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启发式教育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且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文章则是基于此,对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则是学生被动学习、往往通过死记硬背去提高学习成绩,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薄弱、兴趣平淡,思维有所局限。基于此,语文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急需改变这一现实情况。文章则是从情感启发、提问启发、游戏启发等多个方面展开叙述,充分地彰显启发式教育的运用优势和价值。
一、情感启发
语文学习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情境,如果脱离了情境,学生自身的情感认知不够全面,对语文知识的消化吸收内化迁移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带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灵感和情感的渲染、熏陶、启发。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秋天的怀念》这一篇文章时,其主要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全文,是著名的作家史铁生为了纪念自己最爱的母亲,将心灵当中最疼痛的觉醒通过文字的形式释放,将爱谱写成为最动人的诗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史铁生和母亲的画面,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获得真切的感受,走进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去探索关于母爱的内涵,他做出了何种解读。史铁生主要是以凝重的笔墨展示了自己在瘫痪时的冷漠形象,一度处于自暴自弃的边缘,但是自己的母亲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默默地鼓励着“我”站起来。对于史铁生而言,母亲是他黑暗世界里面的一束光,是他痛苦生活当中的一颗糖。在这个关于爱和愧疚的故事里,史铁生在叙说着对母亲无尽的思念。老师可以借助这包含深情的翩翩文字,让学生抓住人物当中有关于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多次阅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带给学生情感上的启发和思考,让学生一定要学会爱自己的家人、并且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
二、提问启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善于提问,善于利用提问,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当中受到启发,在问题当中寻找真理。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骆路梨花》这一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课堂。老师:我们在游玩时,非常的尽兴,但是天却变黑了,也变得非常的疲惫和饥饿,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在《骆路梨花》中,作者和老余就有如此的经历,那么他们对于所遇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在问题的引导之下,首先组织学生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让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本文都有哪些人?都做了那哪些事?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细品文章,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拓展学生的空间:作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是否一下子就把答案告诉了我们?他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作具体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通过问题的启发,学生则有序地对小学的写作顺序进行梳理、分类和整合,学习小说当中的精巧构思。在这一基础之上,老师则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致的赏析,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展开探讨,说一说文章一共有几处描写了梨花?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标题当中的梨花除了特指自然界的梨花之外,还有什么样的隐藏含义?这样应用有什么精妙之处?通过问题的导向,学生找出文章写梨花的三个地方,进一步分析梨花所象征的含义,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可见在问题的启发之下,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领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三、游戏启发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以游戏活动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受到思维的启发和智慧的启迪,继而实现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的渗透,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篇文章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游戏。首先把学生合理地划分为两个小组,展开辩论活动。小组一的成员在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进行辩驳,中国人所失掉的自信力指的是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小组二的成员则可以借助举例论证的方式谈一谈从古到今我们有并没有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通过具体的辩论活动,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在辩论游戏当中,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辩,思维变得更加发散、开阔,在作者犀利、有力、极具讽刺意味的语言当中获得思维上的灵感,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理解语言背后所揭示的深层次的含义。
四、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当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获得思维、情感上的启迪,继而重新点燃初中语文课堂,使得其重新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生机,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初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吳冬元.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育[J].学周刊,2022(05):99-10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48.
[2]叶益荣.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下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浅析[J].读写算,2021(28):89-90.
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课改对小学语文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建立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活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对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 开放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具有远大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鼓励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发散性思维逻辑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的体现
1.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是打好基础的黄金阶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能否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学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延伸一下课外相关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学时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锻炼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教师设定课时和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些文章名著阅读课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这样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设置一些观影教学,培养学生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到语文知识。
2.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能单单局限于字、词、句和文章的掌握及听、说、读和写的培养上。教师要更注重学生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接受新事物和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将学生作为主体制定教学目标,实现学习目标多样化、生活化。
3.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开放性。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引导和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多样化、开放性教学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运用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自主地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做好铺垫。
4.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在教学内容、目标和理念开放性的基础下,创新开放性教学方式。教师遵照课改教学时,教学内容要充分准备,加强教学资源和方式的丰富和延伸。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就某一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锻炼他们集体及个人思考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此知识点记忆深刻。
5.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将基础打牢,在教学中不能以点概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例如:动手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德智体美劳、学习态度、价值观、思考能力等。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给予不同标准,只要学生进步了就给予学生鼓励。摆脱传统教育单方面以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现象,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对学生平时表现、活动参与活跃性、文章段落的闪光点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指导学生改正缺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实施策略
1.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甚至整个班级学习的好坏。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放松积极地学习。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游戏、表演等,让学生不知不觉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图片、FLASH、PPT和电影等,生动形象地将课程内容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听课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因材施教。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语文基础课程有效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4.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爱思考的能力。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课堂提问中,积极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教学目标、内容、理念、方式和评价等方面开展开放性教学。为学生创造开放性学习环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并将学到的知识生活化,努力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江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成功(教育),2013,16:243.
[2]陈艳丽.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学周刊,2012,34:117.
[3]肖天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研究以及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26.
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语文教学,现在承载着无限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着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
语文如何教?怎样教得更好?答案就落到了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启发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五步进行:
一、提供知识背景,及时点拨
想要带给学生有趣的知识,老师就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等相关知识。小学语文有很多古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很多的知识背景。
比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的背景,作品中涉及到的知识性的东西等,为学生的阅读尽可能地扫除障碍。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视角去接触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读出作品的韵味来。有了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配合,一堂课就能事半功倍。
二、设置情景,促进疑问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得好:“学则须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深入探究,才会深人思考。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去探究新鲜的陌生的事物,但是小学生见闻少,自身阅历又不够,这时候老师的弓|导作用就凸显了出来。老师通过富有新意的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新课产生疑问,从而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分析讨论,深入思考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一篇课文也是如此。要允许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如果只是一味“机械化”“公式化”地告诉学生固定的答案,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四、解答疑问,发散思维
教师要对学生悟出的观点道理进行及时点评.反馈,并总结归纳,解答疑问,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深化。在授课时要为学生提供情景,连接生活,鼓励学生把新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中,尽量做到学以致用。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自然应该回归生活,语文课程走向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必然,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语文教师启发性教学的完美结束和重要补充。
五、课后作文,巩固结果
小学语文的启发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学习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它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个过程并不要求学生的见解有多深刻,观点有多新颖,而是让学生能够由此体验到学习与思考的乐趣。
在课堂讨论与解答疑问后,我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讨论的结果以及通过疑问得到的启发写成一篇小论文或者是读后感,或就课文的内容、思想写出自己的一点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做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以启发性教学为灵魂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尽可能地走进文章中,探寻文章背后的故事,在故事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思考,而起到主导作用的老师们,应多用启发性的语言,用有强烈带人感的语气给学生插上技能的翅膀,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以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为前提,设置有带人感的情境,引发思考,分析讨论,在探寻答案的過程中发散思维,我将在这条启发教学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继续寻找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
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 还在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还是传统的“一只粉笔, 一张嘴, 一块黑板, 一本书。”不主动创新, 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 学生难免会对语文课感到厌烦, 甚至麻木。学生的潜能、创造力无从谈起,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呢?
一堂课能否生动起来, 能否吸引学生开头至关重要。正如一部戏如果在开头十分钟还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产生不了进一步观看的兴趣, 那么观众毫无疑问会选择离开。一堂课同样如此, 在开头5分钟内如果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好奇心, 那么无论你教师接下来讲什么, 学生的思想就会如平原走马, 易放难收。而成功的导入, 犹如说书人的开演, 虽然寥寥数语, 但如金玉掷地, 先声夺人;如同深深开开的大幕, 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置景;有如优秀音乐家演奏的乐章序曲, 使学生一开始就收到强烈的感染, 又象是打开的宫殿大门, 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这就启发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在导入环节能具有说书人的技巧, 导游的见识, 导演的才干, 定能在新课的起始阶段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强烈的求知动力, 从而进入教学的最佳状态。
1 导游的见识
一个好的导游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要知识面广,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景点涉及到的地理、历史、人文、建筑都要烂熟于心, 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呈现给游客, 让游客产生想了解, 想“大饱眼福”的欲望。同理,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用简洁洗练的语言, 把与课文相关的的作者、写作背景、标题、内容在导入的环节介绍出来以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1) 从作者入手, 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 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 这样的导言, 由作者到作品, 顺理成章, 引入自然。
例一:我们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 可以这样导入: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 其自比于贾谊, 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 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他的文风雄健, 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苏洵 (学生齐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 散文园地里独放一支的奇葩《六国论》。
例二:教《促织》时可以这样导入:“写鬼写妖, 高人一等刺贪刺虐, 入骨三分’上述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画人画鬼”, 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 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 则高度评价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例三:讲授《竞选州长》时, 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 我先给大家讲一件作者的轶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发表后, 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纽约州的州长对马克吐温怀恨在心。一个偶然的机会, 马克吐温与州长不期而遇, 州长劈头就问:马克吐温, 你的小说很成功吧!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坚固、最锐利吗?告诉你, 我的防弹车最坚固, 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微微一笑, 不紧不慢地说:尊贵的先生, 我了解的和你可不一样, 我认为, 世界上最坚实最坚固的是你的脸皮, 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瞧!你的脸皮这么厚而你的胡须竟能钻出来, 能不锐利吗?’故事调起了学生的胃口, 产生了立即学习《竞选州长》的强烈愿望。”
(2) 从写作背景入手, 即把新课和有关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感情升华,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例:俄国19世纪80年代, 真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的、黑暗的“停滞的十年”。列宁称此时期的沙皇统治毫无理性, 残暴至极。沙皇将形形色色的“套子”套在人民身上, 人们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契诃夫站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立场上, 写了大量作品反对暴虐、反对黑暗, 反对丑恶。《装在套子里的人》即是其中一篇。
(3) 从标题入手,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 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一目了然, 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 意味深刻, 透过标题,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 从标题导入课文, 能让学生抓住重点, 把握中心。利用标题的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例一:荷塘月色, 课文是写荷塘, 还是月色, 还是荷塘与月色都写了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认真阅读课文。
(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例二:同学们,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套子?是谁吧他装在桃子中的?今天在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种套中人?请大家阅读课文, 思考这些问题。
(引出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
例三:什么是“项链”?“项”是脖颈, 就是脖子。项链, 就是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装饰品, 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 价值昂贵。这篇小说, 以项链为线索, 写了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 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 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的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 “项链”就是“锁链”, 你同意吗?这些问题, 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
(引出课题《项链》)
例四:用作者谈《茶馆》创作的话: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 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 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 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老舍说到: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 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我要是把他们集中到一个茶馆里, 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引出课题《茶馆》)
(4) 从文章内容入手, 即教师通过富有魅力的、生动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 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身临其境, 从而迅速进入接受新知的最佳状态。
例: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时, 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 有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 而有人却倾心于醇美的田园风光, 是啊, 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向往, 然而那片片绿色的田园, 那安静和谐的村落, 那轻柔袅娜的炊烟, 那绿树掩映的农舍, 那淳朴古朴的乡情, 不也令人神往, 令人陶醉吗?今天, 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走进陶渊明笔下的这片田园, 用心感受那份醇美。”
2 说书人的技巧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 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 有意避而不讲, 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 就是善于设置悬念, 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 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 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 就非要扒根究底, 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 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 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 即“精”、“新”、“奇”, 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 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 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 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 留有无穷余味, 能引人入胜。
例一: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 说道:“据说, 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 写着这样一句话 (板书) :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 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 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板书标题) 。那么, 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 造成一个个悬念, 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细心钻研课文。
例二:在讲授《赤壁之战》时可以这样导入:公元208年, 赤壁上空战云密布, 剑拔弩张。鲁肃北上探虚实, 孔明南渡说孙权, 孙权斫案定大计, 曹操败走华容道究竟东风是否给了周郎方便, 且看司马光的《赤壁之战》
例三:教李煜的《虞美人》时这样设置导语:李煜亡国后被俘至汴京, 还是念念不忘故国, 在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 并让歌伎在寓中唱此词, 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 用牵机药将他毒死。《虞美人》到底唱出了李煜怎样的感情, 以致宋太宗要置他于死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
例四:在教白居易《琵琶行》时, 我没有先讲课文, 而是说了如此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 唐宣宗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60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 又倾慕他的诗才, 想要拜他为相, 后因他年事已高, 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琵琶行》, 看看《琵琶行》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3 导演的才干
现代导演不仅能够指导演员演好戏, 而且还要懂得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较熟悉。同理教师不仅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指导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表演、演唱等让学生亲身走进文本的生活境地, 或是变成文本中的角色, 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收到深切的教育。此外信息社会的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巧设情境, 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 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 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 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一: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雷雨》, 效果很好。课前,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我请出对本文感兴趣的同学, 事先找好自己的角色, 分别扮演周朴园、繁漪、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大海、鲁贵, 另外请一个故事讲说员。在我的适当的指导下学生对角色的自我揣摩和体会的基础上, 《雷雨》这部话剧走上了课堂, 其他同学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观看这次表演, 教室里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所有学生已经完全入了戏。这个导入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二:我在教李清照《声声慢》时, 事先了解到班级有两名女生比较爱唱歌曲。所以我就安排他们在上课时唱了《声声慢》, 歌声传达出了作者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心境, 其他学生立即就感受到了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样的导入就为课文奠定了一个特定的基调、氛围。
例三:《荷花淀》导入时可以幻灯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炮火纷飞、断壁残垣、硝烟弥漫, 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战场, 另一幅是明月、清风、空明的湖水、碧绿的稻田、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 明朗, 美丽。欣赏完提问:在作家孙犁笔下, 战争是属于哪一种面貌呢?
例四:教《六月, 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歌时, 我抓住现在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这一心理, 首先播放周迅演唱的歌曲《看海》, 让周迅那沙哑而又率真的歌声引领同学们“仰起海风吹红的脸悄悄飞去东南边,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想和你去看海”。然后启发同学思考歌曲里的“看海”和诗歌里的“看海”是不是一回事, 从而引到对本诗“看海”象征意义的理解, 进而引到对本诗主旨的探讨上来
例五:教《闺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 林黛玉是一位艺术欣赏品味极高的才女, 轻易不会认可一般的作品。但是, 汤显祖的《牡丹亭》却完完全全征服了她!现在让我们和黛玉一道来欣赏这充满诗意的戏文吧! (投影显示《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片段) 。
教师在导入中还可以借鉴哲学家的雄辩, 科学家的严密, 演说家的魅力, 艺术家的幽默, 军事家的随机应变、哲学家的思想、政治家的远见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启发和思考。
“学蜜蜂采百花, 问遍百家成行家”, 我们教师要做到教与思相结合, 善于从百家中汲取精华, 不断的探索总结, 大胆尝试, 就会使课前几分钟的新课导入如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换来“满园春色。”
摘要:教师要转变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 尤其是导入方法。要善于从导游的见识、说书人的技巧、导演的才干中获得启发, 设计精美的导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导入,启发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新教案语文高中第四册[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0, 7.
[2] 孙忠勇.走好步上大路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浅谈[J].语文学刊, 2007, 1:89~90.
[3] 江龙菊.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J].现代教学, 2005, 5:56~57.
[4] 李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 (6) :118~119.
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关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内容;问题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60408
作者简介:缪佳芹(1983),女,重庆綦江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对2000年至今的关于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和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个综合的评介。而笔者之所以选择美国语文教材作为研究点之一,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和影响最大的国家,研究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对于我们汲取、借鉴国外语文教材设计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材,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本文所收录的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统计到有关文献19篇。其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纵向发展来看,2000年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有37篇,2001年有24篇,2002年有35篇,2003年有48篇,2004年有39篇,2005年有16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是此类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秋,全国的初高中开始陆续使用名为“试用修订本”的新教材。其中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从装帧设计、版面,还是从编排体系、提示系统、选文内容、作业设计上都较原来的语文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变,被称为“建国以来编得最好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1]24。这套教材的出版和使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视野、范围和方向。从2001年到2003年,此类研究呈现出一个递增趋势。呈现递增趋势的原因主要是: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4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出版,这两本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版为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制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从横向发展来看,有关中国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编排系统的研究文献有77篇。研究提示系统的有6篇,选文系统的有87篇,作业系统的有19篇。关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有8篇,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有2篇。这些数据显示,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体系编排系统和选文系统受到了中学语文教材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极大关注,其中关于选文系统的研究最多。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2]。其次,“中国的语文教材,向来是由一篇篇的选文构成的,教材的主体是选文’、教材即选文’,是根深蒂固的观念”[3]216。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对语文教材问题的关注,便集中在“选文”这一焦点上。再次,我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语文知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此外,以上数据还显示出我们对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以及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还相当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我们的教材研究人员严重缺乏最前沿的研究资料;第二,即使拥有了最前沿的研究资料,也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研究,这种研究与翻译脱节的现象已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对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障碍。
二、文献内容分析
(一)2000年至今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内容分析
1.编排体系
本文中的编排体系是指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联系。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采用单元编排模式,这种编排模式不仅有对21世纪前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的继承,也有属于它自己的革新,即“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由孤立的单篇选文罗列堆砌的单一选文系统’的框架,建构了以知识系统’或技能训练系统’抑或生活主题系统’为统领,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为辅助的综合’型教材体系框架”[4]。2000年至今,关于教材编排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探讨教材编排的具体原则;二、以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为例,分析它在编排体系上的优劣。这些研究固然为我们的教材编制者提供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但同时也很难为他们所把握。其原因有二:首先,这些研究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其次,这些研究“缺乏对教材问题的深入分析,没有看到教材结构的研究应先于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5]。
2.提示系统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上,从没有课文提示到有课文提示,显示出我国教育观从“教学”到“学教”的变化,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化。2000年至今,关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提示系统的研究论文仅有6篇。目前,我们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例子出发,分析提示的优劣;其二,针对教材中提示系统的编写,提出编写原则。而这两方面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强调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示系统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从而达到编写提示系统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落脚点也将继续成为以后我们研究这一领域的最终归宿。
3.选文系统
选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载体,承载着人类的知、情、意、理、趣,因此它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4]。因此,它是我们语文教材的核心组成部分。顾之川曾说过:“衡量一套语文教材的质量,关键是看选了哪些文章作课文。因此,选文要文质兼美,要经得起咀嚼。”[6]2000年至今,我国学者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系统进行研究的论文有87篇。从这87篇研究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主要研究点:第一,探讨选文的系统性;第二,探讨选文的功能,强调选文是“例子”;第三,对选文的标准或原则问题进行探讨;第四,从教学层面来探讨选文所具备的文学特点。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发现,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探讨也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我们对选文系统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就教材的选文来探讨教材。叶圣陶先生曾就这一问题指出:“咱们一向在选编选文的方面讨论的多,在训练的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的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7]“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8]。可惜,由于语文教育理论研
究的忽略,叶圣陶先生在课程层面发出的“选文系统性”的呼吁被我们演化成了对语文教材“体系”的研究。其二,尽管我们给予了“选文”这一问题最大的关注,但是从研究者的选题看,“真正从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来探讨选文’类型的,似乎一直受到忽略,较少有人问津”[3]217。其三,研究层次不明。我们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9]。我们在研究选文系统时忽略了这两个性质,导致了我们的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这三个层面的混乱。
4.作业系统
“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乃至编撰水准的把握,关键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3]228。可见作业系统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00年至今,我们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论文有19篇,这部分论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经验。纵观这19篇论文,我们可以看出,现今我们在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从语文教材中选出具体的例子,分析其类型、题型和层次,从而找出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其次,列举具体例子,分析各题的优劣,提出自己的建议;再次,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提出作业系统设计的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第四,通过对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以及国外一些优秀教材中的作业系统设计的介绍和比较,总结得失。无论从哪个方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始终是研究作业系统的出发点。可惜,我们关于作业系统的研究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
(二)2000年至今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内容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论文有8篇,主要围绕两个点进行研究:第一,对美国某一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节选;第二,从教材编写理念、编排体系、选文内容、作业设计这几个层面对美国某一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总体的介绍或评介。而由于我们长期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这几个不同层面上的混淆,导致了我们“在介绍国外语文教材时,囿于既定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预设,我们的译介或评介的重心往往也并非有意识地放在语文教材内容’上”[3]20。此外,我们目前对美国语文教材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分割的零散的状态之中。
(三)2000年至今中关两国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内容分析
2000年以来,我们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论文可谓凤毛麟角,仅有2篇。究其原因,客观上,我们严重缺乏美国语文教材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在主观上也存在我们对此领域的忽视,甚至认为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国外母语教材的研究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是理所当然的。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个:第一,在对本国语文教材各个系统的研究中都存在着研究层面的混乱;第二,“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在总体上是教材先行,理论匮乏、滞后。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许多困惑问题,没有从理论层面得到解决”[10]9。第三,我国的跨国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抽象的观念形态层面,许多研究往往把国内外语文教材割裂开来,以零散的形式呈现,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迈向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新编教材研讨会侧记[J].中学语文教学,2000(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15.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邹花香.从语文教材编排体例的变革看选文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3(3).
[5]苏鸿.论中小学教材结构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6]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7]叶至善,等.叶圣陶文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44.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744.
[9]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10]汪莹.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Z2).
[责任编辑:徐光宗]
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以“任务型教学”为代表的交际教学法思想被推崇,以及对新课标中“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理解的偏颇。有教师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而误以为语法教学可有可无。于是“淡化语法”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双基”的薄弱,因此阻碍着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此,本文提出重新审视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语法作为形式语言的要素,是对语言存在的规则所做出的概括描述。其形式是一套规则,其作用是将负载语音的词汇组合成语言(language)并生成言语(words)。这样,语法就成了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完善而有价值的工具,学习者不可不学。
对于中国的中学生来说,语法教学更具有必要性。因为中国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获得更多的是靠“学得”(learning)而不是“习得”(acquisition)(张正东,2001)。这是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崔刚,2007):
第一, 英语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而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
第二,英语使用的环境差。在中国没有二语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的使用环境,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
第三,学生学习英语是学业课程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多数没有直接的学习动机。
第四,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象形文字,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受汉语“负迁移”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要比其它拼音文字国家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
这些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是作为一门外语,不能象第二语言那样习得语言。虽然外语相对于第一语言是第二语言,但作为目的语,并非在目的语国家(如英、美)为移民者开设的二语(英语),外语主要通过有意学习(学得)而掌握。在学校学得外语又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要遵循知识(主要为语法)技能运用能力的线路发展;(2)输入之后在吸收之前都得经过理解,这种理解或采用归纳方式、类似“熟而生巧”,或采用演绎方式、类似“画龙点睛”,都离不了语法(戴淑静,2005)。
三、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是一个接受知识与完全消化并贮存知识的动态过程。英语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因此,不能用语言“习得”模式去硬套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而应根据教与学的实情,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创新语法教学方法(杨金昌,2005)。
1、归纳法。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语法。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should have done”时,教师可呈现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lives. 接着启发学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 ?学生会立刻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而是应呈现更多的句子,以检验学生的对新语法项目的理解。教师呈现每个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should have done”改写句子。(1)This morning Mary was late for school . S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 . (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 .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 在上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和练习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should have done”的意义,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should+现在完成式”表示“本来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并未做”,常常含有责备、不满的语气。这样的归纳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
2、对比法。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关键点,发现差异点。例如,学生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出示以下两个例句:(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entrance colleg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 (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 .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that引导的两个从句,然后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句(1)从句不作任何成分,而在句(2)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出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化难为易”。
3、情景法。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如能为学生知觉和理解教材创设情境和构架,制作生动形象的语境,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清楚而又合逻辑的知觉组织,定能提高学习质量(万云英,1991)。如,―ing分词与―ed分词是中学语法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辨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的语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