党性分析是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找准问题是写好党性分析材料的前提。写作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实际,联系群众评议的情况,找准自己的问题。把重点放在查找党性方面的突出问题上。查找问题时不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免“假、大、空”,敷衍应付。
2、解剖思想要深刻。
搞好自我剖析是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严格解剖思想根源便成为写好党性分析材料的重要环节。深挖思想根源,搞好“四个剖析”,即深入剖析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主观原因和思想根源。对“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从思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认
清实质、深挖根源。对形式主义问题、重点从主观主义、功利主义上认清实质,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上深挖根源;对官僚主义问题,重点从封建残余思想上认清实质,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上深挖根源;对享乐主义问题,重点从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上认清实质,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挖根源;对奢靡之风问题,重点从剥削阶级思想、腐朽生活方式上认清实质,从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等方面深挖根源。真正实现增强党性修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整改措施要到位。
整改提高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写作中,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要表明改正态度,明确改正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重点突出,内容实在,剖析深刻、触及灵魂,防止把材料写成工作总结或述职报告。
D党性分析材料要注重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要结合党性要求分析存在问题;
二是要本着有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的原则;
三是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进行剖析;
四是要提出问题的整改措施。必须对照检查,直面问题,深思反思,提出措施。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分析 第6篇
【摘 要】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明确关键特性,有利于我国在现有国情下推动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本文在总结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基础上,分析基本特性的自相关性,明确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关键特性。
【关键词】绿色;智能;建筑;特性
The Analysi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Basic Characteristics
Tang Shao-wei,Yang Yuan-hua
(Chongqing C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Chongqing 400015)
【Abstract】It is in favour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development by analysis of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to clear ke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leared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by aummarize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which self-correlation.
【Key words】Green;Intelligent;Building;Characteristics
1. 前言
智能建筑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单纯依靠智能系统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为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这一目标,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于此同时,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设备、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态等领域,有大量需要解决的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的课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不能完备的进行建筑物建设、运行与更新过程的信息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2]。可见,绿色是目的、方向、总纲,智能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3]。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正如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中所概括:“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绿色智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充分融合,产生了绿色智能建筑。英国De Montfort大学的Derek Clements-Croome教授认为绿色建筑是高效运行,具有高效绩效反馈和响应系统、灵活的自适应设计、主动环境控制、多重使用空间、高效运行管理,能够独立控制通风、空调、自然采光、噪声和隐私性的建筑,智能建筑是自动运行,非格式化的智能空间管理,具有主动智能、组织智能、使用者智能等特性的建筑,综合起来绿色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4]。南京工业大学的陆伟良教授认为现代绿色智能建筑除须具备传统住宅遮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的特殊功能[3]。有的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即是以“可持续”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5]。也有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高科技手段来建设低耗节能,与环境和谐相存的建筑物,是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完美结晶[1]。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把绿色智能建筑概括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
3. 绿色智能建筑内涵
所谓内涵,维基百科解释为:称呼给定的词所包含的意义或特征;汉语百科解释为: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其基本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结合文献[1],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1)智能化与绿色生态。绿色智能建筑首先应该是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手段,服务于绿色生态建设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活动污染防治、节水、能耗监测、节能管理、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做到现代高科技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智能化与健康环保。绿色智能建筑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新的思路来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智能化与低碳节能。绿色智能建筑必须是低碳节能的,并由此带给用户或业主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4)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标,产生最少或不产生废弃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策略。
4.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
特性是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殊的品性、品质,是事物内涵的外在体现。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内涵,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3][5],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的基本特性:
(1)开放性。绿色智能建筑在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放性,留给研究者和有关从业人员广泛的空间,去思考、拓展,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
(2)环保性。采用的是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生态性。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建造和维护。
(4)清洁性。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5)文化性。富有生态及艺术内涵,倡导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住者、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
(6)舒适性。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日照、通风和采光。
(7)健康性。能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求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不仅追求自然要素,还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格、喜好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8)安全性。具有预防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5.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的自相关分析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是内涵的外在表现,若建筑具有绿色智能建筑的各类基本特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建筑是绿色智能建筑。
通过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之间的自相关性发现:健康性是绿色智能建筑最关键特性,其次是生态性。其中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舒适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健康性目标的实现,而开放性、环保性、清洁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生态性目标(表1)。
表1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自相关分析
注:●表示强相关性,○表示弱相关性。统计栏中数字表示从横向看除自相关的基本特性外,与该项基本特性强相关的其他基本特性数量。
6. 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前文分析,总结出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明确了健康性和生态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因此,在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要首先满足健康性和生态性要求。目前的智能工程技术比较好的体现了健康性基本特性,但是对生态性的技术支撑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陶根根 环境与绿色智能建筑 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 第102期.
[2] 陈大章 刘刚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5年 第10期.
[3] 陆伟良 丁玉林 杨军志 对我国现阶段以绿色智能建筑为综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城市建筑 2007年4期.
[4] D.J.Clements-croome,2006,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rchitecture in Harmony,ISBN 884-897,978-7-112-00507-9.
白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第7篇
白河在潮白蓟运河流域, 属潮白河水系, 白河是潮白河水系上的一条较大支流, 流域内山高坡陡, 沟壑纵横, 耕地较少, 山地面积较大[1]。最高海拔高度1 529m, 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下降, 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1956年6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后城乡下堡村设立下堡水文站, 是白河流域控制站, 集水面积4 015km2, 位于东经116°08′、北纬40°41′。白河发源地为河北省沽源县九龙泉, 从独石口北栅口入境, 经过猫峪、云州、后城等7个乡镇, 由后城乡河东出境, 流入下堡水文站控制断面, 再汇入下游12km处的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堡水库, 河长129km, 河床平均宽度为31.3m, 深0.91m, 平均比降为10.3‰。
2 气候概况
该流域属东亚大陆季风气候。春季雨雪较少, 易出现风沙天气, 蒸发量大, 经常发生干旱现象。夏季温度回升迅速, 降水量逐渐增多, 易出现大雨、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冬季受蒙古高压带控制, 盛行西北风, 气候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7.3~10.3℃, 该流域温差较大, 北部靠近坝头一带地区, 平均海拔高度在1 000m以上, 年平均气温0.8℃, 南部东卯河谷川地区海拔高度仅500m左右, 年平均气温7.5℃, 南北相差6.7℃。
3 河流情况
白河流域内较大支流有红河和汤泉河, 红河发源于龙关镇大龙王堂, 因该流域内有大量铁矿, 河水呈红色而得名, 由西北绕东南流入龙关镇、雕鹗乡、东兴堡乡, 汇入白河, 常年有水;汤泉河发源于镇宁堡乡, 在赤城县城东与白河汇流。
4 水文站网
白河流域内设有下堡水文站, 为白河控制站, 在下堡水文站上游60km处设立云州水库水文站, 云州水库1971年建成, 位于赤城县北部, 是一座二型水库, 集水面积为1 170km2, 位于东经115°46′、北纬41°21′, 总库容1.03亿m3, 多年平均径流量0.63亿m3, 年均输沙量99万m3。另外, 白河流域内设立21处自计雨量站, 这些水文站网基本控制了该流域雨情水情变化过程, 平均站网密度为5.2km2/站。
5 降水量
由于受地形变化和季节气候影响, 该流域内干旱多风, 属东亚大陆季风气候, 造成降水量在年内分布不均, 暴雨笼罩面积小, 强度大, 历时短, 且多集中在汛期, 汛期6~9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75%~80%。由此可见, 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重很大。下堡水文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1.9mm (资料系列为1956~1993年) , 降水量变异系数CV值为0.23, 实测年最大降水量832.8mm (1959年) , 实测年最小降水量357.3mm (1993年) ,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实测年最大降水量与最小降水量之比为2.3。
6 蒸发量
目前, E601型蒸发器接近天然水体的蒸发量, 为了取得非冰期折算系数, 流域内下堡和云州水库2处水文站每年5~10月采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水面蒸发量, 其他时间采用小型20cm口径蒸发皿观测水面蒸发量。由于受气温、水汽压、风速等气象因素影响, 年内蒸发量相差比较大。根据1956~1993年水文实测资料统计, 云州水库水文站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72.6mm, 最大年蒸发量1 111.8mm (1962年) , 最小年蒸发量813.1mm (1985年) , 最大、最小年蒸发量的比值为1.4;下堡水文站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28.8mm, 最大年蒸发量1 070.2mm (1981年) , 最小年蒸发量782.8mm (1979年) , 最大、最小年蒸发量的比值为1.4。
7 径流年际变化
流域内径流主要降水补给后, 一部分下渗, 另一部分蒸发, 还有一部分被植物截流, 剩下部分以径流方式下泄。该流域内由于植被条件较好, 所以地下水较丰富, 造成了流域内主要河沟常年有水[2]。流域内径流受降水、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影响, 年内分配不均匀, 根据1956~1970年实测水文资料统计, 下堡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8.20m3/s, 年径流量2.532亿m3, 年径流深62.7mm, 年径流模数1.59m3/skm2, 实测年最大流量503m3/s (1958年) , 实测年最小流量0.32m3/s (1963年) 。
由于受季节变化影响, 每年从10月下旬或11月由降水转为降雪, 地表冻结, 地面径流终止, 由畅流期转为封冻期, 相应径流量减少, 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径流量年内分配, 1~2月径流量所占比例最小, 3月有凌汛比例增加, 凌汛过后4~5月又开始下降, 到汛期雨季6~8月又开始增大, 汛期过后9~12月又开始逐月下降, 所以枯季径流占年径流比重不大。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 6~9月径流占年径流的50%~70%。
8 洪水变化过程
白河流域内多年来没有发生大范围降水, 局部暴雨在
(下转第268页) (上接第261页)
20世纪80年代前时有发生, 因山溪性河流坡度较大, 一般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 造成局部小面积洪水灾害。但是, 有时因降雨时间长, 洪水落水也比较缓慢。1958年7月10日流域内普遍降雨, 7月10日18∶46实测流量6.09m3/s;7月11日1∶25实测流量503m3/s;2∶00实测流量500m3/s;4∶10实测流量408m3/s, 8∶00实测流量308m3/s;直到22∶00洪水才落平, 实测流量28m3/s。该次洪水持续时间较长, 实测洪峰流量在308~503m3/s之间, 最高洪水水位15.56m, 最大洪峰流量503m3/s。1939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为2 240m3/s。
9 泥沙
下堡水文站观测悬移质测验项目, 土壤以棕壤和褐土分布最广, 占土壤总面积的80%以上, 其次为潮土、草甸土和风沙土, 区内林草覆盖率24.3%。流域内森林茂密, 所以植被条件比较好, 汛期发洪水时, 洪水期有大量的田地被冲毁, 洪水中携带大量泥沙, 平枯水时河水澄清, 泥沙为零。根据1956~1970年实测输沙率资料统计, 下堡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率51.5kg/s, 年最大输沙率138.0kg/s (1959年) , 年最小输沙率13.5kg/s (1970年) ;多年平均输沙量163万t, 最大输沙量437万t (1959年) , 最小输沙量58.5万t (1970年) ;多年平均侵蚀模数402t/km2, 最大侵蚀模数1 080t/km2 (1959年) , 最小侵蚀模数145t/km2 (1970年) , 实测最大含沙量为272kg/m3 (1959年) 。
1 0 水质
根据张家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质科化验地表水水质多年平均结果为:云州水库 (资料系列为1981~1995年) p H值年平均8.0mg/L;矿化度年平均214mg/L;总硬度年平均90.1mg/L;总碱度年平均86.1mg/L。下堡水文站 (资料系列为1988~1996年) p H值年平均7.8mg/L;总硬度年平均138mg/L;总碱度年平均146mg/L。以上化验项目都符合规定的标准, 水型均为重碳酸钙型水, 饮用和灌溉均属好水。
1 1 地下水
白河流域内没有开展地下水动态观测, 地下水除接受大气降水直接下渗补给外, 还有农田灌溉补给, 在降水季节部分地段补给地下水, 在一次洪水过后数小时还有几个基流, 所以该流域地下水比较丰富, 下堡水文站常年有水, 年最小流量为0.32m3/s。
1 2 保护水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问题:一是水资源管理落后;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三是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造成生态环境逐步恶化[3]。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北京市延庆县水务局启动了对白河河道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建设工程, 白河河道两侧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湿地, 实现了封河育草、恢复湿地、降低生态污染的目的, 提高了河道水质质量, 改善了水源地周边环境。
1 3 结语
白河是潮白河水系的一条较大支流, 是流经下游白河堡水库的一条重要河流, 是密云水库的主要供水水源, 是北京水源保护地。因此, 分析其降水、蒸发、径流、洪水、泥沙、水质、地下水和水环境等方面水文特性, 可为合理开发利用白河水资源、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建设等方面提供基本水文依据, 其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谢贺芳, 吴斌, 张晓晖.白河流域水质时程演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4) :11672-11674.
[2]潘登云.白河退耕还林成效显著[J].陕西林业, 2009 (4) :47.
管理信息系统特性分析 第8篇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 管理信息系统已扩散和渗透到企业和组织的方方面面,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中,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Internet实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 成为人们生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 管理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通讯技术相结合向着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发展, 这也使得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 这就需要结合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对它进行研究。
二、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 管理信息系统是存在于任何组织内部, 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输出的系统。从狭义上说, 管理信息系统是按照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 以计算机为工具, 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体现了信息管理中利用现代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 向各级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 强调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是综合的人机系统[1]。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能够进行数据收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处理, 以供查询;能够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情况;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 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检查、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 对差异情况进行分析, 及时进行控制;采用各种经济数学模型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大量数据, 辅助决策, 以期合理利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系统概念
系统科学是由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以及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管理技术等许多学科, 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类综合性科学, 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 揭示其活动规律, 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
系统是由若干互相联系的事物结合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行为目标的有机整体。组成系统的各个事物或部件称为系统的元素, 各个元素排列组合形成物理或逻辑关系, 这些关系有些是静态稳定的, 有些是动态变化的, 构成系统结构, 并且要素之间的联系使系统产生统一的功能。而管理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系统, 具有涌现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系统特性, 所以要用系统思想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分析。
四、管理信息系统特性
1. 管理信息系统的涌现性
涌现性是指整体具有而其组成部分以及部分之总和不具有的特性, 一旦把整体还原为它的组分, 这些特性便不复存在;因而认识了各部分特性, 再把它们汇总起来, 并不能认识这类整体特性。非系统的整体是部分的总和, 也仅仅是总和, 它们只具有加和整体性。事物作为系统的根本特征, 在于具有整体涌现性;用系统观点看世界, 最重要的是把握对象的整体涌现性[2]。系统中的元素是相互作用的, 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 元素不可能在不对整体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 各个要素处于有机的复杂的联系之中, 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某个要素的变化往往受其他要素变化的影响, 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又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最后导致事物的整体性能发生变化。要素之间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就是系统整体性之所以会发生变化的内部根源。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 从整体出发, 具体地分析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可以解释和掌握它的整体性及规律。以系统的观点, 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有硬件、软件、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相关人员以及制度规范、管理思想与理论。其中, 硬件包括计算机和必要的通信设施等, 例如:外存、服务器、通信电缆等。硬件资源是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构成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实用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一般是指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协议, 它可以控制协调硬件资源, 是管理信息系统必不可少的软件;实用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语言、开发工具、浏览器等用于开发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指一些办公软件、数据分析软件或图形处理软件。数据资源大量存放在数据库中, 是实现信息技术辅助管理的基础。相关人员是指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涉及的各方面人员, 这些人员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影响系统应用软件的构造。管理制度规范是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是构造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的主要参考依据。而管理思想与理论给出指导思想和要求, 为系统建立一个基本框架。
以上6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为系统的实施提供了物理设施, 影响系统的响应速度、传输范围等特性;数据资源和数据库是实用软件的基础, 其结构好坏决定应用软件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规范影响系统的结构, 制约着系统功能是否充分发挥。正是这6个要素互相作用, 互相制约, 才使得管理信息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
2. 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存在种种差异, 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 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 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 层次概念就反映这种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系统的层次区分是相对的, 一个系统往往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它本身也还有更深层次的子系统。相对区分的层次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 相邻上下层之间、多个层次之间都会有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甚至是多个层次之间也会有协同作用。层次性也具有多样性, 按照不同的指标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结构[3]。
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层次结构, 按照管理活动的不同, 可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作业层。战略层的管理活动涉及组织的总体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 是为组织制订战略计划服务的, 所以它的数据和信息来源是广泛的和高度概括性的, 为组织制订战略计划提供参考价值。战术层的管理活动属于中层管理, 是为各个部门负责人提供信息服务, 以保证他们在管理控制活动中正确地制订各项计划。它的信息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战略层, 包括各种预算、标准和计划;另一方面来自作业层, 包括各种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经过作业层加工处理后的信息等[4]。作业层的管理活动属于基层管理, 它是为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设备所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 主要包括作业控制和业务处理。由于这一层活动比较稳定, 各项决策呈结构性, 可按一定的数学模型或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规划进行相应的信息处理。
另外,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可按照组织机构划分的若干部门及各个部门的业务功能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层次划分, 这种层次结构与组织结构有很强的相关性。
还可将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结合, 分为横向多极结构、纵向多极结构和纵横综合的多极结构。横向多极结构是将同一管理层次的不同管理功能结合在一起;纵向多极结构是把同一管理功能的不同管理层次结合在一起;纵横综合的多极结构是将纵向多极结构和横向多极结构综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3.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 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 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各系统, 自身都存在输入与输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能力。这表明开放性既具有客观普遍性, 又具有内在必然性, 是事物、系统固有的一种规律性。系统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中, 必须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才能生成、存在与发展, 这就要求系统的结构是开放性结构。系统既要内部开放, 又要对外开放。系统内部开放, 即各子系统相互作用, 才能形成系统的结构。系统对外开放, 即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系统, 使自己成为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这样才不会孤立[5]。
建设和完善信息系统是有环境要求的, 这就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 它所面临的环境不仅指系统正常运作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而且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制约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在政治方面, 政治体制改革, 要求建立廉政、高效、有序的政务, 透明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 建立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为企业所需, 也正在成为政府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 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改善监管工作, 推进政府工作勤政、廉政, 有利于改善政府对社会的服务, 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在经济方面,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需注入大量资金, 并且进一步的维护、新软件的应用等也是一个不断追加投资的过程。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 资金的投入与回笼也将成为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现实的制约因素。在人文方面, 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生活理念、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知识水平等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首先是人们愿意接受, 并能认识到它对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处理的重要性, 其次要有专业人才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
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建议
1. 做好信息系统开发的总体规划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 具有多层次结构, 建立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是项精细、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做好周密的规划。信息系统涉及的部门杂、模块多、知识面广, 不仅仅涉及技术, 而且涉及管理业务、组织和行为。因此, 在筹备期间要搞清楚建立信息系统的原因和目的, 所涉及的部门和环节以及引进的时间。对这些具体要素的了解既可以增强企业开发信息系统的针对性, 又可以保证实施环节的可靠性。另外, 信息系统建设必须注重总体规划和局部开发相结合、总体系统和各子系统的协调、新旧系统的协调等问题。了解这些细节之后, 针对实际情况做一个周密的规划, 并对该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
2. 做好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性与优化工作
在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由于企业各单位对计算机应用积极性的提高, 计算机应用普及进度更快了。但因为在管理信息工程建设中缺乏系统性的思想, 使得许多在局部取得很好成效的应用系统不能有机地架构起真正优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在全企业数据达到统一规范方面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 开发者应该善于了解和把握系统性、本质性的问题, 有一个明确的系统概念。同时, 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组织措施, 在开发工作中保持主动。
3. 保证系统实时更新
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 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并且, 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基础是信息技术, 而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 因此, 要想保证信息系统能够促进内部管理得到提升, 并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系统的实时更新是必不可少的。这也使得信息网络建设问题愈来愈重要。现有的信息采集与发布网络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应继续加强与上级信息服务部门的合作, 开辟新的信息渠道, 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网络, 将企业各类信息来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以保证信息系统及时更新, 适应环境的变化。
4. 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专门人才
人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要素, 而信息系统使用后人员构成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新的职能出现要求配置新的专业人员, 如系统分析员、设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硬软件的维护人员等。建立这样的一支专业队伍, 必须做好选择和培训工作。尤其是系统分析员, 既要有企业管理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又要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数学方法。因此,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对于系统顺利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5. 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策略
要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 至少要提供如下的安全服务:身份鉴别, 系统必须对用户进行身份的合法性鉴别认证, 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访问控制, 并非所有的合法用户都可以使用信息系统的所有功能和资源, 系统访问权限的规定控制用户能够使用的系统功能和资源;数据完整性, 能保证数据安全、准确、有效, 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数据原有的内容、形式和流向;数据保密性, 数据保密性是指系统中属于保密范围内的信息只能经过允许的方式向经过允许的人员透露。另外, 防火墙技术、数据备份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6. 严格的管理制度
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以及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 才能建成有效的管理系统。首先, 制订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根据本组织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 制订安全管理规章作为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依据。安全管理规章要求明确安全工作的目标, 安全机构的职责, 安全工作人员的权限, 各部门应遵循的安全原则, 安全管理工作的运作方式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等。其次, 制订应急计划。为了减小由意外和不希望的事件引起的对系统的损害, 必须制订万一发生灾难事件的应急计划。应急计划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由紧急行动方案、资源备份、备份操作计划、快速恢复和检测等部分内容组成。最后, 安全规划和协调。根据实际情况和安全策略制订安全规划, 并在安全规划系统建设和维护过程中, 解决不断出现的安全问题。
六、结论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涉及多个要素且要素间关系复杂, 本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系统特性, 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重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以便于把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和发展趋势, 并提出了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对于组织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和系统学的概念入手, 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指导, 研究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涌现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系统特性, 并依据这些特性分析对组织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涌现性,层次性,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吴小梅.管理信息系统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34-36.
[2]苗东升.论系统思维 (六) :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J].系统科学学报, 2006, 14 (1) :1-4.
[3]魏宏森, 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201-243.
[4]苏选良.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17-18.
云南电网负荷特性分析 第9篇
云南中小水电资源非常丰富, 仅通过统调数据很难真实反映云南负荷特性的真实情况。同时, 云南工业负荷对负荷特性的影响很大, 如果要深入剖析云南负荷特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须对主要工业的典型用电特性进行调研分析。本文负荷特性的研究方法是从发电侧出发, 利用全省的电源出力减去外送电力后得到省内全口径下的负荷, 对云南电网负荷特性分析研究。
1 2012年云南省用电量构成
2012年, 云南省用电量1 213亿k Wh, 其中供电局直供及趸售县网公司电量886亿k Wh (不含红河、文山趸售后转供越南、广西的电量) , 各地州县调电源以及部分地州地调电源就地平衡的电量242亿k Wh, 电站厂用电34亿k Wh, 母公司网损电量51亿k Wh。
云南2012年全年基本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 丰期5~10月份占全年用电量的52.6%, 略大于枯期1~4月和11~12月份。
2012年云南省全社会用电量为1 213亿k Wh, 其中一产用电量12亿k Wh, 占1%;二产用电量961亿k Wh, 占79%;三产用电量107亿k Wh, 占9%;居民生活用电134亿k Wh, 占11%。二产用电大用户主要以有色金属冶炼、采选矿、水泥、黄磷、钢铁、工业硅、肥料、铁合金和电石为主, 用电量共计645亿k Wh, 占二产用电量的67%。
2 年负荷特性分析
2012年云南全口径下的年负荷曲线基本呈现逐月上升的趋势, 2月份最小, 11月份最大, 与平均负荷曲线趋势一致。季不均衡系数为0.892。
从2012年云南全社会持续负荷曲线可得, 年最大负荷的95%以上的比例仅占1.8%, 持续小时数154 h。年最小负荷为813万k W, 为年最大负荷的42.5%。
3 日负荷特性分析
1) 2012年云南日负荷率为82%~89%, 年平均为86%;日最小负荷率为64%~77%, 年平均为70%。
2) 月不均衡系数, 2012年全年月不均衡平均为0.928, 二月份和十月份由于有长假, 月不均衡系数较低。
3) 典型日负荷曲线, 各月典型日曲线相似度很高, 一天的负荷高峰分别出现在11点和18~20点左右, 负荷低谷出现在4~5点左右。低谷时段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夏季日最小负荷率较冬季日最小负荷率高, 夏季在72~74%, 冬季在67~72%。
4 典型周负荷特性分析
正常工作的一周内负荷变化较小, 周末负荷一般小于工作日。在春节和十一长假期间, 一般最低负荷出现在放假前两天, 然后逐渐增大, 负荷波动达到8%。
5 历年统调负荷特性对比
1) 年用电量、年最大负荷、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从历年统调负荷发展情况可得, 年最大负荷逐年增多,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也从2008年的5 935小时提高至2012年的6 418小时, 分析统调负荷利用小时数较高的原因, 主要有需求侧管理显成效、局部地区电网设备建设滞后导致错峰用电等因素。
2) 从历年统调负荷年曲线 (表4所示) 可得, 云南统调负荷季不均衡系数缺乏规律性, 2010年为0.86, 2011年提高至0.93, 2012年回落至0.88。从年曲线来看, 2010和2012年统调负荷年曲线在1~5月左右负荷呈平衡增长, 一般各年的次最大负荷会出在该时间段。6~9月左右最大负荷呈暂降趋势, 曲线低谷一般出现在该时间段。10~12月负荷再次出现增长趋势, 一般各年的最大负荷会出在第四季度。
3) 日负荷率, 2010~2012年的统调负荷日负荷率如表5所示, 2010~2012年统调负荷的年平均日负荷率在88%左右, 最高负荷率达到95%, 最低负荷率为84%。全社会负荷日负荷率低于统调负荷约两个百分点。
6 负荷预测分析
1) 2012年全省最大负荷为1 912万k W, 各地州最大负荷的累加值为1 992万k W, 同时率为0.96。对全省及各地州最大负荷单独进行预测, 2015、2020年全省最大负荷为2 881万k W和4282万k W, 与各地州最大负荷累加值对比得出, 同时率分别为0.948和0.962。
2) 年负荷曲线, 2012、2015和2020年全省预测年负荷曲线和各地州预测年负荷曲线的叠加结果对比图6~8所示。全省预测年负荷曲线与各地州叠加曲线趋势一致, 各月份差别较小。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积累和分析大量负荷特性数据的基础上, 较全面、完整地摸清了云南电网现状负荷特性, 对比分析了历年统调负荷特性、南方电网各省电网统调负荷。对2015年、2020年云南省负荷进行了预测, 展望了云南电网负荷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
摘要:以云南省2012年实际负荷数据为基础, 分析了云南省用电量构成、年负荷特性、日负荷特性、典型周负荷特性等。对比分析了历年统调负荷特性、南方电网各省电网统调负荷。预测了2015年、2020年云南省最大负荷, 并对2015年、2020年云南省年负荷曲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负荷特性,负荷曲线,预测,云南电网
参考文献
电梯的运行特性分析 第10篇
电梯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 各部件所具有的功能不同。对于乘客电梯, 轿厢属于箱体部件, 是乘客直接感受其舒适程度的主要部件;与轿厢直接连接对重部分, 主要作用是承受轿厢载荷、同时提高电动机工作效率;补偿装置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曳引绳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张力和重量发生改变, 维持曳引电动机的载荷平衡, 从而保证轿厢能停靠精准;电气系统是控制部分, 主要对电梯的运行过程监控, 并具备选层、平层、测速、照明的功能;安全装置负责电梯运行的安全性能;指示呼叫设备用于实时反映电梯的运动方向以及所处的楼层状态。
电梯的质量可以由多方面来体现:起动时电梯的速度、运行过程中的加速度值及制动时的加速度, 同时, 电梯在运行中轿厢的振动, 电梯在匀速运行期间的速度及电梯在制动过程中的制动距离都可以用来反映电梯的好坏[1]。以电梯运行时的加速度和速度这两个参数为例, 根据微积分知识, 对速度进行积分可得到位移, 对加速度积分得到速度, 因此, 已知其中一个参数, 便可以计算出其它两个参数。
文中已知加速度, 由于傅里叶变换存在误差, 故利用时域积分的方法来计算
加速度值用a (t) 来表示, 采用积分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值, 表示如下:
采用同样的方法, 计算出相应的位移为:
以上 (1) 、 (2) 公式中, v' (t) 表示速度的初始函数, v0表示初始速度值;s' (t) 表示位移的初始函数;s0表示起始位移。
但是, 实验所采集的加速度信号中, 常常包含了直流分量, 表示为a (t) =a' (t) +ε, 代入上式 (1.1) 、 (1.2) 中, 可得到:
常用的数值积分方法有:辛普森公式、梯形公式、牛顿-柯特斯公式、中矩形公式和复化梯形公式等[2]。由于在电梯实验中, 采集加速度信号时, 考虑到现场环境复杂, 要求采样频率fs的值较高, 所以本文利用复化梯形公式处理加速度信号, 对其进行积分, 可得:
加速度信号为:
速度信号为:
同理, 上式 (7) 中含有二次趋势项
由于式中一次和二次趋势项的存在, 文中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消除由于信号积分引起的误差, 计算出更为精准的速度和位移信号值。
2 拟合多项式极值消除趋势项
首先, 通过上文所述的数值积分法得到数据点
假设
若其中一组kp代入上式所计算出的I为最小值时, 便能确定为该拟合趋势项.根据多元函数求极值的必要条件, 得到公式如下:
即
由于以上方程组的系数矩阵, 通过推导为一个对称正定矩阵, 因此, 上式 (1.11) 存在惟一解。求解, 可得m
由于iv含有一次趋势项, 拟合多项式为
同样的步骤, s (k) 中含有二次趋势项, 获得拟合多项式:
从而消除二次趋势项。
文中所使用的数据, 分别为电梯在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轿厢振动的加速度信号, 以其中Z轴的加速度信号作为分析对象, 对其进行处理, 过程如下:先对原始加速度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处理过的信号分别一次积分、二次积分, 可得相应的速度和位移值, 并绘制出曲线, 如下图1中 (a) 、 (b) 、 (c) 所示。
国标规定:乘客所使用的电梯, 电梯起动时的加速度值和制动时的减速度值都不得大于1.5m/s2。若客梯的额定速度介于1.0m/s<v≤2.0m/s之间, 此时电梯的起动加速度以及制动减速度值均不得低于0.48m/s2;如果乘客电梯额定速度处于2.0m/s<v≤2.5m/s之间时, 那么, 电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平均起动加速度值以及制动减速度均不得小于0.65m/s2。所以, 根据处理后所得到的速度曲线或位移曲线大致的可以判断电梯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3 结束语
文中描述了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主要的振动和运行特点;并采用数学表达式来反映电梯的振动特性和运行原理, 电梯的运行质量是否符合规范, 可以根据乘客乘坐电梯的舒适度以及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加速度值、速度值和位移值来判断, 利用加速度值、速度值和位移能更简单、实时地监测电梯运行的好坏。
参考文献
[1]赵斌.液-电混驱改善曳引电梯运行特性及能效的理论与方法[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5.
[2]张国欣.曳引电梯动态特性研究及其测试分析系统的开发[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城市配电网电力负荷特性分析 第11篇
一、电力负荷的特性分析
(1)随机变化的特性。电力负荷的随机性可以分为内在随机性和外在随机性两种。内在随机性主要是电力系统中非线性元件的特性决定的,所以电力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非线性系统,并且电力负荷是该系统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电力负荷也具有非线性特性,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电力负荷数据的随机变化性。(2)周期变化的特性。电力负荷具有随机变化的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力负荷变化的周期性,主要是由于温度、气候和工作规律等的影响,外在表现为负荷的季节性变化、周循环、工作日与节假日等特征。例如,每年的电力负荷的峰值往往出现在冬季和夏季,低谷出现在春季和秋季;每周的电力负荷周一到周五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双休日负荷相对降低;在节假日期间,电力负荷值也会出现降低的情况。
二、空间电力负荷的特性分析
电力负荷特性分析是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基础,把握电力负荷的特点,有利于负荷预测精度的提高,同时在进行空间负荷预测时,若事先对空间电力负荷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这些特性采用一些理论来描述,也必然会改善空间负荷预测的预测精度。(1)空间电力分辨率。在进行空间负荷预测时,首先必须将预测区域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小区,但是所划分的小区的大小、类型也会影响空间负荷预测的方法的结果及精度,所以本文引入了空间电力分辨率的概念。所谓空间电力分辨率就是指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将预测区域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一组供电小区,如果每一个小区负荷数据都能够非常容易的采集和确定,则将该组供电小区面积的倒数称为空间电力分辨率。空间电力分辨率是对空间电力负荷的分辨电力负荷大小和分布的能力的一种描述,包括所划分供电小区的形状、大小以及能否合理确定小区负荷值3个要素。通常划分小区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照等大小的有规则的网格来划分,网格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等有规则的图形,这一类划分方式得到的小区的负荷数据并不能直接得到,需要通过总量负荷来给划分的这些小区进行合理分配;另一类小区划分方式是按照电力设备、行政区域、供电单位等的供电区域进行划分小区,这一类划分方式得到的小区的负荷数据可以直接通过电力系统相关的电力设计的表记来收集。(2)空间电力负荷特性分析。空间电力负荷特性分析是提出可行有效的空间负荷预测方法的前提,空间电力负荷除了具有一般电力负荷的特性(即随机变化性和周期变化性)外,还具有空间负荷自身特有的一些特性,并且这些特性能够为下一步空間负荷预测方法的提出奠定基础。本课题针对的主要是按照供电范围划分方式下的空间负荷预测,因此下面主要讨论该方式下划分的小区所具有的空间特性。一是S型增长特性。空间电力负荷的增长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增长有关,主要包括该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及当地的经济政策等。空间电力负荷各年的增长并不是平稳的,其增长曲线呈现S型。但是,空间电力负荷S型增长曲线并不是说明负荷增长总是在S型的基础上开始的,只是说明电力负荷可能处于S型增长曲线的任一阶段。另外,有的电力负荷的增长速度还会出现多次变化的情况,即多S型曲线的形式。因此,对小区进行负荷预测其实就是对小区负荷从增长速度为零,到高速发展,再到低速发展的阶段的确定。二是负荷转移特性。城市配电网是在“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主导思想下建设的,所以部分馈线之间是相互联络的,即相互之间可以发生负荷转移。在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过程中,时而会通过开关变位来倒切负荷以降低线路损耗、减少过载负荷,实现馈线间、变电所间的负荷转移。在发生负荷转移的过程中,一些是永久性转移;另一些是临时性转移。永久性负荷转移会永久的改变负荷小区的负荷,可以不计负荷转移对负荷发展趋势的影响;然而,临时性负荷转移会使负荷小区的负荷发展趋势发生大的波动,从而产生随机性很大的历史负荷数据,进而影响负荷预测的结果,所以这部分负荷转移必须在进行负荷预测的过程中予以考虑。三是空间传播特性。以上特性都是空间电力负荷在时间上所体现出来的,同时,在空间上具有传播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大负荷产生的区域,例如居民楼集中区域、学校、医院等,它们的负荷的不断增长变化会引起其周围区域的负荷的变化,这就体现了电力负荷的空间传播性。电力负荷的空间传播性是指在一定尺度下的空间电力分辨率下,负荷密度较大的小区对周围小区负荷的影响。
三、小结
绿色制造工艺特性分析 第12篇
1 绿色制造的工艺特性
从最终目的来看, 绿色制造工艺可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 绿色制造工艺应该具备降耗、节能、环保三大特性。
1.1 降耗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属于资源型行业, 对于原材料的需求较大, 需要靠近原材料产地, 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而且难以实现地区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 人们以绿色理念为指导, 不断地研究与推广各种资源消耗较少的工艺技术, 在少无切屑、干式加工、减少加工余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 少无切屑加工。少无切屑加工, 又称之为少无切削加工, 是利用精确盛开的方法来制造机械零件的工艺。在此项技术问世之前, 人们多用切削加工毛坯的方法来获得各种精密零件, 不仅会占用人力和机床, 还会使至少30%的坯料成为切屑。进入20世纪之后, 为了降低材料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 人们才开始探索使用挤压、铸造、搓丝、冷墩等工艺来加工机械配件, 尽可能减少切削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比例。由于少无切屑加工技术的应用, 机械制造工业的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特别在在冷热工艺交叉和复合材料的选用上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
2) 干式加工。所谓有干式加工是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成本降低, 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切削液的技术。传统的切削加工是不可能缺少切削液的, 因为切削液所起的润滑、防锈、排屑、冷却等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 在全球环保法规要求越来越背景下, 使用切削液在工件加工中的成本已经由二十年前的不到3%提高到了13%~17%。与此同时, 超硬度材料 (如陶瓷、聚晶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和超细硬质合金等) 和刀具涂层技术问世, 人们开始逐渐减少甚至不用切削液。
3) 减少加工余量。减少加工余量实际上还是从降低原料成本上考虑的。也就是说, 想尽一切方法, 减少由于工件尺寸和形状的改变而带来的金属损耗。现在制造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切削速度越来越高, 切削力越来越小, 工件变形自然越来越小, 已经具备了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加工余量的条件。
1.2 节能
节能, 即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通常来说, 节能型工艺技术有以下几种:
1) 常规节能技术。机械制造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和电力资源, 而现在世界范围内这些资源越来越加紧张。于是人们开始从技术、工艺、管理、设备、能源选择等到各个方面寻求节能的方法。
2) 改进润滑剂和润滑方式。从润滑剂的改进来看, 现在油气润滑已经广泛使用。与传统润滑方式相比, 油气润滑可以使用使轴承的寿命延长3倍以上, 而其消耗量还不到喷油润滑的十分之一。此外, 油气润滑还特别适合高速、高温和化学污染环境, 能大大降低设备运行与维修费用。从润滑方式的来看, 最小量润滑加工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尽管干式切削可以起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但是会使刀具的寿命大大缩短。所以, 而最小量润滑则会在减少用油量、降低能源消耗、简化清洗工序、延长刀具寿命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效果。从实质上看, 最小量润滑就是将润滑油和水雾化后同时喷到切削点上, 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油和水的混合比例。
3) 环保。从前面的介绍, 我们可以看出, 先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使用会减少影响环境的物质拜谢, 减少由机械制造带来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其他污染。
2 绿色制造的发展需求
2.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从国情来看, 我国的外资多用于制造业。而制造业输出国以发达国家为主, 他们对环保标准非常严格, 对重污染企业处罚较严厉, 且根本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状况, 所以我国所引进的企业当中有不少就属于高污染制造企业。从长远来看, 这无疑是一种敌视行为, 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重视, 理应摒弃, 理应从绿色发展的理念来考虑产业的布局和移接。
2.2 注重绿色原材料的选择
绿色制造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原材料的适用性, 还要考虑制造工艺也环境之产蝗协调性。在选择原材料时, 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可再生材料优先的原则。即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回收材料,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 低成本, 污染小的原则。即在原料选择时, 尽可能使用存量大、成本低、污染少的材料, 最好不使用污染大、价格高的材料;3) 安全、无毒、环保的原则。即尽量使用环境友好型、无辐射、无毒害作用的原料,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3 推广绿色加工技术
对于机械制造来说, 其污染源是切削液, 而且切削液也造成机械零件成本高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推广绿色加工技术, 不仅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还会使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就目前来说, 我国主要研究干式切削、绿色湿式切削和低温切削, 而且在绿色湿式切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推广。就现在来说, 我们所遇到的主要难题是寻找新型环保切削液, 并考虑如何发挥切削液的最大效益。可以预见, 绿色加工技术是未来机械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强化人才培养, 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想要发展绿色制造, 就要有大量与之相应的技术人才。但是, 从现状来看, 不管是各级职业学校, 还是专门技术学校, 仍然以传统的机械加工人才为培养目标, 其毕业生并无绿色制造理念。这就造成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 企业所需的是大量具有先进技术、具备绿色生产理念的技术工人, 而学校培养的仍然是传统的技术工人。当然想要培养具有绿色制造理念的工人, 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因为绿色制造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 它是横跨资源、生产、使用和监管的交叉领域, 这无疑是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飞.21世纪制造业的绿色变革与创新[J].机械工程学报, 2000.
[2]朱伟, 张质良, 董湘怀等.模具绿色制造过程探讨[J].CMET.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