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材料范文第1篇
1 区块概况
欢625块地处大凌河下游冲积平原, 区内地势低洼, 平均海拔4-6m。构造位置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曙上台阶中部。开发主要目的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二段兴隆台油层, 油藏埋深620-780m。含油面积为0.62km2, 石油地质储量为67.87104t。
欢625块原油50℃平均粘度为15771mps, 属于特稠油, 该区块采用蒸汽吞吐的开发方式、井下掺稀油的采油工艺。区块采用滚动开发, 目前已部署生产井10口, 10口生产井属于丛式井口, 集中布置在1个平台。
2 总体布局
根据井位分布及地面建设情况, 利用欢625块已建井场改造为泵平台, 单井产出液输送至泵平台进行计量、油气分离, 原油加热加压后利用外输管线输送至013站外输干线上, 013站作为欢625块外输出口再输送至下一级计量接转站。013站来稀油利用掺油管线输送至欢625块泵平台。
该布局方式既可减少征地面积, 又可节省集输管道, 从而节约投资, 提高经济效益。
3 集油工艺
根据欢625块的油品性质以及周边已建区块的集油工艺, 确定该区块地面集输采用双管掺稀油集油工艺。
稠油掺稀油是利用两种粘度、物性差别较大但相互溶解的原油组分, 将其按一定比例互溶在一起, 使其具有新的粘度和物性, 达到稠油降粘的目的。所掺稀油通常来源于周边区块, 周边稀油输至原油集中处理站, 经增压、加热升温后输至各转油站, 再经加热升温后输至各单井掺稀油分配阀组, 经分配计量后输至各采油井口掺入采出液中。
双管掺稀油集油工艺可满足任何粘度的稠油降粘集输, 尤对粘度在10000m Pas (50℃) 以上单井产液量较低的特稠油、超稠油集输。
该集油工艺的主要特点:
1) 掺液量小, 掺油比 (稠:稀) 一般为1:0.2~0.7, 与掺污水相比, 液量减少40%以上, 从而减少了集输处理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2) 稠油与稀油混合均匀, 降粘效果稳定。
3) 流程灵活, 即可从井口掺, 又可在井下掺。井下掺稀油可使不正常生产的稠油井恢复正产生产, 并可提高稠油产量, 有的井增产达40%左右。
4 设计参数
单井产液:21 m3/d
综合含水:74%
井口出液温度:30-40℃
井口回压:0.6MPa
掺稀油比:1:0.3
产出液进平台温度:50℃
产出液进平台压力:0.25MPa
掺油进平台温度:40℃
掺油进平台压力:1.65MPa
原油外输温度:65℃
原油外输压力:1.1MPa
5 工艺流程
5.1 油生产流程:
油
单井来油气计量装置分离缓冲罐外输泵外输加热炉外输 气
立式分离器空冷器气系统
5.2 掺稀油流程:
小站来稀油掺液装置井口
6 结语
6.1油井与油田地面集油工艺布置密切相关, 辽河油田稠油油井大多为丛式井集中布置, 在1个平台上一般布井4~12口。油井集中布置对地面集油工艺是非常有益的, 可结合实际情况在井场上直接布置分井计量装置 (或计量站) , 也可以将接转站 (或泵平台) 直接布置在井场, 实现井站合一, 这样既减少了小站占地, 又可节省集输管道。
6.2根据原油的不同油品性质, 应采取不同的总体布局方式和集油工艺,
摘要:根据原油粘度的不同, 稠油可分为一般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不同区块原油物性差异较大。其中原油粘度是原油集输处理工艺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 不同区块原油应采取不同的集输处理工艺。结合欢625块油井部署位置和油品物性, 阐述该区块地面集油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