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教学和测试(精选11篇)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1篇
关键词:非语言因素,听力障碍,听力测试,教学策略
2009年, 浙江省恢复高考英语听力测试, 由此被边缘化了的听力再次成为教学热点。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将高中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目标细化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并描述了六至九级的具体目标。由此可见, “听”和“说、读、写”一样, 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听”在交际功能中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有语言学家进行过研究, 发现“听、说、读、写”分别占语言交际活动总和的45%、30%、16%和9%。由此可见, “听”所占比例最大。从教学实践分析, 听力是教学的基础, 学生听力的欠缺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另外, 浙江省英语听力高考早于其他科目, 测试结果对高三教学计划和学生的情感心理都有重要影响。笔者就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和测试出发, 探讨不同因素引发的学生听力障碍及对策。
一、“听”的本质
“听”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输入, 它包括输入和理解, 是一个主动复杂的心理过程, 分为辨音、识义、会意、信息处理和适当反应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可归纳为对信息的感知、辨认和重构三个阶段, 从而受到两大类因素的制约: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包括语音语调及变化、词汇、语法、英音和美音的异同、近音干扰等。而非语言因素是指除语言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如:文化差异、情感焦虑、技能和习惯、短时记忆等。
二、听力教学的现状
听力测试曾一度中断, 这使得听力教学边缘化。很多学校没有配备语音室, 即使有, 这些设备也是长期闲置。听力课长期被忽略, 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听力课。教材中的听力材料, 也是当成读和写的补充。如果时间不够充裕, 则听力材料是第一个被弃用的教材内容。相对于精彩纷呈、遍地开花的阅读课, 有关听力课型的公开课寥寥无几。从教学效果来看, 听力测试结果和学生语言能力也并不呈正相关。笔者对任教的重点中学普通班进行了一次数据统计。统计情况如表一、表二所示:
语言基础知识和听力测试结果正相关的比例仅为56.7%, 即相一致人数仅过半。而结果不一致 (负相关) 的为43.2%。由此可见, 基础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听力能力不一定强, 而基础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具备较强的听力。语言因素不是影响听力的唯一因素, 还存在造成听力障碍的非语言因素。
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
为了找寻引起听力障碍的非语言因素, 笔者在任教班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如图一所示:
根据调查问卷及与学生的个别访谈, 笔者了解到影响听力理解的非语言因素大致有:情感焦虑、技能和习惯、文化差异、短时记忆和意志及其他原因 (如临考的身体状况、对陌生语音的不适应等) 。这些因素不是单一出现, 而是相互影响。
1.情感焦虑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听力测试时出现了焦虑紧张。这种状态一般出现于对话题环节中, 由听力材料本身引发。对话题型作为测试的开端, 题目只读一次, 让考生产生恐惧, 生怕听漏相关信息。此外, 考试本身引发焦虑情绪。双重焦虑在听力测试的开始重合, 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害怕听不懂、因某个单词而不安, 失去信心。面对这样的焦虑, 很多学生几乎是束手无策, 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缓解疏导这种负面情绪。
2.技能和习惯
缺少行之有效的听力技能也是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有些学生逐字逐句精听, 舍本逐末, 因某个单词而错过关键信息。有些学生单纯依靠记忆听, 忽视用笔记。还有学生不懂利用背景知识进行预测。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训练中的重复播放, 让学生产生了依赖二次播放的听力习惯, 也增强了其对播放一遍的方式的不适应。
3.文化差异
部分学生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致使其在听力过程中, 孤立地理解话语, 能听懂词句却无法理解意思, 或听懂了字面意思, 却不能准确地理解背后含义。如有听力材料里出现了“weather of California”和“weather of Seattle”。学生听懂了字面上的意思“加州天气”和“西雅图天气”, 但由于缺乏必要背景图示, 他们无法得知这两个词的“弦外之音”, 即“天气好”和“天气差”, 也就无法真正领会其含义和意图。
4.短时记忆和意志
听的过程中, 短时记忆起主导作用。人的短期记忆容量有限, 具有局限性。如果记忆对象是非母语语言, 短时记忆则更弱一些。部分学生试图记全所听全部内容, 致使短时记忆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 导致部分临时加工出的信息被迅速遗忘。于是学生听时有注意到正确的信息, 等到答题, 便已遗忘。面对困境, 学生的内心意志不够强大, 无法快速进行调整, 立马泄气。有甚者, 对之后的第二次测试, 既缺少信心和能力, 又没有毅力进行新一轮的持久训练, 无谓地浪费了两次考试之间的宝贵时间。
5.其他
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中的开放问题, 笔者了解到, 除上述提及的非语言因素外, 临考时的身体状态也是影响测试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 考试时的朗读人员的语音和训练的不一致, 也会造成障碍, 影响听力效果。
四、解决非语言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引发听力障碍的非语言因素, 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探索应对的教学策略。
1.听力材料选择的场景化、口语化、生活化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性”这一特有属性决定了语言和社会状况不可分割。“语言学家萨巫尔 (Sapir) 一语中的, 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李迎霞, 2007) 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 应尽可能提供真实性强的材料, 多为学习者提供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材料, 这一策略可以有效排除文化差异引起的听力障碍。
在实践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对听力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如:走遍美国, VOA special English, Disney动画片等本土性材料都是“相当地道”的辅助材料, 没有经过改编, 能很真实地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如走遍美国的模块式, VOA的时效性, Disney动画片的语言简单, 充满童趣的声影结合是学外语的最佳选择。国内材料如CCTV10“希望英语”, 话题切入小, 贴近生活。再如《21st Century学生版》, 虽不是有声材料, 但可以作为拓宽背景图示和信息来源的渠道。
2.听力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北外刘润清教授认为“听力测试应既听即测, 不应该把听力测试搞成记忆测试, 更不应把听力测试变成阅读测试。听力测试的趋势应从客观题一统天下转向主观题大量增加。听力测试将从孤立测试语言技能转向几种技能混合测试, 而测试卷会更接近日常生活使用语言的情况。” (刘润青, 2004)
教师应将平常教学中单一的听觉刺激训练变更为听说结合、视听结合, 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演绎听力材料。题型可由单一的选择题变为多题型的操练。如听画线路、填空、归纳篇章大意, 或是根据材料自行编题, 可采用表格、判断正误、给标题等多种形式。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题型的连贯性, 可编统一主题的整体性试题。这一方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影音世界中稳步提高听力水平, 又可避免传统做题式训练的乏味枯燥。
3.自上而下的听力策略的培养
心理语言学把听力理解过程分为三种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及“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自下而上”模式是学生较多采用的模式, 容易造成学生逐字逐句地听, 忽视对整体篇章的把握。“自上而下”模式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整体预期” (Morley, 1991) 及其他的背景知识对接收到的信息 (词语、句子等) 进行分析处理。在听力过程中, “自下而上”模式会制约“自上而下”模式。要突破这种模式的制约,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上而下”听力策略。
教师可培养学生听大意、推理、预测、听要点的技能, 重视泛听教学。泛听主要是强调对篇章大意, 作者意图的理解, 它可以提高学生记忆力, 特别是短时记忆, 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根据学生水平, 教师可选择不同难度的语言材料, 通过让学生理解主旨大意和问题回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帮助学生对信息作出及时迅速的反应。
4.学习环境的营造及情感的熏陶
情感焦虑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及学习积极性, 并不断制造障碍, 对学习者听力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若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 具有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积极的心态, 则能促使他们顺利地获得“声音信息”, 收到理想效果。
个别访谈发现, 几乎所有学生都面临过听力考试时的紧张情绪。因此注重平常对学生的情绪调节, 帮助他们消除情感焦虑, 显得尤为重要。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首先应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听力理解, 而不是让学生把听力和紧张联系起来。其次, 教师应多让学生体验成功, 积极给予正面反馈, 培养学生自信心。此外, 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平常要给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听力材料, 让学生早点接触高难度材料, 有准备地面对考试难度的不确定性。
5.其他
除上四个基本的教学策略之外, 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尽可能地预设可能引发学生听力障碍的非语言因素, 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在考前几天, 要提醒学生注意保持身体状态的稳定性。在听力训练时, 有意识地选择不同朗读者的材料, 让学生多适应不同的发音方式, 避免临考时出现不适应状态。
五、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听力测试教学反思 第2篇
(1)高度重视听力测试教师首先应高度重视。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都有听力测试题目,都要放录音进行。至于单元检测一般只有文稿,没有录音的问题,笔者已经坚持十来年的做法,是抽时间把所有七、八、九年级的单元卷听力全部和一位女教师录成录音,速度、遍数与正规考试一样。避免了做听力题时,教师一个人手拿录音文稿,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男的说:‘……’,女的说:‘……’”的尴尬。每次单元检测,各年级都是放录音做听力,学生感觉和期中、期末考试一样,其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同时学生也进行了一次听力集中强化训练。
(2)适当讲解每一套听力题做完的讲解,切记一定要放录音进行,教学反思《听力测试教学反思》。先把整套听力题听一遍,然后倒回来再放音讲解。放音讲解时一定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重复。如遇到较长的句子,可在意群或从句处“暂停”,待学生重复完前半句后再放后半句,让学生再跟着重复。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单独重复,两人对话重复,甚至小组、全班重复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看谁,看哪个组重复得更清晰、准确、完整。当遇到听不清的词句,或较难懂的句子,可多放几遍录音,甚至写在黑板上适当讲解,直到学生完全明白为止。在整个学生重复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重复。教师和学生一起重复,可起到带动学生的作用,亦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连续几句听不清,跟不上,学生很容易走神不听,去干别的了。听不清、听不准没关系,再多放一遍录音,和学生再重复一次。注意整个重复过程学生一定要和教师一起重复。如果中途学生重复的声音越来越小,证明学生已逐渐跟不上录音,则立即停止重复,将录音带倒回重放。切不可不放录音,教师单独重复。讲完一套听力题后,一定要从头至尾再放一遍录音内容。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答案的选择上,应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录音内容上,心里跟着录音重复默念。虽然只放一遍,但此时学生已是心领神会,眼睛看着答案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教师形成性评价中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起来,自信心也相应提高。
(3)教导学生听力测试的答案技巧笔者认为,学生听力测试成绩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和答题技巧有关。涉及数字、时间、人物区别的听力测试,要记录这些最重要的信息;一句话的问题往往是关键词最重要(what、when、who、where等)。另外,先阅读答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答题技巧。试卷发下来后,快速将所有听力答案看一遍,做到放录音时有的放矢,有备而“听”。答案选错了,也不要费时费力地擦了重写,而这时往往耽误下一句的听力内容。直接划掉选错的答案,在前面写上正确的,全做完之后再一起整理。无论发生什么,做题的速度一定要跟上放音速度。这样才不至于丢题、漏题。不能为了写一个答案、一个单词而漏掉了后面的两道或三道题。
(4)教学反思目前专供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使用的材料的确有限,考试中的听力题可作为教师进行听力教学的很好选材,学生也非常重视。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反拨效应 听力教学
反拨效应是指测试某种教学方式在学校范围内的结果影响[1]。语言测试反拨效应起步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是新的领域。语言学的特点是复杂多样,教学方式也是层出不穷,推陈出新。所以,目前为止,对语言教学反拨作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性质的测试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的考试,由教育部教育司主办,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备受关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对语音学习的后效观察也成为了国内外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包括国外专家Baton(1991)、Messick(1996)、Cheng(1998)、Weir(2005)等和国内语言学家李绍山(2005)、唐雄英(2005)等。通过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后效观察和实证研究以及对英语四、六级听力测试对社会产生的宏观影响和对老师、学生心理产生的微观变化的研究,可以为未来的英语听力教学指明方向。
考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克服这一影响,我们对后效观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响考试后效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宏观的因素。大多数的后效观察是从宏观的表征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从应试者角度的微观研究例证不足,尤其缺乏对应试者的后效影响的研究。由于测试的对教学影响的时效性,研究者往往缺乏对考试的后效观察,因此需要对正在进行的考试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
一、研究起源
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教学大纲和测试理念产生之后,全国大学生考试委员会对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界定简单的说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测定大学英语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方面的能力,来体现改革开放后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特别是综合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英语应用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部的副部长吴启迪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很有信心的说到“我们应该看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起到了推进促进作用”[4]。然而,对新的大学四、六级考试产生的后效众说纷纭,大学四、六级考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正面影响?对教学起到什么样的指导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试图总结出新的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其中听力部分是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听力考试的比例也从原来的20%提升到了35%,其中对话占15%,听力短文理解10%,复合听写占10%。与以往的听力测试相比较,内容更加丰富,体裁更加广泛,语音更加多元化,语速也更快。
总而言之,四级听力的考试改革较之前要求更高,目的是更好的测试学生的听力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作用,同时力避其潜在的不利影响”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作用如何认知?哪些建议促进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对英语教学正面的反拨效应?
(2)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对学生英语听力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
(3)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对学生英语听力的学习产生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如何?
(4)后效力对不同的学生产生影响的差异
(5)除了四六级考试以外,影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因素还包括什么?如何产生的影响?
三、研究模型
(1)教学与测试的关系。
(2)反拨效应的定义。
(3)反拨效应理论研究。
(4)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5)反拨效应的发展趋势。
(6)反拨效应中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本文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客观地得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抽取河北工程大学2013级120名本科生,其中男生69名,女生51名。文科学院62人,理科学院58人,共同参加了2014年度6月份全国四、六级考试。结果,97人考试成绩在425分以上,23人在500分以上。
(二)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的获得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这是另一个主要研究手段。笔者综合参考了国内外反拨效应的主要结论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报告等)[10]所提供的相关内容制作了问卷调查内容。此问卷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正、负面的反拨效应;第二,课堂教学状况;第三,模拟冲刺考试状况;第四,就如何促进积极高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给出合理性建议及意见。采用了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方式对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4所院校,问题类型为填空、多项选择及开放式问题,问卷回收率均在85%以上。
(三)访谈
为了使调查的结果更加客观,本次实证研究同时进行了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为了确保客观性,采取了录音法。采访对象包括4所研究高校的分管教学校长、教务处长、专业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等。
五、研究结果
考试内容比例上的变化使学生对听力学习上的态度产生了变化。结果显示,大一的学生对新四、六级考试听力部分的重要性持一般的肯定态度;大二的学生认为听力部分重要的人数增多,并且趋于稳定;大四的同学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听力部分重要的人数量最多,持长期肯定的态度。
四级考试的成绩不同,对听力部分的认知自然也不相同,500(四级)分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很重,对英语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听力部分更是不容忽视的。新四、六级考试题型出台后,对于500分以上的学生来说,尤其对于听力部分是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反之,对于成绩在480分以下的学生来说,感觉学习压力大,对听力学习提不起兴趣,认为听力部分太难了,增加了学习负担。
从老师的角度讲,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全英式教学对学生来说,尤其大一学生来说吸收程度、吸收量都是问题。部分被调查的老师反馈说:“大一的学生,由于难以听懂老师所说的内容,从而产生了挫败感、失落感、有时甚至是焦虑”,这绝不是偶然,从调查问卷和反馈信息看,四所高校都存在这一问题。到大学二年级时已经有78%的学生认为听力教学非常重要,由于分值的增加,对听力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更加重视了对英语听力的学习。访谈中一位学生这样说:“由于听力分数的增加,使我不得不加大对英语听力学习的重视,大一开始的时候根本不适应听不懂,随着听力课比重的增加,我慢慢适应了这个强度和节奏,对英语听力的学习也有了信心,成绩也提高了,四级考试我得了567分,其中听力部分220分”。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听力部分考试内容和分值的增加,使得管理者们对听力部分内容越加重视,某位高校管理者对调查者说:“为了适应大的市场需要,我们加大了听力部分教学,喜忧参半”。
从教材的配置方面来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听力教材的设置不是很满意,学生普遍认为现有教材和四、六级考试内容关系不大。现有教材过于简单,采用老式教材,年头久,更新速度慢,而四、六级考试内容是比较“接地气”的考试反应现实中的生活,题材广泛,语言形式与语言风格内容丰富。所以,听力教材应该选取能够提供更多语种的教材样本,应该采取学生所熟悉的教材,形式风格应该多样化,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材料,内容应该涉及生活、风土人情等,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从听力后效作用的持续力度来看:62%的学生认为新的四、六级考试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在短时间内会提高听力学习的效果。大三和大四年级表现就会有差异,三年级的学生听力效果呈下降态势,四年级有所缓解,这点证明了考试的后效作用很短。这也证实了“考试反拨作用影响的短时性存在于备考阶段,但在考后就随之消失”[11]全国四、六级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学习效果,而不是与学位证挂钩。如果单纯为了考试而参加考试,那么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过级,那么英语的学习后效性就会很短暂。因此,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的接触这一语言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的后效作用才能长期存在。
六、结论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效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不同,在不同层面产生了不同的后效作用,过程繁琐,研究历时改革前、教学中和考试后的各个层面,涵盖了各种因素。外语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明确这一目的后,管理者要认真研究各个层面、各种因素、制定后效研究的具体步骤,明确任务,使后效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全面性,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合理性,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为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本论文为2014年河北省教育厅课题《大学英语四级听力新题型对听力教学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编号:SQ141033)研究成果。]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4篇
语言测试学现在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事实上它属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注重的是语言的应用。而语言本身就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手段。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是四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测试学中,测试设计者最在乎的是测试的结果能否真正反映测试对测试对象在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想通过测试去了解测试对象的知识和能力。而在测试中,测试对象通过试题反映出的往往是其深层的知识和能力。在听力测试中我们应该倾向于测出测试对象的运用语言能力。在选择材料方面,应该倾向于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是来自于生活环境中。既然是真实的,那么就和测试对象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所以真实的材料中必定蕴涵着社会和文化、背景信息等。在测试中测试对象必须用到智力和常识,这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分析其中的原由。
2. 听力测试的目的
语言测试的目的就是通过测试对象在各种有限的测试中的表现来推断出其的语言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各种语言测试中,听力测试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听力测试中不仅仅对测试对象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让其能灵活运用已知的信息进行推断。测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测试者,而是让测试对象通过测试意识到自己还在语言的哪些方面有不足的地方,重点是让其懂得用相应的语言去交流以及培养其交际能力。与乔氏相反,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他认为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运用。具体而言,包括四个社会文化特征:(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或可接受性(有些话语法正确,但实际上人们不那么讲);(3)语言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要适合当时的场合、目的、正确程度、在场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心理状态等;(4)知道某种语言形式的出现率,是常用的习语还是罕见的个人习惯。
3. 听力测试的取向趋势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外语的交际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而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为了适应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交流,培养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重要。所以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指导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其教学理念更先进,并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还强调了教学评估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终结性评估(即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应该主要评价学生的“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此,我们在测试中反映出测试对象的语言交际能力变得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的取向。
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分项测试法和七十年代的综合测试法后,以Savignon和Widdowson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了新的语言教学体系交际语言教学。这个体系认为学语言不仅仅是学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也不仅仅是训练操作形式符号的技能,而是获取人与人交际的一种能力。人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交际能力测试法。语言学家威德森(Widdowson, 1978)说,所谓的交际能力测试法就是要测试在语言交际场合中“怎么用”,而不是脱离语言交际功能来测试“用什么”。交际能力听力测试的最大特点是在选材方面突出“真实”二字。就是说,所有材料最好都是取自实际发生了的语言交际活动,即使是无法做到完全真实,测试选项时也必须尽量使听力材料逼真,例如对原始语料的录音不够理想而需要进行编辑加工。
4. 材料的真实性与语境的运用
以Bachman的观点来看,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情景和任务。所以在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听力测试时我们必须保证所选和所使用的材料都具有真实性,以及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测试对象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具备真实性。由于听力测试的选材均来自于“尽可能真实的语境(context)”中,测试语言相对简洁,答案又具有间接性,并且听力测试有时间限制,因此测试对象要有敏捷的信息反馈能力,善于捕捉一些语境特征。例如,在校园里谈话的主题多半离不开教师、学生、课程、学校活动等这些问题;在商店里的话题一般都是售货员和顾客之间的有关货物和价格的问题;在医院里则是医生和病人之间谈论的涉及健康或疾病问题;在海关,就是海关官员和游客之间的涉及护照、申报和通关等问题。所选的听力材料都是源于生活中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背景下都有固定的话题,这就要求测试对象要善于从言语交际所表示出来的信息中找出相关的关键词,在众多的语境中选择出符合测试设计者意图的语境,结合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成功的推断。
听力测试中必有语篇,也必有语境,所以语篇理解离不开语境。在听力测试中语境的选定是明示推理的过程。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中对语篇的理解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的概念。“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其中推理是对听话者而言的,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在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何兆熊,2000)。听力测试中的推理涉及测试对象运用自己已知的信息、常识和推断能力在材料中得出答案。所以测试对象在测试中运用智力和常识都是不可避免的。
5. 结语
听力测试的目的是让测试对象不仅听懂测试的语言,而且能运用语言能力去交际。所以听力测试趋于采用交际能力测试法,从而在选材上要具有真实性并运用到语境。既然选材要真实就必须从现实生活的语境中选,测试对象在听时就必然运用到自己的已知信息,和常识进行推理。因此,在测试中测试对象必然不可避免地用到常识和智力。
参考文献
[1]Bachman, Lyle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何勇斌.听力测试的构想效度及其实现[J].外语教学, 2005, (5) .
[3]郭卫平.以学习者为中心选择真实听力材料[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 (2) .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6]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和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7]王海华.语言的真实性与听力技能测试[J].郑州大学学报, 2005, (1) .
浅析听力测试 第5篇
关键词:语言知识障碍;听力习惯障碍;文化背景知识障碍;心理因素及外部环境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44-01
听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高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听力测试中常见的考察内容一般为时间、地点、主题、细节、推理判断、关系等。但是目前部分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还有些薄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语言知识障碍
1、语音障碍
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掌握每个单词的准确发音,长此以往,则无法正确辨认一些易于混淆的音素,特别是发音相近的词。
2、语速障碍
学生的英语听力练习材料或教师的讲课语速较慢,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习惯,遇到正常语速或稍快一些的材料就难以适应。若再遇到一些连读、若读、重读、爆破、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变化更是无从是从无所适从。
二、听力习惯障碍
1、学生在听一篇连贯的短文或对话时,部分学生总是力图听懂每一个词,遇到不理解的就反复思考,造成听音和理解的中断。
2、此外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理解听力材料,而是借助中文,中间经历一个“心译”过程,似乎这样才是真正理解,这种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听力理解的大敌。
三、文化背景知识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不少中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导致听力理解的困难。
四、心理因素及外部环境障碍
在听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已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烦躁不安,有些学生甚至在还没有开始听之前,就存在畏难情绪、恐惧心理,这无形中就设置了信息输入的屏障,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此外,外部环境或不利的客观因素,诸如室内外噪音、录音机的质量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干扰因素。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建议学生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听力理解训练:
1、模仿型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音和读音习惯
英国著名语音学家曾谈到良好的听力训练在外国人学习英语启蒙阶段对克服语音困难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听来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掌握正确的意群、连读、弱读等。学生模仿录音有利于听懂并识别一些语言特征。
2、复述型训练——让学生自由地叙述所听材料,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力训练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停留在声音的捕捉上,缺乏重新组织语言材料的能力。听力能力应包括辨音能力,结构识别能力,基本概念识别能力,选择能力,要点复述和记录能力以及记忆能力。通过复述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3、目的型训练——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牢固掌握语言知识这种听力训练要求学生带着目的做多项选择和是非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如果结合提问,用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效果较好,也较有趣,因为学生不得不做出积极的反应。教师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也能更清楚地指导学生是否真正听懂了。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听力测试的应试技巧,如:
1、听前把握情绪,了解并预测有关信息
学生在听力测试之前要努力稳定情绪,放松自己,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测试,试卷分发和播放试音阶段是稳定和调整情绪的最佳时机。为了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考生非常有必要在每段材料播放以前对有关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作一预读, 通过比较三个选项的异同,对所听内容进行预测,从而确定所听内容的关键,这样便于在听时做到有的放矢。
2、听中边听边记,捕捉重要信息
为了便于记住重要信息,学生有必要做到边听边记,把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由、原因、方式、程度、数字、选择等的关键词记下来,从而迅速捕捉所听内容的主要信息。同时,学生要善于对捕捉的信息进行处理,联系题干和选项内容快速做出判断,对把握不大的题目可使用排除法。
3、听后理顺关系,把握中心问题
听力测试是一个预读、信息输入、存储、和信息加工的复杂过程,而整个过程又必须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在整个过程中,信息加工显得尤为重要。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6篇
英语听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 听力理解部分所占百分比, 由原来的20%上升至35%, 这充分说明了英语听力技能的重要性。听力技能是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听力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知识的接收, 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水平。然而,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听力水平最难提高, 在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中, 失分最多, 难以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听力学习现状, 探索听力教学方法和提高高职商务英语听力教学质量, 笔者对所在学院商务英语专业07级和08级全体学生进行了英语听力测试的现状调查, 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英语听力教
2 听力测试现状调查和分析
2.1 调查内容、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人文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07和2008级4个班的高职学生, 共计180人。调查中心内容是, 在校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现状。分三个阶段:学生刚进校时的听力水平;经过一年学习后的听力水平和经过两年学习后的听力水平。并考虑学生对听说能力认识和需求程度, 针对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2.2 测试结果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入学前的听力水平, 新生进校后, 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听力摸底考试。学生经过第一年64课时的听力学习后, 统一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 经过第二年64课时的学习后, 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以此检验学生的听力水平。3次考试结果如表1。
2.2.1 学生入学时的听力水平
入学摸底考试使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模拟卷的听力部分, 听力占试卷总分的15%, 即满分为15分。上表结果显示:07级和08级学生的平均分不到9分, 平均合格率为0。再从两个年级学生61%和65%的合格率看, 很不理想。说明新生的听力基础低下。可见, 学生进大学前, 在听说方面没有受过系统训练。
2.2.2 一年学习后, 学生的听力水平
上表中PRETCO A级考试结果显示:经过一年学习后, 学生的听力能力有所提高。07级和08级学生的听力平均分为10.7和11.1, 平均合格率100%, 但从年级合格率看, 分别还有28.8%和26.4%的学生没有通过及格线 (9分) 。一年来, 学生听力成绩的提高并不显著, 而学校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远远高于在校普高生, 虽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每年的A级合格率均在97%左右, 但通过A级能考试不是最终目标。自定大纲要求学生经过两年或三年的英语学习后, 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而学生的A级听力平均分与满分 (15分) 相比, 尚有一段距离, 离四级听力的要求差距甚远。显然, 学生的听力水平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
2.2.3 两年学习后, 学生的听力水平
07和08级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后的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率分别是69%和72%。而上表听力调查数据显示:各年级四级听力合格率分别只有35.3%和38%, 从合格率对比看, 听力得分明显低于另外三项:阅读、综合和写作。由此可见, 听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也是阻碍学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取得高分的障碍。
3 原因分析
语言测试是检验学生语言水平的重要手段, 它能全面地, 客观地衡量受试者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从测试调查分析看, 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最困难的是听力。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 而听说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必须加强培养。为了改进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笔者对07和08级80%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学生对影响听力能力因素的认识。结果, 学生反映积极, 渴望提高听力水平, 提出各自原因。主要因素归纳如下:
3.1 语音
调查统计表明: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语音知识水平低。他们在识别和理解音素、轻重音、强弱读、连读、各种语调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导致不能完全听懂在交际情景中的语言。的确,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语音问题, 一方面是在中学没有经过系统的语音训练, 另一方面, 很多学生对语音不够重视, 觉得只要能读, 能看就行了。很多学生的发音有误, 语调不准, 以至于有些一看便懂的句子, 听起来却不明白。
3.2 词汇量
词汇量不足是主要障碍之一。学生认为, 词汇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是明显的。由于词汇量不足, 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中对短文的理解只能一知半解, 导致答题的正确率不高。在复合式听写中, 单词拼写错误多, 长句写不完整。词汇量不足是学生学习中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3 听力技巧
学生认为他们的听力技巧水平低, 同时又认为听力技巧掌握不够, 是他们提高听力水平的另一主要障碍。这可以看出, 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在听力技巧方面的不足。显而易见, 他们需要老师听力技巧的讲解。
3.4 时间和环境
多数学生认为, 听力训练的时间有限是影响听力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本院商务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时间为两年, 总学时128个, 对于一个在非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听力的学生来讲, 课内学习时数实在太少。而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场所, 可以弥补教学课时不足的缺陷。但统计结果:几乎85%左右的学生没有在课外进行英语听力练习, 如:收听英语广播, 看英语电视节目, 开展英语角活动, 上英语学习网站等。因此, 没有足够时间的训练, 离开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生的听力水平是难以有较大提高的。
4 结论
本次调查对英语听力教学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通过三次有代表性的测试分析, 能全面了解本院两届商务英语专业全体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现状;通过问卷调查, 找出了主要原因和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和提高, 也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的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 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从困难和原因入手, 从听力课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一整套教学方案。如:改进授课形式, 丰富教学形式, 更新教学内容等;重视语感和听英语习惯的培养;开设第二课堂的听力学习;注重技能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等。当然, 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的训练。相信, 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知己知彼,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任素贞.策略教学法与外语听力教学[J].外语界, 2003 (2) .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7篇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测试是评估学生表现,评估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依据,它可以服务于教学,也会对教学产生反作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题型才能保证测试的成功,然而部分教师并没有把题型的选择看得很重要,更是很少去考虑命题的科学性。因此在探究测试信度、效度和题型的关系上,保证命题质量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们提高听力技能和成绩对其学好汉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桂林理工大学基础班汉语听力期末考试卷加以研究,在探索题型与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上,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和测试质量,从而提升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
2测试概况
1)本研究选取了桂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6年一月份汉语初级班听力测试期末试卷作为研究对象,被试是初级一班的汉语学习者,共有33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为22人,有效试卷为22份。
2)试卷结构分析,该套试卷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听句子标出画线词语的声调,主要测试学生对汉语声调的掌握情况,共6道题;第二部分是选择在句子中出现的词语,共6题;第三部分是听对话判断正误,共8题;第四部分是听对话完成填空,共5题;第五部分是听对话后,回答一个问题,共1题。每个部分的题目都会读两遍。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3信度和效度
语言测试是通过测量目标能力的表征行为去推论目标能力,在语言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就是信度和效度,在某种程度上,二者被称为语言测试的两大基本要求。根据《语言测试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信度是指测试结果是否可靠、可信。一套试卷信度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试题的数量和质量,评卷因素和实施考试的过程等。由此,我们可知,要保证较高的信度,就要保证足够的试题量,题量与信度往往成正比,题量越多,信度就越高。但是在注重试题数量的同时,我们要注意试题的区分度,并且在试题的设计上要注意试题难度的适中性,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试题的区分度。只有试卷的区分度达到了,我们才能够通过一套试卷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受试者区分开来。
根据《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一书给出的效度的定义:“语言测试的效度,亦称有效性,指测试所要考的,是否就是所要考的,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是考了目的所要考的。”之后又对这个定义做了一点扩充:“认为测试的效度,不仅表明它考了目的所要考的,还应表明它达到了目的所要达到的(Morrow,1986)。”在某种程度上,效度指的是一项考试是否是达到了预期的测试目的,一项考试的核心就在于效度,即使在信度很高, 测试题的数量很多的情况下,但是没有考到应该必须要测试的内容,那么这项考试就是一次失败的考试,说明效度低下。目前我国分门别类的考试很多,但是大家往往最关注的是成绩, 忽略了去判断和分析测试的成绩是否可靠和有效。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改善,不断反复,那么试题的水平就很难提高,被测试人员的水平就会值得怀疑。这就要求我们在试题的命题过程中要注重测试的效度和信度,二者不可缺一。
4题型和信度
一项高效的语言测试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技能,听力测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听力测试,主要是测试被测试人员的口头语言的理解和反应能力。口头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结构不严谨、重复信息多的特点。所以这也就要求命题人员要做好听力测试中的效度和信度测试。首先,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题量越大,抽样越多,才能保证试卷的覆盖面更为合理,信度就越高。从附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套听力试题量充足,能够从听、读、写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综合的语言能力,这就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听力测试的信度。其次, 在题型上,题型丰富,不同的题型可以长短互补,更好地平衡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在试卷中,从选择题、正误判断、填空题,勾选正确的词语,标出声调题和听对话回答问题这些客观题目都很好地保证了本次期末考试的较高信度。由于在本次期末考试中客观题所占比重大,并且两个初级班使用一样的试卷来进行测试,但是由于是客观题目,这也就可以不受评卷人的影响, 所以测试的信度较高。
5汉语测试信度的提高在试卷中的体现
通过对比过去几年的测试题目发现,传统的汉语题型测试信度不高。测试的覆盖面较窄,试卷的主观题和客观题分布的比例不太合理。过多的测试学生对声调和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的猜测程度。有时候命题者对题目难易度掌握不当,考试题目所涉及的测试内容为学生所熟悉的,这就造成了难度相对较低,缺乏区分度。评卷者在评阅主观题目时,凭印象打分,扣分随意性较高。所以在2015年本套测试题中,命题人注重提高信度,试卷的覆盖面合理,试卷有一定的量。声调、听力正确词语的选择以及对整段对话语境的理解都进行了测试,而且题量相当。试卷的整体并不是太难或者太容易,都是根据大纲中应该掌握的类型和学生实际运用提高的类型而进行编写的,从而在整体上照顾了大部分学生, 并不会影响区分度也不会降低信度。
6题型和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一套题目,起码要有表面效度,就是首先让人看上去是合适的。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效度,应该考查的语言要素和技能都要有所体现。其次还有编制效度,是说一套测试要以一定的语言行为为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为依据。最后是经验效度。考试是否达到了目的,考试所考的内容是否就是想考的内容。效度是一项考试的核心问题。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并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这样的考试效度就不高。 在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题型在影响效度的问题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效度主要体现在试题的覆盖面广,测试的内容能够反映测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命题人员和审题人员的经验在提高测试效度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认真分析过去几年的测试题,发现测试题型轻视效度,注重语言知识,忽视语言能力,测试内容没有体现出交际性特征,所以在2015年的测试题中增加了第三题判断正误、第四题填空题和第五题听对话回答问题。以往几年的测试题往往有较大的比重在声调和轻重音方面,而忽视学生对语境和整段对话的理解和运用。这就造成了很多成绩良好的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和中国人或者自己的同学用汉语进行交流,或者听懂汉语,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只是汉语基础知识。这就说明了试卷的质量有问题,缺乏效度。测试没有起到检测和评估的作用。测试的这种偏向性产生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语言是可分的,把这些分离的语言形式教给学习者,让其反复操练,他们最终就会掌握这门语言。这种传统测试的弊端阻碍了留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制约了汉语教学的发展。
7效度的提高在汉语测试试卷中的体现
根据和前几年的试卷做对比发现要提高试卷的效度,就要对测试的内容做出调整。历年的期末考试题并没有含有主观题目,偏重客观题目。在2016年的期末考试中增加了第五部分听对话回答问题,这道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根据原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组织答案,从而可以从多个方面对考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考查,并且测试出学生是否具备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和生活处理能力。在第一题填写声调这个题目上,应该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标些出相似语言的声调。听力材料的选择应选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第二部分选择听到的词语,选取的词语都具有似乎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和辨别的难度。更能检测出学生是否具备区分不同读音不同含义的汉语生词,有利于提高试卷的整体效度。第三部分判断正误题,要求学生在听懂对话的基础上,根据对话的含义和语境判断句子含义的正误。第四部分填空题,考虑到初级班的同学基础和能力有限,所以所出汉语生词难度系数较低, 主要测试学生是否能够真地听出短文中所读出的汉语生词并且书写正确。要求听力材料选材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第五部分听短对话回答问题,听力材料选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具备交际性。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关键词的基础上,总结大意回答问题,突出语言在生活中实际中的应用方面。在2015年的期末测试中突破了以前偏重测试语言知识方面的倾向,在题型和材料的选取上注重语言交际和实用性,有利于提高信度和效度。
8以效度尺度看本套期末试卷
由于在本次测试中其他效度尺度并不适用,所以将选取使用效度的表面效度和超考试的反拨限度来进行分析。
8.1反应效度
反应效度是指受试者在做题时,是否按照试题设计的要求去做出反应。例如第一题,听录音标出画线部分的声调,并不是判断正误,或者标出所有汉字的声调,而是标出画线部分的声调。参加测试的全体学生都按照要求标出了声调,尽管存在错误,那我们可以知道这道题目和这种题型具有反应效度。再如第四题的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填写出汉字,其中第二题是填写两个汉字,全部学生中只有一个人填写了一个汉字,虽然题目中没有具体要求标出要填写几个汉字但是题目要求是根据听力材料填写所缺汉字,所以这道题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反应效度,只对其中一个学生缺乏反应效度。
在本次期末考试中,重点测试的是东盟学生及其他学生对于声调的区分能力和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任课老师在日常上课期间也会和学生在交谈期间注重纠正学生的声调错误,大部分学生都能使用正确的汉语声调来回答问题或者进行交流, 说明此题型对于学生的测试有实效效度。第二题选择听到的词语,两个词语具有很大的相似可能性,这道题目得分率最低, 满分20分,18分以上的只有15个,大部分学生的得分都在13或者14分。此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要区分声调,词意还要进行二者之间的对比,所以难度系数综合起来讲可能比较大。通过日常观察和总结,任课老师发现,在交流中学生经常会拿出交流中的一个词来让对方确定或者解释一下。例如,在有一次交谈中,任课老师询问他们“今天暖和吗?”,其中一个来自东盟的学生反问道,“暖火是什么,是不是很烫?”,这就说明,外国留学生对声调和词意的区分比较缺乏。本来声调在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中具有很大的难度系数,因此我们知道这道题目和这个题型缺乏实效效度。
8.2反拨效度
反拨效度是指考试对教学是不是有良好的反拨效应。例如,在对外汉语听力题测试中,如果考试只考汉字怎么写,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必定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汉字和词语。如果考试中把要考的词语放到实际情景中考,如听对话写汉字, 那么教师必定会想方设法给学生讲解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使用。前者的反拨效应是不好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后者的反拨效应是好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此样本中的第三题,两段材料都只是一段叙述,不是实际的对话。只需要学生认真听清对话内容,并且在课上或者课下的学习中学习过一些常用搭配并且记得熟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前后的判断中只要判断了前者,就会知道下一题是错误的,这是命题者的失误。所以我们知道这种题型对学生有一定的测试作用,但是这道题目的材料选择和试题选择有一定的失误,所以我们知道这道试题不具备很好的反拨效度。此样本中的其他题目均是客观题,死记硬背即可得出答案,也不具备好的反拨效度。但样本中的第五题具有很好的反拨效度,可以根据对话和学生的答案来检验学生声调、语义和生词方面的综合掌握情况。
9研究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本次测试有较高的信度,但是缺乏一定的效度。此次测试缺乏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使用效度和超考试效度也需要增加,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第一,命题教师在出题时应当多使用与实际情景有关的材料,而不是选取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材料。当然,由于受试者的汉语水平不够,许多题目理解不了,只能出简单的题目,效度自然不够。第二,在试题的设计上应提高专业程度,避免出现答第一题就可以知道第二题答案的现象。相信随着受试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和学院自身的发展,测试的效度也会随之提高。
10结束语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已经知道,此词期末考试的效度不够。 那么这就要求汉语听力教师在今后的测试中严格遵守命题的流程,一步一步从考试大纲做起,设计出真正有效的测试,从而了解本班学生的不足和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突出重点,重点讲解学生们的学习难点,从而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听力水平。与此同时,命题者要认识到题型的选择对试卷信度和效度的影响。信度和效度高的题型可以全面、综合地测评学生的汉语水平,促进学生实际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命题者可以有意识地尝试各种新题型和新方法,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使测试更加合理。
摘要:听力测试是衡量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并且其是语言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通过一份高质量的试卷来进行检测。信度和效度的测试在语言测试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其两大基本要求,一项好的语言测试主要是指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高。高信度和高效度主要通过一定的题型来体现。
关键词:听力测试,效度,信度,题型
参考文献
[1]陈炜.对外汉语教学成绩测试效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谷陵.论汉语听力测试中应考查的六种听力技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6):24-26.
[3]刘镰力.汉语水平测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王振亚.现代语言测试模型[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8篇
考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克服这一影响,我们对后效观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响考试后效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宏观的因素。大多数的后效观察是从宏观的表征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从应试者角度的微观研究例证不足,尤其缺乏对应试者的后效影响的研究。由于测试的对教学影响的时效性,研究者往往缺乏对考试的后效观察,因此需要对正在进行的考试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
一、研究起源
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教学大纲和测试理念产生之后,全国大学生考试委员会对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界定简单的说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测定大学英语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方面的能力,来体现改革开放后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特别是综合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英语应用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部的副部长吴启迪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很有信心的说到“我们应该看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起到了推进促进作用”[4]。然而,对新的大学四、六级考试产生的后效众说纷纭,大学四、六级考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正面影响?对教学起到什么样的指导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试图总结出新的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其中听力部分是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听力考试的比例也从原来的20%提升到了35%,其中对话占15%,听力短文理解10%,复合听写占10%。与以往的听力测试相比较,内容更加丰富,体裁更加广泛,语音更加多元化,语速也更快。
总而言之,四级听力的考试改革较之前要求更高,目的是更好的测试学生的听力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作用,同时力避其潜在的不利影响”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作用如何认知?哪些建议促进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对英语教学正面的反拨效应?
(2)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对学生英语听力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
(3)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对学生英语听力的学习产生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如何?
(4)后效力对不同的学生产生影响的差异
(5)除了四六级考试以外,影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因素还包括什么?如何产生的影响?
三、研究模型
(1)教学与测试的关系。
(2)反拨效应的定义。
(3)反拨效应理论研究。
(4)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5)反拨效应的发展趋势。
(6)反拨效应中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本文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客观地得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抽取河北工程大学2013级120名本科生,其中男生69名,女生51名。文科学院62人,理科学院58人,共同参加了2014年度6月份全国四、六级考试。结果,97人考试成绩在425分以上,23人在500分以上。
(二)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的获得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这是另一个主要研究手段。笔者综合参考了国内外反拨效应的主要结论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报告等)[10]所提供的相关内容制作了问卷调查内容。此问卷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正、负面的反拨效应;第二,课堂教学状况;第三,模拟冲刺考试状况;第四,就如何促进积极高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给出合理性建议及意见。采用了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方式对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4所院校,问题类型为填空、多项选择及开放式问题,问卷回收率均在85%以上。
(三)访谈
为了使调查的结果更加客观,本次实证研究同时进行了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为了确保客观性,采取了录音法。采访对象包括4所研究高校的分管教学校长、教务处长、专业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等。
五、研究结果
考试内容比例上的变化使学生对听力学习上的态度产生了变化。结果显示,大一的学生对新四、六级考试听力部分的重要性持一般的肯定态度;大二的学生认为听力部分重要的人数增多,并且趋于稳定;大四的同学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听力部分重要的人数量最多,持长期肯定的态度。
四级考试的成绩不同,对听力部分的认知自然也不相同,500(四级)分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很重,对英语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听力部分更是不容忽视的。新四、六级考试题型出台后,对于500分以上的学生来说,尤其对于听力部分是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反之,对于成绩在480分以下的学生来说,感觉学习压力大,对听力学习提不起兴趣,认为听力部分太难了,增加了学习负担。
从老师的角度讲,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全英式教学对学生来说,尤其大一学生来说吸收程度、吸收量都是问题。部分被调查的老师反馈说:“大一的学生,由于难以听懂老师所说的内容,从而产生了挫败感、失落感、有时甚至是焦虑”,这绝不是偶然,从调查问卷和反馈信息看,四所高校都存在这一问题。到大学二年级时已经有78%的学生认为听力教学非常重要,由于分值的增加,对听力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更加重视了对英语听力的学习。访谈中一位学生这样说:“由于听力分数的增加,使我不得不加大对英语听力学习的重视,大一开始的时候根本不适应听不懂,随着听力课比重的增加,我慢慢适应了这个强度和节奏,对英语听力的学习也有了信心,成绩也提高了,四级考试我得了567分,其中听力部分220分”。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听力部分考试内容和分值的增加,使得管理者们对听力部分内容越加重视,某位高校管理者对调查者说:“为了适应大的市场需要,我们加大了听力部分教学,喜忧参半”。
从教材的配置方面来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听力教材的设置不是很满意,学生普遍认为现有教材和四、六级考试内容关系不大。现有教材过于简单,采用老式教材,年头久,更新速度慢,而四、六级考试内容是比较“接地气”的考试反应现实中的生活,题材广泛,语言形式与语言风格内容丰富。所以,听力教材应该选取能够提供更多语种的教材样本,应该采取学生所熟悉的教材,形式风格应该多样化,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材料,内容应该涉及生活、风土人情等,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从听力后效作用的持续力度来看:62%的学生认为新的四、六级考试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在短时间内会提高听力学习的效果。大三和大四年级表现就会有差异,三年级的学生听力效果呈下降态势,四年级有所缓解,这点证明了考试的后效作用很短。这也证实了“考试反拨作用影响的短时性存在于备考阶段,但在考后就随之消失”[11]全国四、六级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学习效果,而不是与学位证挂钩。如果单纯为了考试而参加考试,那么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过级,那么英语的学习后效性就会很短暂。因此,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的接触这一语言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的后效作用才能长期存在。
六、结论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效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不同,在不同层面产生了不同的后效作用,过程繁琐,研究历时改革前、教学中和考试后的各个层面,涵盖了各种因素。外语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明确这一目的后,管理者要认真研究各个层面、各种因素、制定后效研究的具体步骤,明确任务,使后效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全面性,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合理性,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为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的实证研究,总结出听力测试改革后对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内容效果、时间分配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以期在理论方面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反拨效应做出贡献;在实践方面,能够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听力教学做出贡献。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9篇
关键词:听力测试,推断,语用学
听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英语学习技能。细数国内的各种权威英语测试都有一定比例的听力会话题。传统英语教学的会话分析多侧重于句法结构及语义分析层面。然而, 近年来, 会话题中需考生推测的题目比例增加, 这就要求听力教学需顾及到语义场这一层面。语用学正是通过语境来理解语言, 了解语用理论有助于学生较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真正的意图。本文将通过语用学理论分析专业英语测试中的会话题型, 以期将语用学理论带入英语听力测试的教学, 从而增强英语学习者的会话理解能力, 并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
一、会话含义理论及合作原则
著名哲学家Grice于1967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是最重要的语用学理论之一。他认为人们在交际中都遵循了一种原则, 即“使你所说的话, 在其发生的阶段, 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 (Grice, 1795) 这种原则即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简称CP。这些原则包括四条准则: (1) 数量原则:使话语信息充分, 但不能过多。 (2) 质量原则:使话语真实。 (3) 关系原则:会话必须有关联。 (4) 方式原则:会话要清晰、简练、有序。然而,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并不总是遵守这些准则, 每当人们故意违反了某一条准则时, 会话含义便应运而生。这种暗示意义就是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二、会话含义与英语专业测试听力理解
近年来, 英语专业四级听力测试中, 可以直接通过听清细节而做出选择的题目逐年减少50%的会话题需考生在接收听力信息后, 进行解码编码并对其含义进行推测。专八访谈题中, 也有部分题目需要学生进行类似推断。因此, 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听清材料具体内容, 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定的语用推断能力, 才能结合字面意思, 掌握说话者真正要表达的含义。
例1:M:Oh, no!What happened?Was there anything important in it?
W:Yes!My cheque book, all the papers I need for work, my appointment work. (TEM4:2010.6)
这段对话中, 男方用一般疑问句问女方有无遗失重要物品。数量原则指出不需要提供过多信息。女方只需回答YES或NO即可。但女方仍例举出丢失的东西, 体现出女方焦急的心情与强调丢失物品重要性的言外之意。
例2:I n t e r v i e w e r:Y o u’v e experienced and observed negoti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could I ask you to comment on the first of all on what such encounters have in common.
Interviewee:Ok!I’m just going to focus on the situation where people are speaking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ituation. (TEM8:2001)
采访者问到受访者所接触到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人的协商策略。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说我只重点谈英语国家人在这方面的情况。这显然违反了关联原则。这说明他认为这个问题过大, 不能全面回复。
三、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调查
笔者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在TEM4听力理解中遇到的困难, 结合语用学理论的应用, 选取70名英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为67份。受试者来自于南京医科大学及南京晓庄学院, 其中88%的学生通过了TEM4级测试。调查表明, 71%的学生认为推断型听力理解要难于细节题, 原因如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 学生认为推断型听力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英语基础能力占总数的33%, 其次是上下文理解能力。造成学生推断题型错误率高的其他原因还包括文化背景知识、笔记、记忆力等。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 在进行听力理解时, 学生除了由于自身词汇量的不足, 语法句法结构把握不清等基础能力之外, 也意识到对材料上下文的理解亦是主要困难之一。有些对话虽能听懂每个单词, 却把握不了说话者的意图。然而, 传统听力教学往往只强调语言的形式, 忽略了人们交际过程中语境的作用。而这正是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所强调研究的。调查还表明, 只有22.3%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语用学理论, 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或只能大概了解。有85%的学生愿意学习相关理论, 以帮助自己理解听力对话的会话含义。由此可见, 将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听力测试教学之中是可行的。
四、语用学理论对听力测试教学的作用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能动的生理心理过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英语测试中听力推断题型, 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首先, 大多数英专学生缺乏语用意识, 他们未意识到听力难点并不局限于语法、词汇等基础层面。听力对话多来源于真实的会话, 人们会话的真正含义深受语境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用意识, 使学生更加重视对会话含义的深层次理解。
其次, 教师可适当教授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理论基础, 并辅以生动有趣的会话及测试实例加以解释, 让学生能对此理论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其推断能力。
最后, 知识是融会贯通的, 若想准确获得会话的深层次含义, 就必须了解说话人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调查结果看, 很多学生也把其列为听力理解难点之一。同一对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体现的含义是不同的, 教师应强化学生对此类信息的了解, 从而使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获取新意。
参考文献
[1]Grice, 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 P.Morgan, J.Syntax and semantics.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10篇
【关键词】雅思听力 题型 交际英语测试
雅思考试分普通培训类(General Training Module)和学术类(Academic Module), 普通培训类是为移民而设,而学术类则是为留学生而设,但听力部分的内容是相同的,其目的是测试准备进入以英语为主导教学语言的学校留学的外国学生和准备进入以英语为主要生活语言的社会生活的外国移民的英语水平而设置的。雅思听力考试内容的设计突出反映真实的英语运用情景,以考查考生能否在国外学习和生活中适应不同场合和不同人打交道的状况即对英语口语的理解能力。考查听力理解能力的任务包括:听具体信息,听详细的内容,理解要点,理解说话人的态度或意见等等。雅思听力测试的四个部分各有其语言特点:Section 1:在一个社交场合或半正式场合两人之间的对话;Section 2:非学术性场合一个人的谈话; Section 3:不超过四个人之间的会话,话题是学术性的或是和课程有关的; Section 4:学术性讲座或谈话。.通过对近年来雅思听力测试的试题形式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雅思听力英语变体多样,突出国际化特点;录音选材广泛,注重交际能力,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交际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语言性交际,一类为非语言性交际。针对语言性交际,雅思考试的选材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材料如课堂演讲,广播,并充分运用地图、说明书等真实材料,从而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有关的语境。现代语言测试理论认为,设计或开发一项考试,应考虑语言测试行为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相一致,即语言使用任务和情景的特征及测试任务和情景的特征相一致,这样可提高测试的真实性;测试任务越真实,被测的测试行为就会发挥得越好,根据测试结果对被试者语言能力所做的推论就越准确,因而测试的结构效度就越高。
第二:雅思听力题型多变,目的在于考查各种不同的听力技巧,同时较为合理的排除考生的猜测因素,更准确的测试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水平。由于受到上世纪80年代后流行的以测试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影响, 雅思以测试考生语言水平为目的,在注重领会性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对产出性技能的考察。2003年来雅思考试将多项选择题的数量减少,并从2003年逐渐改4选1 为3选1,虽然加重了阅卷的负担,但也表现了出题者为提高考试信度和效度,减少应试技巧对考生成绩的影响的决心。
第三:雅思听力材料更接近真实生活,其答题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受测者的记忆负担。受测者需边听录音边做题。在录音结束后,还有10分钟供考生把答案填写到答题纸中。尽管雅思听力尽量选择真实场景中的对话和演讲,但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材料往往不能原封不动地用于测试,通常是经过一定加工,删节很多冗余信息。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多余信息,有助于提高理解的水平,使接收信息的人时常能够借助多余信息来弥补疏漏,猜测未能接收到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语言性的,也有非语言性的,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由于听力材料加工及雅思听力考试采用磁带播放录音的方式,必然会有损与测试材料的真实性。雅思听力从两方面弥补这个问题:一、设计长对话,适当加入冗余信息,避免由于受测者思维跳跃过快而产生的非语言能力低下的失误。由于较长的非正式对话和正式的演讲对于要在英语环境下学习的中高水平的语言测试者来说才是真正需要掌握的技能,因此设计这样的题目才能准确检测出他们的语言水平。而为了增强试题的真实性,在雅思长对话中适当保留了真实生活交际语言中经常出现的即兴话题, 犹豫, 错误开头和语法错误等。二、增加受測者预读和检查答案的时间。为了避免受测者的语言能力受到记忆力的干扰,雅思听力在每个部分录音开始前设15-30秒的预读时间,并在每个部分结束后也设30秒即时检查时间;在全部听力录音放完之后又设有10分钟检查并誊写答案的时间。这样充分给予受测者重新思考和检查的时间在长对话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听力材料选择得多么真实,都是经过重新书写、删改然后朗读或表演出来的,因此必定失去很多能帮助听者理解的冗余信息。
雅思考试的兴起和它注重测试驾驭语言的实用能力和语言交际,从而较为有效得考察出受测者的真实语言水平分不开的。而听力测试是该项考试最具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形式在目前的国内外语言测试听力考试中具有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 Bachman,Lyle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Major, Roy C. The Effects of Nonnative Accents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Implications for ESL Assessment, Tesol Qarterly[J], V36, 2002.
[3] J.B.Heaton.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刘润清,胡壮麟.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党争胜. TEM考试听力试题分析与建议. 上海:上海外语电化教学,2004,2
[6] 高兰生,陈辉岳. 英语测试论.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听力教学和测试 第11篇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英语听力教学中, 尝试各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听力能力。经过多次实验, 笔者认为随堂小测试对英语听力的教学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课堂小测试的作用
把随堂小测试纳入英语听力教学中, 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首先, 随堂小测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在其所执教的职校中, 随机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有一项涉及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93%的受访者都谈到他们学习英语是因为要参加测试。由此可知, 随堂测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学校每个学期都开展期末测试, 但这些测试时间跨度长, 不少学生通常在临考前才努力复习功课。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如果把随堂小测试纳入平时的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再次, 随堂小测试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就笔者执教所在的职校而言, 学生参加完期末考试后相当关心自己的考试成绩, 相互之间还会进行比较。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 即使是最简单的英语单词听写, 学生们也会互相比较分数。由此可见, 中职生也是有一定的竞争意识的。把随堂小测试纳入英语课堂听力教学中, 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竞争平台,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为英语专业班, 该班每周都有一次两节连堂共90分钟的听力课。每次听力课的最后15分钟, 笔者都会让学生进行随堂小测试并及时进行批改和评分。从笔者的观察和访谈中, 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他们的随堂小测试的成绩相当在意, 并且也会把自己的分数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自从实施了课堂小测试后, 为了在随堂小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学习更重视了, 在课堂上注意力更集中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 班级的学习气氛也更好了。
其次, 随堂小测试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特别是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作为比较大型的测试,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 但由于考察范围广, 时间跨度长, 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随堂小测试, 弥补了这些测试的缺点。随堂小测试考察的范围窄, 时间跨度短, 教师通过学生的测试结果能很好地及时把握学生近期的总体学习动态情况,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除了总体学习情况外, 随着随堂小测试次数的增加, 教师也会对学生的个别学习情况有更加客观的了解, 比如哪些学生基础好, 哪些学生基础差, 这些都能在平时的随堂小测试中彰显出来, 让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心中有数, 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而这些优势, 在一两次的期中和期末测试中却难以体现出来。另外, 针对学生的测试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也会更频繁,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这对于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在师生互动比较少的听力教学中,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往往能为听力课堂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
最后, 随堂测试能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在中职教学中, 教师们在教完一个单元后, 便进入了下一个单元的教学, 直到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前, 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这样的教学任务是比较轻松的, 而较为轻松的教学任务并不能有效鞭策教师自我发展和提升。在课堂上增加随堂小测试这一环节, 不但鞭策了学生, 也会敦促教师自身。首先, 教师在出测试题的过程中, 通过对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 以及对精华部分的提取,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会更透彻, 对知识点的讲解更加运筹帷幄。
二、如何有效实施中职英语听力随堂小测试
随堂小测试的实施根据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 即便在同一课程中就不同专业的班级而言也是有差别的。下面, 笔者就针对自己所执教的中职英语专业的英语听力课, 谈谈自己是如何有效实施随堂小测试的。
首先, 随堂小测试要有目的性, 测试题型应短小精悍且多样化。随堂小测试所测试的内容并不是随便从网上或者是练习册上提取过来, 应该针对所教的单元内容进行设计。如笔者所使用的课本中, 第一单元是First Day。该单元有两个知识点, 第一点是关于名字的运用, 主要是first name, last name, nickname, 以及中英文名字在姓和名排列顺序上的不同;第二点是关于打招呼的常用用语, 包括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的用语。因此, 在设计随堂小测试的时候, 主要围绕这两点内容展开设计。在设计题型的时候, 应尽量多样化, 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题型可以参照其他测试题, 也可以模仿教材的题型。就上面所教单元而言, 笔者依次设计了单项选择题、排序题、判断题、信息补充题以及句子听答题。测试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因此测试的题目应短小精悍。笔者所教的听力课每周共两节, 这两节是连着上的, 除去中间的10分钟休息时间, 两节课加起来共90分钟。笔者把测试安排在第二节课的最后15分钟。在测试的时候, 还应严格按照考试流程进行, 不允许学生互相讨论答案, 以确保测试的真实性。
其次, 听力教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音频制作技巧。在设计随堂小测试题的时候, 如果一套题目设计好了, 却没有相匹配的录音资料, 那么, 这个小测试是比较难进行下去了。而且在选取测试材料, 设计测试题型的时候, 不懂音频制作技巧往往会对教师产生很大的限制。笔者认为cool edit是一个相当好的音频制作软件。通过这个软件, 可以对原始音频材料进行剪辑、复制、粘贴以及拼接。因为熟练掌握了这个软件的使用, 笔者在设计随堂小测试题目的时候, 就不必担心设计好后没有相对应的音频材料。而且, 这个软件还可以录制声音, 对声音进行处理, 如男性声音变成女性声音。这个功能, 也让笔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和录制新的录音材料, 而不用局限于对他人的原始录音材料进行选择。当然, 如果教师没有掌握音频的制作技巧, 教师也可以现场亲自向学生念录音文本材料。但是,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随堂小测试的顺利进行。一是教师必须得把注意力放在读文本材料上, 而不能很好地监督观察学生;二是在读的过程中, 偶尔也会出差错, 从而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三在读的过程中, 遇到多个角色的对话, 教师需要模仿不同人的声调, 这有一定的困难, 而且在模仿过程中, 有可能造成哄堂大笑, 分散学生注意力。事先运用音频编辑软件编辑好录音材料, 把录音材料控制在15分钟内, 不仅保证了时间, 也保证了测试有条不紊地进行。
再次, 随堂小测试的结果必须及时向学生反馈, 多给予学生肯定。随堂小测试结束之后, 教师应及时给予批改, 并且及时把批改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就笔者所教的听力课程而言, 因为每周只设一次的听力课, 两次课之间有一个星期的跨度;如果测试结果到下一次上课前才进行公布, 学生往往对结果的期待热情减半。所以, 笔者会尽量在测试的当天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 并于当天晚修课时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核对答案, 分析错误的原因, 并公布取得好成绩或者取得进步的学生名单。当然, 这个过程最好有教师在现场, 如果教师不在现场, 也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由英语科代表执行。如果教师在现场,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鼓励。如果教师不在现场, 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 可以再强调一下测试的情况, 对一些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同时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再找个别学生谈话。这并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但却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特别是对于英语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的中职生而言, 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更重要。而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 从而鞭策学生更努力学习。
最后, 随堂小测试要持之以恒进行。教师在写教学计划时, 就应该把随堂小测试纳入每周或每单元教学计划当中, 并在第一周授课前向学生说明情况, 如测试时间、测试目的、测试与平时成绩挂钩等。第二周正式开始实施随堂小测试, 直至课程学习结束。持之以恒进行, 能让学生重视小测试, 同时也能连贯性地反映学生进步情况和教学效果。如果随堂小测试断断续续进行, 一来随意性大, 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消极作用;二来不利于教师有效监督学生学习进展和进步情况。
三、总结
总而言之, 随堂小测试在中职英语听力课堂的运用, 既能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中职生的竞争意识, 从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 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督促教师自身的成长。这对中职英语听力教学而言是极其有利的。当然, 在实施中职英语随堂小测试的时候, 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并且须持之以恒进行;作为教师, 还有必要掌握一定的音频制作技巧, 为自己设计测试题提供便利条件, 测试结果及时向学生进行反馈。如此长期进行下去, 对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必然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舒娜.试论随堂测试在英语教学中的反拨作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