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听力理解策略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听力理解策略范文(精选12篇)

听力理解策略 第1篇

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或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维或行为活动。学习策略可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阶的执行性技巧,指的是语言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而采取的计划、监察、评估等行动,是学习者进行自我管理所采取的措施。认知策略则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直接的关系,它涉及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包括重述、借上下文、推理、联想发挥等策略。社会/情感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别人进行交流或自己控制情绪,消除紧张和不安等。进入90年代以后,主要的学习策略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学习策略的培训上来,有的甚至开始研究以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学习模式(程晓堂,郑敏:2002:13)。

2. 听力理解过程及特征

听力理解是言语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进行交流和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听”居首位(Rivers, 1984,引自Vandergrift, 1999)。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听力理解一方面是二语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另一方面是二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听力理解能力对二语学习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Anderson (1985)的理论,听力理解过程可划分为感知、分析和运用三个相互关联、循环出现、不断选择和修正的阶段。在感知阶段,听者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储存在感觉记忆并初步将它们辨认为词语。信息在听觉感觉记忆停留的时间不超过4秒。经筛选听者可以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跟当前任务有关的或者重要的信息,并将其输送到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处理。分析阶段是指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重组、编码后,形成有意义的命题。听者要对连续性的语流进行切分,切分的主要线索是意义,意义体现在句法、语音、语义三个层面上。在分析过程中,听者以意义暗示或结构特征为基础对口头话语进行解析,而意义暗示和结构特征则是由单词和信息构成的。运用阶段是指将形成的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确定命题的意义,当新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相匹配时就产生理解。在运用阶段,当形成的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时,大脑便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分析、合成、归纳,使其成为连贯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意义的重构。然后将重构的意义,而非原有形式在长时记忆中保留(引自苏远连:2003)。

听力理解过程不仅仅是听话者被动地接收声音信号的过程,还是听话者积极主动地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结合背景知识和语境理解说话者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的过程,是听话者创造性地建构意义的过程。由此可见,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技能,它往往是大部分学习者的薄弱环节。此外,它被认为是较难掌握的技能,也是由它的一些特殊性质造成的,如瞬时性、不可逆性等。在阅读理解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再读一遍甚至反复读,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表达之处,就可以回避这些内容或者用其他的词或句子代替。然而,在听的过程中,声音信号转瞬即逝,无法回避其中的词或句子,因而,帮助二语学习者寻找提高听力能力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3. 听力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及需注意的问题

在听力教学中加强策略训练便是提高听力能力有效的途径之一。研究表明越是成功的学习者,他们使用的策略就越多(任素贞,2003)。对听力策略训练的研究结果显示,策略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过策略训练的学生其成绩比没有受训练的好。Nunan (1996)还发现,策略训练最受学生欢迎,并得出结论策略训练应成为外语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引自:黄子东,1998)。基于此,策略训练在二语听力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在进行策略训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策略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而不仅仅单纯地传授学习方法,教师要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文秋芳,1995)。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在策略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采用一定的策略,另一方面需要在策略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策略训练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策略训练过程中不能单纯介绍策略的有效性,应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从中了解到策略训练的价值,策略的益处,这要比教师单纯的介绍更具有说服力。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及运用各种策略的有效性,才能调动接受策略训练的主动性。

再次,Vandergrift (1999)指出,教师常常用听力活动测试学生的听力能力,听力测试是不适合进行听力策略训练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产生焦虑。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听力练习的机会,而非听力测试。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课外进行听力练习。

最后,策略的使用与二语学习者的年龄、学习风格、学习潜能、态度、动机等本体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程晓堂、郑敏,2002:14),因此在进行策略训练时应该根据教授对象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切不可一刀切或盲目照搬他人的训练模式。

4. 结语

适当的策略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更快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因此,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策略训练应是听力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听力策略训练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听力策略的有效性,从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入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以期使策略训练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Vandergrift, L.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Proficiency in L2 Liste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2005, (8) :70-89.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黄子东.西方二语/外语听力理解策略研究述评[J].外语界, 1998 (2) :42-46.

[4]李东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2, (2) :30-34.

[5]苏远连.如何实施听力学习策略训练[J].外语电化教学, 2002, (3) :8-12.

[6]苏远连.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 2003 (1) :49-58.

[7]任素贞.策略教学法与外语听力教学[J].外语界, 2003 (2) :55-60.

[8]王宇.策略训练与听力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8) :61-63.

[9]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5.

听力理解策略 第2篇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元认知活动过程.本文从听力过程的三个阶段阐速了利用元认知理论加强教师在帮助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干预作用以及增强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培养学生对听力策略使用的意识及对使用意识的评估和判断.

作 者:汤晓芬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4(z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元认知   听力理解   策略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教学训练策略 第3篇

关键词英语听力障碍听力教学

在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中,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和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其它技能的基础。听力测试是听与理解的综合能力测试。下面,我结合学生对听力理解的障碍,来谈一下如何做好听力教学与训练。

一、学生的听力理解障碍

1)语音障碍:语音障碍包括语音、语调及各种朗读技巧方面的障碍,如单词重音、语句重音、音的省略和同化、连续及不完全爆破等等。2)语速障碍:听力录音材料的速度影响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这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英语教材课文磁带语速较慢,有些英语教师讲课速度也偏慢,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习惯,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不能适应。如再遇到一些连读、弱读、重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变化,更是无所适从。3)英美语音差异:英美两国英语除了在词汇上的差异外,在读音上也不尽相同,有些还差别很大。4)听力习惯障碍:有的学生在听一篇连贯的短文或对话时,总是力图理解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遇到一时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反复思索。造成听音和理解的中断。有的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理解所听材料。而是借助于中文,中间经历一个“心译”过程,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理解的中间环节。这些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听力的大敌。把每一个词都听懂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确实没有必要。事实上,只要能够听懂大意,领会说话者的态度,掌握主要信息就可以了。5)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文化知识。6)心理因素及外部环境障碍。注意力集中、安静的环境、良好的情绪均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感知所听的内容。但部分学生一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烦躁不安,甚至听前就存在有畏难情绪及恐惧心理。此外,外部环境或不利的客观因素,如室内外的噪音、放音机的质量、声音大小、录音的清晰度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因素。

二、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1寓听力理解训练于日常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来组织教学,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可以锻炼其感知能力、培养想象和思维能力。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安排、组织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创造了条件,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外时间,听力训练可利用各种材料对学生进行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形式不一的训练,长度由短而长,难度从低到高,并利用各种题型,训练学生辨音,理解句子。每天利用早、中、晚可能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体训练,每天听力加起来的时间不少于60分钟。这种训练应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不懈。听写训练根据情况一般听三遍:第一遍只听不写,听懂大意;第二遍听懂关键词句,并回答有关问题;第三遍核对并改正错误。如有必要可再重复放录音,教师对学生疑难部分适当给予讲解。以期达到学生彻底掌握的目的。这种练习不仅有助于听力,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物质基础。听力理解离不开大量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引导学生正确记忆单词,词汇量越大,学生听力理解的障碍就越小。在语法结构方面,听力材料中生疏而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及英、汉相背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也应讲解,并举例说明。

2注意听力的步骤,在听的同时培养听力技巧。

听前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预测话题内容,指导学生迅速浏览题目以及选项,捕捉一切可以从题目上得到的信息,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捕捉关键部分。在听材料时,要教会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检索、预测、取舍、集中注意力捕捉关键词句。训练学生边听边说,记录时有重点有技巧,如数字由阿拉伯数字代替,地点人名用代号,长词用缩写,长句抓主要成分等。听后可让学生提出疑难部分,并通过反复放录音、讲解、口语会话等形式进行训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主题,解决语言知识点、归纳句型等。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

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及中等的焦虑是提高听力的保证。指导学生在遇到生词或已忘记的词句时,应先放它过去,集中精力听后面的内容,整句或全文听完后,再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意义,否则即使绞尽脑汁想起前面词句的意思,却未能听到后面的内容也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在听力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心译汉语的习惯,而养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少加指责,而对其良好表现则时时表扬,以使他们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发挥正常听力水平。

4充分利用课堂以及课外活动进行听力训练。

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录音、电视等进行教学,课后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利用家里的录音机、电视、电脑等多听多看,如英语新闻、英文歌曲、经典电视剧等,日积月累,听力水平就会提高。课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比赛、短剧演出、英语角与英语班会等。要支持对课外活动的指导与组织,不放任自流,这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初中英语听力理解策略研究 第4篇

听力测试在在初中英语考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必须先弄清楚听力理解究竟是什么, 并且科学的界定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 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接受加工信息的过程。听力理解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外界语音输入信息与听者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相互作用, 最终完成交际活动的能力。Fisher (1995:127) 用“相互作用”来看待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西方许多语言听力理解专家学者也都认为听力理解并不仅仅是对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的听辨和理解, 而且还有对材料所包含的各种非语言信息的加工理解。[2]

笔者认为按照“自下而上”的观点, 听力理解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或层次:a.语音识别。在听力理解的初级阶段, 学生对所学外语不熟悉, 因此在听的时候, 注意力集中在辨别语音上。b.词义识别。词义识别是以语音识别为基础, 学生将所听到的语音与头脑中已有的词汇相联系, 确定所听到词汇的意思, 进而猜测文意。c.句子理解。学生在语音识别和词义识别的基础上, 运用一定的句法关系, 解析句子的结构, 从而理解句子的意义。不过, 只能处理简短的句子, 如果句子过长, 就无法吸收全部信息, 听懂全部意思。d.语篇理解。一般情况下, 学生听到的不是孤立的句子, 而是由一连串句子组成的语段。语篇理解的基础是句子理解, 学生只有在单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推断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达到语篇的理解。

初中学生在小学时对英语的语法结构、表达习惯、文化蕴藉等还不成熟, 在做听力理解时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辨认语音和词汇上, 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都处于语音识别和词汇识别阶段。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的句子理解和语篇理解上。句子理解和语篇理解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句子理解是语篇理解的基础, 但句子理解也离不开语篇, 句子是语篇中的句子, 语篇是由句子组成, 正可谓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要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就必须将句子理解与语篇理解相结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首先, 克服心理障碍, 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障碍是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长期积累导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紧张、忧虑、恐惧会妨碍大脑工作, 导致思路阻塞, 听辨能力下降, 记忆困难。[3]在进入初中以前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主要停留在语音识别和词汇识别阶段, 进入初中以后突然对学生进行句子和语篇方面的听力训练, 他们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进而产生消极的焦虑心理。教师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听力教学, 并且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听力课堂环境, 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信心。学生在遇到生词时, 不要慌张, 因为个别单词一般不会影响对整个句子或语篇的理解。对于没听懂的句子, 也应赶快放弃, 专心听后面的内容, 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小学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比较的小, 句法、语法知识了解的也相对较少, 而学生的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听力理解的速度、句子和语篇理解准确度。学生掌握的语法规律和句型,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 更好地理解句子和语篇。在英语教学中,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辅相成, 紧密相联的。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取决于英语的综合能力, 一位语言扎实, 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很强的学生, 听力理解能力也一定不会弱。

第三, 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语言和文化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 不同的的语言环境下产生不同的的文化。事实上, 听力理解中很多困难都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造成的。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除了认真讲解课本上出现的和文化背景有关的课文外, 还要有意识的引入一些课本上没有的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 给学生放一些短片、电影,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不知不觉的意识到了英汉文化的差异, 避免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由于英汉文化知识的差异, 造成句子或语篇理解的偏差。

第四, 学会做笔记。初中听力理解材料中的句子、语篇难度增加, 听力理解多采用先听后答的形式, 很大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听力过程中, 学生可能听懂了, 但由于要记得内容较多, 再加上紧张, 很难记住一些细节。然而要考查的可能恰恰是那些细节问题。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教师要指导学生笔记, 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具体的方法主要有:a.要有选择的做笔记。记的内容可以是重要信息、容易忘记的内容 (如时间、地点、数量等) 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b.要有效地运用缩写、符号等形式, 减少记录的负担。可以建立自己的符号和缩写体系, 因为笔记是给自己看的。c.要有系统地做笔记。要尽量是笔记层次分明, 主次清楚。[4]

第五, 进行专门的听力训练。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进行题海式的、过高水平的的训练, 要进行专门辅导训练。a.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听力材料。教师必须把握好分寸, 既不能过于简单, 但也不能太难, 因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最有利于学习者获得进步。另外, 听力教材要新颖、与时俱进、与学生息息相关。b.避免单一形式, 选择多种形式的训练。现在很多听力材料都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 即学习者在听完一段录音后选择答案, 它侧重检验的使学生听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教师要强调学生听的过程, 可以采取填空的方式。随着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进行段落、篇章的听写等。c.定时定量的训练, 掌握听力技巧。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定量的训练, 在听之前要先快速浏览题目、捕捉信息、预测内容, 打有准备之仗。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捕捉中心句和关键词, 注意力不要放在一个个的单词上, 转移到句子和语篇上, 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听完后进行检查。

在英语教学中,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辅相成, 紧密相联, “听”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需要老师长期的关注、指导, 需要学生自觉的、认真的进行练习。

参考文献

[1]River, W.M.&Temperley, M.S.A practical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or foreign langua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Fisher, C.The given-new contract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 1995.

[3]邓玲.影响初中英语听力因素浅析[J].聚焦新课程2010 (2) .

托福听力备考如何提升理解能力 第5篇

1. 扩展听力词汇量

如果词汇量不够,会很受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检测听力词汇量的方法也很简单,如果听完听力材料觉得很吃力,那就把听力原文看一下,如果生词数量超过20个,说明你的词汇量需要提高了。词汇不够多刷题效果也不明显,先扩充一下的词汇量再来练习听力,毕竟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如果通篇听力原文中并没有发现几个生词,但还是听不懂文章,那么可能就是我们要说到的另外两个原因:单词辨音能力和背景知识了解程度。

2. 提升辨音能力

如果自己的词汇量不错,听托福听力仍然很吃力,那可能是因为辨音能力有待提高。要做到听音知意并不容易。背单词的时候要记住单词的发音。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规则并不固定,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字母“h”在不同单词中的发音有很大差别,它在“host”中会发he的音,但是在“hour”“honest”中却不发音。很多英语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都会有不同的发音,再比如字母“a”在不同单词中有“æ”、“ei”、“ə”等几种不同的发音。

除了辨别准确单词的发音外,还需要掌握英语句子中的连读,略读和重弱读情况。举个例子:“all over it”外国人在读这个短语的时候,并不会拆分成三个单词来读,而是看做一个整体,将前一个单词的辅音和后面单词的元音连为一体:all-over-it。略读的情况在口语的表达中非常常见,比如最为简单的“I don’t know”,这句话中“don’t ”的“t”音要省掉,读出来就是“I don know”。句子表达中一些重要信息通常会被重读,句子中的介词、连词、冠词和一些辅助信息通常会被弱读。所以同学们要提高辨音能力,不仅仅要记住单词的发音,还要了解句子的发音规则。了解这些,才知道为什么很多句子中一些单词的发音完全听不出来。

3. 补充学科背景知识

学科背景知识是有助于你快速理解整篇听力材料。托福听力Lecture部分会涉及到一些学术性的内容,如果你对于材料中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单靠听力去理解肯定会有些吃力,如果你对所讲内容的背景知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听起来就会轻松许多。比如,TPO50套中Lecture3讲的是“American Realism”,文章是关于现实主义文学,讲了现实主义主义文学的特点和背景,以及两位代表作家。如果你对现实主义文学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那在做听力的时候肯定会轻松许多。

托福听力:重点词汇之饭店

饭店类

restaurant 饭店

coffee shop 咖啡馆;小吃店

cafeteria 自助餐馆

menu 菜谱

cook 厨师

bakery 面包店

kitchen 厨房

appetizer 开胃品

dessert 甜食;点心

snack = refreshments小吃;茶点

speciality 特色菜肴,特产

menu 菜单

a course 一道菜

waiter (waitress) 侍者

chef 厨师

tableware 餐具

banquet 宴会

paper napkin 餐巾纸

be stuffed 吃饱

work up an appetite 促进食欲

on a diet 节食

grab a snack = have a bite 吃点小吃或点心

付帐

to pick up the bill = to foot the bill 付帐

to be on sb. = to be one’s dollar (buck) 由某人请客

to take care of the bill 请客

to treat sb. 请某人的客

to split the bill 各付各的

to split the expense 各付各的

to go fifty fifty 各付各的

to share the expense 各付各的

托福听力:托福听力高分的核心

托福听力将来会越来越把重点放在测试考生对听力文字的理解程度和对文字整体的把握能力,而具体的句型、场景和习惯用语等则融合到整体理解能力的测试中进行,而不再是单独测试的重点。

从考查的重点来看,除对要点和细节事实的把握外,对语用理解的考查非常重要。

语用理解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话语的交际功能的理解,确认其交际目标(如,解释、同意等)。

二是,对发言人立场和态度的理解,把握说者所表达的肯定程度及其意见倾向。

三是,考查考生是否能有效整合信息。通过对篇章结构特征的把握理解说者思想观点间的联系和关系。

通过确认语言标记,进而确认说话者是在作介绍还是在作结论、是有意改变话题还是不自觉离题,这些都是在对听力材料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的判断。

听力理解策略 第6篇

用英语组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初中生听力训练的出发点,也是最有效的听力训练办法。开始阶段,授课时放慢讲英语的速度,重复所述内容,并借助板书将生词写在黑板上,用已知的同义词或词语解释词义,用不同的句型转换同一意思的句子,用简单的句子解释段落意思。慢慢地,学生习惯了课堂上的纯英语上课。讲解词汇、语法结构、语篇时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对答、讨论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也要使用英语;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要使用英语。营造英语习得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

语言的学习也应该是文化的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讲英语的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让学生易于理解一些涉及文化背景的知识。

二、 强化英语听力训练

1. 读课文前先听课文

教科书都配有磁带,读课文前,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反复听好几遍,等到自己基本听懂了,翻开书看一遍,再读。读课文时留意原来没有听懂的地方。读几遍后合上书再听。要求学生每次听课文录音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刚才没听懂的句子,这样听了后,这些新词语也都掌握了,听力也提高了。

2. 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精听是为了训练初中学生基本功,逐步习惯外国人讲话时的语音语调在语流中的变化,听熟基本词、常用语和常用句型。泛听是为了巩固和扩大精听的成果,接触更多的语言现象,更快的提高听觉反应能力。教学中,采用泛听和精听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对于教科书上的课文,要采用精听。力图听懂每个词语、句子。先把录音文章听一遍,通晓大意,然后再重放,一句一句地听,遇到听不懂的词语、句子,就利用录音机、复读机的倒放功能。等到每个句子都听懂了,再把全文从头至尾放一遍。

听新闻、故事等材料时,只求量的增加与积累,不求听懂每个句子。要求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听。在家吃晚饭时或做功课感到累时,就放些英语磁带,看看英语新闻,听听英语广播,让家庭充分浸润在英语氛围中,就像处在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中;乘车或步行上学、或在小憩休息时,可戴着耳机听英语,尽可能增加“听”的输入量,听的量增加了,有些语言情景与单词短语反复听了,也很自然慢慢听懂了,英语听的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3. 用测试的方法评定自己的听力

用测试的方法评定自己的听力水平,不仅是英语自我听力评定的需要,也是初中学生中考的需要。听英语录音、看英语电视毕竟不是英语听力考试,英语听力考试还有个熟悉考试题型的问题。如中考有听句选图、句子应答信息填表等。初中学生要备一两套相应的听力测试磁带,以了解自己听力考试的水平。

三、 听与说、读、写相结合,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1. 听与说结合

学生学习英语中要先听。听清了、听懂了,才能学习说;听准了,才能说得对。听是说的前提,说又有助于听。通过说才能检查听的质量,提高听的效果。医治“聋哑症”应从听和说两方面的训练入手。初中阶段必须要注重语音教学,多听、多说才能打好语音、语调方面的良好基础。通过听才可以感知语音形象;通过说,才能把语音形象固定下来。英语教学中听和说要一起抓,以听保证说,以说提高听。

2. 听与读结合

听和读都是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听在读之先,读在听之后。听是读的前提条件和能力基础。听的训练不只可以培养学生对口头语言的接受、辨识、理解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对书面语言的认知、理解、鉴赏能力。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训练形式,听话过程中语言即逝性的特点,使得学生不能像阅读那样可以反复再三,而是必须及时、准确地接受语言信息。

加强朗读训练对提高辨音能力和形成语感及提高听力作用很大。通过朗读,学生能增强对具体语音的辨析能力,朗读者可以听见自己发出的语音信息,进行自我反馈,提高语音的准确性,增强对语音的敏感度和语音意识。朗读使语言的输入不仅通过听觉获得,而且还通过视觉渠道获得。

3. 听与写结合

听写是听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贯穿于初中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听写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

精心选择听写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含固定词组搭配、实用性强的句型结构和一些便于学生写作中模仿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极有文彩的句子,还有一些开始接触课文时较难理解的句子;也可以选择用简单、严谨的文字,用不同的词汇、不同的句子结构重新组织课文而写出的课文大意,以此训练学生运用听的能力,完整地理解一篇短文,并使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习把不同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应用到同一内容中去,使所学语言易记、易用。

通过听写,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置身语言环境之中,认识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体会冠词、介词以及动词各种形式的运用规则,使学生自然地学习并巩固所学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听的能力,也能培养他们分析、判断并迅速落笔的快速反应能力。

听力理解策略 第7篇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进入高职的学生从高考的成绩来看,大多数英语成绩不是很理想,尤其听力和口语更是糟糕,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其二,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等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缺乏对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策略极其与听力成绩相关性的研究,因此,本文从两者的相关性入手,力求为高职学生的听力教学提供尝试性的建议。

二、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者为促进语言学习而采取的具有目的的认知或情感行动。

英语听力学习策略是以学习策略为理论框架的,可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学者对外语学生听力策略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潮。Brown&PalinscarChamot et al.he Thompson&Rubin的实验显示,策略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的听力成绩,增强策略使用意识,使学生更有计划地学习任务。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听力策略的运用对听力理解有积极的影响,例如,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中国本科生素质调查分报告之一”;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一图式理论案例报告”;王宇“策略训练与听力理解”。

但以上几乎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也从未有过对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策略和听力理解成绩相关性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以高职学生为对象,对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和其与听力理解成绩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从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途径。

三、研究设计与过程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包括:(1)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2)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指导是否对他们的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具有显著性意义?

2. 受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151人是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两个专业共427人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大一学生76人,男生28人,女生48人,根据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的听力成绩和调查问卷得出的英语听力得分,挑选一个实验班39人,另一个控制班37人。电子商务专业大二学生75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43人,他们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受试在英语听力理解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

3. 研究工具

调查采用了英语听力学习策略量表。英语听力学习策略量表主要参考O'Malley和Chamot学习策略调查表(SILL)和Vandergrif的听力策略调查问卷而设计的。共29项,也采用五个等级,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对听力理解能力的前测和后测,采用了2006年12月和2007年12月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两份试卷中的听力部分,总分以15分为标准。此外,将实验组前测成绩位于前10名的学生定位英语听力理解成功者,把实验组前测成绩位于后10名的学生定位英语听力理解不成功者。

对以上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涉及的统计过程包括相关分析,前后对比T检验等。

4. 实验过程

实验以前,笔者利用正常上课时间进行了两份问卷调查,期间向学生解释这份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便改进英语教学。

2008学年第一学期,笔者担任两个班英语听说课程,实验和控制班采用同一本教材,控制班采用传统方法上,实验班每节课前十五分中用于听力学习策略指导。听力学习策略指导内容是根据0’Mally&Chamot的策略分类,和程晓堂、郑敏的《英语学习策略》编制的。

期末对两个班进行了同一份问卷调查,同时使用2007年12月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试卷中的听力部分进行了后测。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 高职学生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培训以前其英语听力策略使用情况

高职学生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培训以前其英语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相似。同时发现,高职大一听力理解成功的学生所采用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从多到少依次是计划、指导注意力、推断、提问澄清、监控、选择注意力、联想、推理、自我评估、替代和自我鼓励。大二听力理解成功的学生所采用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从多到少依次是计划、指导注意力、推断、联想、选择注意力、监控、自我鼓励、推理、替代和总结。显示出听力理解成功的高职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元认知策略。也说明大二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2. 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策略培训对他们的英语听力理解成绩的影响

如表1所示,实验组的英语听力理解成绩平均值为7.9722,控制组的平均值为8.0000,t值为2.195,即两组的前测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p>.05)。

如表2所示,实验组的英语听力理解成绩平均值为11.5000,控制组的平均值为9.0000,t值为2.037,即两组的前测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5),说明英语听力策略的训练可以提高受试的总体英语听力成绩。

五、结论

1. 英语听力成功的高职学生所采用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依次是计划、指导注意力、推断等元认知策略。

2. 英语听力策略训练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因此,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教授听力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

当然,由于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样本只限于一个高职学校的两个年级,调查结果的代表性需要更广泛地抽样去验证。

摘要:本研究探求英语听力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旨在为英语听力教学提供尝试性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听力策略训练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英语听力理解

参考文献

[1]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13-24.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8-24.

[3]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中国本科生素质调查分析报告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1-58.

语用预设与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策略 第8篇

一、语用预设概念的界定

“预设” (presupposition) 亦称“前提”“先设”或“前设”, 是指说话人在说话之前和说话过程中对受话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交际目的, 对将要谈论的或正在谈论的话题已经掌握多少知识和信息所作的假设。自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提出这一概念以来, 预设现象先后成为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语言学界, 对预设的研究发轫于语义学。但随着预设关系研究的深入, 语言学家发现预设关系对语境因素十分敏感。所以, 预设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语用现象而加以研究。

语用预设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 或称语用前提, 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 或者听到话语以后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信息。它并不在话语的表面显示出来, 而仅仅包含在话语之中。最早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的是Stalnaker (1970) 。他认为, 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 而且同发话者有关, 是发话者与语段之间的关系, 而非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命题是发话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 这个命题不仅是发话者本身相信的, 而且是发话者相信这一命题能够被受话者接受和认同。[1]何自然 (1988) 认为, 语用预设是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都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2]Fillmore (1971) 从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角度认为, 语用预设是指话语成功实施某一个言语行为所必须满足的语境式条件。[3]Givon (1979)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指出, 语用预设是发话者对受话者可能会毫无疑义地接受的内容所作出的假设。[4]综上所述, 虽然语言学家对语用预设界定角度不同, 措辞各异,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都把语用预设与说话人相联系, 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知道的、能促成言语行为顺利实施的适切条件或知识。

二、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

语用预设与说话人和说话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涉及言者与听者的态度、信念、意图等。它传达的是发话者的知识状态的假设。由此可见, 语用预设与语境密切相关, 它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推论。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是语境构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 语用预设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 是语境的一部分。从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归纳出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

(一) 互知性。

互知性是指预设必须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或无可争议的信息。预设的互知性包括以下三种情况:预设是人所共知的信息, 它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会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明示或暗示出来, 并得到听话人的理解;预设有时只指说话双方的共知事务, 第三者如不了解预设而只靠语境, 是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交际双方的对话内容的。如, Close the door.该句的语用预设有以下几种情况:

1.The door is open.

2.The hearer knows which door the speaker refers to.

3.The speaker expects that the door should be closed.

4.The hearer enables to close it.

5.The speaker has the qualification to ask the hearer to close the door.

上述信息为双方所共知。

(二) 合适性。

预设与语境紧密结合, 同一话语因语境不同而暗示着不同的预设, 发话人发出话语的预设不一定能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因此, 发话者要正确地发出言语行为, 并使听话人正确理解这个言语行为。如, Mary didn’t clean the room.这句话可以在许多不同的语用预设下说出:

1.Someone has cleaned the room.

2.Mary has done something, but not cleaned the room.

3.Mary has cleaned something, but not the room.

(三) 主观性。

语用预设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 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Stalnaker (1970) 认为, 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关, 而且与说话人有关。[1]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 这个命题是说话人本身设想或相信的。如, He called his girl friend Princess.由该句可知他的女友也许是公主, 也许名字叫Princess, 但更有可能不是公主, 也许只是在他的心目中女友就像公主一样漂亮、高傲等, 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四) 隐蔽性和单项性。

语用预设的隐蔽性是指预设并非发话人通过句子的语音形式传达出的在线信息, 而是隐含在话语之中, 由语境和话语暗示出来的背景信息。预设在话语中的这种隐蔽性有很大的“欺骗性”, 受话人稍不留神, 就可能接受发话人隐藏的预设前提。如, Jack has left off smoking.这句话预设出Jack smoked in the past.尽管它不是此话所要传达的焦点信息, 但在这句话中它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语用预设的单项性是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 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

由语用预设的特征可以看出, 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恰当地感知和理解听力对话和短文中的语用预设,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言者的意图和话语所隐含的意义。

三、听力理解中的语用预设分析

预设对语境因素十分敏感, 并且与说话人和其他语言外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时说话人会根据语用预设在具体语境中的体现方式和隐含意义, 将预设进行改变, 从而实现自己的语用意图。也就是说,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一个话语可能有多个预设, 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 即预设的“语境多维性”。如, 当我们谈到“On the Beach”时, 就会想到许多不同的语境情景:a.swimming b.sun-bathing c.building a sandcastle d.picnicking e.walking on the beach这么多的“语境”, 究竟哪一个最符合交际意图?这就要在众多的语用预设中去寻求最佳关联。

在有些情况下, 语用预设是通过明确的标示, 如预设的触发语 (trigger) 来表示出来的。但在有些情况下, 语用预设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 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语用推理来推导出话语中隐含的语用预设, 从而正确理解会话含义。下面, 笔者通过实例来分析测试者如何在听力测试中运用语用预设来考查受试者的语篇理解能力。

(一) 会话题例分析

1. 推断说话者之间的关系

W:This is the third time you’ve been late this week, Robert, you’ll have to do better than that, or I might find it necessary to let you go.

M:It won’t happen again, I assure you.

Q:Who spoke to Robert?

这道题我们了解到女士说的Robert这个星期已经是第三次迟到了, 还有想“let go”这样的信息。通常是老板解雇雇员, 这是本题所蕴含的语用预设。因此, 通过这一预设我们不难判断出, 说话双方的关系是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2. 推断引申含义

M:The light in the dining room is a little too bright, don’t you think so?

W:It’s perfect for a football stadium.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足球场必须灯光通明, 而西方餐厅流行幽暗朦胧的灯光是本题的这一具体语境的语用预设。在此预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 就可以得出那位女士说的话是同意先生的意见的。

3.推断对话的地点和场景

M:I need some aspirin, please, and I’d also like to set this prescription filled.

W:Fine.Here is aspirin.I can have the prescription for you in about ten minutes if you want to wait.

Q: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这道题是对地点场景进行判断。根据药店按照处方售药这一语用预设, 我们从aspirin和prescription可推断出对话是发生在药店。

(二) 短文分析

短文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达意、中心思想、重要事件的理解和领会, 以及根据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对文中的某些细节作出联想、判断, 也有就短文中的某一事实和任务进行提问的题目。在听力短文测试中, 不要期望字字句句都听得真切, 抓住短文中最能反映主旨大意和主题的关键词汇或短语分析出短文的语用预设, 然后进行成功推断是重要的听力策略。现举例说明。

A Woman Who Fell

It was rush hour and I was dashing to a train in New York City’s Grand Central Terminal.As I neared the gate, a plump, middle-aged woman sprinted up from behind, lost for her footing on the smooth marble floor and slid onto her back.Her momentum carried her close to my shoes.Before I could help her, however, she had scrambled up.Gaining her composure, she winked at me and said, “Do you always have beautiful women falling at your feet?”

本文只有弄明白那位摔倒的妇女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所采用的语用预设女人会拜倒在帅哥脚下, 才能真正理解短文所要表达的幽默含义, 也才能正确地完成后面的相关试题。

四、提高学生语用预设策略的途径

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 言语交际中话语的字面意义往往与言者的真实意图不一致。因此, 听者不仅仅是接受言者的话语, 更重要的是经过认知和推理理解言者的隐含意义。从上述对听力理解中的语用分析可以看出, 语用预设是帮助听者推断话语隐含意义、理解话语意图的有效手段。在听力教学中引入预设知识, 对促进听力教学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 介绍预设知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听力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听的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为此, 要求学生能排除口音、背景音等因素的干扰;抓住关键词;听清大意和主题;确定事物发展的顺序和逻辑关系;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评价所听内容;判断语段的深层含义。由此看出, 新课程背景下的听力教学强调语篇的整体理解, 倡导听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而非单纯获取句子层面的信息。它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所听内容, 而且要对之作出反应, 使听力课成为学生与所听内容进行双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语言理解能力, 而这一能力的提升又离不开相应的认知策略。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在pre-listening环节向学生介绍基于语用预设理论的语用推理思维方法, 结合听力材料的实际运用, 指导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结合语境, 寻求话语关联, 进行语用推理, 即按照预设理论来分析话语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联性, 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推导出话语的言外之力、弦外之音, 使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获取有效的听力理解策略。

(二) 树立语境意识。

所谓语境, 顾名思义, 就是言语表达和理解的环境。它是言语理解的重要切入点, 在言语结构的语用分析中有着巨大的制约力。而语用预设作为正确推导会话含义的先决条件, 它蕴含于语境之中, 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找出交际双方共知的和合适的前提, 才能准确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因为, 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往往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 即我们常说的话中有话。话语的隐含意义便是语用学所指的“会话含义”。会话含义体现的不是说话者说了些什么, 而是说话者所说的可能意味着什么。这涉及说话者的意图、交际目的等。要理解会话含义, 仅着眼对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层面的讨论是不够的, 还必须依赖语境因素才能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 才能解释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如:

A:Is Mike engaged?

B:He’s bought a ring.

在上例中, B的真实意图是通过“他已买了戒指”这一“明说”向对方暗示“他已订婚”这个事实, 进而实施了某个特定的言语行为, 如奉劝说话人放弃对Mike存有非分之想等。外语教学中凸显语用语境意识旨在揭示制约和影响与言语交际有相关的语境因素, 推动和强化学生的语用认知能力, 在语境中寻求关联, 在关联中建立语用预设的依据。因此, 培养学生语用预设能力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领悟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下的功能意义。

(三) 注重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 文化孕育语言, 语言发展文化。语言交际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在言语理解中, 文化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英语的听力理解中, 两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对听力理解产生显著影响, 对目的语文化的有限了解成为阻碍学生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因此, 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高境界移情, 即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如:

A:Annie is a very nice girl in our class.

B:You think so.She is really an apple of discord wherever she appears.

上例中A认为Annie是个不错的女孩, 而B却不以为然, 说Annie是个apple of discord。这里的apple of discord源自希腊神话典故, 意指“祸根”或“纷争之源”。B实际上是说Annie并非a nice girl, 而是每到一处都会成为那里不和的祸根。学生如不具备相关知识, 必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所以, 作为学生, 既要努力加强自身预设知识的学习, 通过不断增进各类预设意识, 真正融入英语语言文化氛围, 了解其语言习惯, 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和语言推理能力, 也要做到自主学习, 多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背景。这样, 既可增加英语学习的兴趣, 也可加强文化预设的修养。

(四) 听说训练结合。

“听”是语言输入, 是理解言语的过程。而“说”是语言输出, 是用语言口头表达思想的过程。理解和表达是交际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因此, 教师应改变听力教学中唯“听”而“听”的教学方式, 将“说”纳入“听”的范畴, 将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与口语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可以尝试在听完一篇会话材料后, 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 通过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 presentation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模拟真实环境下的会话情景, 加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在身临其境中领悟和提高语用预设的能力和借助非语言性暗示来捕捉言者真实意图的能力, 以后遇到类似情景, 可以从容应对。这样, 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既可以提高用英语得体交际的能力, 又可以促进听力理解能力的内化和听力理解方式的改变。

语用预设作为语用推理的一种形式, 是人们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对清晰准确地理解会话含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今后的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该向学生渗透语用预设的相关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言推理能力, 使听力不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

摘要:预设是一个语用现象, 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言语交际中扮演了重要的交际角色。学生掌握了语用预设知识, 将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分析听力的内容;教师将语用预设知识贯穿于听力教学过程中, 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从而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全面性认识和整体性习得。

关键词:语用预设,听力理解,高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talnaker, R.Pragmatics[J].Synthese, 1970, (22) .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111—113.

[3]Fillmore, C. (1971) .Verbs of judging[A].in Fillmore C.J.&Langendoen D.T.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C].New York:Irvington Publishers, INC.

[4]Givon, T. (1979) .On understanding grammar[M].New York:Academic Press.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及训练的策略 第9篇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1.听力与词汇量。

听力是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是词汇, 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由句子组成, 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单词, 因此, 从理论上来说, 词汇量的大小从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2.听读相关性。

要培养、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流利、正确、清晰的语音、语调是前提, 这就要求学生多模仿、多跟读有声磁带, 让学生熟悉语音、语调, 从而提高听力能力, 在母语学习中, 从技能的发展顺序看, 听说先于读写, 而在外语环境中, 听说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

“读”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 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 , 丰富了学习者对使用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 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其词汇量和背景知识量, 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 质量越高, 他的英语整体水平就越高, 而听力能力正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体现。

3.听力与记忆。

在听的过程中, 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和短时的联系, 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音信号的, 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识策略, 然后把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 达到理解。

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很短, 在听力范围内, 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仅为0.25~2秒, 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 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大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二、培养听力策略

1.阶梯训练法。

听力训练要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慢到快, 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1) 听辨大意。

要求学生从一整篇文章中能听出关键性词语, 了解文章大意, 如听人物、地点、具体活动等。

(2) 听选答语。

有第一遍的大意了解, 可以通过快速浏览问题的方式来有针对性的听材料, 做到心中有数。

(3) 听读复述。

通过前两遍的听力训练, 鼓励学生口头复述文章, 即“听、说”结合, 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2.“导入”听力。

平时训练中, 教师可以通过与听力材料相关知识进行“free talk”, 从而引入所听材料, 这一过程应引入到可能遇到的听力障碍物, 如新单词、新短语, 从而降低学生听力过程中的难点, 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 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 从而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3.了解文化背景, 熟悉日常交际。

让学生适当的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知识, 扩大知识面, 消除学生在风俗习惯的差异方面的听力理解障碍。

4.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精听就是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尽量把所听到的语言材料完全听懂, 泛听是指广泛地听各种不同类型风格和不同来源渠道的声音材料, 在听力训练时, 要力求做到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课上精听, 课下泛听, 精听抓“质”, 泛听抓“量”, 精听与泛听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而在适当时期有效结合, 听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5.忽略必要的听力技巧。

现在教师可以使用的听力材料除教材中的有关材料外, 大多是各省自编的一些听力测试训练题, 至今还没有一本系统的适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教材, 教师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除了使用这些材料外, 还得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补充材料, 时间、精力花费了不少, 但效果不甚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听力练习时因不能听懂所听到的内容, 或者在考试当中抓不住所听要点从而不能很好地答题;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听到了, 但转瞬间就忘了, 有的注意了细节, 却忘了主体, 分不清主次, 没有篇章概念。他们通常将这些问题的根源简单地归纳为词汇量不够或者听得量还不够多, 这是原因之一, 但却不是主要原因, 学生听不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对一些基本听力技巧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例如:根据上下文猜测字词的技巧, 听力过程中抓取关键词, 及时进行笔记记录等等。

从影响听力效果因素来看, 听力理解能力实际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各方面进行大量针对性的训练。平时注意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 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英语的思维习惯。提高听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努力,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总之, 只要学生积极努力, 并加以融会贯通, 一定能在听力理解方面有所突破。

摘要:文章从心理因素、语言知识 (包括语音, 词汇, 语法) 文化知识背景、英语的听力技巧习惯等方面具体剖析了影响中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 并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旨在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能力, 促进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全面发展。

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第10篇

从2002年起, 全国大部分省份英语科高考测试考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并且以占权重为20%的比例计入总分。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是广大教师与教研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听力理解是领会语言语义的一项重要能力, 听者要对听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复杂加工, 整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积极, 非常活跃的动态过程, 是背景知识、语境和语言知识相互撞击、相互作用, 对听力材料不断进行吸收, 最终形成理解的过程。

NMET听力测试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 它要求考生能听懂所学语言范围内用正常语速谈论日常生活的内容, 能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 难度略低于所学课文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40个词。根据教学实际和近几年的NMET听力试题, 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精选材料

NMET听力测试材料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 时事和科普常识等方面。选好适合的听力材料, 对有效地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至关重要。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真实性

为适应日后多样化的交际需要, 应让学生广泛接触多种题材 (社会生活、日常生活) 和多种体裁 (对话、独白、新闻广播、讨论、歌曲) 等语言材料, 材料应真实、自然, 有实际意义, 最好使用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英美人士在自然场合下的声音。

2. 可理解性

听力材料具有适当的难度是必要的, 但必须做到循序渐进, 以学生能听懂基本内容为前提, 其难度应略低于阅读材料, 难度的控制应从内容、词汇和录音音速等几个方面考虑;内容应避免偏颇, 词汇应尽量控制在高考词汇要求的范围内, 语速要求自然、相当于真实生活中一般人讲话的速度。

3. 同步性

所选材料最好是与现行教材所学内容同步, 接轨。这样它既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补充或延伸, 不断使已学的知识和语言现象得以复现, 便于积累和记忆, 也能减少听力训练中的盲目性, 控制听力训练的难度, 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二、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

听力材料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包括语音知识 (语音、语调等) 语言知识 (词汇、短语、句型、语法) , 日常交际用语, 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很多, 有听辩能力、听写能力、交际英语运用能力、语篇的理解能力 (理解各种信息、谈话者之间的关系、谈话者的意图、观点等等) 。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呢?首先, 从入门开始, 就要认真教好音标。音标的好坏决定了语音、语调的好坏。打好语音基础对提高听力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要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培养。要有意识地教授学生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连续、不完全爆破、句子节奏、音变、语调等知识, 加强训练学生这些方面的技巧。强调读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认真模仿磁带、老师的语音语调, 要坚持大声朗读, 最后, 要不时进行语速适应练习。有效的听力训练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重要的过程和关键的环节。训练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精听”就是在高度集中精力的情况下尽量把所听到的语言材料完全听懂, “泛听”指广泛地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和不同来源渠道的声音材料, 在听力训练时, 要力求做到“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课上“精听”, 课下“泛听”, “精听”抓“质”, “泛听”抓“量”。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而在适当时期有效结合, 听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2. 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

听力训练应贯彻于每个教学环节中, 每周定时抽出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听力训练, 做到“常”听但不“长”听。每次集中听半个小时较好, 隔一定时间再听, 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听、说、读、写相结合

(1) 听:在听完一段录音材料后老师可以就所听内容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 或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复述, 把听与说有机结合起来, 以说促听。

(2) 读:即大声朗读或快速限时默读。大声朗读可以使学生纠正自己的发音, 提高朗读技巧, 培养语感。限时快速默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阅读速度。

(3) 写:即听写;是听力训练中要求较高的一种形式, 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所学材料的部分段落进行听写, 平时既要训练学生听的精确度及写的速度, 又要培养他们拼写单词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

4. 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缺乏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知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礼仪等方面知识的了解, 会对听力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学生的自身的心理因素, 为提高听力水平, 首先, 帮助学生树立上好听力课的信心,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 上听力课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 让学生消除恐惧畏难心理, 而全身心的投入。最后, 还应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将他们的心理最终调整到最佳状态。

听力理解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    听力理解    应试策略

一、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听力理解简述及改革

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是指导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第一部指导性文件,其中对英语听力提出的B级要求是,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10词左右)的英语简短对话和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要求掌握词汇量约2500个单词及相关的短语[1]。

自2014年12月考试起,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对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以下简称“B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做出了局部的调整,其中听力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分值从之前的15%增加到25%。考试题型由三部分增加到四部分:第一部分由五个回答问题增加到七个;第二部分由五个简短对话理解增加到七个;第三部分为新增题型,两篇较长对话理解;第四部分是听写填空。分值的增加和题型的转变,无疑给考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进一步要求考生语言功底扎实,听力理解细化,应对策略更灵活。

二、应对B级考试听力理解常存在的问题

对学习者听力理解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束定芳和庄智象(1996)提出,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听力材料的特征、说话者的特征、任务特征、学习者的特征和过程特征[2]。结合高职学生的特征,归类如下:

1.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基本要求》提到使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好基础。根据考试内容,学生要在听的基础上,运用记忆与回想的能力、选择要点的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时间计算的能力、交际背景运用的能力及速写的能力等基本功。这些语言基本功是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训练的,养成运用英语的思维习惯。传统的重语法轻听说的做法,不注重英语应用的态度,无疑是听力考试的屏障。

2.练习听力的信心和毅力不足。一些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中,没有养成听说英语的好习惯,羞于开口,总是“自觉”地跳过或忽视听力训练,或对听力训练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久而久之,耳朵接受英语的能力逐渐退化。由此,在听力考试中,部分学生跟不上语速,总是停留在某一个单词的听或想上,从而错过整段话的理解。更有甚者,听力考试胡填答案,没有良好积极的心态和坚持到底的毅力,很难保持良好的考试状态。

3.应对考试方法不正确。有效地应对B级考试听力理解需要正确的方法,但是很多学生不是注重方法和策略的培养与锻炼,而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技巧”,殊不知技巧是建立在方法与能力之上的。英语“听、说、读、写”四个能力往往是密切联系、相伴而生的。只有会读、会说,并且读准、说准,才能做到听懂,从而将耳朵接收到的信息再通过说或写的形式传递出去。单纯地寻找听的技巧,而不重视读、说,甚至写的配合,一旦遇到较快的语速、生词或与自己发音不一样的词,就会阻碍听力的理解。所以在听力训练时,配合其他语言能力的训练才是最佳训练模式。

三、B级考试听力理解题型分析

目前,B级考试听力理解题型主要涉及以下四种:

1.回答问题(Questions)。主要考查学生对日常交际话题是否做出合适回答。话题结构和内容比较简单,一般为疑问句或陈述句。根据对近5年10次考试统计,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请求与建议、询问情况、问候与客套、时间与价格等日常交际主题。

2.简短对话理解(Short Dialogue)。对话通常是男女两人各一句,针对对话,提出一个问题。内容涉及广泛,根据对近5年10次考试统计,主要涉及事实细节、推理判断、数字计算、地点场景、身份、建议等交际话题。考生不仅要听懂对话内容,还要听懂问题,否则作答时就会答非所问。

3.较长对话理解(Conversation)。这是2014年12月考试改革新增添的题型,根据一篇长的对话内容,回答5个问题。该题型遵循《基本要求》,考察交际话题,例如2014年的两篇对话分别是关于询问物品借用和建议休息的话题。这种题型从难度上比简短对话要求提高,从能力上不仅要求学生听懂片段会话,而且能够理解整篇对话的内容。

4.听写填空(Spot Dictation)。听一段120字左右的短文,短文中有5个空需要考生填写听到的单词或短语,这种题型于1997年首次出现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B级考试侧重考查英语听与写的综合应用能力,既检查学生听的能力,又检查学生的拼写能力、记笔记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有效应对B级考试听力理解的策略

1.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有效应对B级考试听力理解,扎实的语言基础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特别是在不同交际情景下的基本功,这是提高英语听力的重要前提。打好语言基础,首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掌握一定的语法和句法。其次,养成良好的发音和标准说英语的习惯,对于拿不准的音要多查词典,多听标准读音,规范自己的发音。

2.开展丰富的听力训练。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总是围绕“播放录音,学生做题,重放录音,教师讲解”四步走,极易挫伤学生的听力积极性,失去练习的动力。教学法问题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3]。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丰富听力训练方法。

(1)加强听与读。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是提高英语水平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让学生听之前或之后大声读,可以消除紧张,找到不足;其次,养成连读的习惯,很多时候听力理解的瓶颈就在于连读的地方听不出来,导致重要的信息流失;再次,尝试跟读,跟着磁带或光盘同步出声朗读,这样就容易发现自身发音、连贯性、语调等方面的不足。

(2)加强听与说。听与说是分不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或回答问题,或复述内容,或编排对话等,提高听说的真实性,强化听与说的协调技能,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

(3)加强听与写。写已成为各类听力考试必不可少的一种测试类型。在听力练习中就一定不能忽略写的技能。写是读和说的更高级的一个阶段,学生在反复朗读和反复听说之后,就要尝试着把听到的信息写出来。因此,在听的练习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写或译,甚至做好听写笔记,不仅锻炼听的能力,而且锻炼速记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训练听力。Harmer(1991)指出,除了应采用一些常用的听力任务或练习外,还应该注意使用仅适合于视听材料的练习形式[4]。如今,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都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选择合适的电影或听说教学片提高学生的听力兴趣。王守元、苗兴伟(2003)指出:“在听力教学中使用视听材料可使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对视觉型、听觉型、感受型等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是有益的。”[5]当然仅靠课上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类视听材料、广播等独立完成一些视听任务,从而习惯外国人说话的语速和语调,习惯他们的发音及说话方式。

五、结语

听力理解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种逐渐增强的能力,不仅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语音材料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听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听”和“乐于听”,更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锻炼,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听到英语很自然地解码而不是被动地翻译。这样就会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听、想,就会在听力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2000,10.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成刚.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常熟高专学报,2001,5(3):92-94.

[4]Harmer,J.The Par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91.

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第12篇

关键词:听力策略,听力技巧,听力理解能力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中, 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 是提高英语技能的基础。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的英语启蒙老师要创造多种途径, 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探索听力教学模式, 制定相应的策略,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一、精选材料

一般来说, 听力理解的语言材料有别于阅读材料, 语言结构不如书面语言那么严谨, 属于交际性语言。它来源于生活, 体现生活, 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 听力语言材料的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时事和科普常识等方面。常见的日常生活的话题有:问候、邀请、看病、约会、购物、通知、问路、打电话、谈论天气、询问时间、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等内容。选好适合的听力材料, 对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 为适应日后多样化的交际需要, 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多种题材和体裁的语言材料, 材料应真实、自然, 有实际意义, 最好使用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英美人士在自然场合下的声音。所选材料最好与现行教材所学内容同步。这样既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或延伸, 不断使已学的知识和语言现象得以复现, 便于积累和记忆, 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

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要进行听力训练。但是听力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一味追求听录音的时间, 不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 不讲究听力训练的策略的话, 是很难提高听力水平的。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呢?

1. 培养正确的语音和语言技能。

考生必须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 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 学会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的变化。

2. 坚持听说训练。

每天坚持一定时间量的练习, 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大声朗读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 边听磁带边朗读, 做些听写单词、句子和短文填空之类的练习, 也可以与同学一起练习对话等等。同是对大脑感官的刺激, 听与说是相辅相成的。

3. 注意语篇较长的听力技巧训练。

在听较长的语篇时要注意整体的掌握。注意的焦点应当是整个语篇的大意, 而不是在个别词语上。不要强迫听清每一个词, 要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即实词上, 一边听一边把要点及回答问题的关键词记下来。注意听短文的首句和首段, 文章的开首和开首段, 这些往往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

4. 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缺乏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知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的了解, 会对听力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

5.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心态, 果断放弃。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应快速作答, 对无把握的试题也要在所听信息的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 进行优化处理。不会作答的, 立即暂时搁置, 准备听新的题目。

三、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技巧

1. 做听力测试题, 考生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过于紧张焦急的情绪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有碍考生的正常发挥, 听力反应速度、把握信息的准确度会大打折扣。听之前 (或发卷时) 首先要安定情绪, 集中精神, 做一点放松活动 (比如数数、深呼吸、闭目片刻、整理试卷等) , 以便轻松、愉快、主动地进入答题状态。要有自信心, 沉着冷静, 静心收听, 注意力要集中。

2. 在做听力题时, 精力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

上, 重在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 抓住对话或文章概貌, 切不可只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 听不清时应马上放过, 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 (通常是实词) 以及与所设置的问题相关的信息上, 一边听一边把要点及回答问题的关键词记下来。

3. 平时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国际音标和基本读音规则。

英美人在实际交往中使用最多的是连读、弱化、失去爆破、辅音连缀等读音技巧, 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听起来倍感吃力。在掌握规则的同时, 利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等现代化手段, 多听英国人或美国人说的地道英语, 注意比较美国音和英国音的不同点。

4. 听录音时, 仅凭大脑的短时记忆是不够的, 还在于借助笔记, 扼要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要迅速捕捉文中所涉及的 (W-H Questions)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程度、数字、选择等信息, 注意记笔记要提纲挈领, 当然不必记有把握的要点, 从而帮助推测、帮助答题。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