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铅、锌含量(精选4篇)
铜、铅、锌含量 第1篇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75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ICP-MS) (美国Thermo公司) , 62311型电热板 (浙江嘉兴县新腾电器厂) , 纳米硫化铅 (由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提供) 。
1.2纳米Pb S混悬液的制备将纳米Pb S颗粒用高温灭菌生理盐水配制成15、30mg/ml混悬液, 高压灭菌备用。每次染毒前超声震荡混匀[5]。
1.3动物分组及染毒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24只 (北京华埠康实验有限公司, 许可证号SCXK京209-00047) , 体重180-250g。动物均饲养于屏障环境系统内 (华北理工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合格证号为XYSK (冀) 2010-0038) , 饲养室温度约22±0.5℃, 环境干燥, 通风良好。实验期间, 大鼠可自由摄食、饮水。
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即: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每组8只动物。低、高剂量组分别气管注入剂量为15mg/kg、30mg/kg粒径20nm纳米Pb S混悬液1ml, 对照组气管注入等体积的高温灭菌生理盐水, 每周染毒一次, 连续三个月, 共染毒12次。
1.4旷场试验于最后一次染毒后24h进行旷场实验, 实验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 将大鼠置于方箱底面中心。观察记录大鼠3min内水平得分 (穿越的格子数) , 垂直得分 (后肢站立次数) , 及中央格停留时间。
1.5标本采集染毒三个月, 神经行为学实验完成后处死大鼠, 心脏取血, 取血后迅速断头, 在冰板上分离大脑皮质, 标本-80℃冻存备用。
1.6大脑皮质中铅及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称取各组大鼠全血及大脑皮质各0.1g于烧杯中, 加入5ml混合酸 (浓硝酸:高氯酸=4‥1) , 同时做空白对照, 在电热板上加热至烧杯底部仅留有白色晶体, 1%硝酸定容至10ml, 采用ICP-MS测定各样品中铅及铜、锌元素的含量。
1.7统计学分析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 实验结果以±s表示,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时, 若方差齐, 采用Dunnett-t检验 (LSD-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对照组大鼠皮毛光泽, 反应灵活, 自主活动较多;各剂量Pb SNPs染毒组大鼠皮毛蓬松无光泽, 反应迟钝, 精神萎靡, 自主活动普遍减少, 且以30mg/kg组为甚。
2.2Pb SNPs对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
三组大鼠旷场实验结果的比较, 低、高剂量染毒组大鼠的水平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 低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低、高剂量组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P<0.05) , 且高剂量组长于低剂量组, 低剂量组长于对照组;但是各剂量组间垂直得分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3大鼠全血及大脑皮质中铅含量的测定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P<00..0055
由表2可见, 低、高剂量组大鼠全血及大脑皮质中铅含量与对照组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大鼠皮质中锌、铜含量检测结果
高剂量组皮质中锌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高剂量组锌含量低于对照组;低、高剂量组皮质中铜含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低、高剂量组铜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各剂量组大脑皮质中铜/锌比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讨论
铅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 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学习记忆能力, 表现为认知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等行为学的改变。目前铅对神经系统影响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旷场实验是评价实验动物在陌生环境中的自主行为、探究行为与紧张度的一种经典的行为学实验方法。动物的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状态;中央格停留时间是动物对空间认知能力的反应。本研究显示:低、高剂量组大鼠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中央格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提示染毒组大鼠对新环境的空间认知能力、兴奋性、探索行为能力明显下降, 说明Pb SNPs可能导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学习记忆功能下降。
目前有关Pb SNPs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文献报道较少。由于Pb SNPs颗粒粒径不同, 形貌多样, 因而毒性不同。有研究报道, 经灌胃染毒20nm Pb S颗粒和50nm Pb S颗粒后, 发现它们均可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但二者比较, 20nm Pb S颗粒所致的损伤更为严重, 这可能与粒径越小越易于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内有关[6]。本研究显示, 随染毒剂量的增加, Pb SNPs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原因可能是Pb SNPs进入血液循环后, 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部, 经内吞囊泡的转移,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且蓄积, 通过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降低突触兴奋性, 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从而损伤学习记忆功能。
机体内众多微量元素既有协同亦有拮抗, 它们相对维持在某种水平上, 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 使机体保持健康。锌和铜都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是很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 主要调节细胞内源性物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对稳定细胞膜、线粒体膜的结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铜与锌含量的比值基本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过高或过低时, 均可损害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从而影响多种酶活性的表达, 造成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大鼠大脑皮质中锌、铜含量随着Pb SNPs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高剂量组大鼠大脑皮质中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PbSNPs染毒组大鼠大脑皮质中铜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各剂量组大脑皮质中铜/锌比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Pb SNPs可能影响大脑皮质中铜锌含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云, 丰伟悦, 赵宇亮等.纳米颗粒物的中枢神经毒性效应.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9, 39:106-120.
[2]Hoetp H, Brüske-Hohlfeld I, Salata OV.Nanoparticles–known and unknown health risks.J Nanobio technology, 2004, 2:12-15.
[3]Medina C, Santos-Martinez MJ, Radomski A, etal.Nanoparticlesp 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significance.Br Jp Harmacol, 2007, 150:552-558.
[4]Oberdorster G, Oberdorster E, Oberdorster J, etal.Nano toxicology an emerging discipline evolving from studies of ultrafinep articles.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5, 113:823-839.
[5]刘焕亮, 袭著革, 张华山等.3种典型纳米材料对大鼠肺的毒性效应[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27 (4) :299-302.
铜、铅、锌含量 第2篇
随着锌冶炼产能增加, 我国锌原料的进口数量越来越大, 锌精矿、锌矿石、铅锌混合矿的品质直接关系冶炼企业利润空间。此外, 锌精矿、锌矿石、铅锌混合矿中含有如铜、砷、铅、镉等有害金属元素, 在加工冶炼过程中, 这些有害元素不但影响产品质量, 降低冶炼价值, 而且会从相对封闭的环境进入开放的环境, 对包括空气、水、土壤在内的自然环境产生污染效应。国家对矿石中允许存在的有害元素含量标准也日趋降低, GB 20424-2006则直接规定进口锌精矿中砷不得高于0.60%、镉不得高于0.30%[1]。对进口锌精矿、锌矿石、铅锌混合矿中锌含量及各种有害杂质元素的检测非常重要。并且对快速检测的需求日益突出。现有的对锌精矿、锌矿石、铅锌混合矿中锌、铜、锌、铜、砷、铅、镉含量的检测方法, 多采用对不同元素逐一样品前处理, 再测定, 而且测定方法较为复杂, 不利于口岸的快速通关。例如现行国标方法GB/T 8151.1-2000采用容量法测定锌含量, 方法1需沉淀分离杂质, 操作复杂繁琐, 方法2使用有机试剂萃取, 对环境污染严重[2];YS/T 461.1-2003[3]测定铅锌混合矿中的铅、锌含量, 操作繁琐;以上方法均需对镉含量进行校正, 检测流程长。GB/T8151.6-2000[4]和GB/T 8151.8-2000[5]分别采用原子吸收测定铜和镉;GB/T 8151.7-2000采用原子荧光测定砷[6];YS/T 461.4-2003采用碘滴定法对铅锌混合矿的砷含量进行测定[7], YS/T 461.7-2003采用原子吸收测定镉[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具有灵敏度高, 干扰少、线性范围宽并能连续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9]。本方法旨在采用样品一次前处理, 引入ICP-AES仪器, 通过对高含量的锌采用次灵敏线, 实现同时测定锌精矿、锌矿石、铅锌混合矿中锌、铜、砷、铅、镉含量, 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国标要求, 方法快速, 准确, 容易操作, 尤其适合口岸大批检验的要求。
2 试验部分
2.1 仪器及分析条件
ICAP6300型光谱仪 (美国热电) , 发生器功率1150w;辅助器流量1.0L/min;雾化器流量0.5L/min;分析泵速50r/m;观测高度17mm;短波积分时间15s, 长波积分时间10s;进样清洗时间30s。波长范围及背景扣除见表1。
2.2 试剂和标准曲线
盐酸, 优级纯;硝酸, 优级纯;氢氟酸, 优级纯;硝酸 (1+1) ;盐酸 (1+1) 。水为蒸馏水。
锌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00g纯锌标样 (含量99.99%) , 溶解于30m L硝酸 (1+1) 中, 定容至1000 m L容量瓶, 摇匀, 此溶液锌浓度为1mg/m L;砷标准溶液:国家标准物质溶液, 浓度1mg/m L, GBS04-1714-2004,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生产;镉标准溶液:国家标准物质溶液, 浓度1mg/m L, GBS04-1721-2004,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生产;铜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00g纯铜标样 (含量99.99%) , 加热溶解于30 m L硝酸 (1+1) 中, 定容至1000 m L容量瓶中摇匀, 此溶液的铜浓度为1mg/m L;铅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00g纯铅标样 (含量99.99%) , 加热溶解于30 m L硝酸 (1+1) 中, 定容至1000 m L容量瓶中摇匀, 此溶液的铅浓度为1mg/m L;标准曲线的7个点分别由以上各单元素的标准溶液逐级分取、混合, 加6 m L盐酸 (1+1) 稀释至100 m L后得到, 具体浓度见表2所示。
2.3 样品选择
本实验选择6个标准样品与锌精矿样品、铅锌混合矿样品各一。标样分别为:BY0110-1 (锌精矿, 云南锡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设计院) ;GBW07168 (GSO-7) (锌精矿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YSS030-2006 (锌精矿, 葫芦岛永胜有色金属经贸有限公司) ;GBW07286 (铜铅锌矿石, 地质矿产部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 ;GBW07287 (铅锌矿石, 地质矿产部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 ;GBW (E) 070080 (西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 ;锌精矿和铅锌混合矿均为未知样品。
2.4 样品制备
准确称取于100℃烘至恒重的样品0.1000g, 于250m 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 用少量蒸馏水润湿, 加入5m L盐酸, 加热溶解30min, 加入10m L盐酸, 5m L硝酸, 5m L氢氟酸, 冷浸30min后, 置于电热板上100℃左右加热2h至样品大部分溶解后, 将温度升至150℃完全蒸干后, 再加入15m L硝酸 (1+1) , 利用电热板余温加热提取, 转动烧杯, 使杯壁上待测元素完全溶解后 (大约15min即可) , 完全转入250m L容量瓶中, 用水定容至刻度, 该溶液为待测液。
2.5 结果计算
各待测元素含量以质量分数表示, 按公式 (1) 计算:
式中:
w样品中待测元素含量, %;
Cx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试样溶液中被测元素的浓度, 单位为微克每毫升 (ug/m L) 。
C0从校准曲线上查的的空白溶液中被测元素的浓度, 单位为微克每毫升 (ug/m L) 。
V试料溶液的体积, 单位为毫升 (m L) 。
m试料的质量, 单位为克 (g) 。
3 结果与讨论
3.1 分析谱线选择
分析谱线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9]:高浓度元素、有自吸收现象以及发射强度较高的元素选择次灵敏线;低浓度和发射强度较低的元素选择灵敏线;选择无干扰或干扰最小的谱线。
3.2 最佳光谱化条件选择
为获得最佳光谱化测试条件, 设计一组正交试验, 其中分析泵速范围为25~100r/min, 发生器功率范围为950~1250W, 雾化器气体流量范围为0.5~1.25L/min, 垂直观测高度范围为15~19mm, 改变以上4个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值, 测各分析线的信背比[10~12], 确定各条分析线的信背比都较高时的仪器条件为最终测试条件。
3.3 方法的检出限和相关性
平行测定空白11次, 以3倍测定标准偏差为方法检出限, 空白的10倍标准偏差为检出下限[13], 结果见表3。
3.4 准确度
用标准样品做参考标样, 5种元素测定结果均在现行方法允许误差范围内, 准确度的测定数据见表4。
3.5 回收率
分别称取0.1000g标样, 再称取0.1000g样品, 用试样溶解方法进行溶解, 测定并计算回收率 (n=9) , 结果见表5和表6。
3.6 精密度
对同一样品进行9次测量, 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结果见表7。
4 小结
驱铅治疗患者尿中总锌含量的分析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4月在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驱铅治疗的患者35人, 其中男29例 (82.9%) , 女6例 (17.1%) ;年龄22~54岁, 平均38.7岁。
1.2治疗方法
采用依地酸二钠钙注射液1.0 g, 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以每日1次, 连续3天, 停4天为1个疗程。
1.3采样方法
采集24 h尿, 包括驱铅治疗前24 h空白尿, 第1疗程1、2、3针后的24 h尿, 测量尿量总体积。
1.4测定方法
检测尿铅和尿锌含量。尿铅含量分析方法分别参照《尿中铅的微分电位溶出法》 (WS/T19-1996) 和尿锌含量分析方法《尿中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WS/T 95-1996) 进行。
1.5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方差和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采样情况
本次研究采集患者24 h尿。全部35名病例对象均采集了驱铅治疗前24 h空白尿, 12人采集了第1疗程第1针后的尿, 8人采集了第2疗程第2针后的尿, 15人采集了第1疗程第3针后的尿。
2.2空白24 h尿铅和尿锌情况
采集了驱铅治疗前24 h空白尿, 检测尿铅和尿锌的总含量, 对结果进行t检验, 显示男女间的24 h空白尿总尿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尿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男性24 h空白尿尿中的总锌含量高于女性;见表1。相关性检验显示, 尿锌与年龄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 尿铅和尿锌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5) , 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 (r=0.429, P<0.05) 。见表2。
2.3空白24 h尿与第1疗程第1针尿铅和尿锌情况
经配对t检验, 治疗前空白尿铅、尿锌与第1疗程第1针后的尿铅、尿锌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排出的铅、锌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相关性分析发现, 驱铅治疗前后尿铅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 , 尿锌则不存在此关系;第1针治疗后尿铅与尿锌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P>0.05) 。见表3。
本组中经诊断性驱铅治疗诊断为轻度铅中毒的患者 ( 尿铅含量> 1 mg /24 h) 与剩余铅吸收观察对象的空白尿锌含量经t检验比较, 发现两组对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4。
2.4空白24 h尿与第1疗程第2针尿铅和尿锌情况
试排前后的尿铅, 尿锌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排出的铅、锌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 但均不存在相关关系 (P>0.05) ;第2针治疗后尿铅与尿锌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P>0.05) 。见表5。
2.5空白24 h尿与第1疗程第3针尿铅和尿锌情况
试排前后的尿铅、尿锌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排出的铅、锌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 治疗前后尿铅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 , 尿锌则不存在此关系;第3针治疗后尿铅与尿锌间存在相关关系 (P<0.05) 。见表6。
3 讨论
锌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在体内主要承担以下作用: 是人体许多酶的组成部分或酶的激活剂;能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 能通过参与构成唾液蛋白促进食欲; 能促进维生素A代谢和生理作用; 通过影响胸腺细胞增殖参与免疫功能[3]。所以, 锌的缺乏将影响其作用的发挥。驱铅治疗中, 依地酸钙钠为氨羧络合剂, 为目前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依地酸钙钠对金属有广泛的络合能力, 在排铅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排出铜、铁、锰、锌、铬、镁、钡等元素[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驱铅治疗排出的锌, 都显著高于空白尿中锌的含量, 其中, 最高排出值为13. 14 mg /d, 最高超过空白尿锌含量136 倍。这与高建兴等[5]发现的经驱铅治疗后血锌含量明显下降的结果相符。因此, 驱铅治疗不能不考虑补充微量元素的辅助治疗方法, 韦云秋等[6]、段玉娟等[7]和田辉等[8]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
此外, 本次研究还发现, 男性24 h空白尿中的总锌高于女性, 因锌主要经饮食摄入, 故该结果可能与饮食摄入量有关; 24 h空白尿中的总锌与总铅存在不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以及轻度铅中毒与铅吸收观察对象尿中的总锌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提示, 在铅吸收观察对象和轻度铅中毒的情况下, 铅对人体的尿锌尚无明显干扰。这与麦剑平[9]的“铅对人体内钙、镁、锌、铜、铬、镍均有干扰, 尤以钙、镁、锌为甚”不相符, 这与本次研究对象为尿锌, 锌在体内代谢仅小部分从尿排出[3]有关。试排第1 针与第2 针, 排出的尿铅与尿锌间不存在相关性, 试排第3 针两者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该结果提示, 试排进入第3 针, 体内的铅暂时性减少, 驱铅药络合其他金属离子增多, 此时要尤其注意必需微量元素大量减少带来的不适, 应及时对症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驱铅治疗患者尿中总锌的含量及变化, 为对症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进行驱铅治疗的35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集其24 h空白尿及不同治疗阶段的试排尿进行尿铅和尿锌含量的分析。结果 比较24 h空白尿, 男女尿铅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男性尿锌含量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轻度铅中毒的患者与铅吸收观察对象的空白尿锌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尿锌含量与年龄不存在相关关系 (P>0.05) , 与尿铅含量存在不密切的正相关 (r=0.429, P<0.05) ;第1疗程第1、第2、第3针后的尿锌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第1、第2针排出的尿铅与尿锌不存在相关性 (P>0.05) , 而第3针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667, P<0.01) 。空白尿锌与试排各个阶段的尿锌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 (P>0.05) 。结论 使用依地酸二钠钙进行驱铅治疗的患者尿中排出大量的锌, 疗程后期尿锌会随铅排出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疗程后期要特别注意微量元素丢失出现的不良反应, 及时对症治疗。
关键词:尿中总锌,驱铅治疗
参考文献
[1]赵金桓.我国金属中毒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2, 20 (5) :321.
[2]黄金祥, 何凤生.职业中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33-34.
[3]陈炳卿, 王茂起, 孙秀发, 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3-45.
[4]刘晖, 马栓柱.驱铅与微量元素平衡[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 23 (9) :61-631
[5]高建兴, 孙新, 成胜权, 等.静脉驱铅治疗儿童中重度铅中毒疗效观察及对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J].临床荟萃, 2009, 11 (24) :968-969.
[6]韦云秋, 林玲.国内驱铅治疗及护理现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12 (9) :139-140.
[7]段玉娟, 孙可丹.驱铅治疗后静脉补充微量元素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14 (24) :1337-1338.
[8]田辉, 王凡, 王桂荣, 等.高血铅工人56例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4) :367-368.
儿童血铅水平与血锌含量相关性分析 第4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在我院进行微量元素和血铅检测的3~7岁儿童3821例。
1.2 设备
检测设备为齐力QL800微量元素分析仪, 该设备检测血锌的方法学为极谱测定法, 检测血铅的方法为微分电位溶出测定法, 符合卫生部颁发的《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中的要求。
1.3 方法
按对象的血铅水平由低到高分组排列, 分别计算出各组血锌含量平均值, 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对比统计结果, 见表1及图1。
2.2 分析
本次, 3821例对象血铅超标人数458人, 占11.99%, 其中缺锌人数397人, 占血铅超标人数的86.68%。可见血铅超标的儿童大多数缺锌。由表1可知, 血铅水平高于80μg/L的各组, 其血锌含量平均值低于正常值底限。另从图1可见, 对象血铅水平与血锌含量呈明显负相关。
3 讨论
铅是一种略带蓝色的银白色重金属, 用途广泛, 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 如印刷用的油墨、书籍、汽车燃料、化妆品等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现代化的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 城市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环境铅污染日趋严重。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 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 而且一旦进入体内很容易蓄积, 不易排出。铅主要损害人体神经系统, 随着血铅浓度的增加, 可导致智商下降。儿童抵抗力弱, 正处在长身体阶段, 吸入或食入比成人少得多的铅就会造成铅中毒。铅中毒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是多动、反应迟钝、行为功能改变, 模拟学习困难、运动失调、易冲动, 空间综合能力下降, 侵袭性增加, 贫血、缺钙、缺锌、肥胖和生长发育迟缓等[2]。
锌是一种浅灰色金属, 在人体, 它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 是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酶的产生和免疫系统所需的金属矿物质。锌与很多酶的活性有关, 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降解。锌与多种维生素代谢有关。锌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生长发育。儿童缺锌, 可导致味觉功能、消化功能、食欲明显下降, 智力下降, 生长发育迟缓, 还可出现腹泻和不易愈合的口腔溃疡及消化道溃疡病。
铅离子和锌离子都是二价金属离子, 在吸收途径、生物转化等多个生理过程中是相互拮抗的。由于小肠中结合蛋白对铅离子的亲和力远大于对锌离子的亲和力, 从而导致铅污染儿童体内锌水平下降, 即铅暴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肌体的自我调节, 导致锌稳态的改变[3]。本文3821例对象中, 血铅水平超过60μg/L者有1197人缺锌, 占缺锌总人数的95%;血铅超标者有397人缺锌, 占血铅超标人数的86.68%, 可见, 铅污染是使儿童体内锌含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铅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 而锌元素是机体重要的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经对本文3 821例检测结果的分析, 可见儿童体内血铅水平与血锌含量呈明显负相关, 铅污染是使儿童体内锌含量降低的重要因素。因此, 建议在对缺锌患儿补锌的同时, 应进行驱铅治疗, 以减少体内吸收过程中铅元素对锌元素的拮抗。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血铅水平与血锌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临床诊治有关病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年经我院检测微量元素及血铅的3821例3~7岁儿童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儿童血铅水平与血锌含量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儿童铅污染是使儿童体内锌水平降低的重要因素, 补锌的同时应采取驱铅治疗。
关键词:儿童,血铅水平,血锌含量,相互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洁, 郑希云, 等。多动症儿童血铅水平测定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2, 20 (1) :54。
[2]张丽丽。儿童铅中毒防治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0, 27 (3)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