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读后感作文500字(精选12篇)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第1篇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儒林外史》的绘画本,有八本连环画组成。我从内容提要里了解到这是清代吴敬梓写的反封建的现实主义名著,但是,什么叫“反封建”,我并不理解。
其中一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牛浦的读书人不爱劳动,一心想着往上爬,常去甘露寺读书。老和尚见他苦读书,就送给他一本牛布衣的诗集。牛浦觉得牛布衣经常结交官府老爷能挣钱,就假扮牛布衣到处招摇撞骗。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到外面享乐。一个大户人家看牛浦结交知县,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后来,真牛布衣的妻子上门向他要丈夫。两人闹到县衙,闹出了大笑话。最后,他落荒而逃。
这个故事叫《假牛布衣》。在古代,有些“名士”其实就是些既不高明又没有学问的人。他们写几句诗冒称“风雅”,结交官府,混口饭吃,骗点钱用。通过对假牛布衣的描写,作品对这班人的无耻行为给予辛辣的讽刺。
还有七个故事《匡秀才》、《范进中举》、《盐商万雪斋》、《沈琼枝》、《枕箱案》、《凤四老爷》、《严贡生》。我也很喜欢《范进中举》。讲的是叫范进的童生,考了二十多次,五十四岁才考上了秀才,他丈人还把他骂个狗血喷头。等他中了举人,丈人就立刻改了口,称他为“老爷”。这个故事就抨击了封建社会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吴敬梓可以说是用心观察了,对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描写的惟妙惟肖。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情况:普通百姓穷的几天吃不上饭;做了官,山珍海味,穿金戴银,仆人众多;穷人打官司,只有挨板子,严重的还会送上命;差人拿了钱就帮富人改案子读完这几个故事,我觉得封建社会真是可恶。要我说,还不如来场地震,让富人与穷人都住一样的房子,盖一样的楼,吃一样的东西。虽然今天还不能完全实现这样的平等,但是,我们正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的社会制度。
读完这八个故事,我对封建社会增加了一些了解,我想,要是那时候的人活在今天就幸福了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第2篇
暑假读书篇之五 《儒林外史》中有光明磊落的君子,也有不少奸诈狡猾的小人,还有一些贪官污吏。
严贡生,广东高要县的一个乡绅,经常仗着自己财大气粗,霸占别人的东西,一次,他把一头病猪卖给了县里一个穷人王小二,日后,王小二家把猪养得白白胖胖,都到了一百多斤。一天,王小二的猪窜到了严家,严贡生见白白胖胖的一头肥猪,心里一阵高兴,便把猪偷偷的关了起来,王小二一家因走失了猪,心里非常着急,于是,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是被严贡生关了起来,王小二的哥哥王大急匆匆地去了严家讨猪,可王大不仅没有讨回猪,还被严家的仆人把腿给打得瘸了,王小二一家哭着到县衙痛告严家,他们要求知县让严家受到严厉的处罚,知县说道:“这件事我一定会秉公办理,你等且回去。”王小二一家这才安了心回了去。本来,私自打瘸别人的腿应当严加处罚,没想到这知县是一个十足的大贪官,严家只给了他几十两银子,他就徇私枉法,不予追究了。
这件事不仅反映出了像严贡生一样贪得无厌,无恶不作的乡绅勾结象汤奉一样徇私枉法的狗官,欺负穷苦的老百姓,看到这里,我为王小二一家感到气愤难平,我对严贡生和汤奉这两个奸诈小人嗤之以鼻!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第3篇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结合作者吴敬梓的亲身所历所闻,揭露埋没真正人才培养大批庸才、贪官污吏,造成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封建科举考试。
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几句话都已是老生常谈,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说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儒林人士在读书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们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领悟、意会、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读书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曾经把封建礼教比作为吃人的礼教,那么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吃人的制度了。
小学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第4篇
全文开头起得妙,“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一段话道尽官场沉浮,笔下有着自身对功名的怨恨后变成释然。以王冕为首,将心中美好愿望寄之,奇人开篇,结尾亦讲述了另外几位奇人异事。
前半部分,讲述读书人士,假风流,装清高,,自诩贤士,作者更有几句讽刺夹杂。中间思路渐开,有世人道“痴傻”的杜少卿,亦有不为名利所动的庄征君,令人敬佩的虞博士,郭孝子远涉千里寻父,救人报国反被诬陷的萧云仙,蕙质兰心的沈琼之泰伯祠祭祀等情节。总之,其间小人从中牟利,也有仗义疏财之士,故事渐渐丰满而不拘于作者自身。后半部分,汤总镇的一番智斗,亦有举手称赞之处,惜有小人在上,汤反到乐得自在,解甲归乡。假装中书而被壮士凤四爷所救的万青云。而后妓院里的描写,灯花惊梦,那梦中的场景想必是天下苦寒而媚富贵的女子念想,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不过南柯一梦罢了全书从科举考场、战场、风景名胜、宗庙祠堂,旧时南京风貌一一展现,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后面祝文将文中人物几字概括。
更有风俗描写,祭祀礼仪,难怪古人语“先礼而后宾”。礼,成为交往之必备,亦成为趋势之徒借以欺世盗名。不拘礼法者,要么是奇怪才,要么便是无知。那么,现如今,礼静默地站在我们中间多久了?德改装换面在地上铺了几层?我感慨的是,儒林外史里交往的首句便是“尊姓大名?”,现如今有多少是直接请教姓名和经历的呢?多数都是聊得畅快无比之时突兀地问对方姓名。 “君子以果行育德”出自《周易》,故事开始和结束都是出自果断的行动,没有开始便不会有结束。
文中有美好品质之人,像是鲍文卿有情有义。只因自七岁学戏念的是向鼎创造,便向按察司求情,虽其间迂腐,但贵在忠义,不为名利所动。惜其养子因变故,未曾学到分毫。
最可恨的场景之一便是王玉辉家三姑娘殉节时,那句“仰天大笑道死得好’”,这样一句看得我心惊胆颤。虽后面,王玉辉后知后觉失女之痛,也抹不掉那令人憎恶的封建思想。殉节在明绝非罕事,怪只怪当时那可恨的理学教条,把好好的女子逼上绝路思想上的绝路,远远比现实封杀更决绝。
儒林外史读后感五年级500字 第5篇
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看古人,好象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又好象只是个旁观者。随着吴敬梓先生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有人悲苦,有人疯狂,有人逍遥,有人经营, 我没有活过的年代,仿佛也都走过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 比照我所处的当下,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古今 (中外不敢说) 都一样。
王冕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讲究文行出处。他是吴先生推崇的上上人物。王冕若活在当下又何尝不是上上人物呢?
我最佩服的是杜少卿,不甘理法约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他居万贯之家,只娶一妻不说,人到中年,携妻漫游千山万水,平居豪举。唉,当今又有几人? 我恨不得也能生在他那个年代, 也能仰慕闺中。 呵呵, 痴人说梦。
吴先生讲得更多的是官吏 乡绅 衙役 书办和豪奴,还有地主盐商艺人和尚道士,林林总总。我又要无知了,这些人和现在的某某,某某,何其相似! 吝啬,市侩,皮里阳秋,可笑可鄙。周进中举了,看见和当年自己一样高龄的范进坐在场中应考,不免同病相怜,于是, 范进也中举了。还有匡超人,假牛布衣,严监生,等等,冒名顶替,营私舞弊。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一样。有几人是为了实现人生梦想,为了理想报复而读书。还是不要谈理想,太奢侈!
有人说,喜爱回忆往事就是老了。那我爱看古人,是不是也老了? 窃以为,有往事可以回忆,实乃莫大的幸福. 有古人给我们当镜子,今人是何其幸运。
《武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第6篇
刚看完书的时候,有点忿忿不平,对于白飞飞和朱七七这两个天之娇女,不明白为什么最后白飞飞还是远走天涯,然后查了一些网上的看法,突然恍然大悟:也许这才是三个人感情纠葛的最好结局,也就不得不开始佩服古大侠的文采和精心设计。
从始至终,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都那么浓烈的喜欢着白飞飞,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她太过于歹毒太过于残忍,可是无论是什么,整部小说依然只有她能够带给我最真实的感动。好吧,我承认任何小说或者电视剧,我总是更偏爱于妖女一类的角色,譬如大唐双龙传里的绾绾,譬如倚天屠龙里的赵敏或者是小李飞刀里的飞鸿仙子,也许是觉得只有亦正亦邪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人,而那些大仁大义的人未免描写的太过于空的虚伪。
而也萌生了一个想法:白飞飞才是整部小说真正的女主角。
这么一说很多人都会开始反驳了,整部小说描写白飞飞的有多少,怕是整部小说二十分之一都没有,而朱七七却是贯穿始终的。
呵呵,大多数人这么想也很正常吧,但是我想既然女主角是朱七七,那为什么古老先生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描写的朱七七和二十分之一描写的白飞飞会给人带来的震撼是那么大甚至已经到分庭抗礼的地步?
朱七七是整部小说贯穿起来的女主,她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始终和沈浪在一起共同经历,所以对他的描写必然会很多,而白飞飞那个让人捉摸不透甚至连沈浪都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女子,若是对她做的事情描述太多那么也太过于单调乏味了。
很可惜白飞飞和沈浪所代表的是正邪两方,他们至终没有在一起,也所幸他们是对立的,也因此才能将白飞飞的聪明才智和决绝描写的那么动人心弦,才能够将她的性格描写的那么淋漓尽致,如此深情而浓烈的女子是注定让人难以忘怀的吧。
再者,谁说沈浪心里能没有她呢?古大侠如此缜密,能够让沈浪免于快活王与王夫人等人的魔爪,可是为什么要多加一段与白飞飞的感情戏呢,沈浪第一个看见的裸体是白飞飞,而第一个女人也是白飞飞,最终有了小李飞刀中所出现的阿飞,而其余小说对沈浪和朱七七的后代却无任何可循之迹。
所以整部小说更偏爱的还是白飞飞吧,即使没有和沈浪在一起,至少已经有了更能够牵绊住他们的宝贝。这虽为遗憾,可也是必然吧,都是太过于聪慧的人物,在一起难道就一定能幸福,这个时候朱七七再次出现,至少她的天真和善良,沈浪与她在一起会轻松的多吧。在仇恨中成长起来的白飞飞,想要毁灭一切的白飞飞就算真和沈浪长相厮守,那么他们也能安心的白头偕老么,也未必吧。
回过头来看看最近的新白发魔女传,虽然还没有拜读过原著,可是就电视剧来看,最喜欢的还是王兆希,聪明幽默而又不失风度可爱,其次是岳鸣珂虽然看上去太过于古板和严肃。整体看下来练霓裳和卓一航都太笨了,哪怕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也不至于被挑拨离间那么久,不过如此一来这部电视剧又没什么看点了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800字 第7篇
在这本书里当时人性的丑恶被描写了出来,孝子还是逆子,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是学士还是侍读。有善有恶。其中严监生是令我影响最深的人物。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却很吝啬的人,他外柔内奸、心狠情薄:在妻子病危时他便立马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他还是个十分“节约”人: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这体现出了严监生对财的怜惜和对两位舅爷的憎恶心理。在文中还有一个很经典的部分,是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他的行动解释了爱财如命这个成语,在临终之际还在想着油钱。
不过这样的他又是因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他是一个被统治阶级彻底控制的人,思想被禁锢住的人。他曾说过:“我死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他很像老一辈人对子女的爱。他爱财,但有时不乏慷慨。他没有家族优势,没有功名地位,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要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这揭露的是在封建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心里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的腐朽事态。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社会黑暗腐败的气息影响了许多人。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8篇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敬梓。
我印象最深的是杜少卿,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真儒名贤,每次只要有人来向他借钱,他会毫不吝啬地拿出来。后来家里的资产都被他花光了,但他却丝毫不在意,只是卖房过江。之后,他结识了许多名人,他经常与马纯上、蘧公孙一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在他外出时,喝醉了酒,竟一手挽着娘子,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走下了山,两人毫不在乎他人的目光。
杜少卿一生自得其乐,淡泊守志,绝不出仕,天下人无不敬仰。
与他相比,我们没有他这么坦然,我们总是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考试没考好,担心别人会嘲笑我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担心在别人面前丢丑,而放弃许多尝试的机会所以我们总会觉得很累。我们何不像杜少卿一样坦然一点,洒脱一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在这里,杜少卿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我们人人向往的人生。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第9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1
我本是出于好奇,才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书——《儒林外史》。一页一页地翻看起来,嗅到一股诱人的书香味,不知道是书的年代太久,还是故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价值……
书看了一半,我已是心潮澎湃。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竟使得吴敬梓——一个出生“科第仕官多显者”的家庭的子弟,去如此愤然地抨击与讽刺。这本书就像一份无言的控诉,一下接着一下,震人心魄啊!
再慢慢往后看,我有些懂了。旧社会缔造了一群可耻甚至可鄙的儒生,他们满口“之乎者也”,又无真才实学,醉心功名,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期待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名扬天下,光宗耀祖,那一切的功名利禄就会唾手可得。由于这种极端的野蛮的疯狂的追求,导致了官场的黑暗龌龊,许多读书人的心灵被扭曲,甚至变态。这不得不令人可悲可叹。在读第三回的《范进中举》时,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
可是若论错,归根究底却不在他们身上,他们的苦苦追求本身没有错,是黑暗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给了他们“信念”、“理想”,让他们到死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腐朽、虚伪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创了八股文科举,这可让多少有志之士宁可“处江湖之远”亦不愿“居庙堂之高”。对于人才的摧残,确实令人扼腕叹息啊!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这本书,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响了我。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2
假期里,我从书店里买来了一本《儒林外史》。
记得里面有一篇写的极好:严监生大限将至,全家老小都围在他的床边,但他却迟迟不肯闭眼,并且用手指做出了“二”的手型。全家老小都开始猜测这个“二”是什么意思。大侄子猜是因为还有两个人未到,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猜是因为有两笔银子藏着在,要告诉他们,严监生又摇了摇头;奶妈猜是因为有两位舅爷不在眼前,在想念他们,严监生还是摇了摇头。赵氏走到严监生的床前,说道:“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面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说完走过去,挑掉一茎灯草。这一段严重的讽刺了那些吝啬鬼。
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里面说的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用钱就能买到全世界吗?显然不能!虽然钱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品质比钱要重要的多。你就算有一千万又能怎么样?一个人一辈子空守着你这堆财产?但如果你能用这些钱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你的钱就是用到了正确的地方。
如果你身无分文,但是却有个好的品质。那么你等于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只要你是金子,无论是在哪都一定会发光,一定会遇见你的伯乐。
东西,一个人拿着永远不会觉得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真正感到乐趣。
所以,就算是做一个身无分无但有一个好品质的穷死鬼,也绝不做一个身缠万贯的守财奴。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3
今年寒假教师布置寒假作业时,要求读《儒林外史》,我兴趣浓浓地读了起来。这是古代有名的讽刺小说,我读了两三片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它让我爱不释手。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忙下,相继中了相公和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十分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之后,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试,结果又高中举人,可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经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
文学是比鸟还飞的远的梦想,比花开的还美的感情,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多学文学,陶冶情操!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4
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书——《儒林外史》,并且要写读后感,我读了那本书后深受启发。
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它主要讲了在元朝末年,有一个王冕和他的母亲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他母亲让他去邻居家放牛,邻居很同情王冕,让他一日二餐在他家吃。在一天,王冕在放牛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想把荷花画下来,于是他托人去城里买纸和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开始的时候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王冕画荷花画得栩栩如生,然后靠画画赚点钱过日子,后来一位王爷请王冕到他家去,他不肯去,王冕怕那位王爷对他不利,就到外面躲避一阵子。母亲见他性情高傲,当官可能会闯祸,叫他千万不要去做官。后来,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要征召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听说后,急忙收拾好行李,连夜逃往会稽山中,最后,王冕因病而死。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有书读,每天好吃好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王冕小时候却不能这样,只能从小给别人干活、做事情来挣钱养活自己与家人。所以,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5
儒林,指儒人、读书人。而“儒林外史”也就描写了清代读书人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手中这一本厚厚的古言白话书——《儒林外史》。这本书讲述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因残酷的科举制度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习,在那个时代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书能让自己的知识拓展、思想开阔,更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名言,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极端的读书方式。为了财富,金钱和权力,读书人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书,也可以从少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其中,范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个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以后竟然欢喜的疯了。在那之后,范进的官途顺畅,家中金银珠宝样样不缺。他的老母亲见到范进的财产后,也欢喜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正如这本书开篇所说: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以后,味同嚼蜡。
即使知道结局是怎样,却还要一意孤行,享受功名带给他们的富贵。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书中的人们为追求功名富贵拼命读书、尽力读书,他们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事来追求虚无的利益。这种规则却很少有人打破。
当然,这个社会中也有坚守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的人。王冕七岁丧父,在秦老家放牛为生。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王冕慢慢长大,练就了好画工。他厌恶官场之间的斗争和权势,最终选择退隐山林。我也从中感悟到生活的道理。要坚持自己所珍爱的,不为了利益而轻触底线,不为了权势而失去尊严。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惊讶于王玉辉那三声“死得好”,可在看到之后的转折后也感叹世事难料。面对女儿和老友的离世,这位老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打垮。有些人和事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书中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肮脏的薄膜,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名富贵和脸面,根本看不到那些值得坚守的名节与操守,我感觉那个社会是悲哀的。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第10篇
《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人物。如范进,从黑发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如匡超人,他原来孝顺勤快,是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淳朴青年,但在疯狂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和腐朽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甚至停妻再娶,渐渐从一个老实淳朴的青年变成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
但在讽刺之余,吴敬梓还包含了对灰暗社会的期望,如开篇描写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傲岸的情操,官府让他当官,他却躲了起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再比如“散尽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轻财仗义,不满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儒林外传》里的封建社会的科举制荼毒着文人的心灵,而现代的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星期的作文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班一片哀嚎,我咬着笔头苦恼不已,上次我已经写了妈妈送我去医院,上上次我写了下雨天时同桌和我一起撑伞,上上上次是成绩不好老师鼓励我,这回我该写些什么呢?“这个题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师也不出些别的,我直接上网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叹气,不语。“今天我们来上《古诗三首》,大家一定要背好,考试肯定会考的。”一听见“背”我就烦了,干巴巴的古诗意思更让我无心听下去。写作文是为了考试,学古诗也是为了考试,那么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弊端,而现在的中国教育界还处于转型阶段,一方面,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和潜力;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学,教育界也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而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争吵,要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取长补短,让“教改”的春风吹遍中国的每个角落,不让“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现!
《儒林外史》阅读感想500字 第11篇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书能让自己的知识拓展、思想开阔,更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名言,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极端的读书方式。为了财富,金钱和权力,读书人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书,也可以从少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其中,范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个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以后竟然欢喜的疯了。在那之后,范进的官途顺畅,家中金银珠宝样样不缺。他的老母亲见到范进的财产后,也欢喜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正如这本书开篇所说: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以后,味同嚼蜡。
即使知道结局是怎样,却还要一意孤行,享受功名带给他们的富贵。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书中的人们为追求功名富贵拼命读书、尽力读书,他们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事来追求虚无的利益。这种规则却很少有人打破。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第12篇
《儒林外史》作者“以史、汉才,作为稗官”,书中有5次说到“自古及今”,显示强烈的历史意识.又其叙事托于明朝始于元末明初,终于万历二十三年,跨越几乎有明一代;涉及人物事件,除了王冕及其与吴王(即明太祖朱元璋)等人的交往,还有危素身仕两朝的结局、明初取士之法,靖难之役、宁王之乱、高启之狱等明史上的大事,多所议论,其中未必不有反思明史之意.
作为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标“明贤”,末述“四客”,塑造了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内文借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是辞征辟的,虽为征君而辞爵自乐和因贫而任的贤着典型,加以迟衡山、武书、虞华轩等一班正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恶浊风俗之下,为天下所难为,保持一种如王冕那样不为物役,不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